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李巍 【内容提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与其母学科国际关系学的发 展息息相关的。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走上了学科 发展的正式轨道,逐渐出现了两代学者。第一代学者在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 范式引进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上作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这使 得第二代学者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相对系统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训练, 并逐渐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新兴力量,他们体现出偏重具体议 题而非宏观范式的研究特点。但与国际安全研究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存在研究队伍较弱、研究水平滞后、研究议题失衡等诸多不足,这与中国在 21世纪头十年大规模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现实情况很不相符。本文试图为 希望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的中外人士提供一个详尽的路线图, 并尝试为该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提出一些初步的学术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学(PE)分支学科阶段史实证研究 在 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作为政治行为体的国 家(state)一直在以“有形之手”影响着生产要素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2012年度新教师启动基金项目“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探索与争 鸣”(项目编号:2011030299)的资助。唐世平、王勇、田野、郎平、徐进、邝艳湘、白云真、钟 飞腾、左希迎以及《国际政治科学》约请的两位匿名评审人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了大量中肯 的批评。不过,文中的谬误一律由本人负责。 《国际政治科学》20121(总第29期),第138一175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138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李 巍◎ 【内容提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是与其母学科国际关系学的发 展息息相关的。在21 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走上了学科 发展的正式轨道,逐渐出现了两代学者。第一代学者在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 范式引进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上作出了重要的奠基性贡献; 这使 得第二代学者从一开始就接受了相对系统的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专业训练, 并逐渐成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新兴力量,他们体现出偏重具体议 题而非宏观范式的研究特点。但与国际安全研究相比,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 存在研究队伍较弱、研究水平滞后、研究议题失衡等诸多不足,这与中国在 21 世纪头十年大规模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现实情况很不相符。本文试图为 希望了解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的中外人士提供一个详尽的路线图, 并尝试为该分支学科在中国的发展进步提出一些初步的学术建议。 【关键词】 国际政治经济学 ( IPE) 分支学科 阶段史 实证研究 在 无政府状态的国际经济体系中,作为政治行为体的国 家 ( state) 一直在以 “有形之手”影响着生产要素 138 * 本项研究得到中国人民大学 2012 年度新教师启动基金项目 “中国国际关系研究: 探索与争 鸣”( 项目编号: 2011030299) 的资助。唐世平、王勇、田野、郎平、徐进、邝艳湘、白云真、钟 飞腾、左希迎以及 《国际政治科学》约请的两位匿名评审人阅读了本文初稿,并提出了大量中肯 的批评。不过,文中的谬误一律由本人负责。 《国际政治科学》2012 /1 ( 总第 29 期) ,第 138—175 页。 Quarterl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的跨国流动。政治力量在不完美的国际市场上始终无处不在,这导致了经 济学对于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存在解释上的贫困:另一方面,国际安全问题 也越来越受制于对经济福利的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带来的效 率,正在改变传统安全关系的性质,并带来了大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这 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为作为交叉学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PE)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过去30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主要以安全研究为核心,并取得 了重大进展。尽管中国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但PE在中国被 视为国际关系学下与国际安全研究相对应的分支学科,却始于20世纪90 年代初,并在21世纪头十年才逐渐走上学科发展的正式轨道。因此,PE 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总体宏观背景就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通过 自主的政策选择更加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在21世纪初加速实现经 济崛起。这与美国PE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地位衰落、国际挑 战空前加剧的时代背景正好相反。 本文将主要评析21世纪头十年PE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己有的 学术成果,归纳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试图为今后中国PE的发展提供 一些启示。①本文认为,这十年是中国PE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表 现在西方PE的基本研究范式和主要理论成果得到较为全面的引进和介 绍,PE的研究议程和学科界限得到初步明确,PE的学术团队缓慢形成 并逐渐壮大,实证方法在PE研究中成为学术主流,在国际贸易、国际金 融、跨国投资以及能源、环境和发展等议题领域,中国PE学者也诞生了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和交叉学科,PE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艰 难地生存在经济学和国际安全研究的夹缝之中,缺乏学科上的知识积累。 ①尽管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界定已经越来越清晰,但其学科交叉的性质仍存在大量的模糊地 带。本文所指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少量经济 学界的学者,他们要么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着丰富的学术联系,要么也发表了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品,故也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139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的跨国流动。