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资源(研究文章)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8,文件大小:917.0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9卷第5期 科学学研究 Vol29Na 5 2011年5月 Studies n Science of Science M ay 2011 文章编号:1003-2053(2011)05-0650-08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黄琪轩 (上海交道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 摘要:近年来,国际关系开始加强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的关注。以往的文献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国际 安全领域的文献主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国际关系: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 系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试图涉足多个学科聚焦的难题,使得国际关系 能够占据新的研究领地。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比较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政治经 济学出现了交叉和合流。这些努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为跨学科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前景。 关键词: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N05 文献标识码:A 科学技术给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带来了广泛和 学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合流的趋向。以此为基础,在 深远的影响:同时,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也在塑造科 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作者试图探讨未来的研究如 技政策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但是长期以来,国 何会受到这种合流趋向的影响以及以后的研究 际关系以及比较政治学对科学技术这一研究议题却 方向。 缺乏关注,尤其是缺少对政治如何塑造了科技的关 注,这一现象在国际关系领域尤为明显。 1科学技术议题与新的学科领地 即便近三十年来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有所进展,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次或者国家层次。 长期以来,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都对 有关国际关系与科学技术互动的研究在近年来才得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有着较多的关注。如经济学探讨 到更多的关注山。同时,对国际关系与科学技术互 要素禀赋的变迁如何影响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 动的研究,探讨科学技术影响国际关系的居多:讨论 会学探讨社会因素怎样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变迁:管 国际关系影响科技政策与科技变迁的则相对较少。 理学探讨得更为广泛,探讨能力积累等因素对科学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回答,为什 技术的影响。政治学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长期乏 么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善可陈。例如,在《牛津创新手册中,几乎没有政 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试图梳理关于国际关系与 治学对创新研究的相关章节引。 科学技术互动的研究,己有研究存在两条研究路径。 同时,料学与技术研究手册》(第三版)中,管 第二部分讨论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国际关 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学者仍然占据了大量的 系,这是国际安全研究所关注的议题。国际关系的 篇章。不过,这本研究手册己经开始出现了少量的 主要流派对此有着不同的视角,这些研究已经相对 政治学对这一议题的探讨,比如关于科学与技术的 成熟。第三部分则讨论国际关系的变迁如何影响了 政治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参与、社会运动与科学技 科技政策与科技变迁,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所主要 术等话题。但是,在这本手册中缺乏国际关系领域 关注的议题,这一研究路径使得国际关系开始占据 对科学技术议题的研究,仅仅有一章探讨军事与科 科学技术研究的新领地。在本文的第四分,作者 学技术的关系[。 试图展示,在科学技术研究这一领域,国际政治经济 因此,可以说:长期以来,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 学与国际安全、比较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政治经济 学把科学技术议题的研究留给了经济学、社会学与 收稿日期:2010-09-16修回日期:2011-02-28 基金项目:上海市晨光计划(10CG14) 作者简介:黄琪轩(1981-),男,四川泸州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科学与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29卷 第 5期 2011年 5月 科 学 学 研 究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 ience Vo.l 29 No. 5 M ay. 2011 文章编号: 1003- 2053( 2011) 05- 0650- 08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黄琪轩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上海 200030) 摘 要: 近年来, 国际关系开始加强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的关注。以往的文献主要有两条研究路径: 国际 安全领域的文献主要关注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国际关系; 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 系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路径试图涉足多个学科聚焦的难题, 使得国际关系 能够占据新的研究领地。对这一议题的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比较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政治经 济学出现了交叉和合流。这些努力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 也为跨学科的合作提供了新的前景。 关键词: 国际安全; 国际政治经济学; 科学与技术 中图分类号: N05 文献标识码: A 收稿日期: 2010- 09- 16; 修回日期: 2011- 02- 28 基金项目: 上海市晨光计划 ( 10CG14) 作者简介: 黄琪轩 ( 1981- ), 男, 四川泸州人, 讲师, 博士, 研究方向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科学与技术的政治经济学。 科学技术给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带来了广泛和 深远的影响; 同时, 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也在塑造科 技政策与科学技术进步的方向。但是长期以来, 国 际关系以及比较政治学对科学技术这一研究议题却 缺乏关注, 尤其是缺少对政治如何塑造了科技的关 注, 这一现象在国际关系领域尤为明显。 即便近三十年来对科学技术的研究有所进展, 但是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层次或者国家层次。 有关国际关系与科学技术互动的研究在近年来才得 到更多的关注 [ 1]。同时, 对国际关系与科学技术互 动的研究, 探讨科学技术影响国际关系的居多; 讨论 国际关系影响科技政策与科技变迁的则相对较少。 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将回答, 为什 么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研究日益增多。 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试图梳理关于国际关系与 科学技术互动的研究, 已有研究存在两条研究路径。 第二部分讨论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国际关 系, 这是国际安全研究所关注的议题。国际关系的 主要流派对此有着不同的视角, 这些研究已经相对 成熟。第三部分则讨论国际关系的变迁如何影响了 科技政策与科技变迁, 这是国际政治经济学所主要 关注的议题, 这一研究路径使得国际关系开始占据 科学技术研究的新领地。在本文的第四部分, 作者 试图展示, 在科学技术研究这一领域, 国际政治经济 学与国际安全、比较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政治经济 学在很多方面出现了合流的趋向。以此为基础, 在 本文的最后一个部分, 作者试图探讨未来的研究如 何会受到这种合流趋向的影响以及以后的研究 方向。 1 科学技术议题与新的学科领地 长期以来, 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都对 科学与技术的研究有着较多的关注。如经济学探讨 要素禀赋的变迁如何影响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社 会学探讨社会因素怎样作用于科学技术的变迁; 管 理学探讨得更为广泛, 探讨能力积累等因素对科学 技术的影响 [ 2]。政治学的研究在这一领域长期乏 善可陈。例如, 在 牛津创新手册 中, 几乎没有政 治学对创新研究的相关章节 [ 3]。 同时, 科学与技术研究手册  (第三版 ) 中, 管 理学、经济学以及社会学的学者仍然占据了大量的 篇章。不过, 这本研究手册已经开始出现了少量的 政治学对这一议题的探讨, 比如关于科学与技术的 政治哲学、科学技术与公共参与、社会运动与科学技 术等话题。但是, 在这本手册中缺乏国际关系领域 对科学技术议题的研究, 仅仅有一章探讨军事与科 学技术的关系 [ 4]。 因此, 可以说: 长期以来, 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 学把科学技术议题的研究留给了经济学、社会学与

