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资源(研究文章)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国际视角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3,文件大小:157.14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博士论坛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第5期 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国际视角 ●黄琪轩 摘要:文章通过对不同的视角文献的梳理,试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跨越以往的视角,从国 际层面看技术。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 响。关注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关键词: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国际视角 以往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 (Ester Boserup)的著作,她指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城市化的 领域。经济学家的研究往往强调技术是经济绩效的关键因 规模,而技术进步都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生的。而西蒙对 素。对于技术进步的解释,以往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社 人口的研究则表示,人口的规模决定潜在发明者的供给 会学家的研究大体围绕这么一些问题展开。 量。有学者则断言,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决定技术进步水平 一、地理、人口因素和技术进步 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人的平均寿命太短,那么他们就没 关于地理因素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围绕几个维度 有时间和动机去创造新的知识。有研究则对欧洲的分析展 展开。有研究关注特定地域的资源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而 示,人口的饮食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技术的影响。这 有的研究则关注特定行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对技术进步 类研究指出能量的摄入不足会让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技 的影响。如有的研究就指出,英国之所以能有工业革命,是 术进步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还有研究者对于人口的质 英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英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技 量进行分析,指出人口的质量,如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 术革命。 关键。②而对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后继研究 从地理因素看技术进步的另外一条路线是特定行业也很多。这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当技术进步进入现代科 在某一地域聚集。不少人的研究则指出:行业在地理上的 学为主导的时期,人口数量往往和技术进步没有太大关 积聚(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对知识和技 联。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和控制试验的投入,人口数量和 术的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因此,同一行业在特定地域的 规模可能带来的是技术长期的低水平徘徊。而人均寿命、 聚集有利于该地区企业的创新。 人的营养状况等要素,可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非原因。 安托利尼(Antonelli)指出,知识和技术具有地域性或 二、制度、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者缄默性。因此,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就受到地域的限 一部分经济学家强调良好的制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 制。正是如此,冯·黑普(Von Hipple)才指出,经济行为体之 作用。这些学者中,尤其强调良好的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 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最有效的技术传播方式。巴普蒂 的重要性。早期的研究指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以及非排 斯塔(Baptista)的研究也强调地理上的相近性对技术进步 他性,因此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由于知识的这一性 的重要作用。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间的积聚无疑是促进了 质,它给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因此,作为创新者,他的 这种地方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传播。一个产业积聚于一个 研发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多,而个人所获得的收益少。 地区,抑或一个地区里面有很多产业。这两种情况相比较如此一来,会导致此类创新没有供给或者供给不足。