政治力量在不完美的国际市场上始终无处不在,这导致了经 济学对于很多国际经济现象存在解释上的贫困; 另一方面,国际安全问题 也越来越受制于对经济福利的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市场带来的效 率,正在改变传统安全关系的性质,并带来了大量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这 两方面的原因共同为作为交叉学科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IPE) 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过去 30 年以来,中国的国际关系学主要以安全研究为核心,并取得 了重大进展。尽管中国有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传统,但 IPE 在中国被 视为国际关系学下与国际安全研究相对应的分支学科,却始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并在 21 世纪头十年才逐渐走上学科发展的正式轨道。因此,IPE 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总体宏观背景就是,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通过 自主的政策选择更加深度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并在 21 世纪初加速实现经 济崛起。这与美国 IPE 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经济地位衰落、国际挑 战空前加剧的时代背景正好相反。 本文将主要评析 21 世纪头十年 IPE 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总结已有的 学术成果,归纳其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以试图为今后中国 IPE 的发展提供 一些启示。① 本文认为,这十年是中国 IPE 学科建设的初级阶段,具体表 现在西方 IPE 的基本研究范式和主要理论成果得到较为全面的引进和介 绍,IPE 的研究议程和学科界限得到初步明确,IPE 的学术团队缓慢形成 并逐渐壮大,实证方法在 IPE 研究中成为学术主流,在国际贸易、国际金 融、跨国投资以及能源、环境和发展等议题领域,中国 IPE 学者也诞生了 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成果。 但是,作为一个新兴的分支和交叉学科,IPE 在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艰 难地生存在经济学和国际安全研究的夹缝之中,缺乏学科上的知识积累。 139 ① 尽管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界定已经越来越清晰,但其学科交叉的性质仍存在大量的模糊地 带。本文所指的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主要是国际关系学内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有少量经济 学界的学者,他们要么与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有着丰富的学术联系,要么也发表了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国际政治经济学作品,故也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这种先天不足使中国的PE研究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与西方同行存 在较大的差距。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十年,也是中 国加速实现经济崛起的十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亟须回答的国际政治经济 问题,但中国E研究的学术现状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 PE学者因此还肩负着十分沉重的学术使命。 一、中国PE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引进 所谓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对国际层次上的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 的研究。由于中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强调国 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学术历史。①但是,真正统一使用“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学术概念,将 其当做国际关系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开始实现与西方主流PE知识 谱系的对接,却是20世纪90年代的事情,直到21世纪初才初步兴盛起 来,比西方晚了整整20年。从这个意义上说,PE在中国的学术发展史 上还十分年轻。 (一)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在中国,最早致力于PE的学科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是宋 新宁、王正毅和樊勇明。1991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召开了“跨 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还比较 年轻的宋新宁在会上提交了题为《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 境·出路》的学术论文,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对PE的学科概念进行了全 ①在很大程度上,过去一直在中国高校被当做马克思主义通选课的“世界经济与政治”可 以被视为中国早期独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钟飞腾在与笔者的通信中就认为,应该将世界经 济学科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设立作为中国PE学科发展的起点,因此 中国PE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 140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这种先天不足使中国的 IPE 研究无论在规模还是质量上,都与西方同行存 在较大的差距。过去的十年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经济体系的十年,也是中 国加速实现经济崛起的十年,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亟须回答的国际政治经济 问题,但中国 IPE 研究的学术现状难以满足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国 IPE 学者因此还肩负着十分沉重的学术使命。 一、中国 IPE 的学科建设和理论引进 所谓国际政治经济学是对国际层次上的政府与市场、权力与财富关系 的研究。由于中国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术传统,强调国 际政治与国际经济的相互影响,并对其进行综合研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 学术历史。① 但是,真正统一使用 “国际政治经济学”这一学术概念,将 其当做国际关系学下的一个分支学科,并且开始实现与西方主流 IPE 知识 谱系的对接,却是 20 世纪 90 年代的事情,直到 21 世纪初才初步兴盛起 来,比西方晚了整整 20 年。从这个意义上说,IPE 在中国的学术发展史 上还十分年轻。 ( 一)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 在中国,最早致力于 IPE 的学科建设并作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主要是宋 新宁、王正毅和樊勇明。1991 年,北京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召开了 “跨 世纪的挑战: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当时还比较 年轻的宋新宁在会上提交了题为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挑战·困 境·出路》的学术论文,作为中国学者首次对 IPE 的学科概念进行了全 140 ① 在很大程度上,过去一直在中国高校被当做马克思主义通选课的 “世界经济与政治”可 以被视为中国早期独具特色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钟飞腾在与笔者的通信中就认为,应该将世界经 济学科的建立和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的设立作为中国 IPE 学科发展的起点,因此 中国 IPE 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面界定,对中国的相关研究议程进行了全面布局。① 此后,PE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在中国主要高校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 的相关系所开枝散叶。