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经济学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王正毅 【内容提要】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直围绕着两既相 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领域展开研究: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 研究,另一个是国际体系的研究。基于在这两领城中具体研究议题的设定和分析性 工具的使用,我们可以将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划分为“两代”:20世纪70- 80年代的学者为“第代”,其核心任务是为寻求解释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而进行“范 式”争论;而90年代以来的学者为“第二代”,其核心工作是通过使用分析性工具使问 题领城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具有可检验性。作者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内政治和 国际经济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具体研究议题的变化进 行总结,力图回答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一是基于“全球化”而设定具体研究 议题的“第二代”学者是如何逐渐超越围绕“美国霸权衰退”而设定具体研究议题的 “第代”学者的;二是分析性工具的引入如何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范 畴在具体的问题领域中具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全球化国际政治经济学:利益:制度:偏好 【作者简介】王正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邮编:100871) 【中图分类号】D80【文献编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00(2010) 10-0004-18 ·本文是在作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第十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4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 范式 之争? * 王正毅 !内容提要∀ 国际政治经济学在过去 40年的发展历程中, 一直围绕着两个既相 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领域展开研究: 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的 研究, 另一个是国际体系的研究。基于在这两个领域中具体研究议题的设定和分析性 工具的使用, 我们可以将研究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学者们划分为 两代 : 20世纪 70- 80年代的学者为第一代 , 其核心任务是为寻求解释政治和经济的关联性而进行范 式 争论; 而 90年代以来的学者为 第二代 , 其核心工作是通过使用分析性工具使问 题领域的核心概念和范畴具有可检验性。作者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内政治和 国际经济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中的核心概念和具体研究议题的变化进 行总结, 力图回答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核心问题: 一是基于 全球化 而设定具体研究 议题的 第二代学者是如何逐渐超越围绕 美国霸权衰退 而设定具体研究议题的 第一代 学者的; 二是分析性工具的引入如何使得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概念和范 畴在具体的问题领域中具有可检验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 ∀ 全球化; 国际政治经济学; 利益; 制度; 偏好 !作者简介∀ 王正毅,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北京 邮编: 100871) !中图分类号 ∀ D80 !文献编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9500 ( 2010) 10- 0004- 18 * 本文是在作者#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即将出版 )第十章的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 4% 国际政治经济学
生号经沂5女治2010年第10期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 领域展开研究: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个是国际体系 的研究。①所不同的是,20世纪70-80年代“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主要是围绕 着“美国霸权衰退”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这样的一般纲领来确定两个领域的具体研 究议题,而9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测立足于全球化来确定两个领 域的具体研究议题。②本文试图从研究路径的角度出发,对过去40年国际政治经济 学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的核心概念 进行总结和分析。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利益偏好与政策选择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过去40年的发展历程中,关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 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上,并因此形成四种具体的研 究路径: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 径以及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③前两种研究路径主要是基于“国家是 单一的行为体”的假设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这是20世纪70-80年代“第一 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所普遍采用的,并被90年代以来的“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 者不断深化:而后两种研究路径则将国家这个“黑匣子”打开,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 系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这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 们普遍推崇的研究路径。 (一)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在“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中,无论是继承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学术传统,还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以体系为中心(system centric approach)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 ①【美]彼得·卡赞斯坦、罗伯特·基欧汉、斯蒂芬·克拉斯纳编,秦亚青等译:《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 鸣》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5页。 ②关于“两代”的较早划分,读者可以参阅王正毅:《超越“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载《国际政治研 究》.2006年第2期.第22-39页。最近.基欧汉根据研究议题将两代学者所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冠之为“旧 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国际政治经济学”,详细论述,读者可以参阅Robert0.K eohane“The OH IPE and he New,Raiao of Intemational Political Econcmy Vol 16 Na 1.2009 pp 34-16 ③关于前三种路径富有总结性的经典文献当推G.Jhn Ikenbemy David A Lake and M ichaelM astand una Introductin Approaches Explaning Am erican Foreign Economic Policy"Inermtional Organiation, Vol42NaI1988pp1-14笔者在总结过程中与其有所不同的是,约翰·伊肯伯里(G.John Ikenbeny)小 戴维·莱克(David A.Lake)和迈克尔·马斯坦多诺(M ichael M astanduno)是以研究议题为核心进行总结的,而 笔者则是以研究路径的前提假设为核心进行研究的。 ·5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国际政治经济学一直围绕着两个既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的 领域展开研究: 一个是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 另一个是国际体系 的研究。& 所不同的是, 20世纪 70- 80年代 第一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主要是围绕 着 美国霸权衰退 及其对国际体系的影响这样的一般纲领来确定两个领域的具体研 究议题, 而 90年代以来的 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则立足于全球化来确定两个领 域的具体研究议题。∋ 本文试图从研究路径的角度出发, 对过去 40年国际政治经济 学在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国际体系这两个领域的核心概念 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 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经济: 利益偏好与政策选择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过去 40年的发展历程中, 关于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 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分析上, 并因此形成四种具体的研 究路径: 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 径以及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前两种研究路径主要是基于 国家是 单一的行为体的假设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 这是 20 世纪 70- 80年代 第一 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所普遍采用的, 并被 90年代以来的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 者不断深化; 而后两种研究路径则将国家这个 黑匣子打开, 立足于国家和社会的关 系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 这是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 们普遍推崇的研究路径。 (一 )以体系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在 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中, 无论是继承自由主义或现实主义学术传统, 还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传统, 以体系为中心 ( system centric approach)来研究国家的对外经 % 5% & ∋ ( [美 ]彼得% 卡赞斯坦、罗伯特% 基欧汉、斯蒂芬% 克拉斯纳编, 秦亚青等译: #世界政治理论的探索与争 鸣∃, 上海: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6年版, 第 5页。 关于 两代的较早划分, 读者可以参阅王正毅: #超越 吉尔平式的国际政治经济学∃, 载#国际政治研 究∃, 2006年第 2期, 第 22 - 39页。最近, 基欧汉根据研究议题将两代学者所发展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冠之为 旧 国际政治经济学和新国际政治经济学, 详细论述, 读者可以参阅 Rob ert O. K eohan e, Th e O ld IPE and the New, R eview of In ternationa l P olitical E conom y, Vo.l 16, No. 1, 2009, pp 34- 16。 关于前三种路径富有总结性的经典文献当推 G. John Ikenberry, David A. Lake, and M ichaelM astand uno, Introduction: Approaches to Exp lain ing Am erican Foreign E conom ic Policy, In terna tional Organiza tion, Vo.l 42, No. 1, 1988, pp 1- 14。笔者在总结过程中与其有所不同的是, 约翰% 伊肯伯里 ( G. John Ikenberry)、 戴维% 莱克 ( David A. Lake)和迈克尔% 马斯坦多诺 (M ichael M astanduno)是以研究议题为核心进行总结的, 而 笔者则是以研究路径的前提假设为核心进行研究的。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济政策是非常普遍的。不管他们在具体的主张上是如何的不同,但在强调国际体系或 世界体系的重要性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三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第一,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不管世界经 济体系如何演变,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却是既定的,这种结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中心 和边缘。至于哪些国家处于核心区,哪些国家处于边缘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经常 变化的。 第二,国家是单一行为体,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国家是有富裕和贫穷之分的。但在 回答为什么国家会有富裕和贫穷之分时,继承不同的学术传统的学者会做出不同的回 答:自由主义者认为,富国之所以为富国而穷国之所以为穷国,这是由比较优势决定 的:现实主义者则认为,这是由这些国家采取的不同的国家战略而导致的:而马克思主 义认为,这是由于富国和穷国之间的“不等价交换”而导致的。 第三,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对外经济政 策,是由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一般而言,拥有比较优势的国 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区,因而倡导自由贸易,而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一般处于 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因而推行贸易保护或战略贸易。 (二)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以国家为中心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 主导地位。尽管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起源于欧洲社会科学,特别是马克斯· 韦伯(MrW山e),但在美国政治学界,将国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并置于国际关系研 究中主要始于20世纪80年代,学者们试图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 策的差异性,其代表人物有斯蒂芬·克拉斯纳(Stephen K rasner以西达·斯考切波 (Theda Skocpo、o①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 atzensten)以及罗伯特·吉尔平(Robert Gp)等国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这种研究路径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国家,对此,学者 们存在着很大分歧,因对国家定义的差异,学者们在分析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时侧重 点不同。这些分歧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其研究的重点是制度或组织惯 性。国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它是历史形成的,因而是不可逆的。这种组 织结构或制度安排一旦形成.就有某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这种惯性不会因为某个 D Theda Skocpol Brng ng he Suate Bac h Stmatges ofAnalys is n Current Researh,"n Peer Evans Di etrih Rueschem eyer andTheda Skocpol eds.Bringing he Sate Back In Cabrilge Cabrilge University Press 1985Pp3-43. 6 C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济政策是非常普遍的。不管他们在具体的主张上是如何的不同, 但在强调国际体系或 世界体系的重要性上是完全一致的。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三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第一, 世界经济体系是有结构的。