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009年第5期 ■现代管理科学 ■博士论坛 参考文献: 牌营销战略.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③:65-66. 1.Kevin Lane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 6.黄嘉涛,胡劲.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战略 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商业研究,2004,(②:41-43. Equity.(Second Edition.New York Prentice Educ- 7.王建民,战略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ation,2003. 2006:44. 2.Philip Kotler and Kevin Lane Keller. 8.Charles W.L.Hill and Gareth R.Jones. Marketing Management (Twelfth Edition.Pearson Strategic management.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Education Inc,2006. 2004. 3.Jon Miller and David Muir.The Business 9.黄劼,张国梁等.关于品牌生命周期模型的比较 of Brands.John wiley Sons.Inc,2004. 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⑥:50. 4.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作者简介:张国梁,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9:20. 生导师:黄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5.杜治洲,陈立军.论品牌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品 收稿日期:2009-04-18。 (上接第41) 视,并增加对基础知识的供给呢?而这也正是下一步研究 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in Nelson R. 需要努力探寻的。 R.(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四、跨越以往技术研究的视角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Princeton 对上述研究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技术的 University Press,Pr inceton,1962. 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层次、民用领域以及国内层次。而长 ④参见Mark Taylor,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期以来,对技术变迁的研究仅仅限于企业层次限制了研究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IT PhD Dissertation, 者的分析视野,进而难以探寻影响国家技术变迁背后更根 未发表. 本的因素。而事实上,在重大技术进步中,因际层面的影响 ⑤Dieter Ernst,.“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随处可见。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 目前,已经有研究试图从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去探讨技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s 术变迁。有研究的检验显示,国内层面制度因素往往难以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vol.11,no.6, 决定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而国际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的 497-523,2002. 进口、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教有交流等因素带来了国家间 参考文献: 技术进步的区别。有研究者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有 1.J.M.Utterback,Innovation in Industry and 这些良好的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于没有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y.Science,1974:621. 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因此,该项研究指出,技术进步 2.Jacob Schmookler.Invention and Economic 不是因内层面的事情,而是因际层面的事情。④此类解释已 Growt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经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素。 3.Zvi Griliches.Hybrid Corn:An Explorati- 已经有研究者也指出,“我们很难说,用国家内部的因素米 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 分析技术进步要比国际层面的分析更为有效"。因此,在onometrica,1957,25(④:501-522. 技术研究中,我们需要关照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 4.Geoffrey Herrera.Technology and Internat- 照到国际因素对国内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 ional Transformation:The Railroad.the Atom Bo- 因此,在看待技术进步的不同视角中,我们不仅仅要mb.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政府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的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关注技术进步 5.Qixuan Huang.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 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Devel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注释: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 1Ester Boserup,Population and Technol-hop.Poverty.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Man- ogical Chan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 chester.United Kingdom,2008. e55,1981等。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 ②参见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 作者简介:黄琪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北 42,1988等。 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C199③Arrow IK.U.AcEdonomicowe1 fardcandnthe ual ishing Ho收稿日期:2009-04-18,.http:/www.cnki.net -51-■2009 年第 5 期 ■现代管理科学 视,并增加对基础知识的供给呢? 而这也正是下一步研究 需要努力探寻的。 四、 跨越以往技术研究的视角 对上述研究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技术的 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层次、民用领域以及国内层次。 而长 期以来,对技术变迁的研究仅仅限于企业层次限制了研究 者的分析视野,进而难以探寻影响国家技术变迁背后更根 本的因素。 而事实上,在重大技术进步中,国际层面的影响 随处可见。 目前,已经有研究试图从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去探讨技 术变迁。 有研究的检验显示,国内层面制度因素往往难以 决定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而国际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的 进口、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教育交流等因素带来了国家间 技术进步的区别。 有研究者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有 这些良好的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于没有 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 因此,该项研究指出,技术进步 不是国内层面的事情,而是国际层面的事情。 ④此类解释已 经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 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素。 已经有研究者也指出,“我们很难说,用国家内部的因素来 分析技术进步要比国际层面的分析更为有效”。 ⑤因此,在 技术研究中, 我们需要关照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 照到国际因素对国内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看待技术进步的不同视角中,我们不仅仅要 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政府 的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 关注技术进步 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注释: ①参见 Ester Boserup,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等。 ②参 见 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 42,1988 等。 ③ Arrow K.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in Nelson R. R. (ed),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62. ④ 参 见 Mark Taylor,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IT PhD Dissertation, 未发表. ⑤ Dieter Ernst,“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vol.11,no.6, 497-523,2002. 参考文献: 1. J.M.Utterback, Innovation in Industry and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Science,1974:621. 2. Jacob Schmookler.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 Zvi Griliches. Hybrid Corn: An Explorati￾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Ec￾onometrica,1957,25(4):501-522. 4. Geoffrey Herrera.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Railroad. the Atom Bo￾mb.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5. Qixuan Huang.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 Devel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hop. Poverty.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2008.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 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 作者简介:黄琪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北 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18。 (上接第 41 页) 参考文献: 1. Kevin Lane Keller.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Second Edition). New York Prentice Educ￾ation,2003. 2. Philip Kotler and Kevin Lane Kel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Twelf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6. 3. Jon Miller and David Muir.The Business of Brands.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4. 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9):20. 5. 杜治洲,陈立军.论品牌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品 牌营销战略.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65-66. 6. 黄嘉涛,胡劲.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战略. 商业研究,2004,(2):41-43. 7. 王建民.战略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4. 8. Charles W. 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 Strategic management.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4. 9. 黄劼,张国梁等.关于品牌生命周期模型的比较 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6):50. 作者简介:张国梁,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黄劼,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18。 ■博士论坛 - - 51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