②1999年,宋新宁和陈岳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国 际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③不过该书致力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框架,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从而与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拉 开了距离。 由于学科基础薄弱,无论是在相对成熟的国际安全领域,还是在相对 落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总是与西方理论范 式的引进相伴而生。在中国PE发展的早期,就己经有中国学者开始了对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已有成果进行介绍,比如任东来最早对美国PE中 影响很大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评论:④李滨等较早地依据吉尔平的分类, 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流派的理论来源和新近的一些发展特点进行了论 述,⑤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介绍了英国学派的PE代表人物苏珊·斯特兰 奇的结构主义思想:6王正毅不仅全面评介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 人物沃尔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该理论来解释东南亚和中 国的发展。⑦此外,作为中国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位先驱,王逸舟 ①宋新宁《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挑战·困境·出路》,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 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第343一368页。该次会议还邀请了美国 PE研究的领袖性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与会,介绍了当时西方PE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参见罗伯 特·吉尔平:《经济区域主义的挑战》,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第280一318页。 ②对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参见王正毅、张岩贵: 《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前言,第11一13页。 ③宋新宁、陈岳《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宋新宁 还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参见宋新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际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0,《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6期,第30一36页。 ④任东米《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战略与管理》1995年第6期,第 15一22页。 ⑤李滨、姚鸿《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 和当代代材,《欧洲》1999年第5期,第3一13页。 ⑥李滨《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分粉,《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第3期,第19一23页。 ⑦王正毅《边缘地带发展论: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王 正毅《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41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面界定,对中国的相关研究议程进行了全面布局。① 此后,IPE 的教学与研究逐渐在中国主要高校的国际关系和世界经济 的相关系所开枝散叶。② 1999 年,宋新宁和陈岳共同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国 际政治经济学的教科书。③ 不过该书致力于建立起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经 济学的研究框架,强调突出中国特色,从而与西方主流国际政治经济学拉 开了距离。 由于学科基础薄弱,无论是在相对成熟的国际安全领域,还是在相对 落后的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中国的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总是与西方理论范 式的引进相伴而生。在中国 IPE 发展的早期,就已经有中国学者开始了对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已有成果进行介绍,比如任东来最早对美国 IPE 中 影响很大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评论; ④ 李滨等较早地依据吉尔平的分类, 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三大流派的理论来源和新近的一些发展特点进行了论 述,⑤ 不仅如此,他还专门介绍了英国学派的 IPE 代表人物苏珊·斯特兰 奇的结构主义思想; ⑥ 王正毅不仅全面评介了西方新马克思主义学派代表 人物沃尔斯坦的世界体系论,还创造性地运用了该理论来解释东南亚和中 国的发展。⑦ 此外,作为中国引进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两位先驱,王逸舟 141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宋新宁: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挑战·困境·出路》,载袁明主编: 《跨世纪的挑 战: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重庆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43—368 页。该次会议还邀请了美国 IPE 研究的领袖性学者罗伯特·吉尔平与会,介绍了当时西方 IPE 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参见罗伯 特·吉尔平: 《经济区域主义的挑战》,载袁明主编: 《跨世纪的挑战: 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 第 280—318 页。 对于 20 世纪 90 年代国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学科发展历程,可以参见王正毅、张岩贵: 《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前言,第 11—13 页。 宋新宁、陈岳: 《国际政治经济学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宋新宁 还详细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对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参见宋新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国际 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贡献》,《教学与研究》2000 年第 6 期,第 30—36 页。 任东来: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霸权稳定论》, 《战 略 与 管 理》1995 年 第 6 期,第 15—22 页。 李滨、姚鸿: 《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 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流派、学术渊源 和当代代表》,《欧洲》1999 年第 5 期,第 3—13 页。 李滨: 《国际政治经济体系分析》,《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 年第 3 期,第 19—23 页。 