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0 音 经为一般读者所习知,换成“相”容易产生不习惯,不如“约定俗 成”,仍译为“理念”。我将这本书寄呈在美国的陈先生后,他回信 中对别的没有提什么意见,但对“理念”这个译词,他一再指出是不 妥当的。太庆批评我说:“约定俗成”实际上是“约定错成”。他将 这句话写在文章中,不过没有说明他所批评的是我。我在《希腊哲 学史》第二卷论述柏拉图哲学时,下决心将“理念”改译为“相”,就 是他促成的,可惜陈先生已经看不到我纠正错误了。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另一个更普遍的术语einai(estin,on,即英 文being)。1987年我和太庆在《陈康论希腊哲学》的“编者的话”中 说:这个术语陈先生最早按德译Sin音译为“洒殷”,后来有时译 为“存有”、“有”或“是”:我们在陈先生写的中文论文中均保留他原 来的译法,但在翻译他的英文著作时,均将being按通常译法译为 “存在”。太庆对于这个办法是不满意的,他寻根究底,追到最初提 出esi的巴门尼德,对照希腊原文和各种译本,发现最早将这个 词译为“存在”并引起误解的,原来是他自己。993年他发表在 《学人》第四辑上的文章《我们怎样认识西方人的“是”?》中说明了 这个过程:他在五十年代初翻译《古希腊罗马哲学》中的巴门尼德 残篇时,“没有真的读懂,又不认得希腊文,遇到困难只能反复推蔽 各种译本”,将巴门尼德提出的两条认识道路译成为: (1)一条是:存在物是存在的; (2)另一条是:存在物是不存在的。 由此以讹传讹,造成普遍的误解和误译。后来他学会了希腊文,再 将希腊文和各种译本对照,了解了巴门尼德的原意。他说,“我现 在认为这两句应改译为: (1)一条是:它是,它不能不是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