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 国际论坛 May,2009 第11卷第3期 International Forum Vol.11 No.3 理论探讨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黄琪轩 [摘要]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研究者往往关注技术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而本文主要关注 国际政治的变迁如何促进了重大技术的变迁。当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领导国与挑战国的威胁感知会上升。在威胁感知的 驱动下,双方会大幅度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即增加政府对研发的资助和高新技术的采购。此时,政府对技术的精度要求比较 高,对研发的资助也比较集中,也更容易突破以往的技术瓶颈。因此,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的权力转移极大地推动了重大技术变革。 [关键词]大国;权力转移,技术进步,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1中图分类号]D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55(2009)03-005963 出现;两个超级大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冷战结束 一、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塑造 后,学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兴技术领域。他们开 始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政治后 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学 果,尤其是国际政治后果。6) 者指出: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迁加速了西欧中世纪的 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技术如何塑造 变革,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历史上重大技术发明 了世界政治。但是探讨国际政治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 的出现,促使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终结,也促成了现代民 却很少见,而这恰恰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本文试图 族国家体系的建立。有研究就指出,长矛、枪支以及帆 展示,大国的权力转移如何影响了大国技术变迁。 船的出现改变了旧有的国际体系。报纸的出现也促成 了民族主义的兴起,促进了当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发 二、权力转移催生重大技术变迁 展。)到了19世纪,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向全世界 扩展,而这一进程与汽船、铁路、电报等技术的出现密 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理论(power transition theo 不可分。世界开始工业化以后,战争也开始工业化; y)认为:在世界政治有挑战国崛起,对领导国构成挑 “知识性国家”(knowledgeable state))出现,战争成了 战的时期,是国际政治最危险、最不稳定的时期。)在 技术的竞技场。从某种程度上讲,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这一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往往容易爆发战争。吉尔 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的战争。 平就指出:“一个国家如果面临自身权力的衰落,最具 二战以后,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给世界政治带来 吸引力的选择就是消除这个问题的根源。领导国通过 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核武器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原有 发动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可以摧毁或者削弱 的国际关系体系。美苏之间的竞争,以“冷战”的形式 正在崛起的挑战者。”) 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感谢北京大学的傅军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和路风教授;感 谢康奈尔大学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教授(oseph Stiglitz)。此外还要感谢北京大 学的宋磊副教授、刘骥博士苏莉博士、叶静博士,南开大学的刘丰博士、陈小鼎博士、刘兴华博士、刘伟伟博士,香港大学的陈 慧荣博士。 ·59·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2009 年 5 月 第 11 卷 第 3 期 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Forum May ,2009 Vol. 11 No. 3 理论探讨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3 黄琪轩 [摘要] 技术进步已经成为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议题。长期以来 ,研究者往往关注技术如何塑造了世界政治。而本文主要关注 国际政治的变迁如何促进了重大技术的变迁。当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 ,领导国与挑战国的威胁感知会上升。在威胁感知的 驱动下 ,双方会大幅度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即增加政府对研发的资助和高新技术的采购。此时 ,政府对技术的精度要求比较 高 ,对研发的资助也比较集中 ,也更容易突破以往的技术瓶颈。因此 ,领导国与挑战国双方的权力转移极大地推动了重大技术变革。 [关键词] 大国 ;权力转移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中图分类号] D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1755 (2009) 0320059263 一、技术对世界政治的塑造 技术进步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少学 者指出 :一些关键性的技术变迁加速了西欧中世纪的 变革 ,使西欧步入了近代社会。历史上重大技术发明 的出现 ,促使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终结 ,也促成了现代民 族国家体系的建立。有研究就指出 ,长矛、枪支以及帆 船的出现改变了旧有的国际体系。报纸的出现也促成 了民族主义的兴起 , 促进了当代民族国家体系的发 展。〔1〕到了 19 世纪 ,现代民族国家体系开始向全世界 扩展 ,而这一进程与汽船、铁路、电报等技术的出现密 不可分。〔2〕世界开始工业化以后 ,战争也开始工业化; “知识性国家”( knowledgeable state) 〔3〕出现 ,战争成了 技术的竞技场。从某种程度上讲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 化学家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物理学家的战争。 二战以后 ,技术变迁的速度加快 ,给世界政治带来 了更加深刻的影响。核武器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原有 的国际关系体系。〔4〕美苏之间的竞争 ,以“冷战”的形式 出现;两个超级大国维持了“长久的和平”。〔5〕冷战结束 后 ,学界开始将注意力转移到新兴技术领域。他们开 始关注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能引发的政治后 果 ,尤其是国际政治后果。〔6〕 我们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大都关注技术如何塑造 了世界政治。但是探讨国际政治对技术进步影响的研究 却很少见 , 〔7〕而这恰恰是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本文试图 展示,大国的权力转移如何影响了大国技术变迁。 二、权力转移催生重大技术变迁 国际关系的权力转移理论 (p ower transition t heo2 ry) 认为 :在世界政治有挑战国崛起 ,对领导国构成挑 战的时期 ,是国际政治最危险、最不稳定的时期。〔8〕在 这一时期 ,领导国与挑战国往往容易爆发战争。吉尔 平就指出“: 一个国家如果面临自身权力的衰落 ,最具 吸引力的选择就是消除这个问题的根源。领导国通过 发动预防性战争 (p reventive war) ,可以摧毁或者削弱 正在崛起的挑战者。”〔9〕 ·59 · 3 本项研究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计划的资助。感谢北京大学的傅军教授、朱天飚副教授和路风教授 ;感 谢康奈尔大学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 教授以及哥伦比亚大学的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 。此外还要感谢北京大 学的宋磊副教授、刘骥博士、苏莉博士、叶静博士 ,南开大学的刘丰博士、陈小鼎博士、刘兴华博士、刘伟伟博士 ,香港大学的陈 慧荣博士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国际关系史上,领导国的衰落和大国之间的权力 政府采购为新技术提供市场。