王正毅: 《边缘地带发展论: 世界体系与东南亚的发展》,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王 正毅: 《世界体系论与中国》,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和倪世雄也较早地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当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厦的一个构 成部分而引入中国,并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① 但总体而言,中国的PE在20世纪90年代还只是一种零敲碎打式的 前进,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框架、科研队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其作为 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奠定。这种局面的改变是从进入 21世纪开始的,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两部风格迥异、流传甚广 的PE教科书诞生在中国一南一北两个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如果说PE存 在两个学术源头,一个是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学理论围绕新自由主义 和新现实主义所展开的争论,另一个是19世纪早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围 绕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的争论,②那么这两部教科书则分别沿袭了这两个 学术传统。 2001年,复旦大学樊勇明出版了《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对 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主要的PE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该书成为 中国学者全面了解美国PE三大范式的主要渠道。③而且该书明显受到吉 尔平所奠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影响,将国际政治经济学放在国 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范畴下。④从此以后,“吉尔平式”的PE在中国国际 关系学界得到普遍接受,并成为主要的学科框架。很多学者都沿着这条路 线图对西方特别是美国PE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梳理和评介, 从而将中国对西方PE的流派分野和基本认识推向深入。⑤ ①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十四章,第 516一555页:倪世雄等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 346一359页。 ②宋新宁较早地评述了PE与这两个学术源头的关系,参见宋新宁《国际政治经济学:国 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际论坛》1999年第2期,第3一10页。 ③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④樊勇明自己也公开承认这一点,参见樊勇明主编《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⑤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历史、理论与方法,《欧洲》2002年第1期,第27一37页: 宋伟,第27一37贡《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年第1期,第92一108页:严波: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3期,第9一13页:张建新《国际政 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一种理论范式》,《外交评论》2007年第2期,第26一33页。 142 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和倪世雄也较早地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当做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大厦的一个构 成部分而引入中国,并对其在中国的传播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① 但总体而言,中国的 IPE 在 20 世纪 90 年代还只是一种零敲碎打式的 前进,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学科框架、科研队伍以及人才培养体系,其作为 一个相对独立的分支学科的地位也没有奠定。这种局面的改变是从进入 21 世纪开始的,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就是两部风格迥异、流传甚广 的 IPE 教科书诞生在中国一南一北两个研究和教学的重镇。如果说 IPE 存 在两个学术源头,一个是 20 世纪 70 年代国际关系学理论围绕新自由主义 和新现实主义所展开的争论,另一个是 19 世纪早期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围 绕自由主义和重商主义的争论,② 那么这两部教科书则分别沿袭了这两个 学术传统。 2001 年,复旦大学樊勇明出版了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一书,对 包括英国在内的西方主要的 IPE 理论进行了系统而全面的介绍,该书成为 中国学者全面了解美国 IPE 三大范式的主要渠道。③ 而且该书明显受到吉 尔平所奠定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体系的影响,将国际政治经济学放在国 际关系理论发展的范畴下。④ 从此以后, “吉尔平式”的 IPE 在中国国际 关系学界得到普遍接受,并成为主要的学科框架。很多学者都沿着这条路 线图对西方特别是美国 IPE 的理论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详细梳理和评介, 从而将中国对西方 IPE 的流派分野和基本认识推向深入。⑤ 142 ① ② ③ ④ ⑤ 王逸舟: 《西方国际政治学: 历史与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十四章,第 516—555 页; 倪世雄等著: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346—359 页。 宋新宁较早地评述了 IPE 与这两个学术源头的关系,参见宋新宁: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 际关系研究的新领域》,《国际论坛》1999 年第 2 期,第 3—10 页。 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樊勇明自己也公开承认这一点,参见樊勇明主编: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与流派》,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7 页。 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学: 历史、理论与方法》,《欧洲》2002 年第 1 期,第 27—37 页; 宋伟,第 27—37 页: 《国际政治经济学刍议》,《欧洲研究》2003 年第 1 期,第 92—108 页; 严波: 《论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流派》,《国外社会科学》2004 年第 3 期,第 9—13 页; 张建新: 《国际政 治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一种理论范式》,《外交评论》2007 年第 2 期,第 26—33 页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2003年,北京大学王正毅(合作者张岩贵)出版了《国际政治经济 学:历史、理论与方法》,系统归纳了西方八大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其中就包括三个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源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从而为中国理解西方PE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另外一条学术线索。 教材是学科立命之本。上述三部颇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互补充,有力 促进了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①同时,由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 身处中国高校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的三大重镇,他们也成为中国第一代 IPE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是21世纪头十年培养中国PE学术人才特别是 博士生的最主要力量。