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号红冰s比汝2016年第5期 大国市场开拓的 * 国际政治经济学 一模式比较及对“一带一路”的启示 黄琪轩 李晨阳 【内容提要】近年来,中国政府启动了“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推动开拓周边国家 市场。世界历史上,四种曾经出现过的大国市场开拓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为中国“一 带一路”建设提供经验参考。作为世界政治中的两个后来者一德国与日本,19世纪 末期至20世纪初期德国“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危险的,因为它损害了霸 权国英国国内的产业利益,推动英德经济竞争升级到军事竞争;20世纪后半期日本 “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是脆弱的,因为它损害了霸权国美国国内的产业利 益,促使美国选择限制日本产品进入美国市场,阻断了日本的市场开拓之路。作为世 界政治中的两个霸权国一英国和美国,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后期英国“倚靠边缘 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是摇摆的,因为面临产业损害的边缘国家逐渐出现强大的产业 集团反对英国的市场渗透时,这一模式的不可持续性逐步显现;19世纪末开始美国 “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开拓模式”是稳固的,它让边缘国家国内出现日益依赖美国的 产业集团,为美国撬动海外市场提供了强大的战略工具和更大的回旋余地。中国的市 场开拓需要避免前三类模式的困境,优先开发国内市场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获得 成功的重要基石。 【关键词】市场规模;市场开拓;国内市场;国家战略工具;“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黄珙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李晨阳,上海 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硕士研究生。(上海邮编:200030) 【中图分类号】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6) 05-0103-28 ·本文受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号:12JCY04)资助。感谢李俊久、陈平以及《世界经济 与政治》杂志匿名评审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文中可能的疏漏由笔者负责。 ·103·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lal ' iiS -ifgligH 省孓 合+方 U诘 20 1 6 年 第 5 期 大 国 市 场 开 枯 的 国 际 政 治 经 务 学 * — 模 式 比 较 及对 “ 一 带 一 路 ” 的 启 示 黄琪轩 李晨阳 【 内 容提要 】 近年 来 , 中 国 政府启 动 了 “ 一 带 一 路” 建设 , 积极推动 开拓周 边 国 家 市 场 。 世界历 史 上 , 四种 曾 经 出 现过的 大 国 市 场 开拓模式 可 以 从不 同 角 度为 中 国 “ 一 带 一 路” 建设提供 经验参考 。 作为 世界政治 中 的 两 个后 来者— 德 国 与 日 本 , 1 9 世 纪 末期 至 20 世 纪初期德 国 “ 抢 占 守 成 大 国 的 市 场 开拓模式 ” 是危险 的 , 因 为 它 损 害 了 霸 权 国 英 国 国 内 的 产 业 利 益 , 推动 英德 经 济竞 争升级到 军 事 竞 争 ; 20 世 纪 后 半 期 日 本 “ 依赖 霸权 国 家 的 市 场 开拓模式 ” 是脆弱 的 , 因 为 它 损 害 了 霸权 国 美 国 国 内 的 产 业 利 益 , 促使 美 国 选择 限制 日 本产 品进入 美 国 市 场 , 阻 断 了 日 本 的 市 场 开拓之路。 作为 世 界政 治 中 的 两 个霸权 国 — 英 国 和 美 国 , 1 8 世 纪后 期 至 1 9 世纪后 期 英 国 “ 倚靠 边缘 国 家 的 市 场 开拓模 式 ” 是摇摆的 , 因 为 面 临 产 业 损 害 的 边缘 国 家 逐渐 出 现强 大的 产 业 集 团 反对英 国 的 市 场 渗 透时 , 这一 模式 的 不 可持 续 性 逐步 显 现 ; 1 9 世 纪末 开 始 美 国 “ 基于 国 内 开发 的 市 场 开拓模 式 ” 是稳 固 的 , 它 让 边缘 国 家 国 内 出 现 日 益依 赖 美 国 的 产 业 集 团 , 为 美 国 撬动 海外 市 场提供 了 强 大 的 战略工具 和更大 的 回 旋余地。 中 国 的 市 场 开拓 需要避免前三 类 模式的 困 境 , 优先 开发 国 内 市 场 是 中 国 “ 一 带 一 路” 战 略获得 成功 的 重要基石 。 【 关键词 】 市 场 规模 ; 市 场 开拓 ; 国 内 市 场 ; 国 家 战略 工 具 ; “ 一 带一 路” 【 作者简介 】 黄 琪轩 , 上 海 交通大 学 国 际 与 公共 事 务 学 院 副 教授 ; 李 晨 阳 , 上 海 交通 大 学 国 际 与 公共 事务 学 院 硕 士研究 生 。 ( 上海 邮 编 : 200030 ) 【 中 图 分类号 】 D8 1 5 【 文 献 标识码 】 A 【 文章 编 号 】 1 006 - 9 5 50 ( 20 1 6 ) 05 - 0 1 03 - 28 * 本文受上海交通大学文理交叉科研基金项 目 ( 项 目 号 : 1 2JC Y04 ) 资助。 感谢 李俊久 、 陈平 以 及《 世 界经济 与 政治》 杂志 匿 名 评审 专家的 意见和建议 。 文中 可 能的 疏漏 由 笔者负 责。 ? 1 0 3 ?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近年来,中国政府启动了“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建设,积极推动中国开拓周边 国家市场。一般而言,大国在堀起过程中,产业逐步升级,资金更加充裕,都会面临对 广阔市场更为迫切的需求。从比较历史的视点审视今天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不 仅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上大国市场开拓的成败,也可以为中国实施长远的市场开拓提 供战略谋划。 一 历史上大国市场开拓的政治经济分析 大国市场开拓的相关史实主要散见于经济通史及资本主义发展史著作(如《剑桥 欧洲经济史》《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等)以及国别经济史与专题史著作(如《剑桥美 国经济史》《剑桥近代英国经济史》等)。历史经验告诉我们,随着世界各国工业化的 逐步展开,尤其是当世界各国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遭遇时,各方都将致力于拓展更大的 市场。对大国市场开拓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主题上:大国市场开拓的驱动 力、大国市场开拓的主体以及大国市场开拓的后果与国际影响。 第一,就大国市场开拓的驱动力问题而言,现实主义者强调大国为寻求安全、相对 收益、战略通道从而实施市场开拓;从亚当·斯密(Adam Smith)开始,自由主义者强调 自利的制造商为经济利益开拓世界市场;马克思强调,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 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列宁、约翰·霍布森(John A.Hobson)等则强调帝国主义国家 实施全球市场开拓战略以寻找原料产地以及为过剩的商品寻找销路:建构主义者宜称市 场的开拓是理念在推动。不同的理论视角审视市场开拓战略的驱动力有很大的不同。① 大国市场开拓有着政治和经济双重维度上的意义。在经济上,大国市场开拓为大 规模生产创造了外部条件。在1776年出版的《国富论》中,亚当·斯密写道:分工受 到市场规模(market extent)的限制。当市场很小的时候,没有人愿意去从事比较专业 ①现实主义的文献参见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cs5,1981,p.24;罗伯特·芬德利、凯文·奥罗克著,华建光译:《强权与富足: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 经济》,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第266一272页;黄仁伟:《建设新丝路的战略考量》,载《杜会观察》,2014年 第6期,第10页:戴长征、张中宁:《中国开拓新兴经济体市场的政策方略》,载《学习与实践》,2014年第1期,第 43-54页。自由主义的文献参见Edward Morse,“Transnational Economic Processes,"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25,No.3,1971,pp.384-395;王勇:《国际贸易的政治经济学一全球贸易关系背后的政治逻辑》,北京:中 国市场出版社2008年版,第2一25页。马克思主义对此的论述有《共产党宣言》以及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 义的最高阶段》。