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上海交通大学:《政治经济学经典导读》课程教学资源(研究文章)产权的政治与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5,文件大小:871.36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产权的政治与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黄琪轩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突然中断的原因。在巴西这样一 个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 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制度安排反而为巴西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存在严重贫 富分化的社会,巴西政府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固化了原有的贫富分化,使巴西出现政治议题的 极端化、收入分配的权力化、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和经济增长的债务化等问题。在非常态的激 励结构下,政治家、企业家和民众都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巴西的“经济奇迹”也 难以持续下去。本文将巴西与东亚地区以及美国进行比较,指出如果一国实施的产权保护加 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那么就可能重蹈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覆辙。 关键词产权的政治:巴西:经济奇迹:贫富分化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 际发展、全球治理以及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8年蔓延全球的国际金 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相对快速的经济复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拉动更使得它 们备受世人关注。不少国际关系学者日益关注新兴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它 们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一 员,也是金砖国家在美洲大陆的惟一代表,它的发展一直在吸引各方的关注。2012 年8月,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1C1 inton)表示,在新兴经济体的诸多 国家中,他最看好巴西的经济前景,因为巴西有着稳定的经济框架,丰富的自然 资源,同时,巴西与周边国家关系友好。有研究机构也对巴西的经济前景做出了 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认为:全球市场对巴西的主要产品有着强劲的需求:在国 际市场上,巴西的几家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巴西正在稳步前进,实 现其大国夙愿,逐渐变成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②作为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 重要代表,巴西经济的兴衰起落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国际 发展、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巴西的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吗?本文 拟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的“经济奇迹”及其“奇迹”的突然中断,通过 探寻巴西“经济奇迹”中断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为当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巴西的兴盛与危机 近年来,巴西良好的经济绩效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巴西也因此跻身“新兴经 济体”以及“金砖国家”行列。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巴西良好的经济绩 效并非第一次出现。在1930年到1947年间,巴西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年均 工业增长率达到9%。⑧这样的经济绩效在当时是非凡的成就。 ①本文在2012年11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比较政治理论的发展与反思-一暨中 国制度研究”会议上宣读,感谢陈明明、朱天飚、唐世平、王正毅、王绍光、耿曙、何俊志、包刚升等教授 提出的意见与批评。 Lael Brainard and Leonardo Martinez-Diaz,eds.,Brazil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Understanding Brazil's Changing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09,pp.1-17. ®[美]阿图尔·科利著,朱天飚等译:《国家引导的发展一一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长春:吉 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第173页。 1

1 产权的政治与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① 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黄琪轩 [摘 要] 本文主要关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突然中断的原因。在巴西这样一 个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 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制度安排反而为巴西的经济发展埋下了隐患。在存在严重贫 富分化的社会,巴西政府强调对产权的保护固化了原有的贫富分化,使巴西出现政治议题的 极端化、收入分配的权力化、产业结构的畸形化和经济增长的债务化等问题。在非常态的激 励结构下,政治家、企业家和民众都难以成为经济发展的促进力量,巴西的“经济奇迹”也 难以持续下去。本文将巴西与东亚地区以及美国进行比较,指出如果一国实施的产权保护加 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那么就可能重蹈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覆辙。 [关键词] 产权的政治; 巴西;经济奇迹;贫富分化 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国 际发展、全球治理以及国际格局产生了重要的影响。2008 年蔓延全球的国际金 融危机爆发后,新兴经济体相对快速的经济复苏以及对全球经济的拉动更使得它 们备受世人关注。不少国际关系学者日益关注新兴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它 们的崛起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可能产生的影响。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中的重要一 员,也是金砖国家在美洲大陆的惟一代表,它的发展一直在吸引各方的关注。2012 年 8 月,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表示,在新兴经济体的诸多 国家中,他最看好巴西的经济前景,因为巴西有着稳定的经济框架,丰富的自然 资源,同时,巴西与周边国家关系友好。有研究机构也对巴西的经济前景做出了 非常乐观的预测。他们认为:全球市场对巴西的主要产品有着强劲的需求;在国 际市场上,巴西的几家大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巴西正在稳步前进,实 现其大国夙愿,逐渐变成世界经济的领导力量。②作为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 重要代表,巴西经济的兴衰起落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有着重要的影响,也会对国际 发展、国际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那么,巴西的发展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吗?本文 拟分析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的“经济奇迹”及其“奇迹”的突然中断,通过 探寻巴西“经济奇迹”中断背后的政治经济根源,为当前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提供 有益的借鉴。 一 巴西的兴盛与危机 近年来,巴西良好的经济绩效引发了世人的关注,巴西也因此跻身“新兴经 济体”以及“金砖国家”行列。如果我们回顾历史,就会发现巴西良好的经济绩 效并非第一次出现。在1930年到1947年间,巴西经济以年均6%的速度增长,年均 工业增长率达到9%。③这样的经济绩效在当时是非凡的成就。 ① 本文在2012年11月复旦大学陈树渠比较政治发展研究中心举办的“比较政治理论的发展与反思——暨中 国制度研究”会议上宣读,感谢陈明明、朱天飚、唐世平、王正毅、王绍光、耿曙、何俊志、包刚升等教授 提出的意见与批评。 ② Lael Brainard and Leonardo Martinez-Diaz, eds., Brazil as an Economic Superpower: Understanding Brazil's Changing Role in the Global Economy,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9, pp.1-17. ③ [美]阿图尔·科利著,朱天飚等译:《国家引导的发展——全球边缘地区的政治权力与工业化》,长春:吉 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年版,第 173 页

二战结束以后,巴西经济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 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段时间里,巴西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 迅速提升。此时的巴西,被人视为国家引导的工业化的成功典范。①巴西的经济 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展。 在1967年到1973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与此 同时,巴西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巴西制造业以年均12.9%的速度增长。 其中,钢铁产量从1964年的280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920万吨;轿车产量从1964 年的18.4万辆增加至1976年的98.6万辆,而且巴西生产的轿车有着较强的国际竞 争力,大部分轿车出口到海外市场。②在这段时期,巴西的出口保持了强劲的增 长势头,1968年巴西的出口总额为19亿美元,到了1973年达到62亿美元。⑧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制成品的出口不断攀升,年均增长38%。1968年,制成品的出 口金额为4亿美元:到了1973年,增长至20亿美元: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3% 增长至32.4%。④随着巴西制成品的出口越来越多,巴西出口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让巴西摆脱了长期依靠咖啡出口的局面,展现了巴西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 提升。 在这一时期,国际投资者对巴西充满信心,大量外资涌入巴西。在1964年, 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额为4740万美元:到了1980年,巴西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额 达到了14.61亿美元,增长了近31倍。⑧不仅如此,巴西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修 建了横跨亚马逊丛林的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一一 伊泰普水电站,成立巴西国家航空公司,开工新建核电项目。在1980年,巴西的 人均收入要高于当时的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 不过,上面的故事仅仅展示了巴西经济成长的一个侧面。不少人认为巴西并 非是一个很成功的发展案例,因为巴西的经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它的发展道路 一波三折。⊙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遭遇危机,与其他拉美国家 一道进入“失去的十年”。在1980年还成绩骄人的巴西,到了1990年,其人均收 入被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超过。此时的巴西,通货膨胀居高不 下,国际直接投资锐减,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突出。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70年的时候,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16.4%,到了1985年,上升至235%。®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国际 直接投资锐减。在1988年,巴西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为958万美元,仅为1980年 的6.5%。®此外,就经济增长率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与前期相 比显著下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5%:到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ennsylvania: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2008,p.57.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New York:Facts on File,2010,pp.167-168. Riordan Roett,Brazil: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Westport:Praeger,1999,p.149-150 ④上述数据参见Riordan Roett,Brazil: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p.l49-l50. Jorg Meyer-Stamer,Technology.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The Case of Brazil,London: Frank Cass&Co.Ltd.,1997,p.40,Table 2. Eul-Soo Pang,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formation in Argentina,Brazil,and Chile since 1960,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2,p.124. Tulio Halperin Donghi,"Two Centuries of South American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in Francis Fukuyama eds.,Falling Behind: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p.36.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p.178. Jorg Meyer-Stamer,Technology,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The Case of Brazil,p.40,Table