此时,政府的优势就显 转移的确诱发了一些战争。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现出来了。政府掌控的资源是任何其它经济体都难以 并非所有的权力转移都伴随战争的发生。世界上也存 望其项背的。因此,重大的技术变迁往往需要政府提供 在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例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 巨额的资金以克服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风险。 霸权就是最广为人知的案例。0)据统计,在1816年到 那么,在什么时候,政府有意愿大规模投资、采购 1975年近150年间,国际社会发生了17次权力转移, 新技术?正如兰德斯所说,人们惟一不太考虑节约成 而引发战争的仅有8次。因此我们可以说,权力转移 本的领域是兵器制造领域:人们很少在用于杀人的工 既非战争爆发的充分条件,也非爆发战争的必要条件。 具上计较价钱。在大国权力转移时期,世界政治中的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二战后,大国都是核武器的制 领导国和挑战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对技术价格的敏 造者或潜在制造者。因此,大国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 感度较低,对技术资助与采购的意愿也较强。因此,在 不是依靠战争,而是寻找其它解决办法。大国之间没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领导国与挑战国政府往往 有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并不意味着没有预防 大幅度扩展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性的动机(preventive motivation)和预防性的行动 我们看到,冷战期间,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主导了 (preventive action)。z)大国需要寻找其它途径来保障 美国电子工业的进程。在1959年,超过85%的电子产 自身安全。技术进步就成了一项重要的选择,大国之 品研发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6)从表一我们可以 间的竞争开始从战场转向实验室。 看到,美国第一代计算机,几乎无一例外是由美国政府 在权力转移时期,国家之所以要加大对技术的干 部门,尤其是美国军方资助: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受 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技术的特性。国家之间开 益于军方所资助的半导体和晶体管的研究。7) 发军事技术有先有后。这意味着先开发新技术的国家 政府不仅作为资助者出现,政府还作为采购者出 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first-mover advantage),尤其是 现。这是由于早期高科技产品造价过高,普通消费者 军事上的优势。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可以迅速改变两国 往往难以承受,这就需要其它客户。在20世纪30年 之间的进攻防御平衡。因此,挑战国与领导国都具 代,一台机械计数器需要1200美金,相当于当时几辆 有相当强烈的意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投入。政府不仅 家用汽车的价格。)而正是政府大量的采购,为技术的 以研发的资助者(funding provider)的身份出现;同时, 改良做了贡献。在50年代,晶体管也极为昂贵,如果没 政府也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的采购(procurement).,以 采购者的身份出现。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就是技 有大量的政府采购,很难想象这个产业后续的发展。 术进步的政府规模(state extent of technological ad- 表一 第一代美国的计算机及其资助者 预计每台成 vance)。 项目名称 开始 资金来源 本(千美元) 时间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往往是国际竞争最激 ENIAC 750 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国家在威胁感知的推动下,大 陆军 1945 幅度地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从而推动了重大的 哈佛马克二代 840 海军 1947 技术变迁。那么,我们或许要问:为什么技术进步的政 Eckert-Mauchly 278 空军 1949 BINAC 府规模比市场力量更容易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哈佛马克三代 1160 海军 1949 三、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NBS过渡性计算机 188 空军 1950 (SEAC) ERA 1101 (Atlas 技术进步需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除了普 500 海军以及NSA 1950 代) 通市场消费者以外,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构成了 Eckert-Mauchly UNI- 陆军通过统计 400-500 1951 一个重要的技术市场。事实上,政府资助的研发往往 VAC 局:空军 走向两个最主要的领域,即基础科学和军事技术。) MIT旋风计算机 4000-5000 海军,空军 1951 由于研发新技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4有着巨大 陆军,海军 普林斯顿IAS计算机 650 1951 的风险。因此,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往往需要政府投资 RCA:AEC 来克服风险。同时,由于新产品往往定价过高,也需要 加州大学CALDIC 95 海军 1951 。60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国际关系史上 ,领导国的衰落和大国之间的权力 转移的确诱发了一些战争。但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是 : 并非所有的权力转移都伴随战争的发生。世界上也存 在和平实现权力转移的例子。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 霸权就是最广为人知的案例。〔10〕据统计 ,在 1816 年到 1975 年近 150 年间 ,国际社会发生了 17 次权力转移 , 而引发战争的仅有 8 次。〔11〕因此我们可以说 ,权力转移 既非战争爆发的充分条件 ,也非爆发战争的必要条件。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二战后 ,大国都是核武器的制 造者或潜在制造者。因此 ,大国解决冲突的方式往往 不是依靠战争 ,而是寻找其它解决办法。大国之间没 有预防性战争 (p reventive war) ,并不意味着没有预防 性的动机 ( p reventive motivation ) 和预防性的行动 (p reventive action) 。〔12〕大国需要寻找其它途径来保障 自身安全。技术进步就成了一项重要的选择 ,大国之 间的竞争开始从战场转向实验室。 在权力转移时期 ,国家之所以要加大对技术的干 预 ,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军事技术的特性。国家之间开 发军事技术有先有后。这意味着先开发新技术的国家 有明显的先行者优势 (first2mover advantage) ,尤其是 军事上的优势。一项新的技术突破可以迅速改变两国 之间的进攻 —防御平衡。因此 ,挑战国与领导国都具 有相当强烈的意愿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投入。政府不仅 以研发的资助者(f unding p rovider) 的身份出现;同时 , 政府也加大了对高科技产品的采购 (p rocurement) ,以 采购者的身份出现。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就是技 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state extent of technological ad2 vance) 。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 ,往往是国际竞争最激 烈的时期。而这一时期 ,国家在威胁感知的推动下 ,大 幅度地扩展技术进步的政府规模 ,从而推动了重大的 技术变迁。那么 ,我们或许要问 :为什么技术进步的政 府规模比市场力量更容易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 三、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技术进步需要依靠市场力量和政府力量。除了普 通市场消费者以外 ,政府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构成了 一个重要的技术市场。事实上 ,政府资助的研发往往 走向两个最主要的领域 ,即基础科学和军事技术。〔13〕 由于研发新技术面临巨大不确定性 , 〔14〕有着巨大 的风险。因此 ,大规模的研发活动往往需要政府投资 来克服风险。同时 ,由于新产品往往定价过高 ,也需要 政府采购为新技术提供市场。此时 ,政府的优势就显 现出来了。政府掌控的资源是任何其它经济体都难以 望其项背的。因此 ,重大的技术变迁往往需要政府提供 巨额的资金以克服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风险。 那么 ,在什么时候 ,政府有意愿大规模投资、采购 新技术 ? 正如兰德斯所说 ,人们惟一不太考虑节约成 本的领域是兵器制造领域; 人们很少在用于杀人的工 具上计较价钱。