建构主义的相关论述参见Craig Parsons,“Showing Ideas as Causes:The Origins of the Europe- an Union,"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Vol.56,No.1,2002,pp.47-84;James Morrison,"Before Hegemony:Ad- am Smith,American Independence,and the Origins of the First Era of Globalization,"Intemational Organization, Vol.66,No.3,2012,Pp.395-428。 ·104·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 的 国 际政治 经济 学 近年来 , 中 国 政府启 动 了 “ 一 带 一 路” 和 “ 互联互通 ” 建设 , 积极推动 中 国 开拓周 边 国 家市场 。 一 般而言 , 大国 在崛起过程中 , 产业逐步升级 , 资 金更加充裕 , 都会 面 临 对 广 阔市场更为迫切 的需求。 从 比较历史 的 视点 审 视今天 中 国 的 “ 一 带一 路” 战 略 , 不 仅有助 于我 们理解历史上大 国市场开 拓 的成败 , 也可 以 为 中 国 实施长远 的市场开拓提 供战 略谋划 。 一 历 史 上 大 国 市 场 开拓 的 政治 经 济分析 大 国市场开拓 的相 关史实 主要 散见于经济 通史 及资本主 义发展史著作( 如 《 剑 桥 欧 洲经济史 》 《 新编 剑桥世界近 代 史》 等 ) 以 及国 别经济史与 专题史著作 ( 如 《 剑 桥 美 国 经济史》 《 剑桥近代英 国经 济史 》 等 ) 。 历史 经验告 诉我 们 , 随着世 界各 国 工业化 的 逐 步展开 , 尤其是当 世界各国 在工业化的 过程 中 遭遇时 , 各方都将致力 于拓展更大 的 市场 。 对大国 市场开拓 已有 的研究主要 集中 在 以 下三个主题上 : 大国 市场开拓的 驱 动 力 、 大国市场开拓的 主体 以及大国 市场开拓的 后果与 国 际影 响 。 第一 , 就大国 市场 开拓 的 驱动力 问 题而言 , 现实主 义者强 调 大国 为寻求安全 、 相 对 收益 、 战略通道从而实施市场开拓 ; 从亚当 ? 斯密 ( Adam Smit h ) 开始 , 自 由 主义者强调 自 利的制造商为经济利益开拓世界市场; 马克思强调 , 不断扩大产 品 销路的需要 , 驱使资 产 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列 宁 、 约翰 ? 霍 布森 ( Jo hn A. Hob so n ) 等则强调帝 国 主义 国 家 实施全球市场开拓战略以寻找原料产地以及为过剩的 商品 寻找销路; 建构主义者宣称市 场 的 开拓是理念在推动 。 不 同 的 理论视角 审视市场开拓战略的驱动力有很大的不同 。 ① 大国 市 场开拓有着 政治 和经济双重维度上的意义 。 在经济上 , 大 国市 场开拓为大 规模生产创造了外部条件。 在 1 7 7 6 年 出 版 的 《 国 富 论》 中 , 亚当 ? 斯密 写 道 : 分工受 到 市场规模 ( ma rke t e xt en t ) 的 限制 。 当 市 场很 小的 时候 , 没有 人愿意去从 事 比 较专业 ① 现 实主义 的 文献参见 Rober t Gi l p in , War tw wi Ch ange i ra Wor W Pri nce ton : P ri n cet o n Uni ver s i ty P re s s , 1 98 1 , p . 24 ; 罗伯 特 . 芬德利 、 凯文 ? 奥罗 克著 , 华建光 译 : 《 强 权与 富 足 : 第二个千 年 的 贸 易 、 战 争和 世 界 经济 》 , 北京 : 中 信 出 版社 20 1 2 年版 , 第 266 — 27 2 页 ; 黄仁伟 : 《 建设 新丝路 的战 略考量 》 , 载《 社会观 察》 , 20 1 4 年 第 6 期 , 第 1 0 页 ; 戴长征 、 张 中宁 : 《 中 国 开 拓新兴 经济体 市场的 政策 方 略》 , 载《 学 习 与 实践> , 201 4 年第 1 期 , 第 43 — 5 4 页 。 自 由 主 义 的 文献参见 E dwa rd Mor s e , “ T rans na ti onal Ec onomi c Pr oc es ses , /ret ematio rta/ V 〇1 . 25 , N o. 3 , 1 97 1 , PP . 3 84 - 3 95 ; 王勇 : 《 国 际 贸 易 的 政治经济学一 全球贸 易 关系 背后 的政 治逻辑 》 , 北 京 : 中 国市 场 出 版社 200 8 年版 , 第 2 — 25 页 。 马 克思主义 对此 的论述有《 共产 党宣 言》 以 及列 宁 的 《 帝国 主 义 是资本主 义 的最 高阶段》 。 建 构主 义的 相关论述参见 C ra i g Pa rso n s , “ S h owi ng Ide as as C au s es : The O rig i ns of t h e E u ro p e- a n Un i o n , " Int e rna ti o nal Org anizati on , Vol . 5 6 , No . l , 2002 , pp . 47 - 84 ; James Mo rri s on , ^ Befor e H egemony : Ad ? a m Smi th , Amer i c an Inde p endence , an d th e Ori gins of the Fi r s t E ra o f Glo ba li za t i on , Int ernat ional Or ganizat ion y V ol . 66 , No. 3 , 20 1 2 , pp . 3 9 5 - 428 〇 _ 1 0 4 ?
号济点收治2016年第5期 的职业。①二战以后,生产向大规模生产演进,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巨大成本,只 有足够庞大的市场、足够多的购买力,才能支撑大规模生产。钢铁、汽车、飞机等产业 在狭小的市场空间是难以实现发展的。例如,二战后大多数拉美国家都努力发展汽车 产业,但是它们的努力无法突破市场规模限制。在20世纪60年代,车辆装配厂的最 小生产规模必须达到年产20万辆。当时世界上只有7家公司的年产量能超过100万 辆,它们是通用、福特、克莱斯勒、雷诺、大众、菲亚特以及丰田。20世纪50年代,阿根 廷每年售出的新车数量为5万辆;到了20世纪60年代,阿根廷最大的汽车公司年产 也不过5.7万辆。和其他拉美国家一样,由于受制于狭小的市场规模,阿根廷汽车产 业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它生产一辆汽车的成本是美国的2.5倍。②有研究将澳大利 亚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进行对比,二者在19世纪有着类似的起点,但是国内市场狭 小使得澳大利亚无法享受规模经济的好处,而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是一个开放的经济 体,它可以直接面对美国其他各州组成的庞大的市场。③因此,现代产业发展需要规 模经济,大国市场开拓为现代产业成长创造了外部条件。 在政治上,大国市场开拓既需要政治权力做支撑,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罗 纳德·芬德利(Ronald Findlay)和凯文·奥罗克(Kevin H.O'Rourke)在其合作的有关 贸易政治经济史的著作《强权与富足》中指出,迄今为止,亚当·斯密及其追随者们都 认为大部分的军事开支是浪费之举,因为它们挤出了更有效率的私人投资。而亚当· 斯密的这种观点建立在一个前提之上,即私人部门所依靠的市场和原料供应始终存 在。④但是,这样的假定往往在现实世界中遭遇挑战。就国内市场而言,它的形成需 要国家。正如卡尔·波拉尼(Karl Polanyi)所说:经济史向我们揭示,全国性市场的形 成,不是靠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控制的结果;相反,它需要政府有意识、强有力地干预 才能实现。⑤美国甚至用最为激烈的内战的方式完成了国内市场的统一。就海外市 场而言,国家权力是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支撑。英国的海外市场开拓离不开其强大的 海军。在1714年到1739年间,英国海军已经取得了无可匹敌的优势地位。@有了这 Adam Smith,The Wealth of Nations,Hampshire:Harriman House,2007,pp.12-13. ②罗伯特·艾伦著,陆译:《全球经济史》,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年版,第129页。 ③伊恩·麦克莱、艾伦·泰勒:《澳大利亚的经济增长:加利福尼亚州的视角》,载丹尼·罗德里克主编,张 宇译:《探索经济繁荣:对经济增长的描述性分析》,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年版,第32一35页。 ④罗伯特·芬德利、凯文·奥罗克:《强权与高足:第二个千年的贸易、战争和世界经济》,第379页。 5 Karl Polanyi,The Great Transformation: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Boston:Beacon Press,1944,p.258. Jan Glete,Navies and Nations:Warships,Navies and State Build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1500-1860, Vol./,Stockholm:Almqvist and Wiksell Intemational,1993,p.257. ·105·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4 嘛合? 铽洛 20 1 6 年 第 5 期 的 职业。 ? 二战 以后 , 生产向 大规模生产演进 , 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 巨 大成本 , 只 有足够庞大的市场 、 足够多 的 购 买力 , 才能 支撑大规模生产 。 