2 二战结束以后,巴西经济也表现不俗,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创造了 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在这段时间里,巴西的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地位也在 迅速提升。此时的巴西,被人视为国家引导的工业化的成功典范。①巴西的经济 增长速度、工业化水平、国际直接投资总量、基础设施建设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 展。 在1967年到1973年间,巴西的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11.5%的速度增长,与此 同时,巴西的工业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巴西制造业以年均12.9%的速度增长。 其中,钢铁产量从1964年的280万吨增加到1976年的920万吨;轿车产量从1964 年的18.4万辆增加至1976年的98.6万辆,而且巴西生产的轿车有着较强的国际竞 争力,大部分轿车出口到海外市场。②在这段时期,巴西的出口保持了强劲的增 长势头,1968年巴西的出口总额为19亿美元,到了1973年达到62亿美元。③尤其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制成品的出口不断攀升,年均增长38%。1968年,制成品的出 口金额为4亿美元;到了1973年,增长至20亿美元;所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也从20.3% 增长至32.4%。④随着巴西制成品的出口越来越多,巴西出口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让巴西摆脱了长期依靠咖啡出口的局面,展现了巴西产业升级与国际竞争力的 提升。 在这一时期,国际投资者对巴西充满信心,大量外资涌入巴西。在1964年, 巴西的国际直接投资额为4740万美元;到了1980年,巴西吸引的国际直接投资额 达到了14.61亿美元,增长了近31倍。⑤不仅如此,巴西还大力发展基础设施,修 建了横跨亚马逊丛林的高速公路,动工修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工程—— 伊泰普水电站,成立巴西国家航空公司,开工新建核电项目。在1980年,巴西的 人均收入要高于当时的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⑥ 不过,上面的故事仅仅展示了巴西经济成长的一个侧面。不少人认为巴西并 非是一个很成功的发展案例,因为巴西的经济发展没有持续下去,它的发展道路 一波三折。⑦ 进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巴西经济遭遇危机,与其他拉美国家 一道进入“失去的十年”。在1980年还成绩骄人的巴西,到了1990年,其人均收 入被香港、韩国、新加坡以及中国台湾地区超过。此时的巴西,通货膨胀居高不 下,国际直接投资锐减,经济增长乏力,社会矛盾突出。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巴西的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70年的时候,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16.4%,到了1985年,上升至235%。⑧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国际 直接投资锐减。在1988年,巴西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为958万美元,仅为1980年 的6.5%。⑨此外,就经济增长率来看,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经济增长率与前期相 比显著下滑。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的年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8.5%;到 ①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ennsylvania: The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8, p.57. ②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New York: Facts on File, 2010, pp. 167-168. ③ Riordan Roett, Brazil: 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 Westport: Praeger, 1999, p.149-150. ④ 上述数据参见 Riordan Roett, Brazil: 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 p.149-150. ⑤ Jorg Meyer-Stamer,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 The Case of Brazil, London: Frank Cass & Co. Ltd., 1997, p. 40, Table 2. ⑥ Eul-Soo Pang,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of Transformation in Argentina, Brazil, and Chile since 1960,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2, p. 124. ⑦ Tulio Halperin Donghi, “Two Centuries of South American Reflec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Latin America,” in Francis Fukuyama eds., Falling Behi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p. 36. ⑧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78. ⑨ Jorg Meyer-Stamer, Technology, Competitiveness and Radical Policy Change: The Case of Brazil, p. 40, Table 2

了八十年代,下跌至3%: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下跌至1.8%。①在1981年到2003年 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就占到了11年。如果我们把时段拉得更长,在1960 年到2003年间,巴西出现经济危机的年份就达到30%左右。如此看来,巴西的经 济成长极不稳定。②如果影响它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 巴西未来的乐观估计可能为时尚早。为何巴西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更迅速而且更稳 定呢?®为什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经济奇迹”没能继续下去呢?探 讨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探讨巴西经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 把握巴西“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类似结构的其 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 借鉴。 回答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这些解释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分利集团政治对经济增 长造成的阻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不良的制度等。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质疑就指出:东亚的经济 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因此,亚洲的“经 济奇迹”是难以持续的。⑧从这一视角来看,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也是由于巴西 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贡献率不足。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从1960年到1980年, 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 成绩,无论是巴西的核电项目,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乙醇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计 划,都是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为何巴西的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其次,即便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技术进步不足,但是东亚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性远远好于巴西, 即便遇到短暂的危机,也很快强劲复苏。为何东亚能做到,而巴西却不能做到? 再次,经济史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 献率都不高,但是并非都如巴西经济这样不稳定。因此,巴西的问题可能不仅仅 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 其次,从分利集团的作用来看。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指出若一个 国家承平日久,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绩效要好 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奥尔森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 被打破,因此它们经济政策能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如果用奥尔森的逻辑去解 释巴西,那么巴西强大的分利集团会影响巴西的经济绩效。但是,这一逻辑的问 题在于,同样是身处拉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为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远远好 于巴西?同时,巴西为何难以打破分利集团的干扰呢? 再次,有研究强调巴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其“经济奇迹”的中断。巴西等拉 Vinod Thomas,From Inside Brazil: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ontrasts.Palo Alt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p.13,Table1.1. Andres Solimano and Raimundo Soto,"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in Andres Solimano eds.,Vanishing Growth in Latin America: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Cheltenham:Edward Elgar,p.21,Table 2.3 Eduardo Wiesn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The Distributiv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Northampton:Edward Elgar,2008,p.31. Paul Krugman,"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Foreign Affairs,1994,Vo.73,No.6,pp.62-78. ⑧如果用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巴西全要素生产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1.8,东亚 为1.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全要素生产率为2.7,东亚为0.9。参见Ricardo Adrogue,Martin Cerisola, and Gaston Gelos,"Brazil's Long-Term Growth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ain the Puzzle,"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2006,p.3. ®[美]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年版,第1-86页

3 了八十年代,下跌至3%;到了九十年代,更是下跌至1.8%。①在1981年到2003年 间,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的年份就占到了11年。如果我们把时段拉得更长,在1960 年到2003年间,巴西出现经济危机的年份就达到30%左右。如此看来,巴西的经 济成长极不稳定。②如果影响它经济不稳定的深层次根源没有得到解决,我们对 巴西未来的乐观估计可能为时尚早。为何巴西的经济增长就不能更迅速而且更稳 定呢?③为什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西“经济奇迹”没能继续下去呢? 探 讨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探讨巴西经济成长不稳定的根源,不仅有助于我们 把握巴西“经济奇迹”的来龙去脉,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与巴西存在类似结构的其 它新兴经济体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新兴经济体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 借鉴。 回答巴西“经济奇迹”中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 借鉴。这些解释包括: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分利集团政治对经济增 长造成的阻碍;进口替代型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不良的制度等。 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对亚洲经济奇迹的质疑就指出:东亚的经济 奇迹是靠大量的投资驱动,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献率不足,因此,亚洲的“经 济奇迹”是难以持续的。④从这一视角来看,巴西经济奇迹的中断也是由于巴西 的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贡献率不足。但是问题在于:首先,从1960年到1980年, 巴西的技术进步一直领先于东亚。⑤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技术进步取得了重大的 成绩,无论是巴西的核电项目,航空业的发展以及发展乙醇替代石油的新能源计 划,都是令人瞩目的技术成就。为何巴西的这种优势不能保持下去?其次,即便 克鲁格曼认为东亚技术进步不足,但是东亚的经济绩效与可持续性远远好于巴西, 即便遇到短暂的危机,也很快强劲复苏。为何东亚能做到,而巴西却不能做到? 再次,经济史上,大部分国家在经济成长的早期阶段,技术进步对经济成长的贡 献率都不高,但是并非都如巴西经济这样不稳定。因此,巴西的问题可能不仅仅 在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不足。 其次,从分利集团的作用来看。曼库尔·奥尔森(Mancur Olson)指出若一个 国家承平日久,就会产生分利集团。二战结束以后,德国和日本的经济绩效要好 于战胜国英国与法国,奥尔森认为这是因为德国和日本战败,其国内的分利集团 被打破,因此它们经济政策能指向发展而不是分配。⑥如果用奥尔森的逻辑去解 释巴西,那么巴西强大的分利集团会影响巴西的经济绩效。但是,这一逻辑的问 题在于,同样是身处拉美,作为战胜国的美国,为何经济增长的稳定性要远远好 于巴西?同时,巴西为何难以打破分利集团的干扰呢? 再次,有研究强调巴西的发展战略导致了其“经济奇迹”的中断。巴西等拉 ① Vinod Thomas, From Inside Brazil: Development in a Land of Contrasts,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13, Table 1.1. ② Andrés Solimano and Raimundo Soto, “Economic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vidence and Interpretation,” in Andrés Solimano eds., Vanishing Growth in Latin America: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Experience, Cheltenham: Edward Elgar, p. 21, Table 2.3. ③ Eduardo Wiesner,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Macroeconomic Policy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The Distributive and Institutional Context, Northampton: Edward Elgar, 2008, p.31. ④ Paul Krugman, “The Myth of Asia's Miracle”, Foreign Affairs, 1994, Vo.73, No.6, pp. 62-78. ⑤ 如果用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指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巴西全要素生产率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 1.8,东亚 为 1.5;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巴西全要素生产率为 2.7,东亚为 0.9。参见 Ricardo Adrogué, Martin Cerisola, and Gaston Gelos, “Brazil’s Long-Term Growth Performance--Trying to Explain the Puzzl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Working Paper, 2006, p.3. ⑥ [美] 曼库尔·奥尔森著,吕应中等译:《国家兴衰探源:经济增长、滞涨与社会僵化》,北京:商务印书 馆,1999 年版,第 1-86 页