世界经济体系是在历史中形成的, 不管世界经 济体系如何演变, 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却是既定的, 这种结构最为明显的特征是中心 和边缘。至于哪些国家处于核心区, 哪些国家处于边缘区,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经常 变化的。 第二, 国家是单一行为体,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 国家是有富裕和贫穷之分的。但在 回答为什么国家会有富裕和贫穷之分时, 继承不同的学术传统的学者会做出不同的回 答: 自由主义者认为, 富国之所以为富国而穷国之所以为穷国, 这是由比较优势决定 的; 现实主义者则认为, 这是由这些国家采取的不同的国家战略而导致的; 而马克思主 义认为, 这是由于富国和穷国之间的 不等价交换而导致的。 第三, 体系决定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选择。一个国家采取什么样的对外经济政 策, 是由该国家在世界经济体系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一般而言, 拥有比较优势的国 家处于世界经济体系的核心区, 因而倡导自由贸易, 而没有比较优势的国家一般处于 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 因而推行贸易保护或战略贸易。 (二 )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以国家为中心来研究对外经济政策的研究路径, 在国际政治经济学中一直占据着 主导地位。尽管这种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起源于欧洲社会科学, 特别是马克斯% 韦伯 (M ax W eber), 但在美国政治学界, 将国家作为一个重要变量并置于国际关系研 究中主要始于 20世纪 80年代, 学者们试图解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经济政 策的差异性, 其代表人物有斯蒂芬 % 克拉斯纳 ( Stephen K rasner)、西达 % 斯考切波 ( Theda Skocpo l)、& 彼得 % 卡赞斯坦 ( Peter K atzenstein)以及罗伯特 % 吉尔平 ( Robert G ilp in)等国家主义理论的倡导者。这种研究路径的关键是如何定义国家, 对此, 学者 们存在着很大分歧, 因对国家定义的差异, 学者们在分析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时侧重 点不同。这些分歧可以归为三类: 第一类将国家定义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 其研究的重点是制度或组织惯 性。国家作为一种组织结构或制度安排, 它是历史形成的, 因而是不可逆的。这种组 织结构或制度安排一旦形成, 就有某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 这种惯性不会因为某个 % 6%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 Theda Skocpo,l Bring ing the S tate Back In: S trategies ofAnalysis in Curren tResearch, in Peter Evans, Di etrich Ru eschem eyer, and Th eda Skocpo,l eds. , B ring ing th e S ta te Back In, C amb ridge: C amb ridge Un iversity Press, 1985, pp. 3- 43.
生号经沂5女治2010年第10期 个体或某种观念而产生大的转折。这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会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 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首先研究国家作 为一种组织或制度的特点。 第二类将国家看做是一个行为体,其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员的偏好。这 种研究路径有一个最为基本的假设,这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 中,也许存在着许多参与者,但相对于其他参与者,唯有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能够将国家 利益而不是某种“特殊利益”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因此,如果将对外经济政策作为 一个国家的“国家利益”的组成部分,就应当首先研究政治家或行政官员在对外经济 决策过程中的偏好。 第三类将国家看做是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其研究的重点是国 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响对外经济决策的过程以及官员执行政策的能力。这种研究路 径的基本假设是:民族国家并不总是相同的.即使同为民主国家,各国的国内政治结构 也是不同的,这种结构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赖以产生的社会不同。另外一方面是 由于国家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不同。这种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使得国家在对外经济政 策决策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个行为体,所扮演的角色很不相同,有 的国家扮演着“强”角色,有的国家扮演着“弱”角色,而“强”国与“弱”国所制定的对 外经济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三)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侧重研究官僚政治结构对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影 响所不同的是,在20世纪70-80年代还出现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这种研究 路径主要偏重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是如何通过相互竞争或联盟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这种研究路径最早始于EE沙特施奈德(EE.Schattschne iler)于1935年 出版的敏治、压力与关税Politics Pressure and the Tari曲,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 断被提及的著作主要是彼得·古雷维奇(Peter Gourevitch)于1986年出版的《艰难时 期的政治:对国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研究》。①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两个最为 基本的假设: 第一,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国家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以及社会 力量的利益,因此,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制度本身并非起决定性作用,特别是在民 主国家,我们既不能设想政府官员的利益偏好是一致的,也不能假设制度本身是脱离 1 Peter Gourevitch Politics in Hard Tines Comparatire Responses Inemational Econan ic Crises 1986 ·7 C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个体或某种观念而产生大的转折。这种制度惯性或组织惯性会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 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 研究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形成, 必须首先研究国家作 为一种组织或制度的特点。 第二类将国家看做是一个行为体, 其研究的重点是政治家或行政官员的偏好。这 种研究路径有一个最为基本的假设, 这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的决策过程 中, 也许存在着许多参与者, 但相对于其他参与者, 唯有政治家和行政官员能够将国家 利益而不是某种 特殊利益 作为优先考虑的目标。因此, 如果将对外经济政策作为 一个国家的 国家利益 的组成部分, 就应当首先研究政治家或行政官员在对外经济 决策过程中的偏好。 第三类将国家看做是一种由官员和制度组成的国内政治结构, 其研究的重点是国 家的制度特性如何影响对外经济决策的过程以及官员执行政策的能力。这种研究路 径的基本假设是: 民族国家并不总是相同的, 即使同为民主国家, 各国的国内政治结构 也是不同的, 这种结构的不同一方面是由于国家赖以产生的社会不同, 另外一方面是 由于国家和社会的紧密关系不同。这种国内政治结构的不同使得国家在对外经济政 策决策过程中, 无论是作为一种制度还是作为一个行为体, 所扮演的角色很不相同, 有 的国家扮演着强 角色, 有的国家扮演着 弱 角色, 而 强 国与 弱国所制定的对 外经济政策是完全不同的。 (三 )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与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侧重研究官僚政治结构对一个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影 响所不同的是, 在 20世纪 70- 80年代还出现了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这种研究 路径主要偏重于不同的利益群体是如何通过相互竞争或联盟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这种研究路径最早始于 E. E. 沙特施奈德 ( E. E. Schattschne ider)于 1935年 出版的 #政治、压力与关税 ∃( Po litics, Pressure and the Tariff), 20世纪 80年代以来不 断被提及的著作主要是彼得% 古雷维奇 ( Peter Gourevitch)于 1986年出版的#艰难时 期的政治: 对国际经济危机反应的比较研究∃。& 这种研究路径主要有如下两个最为 基本的假设: 第一, 国家利益不是抽象的, 国家利益实际上反映了国内不同政治集团以及社会 力量的利益, 因此, 社会在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国家的对外 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 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制度本身并非起决定性作用, 特别是在民 主国家, 我们既不能设想政府官员的利益偏好是一致的, 也不能假设制度本身是脱离 % 7% & Peter Gou revitch, P olitics in H ard T im es: Comparative R esponses to In terna tional E conom ic Crises, 1986.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社会力量的,因为选举本身就表明政府或制度的偏好受制于社会力量。 第二,对外经济政策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社 会不是铁板一块,社会是由不同的政治集团(比如政党)以及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如 工业协会、劳工组织、消费者协会等)组成的。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 中,这些利益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群体总是通过竞争或联盟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反 映在对外经济政策之中。 (四)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无论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还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在某种意义上 都是考察一种相对静态的对外经济政策,因为它们都假设国内的利益集团(阶级联盟 和行业联盟)是既定的,因而也是稳定的。但这两种研究路径都无法解释,为什么在 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阶级联盟,而有时又会出现行业联盟。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他们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流动为中心,研究生产要素在同一国家的不 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行业之间的流动对阶级分化的影响程度,由 此出现了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从而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对外贸易政 策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研究路径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一位是罗纳 德·罗戈夫斯基(Ronald Rogow sk,其代表作是《嘀业和联盟: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 治结盟》①另一位是迈克尔·希斯考克斯(M ichael J H iscox),其代表作是《国际贸易 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②这种研究路径主要基于如下三个基本假 设: 第一,政治联盟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贸易会导致社会分化, 从而引发国内政治冲突。在贸易政治的研究中,一般将贸易引发的社会分化分为两 类:一类是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关注 行业集团(又称“特殊利益集团”)与劳工组织在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冲突,其代表 人物是前面提及的古雷维奇教授,③这种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对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影 响被引用的经典证据是1930年美国国会在行业集团游说下通过的《斯穆特-霍利关 税法案》另一类是基于阶级的社会分化,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 1 RonaH Rogow ski Commerce and Coalitions H ae Trode Affects Domestic Politiml A ligrm ets 1989 2 M chael I H iscox InternationalTrade and Politionl Corflict Commerce Coalitions and Mobility,Prnce tor Princebn U niversity P ress 2001. 3 Peter Gourevitch Politics in H ard Tines Co parative Reponses to inkmational Eonon ic Crises.Ithaca and London Comell Uniersity Pnss 1986 ·8 C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社会力量的, 因为选举本身就表明政府或制度的偏好受制于社会力量。 第二, 对外经济政策是社会中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利益群体博弈的结果。社 会不是铁板一块, 社会是由不同的政治集团 (比如政党 )以及不同的社会利益群体 (如 工业协会、劳工组织、消费者协会等 )组成的。在一个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 中, 这些利益不同的政治集团以及社会群体总是通过竞争或联盟努力将自己的利益反 映在对外经济政策之中。 (四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无论是以国家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还是以社会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在某种意义上 都是考察一种相对静态的对外经济政策, 因为它们都假设国内的利益集团 (阶级联盟 和行业联盟 )是既定的, 因而也是稳定的。但这两种研究路径都无法解释, 为什么在 制定经济政策的过程中, 有时会出现阶级联盟, 而有时又会出现行业联盟。 20世纪 90年代中期以来,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开始关注这一问题, 他们 以行业间生产要素 (土地、劳动力和资本 )流动为中心, 研究生产要素在同一国家的不 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史时期不同国家的行业之间的流动对阶级分化的影响程度, 由 此出现了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研究路径, 从而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对外贸易政 策方面的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这种研究路径的代表人物主要有两位: 一位是罗纳 德 % 罗戈夫斯基 ( Ronald Rogow sk i), 其代表作是 #商业和联盟: 贸易如何影响国内政 治结盟 ∃; & 另一位是迈克尔% 希斯考克斯 (M ichae l J. H iscox), 其代表作是 #国际贸易 与政治冲突: 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 这种研究路径主要基于如下三个基本假 设: 第一, 政治联盟在贸易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贸易会导致社会分化, 从而引发国内政治冲突。在贸易政治的研究中, 一般将贸易引发的社会分化分为两 类: 一类是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 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行业为基础的政治联盟, 关注 行业集团 (又称 特殊利益集团 )与劳工组织在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冲突, 其代表 人物是前面提及的古雷维奇教授, ( 这种基于行业的社会分化对于对外贸易政策的影 响被引用的经典证据是 1930年美国国会在行业集团游说下通过的#斯穆特 - 霍利关 税法案 ∃; 另一类是基于阶级的社会分化, 这类研究明确地假设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 % 8%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 ∋ ( Rona ld Rogow sk,i Comm erce and C oa litions: H ow Trad e Affects Dom estic P olitica l A lignm en ts, 1989. M ichael J. H iscox, In ternationa l T rade and P olitica l Conflict: Comm erce, C oalitions and M obility, Prince ton: Prin ceton U n iversity P ress, 2001. Peter Gou revitch, P olitics in H ard Tim es: Com pa rative Respon ses to in terna tional E con om ic Crises,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 n iversity P ress, 1986.