第5期 黄琪轩: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651· 管理学。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研究,长期存在 变迁加剧,新式武器的发明和新式战术的运用就能 “非政治”(apo litical)的倾向。学者们往往认为:科 让一些国家走上征服的道路6。在20世纪70年代 学技术的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政治性不强。 末,沃尔兹也看到:如果一个国家想要跻身超级大国 要么是科学技术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科学技术进步的 的俱乐,那么,现在的进入壁垒已经显著提高,因 方向:要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受到经济条件,社会条件 为现代武器是研发密集型的产品。与美苏相比,其 乃至管理水平的影响,这些都与政治无涉。但是,这 他国家在现代武器的研制、开发、生产等方面很难与 种认识正在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政治学者开始 之抗衡。因此,试图参与竞争的中等强国往往发现 关注科学与技术这一研究议题。为什么国际关系与 它们被甩在了后面刀。 比较政治学长期没有占据科学技术研究这一领地, 我们看到,既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的 而现在却开始向科学技术进军? 权力分布如此重要,那么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卷入也 这可能是因为:对科技而言,在不同的历史阶 就日益增多。国家的日益卷入让科学技术的政治性 段,政治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 更加显著。政府对科技事务的管理,如政府对新兴 上讲,“非政治”的科学技术观主要源于在较早时 科学技术的资助、采购,政府对技术标准的影响等都 期,科学技术对国家的影响远远不如当今明显,国家 使得政治学对这一议题的解释力在增强。科学与技 在科学技术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显著。而随 术的政治化程度在加深,留给政治学者的空间也在 着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深 大大增加。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涉足这 远,科学与技术的政治性开始日益凸显,政治学的学 一议题。 者便开始跻身这一研究领域。有研究者指出,“知 就国际关系而言,研究国际关系与科学技术互 识性国家”(know ledgeable state)的出现,使得科学 动的文献主要有两条路径:即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 技术的政治性日益增强9。 影响了国际关系,这是国际安全领域的文献所关注 皮尔顿(M aurice·Pearton)的研究将古往今来 的议题: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 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战争具有贵族 系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前一条路径的研究 斗争的特征,这时的战争主要是土地所有者之间的 相对比较成熟。但是,这类文献由于把科学技术当 征战。此时战士的来源多是农民,战争并不具有太 作原因,国际关系领域的变化当作后果,因此,它们 多的技术含量。第二个阶段,随着工业化的进展,战 往往不能很好地进入科学技术研究这一领域。因为 争更多依靠机械工业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掌握来实 这一领域需要着力讨论科学技术政策与变迁的来 现。此时的战争历时更长,战斗成为了工业国家之 源。而第二条研究路径则是致力于朝这一方向做出 间的较量,而非在农民之间展开。这时,技术的作用 努力。下面两个部分将梳理、评述这两条研究路径。 开始逐渐显现。到了第三个阶段,战争的科学技术 含量显著提高,战争更加依赖理论科学与工程能力。 2科学与技术如何影响了国际关系 因此,这一时期,科学和技术进步对国家安全的重要 性史无前例地凸显了出来。皮尔顿称这个阶段的国 除了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研 家为“知识性国家”。 究领域,即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前者研究 随着知识性国家的出现,国家对科学技术这一 战争与和平等“重大”的国际问题,是国际关系的 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世界工业化以后,战 “高级政治”:而后者则主要关注国际领域政治与经 争也开始工业化,战场于是成为了科学技术的竞技 济的互动,是国际关系的“低级政治”。长期以来 场。从某种程度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家的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者是政治学者,经济学 战争: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物理学家的战争。因 没有抢占这一领地,经济学家进入这一学科也相对 此,政治,尤其是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卷入日益 较晚【到 加深。 国际关系的两个研究领域使得国际关系对科学 吉尔平也看到了类似的趋势。他指出,进入现 与技术的研究存在两条路径。国际安全所关注的路 代社会之前,技术发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那时 径集中于: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国际关系,尤 的技术李革还不像含天这样熏要。而随着科学技术b其是战争与和平:围际破治餐济学养注相反的路径

第 5期 黄琪轩: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管理学。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研究, 长期存在  非政治  ( apo litical)的倾向。学者们往往认为: 科 学技术的进步有其自身的规律, 它的政治性不强。 要么是科学技术自身的属性决定了科学技术进步的 方向; 要么科学技术的进步受到经济条件, 社会条件 乃至管理水平的影响, 这些都与政治无涉。但是, 这 种认识正在逐渐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政治学者开始 关注科学与技术这一研究议题。为什么国际关系与 比较政治学长期没有占据科学技术研究这一领地, 而现在却开始向科学技术进军? 这可能是因为: 对科技而言, 在不同的历史阶 段, 政治要素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同的。从某种意义 上讲, 非政治 的科学技术观主要源于在较早时 期, 科学技术对国家的影响远远不如当今明显, 国家 在科学技术进步中所发挥的作用也并不显著。而随 着国内政治与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影响日益深 远, 科学与技术的政治性开始日益凸显, 政治学的学 者便开始跻身这一研究领域。有研究者指出, 知 识性国家  ( know ledgeable state )的出现, 使得科学 技术的政治性日益增强 [ 5]。 皮尔顿 (M aurice Pearton )的研究将古往今来 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战争具有贵族 斗争的特征, 这时的战争主要是土地所有者之间的 征战。此时战士的来源多是农民, 战争并不具有太 多的技术含量。第二个阶段, 随着工业化的进展, 战 争更多依靠机械工业以及对自然资源的掌握来实 现。此时的战争历时更长, 战斗成为了工业国家之 间的较量, 而非在农民之间展开。这时, 技术的作用 开始逐渐显现。到了第三个阶段, 战争的科学技术 含量显著提高, 战争更加依赖理论科学与工程能力。 因此, 这一时期, 科学和技术进步对国家安全的重要 性史无前例地凸显了出来。皮尔顿称这个阶段的国 家为知识性国家 。 随着知识性国家的出现, 国家对科学技术这一 领域的影响日益加深。尤其是世界工业化以后, 战 争也开始工业化, 战场于是成为了科学技术的竞技 场。从某种程度上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化学家的 战争;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了物理学家的战争。因 此, 政治, 尤其是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卷入日益 加深。 吉尔平也看到了类似的趋势。他指出, 进入现 代社会之前, 技术发明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那时 的技术变革还不像今天这样重要。而随着科学技术 变迁加剧, 新式武器的发明和新式战术的运用就能 让一些国家走上征服的道路 [ 6]。在 20世纪 70年代 末, 沃尔兹也看到: 如果一个国家想要跻身超级大国 的俱乐部, 那么, 现在的进入壁垒已经显著提高, 因 为现代武器是研发密集型的产品。与美苏相比, 其 他国家在现代武器的研制、开发、生产等方面很难与 之抗衡。因此, 试图参与竞争的中等强国往往发现 它们被甩在了后面 [ 7]。 我们看到, 既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世界政治的 权力分布如此重要, 那么国家对科学技术的卷入也 就日益增多。国家的日益卷入让科学技术的政治性 更加显著。政府对科技事务的管理, 如政府对新兴 科学技术的资助、采购, 政府对技术标准的影响等都 使得政治学对这一议题的解释力在增强。科学与技 术的政治化程度在加深, 留给政治学者的空间也在 大大增加。比较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者开始涉足这 一议题。 就国际关系而言, 研究国际关系与科学技术互 动的文献主要有两条路径: 即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 影响了国际关系, 这是国际安全领域的文献所关注 的议题; 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主要关注国际关 系的变化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前一条路径的研究 相对比较成熟。但是, 这类文献由于把科学技术当 作原因, 国际关系领域的变化当作后果, 因此, 它们 往往不能很好地进入科学技术研究这一领域。因为 这一领域需要着力讨论科学技术政策与变迁的来 源。而第二条研究路径则是致力于朝这一方向做出 努力。下面两个部分将梳理、评述这两条研究路径。 2 科学与技术如何影响了国际关系 除了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关系有两个重要的研 究领域, 即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前者研究 战争与和平等 重大 的国际问题, 是国际关系的 高级政治 ; 而后者则主要关注国际领域政治与经 济的互动, 是国际关系的 低级政治。长期以来,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者是政治学者, 经济学 没有抢占这一领地, 经济学家进入这一学科也相对 较晚 [ 8]。 国际关系的两个研究领域使得国际关系对科学 与技术的研究存在两条路径。国际安全所关注的路 径集中于: 科学技术的变迁如何影响了国际关系, 尤 其是战争与和平; 国际政治经济学关注相反的路径,  651

·652 科学学研究 第29卷 即国际关系的变迁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从以往的 有可能对进攻者有利,也可能对防御者有利。 国际关系文献来看,较多的文献属于第一条路径的 埃弗拉指出:在过去数百年中,坚固的防御技术 研究。这一研究路径是把科学技术当作原因,进而 支持了防御,而强大的攻城作战技术则加强了进攻: 探讨科学技术变迁的国际政治后果。诸多流派如现 有利于大规模步兵作战的技术加强了进攻,而有利 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视 于战车或骑兵作战的技术则加强了防御。到了现 角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对这一议题有所探讨。 代,致命性的火力(如机关枪)或更有机动性的技术 现实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 (如铁路)加强了防御,而当这些技术被更新的技术 的重要构成。如沃尔兹就把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领 (如摩托化装甲)超过时,进攻变得更有优势。 先地位归因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他认为,由于一 所以当要塞和骑兵在中世纪晚期占有支配地位 国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靠该国技术上 的时候,防御就占优势:而当加农炮的出现使得要塞 的先进性。因此,依靠大量的研发支出,美国保有了 更容易受到攻击的时候,进攻的威力就更加显著。 在世界政治中的领先地位。不仅美国如此,其他国 到了17世纪和18世纪,新的防御工事技术加强了 家也并无两样。沃尔兹认为:把美苏这两个超级大 防御的力量。而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大规模军队 国与其他国家截然分开的,并非核武器,而是美苏两 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这又增强了进攻的优势。在 国大规模开发前沿军事技术的能力。在沃尔兹看 1914年左右,致命的小型武器(准确的、快速射击的 来,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 步枪和机关枪)、带刺的铁丝网、精心建造的战壕以 科技实力的变动会影响综合国力,进而影响世界政 及铁路使得防御获得了进一步的优势。在1919到 治的权力分布。