不仅如此,在2003年前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 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分别设置了专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系所和专业,开 始进行独立的PE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这标志着PE的教学在中 国步入了制度化的轨道。② 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致力 于经济外交学科的建设。③不过,中国还没有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经 济外交的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明。 (二)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个学科之所以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不一定是由于该学 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是在于它拥有只属于这个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 ①其中樊勇明的著作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再版,参见樊勇明《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第二 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而王正毅也独立出版了新的教材,参见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 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此外,中国一些其他的教科书还可参见彭澎《国际政治经 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朱文莉《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邝 梅《国际政治经济学: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因素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张宇燕、李增刚《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②当然,PE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系所,在中国仍然不乏争议,有学者包括PE学者 就认为它不能构成一个和国际政治学平行的专业。 ③代表性学者有北大的张学斌、清华的何茂春和外交学院的周永生。参见张学斌《经济外 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周永生《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以及 由何茂春主编的《中国经济外交》年刊。 143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2003 年,北京大学王正毅 ( 合作者张岩贵) 出版了 《国际政治经济 学: 历史、理论与方法》,系统归纳了西方八大国际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 其中就包括三个被认为是现代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源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理论,从而为中国理解西方 IPE 的发展逻辑提供了另外一条学术线索。 教材是学科立命之本。上述三部颇有代表性的教科书相互补充,有力 促进了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发展。① 同时,由于三部书的作者分别 身处中国高校国际关系研究和教学的三大重镇,他们也成为中国第一代 IPE 学科建设的带头人,是 21 世纪头十年培养中国 IPE 学术人才特别是 博士生的最主要力量。不仅如此,在 2003 年前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 大学的国际关系学院分别设置了专门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系所和专业,开 始进行独立的 IPE 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这标志着 IPE 的教学在中 国步入了制度化的轨道。② 不容忽视的是,在国际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之外,也有部分学者致力 于经济外交学科的建设。③ 不过,中国还没有学者对国际政治经济学与经 济外交的关系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说明。 ( 二) 中国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一个学科之所以可能区别于其他学科而独立存在,不一定是由于该学 科具有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是在于它拥有只属于这个学科的理论范式和研 143 ① ② ③ 其中樊勇明的著作进行了重新修订和再版,参见樊勇明: 《西方国际政治经济学》 ( 第二 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而王正毅也独立出版了新的教材,参见王正毅: 《国际政治经济 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此外,中国一些其他的教科书还可参见彭澎: 《国际政治经 济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 朱文莉: 《国际政治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李滨: 《国际政治经济学: 全球视野下的市场与国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邝 梅: 《国际政治经济学: 国际经济关系的政治因素分析》,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年版; 张宇燕、李增刚: 《国际经济政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 年版。 当然,IPE 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或系所,在中国仍然不乏争议,有学者包括 IPE 学者 就认为它不能构成一个和国际政治学平行的专业。 代表性学者有北大的张学斌、清华的何茂春和外交学院的周永生。参见张学斌: 《经济外 交》,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周永生: 《经济外交》,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4 年版; 以及 由何茂春主编的 《中国经济外交》年刊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究路径。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国际政治经济学要想在中国获得一定的 学科地位,就必须有一批学者队伍集中于推动该学科的理论发展。而事实 上,在这十年里,中国PE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确立,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对西方既有理论成果的引进和介绍。 第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虽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但 这种传统与新马克思主义的PE研究并无多少直接的学术渊源。除了王正 毅在世界体系论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国内PE学界处于重要地位以外,进入 21世纪,作为中国最早从事PE研究的学者之一,李滨的理论研究集中 于评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分支一葛兰西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 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马克思主义国 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①不仅如此,李滨还运用考克斯所奠定的学 术框架对国际体系的演进进行了出色的分析。