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绿水青山也是政绩微言来源:半月谈2007年第1期 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但是,实现绿色GDP的发展,保护了绿水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政绩。 绿色GDP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 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绿色GDP更能科学地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成果。短短两三年时间,“绿色GDP”在我国由一个冷僻陌生的专业名词,正在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重要制度和战略:由学界开始走向社会:由政府文件、工作会议和宣传培训开始走向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在这种大背景下,全 国10省市的绿色GDP核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这充分表明,绿色GDP核算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向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再也不能承受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 矛盾多发期,再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正如国 家权威部门所言,核算出来的某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 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 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数据也随之増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 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也跟着大发展。中国在20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源消耗 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因为缺乏权威性、科学性,这种估算难以成为发展决策和政绩评价的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和指导思想上转变发展观念,找到一个科学的,既能反映发展速度,又能评价发展质量的工具。因此 国家提出采用绿色GDP这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出利用这个指标来考核领导政绩,其主要目的是逐步引导各 级领导转变发展理念,并将理念付诸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念,改变环境问题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 能考虑的错误思想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绿色GDP核算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并采纳的绿色GDP核算制度。尽管没有成功的经 验可以借鉴,我们也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地迈出第一步。 建立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启动试点 本身就是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10个试点省市的积极参与,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核算过程本身也 带来许多有用的信息。如万元GD能源资源消耗等指标,让我们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 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污染治理重点、规划产业环保功能区、协调区域发展方向,促进 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针对核算中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完善现行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形成核算结果 发布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核算监督管理制度 绿色GD核算工作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破口,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确保工作质量和目标顺利实现。 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不仅是为了得到一组数字,目的之一是要把绿色GDP核算体系指标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 系,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 绿色GDP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手段。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 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在强调下大力气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公众参与 绿色GDP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当前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观念挑战和制度缺失。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 意识,必须先把这个工作干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地扎实向前推进 2007年半月评论(2)关注民生要有真举措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中央确立的执政新理念。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就必须有真举措。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拆1平方米旧房,补1平方米新房”,这是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的新举措。 此举给开发商定了硬规矩,也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以往的上访告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涉及 近10万户的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替百姓着想,让百姓切身感受 到拆迁的人性化安置。通过拆迁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安居乐业,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举一反三,济南在拆迁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也是民生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 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 困难群体,而不是与民争利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是,GDP增长了,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反,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过程中,在民生问题上留下了不少的欠账。环境恶化、贫富分化、部分困难群体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 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 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对此,中央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论搞改革、促发展、还是保稳定,都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以不损害群众利益为“底线”,努 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方面有些地方下的不是真功夫。有的地方关注民生的举措 出台了一大堆,但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说村村通公交,却连出村的道路还没整平;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百姓却仍喊“看 病贵、看病难”。 与那些表面文章相对照的是,有些地方在关注民生方面频出实招,成效显著,百姓满意。这些地方的成功,就在于领导干部作风 扎实,善于从具体问题抓起,深入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细致λ微地体察民情,使决策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应该看到的是, 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依靠的是领导干部的觉悟和认识水平。重视民心民意的,就会把民生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眼睛向 上的,做做表面文章就应付过去了。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绝不能仅仅靠领导干部的觉悟,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真正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要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序列。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要让一项 惠民制度因领导喜好的改变而改变,看准的事要一抓到底,少变换镜头和焦点,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 盐酱醋茶,看似琐碎,实际上件件关系群众生活,都是民生大计。