钢铁 、 汽车 、 飞机等产业 在狭小 的 市场空 间 是难 以实 现发展的 。 例 如 , 二战后大多数拉美国 家都努力 发展汽 车 产业 , 但是它 们的 努力 无法突破市场规模限制 。 在 20 世纪 60 年代 , 车 辆装配厂的 最 小生产规模必须达到年产 20 万辆 。 当 时世界上只有 7 家公 司 的 年产量能超过 1 00 万 辆 , 它们 是通用 、 福特 、 克莱斯勒、 雷诺 、 大众 、 菲亚特 以 及丰 田 。 20 世纪 5 0 年代 , 阿 根 廷每年售 出 的新车数量为 5 万辆 ; 到 了 20 世纪 60 年代 , 阿 根廷最大的 汽车 公 司 年产 也不过 5 . 7 万辆 。 和其他拉美 国 家 一 样 , 由 于受制 于 狭小 的 市 场规模 , 阿根廷汽车 产 业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 它生产 一 辆汽车 的 成本是美 国 的 2. 5 倍 。 ? 有研究将澳大利 亚和美国 的 加利福尼亚州进行对 比 , 二者在 1 9 世纪有着类似的起点 , 但是 国 内 市 场狭 小使得澳 大利亚无法享受规模经济 的 好处 , 而美国 的加利福尼 亚州 是一 个开 放的经济 体 , 它可 以 直接面对美国 其他各州 组成的庞大 的 市场。 ? 因 此 , 现代产业发展需要规 模经济 , 大国市场开拓为现代产业成长创造 了外部条件。 在政治上 , 大国 市场开拓既需要政治权力做支撑 , 也是 国 家权力 的 重要构成。 罗 纳德 ? 芬德利 ( Ronal d Fi ndl ay ) 和凯文 ? 奥罗 克( Ke vi n H. O ’ Rourke ) 在 其合作的 有关 贸 易政治经济史 的 著作《 强 权与富 足》 中指出 , 迄今为 止, 亚 当 ? 斯密及其追 随者们都 认为 大部分 的军事开 支是浪费 之举 , 因 为它们 挤出 了更有效率的 私人投资 。 而亚当 ? 斯密的 这种 观点 建立在 一 个前 提之上 , 即 私人部 门 所依靠 的 市场和 原料供应始终存 在 。 ? 但是 , 这样的 假定往往在现实世界 中 遭遇 挑战 。 就 国 内 市场而言 , 它 的 形成需 要 国 家。 正如卡 尔 ? 波拉尼 ( Ka rf Pol a ny i ) 所说 : 经济史向 我们揭 示 , 全国 性市场的形 成 , 不是靠政府逐步放松对经济控制 的结果 ; 相反 , 它需要政府有意识 、 强有力地 干预 才能实现。 ? 美国甚至用最为 激烈的 内 战 的 方式完 成 了 国 内 市场 的 统一 。 就海外市 场而言 , 国家权力 是开拓海外市 场的重要支撑。 英国 的海外市场开拓离不开其强大 的 海军。 在 1 7 1 4 年到 1 7 3 9 年间 , 英国 海军 已经取得 了无 可匹 敌的优势地位。 ? 有 了 这 ① Adam Smith , TT ie Ha mp s hi re : Harriman House , 2007 , pp . 1 2 - 1 3 . ② 罗 伯 特 ? 艾伦著 , 陆赞译 : 《 全球经济史》 , 南京 : 译林 出版社 20 1 5 年版 , 第 1 29 页 。 ③ 伊恩 ? 麦克莱 、 艾伦 ? 泰勒 : 《 澳大利 亚的 经济增长 : 加利福尼 亚州 的 视角 》 , 载丹尼 ? 罗 德里 克主 编 , 张 宇译 : 《 探索经济繁荣 : 对经济增长的 描述性分析》 , 北京 : 中信 出 版社 200 9 年版 , 第 3 2 — 3 5 页 。 ④ 罗伯 特 ? 芬德利 、 凯文 ? 奥罗 克 : 《 强权与 富足 : 第二个 千年 的 贸 易 、 战 争 和世界经济》 , 第 37 9 页。 ⑤ Kul Po lmy i , The Great Tramfo rmat ion : TT ie Po litical and Economic Or igins of Our Time, B osto n : B ea co n Pres s , 1 944 , p . 258 . ⑥ i 肌 Glele , Navies and Nat io m : Wars hips , Navies and State Building in Europ e and America , 1 500 - 1 860 , Vol . l , St ock ho lm : Al mq v i s t and Wi k s el l Inte rna ti onal , 1 993 , p . 257 . . 1 05 ?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样的政治前提,英国的海外市场才能有效拓展。一位旅居英国的法国人写道:“众所 周知,这十年中(1804至1813年),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得到英国的同意, 就做不成生意。”① 汉斯·摩根索(Hans J.Morgenthau)在《国家间政治》一书中指出:地理、自然资 源、工业能力、战备、人口、民族性格、国民士气、外交素质以及政府素质等是国家权力 的重要构成。②同时,庞大的市场也是国家权力的重要构成。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指出美国依靠对庞大而富裕的国内市场的控制获得了讨价还价的力量。对其 他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而言,进入美国的市场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讨价 还价能力的国家而言,它们面临的只有暗淡的前景和十分有限的机会。③因此,对规 模庞大的市场的掌控构成了一项重要的国际权力,规模庞大的市场可以成为大国重要 的对外政策工具。 第二,就大国市场开拓的实施主体而言,世界大国往往动员多元的主体以实施市 场开拓战略,这些主体主要可以分为两类:非官方的行为主体与官方的行为主体。传 教士、移民、企业家、银行家等非官方的行为主体积极参与了大国市场开拓战略。而国 家作为强有力的国际关系行为体,也积极动员地方政府、外事部门、军队等官方行为主 体参与市场开拓战略。④ 第三,就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影响而言,以往的研究指出,大国之间实施市场开拓 会加剧大国间市场争夺、恶化大国关系、引发国际冲突和战争;⑤依附理论学者往往认 为,世界大国的市场开拓会固化边缘国家对中心国家的依附关系,也让发展中国家陷 人长期的不发达。⑤ ①费尔南·布罗代尔著,顾良、施康强译:《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三卷),北京:三 联书店1992年版,第670页。 ②汉斯·摩根索著,徐昕等译:《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 148-188页。 ③苏珊·斯特兰奇著,杨宇光等译:《国家与市场》,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95一196页。 ④关于非官方行为体参与的市场开拓,参见Gary Magee and Andrew Thompson,Empire and Clobalization: Networks of People,Goods and Capital in the British World,1850-1914,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关于官方行为体参与的市场开拓,参见Geofr年eyV.Scammell,The First Imperial Age:European Overseas Expansion c.1400-1715,New York:Routledge,1989. ⑤关于大国市场开拓引发的国际冲突,参见Nazli Choucri and Robert North,Nations in Conflict:National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Violence,San Francisco:W.H.Freeman,l975,p.l;黄琪轩:《大国经济成长模式及其国 际政治后果一海外贸易、国内市场与权力转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9期,第107一130页。 ⑥关于大国市场开拓引发的依附关系,参见Samir Amin,Unequal Development:An Essay on the Social Formations of Peripheral Capitalism,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1976,pp.198-385;Theotonio Dos Santos, "The Structure of Dependence,"American Economic Review.Vol.60,No.2,1970,pp.231-236. 106·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场 开拓 的 国 际 政治 经 济 学 样的 政治前提 , 英 国 的 海外市 场才能有效拓展 。 一位旅居英 国 的法 国 人写道 : “ 众所 周知 , 这十年 中 ( 1 804 至 1 8 1 3 年 ) , 世界上任何一个 国 家 , 如果 没有得到 英 国 的 同 意 , 就做不成生意 。 ” ? 汉斯 ? 摩 根索 ( Ha ns J . Mo rg ent h au ) 在《 国 家间 政治 》 一 书 中 指 出 : 地理 、 自 然资 源、 工业能力 、 战备 、 人 口 、 民 族性格、 国 民 士气 、 外交素 质 以及政府素 质等是 国 家权力 的 重要构成 。 ? 同 时 , 庞大 的市 场也是国 家权力 的重要构成 。 苏珊 ? 斯特兰 奇 ( Su s an St ra nge ) 指出 美 国依靠对庞大而 富裕的 国 内 市场的控制获得了 讨价还价的力量 。 对其 他工业 国 家和 发展中 国 家而言 , 进人美 国 的 市场是极其重 要的 。 而对于那些没有讨价 还价能力 的 国 家而 言, 它们 面临 的 只 有暗淡 的 前景和 十 分有 限 的 机会 。 ? 因 此 , 对规 模庞 大的市场的掌控构 成了 一 项 重要的 国 际权力 , 规模庞大的市 场可 以 成为大 国 重要 的对外政策工具。 第二 , 就大国市场开拓的 实施主体而言 , 世界大国 往往动员 多元 的主 体 以 实施市 场开拓战 略, 这些主体主要可 以分为两 类 : 非 官 方的 行 为主 体与 官方的行为 主 体。 传 教士 、 移 民 、 企业家 、 银行家等非官方的 行为 主体积极参与了 大 国市场开拓战 略。 而 国 家作为 强有力 的 国 际关系行为体 , 也积极动 员地方政府 、 外事部 门 、 军队等官方行为 主 体参与市场开 拓战略 。 ? 第三 , 就大 国市场开拓的 国 际影响而言 , 以 往的 研究指 出 , 大国 之间 实施市场开拓 会加剧 大国 间 市场争夺 、 恶化大国 关系 、 引 发国 际冲 突 和战 争 ; ?依 附理论学者往往认 为 , 世界大 国 的市场开拓会固 化边缘国 家对中 心 国 家 的依 附关 系 , 也让发展 中 国 家陷 入长期 的不发达。 ? ① 费 尔南 ? 布罗 代尔著 , 顾 良 、 施康强译 : 《 1 5 至 1 8 世纪的 物质文 明 、 经济和 资本主义》 ( 第三卷 ) , 北京 : 三 联 书店 1 992 年版 , 第 67 0 页 。 ② 汉斯 ? 摩根索 著 , 徐 昕 等译 : 《 国 家 间 政 治 : 权 力 斗 争 与 和 平 》 , 北 京 : 北 京大 学 出 版社 2006 年 版 , 第 1 48 — 1 8 8 页 。 ③ 苏珊 ? 斯特 兰奇著 , 杨宇 光等译 : 《 国 家与 市场》 , 上海 : 上 海世 纪出 版集 团 2〇〇6 年 版 , 第 1 95 — 1 96 页 。 ④ 关 于非 官方行为体参 与 的市场 开拓 , 参见 Ga ry Ma g e e a nd Andrew Thomp s on , Empir e and G/o fcaZiz atio n : Networ ks of Peop le , Goo ds and Cap ital in the Bri tis h Wo rld t 1 850 - 1 91 4 1 New Yo rk : Cambri dg e Un i ve rs i ty P re s s , 20 1 0 D 关于 官方行为 体参与 的 市 场开 拓 , 参见 Geofre y V. Sca mmel l , 77i e Fi rs t /mperi oZ Europ ean Overseas Expans i o n c. 1 400 - 1 715 f Ne w York : Rout le dge , 1 9 89 〇 ⑤ 关 于大 国 市场开拓 引发 的 国 际 冲突 , 参见 Nazl i C h ouc ri and Ro be rt No rth , A nio ns i n yVa ti ona i Gr owth and Inte rnat ional Viole nce t Sa n F ranc i s co : W. H . Fr eeman , 1 975 , p . l ; 黄琪轩 : 《 大国 经济成长模式及其 国 际政治后果— 海外贸 易 、 国 内 市场与权力 转移》 , 载《 世界经济与 政治》 , 20 1 2 年第 9 期 , 第 1 07 — 1 3 0 页 。 ⑥ 关于大 国 市场 开拓 引 发 的 依 附 关 系 , 参见 Sami r Ami n , t /neg uaZ / Jew/ op mcrU : An o n t/i e So cio/ Fo rmat io ns of Perip her al Cap it al ism ^ New Yor k : Mo nthl y Rev i ew Press , 1 976 , pp . 1 98 - 3 85 ; Theo to ni o Do s Sant os , ** The Structur e of De pe ndence , " A mer ican Eco nomic Rev iew ^ Vol . 60 , No . 2 , 1 970 , pp . 23 1 - 23 6〇 . 1 0 6 ?
¥号济与k沾2016年第5期 首先,从国家规模上看,大国的市场开拓明显有别于小国的市场开拓。大国的市 场开拓具有更为显著的经济与安全的外部性,无论市场开拓带来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 负面的,大国对其他国家包括其他大国的影响更显著。在经济方面,小国往往是国际 市场的“价格接受者”,而大国往往是“价格制定者”。大国参与全球经济活动更容易 改变全球市场价格,例如美国可以对毛里求斯开放其国内市场而不会影响其国内价 格,却无法在对中国开放市场的情况下保持国内市场价格不变。在安全方面,乔安 尼·高瓦(Joanne Gowa)等人指出:贸易产生经济资源,而经济资源能转化成军事实 力,因此贸易具有安全外部性。①从海外市场开拓中获益的大国会将其经济收益转化 为军事潜力。因此,大国的市场开拓对其他国家而言会带来更多的影响,引发更多的 关注,激起更多的反应。 其次,从市场开拓目标方向上看,国内市场开拓和海外市场开拓的政治意涵有着 显著差异。吉恩·格罗斯曼(Gene Grossman)和埃尔赫南·赫尔普曼(Elhanan Help- man)研究认为,对创新者而言,面临市场的逐步扩大会产生两个效应:大市场意味着 创新者有更多的潜在利润,同时也意味着会出现更多的竞争者。②对国家而言,这两 个相互竞争的效应也同样存在。在这两个相互竞争的效应下,国内市场开拓的收益能 实现内部化,而海外市场的开拓则存在收益不对等以及收益归属权的问题。大国实施 海外市场开拓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潜在收益,但是被他国进行市场渗透的国家则可能会 遭遇产业依附、去工业化、经济风险增大等问题。此外,海外市场开拓会导致更多的竞 争者涌现,只要有竞争,就有获胜者和失败者,在国际关系的无政府状态下,跨国竞争 使得失败者难以获得补偿,竞争所带来的收益也难以在国家间分配。 总的来看,学术界关于大国市场开拓的研究已有一定的积累,其中许多成果富有 新意和启发性。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总结出大国市场开拓的四种模式并进行比较,以 期对中国当前的市场开拓提供借鉴。本文试图对德国、日本、英国和美国的四种外部 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分析并展示:大国市场开拓并非单向的过程,无论是抢占守成大国 的市场、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还是依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单纯渗透、冲击他国既有市场 的市场开拓模式会激起其他国家国内集团的反对与抵触,从而遭遇种种障碍,难以持 续下去。同时,本文通过美国的案例展示了大国国内市场开拓和海外市场开拓并非两 个孤立的方向和过程,开发并利用庞大国内市场的市场开拓模式能更有效地利用或改 Joanne Gowa and Edward Mansfield,"Power Politics and Intemational Trade,"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7,No.2,1993,pp.408-420. Gene Grossman and Elhanan Helpman,Innovation and Growth in the Global Economy,Cambridge:MIT Press,1991,pp.242-246. .107·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4 2 0 1 6 年 第 5 期 首先 , 从国 家规模上看 , 大国 的市场开拓明 显有别于 小国 的市 场开拓。 大 国 的 市 场开 拓具有更为显 著的经济与安全 的外部性 , 无论市场开拓带来 的影响是正面 的还是 负 面的 , 大国对其他 国家包括其他大国 的影响更显著。 在经济方面 , 小 国 往往是国 际 市场的 “ 价格接受者 ” , 而大国 往往是“ 价格制 定者 ” 。 大国 参与 全球 经济活动 更容易 改变全球市场价格 , 例如 美 国 可 以 对毛 里求斯开 放其国 内 市 场而不会影响 其 国 内 价 格 , 却 无法在对 中 国 开放市 场的 情况下保持 国 内 市场价格不 变。 在安全方 面 , 乔安 尼 ? 高 瓦 ( J oa nne Gowa ) 等人指 出 : 贸 易产生 经济资源 , 而经济资源 能 转化成军事实 力 , 因 此贸易具有安全外部性 。 ? 从海外市场开拓 中获益的 大国 会将其经济收益转化 为军事潜力 。 因 此 , 大国 的市场开拓对其他 国 家而言 会带来更多 的 影响 , 引 发更 多 的 关注 , 激起更多 的反应 。 其次 , 从市场开拓 目 标方向 上看 , 国 内市场开拓和海外市场开拓 的政治 意涵 有着 显著差异 。 吉恩 ? 格罗 斯曼( Gene Gros s man ) 和埃尔赫南 ? 赫尔普曼 ( El ha nan H el p - man ) 研究认为 , 对创新者而言 , 面 临市场的逐步扩大会产生两个效应 : 大市 场意味 着 创 新者有更多 的潜在利 润 , 同 时也意味 着会 出 现更多的 竞争者 。 ? 对 国 家而言 , 这两 个相互竞争的效应也同 样存在。 在这两个相互竞争的效应下 , 国 内 市场开拓的 收益能 实现 内部化 , 而海外市场的 开拓则 存在收益不对等以及收益归 属权的 问题 。 大国 实施 海外市场开拓是为 了 获得更多 的潜在收益 , 但是被他国 进行市场渗透的 国 家则可 能会 遭遇产业依附、 去工业化、 经济风险增大等问 题。 此外 , 海外市 场开拓会导致更多 的 竞 争者涌现 , 只要有竞争 , 就有获胜者和失败者 , 在 国 际关 系 的无政府状态下, 跨 国 竞争 使得失败者难 以获得补偿 , 竞争所带来的收益也难以 在国 家间 分配。 总 的来看 , 学术界关于大国 市场开拓的研究 已有 一 定的 积累 , 其 中 许多成果 富有 新意和启发性。 本文在此基础上试图 总 结出 大国市场开拓的 四种模式并进行 比较 , 以 期对中 国 当 前的 市场开拓提供借鉴。 