要理解国际体系,离不开对技术的 1945年间,摩托装甲和闪电战的应用使得军事进攻 研究。 重新恢复了其往日的威力。1945年以后,热核武器 吉尔平也强调,技术的变迁会推动国际体系的 又恢复了防御占优势的地位,这次重大的技术变迁 变革。他指出,新技术的发明会使一些国家获得优 使得防御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山。 势,这会使得该国扩张主义的倾向增强。如果一项 而进攻型现实主义者则指出防御型现实主义在 技术的进步减少了该国变革国际体系的成本,那么 区分技术进步类型上的缺陷。他们认为:在大多数 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则会试图推动国际体系的变 时候,由于军事技术往往可以服务于多种目标。因 迁。帆船、铁路、蒸汽船、内燃机等技术的出现极大 此,要区分防御性的技术与进攻性的技术几乎是不 地扩展了国家变革国际体系的能力。铁路促进了德 可能的2 国、美国这样的大陆强国的出现:而潜艇的发明则打 从现实主义的视角看技术进步,新的技术要么 破了海洋大国坚不可摧的神话。因此,要理解世 影响了权力的分布,要么影响了进攻-防御平衡。 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离不开对技术进步的探索。 与现实主义的视角相比,自由主义者显得更加乐观, 技术进步影响了国际体系的变迁9。 这也承袭了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者看到技术 防御型现实主义往往从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了进 进步降低了国际合作的交易成本,降低了国家的中 攻一防御平衡来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如果技术的 心地位,推动了全球社会的形成,促进了世界的相互 发展使得征服变得更为容易,或者使得发动先发制 依赖.,也为国际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平台。 人的战争更有优势,那么冲突与战争的概率就会大 理查德·库伯(R ichad Cooper)等人认为,国家 大提高。罗伯特·杰维斯(Robert Jerv is)指出,不同 之间的技术出口在大幅度地增加,各国的相互依赖 的技术特性决定了防御占优势.还是进攻占优势。 也在增加。技术在国家之间的转移会促使国家之间 因此,不同的技术进步会改变进攻一防御平衡。 技术差距的消失。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福 坦克和空军让进攻更有优势,而新型的反坦克和反 祉。同时,自由制度主义者也认为,随着技术的 空袭的武器让防御恢复了优势。 进步,尤其是信息与交通技术的进步,国家之间的沟 斯蒂芬·埃弗拉(Stephen Evera)也有同样的看 通渠道更加畅通,减少了国家间交往的成本,让国际 法。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在什么时候防御占主 合作变得更容易,也为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 导,而在什么时候进攻占主导?他指出,军事技术、 了很好的平台。 军事学说地理等因素都在起作用:技术的进步既b1 lishing时,技术进步还降低乙国家的中心地位e忽

科 学 学 研 究 第 29卷 即国际关系的变迁如何影响了科学技术。从以往的 国际关系文献来看, 较多的文献属于第一条路径的 研究。这一研究路径是把科学技术当作原因, 进而 探讨科学技术变迁的国际政治后果。诸多流派如现 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等不同视 角的国际关系理论都对这一议题有所探讨。 现实主义者认为科学技术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 的重要构成。如沃尔兹就把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领 先地位归因于其强大的综合国力。他认为, 由于一 国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很大程度上依靠该国技术上 的先进性。因此, 依靠大量的研发支出, 美国保有了 在世界政治中的领先地位。不仅美国如此, 其他国 家也并无两样。沃尔兹认为: 把美苏这两个超级大 国与其他国家截然分开的, 并非核武器, 而是美苏两 国大规模开发前沿军事技术的能力。在沃尔兹看 来, 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 科技实力的变动会影响综合国力, 进而影响世界政 治的权力分布。要理解国际体系, 离不开对技术的 研究 [ 7]。 吉尔平也强调, 技术的变迁会推动国际体系的 变革。他指出, 新技术的发明会使一些国家获得优 势, 这会使得该国扩张主义的倾向增强。如果一项 技术的进步减少了该国变革国际体系的成本, 那么 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则会试图推动国际体系的变 迁。帆船、铁路、蒸汽船、内燃机等技术的出现极大 地扩展了国家变革国际体系的能力。铁路促进了德 国、美国这样的大陆强国的出现; 而潜艇的发明则打 破了海洋大国坚不可摧的神话 [ 6]。因此, 要理解世 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离不开对技术进步的探索。 技术进步影响了国际体系的变迁 [ 9]。 防御型现实主义往往从技术进步如何影响了进 攻  防御平衡来强调技术的重要性。如果技术的 发展使得征服变得更为容易, 或者使得发动先发制 人的战争更有优势, 那么冲突与战争的概率就会大 大提高。罗伯特  杰维斯 ( Robert Jerv is)指出, 不同 的技术特性决定了防御占优势, 还是进攻占优势。 因此, 不同的技术进步会改变进攻  防御平衡。 坦克和空军让进攻更有优势, 而新型的反坦克和反 空袭的武器让防御恢复了优势 [ 10 ]。 斯蒂芬  埃弗拉 ( Stephen Evera)也有同样的看 法。他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即在什么时候防御占主 导, 而在什么时候进攻占主导? 他指出, 军事技术、 军事学说、地理等因素都在起作用。技术的进步既 有可能对进攻者有利, 也可能对防御者有利。 埃弗拉指出: 在过去数百年中, 坚固的防御技术 支持了防御, 而强大的攻城作战技术则加强了进攻; 有利于大规模步兵作战的技术加强了进攻, 而有利 于战车或骑兵作战的技术则加强了防御。到了现 代, 致命性的火力 (如机关枪 )或更有机动性的技术 (如铁路 )加强了防御, 而当这些技术被更新的技术 (如摩托化装甲 )超过时, 进攻变得更有优势。 所以当要塞和骑兵在中世纪晚期占有支配地位 的时候, 防御就占优势; 而当加农炮的出现使得要塞 更容易受到攻击的时候, 进攻的威力就更加显著。 到了 17世纪和 18世纪, 新的防御工事技术加强了 防御的力量。而到了法国大革命时期, 大规模军队 具有更好的机动性, 这又增强了进攻的优势。在 1914年左右, 致命的小型武器 (准确的、快速射击的 步枪和机关枪 )、带刺的铁丝网、精心建造的战壕以 及铁路使得防御获得了进一步的优势。在 1919到 1945年间, 摩托装甲和闪电战的应用使得军事进攻 重新恢复了其往日的威力。1945年以后, 热核武器 又恢复了防御占优势的地位, 这次重大的技术变迁 使得防御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 11]。 而进攻型现实主义者则指出防御型现实主义在 区分技术进步类型上的缺陷。他们认为: 在大多数 时候, 由于军事技术往往可以服务于多种目标。因 此, 要区分防御性的技术与进攻性的技术几乎是不 可能的 [ 12]。 从现实主义的视角看技术进步, 新的技术要么 影响了权力的分布, 要么影响了进攻 - 防御平衡。 与现实主义的视角相比, 自由主义者显得更加乐观, 这也承袭了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者看到技术 进步降低了国际合作的交易成本, 降低了国家的中 心地位, 推动了全球社会的形成, 促进了世界的相互 依赖, 也为国际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平台。 理查德 库伯 ( R ichard Cooper)等人认为, 国家 之间的技术出口在大幅度地增加, 各国的相互依赖 也在增加。技术在国家之间的转移会促使国家之间 技术差距的消失。技术的进步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福 祉 [ 13]。同时, 自由制度主义者也认为, 随着技术的 进步, 尤其是信息与交通技术的进步, 国家之间的沟 通渠道更加畅通, 减少了国家间交往的成本, 让国际 合作变得更容易, 也为国际制度的建立和维持提供 了很好的平台。 同时, 技术进步还降低了国家的中心地位。如  652

第5期 黄琪轩: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653: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政府更难以控制要素的跨国流 于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各国纷纷加强军事技术 动。即便各国政府有控制的意愿,但是实施控制的 的研发,而技术的变迁让战争的毁灭性日益加剧。 成本却在显著增加,同时它们还缺乏相应的控制能 导弹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国界,如果在导弹上加上 力。因此,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运输与信息技术的进 核武器,那么后果更是灾难性的。因此,温特指出: 步让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更容易,移民也更加容易。 政府的最优规模上升了,世界政府会应运而生。 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更为活跃,跨国活 同时,有建构主义者看到,新兴技术,如全球电 动显著增加。这些变化降低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 信系统标准的制定是传统的国家权威难以掌控的领 中心地位,促进了全球社会(transnational society)的 域。标准制定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那些更具有商业 形成。 色彩而不是民族国家色彩的个人手中。新技术的出 自由主义者也看到,技术的变迁,如新型武器技 现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开始有所变更,国际关系也 术的出现,改变了国家的安全环境。这样一来,即便 会随之变更。建构主义关注观念、认同,而马克 是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都不能免遭受外来袭击。因 思主义者则关注阶级。 此,随着技术的变迁,世界政治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有 化。以往强调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军事-政治 着较多的论述,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技术又是 的世界”(m ilitary-political world),开始变成“贸易 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此,从这一视角来看,国际关 的世界”(trading world,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 系的变迁离不开技术的变迁。而现代西方新马克思 增强自身的实力,国家也变成了贸易国家(trading 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也另辟蹊径,展示出一副不同 stae)s1。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d Rose 的世界图景。 crance)还看到,国家已日益成为“虚拟国家”(vitr 有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到新技术的出现扩展了资 al state),传统国家强调制造业的发展,强调在国内 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哈维的研究指出,信 建立一个较宽的产业基础,以确保国家安全:而现在 息技术的变革给世界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但是 的国家则更加强调自由获取他国的产品、资本、技 这项新技术带有明显的特权阶级的特征。新技术更 术。现在的国家更加专注于服务业的发展(如研 有利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它大大促进了短期 发、设计、营销、金融以及运输)。它们与其他国家 投机活动,并引发了金融危机。哈维发现:在亚洲金 签订合约,进行全球的生产布局,逐渐把制造业转移 融危机中,大量资本家却并没有受损,政府为资产阶 出去,成为“虚拟国家”。因此,技术的发展在逐渐 级买单,受损的还是广大民众[。因此,哈维看到 改变国家与个人的行为。