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尽力办好。现在,城镇和农村还有部 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 庭的温暖1 绿水青山也是政绩 微言 来源: 半月谈 2007 年第 1 期 就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而言,GDP 的上升毫无疑问是政绩。但是,实现绿色 GDP 的发展,保护了绿水 青山同样是政绩,而且是落实科 学发展观的政绩。 绿色 GDP 是扣除经济发展对自然和人的损害之后的国内生产总值的净值,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观念之上的 新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 GDP 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意味着全新的发展观与政绩观。绿色 GDP 更能科学地衡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成果。短短两三年时间,“绿色 GDP”在我国由一个冷僻陌生的专业名词,正在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指导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 护的重要制度和战略;由学界开始走向社会;由政府文件、工作会议和宣传培训开始走向决策者、管理者和公众。在这种大背景下,全 国 10 省市的绿色 GDP 核算试点工作全面铺开。这充分表明,绿色 GDP 核算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由理念倡导向试点核算推进的重要关键时期。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资源能源瓶颈时期,再也不能承受资源枯竭带来的挑战;中国社会进入人均 GDP 1000 美元到 3000 美元的 矛盾多发期,再也不能承受环境污染引发的社会问题。但是长期以来,环境代价到底有多大,一直只停留在粗略的估算水平上。正如国 家权威部门所言,核算出来的某些数据有时会“很荒谬”———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也能增加 GDP。例如,发生了洪灾,就要修堤 坝,这就造成投资的增加和堤坝修建人员收入的增加,GDP 数据也随之增加。再例如,环境污染使病人增多,这明摆着是痛苦和损失, 但同时医疗产业大发展,GDP 也跟着大发展。中国在 20 多年来是世界上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但这“增长”又是通过多少自然资源消耗 和生态赤字换来的呢?因为缺乏权威性、科学性,这种估算难以成为发展决策和政绩评价的依据。 这就要求我们从战略高度和指导思想上转变发展观念,找到一个科学的,既能反映发展速度,又能评价发展质量的工具。因此, 国家提出采用绿色 GDP 这个指标来衡量我们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质量,并提出利用这个指标来考核领导政绩,其主要目的是逐步引导各 级领导转变发展理念,并将理念付诸行动,从根本上改变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发展观念,改变环境问题只有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才 能考虑的错误思想。 目前世界上不少国家都在开展绿色 GDP 核算研究工作,但尚未形成一套国际公认并采纳的绿色 GDP 核算制度。尽管没有成功的经 验可以借鉴,我们也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大胆地迈出第一步。 建立中国绿色 GDP 核算体系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实践,同时也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程中的又一重大举措。启动试点 本身就是向全社会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 10 个试点省市的积极参与,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核算过程本身也 带来许多有用的信息。如万元 GDP 能源资源消耗等指标,让我们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 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地确定污染治理重点、规划产业环保功能区、协调区域发展方向,促进 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同时,我们还要针对核算中发现的问题,加强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完善现行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形成核算结果 发布制度,并制定相应的核算监督管理制度。 绿色 GDP 核算工作是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难,需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破口,扎扎实实做好每一步工作, 确保工作质量和目标顺利实现。 建立绿色 GDP 核算体系不仅是为了得到一组数字,目的之一是要把绿色 GDP 核算体系指标纳入对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指标体 系,促进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提高其科学决策的水平。 绿色 GDP 要建立在以人为本、协调统筹、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上,不能过于迷信技术手段。从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看,没有公 众参与就没有环境保护。所以,在强调下大力气建立绿色 GDP 核算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公众参与。 绿色 GDP 不是万能的,特别是当前还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观念挑战和制度缺失。但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必须具有战略眼光和超前 意识,必须先把这个工作干起来,然后一步一步地扎实向前推进。 2007 年半月评论(2):关注民生要有真举措 以 人为本,执政为民,是党中央确立的执政新理念。以人为本,就要关注民生;关注民生,就必须有真举措。 民生问题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拆 1 平方米旧房,补 1 平方米新房”,这是山东省济南市在旧城改造过程采取的新举措。 此举给开发商定了硬规矩,也给拆迁户带来了大实惠。没有了昔日的剑拔弩张,少了以往的上访告状,拆迁户与开发商和谐相处,涉及 近 10 万户的拆迁工作顺利推进。事实上,济南的做法并不复杂,就是政府站在百姓的立场上,真心实意地替百姓着想,让百姓切身感受 到拆迁的人性化安置。通过拆迁改善了住房条件,实现了安居乐业,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自然受到群众欢迎。 举一反三,济南在拆迁上的做法值得借鉴。当前,诸如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等也是民生问题,涉及百姓切身利益,社会关 注度极高,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社会矛盾。因此,在改革中,在出台政策时,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各级政府让利于民,让利于 困难群体,而不是与民争利。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发展。但是,GDP 增长了,并不意味着民生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相反,一些地方在经济快速发展 的过程中,在民生问题上留下了不少的欠账。环境恶化、贫富分化、部分困难群体上不起学、看不起病、买不起房、找不到工作等问题 层出不穷,这已成为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符。 民生问题如何解决?对此,中央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好人民群众 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论搞改革、促发展、还是保稳定,都必须以群众利益为重,以不损害群众利益为“底线”,努 力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与发展的成果。 当前,以人为本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方面有些地方下的不是真功夫。有的地方关注民生的举措 出台了一大堆,但落实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说村村通公交,却连出村的道路还没整平;说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老百姓却仍喊“看 病贵、看病难”。 与那些表面文章相对照的是,有些地方在关注民生方面频出实招,成效显著,百姓满意。这些地方的成功,就在于领导干部作风 扎实,善于从具体问题抓起,深入把握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细致入微地体察民情,使决策得民心、顺民意、有实效。应该看到的是, 在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依靠的是领导干部的觉悟和认识水平。重视民心民意的,就会把民生问题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而眼睛向 上的,做做表面文章就应付过去了。因此,解决民生问题,绝不能仅仅靠领导干部的觉悟,必须要有制度作保障。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真正发挥制度的刚性作用,要纳入科学发展观的考核序列。要保持制度的连续性,不要让一项 惠民制度因领导喜好的改变而改变,看准的事要一抓到底,少变换镜头和焦点,力戒形式主义和政绩工程。 以制度保障解决民生问题,就必须要千方百计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生老病死、婚丧嫁娶、上学就业、住房行路、柴米油 盐酱醋茶,看似琐碎,实际上件件关系群众生活,都是民生大计。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要尽力办好。现在,城镇和农村还有部 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干部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 庭的温暖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