正在加载图片...
他的决定。53根据毛泽东于1950年1月2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直到当日晚与莫洛托夫 和米高扬会谈时,苏联才同意签订一项新的条约。毛泽东当时告诉他们,签订新条约将有利 于中共解决在国内面临的困难。在第二天给中共中央的另一份电报中,毛泽东对新条约的内 容作了相当保守的估计,即在旅顺问题上可能会有部分改变,而防止日本侵略和外蒙古独立 仍为新条约的基本精神”。迄今为止尚不清楚,中共中央在毛泽东访苏之前是否讨论和如 何讨论签订新条约问题的。从毛泽东的电报所透露出来的态度看,中共领导人对新条约的内 容及其可能在国内引起的反响,并非全无准备。所以毛泽东要求中共中央在周恩来行前,要 在党内和政府内进行说服工作。5 在周恩来到达莫斯科以前,毛泽东仍然在努力说服苏联方面,争取在签订的新条约中反 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他一再强调了“中国人民中的某些人一直对现存的条约不满”。 5显然,毛泽东一直以在国内面临的困难作为要求苏联妥协的重要理由。从当时中共所面临 的困难看,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国内政治情况并非真的是毛泽东关注的一个重点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周恩来赴莫斯科以前,中共中央是如何讨论有关新条约的问题的, 以及他到莫斯科后是如何与毛泽东协商的。他在后来的缔约谈判中展现了远比毛泽东要顽强 的立场,以致苏联代表时时“感到惊讶”,甚至质问周恩来,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56 看来在北京的中共领导人很有可能宁愿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以争取更有利的结果。如果这种 设想成立的话,就需要探讨国内各有关方面的态度及其他们对中共中央决策所造成的影响 无论如何毛泽东还是达到了目的。他回到北京后告诉他的同事们:“我们能够放手地和 较快地进行国内建设”。574月间,中共领导人正式决定将550万人民解放军官兵裁减至400 万,以便尽量减少军事开支。58尽管当时解放军正在准备渡海解放台湾,并肩负着进军西藏 和肃清土匪的任务,毛泽东仍然宣布:“战争这一关我们已经基本上通过”。596月6日到9 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为中心的工作方针。看来中 国领导人确实相信,由于中苏结盟,他们已经可以专心于恢复经济和清除国内的各种不稳定 因素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苏同盟没有完全按照中国领导人的愿望,发挥确保中国全力进行经 济建设的作用,反而成为将新中国拖入一场与美国的战争的重要因素,甚至有可能是关键因 素 本节的开始部分已经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存在着一种与“内向性”相抵触的“外 张力”,即一种产生于革命运动本身的向外扩展革命影响的冲动力。1950年3月刘少奇 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冲动力。他说中国革命胜利后,“用 切可能的方法去援助亚洲各被压迫民族中的共产党和人民争取他们的解放,乃是中国共产 党与中国人民不可推辞的国际责任,也是在国际范围内巩固中国革命胜利的最重要的方法之 ”。6正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新中国一成立便开始向北朝鲜和越南共产党提供帮助,包 括于1950年1月开始允许解放军中的朝鲜籍战士返回北朝鲜和于4月开始向越共提供 军事物资和派遣军事顾问。不过也仅此而已,中国领导人选择的这些援助方式和援助规模, 53《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49年12月16日 s毛泽东:《周恩来赴苏参加谈判及签订条约》,1950年1月2,3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 社和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版,第120-122页。 55《毛泽东与维辛斯基谈话纪要》,1950年1月6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5期,第10页 56《维辛斯基关于与周恩来会谈情况给斯大林的报告》,1950年2月2,3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 期,第 24页 57毛泽东:《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的重大意义》,1950年4月11日:《新的世界战争是可以制止的》,1950 年6月6日,《毛泽东外交文选》,第131,135页。 38刘随清:《试论建国以来军队精简整编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4期第42页。 9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50年6月24日《人民日报》 6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下卷第245页。