〔15〕在大国权力转移时期 ,世界政治中的 领导国和挑战国出于国家安全考虑 ,对技术价格的敏 感度较低 ,对技术资助与采购的意愿也较强。因此 ,在 国际政治的权力转移时期 ,领导国与挑战国政府往往 大幅度扩展对技术的资助与采购。 我们看到 ,冷战期间 ,美国五角大楼的决策主导了 美国电子工业的进程。在 1959 年 ,超过 85 %的电子产 品研发是由美国联邦政府资助的。〔16〕从表一我们可以 看到 ,美国第一代计算机 ,几乎无一例外是由美国政府 部门 ,尤其是美国军方资助;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受 益于军方所资助的半导体和晶体管的研究。〔17〕 政府不仅作为资助者出现 ,政府还作为采购者出 现。这是由于早期高科技产品造价过高 ,普通消费者 往往难以承受 ,这就需要其它客户。在 20 世纪 30 年 代 ,一台机械计数器需要 1200 美金 ,相当于当时几辆 家用汽车的价格。〔18〕而正是政府大量的采购 ,为技术的 改良做了贡献。在 50 年代 ,晶体管也极为昂贵 ,如果没 有大量的政府采购,很难想象这个产业后续的发展。 表一 第一代美国的计算机及其资助者 项目名称 预计 每台 成 本(千美元) 资金来源 开始 时间 ENIAC 750 陆军 1945 哈佛马克二代 840 海军 1947 Eckert2Mauchly BINAC 278 空军 1949 哈佛马克三代 1160 海军 1949 NBS 过渡性计算机 (S EAC) 188 空军 1950 ERA 1101 ( Atlas 一 代) 500 海军以及 NSA 1950 Eckert2Mauchly U NI2 VAC 4002500 陆 军 通 过 统 计 局;空军 1951 MIT 旋风计算机 400025000 海军 ,空军 1951 普林斯顿 IAS 计算机 650 陆 军 , 海 军; RCA ;AEC 1951 加州大学 CALDIC 95 海军 1951 ·60 ·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 项目名称 预计每台成 资金来源 开始 制造汽缸的加工误差“不超过六便士硬币的厚度(即 本(千美元) 时间 0.05英寸)”。4 哈佛马克四代计算机 空军 1951 安全的需要促使人们在技术改进上不断精益求 EDVAC 467 陆军 1952 精。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要求也促成了飞机的改良。 雷神飓风(RAY “在1914年,飞机的最高时速为126.5英里,在1920年 460 海军 1952 DAC) 则为188英里:在1914年,飞机在空中逗留最长时间 ORDVAC 600 陆军 1952 为24小时12分,在1920年则为24小时19分;在 NBS/UCLA和风计 海军空军 1914年,飞机最高飞行高度为25756英尺,在1920年 400 1952 算机(SWAC) 则为33113英尺:同时,飞机最远的直线飞行从646英 ERA后勤计算机 350-650 海军 1953 里增加到1940英里。我们看到,飞机在时速上增加了 ERA 1102 1400 空军 1953 61.5英里:在空中逗留时间增加7分钟:在飞行高度上 ERA 1103 895 海军以及NSA 1953 增加了7357英尺;在直线飞行距离上增加了1294英 BM海军条例研究 里。”为了实现这些微小的改进,英国花费了十亿英 2500 计算机 海军 1955 镑。s)没有当时德国的崛起,很难想象英国政府会有如 资料来源:Kenneth Flamm,( Creating the Computer: Govern" 此巨大的投入。 ment,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Washington,DC:Brookings 而二战后美国飞机改良的故事也如出一辙。美国 Institution Press,1988,p.76. 空军对飞机部件的加工要求是要做到极其精密。当事 者回忆说,“当时人们对精确性的狂热达到了极点。人 贝尔实验室附属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全都销往军 们要求技术必需达到极尽所能的精度,比当时的水平 队。)1952年,美国晶体管的生产厂家生产了9万个 要精确十倍乃至二十倍。任何设备,只要在精确性方 晶体管,军队几乎将它们全部买下。更重要的是,军队 面出了一点点差错,人们就会认为它不值得再去尝 对价格毫不计较。)而最早的计算机都是销往美国政 试。”s)而正是政府对精确性的要求,促进了技术往高 府部门,尤其是美国的国防部门和情报部门。美国软 端、精加工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够承 件业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尤其是美国 担精加工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 国防部。)而正是这样大范围的政府采购,极大地刺激 企业对技术精度的提高,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水平,为 了企业对高端技术的研发。)其它高端技术产业的情 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基础。 况也大同小异,有研究就指出:美国的大规模生产 同时政府对研发的资助比较集中,又为突破技术 (mass production)航空业、核电行业、计算机产业、互 瓶颈带来了可能性。在1950年,超过90%的联邦研发 联网以及空间领域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军事起 由美国国防部和原子能委员会(Atomic Energy Agen~ 源。3) cy)控制。这么集中的资源控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克服 技术瓶颈。当时,政府科研合同的总额高达10亿美 四、国家安全与技术瓶颈的突破 元,而10%的企业则获得了40%的研发经费。美国政 府对大学研发的资助也相当集中,最重要的科研合同 一般而言,在权力转移时期,政府技术与民用技术 往往都给那些最优秀的大学。19%的大学获得了三分 的不同在于: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政府对技术的精度 之二的研发经费。根据保守估计,麻省理工的旋风计 要求很高。此外,政府投资和采购往往比较集中。因 算机项目和ERA计算机项目就占到了军方对计算机 此,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政府加大了对新技术的投资 研发资助的一半。这种集中资助的方式,有利于集中 与采购,使得人们突破技术瓶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资源,克服技术进步的瓶颈,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我们都知道,军用技术要求枪炮的校准和瞄准具 有较高的精度,而正是由于对精度的要求,推动了高端 五、余论 制造业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基础就来源于维特 金森对大炮镗床的改进。而正是威尔金森(John Wil~ 以往的研究指出,技术进步会沿着一定的技术轨 kinson)能够加工具有一定精度的汽缸,才保证了瓦特 道行进,0)技术进步有着自身的周期。)而本项研究 ·6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项目名称 预计 每台 成 本(千美元) 资金来源 开始 时间 哈佛马克四代计算机 2 空军 1951 EDVAC 467 陆军 1952 雷 神 飓 风 ( RA Y2 DAC) 460 海军 1952 O RDVAC 600 陆军 1952 NBS / U CLA 和风计 算机(SWAC) 400 海军、空军 1952 ERA 后勤计算机 3502650 海军 1953 ERA 1102 1400 空军 1953 ERA 1103 895 海军以及 NSA 1953 IBM 海军条例研究 计算机 2500 海军 1955 资料来源 : Kenneth Flamm , Creating the Computer : Govern2 ment ,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 , Washington ,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 1988 , p . 76. 贝尔实验室附属工厂所生产的产品全都销往军 队。〔19〕 1952 年 ,美国晶体管的生产厂家生产了 9 万个 晶体管 ,军队几乎将它们全部买下。更重要的是 ,军队 对价格毫不计较。〔20〕而最早的计算机都是销往美国政 府部门 ,尤其是美国的国防部门和情报部门。美国软 件业的最大客户就是美国联邦政府部门 ,尤其是美国 国防部。〔21〕而正是这样大范围的政府采购 ,极大地刺激 了企业对高端技术的研发。〔22〕其它高端技术产业的情 况也大同小异 , 有研究就指出 : 美国的大规模生产 (mass p roduction) 、航空业、核电行业、计算机产业、互 联网以及空间领域等技术的发展都离不开其军事起 源。〔23〕 四、国家安全与技术瓶颈的突破 一般而言 ,在权力转移时期 ,政府技术与民用技术 的不同在于 :由于国家安全的需要 ,政府对技术的精度 要求很高。此外 ,政府投资和采购往往比较集中。因 此 ,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 ,政府加大了对新技术的投资 与采购 ,使得人们突破技术瓶颈的可能性大大提高。 我们都知道 ,军用技术要求枪炮的校准和瞄准具 有较高的精度 ,而正是由于对精度的要求 ,推动了高端 制造业的发展。瓦特改良蒸汽机的基础就来源于维特 金森对大炮镗床的改进。而正是威尔金森 (J ohn Wil2 ki nson) 能够加工具有一定精度的汽缸 ,才保证了瓦特 制造汽缸的加工误差“不超过六便士硬币的厚度 (即 0. 05英寸) ”。〔24〕 安全的需要促使人们在技术改进上不断精益求 精。而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要求也促成了飞机的改良。 “在 1914 年 ,飞机的最高时速为 126. 5 英里 ,在 1920 年 则为 188 英里; 在 1914 年 ,飞机在空中逗留最长时间 为 24 小时 12 分 , 在 1920 年则为 24 小时 19 分; 在 1914 年 ,飞机最高飞行高度为 25756 英尺 ,在 1920 年 则为 33113 英尺;同时 ,飞机最远的直线飞行从 646 英 里增加到 1940 英里。我们看到 ,飞机在时速上增加了 61. 5 英里;在空中逗留时间增加 7 分钟;在飞行高度上 增加了 7357 英尺; 在直线飞行距离上增加了 1294 英 里。”