生号经沂5治2010年第10期 主要关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者在贸易政策上的冲突,其代表人物是罗戈夫斯 基教授。①这种基于阶级的分化对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为学者们广泛援引的经 验证据是19世纪英国工人与资本家联合起来与执政的保守党以及土地所有者进行斗 争,以支持更加自由的贸易,反对俗物法案》。 第二,政治联盟并不是稳定的,政治联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 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现实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政治联盟并 不完全是基于以行业为基础的联盟或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政治学者们曾通过研究 选举来探讨相关国家的政治联盟状况.在关于选举(比例代表制度或直接选举)是促 使政治家迎合广泛的利益(阶级利益)还是迎合特定利益(行业利益),学者们得出的 结论是,尽管可以假定在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以行业为基础的联盟,但更 为基本的却是阶级联盟。在任何国家和社会中,行业联盟和阶级联盟并不完全是固定 的.随着利益分配的变化.二者有时是可以转换的。 第三,贸易政策中政治联盟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行业间要素流动的程度。根据行业 间要素流动的程度来确定贸易政策中政治联盟的类型(是行业联盟还是阶级联盟)是 “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迈克尔·希斯考克斯的学术贡献。在他看来,经济学理 论中无论是假设生产要素完全流动的斯托尔珀-萨缪尔森模型,还是假设生产要素完 全不流动的李嘉图-维纳模型,它们都是两个极端。在现实中,生产要素在不同的行 业流动的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对生产要素在历史上六个国家不同行业流动程度的比 较,希斯考克斯发现:“在贸易政治中形成什么类型的政治联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 个基本的经济特征:生产要素在行业间流动的程度。行业间要素流动程度高的时候, 更容易出现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而行业间要素流动程度低的时候,则更容易出现以 行业为基础的联盟。”② 以上基于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制定的分析而发展出的四种研究路径,是经过“两 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近40年的学术努力逐渐形成的,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 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但在运用这四种研究 路径时,有两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国家是对外经济决策过程的主要行 为体,对外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决定了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国 Prnceton Uniersiy Press 1989 ②[美]迈克尔·希斯考克斯著,于扬杰译:《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北京: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9页。 。9 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主要关注土地、劳动力和资本的所有者在贸易政策上的冲突, 其代表人物是罗戈夫斯 基教授。& 这种基于阶级的分化对国家对外贸易政策的影响为学者们广泛援引的经 验证据是 19世纪英国工人与资本家联合起来与执政的保守党以及土地所有者进行斗 争, 以支持更加自由的贸易, 反对 #谷物法案∃。 第二, 政治联盟并不是稳定的, 政治联盟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同一历 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在现实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 政治联盟并 不完全是基于以行业为基础的联盟或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政治学者们曾通过研究 选举来探讨相关国家的政治联盟状况, 在关于选举 (比例代表制度或直接选举 ) 是促 使政治家迎合广泛的利益 (阶级利益 )还是迎合特定利益 (行业利益 ), 学者们得出的 结论是, 尽管可以假定在对外贸易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着以行业为基础的联盟, 但更 为基本的却是阶级联盟。在任何国家和社会中, 行业联盟和阶级联盟并不完全是固定 的, 随着利益分配的变化, 二者有时是可以转换的。 第三, 贸易政策中政治联盟的类型主要取决于行业间要素流动的程度。根据行业 间要素流动的程度来确定贸易政策中政治联盟的类型 (是行业联盟还是阶级联盟 )是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迈克尔 % 希斯考克斯的学术贡献。在他看来, 经济学理 论中无论是假设生产要素完全流动的斯托尔珀 - 萨缪尔森模型, 还是假设生产要素完 全不流动的李嘉图 - 维纳模型, 它们都是两个极端。在现实中, 生产要素在不同的行 业流动的程度是不同的。通过对生产要素在历史上六个国家不同行业流动程度的比 较, 希斯考克斯发现: 在贸易政治中形成什么类型的政治联盟,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 个基本的经济特征: 生产要素在行业间流动的程度。行业间要素流动程度高的时候, 更容易出现以阶级为基础的联盟; 而行业间要素流动程度低的时候, 则更容易出现以 行业为基础的联盟。 ∋ 以上基于对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制定的分析而发展出的四种研究路径, 是经过 两 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近 40年的学术努力逐渐形成的, 反映了国际政治经济学在国 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方面的不断深入。但在运用这四种研究 路径时, 有两点尤其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 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复杂性。国家是对外经济决策过程的主要行 为体, 对外经济政策的外部性决定了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必然会受到其所处的国 % 9% & ∋ Rona ld Rogow sk,i Comm erce and Coa lition s: H ow Trad e Affects D om estic P olitical Alignm en ts, Prin ceton: Princeton Un iversity Press, 1989. [美 ]迈克尔% 希斯考克斯著, 于扬杰译: #国际贸易与政治冲突: 贸易、联盟与要素流动程度∃, 北京: 中 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 279页。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际体系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国家自身组织结构的影响,以体系为中心的路径和以国家 为中心的路径正好解释了这一点,但以体系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同样体 系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以国家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国家对外经济政策 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在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尽管国家是主要行为体,但不是 唯一的行为体,任何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但要受到阶级联盟的影响,还要受到 行业联盟的影响,以社会为中心的路径和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分别认识到 这一点,但以社会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为什么阶级联盟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 时期是不同的,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跨国之间的行业联盟或跨国 之间的阶级联盟是如何转化的。