美国家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不仅违反了比较优势,与之相应的保护主义还 导致国内产业缺乏竞争,没有效率。因此,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是难以持续 的。①这一解释的问题在于:首先,如果说巴西没有将注意力转向出口,那么在 拉美国家中,巴西的出口一直表现不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的国际收 支是比较平衡的。②其次,就发展战略来看,在巴西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抑或实施 出口导向战略期间,其经济绩效的差距并不明朗。巴西在第一共和国时期大力推 动咖啡出口,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相反,在1930 年以后,热图利奥·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以及巴西军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期间,却有着良好的经济表现。即便是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也经历了进 口替代,此后才转向出口导向。因此,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本身可能就是国内 产业成功转型与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为何东亚能成功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 向战略,而巴西等拉美国家却长期难以实现这一转变呢? 最后,有研究把目光转向制度,不少研究强调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此类 研究强调搭建好良好的经济框架,为人们提供激励,有助于长远的发展。北美的 经济绩效好于南美,是因为北美受英国的殖民,因此建立了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 排:而南美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与影响,因此它们的制度缺乏对财产权的保 护。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南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此类文献关注了保 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忽略了故事的另一侧面。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前后巴西经济出现的波折, 试图展示:在一个财富严重分化的社会,保护财产权固化了社会分化,这样的政 治经济结构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 制度安排反而加剧了该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导致经济成长难以持续。 在巴西这样一个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固化了巴西 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政治议程极端化、收入分配权力化,进而导致巴西产业结 构与经济增长呈现畸形化的趋势。因此,巴西的经济成长才难以持续,一波三折。 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在分化的社会,过 早实施保护产权的制度安排难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制度框架。 二 巴西的贫富分化与政治议题的极端化 1964年,一部分巴西军队发动政变,试图推翻若昂·古拉特总统(Joa0 Goulart)。在政变期间,阿毛里.克鲁埃尔(Amaury Kruel)将军按兵不动, 没有加入政变队伍,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与政变领导人卡斯特洛·布朗库(Castelo Braneo)将军不和。于是,古拉特总统请求他的支持。克鲁埃尔将军的回答是: 我是否支持你,取决于你是否与工会决裂。古拉特总统说:“劳工的支持对我来 讲是不可或缺的。”克鲁埃尔将军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总统阁下,那我就无 能为力了”。④巴西政变期间的这段插曲展示了巴西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Jorge Dominguez,"Explaining Latin America's Lagging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Growth Strategies,Inequality,and Economic Crises,"in Francis Fukuyama eds.,Falling Behi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81. Celso Furtad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p.197, Table 18.1. Douglass North,"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World Development,1989, Vol.17,No.9,pp.1319-1332.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p.3

4 美国家长期实施进口替代战略,这不仅违反了比较优势,与之相应的保护主义还 导致国内产业缺乏竞争,没有效率。因此,实施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是难以持续 的。①这一解释的问题在于:首先,如果说巴西没有将注意力转向出口,那么在 拉美国家中,巴西的出口一直表现不错。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巴西的国际收 支是比较平衡的。②其次,就发展战略来看,在巴西实施进口替代战略抑或实施 出口导向战略期间,其经济绩效的差距并不明朗。巴西在第一共和国时期大力推 动咖啡出口,这样的出口导向战略并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绩效;相反,在 1930 年以后,热图利奥·瓦加斯(Getulio Vargas)以及巴西军政府实施进口替代战略 期间,却有着良好的经济表现。即便是东亚国家,在经济发展的早期也经历了进 口替代,此后才转向出口导向。因此,出口导向政策的实施,本身可能就是国内 产业成功转型与竞争力提升的表现。为何东亚能成功从进口替代战略转向出口导 向战略,而巴西等拉美国家却长期难以实现这一转变呢? 最后,有研究把目光转向制度,不少研究强调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此类 研究强调搭建好良好的经济框架,为人们提供激励,有助于长远的发展。北美的 经济绩效好于南美,是因为北美受英国的殖民,因此建立了保护财产权等制度安 排;而南美受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与影响,因此它们的制度缺乏对财产权的保 护。不同的制度安排导致南北美洲经济发展水平越拉越大。③此类文献关注了保 护财产权等制度安排的积极作用,但是却忽略了故事的另一侧面。 本文通过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巴西“经济奇迹”前后巴西经济出现的波折, 试图展示:在一个财富严重分化的社会,保护财产权固化了社会分化,这样的政 治经济结构不仅不能为持续的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框架;相反,这样早熟的 制度安排反而加剧了该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导致经济成长难以持续。 在巴西这样一个贫富严重分化的社会,对富人产权的过度保护,固化了巴西 社会的两极分化,导致政治议程极端化、收入分配权力化,进而导致巴西产业结 构与经济增长呈现畸形化的趋势。因此,巴西的经济成长才难以持续,一波三折。 保护产权等制度安排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在分化的社会,过 早实施保护产权的制度安排难以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制度框架。 二 巴西的贫富分化与政治议题的极端化 1964年,一部分巴西军队发动政变,试图推翻若昂·古拉特总统(Joao Goulart)。在政变期间,阿毛里.克鲁埃尔(Amaury Kruel)将军按兵不动, 没有加入政变队伍,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与政变领导人卡斯特洛·布朗库(Castelo Braneo)将军不和。于是,古拉特总统请求他的支持。克鲁埃尔将军的回答是: 我是否支持你,取决于你是否与工会决裂。古拉特总统说:“劳工的支持对我来 讲是不可或缺的。”克鲁埃尔将军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总统阁下,那我就无 能为力了”。④巴西政变期间的这段插曲展示了巴西政治生活的一个重要特征: ① Jorge Domínguez, “Explaining Latin America’s Lagging Development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Growth Strategies, Inequality, and Economic Crises,” in Francis Fukuyama eds., Falling Behind: Explaining the Development Gap Between Latin America and the United States , p. 81. ② Celso Furtad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6, p. 197, Table 18.1. ③ Douglass North, “Institut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An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World Development, 1989, Vol. 17, No.9, pp.1319-1332. ④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8, p. 3