为了实现这些微小的改进 , 英国花费了十亿英 镑。〔25〕没有当时德国的崛起 ,很难想象英国政府会有如 此巨大的投入。 而二战后美国飞机改良的故事也如出一辙。美国 空军对飞机部件的加工要求是要做到极其精密。当事 者回忆说“, 当时人们对精确性的狂热达到了极点。人 们要求技术必需达到极尽所能的精度 ,比当时的水平 要精确十倍乃至二十倍。任何设备 ,只要在精确性方 面出了一点点差错 , 人们就会认为它不值得再去尝 试。”〔26〕而正是政府对精确性的要求 ,促进了技术往高 端、精加工的方向发展。因为只有少数企业才能够承 担精加工的科研和生产。因此 ,在国家安全的驱动下 , 企业对技术精度的提高 ,极大提高了制造业的水平 ,为 突破技术瓶颈提供了基础。 同时政府对研发的资助比较集中 ,又为突破技术 瓶颈带来了可能性。在 1950 年 ,超过 90 %的联邦研发 由美国国防部和原子能委员会 (Atomic Energy Agen2 cy) 控制。〔27〕这么集中的资源控制有利于集中力量克服 技术瓶颈。当时 , 政府科研合同的总额高达 10 亿美 元 ,而 10 %的企业则获得了 40 %的研发经费。美国政 府对大学研发的资助也相当集中 ,最重要的科研合同 往往都给那些最优秀的大学。19 %的大学获得了三分 之二的研发经费。〔28〕根据保守估计 ,麻省理工的旋风计 算机项目和 ERA 计算机项目就占到了军方对计算机 研发资助的一半。〔29〕这种集中资助的方式 ,有利于集中 资源 ,克服技术进步的瓶颈 ,带来重大的技术变迁。 五、余论 以往的研究指出 ,技术进步会沿着一定的技术轨 道行进 , 〔30〕技术进步有着自身的周期 。〔31〕而本项研究 ·61 · 《国际论坛》2009 年第 3 期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试图展示,重大技术变迁的周期受到国际政治变化的 Armed Force,and Society Since A.D.1000,Chicago:Uni- 影响。不少政治经济学家关注政治对经济周期的影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4;Geoffrey Parker,The Mili- 响,2)而技术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也受到国际政治的 tary Revolution: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影响。尽管技术进步充满不确定性,但本文力图探寻 1500-1800,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技术进步中一些相对稳定的规律。 Carlo Cipolla,Guns,Sails and Empires:Technological Inno vation and the Early Phases of European Expansion,1400-1700, 当国际政治处于权力转移时期,出于安全考虑,领 New York:Pantheon Books,1965;Lucien Febvre and Hen- 导国与挑战国军用技术的比重会显著上升。当苏联作 ri Martin,The Coming of the Book:The Impact of Printing, 为挑战国的时期,美国大规模地投资军用电子技术和 1950-1800,London:Verso,1984;Ronard Deibert,Parch- 空间技术。同时,苏联不仅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氢 ment,Printing,and Hypermedia:Communication in World 弹,还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在日本迅速崛 Order Transformation,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起的时候,日本军用技术的研发也开始显著上升。在 Press,I997.关于民族主义和印刷术,参见Benedict Ander- 1950年,日本的武器自主制造率为39.6%,到了1982 son,Imagined Communities: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年,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88.6%。)到了20世纪70 Spread of Nationalism,London:Verso,1991. 年代,日本开始发展国产战斗机。 )关于铁路以及蒸汽机对国际体系的改变,参见:Robert Gil- 同时,当一个大国迅速崛起的时候,领导国与挑战 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New York:Cam- 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p.56-59;Daniel Headrick, 国的技术自主性也会相应增强。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 Tools of Empires: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苏联研发的个人电脑。二战后,美国己经研究出了很 Nineteenth Centur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先进的个人电脑,这些个人电脑在很多非共产主义国 1981. 家的零售商店都可以买到。但是苏联却耗费了大量的 B)关于知识性国家,参见Maurice Pearton,The Knowledgeable 资源来制造具有自主技术的个人电脑,尽管苏式电脑 State:Diplomacy,War,and Technology Since 1830,London: 比当时美国的电脑技术落后了两代。)但是当时,苏联 Burnett Books,1982. 对技术自主性的强调没有丝毫减退。这笔经济账看起 4)关于核技术所引发的国际体系的变革,参见Bernard Brodie 来不划算,背后更多的是政治账。在日本迅速崛起的 ed.,The Absolute Weapon:Atomic Power and World Order, 时候,日本的技术政策也开始转型,从技术引进转向自 New York:Harcourt,Brace and Company,1946;John H. 主研发。)这就是大国技术进步的政治逻辑。 Herz,"Rise and Demise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World Pol- itis,1956,pp.473-93 因此,大国的权力转移往往催生重大的技术变迁。 6)关于冷战期间持续的和平,参见Lewis Gaddis,The Long 从历史上看,葡萄牙与西班牙的霸权竞争促成了航海 Peace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New York: 技术革命和地理大发现:荷兰和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大地推动了科学革命;法国和英国的争霸推动了第一 6)Ronard Deibert,Parchment,Printing,and Hypermedia: 次技术革命;德国与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大推动了第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 二次技术革命。6)二战后,电子革命的出现离不开美苏 口)早期对国际政治对技术影响的研究,描述性的研究居多。 权力转移的逻辑。 关于此类研究参见:William Ogburn ed..,Technology and 因此,技术进步背后,大国政治始终是一项不容忽 International Relation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视的因素。比较概括性的结论可能是:国际竞争越激 1949;Victor Basiuk,Technology,World Politics,and Ameri- 烈,国家扩展技术进步政府规模的意愿越强,重大技术 can Policy,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7; 变迁的可能性越大。而权力转移时期则是国际竞争最 Geoffrey Herrera,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nsfor- mation:The Railroad,the Atom Bomb,and the Politics of Tech- 激烈的时期。所以,在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 nological Change,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重大的技术变迁出现了。因此,世界上重大的技术变 Press,2006. 迁往往率先发生在世界政治的领导国与挑战国。从这 8)主要的权力转移理论的研究文献有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个角度讲,技术是仆人,政治是主人。 Lemke,eds.,Parity and War: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注释] 1996,A.F.K.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The War (1)William McNeil,The Pursuit of Power Technology, Ledger,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62·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试图展示 ,重大技术变迁的周期受到国际政治变化的 影响。不少政治经济学家关注政治对经济周期的影 响 , 〔32〕而技术作为重要的经济要素 ,也受到国际政治的 影响。尽管技术进步充满不确定性 ,但本文力图探寻 技术进步中一些相对稳定的规律。 当国际政治处于权力转移时期 ,出于安全考虑 ,领 导国与挑战国军用技术的比重会显著上升。当苏联作 为挑战国的时期 ,美国大规模地投资军用电子技术和 空间技术。同时 , 苏联不仅自主研发出了原子弹、氢 弹 ,还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而在日本迅速崛 起的时候 ,日本军用技术的研发也开始显著上升。