而专 而言,前者技术交流更容易,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成本也更 利制度正好为此提供保护,使得技术进步的收益能够内部 低。 化,让创新者所得。 同时,有部分学者的研究与上述研究所持的结论相当 总体看来,专利、知识产权等制度因素对技术进步作 不同。有研究就指出,在同一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带 用可能很重要。但是强调这类因素的问题是,很多重大的 来的正外部性更大,一个地区具有多样性的产业对技术进 技术变迁,发生在专利法实施之前,如早期的地理大发现 步更为重要。而即便特定技术在一定区域的聚集有利于技 以及相应的航海技术的改进,科学革命等都没有相应的专 术的外溢。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特定时期,特定 利制度保护。即便是现代社会,很多国家没有私有产权的 的技术在某些区域聚集呢?因此,某些技术产业在特定地 保护,没有现代专利制度,仍然有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如二 区的聚集本身就是需要解释的。 战后的苏联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因此,制度的解释可以 有研究从人口因素来探讨技术进步。这一研究主要关 解释新的技术如何更好被商业化,强调专利制度更好为技 注于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营养状况、人均寿命、人口质量等术进步提供制度环境,而不是很好地解释了技术进步的驱 因素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动力(Driver)。还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在驱动重大技 C199关乎火0回数量与技术变迁o代表性的研究如柏瑟浦ing术的产生A而不取收是制度。.http:www.cnki.net -40-

■现代管理科学 ■2009 年第 5 期 以往对技术进步的研究往往集中在经济学与管理学 领域。 经济学家的研究往往强调技术是经济绩效的关键因 素。 对于技术进步的解释,以往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以及社 会学家的研究大体围绕这么一些问题展开。 一、 地理、人口因素和技术进步 关于地理因素对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围绕几个维度 展开。 有研究关注特定地域的资源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而 有的研究则关注特定行业在一定地域的聚集对技术进步 的影响。 如有的研究就指出,英国之所以能有工业革命,是 英国拥有得天独厚的煤炭。 英国特定的地理位置带来的技 术革命。 从地理因素看技术进步的另外一条路线是特定行业 在某一地域聚集。 不少人的研究则指出:行业在地理上的 积聚(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对知识和技 术的进步具有正的外部性。 因此,同一行业在特定地域的 聚集有利于该地区企业的创新。 安托利尼(Antonelli)指出,知识和技术具有地域性或 者缄默性。 因此,知识和技术的溢出效应就受到地域的限 制。 正是如此,冯·黑普(Von Hipple)才指出,经济行为体之 间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是最有效的技术传播方式。 巴普蒂 斯塔(Baptista)的研究也强调地理上的相近性对技术进步 的重要作用。 一个产业在一个地区间的积聚无疑是促进了 这种地方性知识和缄默知识的传播。 一个产业积聚于一个 地区,抑或一个地区里面有很多产业。 这两种情况相比较 而言,前者技术交流更容易,知识和技术传播的成本也更 低。 同时,有部分学者的研究与上述研究所持的结论相当 不同。 有研究就指出,在同一地区,不同产业之间的互动带 来的正外部性更大,一个地区具有多样性的产业对技术进 步更为重要。 而即便特定技术在一定区域的聚集有利于技 术的外溢。 问题在于,是什么原因,促使了特定时期,特定 的技术在某些区域聚集呢? 因此,某些技术产业在特定地 区的聚集本身就是需要解释的。 有研究从人口因素来探讨技术进步。 这一研究主要关 注于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营养状况、人均寿命、人口质量等 因素对技术变迁的影响。 关于人口数量与技术变迁, 代表性的研究如柏瑟浦 (Ester Boserup)的著作,她指出人口密度决定了城市化的 规模,而技术进步都是在城市周边地区发生的。 而西蒙对 人口的研究则表示, 人口的规模决定潜在发明者的供给 量。 有学者则断言,人口的平均寿命是决定技术进步水平 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人的平均寿命太短,那么他们就没 有时间和动机去创造新的知识。 有研究则对欧洲的分析展 示,人口的饮食对智力水平的影响以及对技术的影响。 这 类研究指出能量的摄入不足会让人昏昏欲睡,难以产生技 术进步的主动性与进取精神。 ①还有研究者对于人口的质 量进行分析,指出人口的质量,如人力资本是技术进步的 关键。 ②而对于人力资本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后继研究 也很多。 这类研究的主要问题是,当技术进步进入现代科 学为主导的时期, 人口数量往往和技术进步没有太大关 联。 如果没有对现代科学和控制试验的投入,人口数量和 规模可能带来的是技术长期的低水平徘徊。 而人均寿命、 人的营养状况等要素,可能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而非原因。 二、 制度、市场结构与技术进步 一部分经济学家强调良好的制度对技术进步的促进 作用。 这些学者中,尤其强调良好的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 的重要性。 早期的研究指出,知识具有非竞争性以及非排 他性,因此知识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 由于知识的这一性 质,它给社会带来正的外部效应。 因此,作为创新者,他的 研发活动给社会带来的收益多, 而个人所获得的收益少。 如此一来,会导致此类创新没有供给或者供给不足。 而专 利制度正好为此提供保护,使得技术进步的收益能够内部 化,让创新者所得。 总体看来,专利、知识产权等制度因素对技术进步作 用可能很重要。 但是强调这类因素的问题是,很多重大的 技术变迁,发生在专利法实施之前,如早期的地理大发现 以及相应的航海技术的改进,科学革命等都没有相应的专 利制度保护。 即便是现代社会,很多国家没有私有产权的 保护,没有现代专利制度,仍然有着重大的技术进步,如二 战后的苏联就是一个明显的案例。 因此,制度的解释可以 解释新的技术如何更好被商业化,强调专利制度更好为技 术进步提供制度环境,而不是很好地解释了技术进步的驱 动力(Driver)。 还可能有其它更重要的因素,在驱动重大技 术的产生,而不仅仅是制度。 技术进步的来源与国际视角 ●黄琪轩 摘要:文章通过对不同的视角文献的梳理,试图指出: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凸显的今天,我们需要跨越以往的视角,从国 际层面看技术。我们不仅仅要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 响。关注技术进步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关键词:技术进步;影响因素;国际视角 ■博士论坛 - - 40