所以,上述四种研究路径的划分,只是为理论研究方 便之用.任何一种研究路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二,国家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问题领域的优先性。以上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 的四种路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告诚我们,在分析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不 但要看到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复杂性,还要关注对外经济政策中的具体问题 领域。在不同的问题领域.政治-经济关联性、国家-社会关联性以及国内-国际关 联性的程度以及表现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在贸易领域,由于世界贸易体系是比 较完善的,国内的行业和阶级受贸易的影响也是比较明确的,因此,运用四种研究路径 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至于具体运用哪一种研究路径,主要取决于具体 的国家。在金融货币领域,由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国内阶级和社会联盟 也不是非常明显,因此,运用任何一种规范的研究路径都需要谨慎。在直接投资领域, 国际多边投资协定远没有贸易和货币领域的国际协定完善.跨国公司东道国不但影响 东道国的行业联盟和阶级联盟,而且也会影响母国的行业联盟和阶级联盟,因此.即使 是运用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也要顾及不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优先考 虑的产业。事实上,在现实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很难将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社会以及生产要素完全割裂,但在具体问题领域分析中,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 的政策偏好,学者们或政策制定者们可以将其中之一作为主要变量来分析具体的国家 对外经济政策。 二 国际体系:机制制度设计与战略选择 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的研究 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关于国际制度国际机制的研 ·10 1994-2011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际体系的影响, 同时还受到国家自身组织结构的影响, 以体系为中心的路径和以国家 为中心的路径正好解释了这一点, 但以体系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为什么处于同样体 系的国家会有不同的对外经济政策, 以国家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国家对外经济政策 的过程是如何形成的; 在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尽管国家是主要行为体, 但不是 唯一的行为体, 任何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但要受到阶级联盟的影响, 还要受到 行业联盟的影响, 以社会为中心的路径和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分别认识到 这一点, 但以社会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为什么阶级联盟即使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 时期是不同的, 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无法解释跨国之间的行业联盟或跨国 之间的阶级联盟是如何转化的。所以, 上述四种研究路径的划分, 只是为理论研究方 便之用, 任何一种研究路径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局限性。 第二, 国家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问题领域的优先性。以上研究国家对外经济政策 的四种路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告诫我们, 在分析任何国家的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 不 但要看到国家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复杂性, 还要关注对外经济政策中的具体问题 领域。在不同的问题领域, 政治 - 经济关联性、国家 - 社会关联性以及国内 - 国际关 联性的程度以及表现并不是完全相同的。比如, 在贸易领域, 由于世界贸易体系是比 较完善的, 国内的行业和阶级受贸易的影响也是比较明确的, 因此, 运用四种研究路径 中的任何一种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至于具体运用哪一种研究路径, 主要取决于具体 的国家。在金融货币领域, 由于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是不稳定的, 国内阶级和社会联盟 也不是非常明显, 因此, 运用任何一种规范的研究路径都需要谨慎。在直接投资领域, 国际多边投资协定远没有贸易和货币领域的国际协定完善, 跨国公司东道国不但影响 东道国的行业联盟和阶级联盟, 而且也会影响母国的行业联盟和阶级联盟, 因此, 即使 是运用以行业间要素流动为中心的路径, 也要顾及不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中的优先考 虑的产业。事实上, 在现实的国家对外经济政策的制定过程中, 很难将世界经济体系、 国家、社会以及生产要素完全割裂, 但在具体问题领域分析中, 由于不同的国家有不同 的政策偏好, 学者们或政策制定者们可以将其中之一作为主要变量来分析具体的国家 对外经济政策。 二 国际体系: 机制 /制度设计与战略选择 国际政治经济学关于国际体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国际机制 /国际制度的研究 上。20世纪 90年代以来,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关于国际制度 /国际机制的研 % 10%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生号经沂5女治2010年第10期 究具有如下三个基本趋向:第一,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体系中国家之 间相互合作的研究.以此区别于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冲突的 过分关注。第二,通过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关联性来研究国际制度国际机制, 寻求国际制度或国际机制的国内政治根源,由此发展出“新自由制度主义”,以此区别 于新自由主义。第三,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制度机制的 设计以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以此有别于“第一代”国际政治经 济学者对国际机制国际制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的争论中。 (一)机制制度与国际合作 在假设国家是理性的条件下,机制制度为什么能阻止国家我行我素的政策行为 并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呢?研究者们普遍认为,机制制度在国际合作中主要有如下 三种功能。O 第一,机制制度具有强制功能。机制制度的首要功能是通过使参与者的行为合 法化而限制参与者的行为。由于国际体系中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这就很容易使 得参与国具有免费搭车的动机。机制制度作为相互合作的行为体共同产生的第三 方,它可以通过强制性的协定或者协议阻止行为体双方的相互背叛或者免费搭车行 为。也就是说.机制制度既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鼓励成员国遵守业已建立的规章、规 则、规定和程序,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为处于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和泰国提供贷款,鼓 励韩国政府和泰国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建议:机制制度也可以通过惩 罚性的措施对那些违反业已建立的规章、规则、规定和程序的成员国进行惩处,如世界 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主要是基于国际协定来解决各种争端,防止或阻止各种形式 的贸易保护主义。机制制度的强制功能要求参与者应该权利与义务并重。 第二,机制制度具有监督功能。