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的政治极端化。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巴西的穷人和富人 在政治上处于两个极端,他们的斗争推动巴西政治走向零和游戏,走向极端化。 巴西社会的这个特征,对巴西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一)、军政府之前的巴西贫富政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分成相互敌对的两个 部分,一为穷人的,一为富人的。”巴西被贫富划分成的两个部分尤其泾渭分 明。有学者把巴西称为Bel-India,这个构造出来的英文词汇展示了巴西是一个 综合体,它既有比利时的富裕,也存在印度社会那样的极端贫困。②因此,人们 才说有“两个巴西”,一个是富人的巴西,它是由百万富翁、专业人士、农场主、 公务员以及熟练工人构成的巴西。这些人生活无忧,对巴西的前途充满信心,他 们紧跟巴西现代化的步伐前进。另外一个巴西是穷人的巴西,三分之二的巴西人 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些人目不识丁:在农村的巴西贫民过着自己自足地生活, 仅能维持生计:在城市的巴西贫民则被失业、犯罪等问题困扰。贫民构成的巴西 尽管是巴西社会的主体,但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⑧因此,巴西社会严重的贫富 分化将巴西的政治简化为了“贫富的政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军政府上台以前,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不 断,陷入白热化。巴西的城市贫民、农村无地农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天主教 会中的自由派构成了巴西的左翼势力。这些人群严厉批评政府优待商人,罔顾大 多数人的贫困,他们也批评政府与美国关系太紧密,对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太 友善。①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 1955年末,巴西的农会开始出现,农会决心为农民提供保护,防止农民被地 主从土地上驱逐出去,反对提高地租,也反对农民为地主提供每周一天的无偿劳 动。1961年,巴西召开了农业劳动者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提出了组织巴西农民的 各种方案。®巴西农会在他们的领袖弗朗西斯科·朱利昂(Francisco Juliao) 的带领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声望。他们致力于推动土地改革,为农村的雇工争取 权利。到了1962年,巴西的22个州中,已有13个州建立了农会。为了推动土改, 他们两手并用,要么诉诸法律,要么使用武力。在一些地区,农会成员强占一些 土地:在另外一些地方,农会成员像工会成员那样组织起来,争取更高的薪酬, 更好的居住环境以及要求缩减工作时间:在另外一些州,还出现了争夺土地所有 权的武装叛乱。®巴西共产党以及天主教会也支持巴西的农村改革。⑦巴西的农民 变得躁动不安,他们不愿意继续接受巴西严重分化的产权安排,不愿大地主继续 主导他们的生活。农民的抗议逐渐扩散,抗议变得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需求, 巴西中间派以及左派的政党愿意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吸纳这些农民土地改革的 要求。®与此同时,巴西劳工阶层的期望也被一些政党鼓动了起来,他们为了赢 ①[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7页。 Tobias Hecht,At Home in the Street:Street Children of Northeast Brazil,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215.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 Press,1990,p.217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56.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刘焕卿译:《巴西简明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45 页。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57.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1. Cristobal Kay,"Agrarian Reform and Industrial Policy,"in Richard Boyd,Benno Galjart and Tak-Wing Ngo, eds.,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New York:Routledge,2006,p.27

5 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的政治极端化。严重的贫富分化使得巴西的穷人和富人 在政治上处于两个极端,他们的斗争推动巴西政治走向零和游戏,走向极端化。 巴西社会的这个特征,对巴西的经济增长构成了持久的负面影响。 (一)、军政府之前的巴西贫富政治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写道:“无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分成相互敌对的两个 部分,一为穷人的,一为富人的。”①巴西被贫富划分成的两个部分尤其泾渭分 明。有学者把巴西称为Bel-India,这个构造出来的英文词汇展示了巴西是一个 综合体,它既有比利时的富裕,也存在印度社会那样的极端贫困。②因此,人们 才说有“两个巴西”,一个是富人的巴西,它是由百万富翁、专业人士、农场主、 公务员以及熟练工人构成的巴西。这些人生活无忧,对巴西的前途充满信心,他 们紧跟巴西现代化的步伐前进。另外一个巴西是穷人的巴西,三分之二的巴西人 是这个社会的主体,这些人目不识丁;在农村的巴西贫民过着自己自足地生活, 仅能维持生计;在城市的巴西贫民则被失业、犯罪等问题困扰。贫民构成的巴西 尽管是巴西社会的主体,但人们却对此视而不见。③因此,巴西社会严重的贫富 分化将巴西的政治简化为了“贫富的政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巴西军政府上台以前,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不 断,陷入白热化。巴西的城市贫民、农村无地农民、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天主教 会中的自由派构成了巴西的左翼势力。这些人群严厉批评政府优待商人,罔顾大 多数人的贫困,他们也批评政府与美国关系太紧密,对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太 友善。④他们强烈要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建立一个更加平等的社会。 1955年末,巴西的农会开始出现,农会决心为农民提供保护,防止农民被地 主从土地上驱逐出去,反对提高地租,也反对农民为地主提供每周一天的无偿劳 动。1961年,巴西召开了农业劳动者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提出了组织巴西农民的 各种方案。⑤巴西农会在他们的领袖弗朗西斯科·朱利昂(Francisco Juliao) 的带领下,获得了全国性的声望。他们致力于推动土地改革,为农村的雇工争取 权利。到了1962年,巴西的22个州中,已有13个州建立了农会。为了推动土改, 他们两手并用,要么诉诸法律,要么使用武力。在一些地区,农会成员强占一些 土地;在另外一些地方,农会成员像工会成员那样组织起来,争取更高的薪酬, 更好的居住环境以及要求缩减工作时间;在另外一些州,还出现了争夺土地所有 权的武装叛乱。⑥巴西共产党以及天主教会也支持巴西的农村改革。⑦巴西的农民 变得躁动不安,他们不愿意继续接受巴西严重分化的产权安排,不愿大地主继续 主导他们的生活。农民的抗议逐渐扩散,抗议变得日趋激烈。面对这样的需求, 巴西中间派以及左派的政党愿意在他们的政治纲领中吸纳这些农民土地改革的 要求。⑧与此同时,巴西劳工阶层的期望也被一些政党鼓动了起来,他们为了赢 ① [古希腊]柏拉图著,郭斌和等译:《理想国》,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年版,第 137 页。 ② Tobias Hecht, At Home in the Street: Street Children of Northeast Brazil,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8, p.215. ③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 Press, 1990, p. 217. ④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6. ⑤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刘焕卿译:《巴西简明史》,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年版,第 245 页。 ⑥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7. ⑦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1. ⑧ Cristobal Kay, “Agrarian Reform and Industrial Policy,” in Richard Boyd, Benno Galjart and Tak-Wing Ngo , eds., Political Conflict and Development in East Asia and Latin America, New York: Routledge, 2006, p. 27

得城市底层民众的支持,许诺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收益。①巴西贫民组织起来, 对现有产权的冲击,对财富再分配的诉求,让巴西的右翼势力日趋警惕。 巴西右翼势力的代表是土地所有者、巴西工业家以及巴西跨国公司高层。他 们与警察以及军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手中的王牌就是依靠军队的力量剪除他 们的敌人。由于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巴西政治在左右两个极端摇摆。除了极端 势力之外,恰恰缺乏中间势力,而且巴西中间势力的力量还在不断弱化。②劳工 阶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需求越迫切,巴西富人群体就越难以容忍这样的需求。 ③他们认为,大部分对变革的诉求与尝试是“共产主义的阴谋”。因此,在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巴西,政治极化(politically polarized)的趋势日益明 显,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变得尖锐而激烈。⑧ 事实上,各个国家贫富分化处理得不同,政治议题的分化程度也会有差别。 而巴西,这种敌对和交战状态则十分明显。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政治议题极 端化。穷人希望撼动现有产权、重新分配财富;而富人希望维系现有产权,保护 既得利益。贫富分化越大,双方的争夺也就越激烈,政治上呈现极端议题的趋势 也就越明显。这样的国家就不是凝聚性国家,而是分裂的国家。因此,如果一个 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受损群体冲击现有产权安排,推动政治变革的意愿也就 越强烈。同时,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富裕阶层抵制变革以维系其既 得利益的意愿也就越强。® 这种贫富分化的经济社会结构给政治家提供了不同的机会。理性的政治家需 要争取政治支持以获得并维系自身权力。但是在分化的社会,寻求支持的行动往 往只能走一个极端,而难以找到中间路线。政治家要么寻求穷人的支持,要么寻 求富人的支持。如果依靠穷人支持,政治家需要对底层民众进行动员,撼动现有 的产权安排,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这会危及现行秩序,也容易激起富人的反抗: 如果政治家依靠富人支持,他就需要排除贫民对政治的参与,抑制他们撼动现有 产权与重新分配财富的需求。此时,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不仅容易激起底层民 众的不满与反抗,同样也会引发冲突,埋下经济发展的隐患。在财富严重分化的 政治经济结构下,无论政治家采取哪一种路线,经济增长都会遇到持续的挑战, 难以持续下去。1964年巴西军队政变之前,古拉特总统就力图迎合底层民众的 利益:1964年政变以后,巴西军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富人群体。政治在两个极 端左右摇摆,让巴西的经济增长面临持续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即便移 植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将良好的制度框架付诸实施。 (二)、古拉特的改革及其反对者 古拉特总统的前任是雅尼奥·夸德罗斯(Janio Quadros)总统。1961年8 月,夸德罗斯总统突然宣布辞职。根据巴西宪法,应由副总统古拉特接任,而此 时古拉特正在中国访问。由于古拉特被人视为巴西底层民众的代表,巴西议会中 的保守派与军方结成联盟,反对古拉特接任总统职务。古拉特的支持者强烈支持 古拉特上台。此时,支持者与反对者两军对垒,巴西内战一触即发。国会提出了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15.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p.153.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15.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56. 关于贫富分化与政治变革,参见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Robinson,“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91,No.4,2001,pp.938-963;Carles Boix,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pp.l-30.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认为再分配的冲突只能解释一半的 民主转型,参见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Kaufman,.Inequality and Regime Change: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tic Rul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106,No.3,2012,pp.495-516. 6