■2009年第5期 ■现代管理科学 ■博士论坛 不少产业组织经济学家喜欢讨论市场结构与经济绩 场盈利率的差别导致的。 效的关系。他们围绕,究竞是大企业集团、相对集中化的市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雅克布·斯穆勒(Jacob 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还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 Schmookler)的研究更进了一步。他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技 技术进步。不少研究都从熊彼特的一个假说(Schumpete- 术的扩散,他乃至可以解释技术发明本身是市场力量,尤 rian Hypotheses)开始。熊彼特认为垄断企业有更多的资金 其是需求作用的结果。他指出,如果没有潜在的需求,是难 和实力去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同时,垄断企业更能克服 以有新的技术发明出现。新经济压力以及新的市场机会刺 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因此,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 激新的发明的出现。因此,新的发明只是对这些新的市场 业有利于技术进步。这类研究多半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处 机会的反应。例如,他对美国铁路行业的研究发现:当对铁 于垄断地位,其拥有的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可以促使路设备器材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上升,不久以后,在 其积累更多的利润,从而可以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资 铁路设备器材的制造部门,就会有大量的新的专利发明出 金。因此,此类研究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 现。他指出,从需求的出现到专利发明的出现之间有一定 而阿罗等人的研究却指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 的时滞。而这个时滞恰好说明对设备器材需求量的增加带 为创新活动提供刺激。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对创新 来了对该领域发明努力(Inventive Effort)的增加。此外,斯 的投资比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少。因为,在垄断的市场结 穆勒发现在石油治炼业,建筑业等行业也存在同样的情 构下,即便是没有引进新技术,垄断的企业也能保证获得 况。他通过对二战前后多个产业数据的研究向人们展示: 足够的经济租。③ 一个产业资本品的发明与资本品的销售量呈高度相关。他 有研究发现,这个一个倒U型的曲线。创新活动在过 认为数据显示了发明者从不断增长的购买力中感知重要 度的市场竞争与过度的垄断结构中都绩效不佳,而只有在 的市场信号,这个信号表明如果生产者对该领域进行技术 公司具有适度的市场力量的时候,才有利于技术进步。同 发明的投入会有相应的盈利机会。因此,增长的购买力促 时,有研究指出,由于受产业层次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间 使发明者在该领域做出相应发明。最后,斯穆勒得出结论 的关系很不相同。因此,有研究指出,技术进步跟市场结构 影响发明方向的首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需求 无关。 影响了市场的规模,进而影响了技术发明的方向。此后,阿 此类市场结构的解释的问题在于,几次重大的技术变 特拜克(J.M.Utterback)在《科学》杂志中发表了一篇综述 迁,都发生在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的国家。如早期英国的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市场力量是影响创新的首要动 技术变迁更多符合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假定,而后来德国、 力。在很多领域,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重要的创新都源于 美国等国家的技术变迁,相对集中的市场结构也促进了重 市场的需求。 大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可能和市场结构无关,而可能 供给推动说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供给在 是其它因素在起更重要的作用。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无 起作用。供给因素主要是国家已有的基础科学和技术水平 论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即完全竞争的 等因素。因此,供给推动说认为,主要是供给因素会改变技 市场模式与国家干预的计划模式,都能带来重大的技术进 术进步的轨道和方向。 步。 在曼哈顿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以后,布什(Bush)在《科 三、需求、供给因素与技术变迁 学一无止境的疆界》的报告中,给技术进步划定了一个 需求拉动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经济学家,或者是受过 轨道。