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是国际体系中几乎所有国家 都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国际体系中的利益分配主要有四种方式,即共同获利、共同 失利、零和利益(一方获利意味着另一方失利)以及和谐利益(一方能够完全主导利益 分配)。②在这四种利益分配方式中,后两种分配方式主要依靠国家的实力,而前两种 方式就不是国家实力所能解决的,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解决。机制制度作为 第三方由于具有监督功能,因而也可以帮助成员国解决利益分配中的冲突。机制制 度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议事日程来了解成员国各自偏好的结果,使得各方都能顾及彼 D John Ravenh ill ed,Global Political Economy.Oxford Oxford U nivers ity Prss 2008 p 82 2 Davil A.Baldy n.ed,Norealis and Neliberalim:The Conkmporary D ebate New Yotk Colm bia University Press 1993 pp 29-53 234-249. ·11 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究具有如下三个基本趋向: 第一, 在理性选择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国际体系中国家之 间相互合作的研究, 以此区别于现实主义 /新现实主义对国际体系中国家之间冲突的 过分关注。第二, 通过国内政治和国际政治经济的关联性来研究国际制度 /国际机制, 寻求国际制度或国际机制的国内政治根源, 由此发展出 新自由制度主义 , 以此区别 于新自由主义。第三, 通过运用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将国际体系中的国际制度 /机制的 设计以及相关国家的战略选择变得具有可操作性, 以此有别于 第一代 国际政治经 济学者对国际机制 /国际制度的研究主要停留在概念的争论中。 (一 )机制 /制度与国际合作 在假设国家是理性的条件下, 机制 /制度为什么能阻止国家我行我素的政策行为 并促进国家之间的合作呢?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 机制 /制度在国际合作中主要有如下 三种功能。& 第一, 机制 /制度具有强制功能。机制 /制度的首要功能是通过使参与者的行为合 法化而限制参与者的行为。由于国际体系中的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 这就很容易使 得参与国具有免费搭车的动机。机制 /制度作为相互合作的行为体共同产生的第三 方, 它可以通过强制性的协定或者协议阻止行为体双方的相互背叛或者免费搭车行 为。也就是说, 机制 /制度既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鼓励成员国遵守业已建立的规章、规 则、规定和程序, 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为处于金融危机中的韩国和泰国提供贷款, 鼓 励韩国政府和泰国政府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政策建议; 机制 /制度也可以通过惩 罚性的措施对那些违反业已建立的规章、规则、规定和程序的成员国进行惩处, 如世界 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主要是基于国际协定来解决各种争端, 防止或阻止各种形式 的贸易保护主义。机制 /制度的强制功能要求参与者应该权利与义务并重。 第二, 机制 /制度具有监督功能。如何进行利益分配是国际体系中几乎所有国家 都关心的问题。一般而言, 国际体系中的利益分配主要有四种方式, 即共同获利、共同 失利、零和利益 (一方获利意味着另一方失利 )以及和谐利益 (一方能够完全主导利益 分配 )。∋ 在这四种利益分配方式中, 后两种分配方式主要依靠国家的实力, 而前两种 方式就不是国家实力所能解决的, 需要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来解决。机制 /制度作为 第三方由于具有监督功能, 因而也可以帮助成员国解决利益分配中的冲突。机制 /制 度可以通过设定适当的议事日程来了解成员国各自偏好的结果, 使得各方都能顾及彼 % 11% & ∋ John Ravenh il,l ed. , G loba l Politica l E conomy, Oxford: Oxford U n iversity P ress, 2008, p. 82. David A. Baldw in, ed. , N eorea lism and N eoliberalism: Th e C on temporary D ebate, New York: Colum b ia Un iversity Press, 1993, pp. 29 - 53, 234- 249.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超越“范式”之争? 此的利益偏好,如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东京回合”谈判中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在非关税壁垒上的主张不同,但通过相互协商,最终在非关税壁垒的减让上达成一致: 机制制度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领域来建议成本如何分摊,防止双方因成本分摊的 争论而导致共同失利,如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由于发达国家 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新贸易领域的成本分摊上存在分歧,最后导致关 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解体。所以,机制制度虽然并不能解决国际体系中所有的利益分 配问题,但机制制度的监督功能确实可以帮助解决国际体系中因国家之间在利益分 配上的争执而导致共同失利的困境。 第三,机制制度具有预期和补偿功能。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国家间的相 互合作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按照基欧汉的研究,①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信息不对称,某些行为体可能比其他行为体对一种形势所占有的信息更多:二是 道德风险,某些行为体可能因为短期利益而去追求冒险而不是规避风险的行为:三是 不负责任的行为,某些行为体总是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国际体系中这些不确定性使 得许多国家对合作信心不足,因而在政策上举棋不决,摇摆不定。机制的建立或者制 度安排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不确定性.但至少可以减少这些不确定性。机制制度 所制定的规则使得预期的领域缩小了,因而不确定性相应就降低了:机制制度促进了 信息的广泛交流,所以分配的不对称性得到了缓解:机制制度关于各种特定议题的具 体规定加大了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成本:机制制度的持续存在使得合作的长期利润可 用来补偿即时成本,从而可以缓解道德风险。 (二)制度设计、战略互动与博弈论 与“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相比,“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在国际体系研 究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的进展,就是将博弈论这种分析工具引入国际机制制度的设计 和谈判之中,②从而使得国际机制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博弈论不但使得“国际合作”在理论上成为可能,而且使得“国际合作”在现实中 变得与“冲突”研究一样具有可操作性。这里我们仅以被国际政治经济学界广泛使用 ①[美]罗伯特·基欧汉著,苏长和等译:《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2006年版,第94-97页。 ②关于“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对国际制度研究的一些富有影响的成果,读者可以参阅[美]莉萨·马 丁、贝思·西蒙斯编,黄仁伟、蔡鹏鸿等译:《国际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③这方面标志性的成果,读者可以参阅Pirre A llan and Christimn Schm id山tds,Game Theo叮and Inter national Relations Prefere Infommation and Empiriml Evile,1994 Andreas H asenclever Peter M ayer and Volker Rteberger Theory of Intemational Reines Cabrilge Cabrilge University Press 199r莉萨·马丁、 贝思·西蒙斯编:《国际制度》2006。 ·12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此的利益偏好, 如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 东京回合 谈判中, 尽管发达国家和发展中 在非关税壁垒上的主张不同, 但通过相互协商, 最终在非关税壁垒的减让上达成一致; 机制 /制度也可以通过具体的问题领域来建议成本如何分摊, 防止双方因成本分摊的 争论而导致共同失利, 如在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的 乌拉圭回合 谈判中, 由于发达国家 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新贸易领域的成本分摊上存在分歧, 最后导致关 税及贸易总协定的解体。