8 他的决定。53根据毛泽东于1950年1月2日给中共中央的电报,直到当日晚与莫洛托夫 和米高扬会谈时,苏联才同意签订一项新的条约。毛泽东当时告诉他们,签订新条约将有利 于中共解决在国内面临的困难。在第二天给中共中央的另一份电报中,毛泽东对新条约的内 容作了相当保守的估计,即在旅顺问题上可能会有部分改变,而防止日本侵略和外蒙古独立 “仍为新条约的基本精神”。迄今为止尚不清楚,中共中央在毛泽东访苏之前是否讨论和如 何讨论签订新条约问题的。从毛泽东的电报所透露出来的态度看,中共领导人对新条约的内 容及其可能在国内引起的反响,并非全无准备。所以毛泽东要求中共中央在周恩来行前,要 在党内和政府内进行说服工作。54 在周恩来到达莫斯科以前,毛泽东仍然在努力说服苏联方面,争取在签订的新条约中反 映两国间“完全新型的关系”。他一再强调了“中国人民中的某些人一直对现存的条约不满”。 55显然,毛泽东一直以在国内面临的困难作为要求苏联妥协的重要理由。从当时中共所面临 的困难看,没有任何理由怀疑,国内政治情况并非真的是毛泽东关注的一个重点。 目前尚不清楚的是,周恩来赴莫斯科以前,中共中央是如何讨论有关新条约的问题的, 以及他到莫斯科后是如何与毛泽东协商的。他在后来的缔约谈判中展现了远比毛泽东要顽强 的立场,以致苏联代表时时“感到惊讶”,甚至质问周恩来,中苏“还算什么同盟者呢?”56 看来在北京的中共领导人很有可能宁愿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以争取更有利的结果。如果这种 设想成立的话,就需要探讨国内各有关方面的态度及其他们对中共中央决策所造成的影响。 无论如何毛泽东还是达到了目的。他回到北京后告诉他的同事们:“我们能够放手地和 较快地进行国内建设”。574月间,中共领导人正式决定将 550 万人民解放军官兵裁减至 400 万,以便尽量减少军事开支。58尽管当时解放军正在准备渡海解放台湾,并肩负着进军西藏 和肃清土匪的任务,毛泽东仍然宣布:“战争这一关我们已经基本上通过”。596月6日到9 日召开的中共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以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好转为中心的工作方针。看来中 国领导人确实相信,由于中苏结盟,他们已经可以专心于恢复经济和清除国内的各种不稳定 因素。 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中苏同盟没有完全按照中国领导人的愿望,发挥确保中国全力进行经 济建设的作用,反而成为将新中国拖入一场与美国的战争的重要因素,甚至有可能是关键因 素。 本节的开始部分已经指出,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中存在着一种与“内向性”相抵触的“外 张力”,即一种产生于革命运动本身的向外扩展革命影响的冲动力。1950年 3 月刘少奇 为中共中央起草的一份党内指示比较典型地反映了这种冲动力。他说中国革命胜利后,“用 一切可能的方法去援助亚洲各被压迫民族中的共产党和人民争取他们的解放,乃是中国共产 党与中国人民不可推辞的国际责任,也是在国际范围内巩固中国革命胜利的最重要的方法之 一”。60正是在这种观念指导下,新中国一成立便开始向北朝鲜和越南共产党提供帮助,包 括于1950年1月开始允许解放军中的朝鲜籍战士返回北朝鲜和于 4 月开始向越共提供 军事物资和派遣军事顾问。不过也仅此而已,中国领导人选择的这些援助方式和援助规模, 53 《斯大林与毛泽东会谈记录》,1949 年 12 月 16 日。 54 毛泽东:《周恩来赴苏参加谈判及签订条约》,1950 年 1 月 2,3 日,《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 社和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版,第 120-122 页。 55 《毛泽东与维辛斯基谈话纪要》,1950 年 1 月 6 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 年第 5 期,第 10 页。 56《维辛斯基关于与周恩来会谈情况给斯大林的报告》,1950 年 2 月 2,3 日,《党史研究资料》,1998 年第 5 期,第 20—24 页。 57 毛泽东:《缔结中苏条约和协定的重大意义》,1950 年 4 月 11 日;《新的世界战争是可以制止的》,1950 年 6 月 6 日,《毛泽东外交文选》,第 131,135 页。 58 刘随清:《试论建国以来军队精简整编的历史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 年第 4 期第 42 页。 59 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次会议闭幕式上的讲话》,1950 年 6 月 24 日《人民日报》。 6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 1898——1969》,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 年版,下卷第 245 页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