技术是从基础科学再到应用研究,然后再走向产品 经济学训练的学者。希克斯(John R.Hicks)是技术进步需 开发,最后实现技术的商业化。因此,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基 求拉动说的早期代表人物。1932年,希克斯在其《工资理 础科学的供给来拉动。 论》(Theory of Wages)一书中提出了诱导创新理论(ln- 而此后的不少研究,都强调因家的技术进步绩效取决 duced Innovation)。这是需要拉动说的早期研究。希克斯认 于该国的“社会能力"(Social Capacity),即该国吸收新的技 为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带来创新,这样的创新可以减少 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一国的社会能力是依赖于该国的 对昂贵要素的使用。 科学技术水平,已有的技术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 此后,格瑞里奇(Griliches)对杂交玉米技术扩散的研 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的投入。技术知识的储备具有相对连 究,是需求拉动学派的又一重要的贡献。格瑞里奇研究美 贯性。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可以提高对新技术的认知,解决 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扩散,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 问题的能力需要以往的知识作为铺垫。很大部分的技术引 差别:首先,不同地区最开始使用杂交玉米技术的时间上 进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正是由于技术转移也需要 存在很大差别:其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扩散速 本国的企业的技术积累作为后盾。因此,这类研究往往强 度也很不相同:再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最后普及 调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的供给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积累 的程度和规模也很不一样。格瑞里奇的研究发现,技术的 等才能使得一国技术进步具有持续的动力。 扩散是对市场力量的反应。市场大小(Market Size)决定盈 因此,相比市场的需求因素而言,供给因素所扮演的 利预期(Profit Expectation),进而导致的技术扩散的差别。 角色显而易见。但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并不是必然 @他的结论是技术护散的这些差别是不向地区必间存在市i的件么原因会加大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下转第51页) -41-

■2009 年第 5 期 ■现代管理科学 不少产业组织经济学家喜欢讨论市场结构与经济绩 效的关系。 他们围绕,究竟是大企业集团、相对集中化的市 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还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 技术进步。 不少研究都从熊彼特的一个假说(Schumpete￾rian Hypotheses)开始。 熊彼特认为垄断企业有更多的资金 和实力去吸引科学家和工程师。 同时,垄断企业更能克服 技术进步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因此,具有垄断地位的大企 业有利于技术进步。 这类研究多半认为,如果一个企业处 于垄断地位,其拥有的市场力量(Market Power),可以促使 其积累更多的利润, 从而可以为技术进步提供更多的资 金。 因此,此类研究认为垄断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技术进步。 而阿罗等人的研究却指出,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才能 为创新活动提供刺激。 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企业对创新 的投资比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更少。 因为,在垄断的市场结 构下,即便是没有引进新技术,垄断的企业也能保证获得 足够的经济租。 ③ 有研究发现,这个一个倒 U 型的曲线。 创新活动在过 度的市场竞争与过度的垄断结构中都绩效不佳,而只有在 公司具有适度的市场力量的时候,才有利于技术进步。 同 时,有研究指出,由于受产业层次因素的影响,不同行业间 的关系很不相同。 因此,有研究指出,技术进步跟市场结构 无关。 此类市场结构的解释的问题在于,几次重大的技术变 迁,都发生在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的国家。 如早期英国的 技术变迁更多符合经济学完全竞争的假定, 而后来德国、 美国等国家的技术变迁,相对集中的市场结构也促进了重 大技术进步。 因此,技术进步可能和市场结构无关,而可能 是其它因素在起更重要的作用。 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无 论什么样的市场结构,无论哪种发展模式,即完全竞争的 市场模式与国家干预的计划模式,都能带来重大的技术进 步。 三、 需求、供给因素与技术变迁 需求拉动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经济学家,或者是受过 经济学训练的学者。 希克斯(John R. Hicks)是技术进步需 求拉动说的早期代表人物。 1932 年,希克斯在其《工资理 论》 (Theory of Wages) 一书中提出了诱导创新理论 (In￾duced Innovation)。 这是需要拉动说的早期研究。 希克斯认 为要素的相对价格变动会带来创新,这样的创新可以减少 对昂贵要素的使用。 此后,格瑞里奇(Griliches)对杂交玉米技术扩散的研 究,是需求拉动学派的又一重要的贡献。 格瑞里奇研究美 国杂交玉米技术的扩散,在不同区域之间存在三个方面的 差别:首先,不同地区最开始使用杂交玉米技术的时间上 存在很大差别;其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的扩散速 度也很不相同;再次,杂交玉米技术在不同地区最后普及 的程度和规模也很不一样。 