在 1950 年 ,日本的武器自主制造率为 39. 6 % ,到了 1982 年 ,这一比重已经达到了 88 . 6 % 。〔33〕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 ,日本开始发展国产战斗机。 同时 ,当一个大国迅速崛起的时候 ,领导国与挑战 国的技术自主性也会相应增强。一个明显的案例就是 苏联研发的个人电脑。二战后 ,美国已经研究出了很 先进的个人电脑 ,这些个人电脑在很多非共产主义国 家的零售商店都可以买到。但是苏联却耗费了大量的 资源来制造具有自主技术的个人电脑 ,尽管苏式电脑 比当时美国的电脑技术落后了两代。〔34〕但是当时 ,苏联 对技术自主性的强调没有丝毫减退。这笔经济账看起 来不划算 ,背后更多的是政治账。在日本迅速崛起的 时候 ,日本的技术政策也开始转型 ,从技术引进转向自 主研发。〔35〕这就是大国技术进步的政治逻辑。 因此 ,大国的权力转移往往催生重大的技术变迁。 从历史上看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霸权竞争促成了航海 技术革命和地理大发现; 荷兰和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 大地推动了科学革命; 法国和英国的争霸推动了第一 次技术革命;德国与英国的霸权竞争又极大推动了第 二次技术革命。〔36〕二战后 ,电子革命的出现离不开美苏 权力转移的逻辑。 因此 ,技术进步背后 ,大国政治始终是一项不容忽 视的因素。比较概括性的结论可能是 :国际竞争越激 烈 ,国家扩展技术进步政府规模的意愿越强 ,重大技术 变迁的可能性越大。而权力转移时期则是国际竞争最 激烈的时期。所以 ,在世界政治出现权力转移的时候 , 重大的技术变迁出现了。因此 ,世界上重大的技术变 迁往往率先发生在世界政治的领导国与挑战国。从这 个角度讲 ,技术是仆人 ,政治是主人。 [注释] 〔1〕参见 William McNeil , The Pursuit of Power : Technology , Armed Force , and Society Since A. D. 1000 , Chicago : Uni2 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4 ; Geoff rey Parker , The Mili2 tary Revolution : Military Innovation and the Rise of the West , 150021800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8 ; Carlo Cipolla , Guns , Sails and Empires : Technological Inno2 vation and the Early Phases of European Expansion , 140021700 , New York : Pantheon Books , 1965 ; L ucien Febvre and Hen2 ri Martin , The Coming of the Book : The Impact of Printing , 195021800 , London : Verso , 1984 ; Ronard Deibert , Parch2 ment , Printing , and Hypermedia :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97. 关于民族主义和印刷术 ,参见 Benedict Ander2 son , Imagined Communities :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s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 London : Verso , 1991。 〔2〕关于铁路以及蒸汽机对国际体系的改变 ,参见 : Robert Gil2 pin ,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New York : Cam2 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pp . 56259 ; Daniel Headrick , Tools of Empires : Technology and European Imperi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1. 〔3〕关于知识性国家 ,参见 Maurice Pearton , The Knowledgeable State : Diplomacy , War , and Technology Since 1830 , London : Burnett Books , 1982. 〔4〕关于核技术所引发的国际体系的变革 ,参见 Bernard Brodie ed. , The Absolute Weapon : Atomic Power and World Order , New York : Harcourt , Brace and Company , 1946 ; J ohn H. Herz ,“Rise and Demise of the Territorial State”, World Pol2 itics , 1956 , pp . 473293. 〔5〕关于冷战期间持续的和平 , 参见 Lewis Gaddis , The Long Peace : Inquiries into the History of the Cold War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1987. 〔6〕比如 Ronard Deibert , Parchment , Printing , and Hypermedia : Communication in World Order Transformation. 〔7〕早期对国际政治对技术影响的研究 ,描述性的研究居多。 关于此类研究参见 : William Ogburn ed. ,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49 ; Victor Basiuk , Technology , World Politics , and Ameri2 can Policy , New York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 1977 ; 以 及 Geoff rey Herrera , Technology and International Transfor2 mation : The Railroad , the Atom Bomb , and the Politics of Tech2 nological Change , Albany :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 2006. 〔8〕主要的权力转移理论的研究文献有Jacek Kugler and Douglas Lemke , eds. , Parity and War : Evaluations and Extensions of The War Ledger ,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 1996 , 以及 A. F. K. Organski and Jacek Kugler , The War Ledger ,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80。 ·62 · 大国政治与技术进步
《国际论坛》2009年第3期 )Robert Gilpin,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p.160-161.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p.191 2)关于国防相关的采购刺激企业基础研究的文献,参见Na (10)Steve Chan,"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Transition Theo than Rosenberg,"Why do firms do basic with their own ry:Implications for SinAmerican "Security Studies, money",Research Policy,Vol.19,1990,pp.165-174 Vol.13,2004,p.22 e3)V.W Ruttan,Is War Necessary for Eoonomic Growth?,New (1)Henk Houweling and Jan Siccama,"Power Transitions as a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Cause of War",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Vol.32, 24)William McNeil,The Pursuit of Power:Technology, 1988,p.101.参见其图8。 Armed Force,and Society Since A.D.1000. I2)参见Jack Levy,“Declining Power and the Preventive Moti- 5)【英卫D·贝尔纳,《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广 vation for War”,World Politics,Vol.40,1987,p.87.而谢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页。 沃勒(Shweller)也指出动机的重要,他的研究区分了满足的 6)[美]戴维·诺布尔,《生产力: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M), 权力(satisfied power)和不满足的权力(dissatisfied power), 李风华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参见Randall Schweller,“Bandwagoning for Profit:Bring- 8)同注6),第43页。 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International Security, 9)同注16),p,78. Vol.19,1994,p.88. B0)参见多西(Giovanni Dosi)教授关于技术轨道(Technologi~ (3)John Zysman,"US Power,Trade and Technology",Inter- cal Trajectories)与技术范式(Technological Paradigms)的论 national Affairs,Vol.67,1991,p.101. 