以往通过征服等手段获得 新兴技术的阶级性,它让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拥 国家利益的模式,现在己经逐渐转变成为强调贸易 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有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发达国家 的发展以及自由无碍地与他国进行经济交换以获取 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如有项研究就以哥斯达 国家利益的模式。因此,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技 黎加的技术转移为例。这项研究指出:技术转移并 术的进步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更多是乐观的、积极的 没有促进哥斯达黎加的技术发展。相反,由于外资 图景。 的涌入外资逐渐取代了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工业。 建构主义者对技术进步的看法不同于现实主义 不仅如此,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还导致发展中国家 与自由主义。温特强调,英国的五百件核武器与朝 形成买办阶层,这个阶层依附于外资,阻挠技术升 鲜的五件核武器相比,显然美国会认为后者对自己 级。因此,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引进的另一面:对一些 的威胁更大。因此,技术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安全 发展中国家而言,技术引进不仅没有带来技术进步, 环境改变,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的身份认同、规范以 反而引发了技术倒退2四。这样的格局更加强化了 及文化。也就是说,威胁本身不是一个国家拥有多 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控制。 少武器或者拥有怎样的技术武器,而是国家如何解 除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马克思 读自己和他人的身份,这会影响它如何定位武器或 主义等视角,其他国际关系的视角也就科学技术对 者技术的含义。 世界政治的塑造有所论述,如女性主义、批判理论、 温特乃至大胆地预言世界政府的来临。他指出 英国学派、后现代理论等。这些研究也很好地将国 促成世界政府的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的变廷:申b际系稞论入到配科学技术的围际安舍研究中:

第 5期 黄琪轩: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信息技术的进步使得政府更难以控制要素的跨国流 动。即便各国政府有控制的意愿, 但是实施控制的 成本却在显著增加, 同时它们还缺乏相应的控制能 力。因此, 技术的进步, 尤其是运输与信息技术的进 步让生产要素在全球流动更容易, 移民也更加容易。 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关系中变得更为活跃, 跨国活 动显著增加。这些变化降低了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 中心地位, 促进了全球社会 ( transnational society)的 形成 [ 14]。 自由主义者也看到, 技术的变迁, 如新型武器技 术的出现, 改变了国家的安全环境。这样一来, 即便 是军事上最强大的国家都不能免遭受外来袭击。因 此, 随着技术的变迁, 世界政治的性质也开始发生变 化。以往强调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  军事 - 政治 的世界  (m ilitary- po litical world), 开始变成 贸易 的世界  ( trading w orld), 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 增强自身的实力, 国家也变成了贸易国家 ( trad ing state) [ 15 ]。理查德  罗 斯克兰斯 ( R ichard Rose crance)还看到, 国家已日益成为 虚拟国家  ( virtu al state), 传统国家强调制造业的发展, 强调在国内 建立一个较宽的产业基础, 以确保国家安全; 而现在 的国家则更加强调自由获取他国的产品、资本、技 术。现在的国家更加专注于服务业的发展 (如研 发、设计、营销、金融以及运输 )。它们与其他国家 签订合约, 进行全球的生产布局, 逐渐把制造业转移 出去, 成为 虚拟国家 。因此, 技术的发展在逐渐 改变国家与个人的行为。以往通过征服等手段获得 国家利益的模式, 现在已经逐渐转变成为强调贸易 的发展以及自由无碍地与他国进行经济交换以获取 国家利益的模式 [ 16]。因此, 在自由主义者看来, 技 术的进步给国际关系带来的更多是乐观的、积极的 图景。 建构主义者对技术进步的看法不同于现实主义 与自由主义。温特强调, 英国的五百件核武器与朝 鲜的五件核武器相比, 显然美国会认为后者对自己 的威胁更大 [ 17 ]。因此, 技术变化会带来怎样的安全 环境改变, 取决于国家之间相互的身份认同、规范以 及文化。也就是说, 威胁本身不是一个国家拥有多 少武器或者拥有怎样的技术武器, 而是国家如何解 读自己和他人的身份, 这会影响它如何定位武器或 者技术的含义。 温特乃至大胆地预言世界政府的来临。他指出 促成世界政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的变迁。由 于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 各国纷纷加强军事技术 的研发, 而技术的变迁让战争的毁灭性日益加剧。 导弹可以轻而易举地穿透国界, 如果在导弹上加上 核武器, 那么后果更是灾难性的。因此, 温特指出: 政府的最优规模上升了, 世界政府会应运而生 [ 18]。 同时, 有建构主义者看到, 新兴技术, 如全球电 信系统标准的制定是传统的国家权威难以掌控的领 域。标准制定的主动权逐渐转移到那些更具有商业 色彩而不是民族国家色彩的个人手中。新技术的出 现使得人们的身份认同开始有所变更, 国际关系也 会随之变更 [ 19 ]。建构主义关注观念、认同, 而马克 思主义者则关注阶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有 着较多的论述, 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而技术又是 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此, 从这一视角来看, 国际关 系的变迁离不开技术的变迁。而现代西方新马克思 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也另辟蹊径, 展示出一副不同 的世界图景。 有马克思主义学者看到新技术的出现扩展了资 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的权力。哈维的研究指出, 信 息技术的变革给世界政治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但是 这项新技术带有明显的特权阶级的特征。新技术更 有利于新自由主义的全球扩张。它大大促进了短期 投机活动, 并引发了金融危机。哈维发现: 在亚洲金 融危机中, 大量资本家却并没有受损, 政府为资产阶 级买单, 受损的还是广大民众 [ 20 ]。因此, 哈维看到 新兴技术的阶级性, 它让资产阶级在全球范围内拥 有了更大的权力。也有马克思主义者研究发达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转移, 如有项研究就以哥斯达 黎加的技术转移为例。这项研究指出: 技术转移并 没有促进哥斯达黎加的技术发展。相反, 由于外资 的涌入, 外资逐渐取代了发展中国家的本土工业。 不仅如此, 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还导致发展中国家 形成买办阶层, 这个阶层依附于外资, 阻挠技术升 级。因此, 我们需要看到技术引进的另一面: 对一些 发展中国家而言, 技术引进不仅没有带来技术进步, 反而引发了技术倒退 [ 21]。这样的格局更加强化了 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控制。 除了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以及马克思 主义等视角, 其他国际关系的视角也就科学技术对 世界政治的塑造有所论述, 如女性主义、批判理论、 英国学派、后现代理论等。这些研究也很好地将国 际关系理论融入到了科学技术的国际安全研究中。  653

·654 科学学研究 第29卷 总体而言,国际安全领域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相对 容易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阻碍,该国技术进步则相 成熟,既包括传统安全的议题,也包括非传统安全的 对较慢2。而与此相关的研究指出,在国际关系的 议题。但是在国际关系领域把科学技术当作原因, 权力转移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推 把国际关系的变迁作为结果的研究路径,很难与其 动了重大的技术变迁。在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时 他几个学科进行对话与抗衡。因为,其他学科往往 期,往往是国际竞争中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着力于解释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变迁的原因。而国 领导国与挑战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往往会加大 际政治经济学正在试图做出这样的努力。 对重大技术的资助,也会加大对高端技术的采购。 正是这些举措推动了重大技术变迁的出现。因此 3相反的研究路径一国际关系如何改变 世界上重大技术变迁往往发生在权力转移时期,重 了科学与技术 大技术变迁也往往率先出现在领导国与挑战国[2。 世界政治在不断重塑技术进步的轨迹。探讨重大技 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另外一条路径来自 术变迁的来源,离不开对大国权力转移的关注。 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即把国际关系当作原因,而把科 不仅国际政治经济学开始涉足科学技术变迁的 学技术政策与绩效的变迁当作结果。这一路径致力 起源,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开始探讨技术政策的变迁 于研究国际关系的变迁如何改变了科学技术。由于 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资助以及 这一研究路径试图涉足以往多个学科聚焦的难题, 技术采购等议题。 即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变迁的源泉,因此,国际关系 玛莎·费丽莫(M artha Finnemore)通过对联合 正是做出了这样的努力,才在真正意义上能与其他 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展示,国际组织,尤其是国际组 学科争夺学科领地。 织里面的知识精英,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互动,扮演了 有的研究试图探讨国际关系因素对技术进步的 “老师”的角色。国际组织让第三世界国家认识到 作用。有项研究展示,东亚国家二战后的技术奇迹 一个现代国家需要扮演哪些重要角色,需要履行哪 离不开美国治下的霸权,霸权国家提供的庞大的市 些职能才符合国际规范。这样,国际组织通过与国 场促进了东亚技术的迅速发展。因此,这项研究的 家的互动,改变了国家对自身角色的认知,进而影响 推论是,重大的技术变迁离不开霸权国家开拓的一 了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2。史蒂芬·克莱斯纳 个广泛的市场。当霸权相对衰落,国际市场规模开 (Stephen K rasner)的研究指出,全球通讯技术的发 始菱缩,那么技术进步会减缓乃至倒退四。有研究 展并不是按技术的标准进行的,经济学的帕累托最 的检验显示,国内制度往往难以决定国家间的技术 优并不能解释全球通讯技术的演进。相反,国家权 差异;而国际关系因素,如国家间资本品进口、国际 力往往起到了更大的作用2可。也有研究也指出:国 直接投资、国际教育交流等因素导致了国家间技术 家之间技术合作的意愿与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密切 进步的差异。该项研究指出:不论国内制度如何,具 相关。当两国实力差距比较大的时候,两国的竞争 有这些良好国际条件的国家,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 关系比较弱,双方均有较强的意愿进行技术合作;而 于不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因此,该项研究 当两国的实力差距在缩小的时候,双方竞争关系增 指出:技术进步的源泉更需要从国际层面去寻找,国 强,双方合作的意愿就降低了。因此,技术的国际合 际关系的变量解释力大于国内政治。此类解释己经 作和国家实力差距密不可分】。 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 国际关系变量的引入不仅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 素,对以往的研究做了重要的补充。 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引入国际关系变量,也可以弥 同时,有研究显示,国家面临的安全是综合性 合其他学科长期存在的争议。如关于技术进步的推 的,不仅仅包括了国际安全,还包括了国内安全,国 动力,有两派学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即技术进步是 内安全主要涉及政权的稳定。当一个国家更加考虑 由需求拉动还是靠供给推动。需求拉动的倡导者强 国际安全压力的时候,即该国主要考虑经济军事战 调市场力量对拉动科学技术前进起到的重要作用: 略等安全的时候,则该国的技术进步会比较快:而当 供给推动的研究者往往强调基础科学供给对推动科 一个国家更多考虑国内安全,即需要平衡国内利益 技进步的重要作用。而有研究引入国际变量展示: 集团,维持国内政治稳定的时候,则该国技术进李以往相持不下的学说都有解释力:很是国际关系所