本文试 图 对德国 、 日 本 、 英国 和 美 国 的 四 种外部 市场开拓模式进行分析并展示 : 大国 市场开拓并非单 向 的过程 , 无论是抢 占守成大 国 的市场 、 依赖霸权 国家的市 场还是依靠边缘 国 家的市 场 , 单纯渗透 、 冲击他国 既有市场 的市场开拓模式会激起其他 国家 国 内 集团 的 反对与抵触 , 从而遭遇种种障碍 , 难 以 持 续下 去 。 同 时 , 本文通过美国 的案例展示了 大国 国 内 市场开拓和海外市场开拓并非两 个孤立的方 向 和过程 , 开发并利用庞大国 内 市场的市场开拓模式能更有效地利用或改 ① Jo anne Gowa a nd Edward Mansfie ld , “ P owe r P ol i ti cs and I nt ernati o na l Tr ade , ” American Scienc e Review f Vo l . 8 7 , No . 2 , 1 99 3 , pp . 40 8 - 4 20 . ② Gene Gr os sman a nd Elha nan H elp man , /muwari ort and Growi /i in t/i e Gio 6a/ Economy , C amb ridge : MIT Pr es s , 1 991 , pp . 242 - 246 . ? 1 07 -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变他国国内偏好结构,获得目标国国内利益集团支持,因而能更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 如表1所示,本文将历史上的大国市场开拓划分为四种类型:一是以19世纪末期 至20世纪初期的德国为代表的“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二是以20世纪后 半期的日本为代表的“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三是以18世纪后期至19世 纪后期的英国为代表的“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四是以19世纪未期20世 纪初期的美国为代表的“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开拓模式”。前三种模式均遭遇了重重 危机与障碍:在下面德国、日本和英国的案例中,其市场开拓进程都冲击和损害了他国 产业集团的利益,激起了他国国内产业集团的强烈反抗。因此,这三种模式都算不上 是成功案例。从19世纪末开始,美国用庞大的国内市场作为平台,由此改变他国国内 利益偏好结构,获得了他国国内集团的支持,这样的市场开拓模式更具互惠性、长远性 和稳固性。本文的第二到第五部分分别展示这四类大国市场开拓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第六部分将集中讨论四类模式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借鉴意义。 表1 四类大国市场开拓模式 模式 代表国家 对他国国内集团的影响 评价 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冲击了霸权国英国的国内 开拓模式 的德国 产业集团利益 危险的模式 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 20世纪后半期的日 挑战了霸权国美国的国内 脆弱的模式 开拓模式 本 产业集团利益 倚靠边缘国家的市场 18世纪后期到19世 损害了边缘国家的国内产 摇摆的模式 开拓模式 纪后期的英国 业利益 基于国内开发的市场 19世纪末以来的美 绑定了边缘国家的国内产 业利益 稳固的模式 开拓模式 国 资料来源:笔者自制。 二“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及其危险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从19世纪6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世界历史被“德国问 题”所主导。①在德国统一后的前20年里,时任德国宰相的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D David Calleo,The German Problem Reconsidered:Germany and the World Order,1870 to the Pres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p.1. ·108·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 的 国 际 政治 经济 学 变他 国 国 内偏好结构 , 获得 目 标国 国 内 利 益集团 支持 , 因 而能 更有效地开拓海外市场。 如表 1 所示 , 本文将历史上的 大国 市场开拓划分为 四 种类型 : 一 是 以 1 9 世纪末期 至 20 世纪 初期 的 德国 为代表 的 “ 抢 占守成大 国 的 市场开拓模式 ” , 二是以 20 世纪后 半期的 日 本为代表的 “ 依赖霸权 国 家 的 市场 开拓模式 ” , 三是 以 1 8 世纪 后期至 1 9 世 纪 后期 的 英 国 为代表 的 “ 倚靠边缘 国 家的 市场开拓模式 ” , 四 是以 1 9 世纪末期 20 世 纪 初期 的 美 国 为代表 的 “ 基于 国 内 开发的 市场开拓模式 ” 。 前三种模式均遭遇了 重重 危机与 障碍 : 在下面德国 、 日 本和英国 的案例 中 , 其市 场开拓进程都 冲击和损 害 了 他 国 产业集团 的 利益 , 激起 了他 国 国 内产业集团 的 强烈反抗。 因 此 , 这三种模式都算不上 是成功 案例 。 从 1 9 世纪末开始 , 美国 用 庞大的 国 内市场作为平台 , 由 此改变他国 国 内 利益偏好结构 , 获得了 他国 国 内集 团 的支持 , 这样的 市场开拓模式更具互惠性 、 长远性 和稳 固性 。 本文 的 第二到第 五部分分别展示这四类大 国市场开拓模式及其经验教训 , 第六部分将集 中讨论四 类模式对 “ 一 带 一 路 ” 建设的借鉴意 义。 表 1 四 类 大 国 市场 开拓 模式 模式 代 表国家 对 他 国国 内 集 团 的影 响 评 价 抢占 守成大 国 的 市场 1 9 世纪 末 20 世 纪初 冲击 了霸权 国 英 国 的 国 内 开拓模式 的 德国 产业集 团利益 腿瞧式 依赖霸权 国家 的市 场 2 0 世 纪 后 半 期 的 日 挑战 了 霸权 国美 国 的 国 内 开拓模式 本 产业集 团利益 倚靠边缘 国家 的市场 1 8 世 纪后 期 到 1 9 世 损害 了边缘 国家 的 国 内 产 开拓模式 纪后 期的 英 国 业利益 悮工、 基于 国 内 开发 的 市场 1 9 世 纪 末 以 来 的 美 绑定 了边缘 国 家 的 国 内 产 贿模式 国 [ 15^ | 稳 固 的模式 资料来源 : 笔 者 自 制 。 二 “ 抢 占 守 成 大 国 的 市 场 开拓模式 ” 及其危险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 , 从 1 9 世纪 60 年代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 世界历史被“ 德国 问 题” 所主导 。 ① 在德国统一 后的前 20 年里, 时任德国 宰相的奥托 ? 冯 ? 俾斯麦 ( Ot t o v 〇n ① Dav i d C all e o , German Pr oWem Ger many an d 尤心 ITo rW Or c/e r , 7 570 to /Ves e 故 , Ne w Yor k : C ambri dge Uni v er s i ty Pr es s , 1 978 , p . l . ? 1 0 8 ?
Y号济与比汝2016年第5期 Bismarck)异常坚定地向其他大国确保:德国不是欧洲和平的威胁。俾斯麦执政时期德 国的外交政策是谨慎而自我克制的。但是,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展开,德国开始致力于拓 展海外市场。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可以称之为“抢占守成大国的市场开拓模式”。随着 德国海外市场的日益扩大,其海外市场开拓模式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德国的对外市场 开拓对当时的霸权国英国尤其是其国内相关产业利益集团构成了显著的冲击,同时催生 了德国国内支持对外扩张的利益集团,导致英德两国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走向战争。 众所周知,德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最大获益者之一。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德国 的贸易模式呈现“大进大出”的特点。德国的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即贸易依 存度)快速上升,在1900年时为32%,1910年上升为36%,1913年则为40%。德国的 进口和出口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由于工业化的需要,德国对进口的需求主要集中在 能源、原料、粮食等工业化急需的领域。从1900年到1913年,德国国内的石油产出增 长了140%,但也仅能供应德国1/10的石油需求。到了1913年,德国有57%的原料需 要进口。①因此,德国开始致力于开拓海外市场,以寻找其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 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积极主动的,德国积极挑战并抢占了霸权国英国的海外市 场,影响了英国的海外利益。这样的市场开拓模式导致英国与德国两国国内集团出现 了相应的变化。