述。Giovanni Dosi,“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 ú4)关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参见Nathan Rosenberg,Per logical trajectories",Research Poicy,Vol.11,1982,pp. spective on Technolog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147-162. Press,1976;Richard Nelson and Sidney Winter,An Evolu 61)Christopher Freeman,Long Waves in the World Eoono tionary Theory of Eoonomic Change,Cambridge:Belknap Press my,Boston:Butterworths,1983.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B2)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参见William Nordhaus,“The ú5)【美]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M),谢怀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筑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页。 Vol.42,1975;Edward Tufte,Political Control of the Econo (16)(19)Kenneth Flamm,Creating the Computer:Government, my,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8.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Washington DC:Brookings 33)Reinhard Drifte,Arms Production in Japan,Boulder Colo: Institution Press,1988,p.16. Westview Press,1986,pp.11-34. (17)27)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Paths of Innor 64)Seymour Goodman,"Soviet Computing and Technology vation: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 Century America.New Transfer:An Overview",World Paitics,Vol.31,1979,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p.135. p.539. (18)20)Ernest Braun,Revolution in Miniature:The History and 65)参见Robert Gilpin,“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Impact of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Reexplored in an Updated Purpose";Science,Vol.169,1970,pp.441-448 and Revised,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6)参见Qixuan Huang,“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Devel- 1982,p.188,P.70. 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Paper Presented e1)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Paths of Innovation: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hop,Poverty,Develop-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r Century America.New York: ment and Globalization,2008,Manchester,United Kingdom 作者简介:黄琪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2006级博士生,北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100871) 收稿日期:200812-23 修改日期:200903-21 ·63·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9〕Robert Gilpin , War and Change in World Politics , Cambridge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1 , p . 191 〔10〕Steve Chan ,“Exploring Puzzles In Power2Transition Theo2 ry : Implications f or Sino2American ”, Security Studies , Vol. 13 , 2004 , p . 22. 〔11〕Henk Houweling and Jan Siccama ,“Power Transitions as a Cause of War ”,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 Vol. 32 , 1988 , p . 101. 参见其图 8。 〔12〕参见Jack Levy ,“Declining Power and the Preventive Moti2 vation f or War”, World Politics , Vol. 40 , 1987 , p . 87. 而谢 沃勒(Shweller) 也指出动机的重要 ,他的研究区分了满足的 权力(satisfied power) 和不满足的权力 ( dissatisfied power) , 参见 Randall Schweller ,“Bandwagoning f or Profit : Bring2 ing the Revisionist State Back I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 Vol. 19 , 1994 , p . 88. 〔13〕J ohn Zysman ,“US Power , Trade and Technology”, Inter2 national Affairs , Vol. 67 , 1991 , p . 101. 〔14〕关于技术进步的不确定性 ,参见 Nathan Rosenberg , Per2 spective on Technology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76 ; Richard Nelson and Sidney Winter , An Evolu2 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 Cambridge :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1982. 〔15〕[美]大卫 ·兰德斯《: 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M〕,谢怀 筑译 ,华夏出版社 , 2007 年版 , 第 254 页。 〔16〕〔19〕Kenneth Flamm , Creating the Computer : Government , Industry and High Technology. Washington DC :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 1988 , p . 16. 〔17〕〔27〕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 , Paths of Inno2 vation :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2Century Americ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 p . 135. 〔18〕〔20〕Ernest Braun , Revolution in Miniature : The History and Impact of Semiconductor Electronics Re2explored in an Updated and Revised ,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82 , p . 188 , p . 70. 〔21〕David Mowery and Nathan Rosenberg , Paths of Innovation : Technological Change in 20th2Century America. New York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1998 , pp . 1602161. 〔22〕关于国防相关的采购刺激企业基础研究的文献 ,参见 Na2 than Rosenberg , “Why do firms do basic with t heir own money”, Research Policy , Vol. 19 , 1990 , pp . 1652174。 〔23〕V. W Ruttan , Is War Necessary for Economic Growth ?, New York : Oxf 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6. 