科 学 学 研 究 第 29卷 总体而言, 国际安全领域对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相对 成熟, 既包括传统安全的议题, 也包括非传统安全的 议题。但是在国际关系领域, 把科学技术当作原因, 把国际关系的变迁作为结果的研究路径, 很难与其 他几个学科进行对话与抗衡。因为, 其他学科往往 着力于解释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变迁的原因。而国 际政治经济学正在试图做出这样的努力。 3 相反的研究路径  国际关系如何改变 了科学与技术 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研究的另外一条路径来自 于国际政治经济学, 即把国际关系当作原因, 而把科 学技术政策与绩效的变迁当作结果。这一路径致力 于研究国际关系的变迁如何改变了科学技术。由于 这一研究路径试图涉足以往多个学科聚焦的难题, 即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变迁的源泉, 因此, 国际关系 正是做出了这样的努力, 才在真正意义上能与其他 学科争夺学科领地。 有的研究试图探讨国际关系因素对技术进步的 作用。有项研究展示, 东亚国家二战后的技术奇迹 离不开美国治下的霸权, 霸权国家提供的庞大的市 场促进了东亚技术的迅速发展。因此, 这项研究的 推论是, 重大的技术变迁离不开霸权国家开拓的一 个广泛的市场。当霸权相对衰落, 国际市场规模开 始萎缩, 那么技术进步会减缓乃至倒退 [ 22]。有研究 的检验显示, 国内制度往往难以决定国家间的技术 差异; 而国际关系因素, 如国家间资本品进口、国际 直接投资、国际教育交流等因素导致了国家间技术 进步的差异。该项研究指出: 不论国内制度如何, 具 有这些良好国际条件的国家, 技术进步概率显著高 于不具备这些国际条件的国家 [ 23]。因此, 该项研究 指出: 技术进步的源泉更需要从国际层面去寻找, 国 际关系的变量解释力大于国内政治。此类解释已经 在国际层次上做出努力, 去探寻技术进步的国际因 素, 对以往的研究做了重要的补充。 同时, 有研究显示, 国家面临的安全是综合性 的, 不仅仅包括了国际安全, 还包括了国内安全, 国 内安全主要涉及政权的稳定。当一个国家更加考虑 国际安全压力的时候, 即该国主要考虑经济军事战 略等安全的时候, 则该国的技术进步会比较快; 而当 一个国家更多考虑国内安全, 即需要平衡国内利益 集团, 以维持国内政治稳定的时候, 则该国技术进步 容易受到国内利益集团的阻碍, 该国技术进步则相 对较慢 [ 24]。而与此相关的研究指出, 在国际关系的 权力转移时期, 领导国与挑战国之间的权力竞争推 动了重大的技术变迁。在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时 期, 往往是国际竞争中最激烈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领导国与挑战国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 往往会加大 对重大技术的资助, 也会加大对高端技术的采购。 正是这些举措推动了重大技术变迁的出现。因此, 世界上重大技术变迁往往发生在权力转移时期, 重 大技术变迁也往往率先出现在领导国与挑战国 [ 25]。 世界政治在不断重塑技术进步的轨迹。探讨重大技 术变迁的来源, 离不开对大国权力转移的关注。 不仅国际政治经济学开始涉足科学技术变迁的 起源, 国际政治经济学也开始探讨技术政策的变迁 以及技术标准的制定、国际技术合作、技术资助以及 技术采购等议题。 玛莎  费丽莫 (M artha Finnemore) 通过对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研究展示, 国际组织, 尤其是国际组 织里面的知识精英, 通过与世界各国的互动, 扮演了 老师的角色。国际组织让第三世界国家认识到 一个现代国家需要扮演哪些重要角色, 需要履行哪 些职能才符合国际规范。这样, 国际组织通过与国 家的互动, 改变了国家对自身角色的认知, 进而影响 了国家的科学技术政策 [ 26 ]。史蒂芬  克莱斯纳 ( Stephen K rasner)的研究指出, 全球通讯技术的发 展并不是按技术的标准进行的, 经济学的帕累托最 优并不能解释全球通讯技术的演进。相反, 国家权 力往往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 27]。也有研究也指出: 国 家之间技术合作的意愿与国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密切 相关。当两国实力差距比较大的时候, 两国的竞争 关系比较弱, 双方均有较强的意愿进行技术合作; 而 当两国的实力差距在缩小的时候, 双方竞争关系增 强, 双方合作的意愿就降低了。因此, 技术的国际合 作和国家实力差距密不可分 [ 28 ]。 国际关系变量的引入不仅可以为科学技术研究 提供新的视角, 同时, 引入国际关系变量, 也可以弥 合其他学科长期存在的争议。如关于技术进步的推 动力, 有两派学者进行了长期的争论, 即技术进步是 由需求拉动还是靠供给推动。需求拉动的倡导者强 调市场力量对拉动科学技术前进起到的重要作用; 供给推动的研究者往往强调基础科学供给对推动科 技进步的重要作用。而有研究引入国际变量展示: 以往相持不下的学说都有解释力, 但是国际关系所  654

第5期 黄琪轩: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655- 处的时期不同,供给与需求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衡等,都是这一研究领域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 当世界政治有一个领导国占主导的时候,领导国创 合流的表现。再如,已有研究涉及国家实力、联盟、 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此时庞大的国际市场会 大国权力转移、霸权国家的地位、国家间实力差距、 拉动技术进步往需求拉动的方向发展:而当有挑战 国内外安全环境等等因素对一国科学技术轨迹的塑 国崛起,领导国将逐渐丧失领导地位。此时,各国对 造。这也是该领域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合流 技术自主性的诉求会增强,它们会致力于对科学技 的体现。因此,由于科学技术的安全属性与经济属 术的资助。这些努力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往供给 性均很明显,这一研究可以横跨国际安全与国际政 推动的方向发展。因此,世界政治领导国的兴衰会 治经济学两个平台。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领域的研 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9。引入国际关系的变量可 究,可能是进一步沟通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以更好地弥合以往其他学科长期存在的争论。 这两大板块的生长点。 总体而言,国际政治经济学开拓了第二条研究 其二,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逐 路径,把国际关系当作原因,把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 渐与比较政治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合流。现 变迁当作结果。这一研究路径试图涉足以往多个学 在,对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的变迁的解释,己经突破 科聚焦的难题,即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变迁的原因。 了单纯从国际方面找原因或单纯从国内方面找原因 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做出了这样的努力, 的限制。己经有研究从国际与国内两组变量来解释 其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嵌入科学技术研究的传统阵 科学技术变迁。这是由于技术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国 营,才能更为有效地与其他学科争夺学科领地,为国 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同时,一项重大的技术变迁也 际关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抢占一席之地。不过值得 会改变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相对地位,有些集团成 注意的是,由于这一路径的研究把科学技术政策、绩 为赢家,有些集团则成为输家。因此,在研究科学技 效等当作因变量,而以往的几个学科对此都有较强 术变迁的时候,往往离不开对国内政治的考虑。这 的研究阵容和贡献。因此,这一研究路径面临更大 就使得在此议题的研究上,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 的挑战。 政治经济学开始合流。前面所提及的马克·泰勒 (Mak·Tay lor)的研究指出,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 4相关学科的整合 指在国际体系中的安全,还指统治者在国内的安全, 即能够保持政权的稳定。当国家更多考虑内部安全 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研究.开始与 的时候,该国技术进步会较慢。科学技术的国际属 政治学其他相关学科出现了合流的迹象,这种合流 性很明显,国内属性也非常显著。因此,以后的研究 使得研究者难以清晰辨别其归属。这主要体现在科 也需要打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分割,共同探讨 学技术这一研究领域。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 科学技术变迁的国内与国际政治根源。 的合流: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合流 其三,在科学技术这一研究议题上,也有部分国 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美国政治经济学的合流。 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与美国政治经济学合流。美 其一,对这一议题的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 国政治经济学属于国别政治经济,应该从属于比较 际安全在合流。长期以来,对“高级政治”与“低级 政治经济学。而单独拿出来谈,不仅是因为国际政 政治”的研究让国际关系简单分割成为国际安全与 治经济学的研究重镇一美国有大量的研究力量集 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板块。这两个板块都在各个研 中于美国政治经济,这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政治经济 究视角(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 学的文献。同时,美国政治经济学能在政治经济学 主义等主义)的影响下,研究各自领域的问题。而 的研究中脱颖而出,也是由于冷战后美国所取得的 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的文 特殊优势地位。 献来看,国际安全中的诸多议题,如军事学说(milr 冷战后的很长一段时期,美国在单极体系下的 tary doctrne)、进攻-防御平衡(D efense-offense 优势地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2006年,美国军事 Balance)、联盟、威慑、核扩散等己经开始与国际政 开支位居世界第一,且遥遥领先。美国军事开支超 治经济学中的研究议题交叉。前面所提到的科学技 过世界排名第二的国家十多倍。同年,美国的GDP 术变迁政变了国家间实私分布:改变了进玫防御平点世界条济规模的近三分之不是且本的怎倍,是忠