6 得城市底层民众的支持,许诺给予他们更多的经济收益。① 巴西贫民组织起来, 对现有产权的冲击,对财富再分配的诉求,让巴西的右翼势力日趋警惕。 巴西右翼势力的代表是土地所有者、巴西工业家以及巴西跨国公司高层。他 们与警察以及军队有着紧密的联系,他们手中的王牌就是依靠军队的力量剪除他 们的敌人。由于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巴西政治在左右两个极端摇摆。除了极端 势力之外,恰恰缺乏中间势力,而且巴西中间势力的力量还在不断弱化。②劳工 阶层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需求越迫切,巴西富人群体就越难以容忍这样的需求。 ③他们认为,大部分对变革的诉求与尝试是“共产主义的阴谋”。因此,在二十 世纪六十年代早期的巴西,政治极化(politically polarized)的趋势日益明 显,巴西左翼势力和右翼势力的斗争变得尖锐而激烈。④ 事实上,各个国家贫富分化处理得不同,政治议题的分化程度也会有差别。 而巴西,这种敌对和交战状态则十分明显。巴西严重的贫富分化导致政治议题极 端化。穷人希望撼动现有产权、重新分配财富;而富人希望维系现有产权,保护 既得利益。贫富分化越大,双方的争夺也就越激烈,政治上呈现极端议题的趋势 也就越明显。这样的国家就不是凝聚性国家,而是分裂的国家。因此,如果一个 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受损群体冲击现有产权安排,推动政治变革的意愿也就 越强烈。同时,如果一个社会贫富分化越大,那么富裕阶层抵制变革以维系其既 得利益的意愿也就越强。⑤ 这种贫富分化的经济社会结构给政治家提供了不同的机会。理性的政治家需 要争取政治支持以获得并维系自身权力。但是在分化的社会,寻求支持的行动往 往只能走一个极端,而难以找到中间路线。政治家要么寻求穷人的支持,要么寻 求富人的支持。如果依靠穷人支持,政治家需要对底层民众进行动员,撼动现有 的产权安排,重新分配社会财富,这会危及现行秩序,也容易激起富人的反抗; 如果政治家依靠富人支持,他就需要排除贫民对政治的参与,抑制他们撼动现有 产权与重新分配财富的需求。此时,财富主要集中在富人,不仅容易激起底层民 众的不满与反抗,同样也会引发冲突,埋下经济发展的隐患。在财富严重分化的 政治经济结构下,无论政治家采取哪一种路线,经济增长都会遇到持续的挑战, 难以持续下去。1964 年巴西军队政变之前,古拉特总统就力图迎合底层民众的 利益;1964 年政变以后,巴西军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富人群体。政治在两个极 端左右摇摆,让巴西的经济增长面临持续的冲击与挑战,在这样的社会,即便移 植了发达国家的制度安排,也难以将良好的制度框架付诸实施。 (二)、古拉特的改革及其反对者 古拉特总统的前任是雅尼奥·夸德罗斯(Janio Quadros)总统。1961年8 月,夸德罗斯总统突然宣布辞职。根据巴西宪法,应由副总统古拉特接任,而此 时古拉特正在中国访问。由于古拉特被人视为巴西底层民众的代表,巴西议会中 的保守派与军方结成联盟,反对古拉特接任总统职务。古拉特的支持者强烈支持 古拉特上台。此时,支持者与反对者两军对垒,巴西内战一触即发。国会提出了 ①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15. ②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53. ③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15. ④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6. ⑤ 关于贫富分化与政治变革,参见Daron Acemoglu and James A. Robinson, “A Theory of Political Transi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1, No.4, .2001, pp.938–963; Carles Boix, Democracy and Redistribution.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1-30.有研究对此进行了检验,认为再分配的冲突只能解释一半的 民主转型,参见Stephan Haggard and Robert Kaufman, “Inequality and Regime Change: Democratic Transitions and the Stability of Democratic Rul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Vol. 106, No.3, 2012, pp. 495-516

一个折中方案,由古拉特接任总统,但是巴西政体由总统制变为议会制,总统的 权力大幅度缩减,受到议会制约。议会还同意在未来实施全民公决,届时由人民 决定巴西的政体。①1963年巴西通过全民公决再度恢复了总统制,古拉特获得了 完整的总统权力。 但是,古拉特的任职却一直存在巨大的隐患。1962年到1963年巴西经济形势 恶化,生产速度减缓,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60年,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26.3%,在1961年达到了33.3%,到了1962年达到了54.8%。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速从1962年的5.3%下降到1963年的1.5%。②古拉特尝试了多种办法应 对通货膨胀,当措施乏力时,反对者开始增加,他被迫寻找其他出路。⑧ 古拉特试图打破政治僵局,因此推动大幅度的社会与政治改革,土地改革是 重中之重。不过他却四处碰壁,尤其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巴西国会否决了他的土 地改革方案。①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古拉特不希望做傀儡总统。因此,他开始动 员巴西底层民众。他尝试在全国举行集会,在里约热内卢的一次集会上,古拉特 宣布:将联邦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国界四英里内的土地国有化。大众对此狂欢不 已。@集会群众高举红旗,要求共产党合法化:高挂标语,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这让巴西的保守派不寒而栗。®古拉特宣称将会举行更多的集会,也要颁布更多 的总统令,以满足巴西底层民众的需求。古拉特诉诸底层民众的改革是一项巨大 的赌博,因为他打破了盛行已久巴西政治的两项基本游戏规则:第一,不能动摇 财产权:第二,不能鼓动大众反对他们的主人。⑦因此,巴西的保守派开始团结 起来反对古拉特。 国内外的有产者相信,如果不诉诸武力,他们的财产权将得不到保证。巴西 下层民众的需求与期望值太高,一个民选政府已经难以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因 此,只有结束民主政治才能保住他们的财产。商人们抱怨政客不负责任,跨国公 司总裁们警告激进的改革带来的经济损害难以补救。巴西政治家的内江,工人的 抗议以及经济形势的恶化让军队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古拉特的反对派开始联合 起来,策划推翻古拉特。 除了部分军人,古拉特的主要反对者来自巴西农村的大地主、保守的商业团 体以及美国。由于古拉特支持土地改革,巴西的大地主反对古拉特。他们积极支 持巴西军队对冲击现有土地所有权的人群进行镇压。巴西商界也在积极谋划,反 对古拉特,并展示出了惊人的能量。原本持不同立场的商业团体聚集在一起,他 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古拉特,他们的目标就是反对并最终推翻古拉特。®在巴 西商界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智库IPSE(Instituto de Pesquisas e Estudos Sociais,Brazil)。这个智库为巴西的精英阶层出谋划策,为反共宣传提供平台。 在1963年,IPS这个智库拥有500名成员,其预算经费超过220万美元。它对 研究提供资助,发放了近20万册的图书,并设计政策提案,举行政策辩论。针 ①关于古拉特接任总统的争斗,参见Teresa Meade,A Brief His1 ory of Brazil,p.159;[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 《巴西简明史》,第244-252页。 ②[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252-253页。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25. ①关于古拉特与议会在土改问题上的分歧,参见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2.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p.15.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p.15.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254页。 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26. Ben Ross Schneider,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v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107