〔24〕参见 William McNeil , The Pursuit of Power : Technology , Armed Force , and Society Since A. D. 1000。 〔25〕[英]J ·D ·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译 ,广 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 ,第 205 页。 〔26〕[美] 戴维 ·诺布尔《, 生产力 :工业自动化的社会史》〔M〕, 李风华译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第 196 页。 〔28〕同注〔26〕,第 43 页。 〔29〕同注〔16〕, p . 78. 〔30〕参见多西 ( Giovanni Dosi) 教授关于技术轨道 ( Technologi2 cal Trajectories) 与技术范式 (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的论 述。Giovanni Dosi ,“Technological paradigms and techno2 logical trajectories” , Research Policy , Vol. 11 , 1982 , pp . 1472162. 〔31〕例如 Christop her Freeman , Long Waves in the World Econo2 my , Boston : Butterworths , 1983. 〔32〕关于政治经济周期的研究 ,参见 William Nordhaus ,“The Political Business Cycle ”,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Vol. 42 , 1975 ; Edward Tufte , Political Control of the Econo2 my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78 等。 〔33〕Reinhard Drifte , Arms Production in Japan , Boulder Colo : Westview Press , 1986 , pp . 11234. 〔34〕Seymour Goodman , “Soviet Comp uting and Technology Transf er : An Overview” , World Politics , Vol. 31 , 1979 , p . 539. 〔35〕参见 Robert Gilpin ,“Technological Strategies and National Purpose”, Science , Vol. 169 , 1970 , pp . 4412448 。 〔36〕参见 Qixuan Huang ,“Disparity of Power Growth , Devel2 opmental Model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Manchester Advanced Workshop , Poverty , Develop2 ment and Globalization , 2008 , Manchester , United Kingdom 。 作者简介 : 黄琪轩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2006 级博士生 ,北京大学与康奈尔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北京 , 100871) 收稿日期 : 2008212223 修改日期 : 2009203221 ·63 · 《国际论坛》2009 年第 3 期
ence among scholars concerning the defini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he term,delimitation of periods in Chinese Studies,subject building,methodology and so on,which,to a large degree,affect the all-around development and academization of the study in this field. Theoretical Probes 54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Social Movement and Its effect in Governance by Gao Chunya New social movement,arising since the end of World War Two,has its ow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in terms of entity of actor,value orientation,and organizational shape.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change,new so- cial movement,as a result of the disequilibriu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y,is the sign of civil society seeking to participate in governance.Facing some objective constraints,new social movement falls into a conflict between autonomy and effectiveness. 59 Politics of Great Powers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by Huang Qixuan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becoming a hot topic in international studies.Current researches on this issue always concentrate on how emerging technologies reshape world politics,and they try to use domestic factors to ex- plain the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changes.This research tries to indicate that international factor is more pow- erful in explaining the emergence of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change.If we try to understand significant tech- nological change in the world,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power transition between these great powers. Countries and Regions 64 Com ment on the New Version of "Foreign Policy Concept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by Liu Fenghua In July,2008,President Medvedev approved the new version of "Foreign Policy Concept of the Russian Feder- ation"which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Russian foreign policy objectives,principles and priorities and clearly ex- presses Russian confidence as a big power in more actively participating in formulating international agenda and constructing new world order.The new version is a carry-on of most of the contents of the 2000 version,in- cluding Putin's foreign policy line and serval policy principles and at the same time adjusts Russia's policy and position on a series of international issues and areas. 68 A New Version Of Human Rights Diplomacy -Merkel's Shared Value Diplomacy by Li Wenhong In recent years many researchers have done much work in human rights diplomacy of the Red-Green Alliance in Germany and different comments have been made on Merkel's shared value diplomacy in some newspapers and other mediums,but few people have made analytical researches by putting Merkel's viewpoints into the wider frame work of human rights diplomacy.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es this article is meant to make a study of the new version of human rights diplomacy,Merkel's shared value diplomacy.The author wishes to throw out a minnow to catch a whale in researches on human rights diplomacy so as to estimate correctly our own strength as well as that of our opponents and win initiatives in communicating with wstern countries. 