第 5期 黄琪轩: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处的时期不同, 供给与需求所起的作用也就不同。 当世界政治有一个领导国占主导的时候, 领导国创 造了一个庞大的市场规模, 此时庞大的国际市场会 拉动技术进步往需求拉动的方向发展; 而当有挑战 国崛起, 领导国将逐渐丧失领导地位。此时, 各国对 技术自主性的诉求会增强, 它们会致力于对科学技 术的资助。这些努力会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往供给 推动的方向发展。因此, 世界政治领导国的兴衰会 影响技术进步的方向 [ 29]。引入国际关系的变量可 以更好地弥合以往其他学科长期存在的争论。 总体而言, 国际政治经济学开拓了第二条研究 路径, 把国际关系当作原因, 把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 变迁当作结果。这一研究路径试图涉足以往多个学 科聚焦的难题, 即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变迁的原因。 正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者做出了这样的努力, 其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嵌入科学技术研究的传统阵 营, 才能更为有效地与其他学科争夺学科领地, 为国 际关系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抢占一席之地。不过值得 注意的是, 由于这一路径的研究把科学技术政策、绩 效等当作因变量, 而以往的几个学科对此都有较强 的研究阵容和贡献。因此, 这一研究路径面临更大 的挑战。 4 相关学科的整合 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研究, 开始与 政治学其他相关学科出现了合流的迹象, 这种合流 使得研究者难以清晰辨别其归属。这主要体现在科 学技术这一研究领域,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 的合流;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合流 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美国政治经济学的合流。 其一, 对这一议题的研究,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 际安全在合流。长期以来, 对  高级政治 与 低级 政治的研究让国际关系简单分割成为国际安全与 国际政治经济学两个板块。这两个板块都在各个研 究视角 (即现实主义、自由主义、建构主义、马克思 主义等主义 ) 的影响下, 研究各自领域的问题。而 从当前国际政治经济学对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的文 献来看, 国际安全中的诸多议题, 如军事学说 ( m ili tary doctrine)、进攻 - 防御平衡 ( D efense- offense Ba lance)、联盟、威慑、核扩散等已经开始与国际政 治经济学中的研究议题交叉。前面所提到的科学技 术变迁改变了国家间实力分布, 改变了进攻防御平 衡等, 都是这一研究领域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 合流的表现。再如, 已有研究涉及国家实力、联盟、 大国权力转移、霸权国家的地位、国家间实力差距、 国内外安全环境等等因素对一国科学技术轨迹的塑 造。这也是该领域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合流 的体现。因此, 由于科学技术的安全属性与经济属 性均很明显, 这一研究可以横跨国际安全与国际政 治经济学两个平台。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领域的研 究, 可能是进一步沟通国际安全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这两大板块的生长点。 其二,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对科学技术的研究, 逐 渐与比较政治经济学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合流。现 在, 对科学技术政策与绩效的变迁的解释, 已经突破 了单纯从国际方面找原因或单纯从国内方面找原因 的限制。已经有研究从国际与国内两组变量来解释 科学技术变迁。这是由于技术的变迁不仅改变了国 家之间的实力对比。同时, 一项重大的技术变迁也 会改变国内不同利益集团的相对地位, 有些集团成 为赢家, 有些集团则成为输家。因此, 在研究科学技 术变迁的时候, 往往离不开对国内政治的考虑。这 就使得在此议题的研究上, 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 政治经济学开始合流。前面所提及的马克  泰勒 (M ark Tay lor) 的研究指出, 一个国家的安全不仅 指在国际体系中的安全, 还指统治者在国内的安全, 即能够保持政权的稳定。当国家更多考虑内部安全 的时候, 该国技术进步会较慢。科学技术的国际属 性很明显, 国内属性也非常显著。因此, 以后的研究 也需要打通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的分割, 共同探讨 科学技术变迁的国内与国际政治根源。 其三, 在科学技术这一研究议题上, 也有部分国 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开始与美国政治经济学合流。美 国政治经济学属于国别政治经济, 应该从属于比较 政治经济学。而单独拿出来谈, 不仅是因为国际政 治经济学的研究重镇  美国有大量的研究力量集 中于美国政治经济, 这极大地丰富了美国政治经济 学的文献。同时, 美国政治经济学能在政治经济学 的研究中脱颖而出, 也是由于冷战后美国所取得的 特殊优势地位。 冷战后的很长一段时期, 美国在单极体系下的 优势地位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2006年, 美国军事 开支位居世界第一, 且遥遥领先。美国军事开支超 过世界排名第二的国家十多倍。同年, 美国的 GDP 占世界经济规模的近三分之一, 是日本的三倍, 是中  655

·656 科学学研究 第29卷 国的五倍。从有统计可查的数据显示:美国这种极 经济的特殊性,修订以往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学中 端的优势地位是1750年以来世界政治中从未出现 一些己被当今现实挑战的假定。在新的研究议题 过的。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集中已经跨过了一 上,国际关系既需要与其他几个学科抢占学科领地, 定的临界点,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优势地位0。 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流。这种竞争与 在美国如此全面的优势下,现有的国际结构已 交流无疑会加大我们对不断涌现的、新的科学与技 经不是沃尔兹所理解的类似于微观经济学“完全竞 术议题的解释力。 争”的结构,而是介于“垄断竞争”与“垄断”之间的 有研究指出,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对科学技术 国际结构。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完全能影响 这一议题可能有三项生长点:研发的国际化:创新的 国际结构,而更少受制于其制约。美国的国内政治 政治与技术进步的轨迹。其实,可能的研究议题 经济开始塑造国际结构,进而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在 还会不断出现。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国家 科学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美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 对科学技术的日益卷入让科学技术更加具有政治 中的领先地位,让其影响更具有世界性。这使得美 性。而科学技术政治性的加强也为比较政治学与国 国的国内政治不仅影响了美国科学技术变迁,还带 际关系涉足这一领地提供了空间。科学技术的政治 来了深刻的世界影响。 性与国际化越强,其他学科所持有的假定与传统分 正是美国政治在影响世界的科学技术轨迹,使 析工具就越显得乏力,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 得这一议题的研究出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 这一领域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会越大,新的研究议 经济的合流。在很多情况下,要研究国际科学技术 题也会不断涌现,人类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理解 标准、政策、绩效的变迁,离不开对美国政治的研究。 也会随之不断深化。 有研究通过对电信业的个案展示:从全球电信产业 的技术进步来看,它既不是依靠的技术上的优越性, 参考文献: 也不是依靠商业上的策略,而是受制于美国的国内 1 Brezn itz D.Nati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gbbalized por 政治。美国对电信产业的管制改变了全球电信技术 litical econmn y of technobgical change a ntroduction 的轨迹。美国国内的技术政治开始具有世界性的影 J].Review of Poliy Research 2009 (26):1-11 响3训。也有研究指出:美国国内对专利的保护影响 2]Shav nnaL The Intematinal Handbook on Innovation 了全世界很多领域的技术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 C].Ox fon England Perga on 2003 讲,是美国的政治家和美国法院在为世界定技术规 3 Fagerbeg I Mow ery D.Nelson R.The O xford H and 则刘。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 book of Innovation M ]Oxfn Oxfnd Un vers ty Press 2005 学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离不开研究美国政治经济 4 Hackett E Amsterdan ska O Lynch M,W ajom an J 学中的这一议题。政治经济学中对科学技术这一议 The H andbook of Scence and Technobgy Stud ies[M ] 题的研究,“美国化”的色彩己经很浓厚。 Londor The M II'Press 2008 5 Pearon M.TheKnov ledgeabe State Dp bmacy W ar 5结语 and Technology snce 1830 M ]London Bumett Books 1982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在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这 [6】罗伯特·吉尔平.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M].上 一议题的研究中,己经出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 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561-68 际安全、比较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政治经济学合流 7 W altz K.Theory of Intemational Politics [M ]MA: 的趋势。而这一合流的出现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新 Add ison-W esey 1979 181,178-181 [8]Cohen B Themultiple traditions ofAm erican PE[A ] 的思路与机遇。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的合流 M ark Blh Routkdge H andbook of Inte matinal Politi 让国际关系内部能更好地整合资源,致力于新领地 calEconmny[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的扩展。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合流 200923-35 让国际关系的研究具备更强的国内基础,也能更好 [9]Herrera G.Technology and In tematinal Transfomar 地在新的议题上与其他学科竞争。国际政治经济学 tion The Raihoad he A tom Boh and the Politics of 与美国政询条济学的今流有利于把握当前世界政治ublishing H彩A,阳米a8t nttp://www.cnkinet