格瑞里奇的研究发现,技术的 扩散是对市场力量的反应。 市场大小(Market Size)决定盈 利预期(Profit Expectation),进而导致的技术扩散的差别。 他的结论是技术扩散的这些差别是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市 场盈利率的差别导致的。 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 , 雅 克 布·斯 穆 勒 (Jacob Schmookler)的研究更进了一步。 他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技 术的扩散, 他乃至可以解释技术发明本身是市场力量,尤 其是需求作用的结果。 他指出,如果没有潜在的需求,是难 以有新的技术发明出现。 新经济压力以及新的市场机会刺 激新的发明的出现。 因此,新的发明只是对这些新的市场 机会的反应。 例如,他对美国铁路行业的研究发现:当对铁 路设备器材的市场需求出现了大幅度上升, 不久以后,在 铁路设备器材的制造部门,就会有大量的新的专利发明出 现。 他指出,从需求的出现到专利发明的出现之间有一定 的时滞。 而这个时滞恰好说明对设备器材需求量的增加带 来了对该领域发明努力(Inventive Effort)的增加。 此外,斯 穆勒发现在石油冶炼业、 建筑业等行业也存在同样的情 况。 他通过对二战前后多个产业数据的研究向人们展示: 一个产业资本品的发明与资本品的销售量呈高度相关。 他 认为数据显示了发明者从不断增长的购买力中感知重要 的市场信号,这个信号表明如果生产者对该领域进行技术 发明的投入会有相应的盈利机会。 因此,增长的购买力促 使发明者在该领域做出相应发明。 最后,斯穆勒得出结论, 影响发明方向的首要决定因素是消费者需求的变化。 需求 影响了市场的规模,进而影响了技术发明的方向。 此后,阿 特拜 克(J.M. Utterback)在《科 学》杂 志 中 发 表了 一 篇 综 述 性的研究,也进一步指出,市场力量是影响创新的首要动 力。 在很多领域,百分之六十到八十的重要的创新都源于 市场的需求。 供给推动说的主要观点是,技术进步主要是靠供给在 起作用。 供给因素主要是国家已有的基础科学和技术水平 等因素。 因此,供给推动说认为,主要是供给因素会改变技 术进步的轨道和方向。 在曼哈顿计划得以成功实施以后,布什(Bush)在《科 学——无止境的疆界》的报告中,给技术进步划定了一个 轨道。 技术是从基础科学再到应用研究,然后再走向产品 开发,最后实现技术的商业化。 因此,技术进步主要是靠基 础科学的供给来拉动。 而此后的不少研究,都强调国家的技术进步绩效取决 于该国的“社会能力”(Social Capacity),即该国吸收新的技 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能力。 一国的社会能力是依赖于该国的 科学技术水平,已有的技术基础,而这些都离不开国家对 基础科学和技术研发的投入。 技术知识的储备具有相对连 贯性。 以前所积累的知识可以提高对新技术的认知,解决 问题的能力需要以往的知识作为铺垫。 很大部分的技术引 进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这正是由于技术转移也需要 本国的企业的技术积累作为后盾。 因此,这类研究往往强 调需要加大对基础科学的供给以及本土企业的技术积累 等才能使得一国技术进步具有持续的动力。 因此,相比市场的需求因素而言,供给因素所扮演的 角色显而易见。 但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视并不是必然 的,什么原因会加大国家对基础科学的重(下转第 51 页) ■博士论坛 - - 41

■2009年第5期 ■现代管理科学 ■博士论坛 参考文献: 牌营销战略.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③:65-66. 1.Kevin Lane Keller.Strategic Brand Mana- 6.黄嘉涛,胡劲.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战略 gement:Building,Measuring,and Managing Brand 商业研究,2004,(②:41-43. Equity.(Second Edition.New York Prentice Educ- 7.王建民,战略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ation,2003. 2006:44. 2.Philip Kotler and Kevin Lane Keller. 8.Charles W.L.Hill and Gareth R.Jones. Marketing Management (Twelfth Edition.Pearson Strategic management.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Education Inc,2006. 2004. 3.Jon Miller and David Muir.The Business 9.黄劼,张国梁等.关于品牌生命周期模型的比较 of Brands.John wiley Sons.Inc,2004. 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⑥:50. 4.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作者简介:张国梁,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9:20. 生导师:黄劫,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5.杜治洲,陈立军.论品牌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品 收稿日期:2009-04-18。 (上接第41) 视,并增加对基础知识的供给呢?而这也正是下一步研究 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in Nelson R. 需要努力探寻的。 R.(ed,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四、跨越以往技术研究的视角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Princeton 对上述研究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技术的 University Press,Pr inceton,1962. 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层次、民用领域以及国内层次。