75 Junichiro Koizumi's Political Tactics and the Feature of his Cabinet by Shao Jianguo Traditionally,the polit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Japan is from bottom to top.The complexity of the proccedure seriously limited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Japanese prime minister.After becoming the prime minis- ter,Junichiro Koizumi strengthened the role of the cabinet and the consultant committee of Fiance and Econo- my,and set up a new position of asistant to the Prime Minister,thus greatly changing the policy making proc- cedure.Policy making became dominated by the prime minister and,the Japanese politics under Junichiro Koizumi appeared to be the feature of "presidential politics". 8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ence among scholars concerni ng t he defi nition and implication of t he term , delimitation of periods i n Chinese St udies , subject buildi ng , met hodology and so on , w hich , to a large degree , aff ect t he all2around develop ment and academization of t he st udy i n t his field. Theoretical Probes 54 The Cha ract e ristics of N ew S oci al M o ve me nt a n d Its eff ect i n Go ve r na nce by Gao Chunya New social movement , arisi ng since t he end of World War Tw o , has its ow n characteristics of t he time , i n terms of entit y of actor , val ue orientation , and organizational shape. From t he angle of social change , new so2 cial movement , as a result of t he disequilibri um between state and societ y , is t he sign of civil societ y seeki ng to participate i n governance. Faci ng some objective constrai nts , new social movement f alls i nto a conflict between autonomy and eff ectiveness. 59 Politics of Grea t Powe rs a n d Tec h n ol ogical A d va nce me nt by Huang Qixuan Technological change is becomi ng a hot topic i n i nternational st udies. Current researches on t his issue always concentrate on how emergi ng technologies reshape world p olitics , and t hey try to use domestic f actors to ex2 plai n t he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changes. This research tries to i ndicate t hat i nternational f actor is more p ow2 erf ul i n explai ning t he emergence of significant technological change. If we try to understand significant tech2 nological change i n t he w orld ,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p ower transition between t hese great p owers. Countries and Regions 64 Co m me nt o n t he N ew Ve rsi o n of“Fo rei g n Polic y Co ncep t of t he Russia n Fe de r a ti o n” by Liu Fenghua In J uly , 2008 , President Medvedev app roved t he new version of“Foreign Policy Concept of t he Russian Feder2 ation”w hich systematically exp ounds Russian f oreign p olicy objectives , p ri nciples and p riorities and clearly ex2 p resses Russian confidence as a big p ower i n more actively participati ng i n f ormulati ng i nternational agenda and constructi ng new w orld order. The new version is a carry2on of most of t he contents of t he 2000 version , i n2 cl udi ng Puti nπs f oreign p olicy li ne and serval p olicy p ri nciples and at t he same time adj usts Russiaπs p olicy and p osition on a series of i nternational issues and areas. 68 A New Ve rsi o n Of H u m a n Ri g hts Dip l o m ac y —Me r kelπs S ha re d Val ue Dip l o m ac y by Li Wenhong In recent years , many researchers have done much work i n human rights diplomacy of t he Red2Green Alliance in Germany and diff erent comments have been made on Merkelπs shared val ue diplomacy i n some newspapers and ot her medi ums , but f ew people have made analytical researches by p utti ng Merkelπs viewp oi nts i nto t he wider f rame work of human rights diplomacy. Based on t he p revious researches t his article is meant to make a st udy of t he new version of human rights diplomacy , Merkelπs shared val ue diplomacy. The aut hor wishes to t hrow out a mi nnow to catch a w hale i n researches on human rights diplomacy so as to estimate correctly our ow n strengt h as well as t hat of our opp onents and wi n initiatives i n communicati ng wit h wstern countries. 75 J u nic hir o Koi z u miπs Political Tac tics a n d t he Fea t u re of his Ca bi net by Shao Jianguo Traditionally , t he p olitical decision2maki ng p rocess i n Japan is f rom bottom to top . The complexity of t he p roccedure seriously limited t he leadi ng role of t he Japanese p rime mi nister. After becomi ng t he p rime mi nis2 ter , J unichiro Koizumi strengt hened t he role of t he cabi net and t he consultant committee of Fiance and Econo2 my , and set up a new p osition of asistant to t he Prime Mi nister , t hus greatly changi ng t he p olicy maki ng p roc2 cedure. Policy maki ng became dominated by t he p rime mi nister and , t he Japanese p olitics under J unichiro Koizumi appeared to be t he f eat ure of“p residential p olitics”.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