科 学 学 研 究 第 29卷 国的五倍。从有统计可查的数据显示: 美国这种极 端的优势地位是 1750年以来世界政治中从未出现 过的。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权力集中已经跨过了一 定的临界点, 取得了史无前例的优势地位 [ 30]。 在美国如此全面的优势下, 现有的国际结构已 经不是沃尔兹所理解的类似于微观经济学  完全竞 争 的结构, 而是介于  垄断竞争 与 垄断 之间的 国际结构。美国作为惟一的超级大国, 完全能影响 国际结构, 而更少受制于其制约。美国的国内政治 经济开始塑造国际结构, 进而影响国际政治经济, 在 科学技术领域更是如此。美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经济 中的领先地位, 让其影响更具有世界性。这使得美 国的国内政治不仅影响了美国科学技术变迁, 还带 来了深刻的世界影响。 正是美国政治在影响世界的科学技术轨迹, 使 得这一议题的研究出现了美国政治经济与国际政治 经济的合流。在很多情况下, 要研究国际科学技术 标准、政策、绩效的变迁, 离不开对美国政治的研究。 有研究通过对电信业的个案展示: 从全球电信产业 的技术进步来看, 它既不是依靠的技术上的优越性, 也不是依靠商业上的策略, 而是受制于美国的国内 政治。美国对电信产业的管制改变了全球电信技术 的轨迹。美国国内的技术政治开始具有世界性的影 响 [ 31]。也有研究指出: 美国国内对专利的保护影响 了全世界很多领域的技术进步。从某种意义上来 讲, 是美国的政治家和美国法院在为世界定技术规 则 [ 32]。因此, 在很大程度上, 要研究国际政治经济 学科学与技术这一议题, 离不开研究美国政治经济 学中的这一议题。政治经济学中对科学技术这一议 题的研究,  美国化的色彩已经很浓厚。 5 结 语 正如我们所提到的, 在国际关系对科学技术这 一议题的研究中, 已经出现了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 际安全、比较政治经济学以及美国政治经济学合流 的趋势。而这一合流的出现为未来的研究提出了新 的思路与机遇。国际政治经济学与国际安全的合流 让国际关系内部能更好地整合资源, 致力于新领地 的扩展。国际政治经济学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合流 让国际关系的研究具备更强的国内基础, 也能更好 地在新的议题上与其他学科竞争。国际政治经济学 与美国政治经济学的合流有利于把握当前世界政治 经济的特殊性, 修订以往国际关系与比较政治学中 一些已被当今现实挑战的假定。在新的研究议题 上, 国际关系既需要与其他几个学科抢占学科领地, 也需要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的交流。这种竞争与 交流无疑会加大我们对不断涌现的、新的科学与技 术议题的解释力。 有研究指出, 未来国际政治经济学对科学技术 这一议题可能有三项生长点: 研发的国际化; 创新的 政治与技术进步的轨迹 [ 1]。其实, 可能的研究议题 还会不断出现。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那样, 国家 对科学技术的日益卷入让科学技术更加具有政治 性。而科学技术政治性的加强也为比较政治学与国 际关系涉足这一领地提供了空间。科学技术的政治 性与国际化越强, 其他学科所持有的假定与传统分 析工具就越显得乏力,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学在 这一领域可能起到的作用也就会越大, 新的研究议 题也会不断涌现, 人类对科学技术这一议题的理解 也会随之不断深化。 参考文献: [ 1 ] B rezn itz D. N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g loba lized po litical econom y o f techno log ical change: an introduction [ J]. Review o f Po licy Research, 2009, ( 26) : 1- 11. [ 2 ] Shav in ina L. The Inte rnational H andbook on Innova tion [ C]. Ox ford, Eng land: Perg am on, 2003. [ 3 ] Fagerbe rg J, Mow ery D, Ne lson R. The Oxford H and book o f Innovation [ M ] . Ox fo rd: Ox fo rd Un ive rsity Press, 2005. [ 4 ] H ackett E, Am sterdam ska O, Lynch M, W a jcm an J. The H andbook of Sc ience and Techno logy Stud ies[M ]. London: TheM IT Press, 2008. [ 5 ] Pea rton M. TheKnow ledgeab le S tate: D ip lomacy, W ar, and Techno logy since 1830 [ M ] . London: Burnett Books, 1982. [ 6 ] 罗伯特  吉尔平.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M ] . 上 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65, 61- 68. [ 7 ] W a ltz K. Theory o f Inte rnational Po litics [ M ]. MA: Add ison- W esley, 1979. 181, 178- 181. [ 8 ] Cohen B. Them ultip le trad itions o fAm erican IPE[ A ]. M ark B ly th. RoutledgeH andbook o f Inte rnational Po liti ca l Econom y [ C]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23- 35. [ 9 ] H errera G. Techno logy and In ternational T ransform a tion: The Ra ilroad, the Atom Bom b, and the Po litics of Techno log ica l Change[ M ]. A lbany: Sta te University of  656

第5期 黄琪轩: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657: New York Press 2006 novation n East Asi[R]ITEC Beijing Fonm 2007. 10]Jerv is R.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ilemma[J]. [23]TaybrM.Intematinal Iinkages and natinal innovatin W orH Politics 1978 (30):198 rates an exploratory pbe[J].Reviw of Policy Re 11]Evera S V.O ffense defense and the causes of w ar eamb2009(26):127-149 [J].IntemationalSeau rity 1998 (22):5-43 24]Tay lorM.InternatinalRelatins Theory and Technobg [12]Lynn-Jones S Offense-defense theory and its critics ical Pow erf R].Phildelph i The 102nd Annual A PSA J].Security Studies 1995 (4):660-691 M eeting 2006 [13]CooperR.The Econon ics of Interdependence Econom [25]黄琪轩.大国权力转移与自主创新[刀.经济社会体 ic Policy in the A tlanti Comm un ity [M ]Nev York 制比较,2009(3):65-70 Colm biaUn iversity Press 1980 105-106 [26]F inne ore M.Internatinal organ izatins as teachers of [14]M orse E T ransnational econom ic processes[J].Inter noms he un 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natonalO ganization 1971,(25):373-397. cuuralorganizaton and scence Policy[J].Intemationr [15]Rosecrance R.TheR ise of the Trad ing State Commence al0 gan iza tion1993(47):565-597. and Conquest n the M odem Worl [M ]New York [27]KrasnerS G bbal comm un ications and national pow er Basic Bocks 1985.23-26 life on the pareto fiontier[J].W orH Politics 1991 [16]Rosecrance R.Intem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virtual (43):336-366 state states and fims n worl politics[J].Review of [28]Tucker I Parmers and rivals a model of ntemational Inte matinal Sudies 2002 (28):443-455 collaboratin in advanced technobgy[J].Intemational [17]W endt A.SocalTheory of Intemational Politics[M]. 0 rgan izaton1991(45):83-120 Ca bridge Ca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256 29]Huang Q.The Politics of Geat Pov ers and Technological 18]W endt A.W hy aw orl state is inev itab le teleobgy and Deve bpm ent[R]Beijng GPPN Conference 2008 the logr of anarchy J].European Joumal of In tema 30]Brooks S Wohlforh W.W ord Out of Bahnce Intema tinal Rehtions 2003 (9):491-542 tional RehtionsTheory and the Challenge ofAmerian Pri [19]Sion C Intemet govemance goes global [A]. macy [M ]Prnceton Princeton Un versity Press 2008 Kuba lkovd V.Onuf N.Kov ert B Intemational Relar [31]Cowhey P.Aronson I Richands J Shapng the archi tins n a Constructed W orld [C ]A monk M.E tecure of theU.S nfom atin and comm un cation techr Share1998147-172 nology arch itecture a political econom ic aalys is[J]. 