②在很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 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PE理论的同时,张建新对拉美国家最具有代表性 的理论成果依附论进行了全面的评介,分析了其理论起源、内部流派的分 野以及该理论的缺失。③ 第二,国家主义理论。PE中的国家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称为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它与古典重商主义、新贸易政策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 的学术联系,强调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动作用,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仅仅 依靠市场自由发挥作用,还需要国家制定合适的政策甚至是保护主义和民 ①李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葛兰西学,《欧洲》2000年第1期,第20一30页:李滨: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5期,第38一39页:李滨《考 克斯的批判理论:渊源与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年第7期,第15一20页:李滨《批判 者的异同:考克斯与后现代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1期,第23一29页。该领域的跟 进者白云真也有类似的成果,参见白云真《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年第2期,第8095页。 ②李滨《国际体系研究: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⑤③张建新《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年第6期, 第204一218页:张建新《从依附到自主:拉美国际关系理论的成长》,《外交评论》2009年第2 期,第114一122页。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见张建新《激进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版。 144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究路径。理论是学科发展的基石。国际政治经济学要想在中国获得一定的 学科地位,就必须有一批学者队伍集中于推动该学科的理论发展。而事实 上,在这十年里,中国 IPE 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的确立,在很大 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对西方既有理论成果的引进和介绍。 第一,新马克思主义。中国虽然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学术传统,但 这种传统与新马克思主义的 IPE 研究并无多少直接的学术渊源。除了王正 毅在世界体系论方面的研究一直在国内 IPE 学界处于重要地位以外,进入 21 世纪,作为中国最早从事 IPE 研究的学者之一,李滨的理论研究集中 于评述西方新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分支———葛兰西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罗 伯特·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思想,从而进一步推动了新马克思主义国 际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① 不仅如此,李滨还运用考克斯所奠定的学 术框架对国际体系的演进进行了出色的分析。② 在很多中国学者的注意力 都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 IPE 理论的同时,张建新对拉美国家最具有代表性 的理论成果依附论进行了全面的评介,分析了其理论起源、内部流派的分 野以及该理论的缺失。③ 第二,国家主义理论。IPE 中的国家主义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称为 经济民族主义理论,它与古典重商主义、新贸易政策理论等有着千丝万缕 的学术联系,强调国家在世界市场中的主动作用,国民财富的增长不仅仅 依靠市场自由发挥作用,还需要国家制定合适的政策甚至是保护主义和民 144 ① ② ③ 李滨: 《国际政治经济学中的葛兰西学派》,《欧洲》2000 年第 1 期,第 20—30 页; 李滨: 《考克斯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 年第 5 期,第 38—39 页; 李滨: 《考 克斯的批判理论: 渊源与特色》,《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 年第 7 期,第 15—20 页; 李滨: 《批判 者的异同: 考克斯与后现代主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 年第 1 期,第 23—29 页。该领域的跟 进者白云真也有类似的成果,参见白云真: 《新葛兰西学派及其批评》,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 年第 2 期,第 80—95 页。 李滨: 《国际体系研究: 历史与现状》,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张建新: 《依附论与拉美国际政治经济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8 年第 6 期, 第 204—218 页; 张建新: 《从依附到自主: 拉美国际关系理论的成长》, 《外交评论》2009 年第 2 期,第 114—122 页。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参见张建新: 《激进国际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族主义的政策。较早进行国家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李滨,他认为经济全球化 必然会引起主权的转渡或削弱,但国家仍是全球经济网络中最重要的主体, 追求权力的本能也必然反映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竞争中。①此后庞中英对经济 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不仅追溯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历史源头, 而且对经济民族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认为,经济民 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商品、资本和信息都实现了 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却无法自由流动,这导致劳动者需要诉诸国家的力量 来干预市场,防止生产要素过度流动进而减少自身福利。②田野等不仅评析 了国家主义对于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中的意义,③而且田野还提出了关于 国家自主性的研究框架,认为国家通过将国际制度引入国内治理的方式, 来增强其相对于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进而实现国家自身的战略目标。④ 第三,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 响的一支理论,它存在两个分支,一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吉 尔平的霸权战争理论和乔治·莫德尔斯基(George Modelski)的霸权周期 理论为源头;二是国际经济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Charles Kindleberger)国际公共产品的逻辑为源头。中国学者对霸权稳 定论的评述与创新性研究也是沿着这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的。在20世纪 90年代,秦亚青和王在邦以自己的实证研究结果,分别对两支颇有区别 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批判。⑤进入21世纪,霸权稳定论继续 ①李滨《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0,《欧洲》1998年第2 期,第25一35页。此后,李滨进一步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作用的变化,参见李滨: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被动防护作用与积极作用,《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5期,第69一74页。 ②庞中英《权力与财富:全球化下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 ③田野、于敦海《对外经济政策分析的国家主义视角:缘起与流效,《外交评论》208年 第10期,第95一102页。 ④田野《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一项研究框架,《国际观察》2008年第2期,第26一 32页。 ⑤王在邦《霸权稳定论的批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北京,时事出版社1994年 版: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5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族主义的政策。较早进行国家主义理论研究的是李滨,他认为经济全球化 必然会引起主权的转渡或削弱,但国家仍是全球经济网络中最重要的主体, 追求权力的本能也必然反映在国际经济舞台的竞争中。① 此后庞中英对经济 民族主义进行了系统和全面的研究,不仅追溯了经济民族主义的历史源头, 而且对经济民族主义在当代的表现形式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认为,经济民 族主义产生的根源在于,市场开放的进程中,商品、资本和信息都实现了 自由流动,而劳动力却无法自由流动,这导致劳动者需要诉诸国家的力量 来干预市场,防止生产要素过度流动进而减少自身福利。② 田野等不仅评析 了国家主义对于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中的意义,③ 而且田野还提出了关于 国家自主性的研究框架,认为国家通过将国际制度引入国内治理的方式, 来增强其相对于社会力量的自主性,进而实现国家自身的战略目标。④ 第三,霸权稳定论。霸权稳定论是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产生了广泛影 响的一支理论,它存在两个分支,一是国际安全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吉 尔平的霸权战争理论和乔治·莫德尔斯基 ( George Modelski) 的霸权周期 理论为源头; 二是国际经济领域的霸权稳定论,以查尔斯·金德尔伯格 ( Charles Kindleberger) 国际公共产品的逻辑为源头。中国学者对霸权稳 定论的评述与创新性研究也是沿着这两条不同的路径展开的。在 20 世纪 90 年代,秦亚青和王在邦以自己的实证研究结果,分别对两支颇有区别 的霸权稳定论进行了最为全面的批判。⑤ 进入 21 世纪,霸权稳定论继续 145 ① ② ③ ④ ⑤ 李滨: 《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作用: 一种现实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观》,《欧洲》1998 年第 2 期,第 25—35 页。此后,李滨进一步关注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作用的变化,参见李滨: 《论经济全球化中国家的被动防护作用与积极作用》,《教学与研究》2005 年第 5 期,第 69—74 页。 庞中英: 《权力与财富: 全球化下的经济民族主义与国际关系》,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2 年版。 田野、于敦海: 《对外经济政策分析的国家主义视角: 缘起与流变》,《外交评论》2008 年 第 10 期,第 95—102 页。 田野: 《国际制度与国家自主性: 一项研究框架》, 《国际观察》2008 年第 2 期,第 26— 32 页。 王在邦: 《霸权稳定论的批判: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考察》,北京,时事出版社 1994 年 版; 秦亚青: 《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 年版
国际政治科学(2012/1) 对中国的PE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中国学者的作品中都有霸权稳定 论的影子。由于中国处于一种与霸权相对的国际角色,大多数学者对其持 批判态度。也有中国学者继续对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和在新时期下如何推动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步进行了追踪式的研究。① 第四,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不仅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即便是 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相互依赖的现实 不仅仅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结构性变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安全关 系。余万里系统评估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相互依赖理论在基本概念、 相互依赖与权力的关系、相互依赖与和平的关系等问题上的分歧。②不仅 如此,余万里、郎平和宋国友还在相互依赖理论的框架下对中美关系进行 了实证分析,考察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究竞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 美政治关系。③相互依赖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更加精致的贸易 和平理论,很多西方学者尝试在贸易关系与国际冲突之间寻求更加明确的 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普遍使用定量工具进行因果检验。在中国,邝艳湘一 直是集中研究贸易和平论的代表性学者,而且她是中国PE界少数能够使 用定量方法和博弈论进行该项研究的学者,从而使她的研究更加接近该领 域的国际主流。④ 第五,国际制度理论。国际制度是中国学者的热门研究领域,这在很 ①代表性的研究有樊勇明《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0年第9期, 第20一23页:钟飞腾《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衫,《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年第4期, 第109一122页。 ②余万里《相互依粮评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第5261页:更加早期的文献 评述参见梅然《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欧洲》1998年第5期,第20一27页:苏长和《经济 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1998年第4期,第34一39页。 ③余万里《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理论分析的框架,《国际论坛》2007年第2期,第52一 57页:郎平《贸易何以促进和平:以中美关系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11期,第24一 31页:宋国友《中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现代国际关系》2007年第5期,第5864页。 ④邝艳湘《经济相互依赖与国际和平》,《外交评论》2007年第1期,第65一72页:邝艳 湘、向洪金《贸易与国际冲突的因果检验》,《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第2期,第1一26页:邝艳 淞《国际贸易和平研究的演化:理论与实证的研沙,《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第81一93页:邝艳湘《经济相互依赖、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4期,第123一138页。 146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政治科学 (2012 /1) 对中国的 IPE 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很多中国学者的作品中都有霸权稳定 论的影子。由于中国处于一种与霸权相对的国际角色,大多数学者对其持 批判态度。也有中国学者继续对霸权稳定论的发展和在新时期下如何推动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进步进行了追踪式的研究。① 第四,相互依赖理论。相互依赖不仅仅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即便是 在整个国际关系理论体系中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相互依赖的现实 不仅仅是国际经济关系的一种结构性变化,还深刻地影响了国际安全关 系。余万里系统评估了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对相互依赖理论在基本概念、 相互依赖与权力的关系、相互依赖与和平的关系等问题上的分歧。② 不仅 如此,余万里、郎平和宋国友还在相互依赖理论的框架下对中美关系进行 了实证分析,考察了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实究竟在何种程度上影响了中 美政治关系。