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理论,又新又革命,曾被一些保守的和尚赶出了南京。 道生提出的理论中,有“善不受报”义,原文已失传。僧(518年卒)编的《弘 明集》,收有慧远的《明报应论》,这篇论文可能代表道生观点的某些方面,因为 它也讲善不受报。其总的思想是,将道家“无为”、“无心”的观念应用于形上学 无为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只要遵循无为、无心的原则 对于物也就无所贪恋迷执。即使从事各种活动,也是如此。既然“业”而受报,是 由于贪恋和迷执,现在没有贪恋和迷执,当然“业”不受报了(《弘明集》卷五, 载《大藏经》卷五十二)。慧远的这个理论,无论与道生原意是否相同,也是道家 理论向佛家形上学的扩展。道家的“无为”、“无心原来只有社会伦理的意义, 进入了佛学就有形上学的意义了,这一点是很有趣的。由此看来,它确实是中国佛 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后来的禅宗就是遵循这个发展而发展的 道生提出的理论中,还有“顿悟成佛”义,原文亦失传,谢灵运(433年卒)的 《辩宗论》阐述了道生此义。顿悟成佛的理论,与渐修成佛的理论相对立。后者认 为,只有通过逐步积累学习和修行、即通过积学,才能成佛。道生、谢灵运都不否 认积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积学的工夫不论多么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工夫, 积学的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佛。成佛是一瞬间的活动,就像是跃过鸿沟。要么是 跃成功,达到彼岸,刹那之间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跃而失败,仍然是原来的凡夫俗 子。其间没有中间的步骤。 “顿悟成佛”义的理论根据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可以说是与宇宙的理论,又新又革命,曾被一些保守的和尚赶出了南京。 道生提出的理论中,有“善不受报”义,原文已失传。僧(518年卒)编的《弘 明集》,收有慧远的《明报应论》,这篇论文可能代表道生观点的某些方面,因为 它也讲善不受报。其总的思想是,将道家“无为”、“无心”的观念应用于形上学 。无为的意思并不是真正无所作为,而是无心而为。只要遵循无为、无心的原则, 对于物也就无所贪恋迷执。即使从事各种活动,也是如此。既然“业”而受报,是 由于贪恋和迷执,现在没有贪恋和迷执,当然“业”不受报了(《弘明集》卷五, 载《大藏经》卷五十二)。慧远的这个理论,无论与道生原意是否相同,也是道家 理论向佛家形上学的扩展。道家的“无为”、“无心”原来只有社会伦理的意义, 进入了佛学就有形上学的意义了,这一点是很有趣的。由此看来,它确实是中国佛 学的一个重要发展,后来的禅宗就是遵循这个发展而发展的。 道生提出的理论中,还有“顿悟成佛”义,原文亦失传,谢灵运(433年卒)的 《辩宗论》阐述了道生此义。顿悟成佛的理论,与渐修成佛的理论相对立。后者认 为,只有通过逐步积累学习和修行、即通过积学,才能成佛。道生、谢灵运都不否 认积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认为,积学的工夫不论多么大,也只是一种准备工夫, 积学的本身并不足以使人成佛。成佛是一瞬间的活动,就像是跃过鸿沟。要么是一 跃成功,达到彼岸,刹那之间完全成佛;要么是一跃而失败,仍然是原来的凡夫俗 子。其间没有中间的步骤。 “顿悟成佛”义的理论根据是,成佛就是与“无”同一,也可以说是与宇宙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