7 一个折中方案,由古拉特接任总统,但是巴西政体由总统制变为议会制,总统的 权力大幅度缩减,受到议会制约。议会还同意在未来实施全民公决,届时由人民 决定巴西的政体。① 1963年巴西通过全民公决再度恢复了总统制,古拉特获得了 完整的总统权力。 但是,古拉特的任职却一直存在巨大的隐患。1962年到1963年巴西经济形势 恶化,生产速度减缓,投资者信心不足,通货膨胀居高不下。在1960年,巴西的 通货膨胀率为26.3%,在1961年达到了33.3%,到了1962年达到了54.8%。国民生 产总值的增速从1962年的5.3%下降到1963年的1.5%。②古拉特尝试了多种办法应 对通货膨胀,当措施乏力时,反对者开始增加,他被迫寻找其他出路。③ 古拉特试图打破政治僵局,因此推动大幅度的社会与政治改革,土地改革是 重中之重。不过他却四处碰壁,尤其在土地改革问题上,巴西国会否决了他的土 地改革方案。④ 时间在一天天过去,古拉特不希望做傀儡总统。因此,他开始动 员巴西底层民众。他尝试在全国举行集会,在里约热内卢的一次集会上,古拉特 宣布:将联邦高速公路、铁路以及国界四英里内的土地国有化。大众对此狂欢不 已。⑤集会群众高举红旗,要求共产党合法化;高挂标语,要求进行土地改革, 这让巴西的保守派不寒而栗。⑥古拉特宣称将会举行更多的集会,也要颁布更多 的总统令,以满足巴西底层民众的需求。古拉特诉诸底层民众的改革是一项巨大 的赌博,因为他打破了盛行已久巴西政治的两项基本游戏规则:第一,不能动摇 财产权;第二,不能鼓动大众反对他们的主人。⑦因此,巴西的保守派开始团结 起来反对古拉特。 国内外的有产者相信,如果不诉诸武力,他们的财产权将得不到保证。巴西 下层民众的需求与期望值太高,一个民选政府已经难以驾驭复杂多变的局势。因 此,只有结束民主政治才能保住他们的财产。商人们抱怨政客不负责任,跨国公 司总裁们警告激进的改革带来的经济损害难以补救。巴西政治家的内讧,工人的 抗议以及经济形势的恶化让军队有了施展拳脚的空间。古拉特的反对派开始联合 起来,策划推翻古拉特。 除了部分军人,古拉特的主要反对者来自巴西农村的大地主、保守的商业团 体以及美国。由于古拉特支持土地改革,巴西的大地主反对古拉特。他们积极支 持巴西军队对冲击现有土地所有权的人群进行镇压。巴西商界也在积极谋划,反 对古拉特,并展示出了惊人的能量。原本持不同立场的商业团体聚集在一起,他 们有了一个共同的敌人古拉特,他们的目标就是反对并最终推翻古拉特。⑧在巴 西商界的支持下,成立了一个智库 IPSE(Instituto de Pesquisas e Estudos Sociais, Brazil)。这个智库为巴西的精英阶层出谋划策,为反共宣传提供平台。 在 1963 年,IPES 这个智库拥有 500 名成员,其预算经费超过 220 万美元。它对 研究提供资助,发放了近 20 万册的图书,并设计政策提案,举行政策辩论。针 ① 关于古拉特接任总统的争斗,参见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59 ;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 《巴西简明史》,第244-252页。 ②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252-253 页。 ③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25. ④ 关于古拉特与议会在土改问题上的分歧,参见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2.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p. 15. ⑤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p. 15. ⑥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254 页。 ⑦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26. ⑧ Ben Ross Schneider, 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 107

对古拉特的改革方案,IPES争锋相对地提出了23项详尽的替代方案。这为巴 西富人群体反对古拉特提供了智力支撑。 当古拉特积极推进改革时,左翼与右翼的冲突激化。事实上,己经出现了内 战的端倪。在圣保罗,反共暴力组织胁迫左翼学生领袖,地主雇佣歹徒枪杀农民 领袖。巴西的高层军官开始认识到,只有他们的干预,才能避免巴西陷入持续的 内战。②因此,巴西军政府发动了政变,古拉特流亡乌拉圭。在政变过程中,世 界政治的两极格局也在深刻影响巴西的政局。美国的公司及美国政府在政变过程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攫取了丰厚的利益,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左派执掌巴西 政权,他们积极游说美国政府维护他们在巴西的利益。他们是在巴西的国际右翼 势力代表。就美国政府而言,经历了1961年入侵古巴猪湾的失败,面临东南亚战 争的升级,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和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 总统均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民族主义的泛起,也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进行激进的 改革损害美国的战略与安全利益。因此,美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巴西军队出面维持 秩序。@ 为了抵制巴西左翼势力,196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巴西的600多名政府要员 进行了资助,其中250名是联邦政府官员:15名是联邦参议员:8名州长。美国驻 巴西大使林肯·戈登(Lincoln Gordon)卷入了巴西的政治漩涡,积极参与谋划 推翻古拉特。中情局还资助一些隐蔽行动,以削弱古拉特。®时任美国驻巴西的 军事武官、后任中情局副局长和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弗农·沃尔特斯(Vernon Walters)上校,在发动政变前一直与政变策划者保持联系。政变的领导者布兰 科将军是沃尔特斯的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曾在意大利战场服役。® 美国政府的行动还不止这些。尽管美国没有直接参与推翻古拉特的军事行动, 但是根据后来的解密档案,美国在麦圭尔空军基地储备了110吨的武器弹药以备 巴西军队使用。美国的航空母舰也在巴西附近水域巡航,一艘石油运输船也准备 就绪,以便为巴西的叛军提供支援。约翰逊政府还做好了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对 巴西进行公开干预。®事实上,在政变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美国总统约翰逊就 承认了新政府。⑦美国驻巴西戈登大使指出:巴西的1964年政变是有重要历史意 义,它的重要性与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一样,都是二十世纪 中期世界史的重大转折。® 政变以后,古拉特总统流亡海外,军政府上台。古拉特诉求广大贫民的行动 失败了,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的尝试也随之流产。1964以后,巴西开始了长达 21年的军政府统治,在军政府执政时期,其执政基础开始转变,主要依靠巴西的 富人。但是,在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制度安排,重 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诉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三)、巴西军政府的举措及其反对者 Ben Ross Schneider,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p.106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1988,p.17. ⑧有关巴西政变前,美国政府对巴西军队的支持,参见Gary Wynia,.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p.226;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60. Patrice McSherry,Predatory States: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Rowman &Littlefield Publishers,p.53. ⑧美]罗伟林著,郭存海译:《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131页。 Patrice_McSherry,Predatory States: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p.53.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p.157. 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1988,p.28. 8