这体现在两点:其一,就英国国内集团而言,德国的大量出口严重冲击 了英国的产业利益,导致霸权国英国国内集团的强烈不满,英国国内反德情绪高涨。 其次,由于德国致力于抢占海外市场,德国国内越来越多的利益团体与德国的海外利 益绑定在一起,推动了英德两国从经济竞争走向军事竞争。第一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德 国这一危险的市场开拓进程。 首先,德国的大量出口严重冲击了英国的产业利益,导致了霸权国英国国内集团 的强烈不满,英国国内反德情绪日益高涨。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产业钢铁行业的 情况来看,到1910年,德国钢铁的出口量已经超过英国。更为重要的是,德国钢铁出 口抢占了英国的市场份额,出口到了英国视为自留地的地方一澳大利亚、南美、中国 和英国本土。德国不仅抢占了英国的海外市场份额,而且德国生产的钢铁已经打人英 国市场。②以钢铁为代表的德国的制成品很快抢占英国市场。德国制成品占据英国 进口品的份额在1900年为6%,1913年则升至10.5%.③ D Dale Copeland,"Economic Interdependence and War:A Theory of Trade Expectations,"International Se- curity,Vol.20,No.4,1996,p.28. @大卫·兰德斯著,谢怀筑译:《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69289,326页。 3 Maria Sampanis,Preserving Power Through Coalitions:Comparing the Grand Strategy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s,2003,p.50. .109·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W 孓你fjlrt 诒 20 1 6 年 第 5 期 Bi s marck ) 异 常坚定地向其他大国 确保 : 德 国 不是欧洲 和平 的威胁。 俾斯麦执政时期德 国 的外交政策是谨慎而 自 我克制 的。 但是, 随着德 国工业化 的展开 , 德 国开始致力 于拓 展海外市场。 德国 的市场开拓模式可 以称之为 “ 抢 占守成大国 的市场开 拓模式 ” 。 随着 德国海 外市场的 日 益扩大, 其海外市 场开拓模式的负 面影响 日 益显现: 德国 的 对外市 场 开拓对当 时的 霸权国英国尤其是其国 内相关产业利益集团 构成了 显著的冲击 , 同 时催生 了德国 国 内支持对外扩张的 利益集团 , 导致英德两国关系逐步恶化并最终走向 战争。 众所周知 , 德国 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的最大获益者之一 。 随着工业化的 推进 , 德 国 的 贸易模式呈现“ 大进大出 ” 的 特点 。 德国 的 贸 易 占 国 民 生产总 值的 比 重 ( 即 贸易 依 存度 ) 快速上升 , 在 1 900 年时为 3 2 % , 1 9 1 0 年上升为 3 6% , 1 9 1 3 年则 为 40 % 。 德国 的 进 口 和 出 口 都严重依赖海外市场 。 由 于 工业化的 需要 , 德国 对进 口 的需求主要 集 中 在 能源 、 原料 、 粮食等工业化急需的 领域 。 从 1 900 年到 1 9 1 3 年 , 德国 国 内 的 石油 产出 增 长 了 14 0% , 但也仅能供应德 国 1 / 1 0 的石油需求 。 到 了 1 9 1 3 年 , 德 国有 5 7% 的 原料需 要进 口 。 ? 因 此 , 德 国开始致力 于开拓海外市场 , 以 寻找 其原料产地和销售 市场。 德国 的 市场开拓模式是积极主 动的 , 德 国积极挑战并抢 占 了 霸权 国英国 的海外市 场 , 影响 了英 国 的 海外利益。 这样 的 市场开拓模式导致英国 与德 国两 国 国 内 集团 出 现 了相应 的变化。 这体现在两点 : 其一 , 就英国 国 内集 团 而言 , 德国 的大量 出 口 严重冲击 了英国 的产业利 益 , 导致霸权 国 英 国 国 内 集 团 的强 烈 不满, 英 国 国 内 反 德情绪 高涨 。 其次 , 由 于德 国致力于 抢占海外市场 , 德国 国 内 越来越 多 的利 益团 体 与 德国 的 海外利 益绑定在 一 起 , 推动 了英德两 国从经济竞争走 向军事竞争。 第 一 次世界大战打断了德 国 这一 危险 的 市场 开拓进程。 首先, 德国 的 大量出 口 严重 冲击了英 国 的产业利 益 , 导 致了 霸权 国英 国 国 内集 团 的强 烈不满 , 英 国 国 内 反德情绪 日 益高涨。 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 主导产业钢铁行业 的 情况来看 , 到 1 9 1 0 年 , 德国 钢铁的 出 口 量 已 经超过英 国 。 更为 重要的 是 , 德国 钢铁 出 口 抢 占 了英 国 的 市场份额 , 出 口 到 了 英国 视为 自 留地的地方— 澳大利亚 、 南美 、 中 国 和英国 本土 。 德 国不仅抢 占 了 英国 的 海外市场份额 , 而且德国 生产的钢铁 已经打人英 国 市场。 ? 以 钢铁为代表 的 德 国 的 制 成 品 很快抢 占英 国 市场。 德 国 制成 品 占 据英 国 进 口 品 的份额在 1 900 年为 6% , 1 91 3 年则 升至 1 0. 5 % 。 ③ ① Da l e Co p eland , “ Ec onomi c I nt er depen den c e and Wa r : A Th eo ry o f Tr ade E xp ec tat i on s , ” Se - c unt y , V〇1. 20 , No . 4 , 1 996 , p . 2 8 . ② 大 卫 ? 兰 德斯著 , 谢怀筑译 : 《 解除束缚 的普f 米修斯》 , 北京 : 华夏出 版社 2007 年版 , 第 269 、 289 、 3 26 页 。 ③ Mari a S amp &ni s , Pres ervi ng Power Thr ough Co ali tions : Co mp a ring the Gr and Strategy of Gr ea t Bri tain and the Uni te d States t Wes tp or t : Pr ae ger P u bli s her s , 2003 , p . 50. ? 1 0 9 _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约翰·霍布森在其《帝国主义》一书中也描述了德国对英国产业的冲击。他指 出,1870年以后英国制造业和贸易方面的优势大大削弱。以德国等新兴国家为代表 的制造业和贸易迅速发展。它们的竞争使英国越来越难以销售其过剩产品。它们在 不断侵入英国的海外市场乃至英国的属地,同时积极争夺和吞并领土。这损害了英国 制造商的利益。因为对英国庞大的纺织业和金属工业而言,这些原本是其用来销售过 剩产品的市场。①19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观察家们日益不安地注视着外国工业,特 别是德国工业竞争的崛起。②德国在食糖、钢铁、纺织品和化学品上的低价格使英国 同行感到不安,尤其是像1905年以前的那种贸易衰退时期。③德国的市场抢占侵蚀 了英国制造商的市场份额与利润,也影响了英国工人的就业。英国工人开始表达不 满,他们要求政府进行社会改革以改善其处境,④更为重要的是,德国抢占市场的同 时,挤压了英国与国家安全相关的制造业,这引发了英国人对国家安全的忧虑。当时 经济学家与保守主义者威廉·休因斯(William A.S.Hewins)就曾表示过这样的担 忧:“假如受到(外国竞争)威胁的某种工业恰好属于你的国防体制基础,那你将处于 什么地位呢?”⑤在英国国内,从英国制造商群体到工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德情绪, 影响英国政府的对德政策,英德两国关系随之不断恶化。 其次,由于德国致力于抢占霸权国英国的海外市场,德国国内的经济团体与海外 的经济联系日益加强,它们构成了维护德国海外利益的基础,开始积极支持和筹划与 英国争夺海外经济和军事利益。这是德国走向军事扩张的国内基础。这样,德国对英 国构成的不仅是经济竞争,还构成了军事竞争。 20世纪初,由于遭受资本和制造能力过剩的痛苦,德国加速了其市场开拓的进 程。由于巨大的海外利益驱动,德国开始摒弃俾斯麦时期的审慎态度(即德国在领土 方面的“心满意足”),开始着手拓展海外势力范围。德国的国内偏好结构逐渐发生了 改变:德国各个阶层,尤其是有着巨大海外经济联系的阶层越来越支持海外扩张。崛 起的德国金融家、工业家以及工程师开始积极谋划德国海外利益的拓展,对他们来说, ①约翰·霍布森著,纪明译:《帝国主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9页。 ②查尔斯·威尔逊:《经济状况》,载FH欣斯利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新编剑桥世界 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一1898》(第1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③WHB.考特著,方廷钰,吴良健、简征勋译:《简明英国经济史(1750年至1939年)》,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2年版,第378页。 Maria Sampanis,Preserving Power Through Coalitions:Comparing the Grand Strategy of Great Britain and the United States,p.46. ⑤保罗·肯尼迪著,蒋葆英等泽:《大国的兴衰:1500一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北京:中国经济出 版社1989年版,第287页。 ·110·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的 国 际政治 经济 学 约 翰 ? 