20]Harvey D.A Brief H istory of N eolbemalim [M ]Ox Reviw of Policy Research 2009 (26):105-125 ford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7-119 [32]Rouvinen B Stank iw icz R.A re intelectual property 21]Grynspan D.Technology transer patterns and ndustrat rghts hinderng technological advance he need fr izatin in IDCs a study of licensng n costa ria[J]. technobgical conm ons J].Review of Polry Research Inte matDnalOgan izaton 1982 (36):795-806 2009(26):195-217. [22]HuangQ.Intematinal Instiutin Market Exent and Ir Intemational security in 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amy and &T HUANG Q i-xuan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and Public A ffairs Shanghai Jiao TongUn versity Shanghai200030 Ch 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oe and more schohrs n IntematinalReh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science and technobgy The ex isting literaures have two approaches n sudy ing of this The first approach is fram ntematinal security it takes science and techr nology as ndependent variabe and ntematinal politics as dependent varable the second appmoach is from nternatinal politralecomr omy it takes ntemational politral factors as ndependent varable and scentifr and technobgical fac prs as dependent variable The second approach is try ing to occupy the command ng heights for intematinal relatins In add itin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n y InternatinalSecurity Com parative Political Econony and Am ercan Political Econoy have more and more nteractins and conver gence in this issue wh ich poviles more opportun ities for he fiture research K ey words n temational securiy nternatinal political econo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第 5期 黄琪轩: 国际安全、国际政治经济与科学技术 New York Press, 2006. [ 10] Je rv is R. Cooperation under the security d ilemm a[ J]. W o rld Po litics, 1978, ( 30) : 198. [ 11] Evera S V. O ffense, de fense, and the causes of w ar [ J] . Interna tiona l Secu rity, 1998, ( 22) : 5- 43. [ 12] Lynn- Jones S. Offense- de fense theory and its critics [ J] . Security Studies, 1995, ( 4): 660- 691. [ 13] CooperR. The Econom ics of In terdependence: Econom ic Po licy in the A tlantic Comm un ity [M ]. New York: Co lum biaUn ive rsity Press, 1980. 105- 106. [ 14] M orse E. T ransnationa l econom ic processes[ J]. Inter nationa lO rganization, 1971, ( 25): 373- 397. [ 15] RosecranceR. TheR ise o f the Trad ing State: Comm e 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 odern Wo rld [ M ]. New York: Basic Books, 1985. 23- 26. [ 16] Rosecrance R. Inte rnational security and the v irtual sta te: states and firm s in wo rld po litics[ J]. Rev iew o f Inte rnationa l Studies, 2002, ( 28): 443- 455. [ 17] W endt A. Soc ia l Theo ry o f Interna tiona l Po litics[ M ]. Cam bridge: 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256. [ 18] W endt A. W hy aw orld state is inev itab le: teleo logy and the log ic of anarchy [ J]. European Journa l o f In terna tional Re la tions, 2003, ( 9): 491- 542. [ 19] S im on C. Internet governance goes g loba l [ A]. Kublkov V, Onuf N, Kow ert P. Internationa l Rela tions in a Constructed W orld [ C ]. A rm onk: M. E. Sha rpe. 1998. 147- 172. [ 20] H arvey D. A B rief H istory of N eo libera lism [ M ]. Ox ford: Ox 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87- 119. [ 21] Grynspan D. Techno logy transfe r pa tterns and industria l iza tion in LDC s: a study o f licensing in costa rica [ J]. Inte rnationa l Org an ization, 1982, ( 36): 795- 806. [ 22] HuangQ.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 Market Ex tent and In novation in East Asia[ R]. ITEC Be ijing Fo rum, 2007. [ 23] Tay lo rM. Internationa l linkages and national innova tion rates: an exploratory probe [ J]. Rev iew o f Policy Re sea rch, 2009, ( 26): 127- 149. [ 24] Tay lorM. Interna tiona lRe lations Theory and Techno log ica l Pow er[ R]. Philadelph ia: The 102nd Annual APSA M eeting, 2006. [ 25] 黄琪轩. 大国权力转移与自主创新 [ J] . 经济社会体 制比较, 2009, ( 3): 65- 70. [ 26] F innem oreM. Interna tiona l organ izations as teachers of no rm s: the un 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tura l o rganiza tion and sc ience Po licy [ J]. Internation a lO rganiza tion, 1993, ( 47): 565- 597. [ 27] Krasne r S. G lobal comm un ications and national pow er: life on the pareto frontier[ J]. W orld Po litics, 1991, ( 43): 336- 366. [ 28] Tucker J. Partners and rivals: a m odel o f internationa l co llaboration in advanced techno logy [ J] . Internationa l Organ ization, 1991, ( 45) : 83- 120. [ 29] Huang Q. The Politics of Great Pow ers and Technolog ica l Deve lopm ent[ R]. Beijing: GPPN Conference, 2008. [ 30] Brooks S, Wohlforth W. W orld Out o f Ba lance: Interna tional Re lationsTheory and theCha llenge ofAmerican Pri macy [M ]. Princeton: Princeton Un iversity Press, 2008. [ 31] Cowhey P, Aronson J, R ichards J. Shap ing the arch i tec ture of theU. S. info rm ation and comm un ication tech no logy arch itecture: a po litical econom ic ana lysis[ J]. Rev iew o f Po licy Research, 2009, ( 26): 105- 125. [ 32] Rouv inen P, Stank iew icz R. A re inte 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h indering techno log ical advance? the need fo r techno log ica l comm ons[ J]. Rev iew of Po licy Research, 2009, ( 26): 195- 217. In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and S& T HUANG Q i- xuan ( Schoo l of Interna tiona l and Public A ffa irs, Shangha i Jiao TongUn ive rsity, Shangha i 200030, Ch ina) Abstrac t: In recent yea rs, mo re and mo re scho lars in Internationa lRe lations pay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 f sc ience and techno logy. The ex isting litera tures have two approaches in study ing o f this. The first approach is from inte rnational security, it takes science and tech nology as independent va riab le and inte rnational po litics as dependent variable; the second approach is from interna tiona l politica l econ omy, it takes in ternational po litica l factors as independent variable and sc ientific and techno log ical fac to rs as dependent variab le. The second approach is try ing to occupy the command ing heights for internationa l relations. In add ition, Interna tiona l Po litical Econom y, Interna tiona l Security, Com para tive Po litica l Econom y and Am erican Po litica l Econom y have mo re and mo re interactions and conve r gence in this issue, wh ich prov ides mo re opportun ities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K ey words: in ternational security; interna tiona l po litical economy; sc ience and techno logy  65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