8 对古拉特的改革方案,IPES 争锋相对地提出了 23 项详尽的替代方案。①这为巴 西富人群体反对古拉特提供了智力支撑。 当古拉特积极推进改革时,左翼与右翼的冲突激化。事实上,已经出现了内 战的端倪。在圣保罗,反共暴力组织胁迫左翼学生领袖,地主雇佣歹徒枪杀农民 领袖。巴西的高层军官开始认识到,只有他们的干预,才能避免巴西陷入持续的 内战。②因此,巴西军政府发动了政变,古拉特流亡乌拉圭。在政变过程中,世 界政治的两极格局也在深刻影响巴西的政局。美国的公司及美国政府在政变过程 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在巴西的跨国公司攫取了丰厚的利益,他们也不愿意看到左派执掌巴西 政权,他们积极游说美国政府维护他们在巴西的利益。他们是在巴西的国际右翼 势力代表。就美国政府而言,经历了1961年入侵古巴猪湾的失败,面临东南亚战 争的升级,约翰·肯尼迪(John Kennedy)和林登·约翰逊(Lyndon Johnson) 总统均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民族主义的泛起,也不愿意看到拉美国家进行激进的 改革损害美国的战略与安全利益。因此,美国政府也积极支持巴西军队出面维持 秩序。③ 为了抵制巴西左翼势力,1962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对巴西的600多名政府要员 进行了资助,其中250名是联邦政府官员;15名是联邦参议员;8名州长。美国驻 巴西大使林肯·戈登(Lincoln Gordon)卷入了巴西的政治漩涡,积极参与谋划 推翻古拉特。中情局还资助一些隐蔽行动,以削弱古拉特。④时任美国驻巴西的 军事武官、后任中情局副局长和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的弗农·沃尔特斯(Vernon Walters)上校, 在发动政变前一直与政变策划者保持联系。政变的领导者布兰 科将军是沃尔特斯的朋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们曾在意大利战场服役。⑤ 美国政府的行动还不止这些。尽管美国没有直接参与推翻古拉特的军事行动, 但是根据后来的解密档案,美国在麦圭尔空军基地储备了 110 吨的武器弹药以备 巴西军队使用。美国的航空母舰也在巴西附近水域巡航,一艘石油运输船也准备 就绪,以便为巴西的叛军提供支援。约翰逊政府还做好了准备,在必要的时候对 巴西进行公开干预。⑥事实上,在政变发生后的几个小时内,美国总统约翰逊就 承认了新政府。⑦美国驻巴西戈登大使指出:巴西的 1964 年政变是有重要历史意 义,它的重要性与马歇尔计划、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一样,都是二十世纪 中期世界史的重大转折。⑧ 政变以后,古拉特总统流亡海外,军政府上台。古拉特诉求广大贫民的行动 失败了,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的尝试也随之流产。1964以后,巴西开始了长达 21年的军政府统治,在军政府执政时期,其执政基础开始转变,主要依靠巴西的 富人。但是,在存在严重贫富分化的社会,巴西贫民冲击现有产权制度安排,重 新分配社会财富的诉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三)、巴西军政府的举措及其反对者 ① Ben Ross Schneider, Business Politics and the State in Twentieth-Century Latin America, p. 106. ②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1988, p. 17. ③ 有关巴西政变前,美国政府对巴西军队的支持,参见 Gary Wynia, The Politics of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p. 226;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60. ④ Patrice_McSherry, Predatory States: 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Rowm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p.53. ⑤ [美]罗伟林著,郭存海译:《赤道之南:巴西的新兴与光芒》,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31 页。 ⑥ Patrice_McSherry, Predatory States: Operation Condor and Covert War in Latin America, p.53. ⑦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57. ⑧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1988, p. 28

在1964年政变成功后,巴西军政府通过了土地改革法令。美国还为此提供了 25亿美元的资助来支持巴西的改革。布兰科总统刚就任就颁布了一项巴西历史上 改革幅度最大的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巴西将会实施一个比较深入的土地再分配 计划。同时,巴西的宪法修正案要求政府在征用土地的同时,对地主进行补偿。 由于巴西的精英对此方案的反对异常强烈,这项方案被束之高阁。①巴西军政府 没有按法案的要求去剥夺大地主的土地,也没能实现财富的再分配。②在这一时 期,尽管美国政府有意愿推动巴西改革,但是它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阻止共产主义 在拉美的扩张,推动拉美进行社会改革则放到了这一议事日程的后面。® 由于军政府的强硬立场,在军政府执政的前十五年时间里,针对土地改革的 抗议活动比较少见。但是,冲击不平等的产权制度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中断。当时 巴西的分配结构难以为普通民众提供经济激励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将他们 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巴西的无地农民占领土地、冲击政府机关、摧毁道路收 费站,他们屡屡使用暴力,成为这一时期长期的不稳定因素。④到了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后期,占领土地的事件以及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开始增加。在八十年代早 期,这些活动更为流行并逐渐扩散。少地和无地的农业工人为争取土地而进行斗 争。®在1964年到1989年间,有1566人死于争夺土地的纠纷。@因此,即便是在巴 西军政府执政时期,巴西的产权安排一直受到冲击与挑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巴西的劳工运动开始再度复兴,他们要求增加 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获得罢工的权力。罢工行动开始在全国蔓延,在1978年到 1979年间,巴西发生了113次罢工,涉及15个州。⑦1979年,近320万人参加了全 国大罢工,治金工人举行了27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95.8万人:同时爆发了20 次教师罢工。®在2003年至2011年担任巴西总统的路易斯·卢拉(Luiz Lula) 就是在组织巴西工人罢工的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工会领袖。 而巴西军政府最大的挑战不是农民和工人,而是游击队。在六十年代晚期, 一部分人脱离了巴西共产党,转向武装斗争,成为了游击队员;一部分左派军官 也加入了进来。十几支游击队几乎同时出现,总共不到500人,不少游击队员不 到二十岁或者刚好二十岁出头,他们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在外国驻巴西的使领 馆放置炸弹,进行绑架活动,抢劫银行,他们对政府的反抗行为日益变得引人关 注。@游击队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绑架西方外交官。他们此举有两个目的:第一 就是向世人展示巴西军政府的软弱无力:第二就是以外交官做人质,要求政府释 放被关押的游击队员。@ 比较富有戏剧性的是对美国大使的绑架行动。1969年,美国驻巴西大使伯 克·艾布里克(Burke E1 brick)在回家吃午饭的途中,被游击队员从他那辆黑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2. Nancy Lapp,Landing Votes: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2004,p.131. Nancy Lapp,Landing Votes: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p.122 ④[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301页。 Gabriel Ondetti,Land,Protest,and Politics: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p.13. ®[美]胡安·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著,孙龙等译:《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 义欧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Teresa Meade,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p.175.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279页。 Riordan Roett,The New Brazil:From Backwater to BRIC,Washington,D.C.: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2010, p.62.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Change.p.165 q

9 在1964年政变成功后,巴西军政府通过了土地改革法令。美国还为此提供了 25亿美元的资助来支持巴西的改革。布兰科总统刚就任就颁布了一项巴西历史上 改革幅度最大的法案。根据这项法案,巴西将会实施一个比较深入的土地再分配 计划。同时,巴西的宪法修正案要求政府在征用土地的同时,对地主进行补偿。 由于巴西的精英对此方案的反对异常强烈,这项方案被束之高阁。①巴西军政府 没有按法案的要求去剥夺大地主的土地,也没能实现财富的再分配。②在这一时 期,尽管美国政府有意愿推动巴西改革,但是它首要考虑的问题是阻止共产主义 在拉美的扩张,推动拉美进行社会改革则放到了这一议事日程的后面。③ 由于军政府的强硬立场,在军政府执政的前十五年时间里,针对土地改革的 抗议活动比较少见。但是,冲击不平等的产权制度的努力一直都没有中断。当时 巴西的分配结构难以为普通民众提供经济激励以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相反将他们 的注意力引向其他方面。巴西的无地农民占领土地、冲击政府机关、摧毁道路收 费站,他们屡屡使用暴力,成为这一时期长期的不稳定因素。④到了二十世纪七 十年代后期,占领土地的事件以及其他形式的抗议活动开始增加。在八十年代早 期,这些活动更为流行并逐渐扩散。少地和无地的农业工人为争取土地而进行斗 争。⑤在1964年到1989年间,有1566人死于争夺土地的纠纷。⑥因此,即便是在巴 西军政府执政时期,巴西的产权安排一直受到冲击与挑战。 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晚期,巴西的劳工运动开始再度复兴,他们要求增加 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获得罢工的权力。罢工行动开始在全国蔓延,在1978年到 1979年间,巴西发生了113次罢工,涉及15个州。⑦ 1979年,近320万人参加了全 国大罢工,冶金工人举行了27次罢工,参加人数达到95.8万人;同时爆发了20 次教师罢工。⑧在2003年至2011年担任巴西总统的路易斯·卢拉(Luiz Lula) 就是在组织巴西工人罢工的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工会领袖。 而巴西军政府最大的挑战不是农民和工人,而是游击队。在六十年代晚期, 一部分人脱离了巴西共产党,转向武装斗争,成为了游击队员;一部分左派军官 也加入了进来。十几支游击队几乎同时出现,总共不到500人,不少游击队员不 到二十岁或者刚好二十岁出头,他们打着各式各样的旗号,在外国驻巴西的使领 馆放置炸弹,进行绑架活动,抢劫银行,他们对政府的反抗行为日益变得引人关 注。⑨游击队的一项重要策略就是绑架西方外交官。他们此举有两个目的:第一 就是向世人展示巴西军政府的软弱无力;第二就是以外交官做人质,要求政府释 放被关押的游击队员。⑩ 比较富有戏剧性的是对美国大使的绑架行动。1969年,美国驻巴西大使伯 克·艾布里克(Burke Elbrick)在回家吃午饭的途中,被游击队员从他那辆黑 ①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2. ② Nancy Lapp, Landing Votes: 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 2004, p.131. ③ Nancy Lapp, Landing Votes: Representation and Land Reform in Latin America, p.122. ④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301 页。 ⑤ Gabriel Ondetti, Land, Protest, and Politics: The Landless Movement and the Struggle for Agrarian Reform in Brazil, p.13. ⑥ [美]胡安·林茨、阿尔弗莱德·斯泰潘著,孙龙等译:《民主转型与巩固的问题:南欧、南美和后共产主 义欧洲》,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⑦ Teresa Meade, A Brief History of Brazil, p. 175. ⑧ [巴西]博勒斯·福斯托著:《巴西简明史》,第 279 页。 ⑨ Riordan Roett, The New Brazil: From Backwater to BRIC, Washington, D.C.: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10, p. 62. ⑩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65