③ 相互依赖理论在 20 世纪 90 年代发展成为更加精致的贸易 和平理论,很多西方学者尝试在贸易关系与国际冲突之间寻求更加明确的 因果逻辑关系,而且普遍使用定量工具进行因果检验。在中国,邝艳湘一 直是集中研究贸易和平论的代表性学者,而且她是中国 IPE 界少数能够使 用定量方法和博弈论进行该项研究的学者,从而使她的研究更加接近该领 域的国际主流。④ 第五,国际制度理论。国际制度是中国学者的热门研究领域,这在很 146 ① ② ③ ④ 代表性的研究有樊勇明: 《霸权稳定论的理论与政策》,《现代国际关系》2000 年第 9 期, 第 20—23 页; 钟飞腾: 《霸权稳定论与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4 期, 第 109—122 页。 余万里: 《相互依赖评述》,《欧洲研究》2003 年第 4 期,第 52—61 页; 更加早期的文献 评述参见梅然: 《经济相互依赖与和平》, 《欧洲》1998 年第 5 期,第 20—27 页; 苏长和: 《经济 相互依赖及其政治后果》,《欧洲》1998 年第 4 期,第 34—39 页。 余万里: 《中美相互依赖的结构: 理论分析的框架》, 《国际论坛》2007 年第 2 期,第 52— 57 页; 郎平: 《贸易何以促进和平: 以中美关系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 年第 11 期,第 24— 31 页; 宋国友: 《中美相互依赖及其战略限度》,《现代国际关系》2007 年第 5 期,第 58—64 页。 邝艳湘: 《经济相互依赖与国际和平》,《外交评论》2007 年第 1 期,第 65—72 页; 邝艳 湘、向洪金: 《贸易与国际冲突的因果检验》,《国际政治科学》2009 年第2 期,第1—26 页; 邝艳 湘: 《国际贸易和平研究的演化: 理论与实证的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 年第 5 期, 第 81—93 页; 邝艳湘: 《经济相互依赖、退出成本与国家间冲突升级》,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 年第 4 期,第 123—138 页
PE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大程度上与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融入国际社会有关。作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国际制度理论在美国与国际政治经 济学有着非常亲密的学术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早期的国际制度研 究大都集中于对国际经济制度的研究:国际制度研究的很多成果都借助了 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方法。罗伯特·基欧汉既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开山鼻 祖,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并非所有的国际制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就犹如霸权稳定 论一样,国际安全领域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都存在对国际制度的大量研 究,而且产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两种主要的研究路 径。①在PE领域,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是苏长和和田 野,他们都坚持了一种理性选择的研究路径。在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 半期,随着西方制度主义理论在中国引进潮流的终结,②中国PE领域的 制度主义者开始朝向对具体的国际经济制度的实证研究,并且产生了一系 列丰富的学术成果,展示了国际制度研究在中国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其 中,苏长和领衔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术团队和田野的个人研究一直处于 重要的地位。③ 田野尝试用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对国际制度的选择问题进行了 深入探讨,迈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制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一步。④ 此后,田野开始探讨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⑤并和他的学生或 同事致力于对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制度的研 ①对于国际制度理论与E研究的关系,笔者感谢与苏长和的通信。他提醒笔者注意多个学 科对国际制度问题的介入,他认为这正是国际制度研究充满活力的一个表现。而且苏长和也认为, 他本人从事的制度研究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②参见苏长和《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年版: 门洪华《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判,《国际政治研究》2009年第1期,第110一117页。 ③即便是苏长和于2010年调往复旦大学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这个以国际制度为中心的 研究团队依然存在若。 ④田野《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⑤田野《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 政治》2011年第1期,第5一24页。 147 C1994-2013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IPE 在中国的发展与现状评估 大程度上与中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开始大规模融入国际社会有关。作为 自由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要一支,国际制度理论在美国与国际政治经 济学有着非常亲密的学术联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早期的国际制度研 究大都集中于对国际经济制度的研究; 国际制度研究的很多成果都借助了 经济学中的理性选择方法。罗伯特·基欧汉既是自由制度主义的开山鼻 祖,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 但并非所有的国际制度研究都属于国际政治经济学。就犹如霸权稳定 论一样,国际安全领域和国际政治经济学领域都存在对国际制度的大量研 究,而且产生了经济学理性主义和社会学建构主义两种主要的研究路 径。① 在 IPE 领域,国际制度理论研究的两个主要代表人物是苏长和和田 野,他们都坚持了一种理性选择的研究路径。在 21 世纪第一个十年的后 半期,随着西方制度主义理论在中国引进潮流的终结,② 中国 IPE 领域的 制度主义者开始朝向对具体的国际经济制度的实证研究,并且产生了一系 列丰富的学术成果,展示了国际制度研究在中国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其 中,苏长和领衔的上海外国语大学的学术团队和田野的个人研究一直处于 重要的地位。③ 田野尝试用经济学中的交易成本分析法对国际制度的选择问题进行了 深入探讨,迈出了中国学者在国际制度领域进行理论创新的重要一步。④ 此后,田野开始探讨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⑤ 并和他的学生或 同事致力于对具体案例的实证研究,特别是与中国相关的国际制度的研 147 ① ② ③ ④ ⑤ 对于国际制度理论与 IPE 研究的关系,笔者感谢与苏长和的通信。他提醒笔者注意多个学 科对国际制度问题的介入,他认为这正是国际制度研究充满活力的一个表现。而且苏长和也认为, 他本人从事的制度研究就是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参见苏长和: 《全球公共问题与国际合作: 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 门洪华: 《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判》,《国际政治研究》2009 年第 1 期,第 110—117 页。 即便是苏长和于 2010 年调往复旦大学之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这个以国际制度为中心的 研究团队依然存在着。 田野: 《国际关系中的制度选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 田野: 《国际制度对国内政治的影响机制: 来自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解释》,《世界经济与 政治》2011 年第 1 期,第 5—2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