而长 ④参见Mark Taylor,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期以来,对技术变迁的研究仅仅限于企业层次限制了研究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IT PhD Dissertation, 者的分析视野,进而难以探寻影响国家技术变迁背后更根 未发表. 本的因素。而事实上,在重大技术进步中,因际层面的影响 ⑤Dieter Ernst,.“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随处可见。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 目前,已经有研究试图从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去探讨技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s 术变迁。有研究的检验显示,国内层面制度因素往往难以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vol.11,no.6, 决定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而国际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的 497-523,2002. 进口、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教有交流等因素带来了国家间 参考文献: 技术进步的区别。有研究者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有 1.J.M.Utterback,Innovation in Industry and 这些良好的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于没有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y.Science,1974:621. 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因此,该项研究指出,技术进步 2.Jacob Schmookler.Invention and Economic 不是因内层面的事情,而是因际层面的事情。④此类解释已 Growth.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经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素。 3.Zvi Griliches.Hybrid Corn:An Explorati- 已经有研究者也指出,“我们很难说,用国家内部的因素米 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Ec- 分析技术进步要比国际层面的分析更为有效"。因此,在onometrica,1957,25(④:501-522. 技术研究中,我们需要关照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 4.Geoffrey Herrera.Technology and Internat- 照到国际因素对国内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 ional Transformation:The Railroad.the Atom Bo- 因此,在看待技术进步的不同视角中,我们不仅仅要mb.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政府 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的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关注技术进步 5.Qixuan Huang.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 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Devel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注释: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 1Ester Boserup,Population and Technol-hop.Poverty.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Man- ogical Change,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 chester.United Kingdom,2008. e55,1981等。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 ②参见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 作者简介:黄琪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北 42,1988等。 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C199③Arrow IK.U.AcEdonomicowe1 fardcandnthe ual ishing Ho收稿日期:2009-04-18,.http:/www.cnki.net -51-

■2009 年第 5 期 ■现代管理科学 视,并增加对基础知识的供给呢? 而这也正是下一步研究 需要努力探寻的。 四、 跨越以往技术研究的视角 对上述研究的梳理中,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对技术的 研究往往集中于企业层次、民用领域以及国内层次。 而长 期以来,对技术变迁的研究仅仅限于企业层次限制了研究 者的分析视野,进而难以探寻影响国家技术变迁背后更根 本的因素。 而事实上,在重大技术进步中,国际层面的影响 随处可见。 目前,已经有研究试图从国际层面的影响力去探讨技 术变迁。 有研究的检验显示,国内层面制度因素往往难以 决定国家间技术的差异;而国际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的 进口、国际直接投资、国际教育交流等因素带来了国家间 技术进步的区别。 有研究者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有 这些良好的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于没有 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 因此,该项研究指出,技术进步 不是国内层面的事情,而是国际层面的事情。 ④此类解释已 经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 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素。 已经有研究者也指出,“我们很难说,用国家内部的因素来 分析技术进步要比国际层面的分析更为有效”。 ⑤因此,在 技术研究中, 我们需要关照到当前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关 照到国际因素对国内技术变迁带来的影响。 因此,在看待技术进步的不同视角中,我们不仅仅要 关注企业层次的解释,还需要关注国际环境的变化对政府 的技术政策与企业的技术投入方向的影响。 关注技术进步 离不开国际的视角。 注释: ①参见 Ester Boserup, Popul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1 等。 ②参 见 Lucas R,“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22,3- 42,1988 等。 ③ Arrow K.J. “Economic welfare and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for invention”, in Nelson R. R. (ed), The rate and direction of inventive activity.Economic and social factor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1962. ④ 参 见 Mark Taylor, The political economy in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IT PhD Dissertation, 未发表. ⑤ Dieter Ernst,“Global Production Networks and the Changing Geography of Innovation Systems: Implications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Economics of Innovation and New Technology, vol.11,no.6, 497-523,2002. 参考文献: 1. J.M.Utterback, Innovation in Industry and the Diffusion of Technology. Science,1974:621. 2. Jacob Schmookler. Inven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66. 3. Zvi Griliches. Hybrid Corn: An Explorati￾on in the Econom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Ec￾onometrica,1957,25(4):501-522. 4. Geoffrey Herrera.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Railroad. the Atom Bo￾mb.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2006. 5. Qixuan Huang.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 Devel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hop. Poverty. Development and Globalization. Man￾chester. United Kingdom,2008. 基金项目: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 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 作者简介:黄琪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生,北 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18。 (上接第 41 页) 参考文献: 1. Kevin Lane Keller. Strategic Brand Mana￾gement: Building, Measuring, and Managing Brand Equity.(Second Edition). New York Prentice Educ￾ation,2003. 2. Philip Kotler and Kevin Lane Keller. Marketing Management (Twelfth Edition).Pearson Education Inc,2006. 3. Jon Miller and David Muir.The Business of Brands.John wiley & Sons. Inc,2004. 4. 潘成云.品牌生命周期论.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 (9):20. 5. 杜治洲,陈立军.论品牌生命周期及各阶段的品 牌营销战略.重庆商学院学报,2001,(3):65-66. 6. 黄嘉涛,胡劲.基于品牌生命周期的品牌战略. 商业研究,2004,(2):41-43. 7. 王建民.战略管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44. 8. Charles W. L. Hill and Gareth R. Jones. Strategic management.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 2004. 9. 黄劼,张国梁等.关于品牌生命周期模型的比较 研究.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4(6):50. 作者简介:张国梁,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 生导师;黄劼,大连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04-18。 ■博士论坛 - - 51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