色的凯迪拉克轿车中揪出来。绑架者要求政府释放被关押的十名游击队员,用以 交换艾布里克。此事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巴西政府被迫答应了游击队员的要 求。这又诱发了后续的绑架事件。①此后,游击队员又绑架了瑞士驻巴西大使、 德国驻巴西大使以及日本驻巴西的总领事。游击队员要求政府释放的人员越来越 多,几乎每次他们的行动都获得了成功,他们的行动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②因此,在巴西军政府用强制手段维系巴西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时,对此秩序的 冲击一直没有中断。2011年,巴西迎来的首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1ma Rousseff)就曾是巴西游击队员。 巴西巨大的社会分化,导致巴西政治在两极摇摆,要么是政治家动员贫民, 冲击现有的产权安排:要么政府迎合富人,压制贫民的需求。无论是巴西政治倾 斜贫富天平的哪一方,都会遇到巨大的压力与对抗。古拉特的再分配方案动员了 巴西贫民,冲击了富人的财产权,导致社会陷入不稳定,也导致巴西军队干预。 而军政府对富人的倾斜又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贫民始终对财富的再分配有强烈 的诉求,游击队用武力的形式与政府对抗,贫民冲击土地所有权的努力一直到持 续。这表明,在严重分化的社会结构下,极端化的政治不仅让政治陷入无序,法 治、保护财产权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无法实施。军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军政府依 赖富人支持,困扰巴西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扩大了。因此, 这带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财富的分配越来越集中,财富分配出现权力 化倾向。 三 巴西军政府时期财富分配的权力化倾向 在1972年-1973年间一份针对巴西精英阶层(地方政治家、劳动党领袖、高 级公务员、商业管理人员、国有企业经理等)的调查问卷显示,巴西的精英认为: 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和政治发展,巴西精英对此有广泛的共识。⑧问题在于,巴 西经济的发展没有惠及贫民,经济发展的收益集中分配给了一小部分人。这导致 巴西社会的二元化特征,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因此,我们看 到巴西呈现出鲜明对立的两面:在光纤的一面,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巴西遭遇过 经济危机,但是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巴西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是西方世 界第八大经济体,展现出非凡的活力。在光谱的另一面,巴西展示给世人的却是 完全不同的图景,从各项的社会指标来看,巴西就像一个原始社会,不少人在生 存线周围挣扎,他们要么生活在贫困的农村,要么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境遇悲 惨。他们身边充斥着贫穷和愚昧,堪比世界上最为落后的非洲国家。生活在第一 个世界的巴西人毕竟是少数,近60%的巴西人口则命运不济,构成了巴西的另一 个世界。①1964年,巴西军政府政变以后,巴西社会的二元化特征加剧了,军政 府需要富人群体的支持。因此,即便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普通民众所分享 的收益却微不足道,巴西“经济奇迹”创造的财富流入了富人的钱袋。巴西的财 富分配有着明显的权力化倾向,即财富向权势阶层集中,这进一步加剧了巴西财 ①对美国大使的绑架事件,参见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p.l6S,Riordan Roett,,The New Brazil.From Backwater to BRIC,pp.62-63. Thomas Skidmore,Brazil:Five Centuries of Change,p.165;Thomas Skidmore,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1964-1985,1988,p.117-118. ⑧本·罗斯·斯奈德:《巴西和墨西哥的开发型国家》,载[美]禹贞恩编,曹海军等译:《发展型国家》,长 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326页。 Riordan Roett,Brazil: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p.27. 10

10 色的凯迪拉克轿车中揪出来。绑架者要求政府释放被关押的十名游击队员,用以 交换艾布里克。此事引起了很大的国际反响,巴西政府被迫答应了游击队员的要 求。这又诱发了后续的绑架事件。①此后,游击队员又绑架了瑞士驻巴西大使、 德国驻巴西大使以及日本驻巴西的总领事。游击队员要求政府释放的人员越来越 多,几乎每次他们的行动都获得了成功,他们的行动也引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②因此,在巴西军政府用强制手段维系巴西贫富分化的社会结构时,对此秩序的 冲击一直没有中断。2011年,巴西迎来的首位女总统迪尔玛·罗塞夫(Dilma Rousseff )就曾是巴西游击队员。 巴西巨大的社会分化,导致巴西政治在两极摇摆,要么是政治家动员贫民, 冲击现有的产权安排;要么政府迎合富人,压制贫民的需求。无论是巴西政治倾 斜贫富天平的哪一方,都会遇到巨大的压力与对抗。古拉特的再分配方案动员了 巴西贫民,冲击了富人的财产权,导致社会陷入不稳定,也导致巴西军队干预。 而军政府对富人的倾斜又带来贫富差距的扩大,贫民始终对财富的再分配有强烈 的诉求,游击队用武力的形式与政府对抗,贫民冲击土地所有权的努力一直到持 续。这表明,在严重分化的社会结构下,极端化的政治不仅让政治陷入无序,法 治、保护财产权等重要的制度安排也无法实施。军政府统治时期,由于军政府依 赖富人支持,困扰巴西社会的贫富分化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扩大了。因此, 这带来了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财富的分配越来越集中,财富分配出现权力 化倾向。 三 巴西军政府时期财富分配的权力化倾向 在1972年-1973年间一份针对巴西精英阶层(地方政治家、劳动党领袖、高 级公务员、商业管理人员、国有企业经理等)的调查问卷显示,巴西的精英认为: 经济发展优先于社会和政治发展,巴西精英对此有广泛的共识。③问题在于,巴 西经济的发展没有惠及贫民,经济发展的收益集中分配给了一小部分人。这导致 巴西社会的二元化特征,大多数人无法获得经济发展带来的收益。因此,我们看 到巴西呈现出鲜明对立的两面:在光纤的一面,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里巴西遭遇过 经济危机,但是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巴西是一个现代化的工业社会,是西方世 界第八大经济体,展现出非凡的活力。在光谱的另一面,巴西展示给世人的却是 完全不同的图景,从各项的社会指标来看,巴西就像一个原始社会,不少人在生 存线周围挣扎,他们要么生活在贫困的农村,要么生活在城市的贫民窟,境遇悲 惨。他们身边充斥着贫穷和愚昧,堪比世界上最为落后的非洲国家。生活在第一 个世界的巴西人毕竟是少数,近60%的巴西人口则命运不济,构成了巴西的另一 个世界。④ 1964年,巴西军政府政变以后,巴西社会的二元化特征加剧了,军政 府需要富人群体的支持。因此,即便在巴西“经济奇迹”期间,普通民众所分享 的收益却微不足道,巴西“经济奇迹”创造的财富流入了富人的钱袋。巴西的财 富分配有着明显的权力化倾向,即财富向权势阶层集中,这进一步加剧了巴西财 ① 对美国大使的绑架事件,参见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65; Riordan Roett, The New Brazil. From Backwater to BRIC, pp. 62-63. ② Thomas Skidmore, Brazil: Five Centuries of Change, p. 165; Thomas Skidmore, The Politics of Military Rule in Brazil: 1964-1985, 1988, p. 117-118.. ③ 本·罗斯·斯奈德:《巴西和墨西哥的开发型国家》,载[美] 禹贞恩编,曹海军等译:《发展型国家》,长 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年版,第 326 页。 ④ Riordan Roett, Brazil: Politics in a Patrimonial Society, p.27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5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