霍布森在其 《 帝 国 主义》 一 书 中 也描述 了 德 国 对英 国 产 业 的 冲击 。 他指 出 , 1 8 70 年 以 后英国 制造业和 贸 易方面 的 优势大大削 弱 。 以 德 国 等新兴 国 家 为代表 的 制造业和贸易 迅速发展 。 它们 的竞争使英 国 越来越难以 销售其过剩产 品 。 它们在 不断侵人英 国 的 海外市场乃 至英国 的 属地 , 同 时 积极争夺和吞并领土 。 这损 害 了英 国 制 造商的利 益。 因 为对英国 庞大 的 纺织业和金属 工业而言 , 这些原本是其用来销售过 剩产 品 的市 场。 ① 1 9 世纪 7 0 年代 开始 , 英 国 观察家们 日 益不 安地注视着外 国 工业 , 特 别 是德国 工业竞争 的崛起。 ? 德 国 在食糖 、 钢 铁、 纺织 品 和化学品 上 的 低价格使英 国 同 行感到不安 , 尤其是像 1 905 年 以 前 的 那种 贸 易 衰退时期 。 ? 德 国 的 市场抢 占 侵蚀 了 英国 制造商的 市场份额 与利 润 , 也影 响 了 英国 工人 的 就业。 英 国 工人开始表达不 满 , 他们要求政府进行社会改革以 改 善其处境 。 ? 更为 重要 的 是 , 德国 抢 占 市场的 同 时 , 挤压了 英国 与 国家安全相 关的制造业 , 这引 发 了 英 国人对 国 家安全 的 忧虑 。 当 时 经济学家与保守主义者威 廉 ? 休 因 斯 ( Wil l i am A. S . H ewin s ) 就 曾 表示过这样的 担 忧 : “ 假如 受到 ( 外 国 竞争 ) 威胁的 某种工业恰好属 于你 的 国 防体制 基础 , 那你将处于 什么 地位 呢? ” ?在英 国 国 内 , 从英国 制造商群体到工人 , 形成了 一 股强 大 的反德情绪 , 影响 英国 政府 的对德政策 , 英德两 国 关系随 之不断恶化 。 其次 , 由 于德 国致力于抢 占 霸 权国英 国 的 海外市 场 , 德 国 国 内 的 经济 团 体 与海外 的 经济联系 日 益加 强 , 它们构成了 维护德 国 海外利益 的 基础 , 开始积极支持和筹划 与 英国 争夺海外经济 和军事利 益。 这是德 国走 向 军事扩 张的 国 内基础 。 这样 , 德 国对英 国 构成的 不仅是经济竞争 , 还构成 了 军事竞争。 2 0 世纪 初 , 由 于遭受 资 本和制 造能力 过 剩 的 痛苦 , 德 国 加 速 了 其市场 开 拓的 进 程。 由 于巨大 的海 外利 益驱动 , 德国 开始 摒弃俾斯麦 时 期 的 审 慎态度 ( 即德 国 在 领土 方面 的 “ 心 满意足 ” ) , 开始着手拓展海外 势力 范 围 。 德国 的 国 内 偏好 结构 逐渐发生 了 改变 : 德国 各个 阶层 , 尤其是有着 巨 大海外经济联 系 的 阶层越 来越支持海外扩张 。 崛 起的 德国 金融家 、 工业家以 及工程师开始积极谋划 德国 海外利 益的 拓展 , 对他们来说 , ① 约 翰 . 霍布森著 , 纪明译 : 《 帝 国主 义》 , 上海 : 上海人 民 出 版社 I 960 年版 , 第 5 9 页 。 ② 査尔 斯 . 威尔逊 : 《 经济状况》 , 载 F . H . 欣斯利 编 , 中 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历史 研究所组译 : 《 新 编剑桥 世 界 近代史 : 物质进 步与 世界范围 的 问题 1 8 7 0 — 1 8 98 》 ( 第 1 1 卷 ) , 北京 : 中 国 社会科学 出 版社 1 9 99 年版 , 第 80 页 。 ③ W. H. B . 考特著 , 方廷钰 、 吴 良健 、 简 征勋译 : 《 简 明 英 国经济史 ( 1 75 0 年至 1 93 9 年 ) 》 , 北 京 : 商 务印 书 馆 1 99 2 年版 , 第 37 8 页 。 ④ Mar ia Samp an i s , Pr eser vi ng Power Th ro ugh C oali tions : C omp a ri ng the Grand Str ategy of G reat Br i tain and the Uni ted States t p. 46 . ⑤ 保罗 . 肯尼迪 著, 蒋 葆英等译 : 《 大 国 的 兴衰 : 1 5 00 — 2000 年 的经济变 迁 与 军事冲 突 》 , 北 京 : 中 国经 济出 版社 1 9 89 年版 , 第 28 7 页 。 ? 1 1 0 ?
Y号冰5汝2016年第5期 为寻求世界市场而进行的斗争不仅与自身利益吻合,也是为德国争取威望的一项使 命。①德国的大银行是德国大企业最大的股东,它们为大企业提供资金,促成企业合 并,推动企业形成卡特尔。这些大银行也是谋求德国海外商业利益的重要推动者。海 外利益让这些企业家、金融家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积极谋求政府支持。容克地主对 英国的仇视代替了他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厌恶,他们在政府的引导下,支持德国的 海军建设计划。② 德国对海外利益的关注使得它从一个以陆军为主的国家走向陆海军并重的国家。 在德国海军上将艾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Alfred von Tirpitz)执掌德国海军军部的 头三年,德国海军军费以年均13.7%的速度增长,而陆军的军费开支年均增长仅为 2.1%。以陆军预算的百分比计算,从1900年到1913年,德国的海军预算急剧攀升: 1900年为25%,1905年增至35%,1911年增至55%。③提尔皮茨认为,德国的工业化 “就像自然法则那样不可抗拒”;④同时,“没有一支能够发动攻势的舰队,德国就不可 能发展世界贸易、世界工业,以及在某种程度上的公海捕鱼、世界交往与殖民地”。⑤ 曾任柏林大学校长的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施莫勒尔(Gustav von Schmoller)甚至认 为,在德国,国家应该干预并调整经济事务以促进国家富强,而舰队和海军部的力量以 及航海法与海关法的工具的使用应当为本民族和本国的经济利益服务,使之在财富与 工业的繁荣方面处于领先地位。⑥ 从上面的描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主动型的“抢占守成大国 的市场开拓模式”。这样的市场开拓模式损害了当时作为守成大国的世界霸主英国 的产业利益,引发了英国国内的强烈不满;更关键的是,该模式还从军事上对英国构成 了挑战。英国感受到了德国日益激烈的海外竞争压力,英国与德国开始从经济竞争走 向军事竞争,直至双方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战。 这样的市场拓展模式可谓欲速则不达,一战的爆发打断了德国的市场拓展进程。 ①查尔斯·威尔逊:《经济状况》,载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1898》(第11卷),第79页。 ②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著,高祖贵译:《世界经济霸权:1500一1990》,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45页。 ③威廉森·歌里、麦格雷·诺克斯、阿尔文·伯恩斯坦著,时殷弘等译:《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 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1页。 ④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度:1500一2000年的经济变迁与军事冲突》,第265页。 ⑤ME霍华德:《武装力量》,载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1870一 1898》(第11卷),第313页。 ⑥查尔斯·戴尔逊:《经济状况》,载FH欣斯利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物质进步与世界范围的问题 1870-1898》(第11卷),第77一78页。 ·111·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4咚 合+ 诘 20 1 6 年 第 5 期 为 寻求世界市场而进行的 斗争 不 仅与 自 身利益吻 合 , 也是为德国 争取威望的 一 项使 命。 ? 德国 的大银行是德国 大企业最大的股东 , 它们为 大企业提供资金 , 促成企业合 并 , 推动企业形成卡特尔 。 这些大银行也是谋求德 国海外商业利益的重要推动者 。 海 外利 益让这些企业家 、 金融家形成一 股强大的力 量 , 积极谋求 政府支持。 容克地主对 英国 的仇视代替了 他们对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厌恶 , 他们在政府 的 引 导 下 , 支持德国 的 海军建设计划 。 ② 德 国 对海外利 益的关注使得它从一 个以 陆军为主 的 国家走 向陆 海军并重的 国 家。 在德国 海军上将艾尔弗 雷德 ? 冯 ? 提尔皮茨( Al fred v on Ti rp i tz ) 执掌德国 海军军部的 头三年 , 德 国海军军费 以 年均 1 3 . 7 % 的 速度增长 , 而陆军 的军 费开 支年均增 长仅为 2 . 1 % 。 以 陆军预算的百分 比计 算, 从 1 900 年到 1 9 1 3 年 , 德 国 的海军预算急 剧攀升 : 1 900 年为 25 % , 1 905 年增 至 3 5 % , 1 9 1 1 年增至 55 % 。 ③ 提尔 皮茨认为 , 德国 的工业化 “ 就像 自 然法则 那样不可抗拒 ” ; ④ 同 时 , “ 没有一 支能够 发动 攻势的舰 队 , 德 国 就不可 能发展世界贸易 、 世界工业 , 以 及在某种程 度上的公 海捕鱼 、 世界交往 与殖 民 地” 。 ⑤ 曾 任柏林大学校长 的 经济学家古斯塔夫 ? 施莫勒尔 ( Gust a v vo n Sc hmo l l er ) 甚 至认 为 , 在德国 , 国 家应该干预并调整经济事务 以 促进国 家富强 , 而舰队和海军部的力 量以 及航海法与 海关法的工具的使用应当 为本 民 族和 本国 的经济利益服务 , 使之在财富 与 工业 的 繁荣方面 处于领先地位。 ? 从上 面的描述 中我 们不难看 出 , 德国 的 市 场开拓模式是 主动型 的 “ 抢 占 守成大国 的市场开拓模式 ” 。 这样 的市 场开拓模式损 害 了 当 时 作为 守成大国 的 世界 霸 主英 国 的 产业利益 , 引 发了 英国 国 内 的 强烈不满 ; 更关键的是 , 该模式还从军事上对英 国构成 了 挑战 。 英 国感受到 了德国 日 益激烈 的海外竞争压力 , 英 国与德 国开始从经济竞争走 向 军事竞争 , 直至双方走向 第一次世界大战 。 这样 的 市场拓展模式可谓欲速则不达 , 一 战 的爆 发打断 了 德国 的市 场拓展进程 。 ① 査尔斯 ? 威尔逊 : 《 经济状 况》 , 载 F . H . 欣斯利 编 : 《 新 编 剑 桥 世界 近 代史 : 物质 进步与 世界 范 围 的 问 题 1 8 70 — 1 8 98 》 ( 第 1 1 卷 ) , 第 79 页 。 ② 査尔斯 ■ 金德尔伯 格著 , 高祖贵 译 : 《 世界经济霸权 : 1 5 00 — 1 990》 , 北京 : 商务印书 馆 2003 年版 , 第 245 页 。 ③ 威廉 森 ? 默里 、麦格 雷戈 ? 诺 克斯 、 阿 尔 文 ? 伯 恩斯 坦著 , 时殷 弘 等译 : 《 缔造 战 略: 统治 者 、 国 家 与 战 争》 , 北京 : 世界知 识 出版社 2004 年 版 , 第 27 1 页 。 ④ 保 罗 ? 肯尼迪 : < 大 国的 兴衰 : 1 5 00 — 2000 年的 经济变迁与 军事冲 突 》 , 第 265 页 。 ⑤ M . E. 霍华德 : 《 武装力 量》 , 载 F . H ? 欣斯利 编 : 《 新 编剑 桥世界 近代史 : 物质 进步与世界范 围 的 问 题 1 8 70 - 1 8 98》 ( 第 1 1 卷 ) , 第 3 1 3 页 。 ⑥ 査尔斯 ? 威尔 逊 : 《 经济状况》 , 载 F. H ? 欣斯 利编 : 《 新 编 剑 桥世界 近代 史 : 物质 进步 与 世界 范 围 的 问题 1 8 7 0 — 1 89 8》 ( 第 1 1 卷) , 第 77 _ 78 页 。 ? 1 1 1 ?
大国市场开拓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由于战败,德国的海外利益也没能维系,协约国建立了“波兰走廊”,德国还丧失了全 部殖民地,半数以上的钢铁、煤炭和奶牛,失去了5000个火车头以及1/4的化学和制 药生产。1921年4月,协约国组成的赔款委员会公布的德国需要为战争支付的账单 总额相当于350亿美元的黄金。德国开始经历政治动荡、通货膨张、失业、独裁、战争 以及再次战败。 之所以说德国的市场开拓模式是危险的,是因为这一市场开拓模式最大的问题在 于它对霸权国英国国内的产业利益和安全环境构成了直接冲击,促发了英国与德国的 霸权争夺战争。在接下来的案例展示中,我们会看到: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德 关系不同,20世纪后半期的日本并无意挑战美国霸权,但是日本的市场开拓也损害了 霸权国美国国内的产业利益,导致美国国内出现反弹,进而促使美国政策调整。 三“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及其脆弱性 二战后,战败国日本被美国率领的盟军实施军事占领。由于美苏两国关系日趋紧 张以及相关的战略考虑,20世纪40年代末开始,美国杜鲁门政府逐渐改变对日本的 政策方针,坚持“让日本站到我们一边(keep Japan on our side)”,①对日本开展了大 量经济援助与技术支持。1951年,美日签订了《美日安全保障条约》,美军有权在日本 领土及其周围驻军。由此,日本成为美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一个追随者。 日本在安全上对美国的追随也体现在其市场开拓模式上.。二战后日本的市场开 拓模式可以称为“依赖霸权国家的市场开拓模式”。如前所述,二战之后的日本处于 美国军事力量的保护伞之下,因此日本得以将更多的资源集中到经济生产上从而实现 对外部市场的开拓,再也不需要像二战前那样依靠自身的军事实力去开拓世界市场。 理查德·罗斯克兰斯(Richard Rosecrance)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以往强调 军事征服、领土占领的“军事一政治的世界(military-political world)”开始变成“贸易 世界(trading world)”,各国更加强调通过贸易来增强自身的实力,而日本则变成了 “贸易国家(trading state)”。⑧在罗斯克兰斯看来,历史上日本通过征服等手段获得 外部市场,而二战后日本更强调自由无碍地与他国进行贸易以实现国家利益。但是, 罗斯克兰斯赞许的“贸易国家”面临很大的脆弱性。在市场开拓的过程中,日本的角 D Aaron Forsberg,America and the Japanese Miracle:The Cold War Context of Japan's Postwar Economic Revital,/950-1960,Chapel Hill and London: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pp.29-51. 2 Richard Rosecrance,The Rise of the Trading State:Commerce and Conquest in the Modern World,New York:Basic Books,1985,pp.23-26. ·112· ?199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
大 国 市 场 开拓的 国 际政 治 经 济学 由 于 战败 , 德国 的 海外利益也没 能维系 , 协约 国 建立 了 “ 波兰 走廊 ” , 德国 还丧失了 全 部殖民 地 , 半数以 上的 钢 铁、 煤炭和 奶牛 , 失 去了 5 000 个火车头 以 及 1 /4 的化学和 制 药生产 。 1 92 1 年 4 月 , 协约 国 组成 的 赔款委 员 会公布 的 德 国 需要为 战 争支付 的 账单 总额相当 于 3 5 0 亿美元的黄金 。 德国 开始经 历政治 动 荡 、 通货膨胀 、 失 业 、 独 裁、 战 争 以 及再次战败。 之所以 说德国 的 市 场开拓 模式是危险 的 , 是因 为 这一 市场开拓模式最大 的 问 题在 于 它对霸权 国英 国 国 内 的 产业利益和安全环 境构 成了 直接冲击 , 促发 了英 国 与德 国 的 霸权争夺 战争。 在接下来 的案 例展示中 , 我们 会看到 : 与 1 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的 英德 关系 不 同 , 20 世纪 后半期 的 日 本并无意挑战美 国 霸权 , 但是 日 本 的市 场开拓也损害 了 霸权国 美国 国 内 的产业利 益 , 导致美国 国 内 出 现反弹 , 进而促使美国 政策调 整。 三 “ 依赖 霸权 国 家 的 市 场 开拓模式 ” 及其脆弱 性 二战后 , 战败国 日 本被美国 率领的 盟军实施军事 占领。 由 于美苏两 国关 系 日 趋 紧 张 以及相关 的 战略考虑 , 20 世纪 40 年代末 开始 , 美国 杜鲁 门 政府逐渐改 变对 日 本 的 政策方针 , 坚持 “ 让 日 本站到 我们 一 边 ( ke ep Ja pa n on our si de ) ” , ? 对 日 本 开展了 大 量经济援助与 技术支持 。 1 95 1 年 , 美 日 签订了 《 美 日 安全保障条约》 , 美军有权在 曰 本 领土及其周 围 驻军。 由 此 , 日 本成为美 国在 世界政治 舞台 上的 一 个追随者 。 日 本在安全上对美 国 的 追随也体现在其市 场开拓模式上。 二战 后 日 本的 市场开 拓模式可 以称为 “ 依赖霸权 国家 的 市场 开拓 模式 ” 。 如前所述 , 二 战 之后 的 日 本处 于 美 国 军事力量 的保护伞之下 , 因此 日 本得以 将更多 的资 源集中 到 经济生产上从而实现 对外 部市场的 开拓 , 再也不 需要像二战前那 样依靠 自 身 的 军事实力 去 开拓世界市 场。 理查 德 ? 罗斯克兰 斯( Ri c hard Ro s ec ra nc e ) 指出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束 以 后 , 以 往强 调 军事 征服 、 领土 占 领的 “ 军事一 政治 的 世界 ( mil i t ar y - po l it i c al wo rl d ) ” 开 始变 成“ 贸 易 世界 ( t ra di ng worl d ) ” , 各 国 更 加 强 调 通 过贸 易 来增 强 自 身 的 实 力 , 而 日 本则 变成 了 “ 贸 易 国 家( t radi ng s t a t e ) ” 。 ② 在罗斯 克 兰斯看来 , 历史上 日 本通过 征服等手段 获得 外部市 场 , 而二战后 日 本更强调 自 由 无碍地与 他 国 进行贸 易 以 实 现国 家利 益。 但是 , 罗 斯克兰斯赞许的 “ 贸易 国 家 ” 面 临很 大的 脆弱 性。 在市 场开拓的 过程 中 , 日 本的 角 ① As^n Foi^ berg , A merica and the Jap anes e Mir acle : The Co ld War Co nte xt of Jap an ’ s Pos twar Eco nomi c Revi val , 1 950 - 1 960 , C ha pe l Hi ll and L on d on : U ni ve rsi ty of N ort h C aro l i na Pr ess , 2 000 , pp . 29 - 5 1 . ② Ri c hard Rosec ra nce , 77i e Trad i ng Si at e : C ommer ce a r ui h i /i c Afociem tTo r W , Ne w Yo rk : B asi c B oo k s , 1 9 85 , p p . 23 - 26. . 1 1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