所以, 机制 /制度虽然并不能解决国际体系中所有的利益分 配问题, 但机制 /制度的监督功能确实可以帮助解决国际体系中因国家之间在利益分 配上的争执而导致共同失利的困境。 第三, 机制 /制度具有预期和补偿功能。世界政治的无政府状态使得国家间的相 互合作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按照基欧汉的研究, &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有三个来源: 一是信息不对称, 某些行为体可能比其他行为体对一种形势所占有的信息更多; 二是 道德风险, 某些行为体可能因为短期利益而去追求冒险而不是规避风险的行为; 三是 不负责任的行为, 某些行为体总是做出无法兑现的承诺。国际体系中这些不确定性使 得许多国家对合作信心不足, 因而在政策上举棋不决, 摇摆不定。机制的建立或者制 度安排虽然不能完全消除这些不确定性, 但至少可以减少这些不确定性。机制 /制度 所制定的规则使得预期的领域缩小了, 因而不确定性相应就降低了; 机制 /制度促进了 信息的广泛交流, 所以分配的不对称性得到了缓解; 机制 /制度关于各种特定议题的具 体规定加大了不负责任的行为的成本; 机制 /制度的持续存在使得合作的长期利润可 用来补偿即时成本, 从而可以缓解道德风险。 (二 )制度设计、战略互动与博弈论 与 第一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相比, 第二代 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在国际体系研 究方面最为引人注目的进展, 就是将博弈论这种分析工具引入国际机制 /制度的设计 和谈判之中, ∋ 从而使得国际机制 /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博弈论不但使得 国际合作 在理论上成为可能, 而且使得 国际合作在现实中 变得与 冲突 研究一样具有可操作性。这里我们仅以被国际政治经济学界广泛使用 % 12% 全球化与国际政治经济学: 超越范式之争? & ∋ ( [美 ]罗伯特% 基欧汉著, 苏长和等译: #霸权之后: 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 社 2006年版, 第 94- 97页。 关于 第二代国际政治经济学者对国际制度研究的一些富有影响的成果, 读者可以参阅 [美 ]莉萨% 马 丁、贝思% 西蒙斯编, 黄仁伟、蔡鹏鸿等译: #国际制度∃,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这方面标志性的成果, 读者可以参阅 P ierre A llan and Ch ristian Schm idt, ed s. , G am e Th eory and In ter na tional R elation s: P referen ce, Inf orma tion and Empirica l E vid en ce, 1994; Andreas H asenclever, Peter M ayer and Volker R itterberger, Theory of Interna tional R eg im es, C amb ridge: C amb ridge U n iversity Press, 1997; 莉萨% 马丁、 贝思% 西蒙斯编: #国际制度∃, 2006。
生号经沂5女治2010年第10期 的四种博弈模型为例,分析一下国家之间如何通过战略选择既能阻止国际体系中的 “搭便车”现象,又能在国际体系中进行合理的“利益分配”。⊙ L协作博弈 协作博弈(collaboratin game)经典模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nma),也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最为透彻、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博弈模型。在囚徒 困境的经典博弈模型中,A和B分别代表两个行为体(罪犯).S1(不招供罪行)和S2 (招供罪行)代表他们的行为战略选择。他们的利益在于所受惩罚的轻重程度其中4 表示利益最大(所受惩罚最轻),1表示利益最小(所受惩罚最严重)。囚徒困境的经 典模型描述的是如下这样一种情况:两个罪犯(A和B)共同参与了一项犯罪活动,在 没有串供可能性的情况下,各自选择什么样的战略(S1表示“不招供”,S2表示“招 供”)来面对法官的审问,从而达到惩罚最轻的效用(4表示惩罚最轻,1表示惩罚最 重)。法官告诉他们每个人的规则是,如果他们招供将减轻处罚(见图1)。 B SI S2 SI 33(P) 14 S2 41 22(N) 图1协作博弈 注:S1表示不招供,S2表示招供,P表示帕累托最优,N表示纳什均衡。 协作博弈战略选择的结果是:如果双方的战略选择不一致(例如,A选择SLB选 择S2或者A选择S2B选择S1),结果是一方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对方的利益必然受 到损失(41或者14),这样必然导致受损的一方改变战略:如果双方的战略选择相 一致(例如,A和B都选择S1或者A和B都选择S2),其结果是双方的利益效用相同 (3,3或者22)。如果A和B双方都选择S1其效用(33)对双方都是最优,但是这 种结果很不稳定,因为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战略达到利益最大化,这样就 回到损害对方的局面中(41或者14):如果A和B双方都选择S2其结果(22)最 为稳定,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战略从而使得自己获益更大(纳什均 衡),但是,这种战略选择的结果对双方而言只能是次优。 ①这里主要参考Pierre A llan and Christian Schm idt eds,Game Theory and Intemational Relations Pref erence Infomation and Empiriml Evidlence Edwad E kar Pullihing Li ited,1994 Andreas Hasenclever Peter M ayer and Voker R itterberger Theory of Intemational Regies 1997 bhn Ravenhill ed,Global Political Econo mx pp 73-80:Davil A.Bakhw n ed,Neorer lim and Neolberalim:The Contenporury Debate.pp 29-115 莉萨·马丁、贝思·西蒙斯编:国际制度》第35-64页。 ·13 C1994-201I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
2010年第 10期 的四种博弈模型为例, 分析一下国家之间如何通过战略选择既能阻止国际体系中的 搭便车 现象, 又能在国际体系中进行合理的 利益分配 。& 1. 协作博弈 协作博弈 ( co llabora tion game)经典模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囚徒困境 ( prisoner) s dilemma), 也是国际关系学界研究最为透彻、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博弈模型。在囚徒 困境的经典博弈模型中, A 和 B分别代表两个行为体 (罪犯 ), S1(不招供罪行 )和 S2 (招供罪行 )代表他们的行为战略选择。他们的利益在于所受惩罚的轻重程度, 其中 4 表示利益最大 (所受惩罚最轻 ), 1表示利益最小 (所受惩罚最严重 )。囚徒困境的经 典模型描述的是如下这样一种情况: 两个罪犯 ( A 和 B )共同参与了一项犯罪活动, 在 没有串供可能性的情况下, 各自选择什么样的战略 ( S1表示 不招供 , S2表示 招 供 )来面对法官的审问, 从而达到惩罚最轻的效用 ( 4 表示惩罚最轻, 1 表示惩罚最 重 )。法官告诉他们每个人的规则是, 如果他们招供将减轻处罚 (见图 1)。 B S1 S2 A S1 3, 3( P) 1, 4 S2 4, 1 2, 2( N) 图 1 协作博弈 注: S1表示不招供, S2表示招供, P表示帕累托最优, N 表示纳什均衡。 协作博弈战略选择的结果是: 如果双方的战略选择不一致 (例如, A 选择 S1, B选 择 S2; 或者 A选择 S2, B选择 S1), 结果是一方自身利益最大化, 而对方的利益必然受 到损失 ( 4, 1或者 1, 4), 这样必然导致受损的一方改变战略; 如果双方的战略选择相 一致 (例如, A和 B都选择 S1, 或者 A 和 B都选择 S2), 其结果是双方的利益效用相同 ( 3, 3或者 2, 2)。如果 A 和 B双方都选择 S1, 其效用 ( 3, 3)对双方都是最优, 但是这 种结果很不稳定, 因为任何一方都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战略达到利益最大化, 这样就 回到损害对方的局面中 ( 4, 1或者 1, 4); 如果 A 和 B双方都选择 S2, 其结果 ( 2, 2)最 为稳定, 因为任何一方都不可能通过改变自己的战略从而使得自己获益更大 (纳什均 衡 ), 但是, 这种战略选择的结果对双方而言只能是次优。 % 13% & 这里主要参考 P ierre A llan and Christian Schm idt, eds. , Gam e Theory and Interna tiona l R ela tion s: P ref erence, Informa tion and Empirica l Evidence, Edwa rd E lgar Pu blish ing L im ited, 1994; And reas H asenclever, Peter M ayer and Vo lker R itterberger, Th eory of Interna tional Regim es, 1997; John Ravenh il,l ed. , G lobal Political E cono m y, pp. 73- 80; David A. B aldw in, ed. , N eorea lism and N eolibera lism: Th e Contempora ry D ebate, pp. 29- 115; 莉萨% 马丁、贝思% 西蒙斯编: #国际制度∃, 第 35 - 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