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历史研究 2003年第4期 革命最重要的目标与成果,并因而对与新中国“主权”有关的任何问题,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将之视为关系到 新中国合法性的最重要问题。尽管中苏同盟关系的发展确实在许多可以“量化”的领域使中国受益匪浅,但在 对于同盟关系“理想形态”的“看法”与“想像”中,毛泽东更为关注的,却是中苏同盟是否会在实践中因加 强了中国对苏联的种种依赖而损害到新中国的主权。正是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1958年夏天毛泽东在中苏联合 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上对赫鲁晓夫和其他苏联领导人进行严厉批判的深层原因。而从历史的实际发展来看,这 又构成了中苏同盟关系发展中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张著认为,美国的禁运政策并没有直接促成中苏关 系的分裂,但却间接地造成了中苏分裂的相关条件一尤其是增加了中苏双方对于同盟关系的“看法”及“想 像”与同盟实际之间产生距离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张著认为,离开了对美国禁运政策的分析,便不 可能对中苏同盟瓦解的原因和背景有全面的了解。 同国内外关于冷战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及中苏关系的其他研究相比较,张著的论述(特别是其中对于“文化 因素”的强调)显然是有新意的,因而也是值得引起国内学者注意的。然而,张著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对于 美国禁运政策及其与中苏同盟关系所作出的解释,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它所能解决的问题。张著对于 历史事件的分析,仍然以“国家”和“高层政治”为主要关注点,但要从更深入的层次揭示“文化因素”同国 家政策行为之间的关系,就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对“文化因素”作出更为精细的界定,更需要在研究中加强对于 “社会”作为“文化”载体的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这方面,张著开了一 个很好的头,对他本人和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其他学者来说,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要目 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 吕炜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林毅夫刘培林 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 陈涛涛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张汝伦 克隆人: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甘绍平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杨泽波 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 张奎良 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郭于华 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 王跃生 知识财产权解析 刘春田 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法 吴汉东 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专有 朱谢群 知识产权的正当性 徐瑄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 傅谨 《易经》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 周锡梭 共产国际与商团事件 敖光旭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 张国刚 吴莉苇 ·188·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革命最重要的目标与成果 , 并因而对与新中国“主权”有关的任何问题 , 表现出高度的敏感 , 将之视为关系到 新中国合法性的最重要问题。尽管中苏同盟关系的发展确实在许多可以“量化”的领域使中国受益匪浅 , 但在 对于同盟关系“理想形态”的“看法”与“想像”中 , 毛泽东更为关注的 , 却是中苏同盟是否会在实践中因加 强了中国对苏联的种种依赖而损害到新中国的主权。正是在这里 , 人们可以看到 1958 年夏天毛泽东在中苏联合 舰队和长波电台问题上对赫鲁晓夫和其他苏联领导人进行严厉批判的深层原因。而从历史的实际发展来看 , 这 又构成了中苏同盟关系发展中由盛而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张著认为 , 美国的禁运政策并没有直接促成中苏关 系的分裂 , 但却间接地造成了中苏分裂的相关条件 ———尤其是增加了中苏双方对于同盟关系的“看法”及“想 像”与同盟实际之间产生距离的可能性。正是在这一意义上 , 张著认为 , 离开了对美国禁运政策的分析 , 便不 可能对中苏同盟瓦解的原因和背景有全面的了解。 同国内外关于冷战时期中国对外政策及中苏关系的其他研究相比较 , 张著的论述 (特别是其中对于“文化 因素”的强调) 显然是有新意的 , 因而也是值得引起国内学者注意的。然而 , 张著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它对于 美国禁运政策及其与中苏同盟关系所作出的解释 , 而在于它所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它所能解决的问题。张著对于 历史事件的分析 , 仍然以“国家”和“高层政治”为主要关注点 , 但要从更深入的层次揭示“文化因素”同国 家政策行为之间的关系 , 就不仅需要考虑如何对“文化因素”作出更为精细的界定 , 更需要在研究中加强对于 “社会”作为“文化”载体的研究以及与此相关的“国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研究。在这方面 , 张著开了一 个很好的头 , 对他本人和对这一问题感兴趣的其他学者来说 , 还有很多事情可做。 《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 4 期要目 中国经济转轨实践的理论命题 吕 炜 经济发展战略对劳均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影响 林毅夫 刘培林 影响中国外商直接投资溢出效应的行业特征 陈涛涛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哲学的终结” 张汝伦 克隆人 : 不可逾越的伦理禁区 甘绍平 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 杨泽波 作为“历史之谜”的异化及其评价尺度 张奎良 心灵的集体化 : 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 郭于华 华北农村家庭结构变动研究 王跃生 知识财产权解析 刘春田 财产的非物质化革命与革命的非物质财产法 吴汉东 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专有 朱谢群 知识产权的正当性 徐 二十世纪中国戏剧的现代性与本土化 傅 谨 《易经》的语言形式与著作年代 周锡 共产国际与商团事件 敖光旭 礼仪之争对中国经籍西传的影响 张国刚 吴莉苇 ·188 · 历 史 研 究 2003 年第 4 期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