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台湾研究,两岸关系2010年第3期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和路径 林冈万东青* 台湾在2008年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由积极主张改善两岸关系的国民党重新执政,为两岸关系的和平 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大陆方面正式提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的思路,始于2004年国务院台 湾事务办公室发表的“五·一七”声明,并在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但在民进党执政时 期,上述构想迟迟未能得到台湾当局的回应。马英九主政后,两岸关系出现了突破性的发展,双方进行了一系 列高层次的交流,包括在博鳌论坛期间胡锦涛总书记与萧万长的会面,2008年4月29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 民党荣誉主席连战的会面,5月28日胡锦涛总书记与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会面,海协会会长陈云林和海基 会董事长江丙坤自2008年6月以来的四次互访及其所签署的12项协议和1项共识。通过这些会面协商,两 岸在确认“九二共识”的基础上,搁置争议、共创未来,为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积累了相当的共识。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历史机遇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历史机遇的形成,台湾岛内因素是关键条件之一。国民党凭借超过50%的得票率,控制 了“立法院”四分之三以上的席位,并凭借58%的得票率,赢得最高领导人选举,意味着台湾大多数选民对民进 党谋求“台独”、对抗大陆的路线的唾弃。马英九主张在“宪法一中”和“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维持“不统、不独、 不武”的台海现状,以两岸经贸往来与文化交流全面正常化为起点,以双方“和解休兵”为第二阶段目标,而将 两岸问题的最终解决留待未来。这一政策思路与国民党前领导人李登辉,在“国统纲领”的旗帜下推行“独台” 路线有很大不同。马英九未将统一视为两岸关系的远程目标,但也没有像李登辉那样,致力推行“阶段性的两 个中国”政策。如果说,李登辉所追求的是“先独再统”、陈水扁所追求的是“先独再说”的话,马英九的政策思路 似乎可以简化为“先和再说”。从这一思路出发,马英九在其“就职演说”中,没有使用“本土化”、“共同体”、“认 同”、“台湾文化”、“福尔摩沙”等对大陆具有刺激性的字眼,少用“国家”这一字眼(只两次提到“民主国家”),多 用“成员”(国际社会)、“乐土”、“美丽家园”等中性字眼,同时使用“中国大陆”这一隐含两岸同属一中意义的字 眼,而不像陈水扁那样,故意将“中国”和“台湾”相提并论。马英九在“就职演说”中所提到的台湾精神,指的是 善良、正直、勤奋、诚信、包容、进取这些传统的核心价值,实际上跟中华民族的精神并没有明显区别。而马英九 有关“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两岸问题最终解决的关键不在主权争议,而在生活方式与核心价值”,以及 “由衷盼望中国大陆能继续走向自由、民主与均富的大道,为两岸关系的长远和平发展,创造双赢的历史条件” 的说法,实际上是将统一这一未来选项隐含在他的大陆政策之中。这不但与陈水扁对统一不说不干,对“独立” 又说又干的路线截然不同,而且与李登辉对统一只说不干、对“独立”只干不说,也有很大的不同。 台湾出现第二次政党轮替和大陆政策重大转向的根本原因是两岸在经历了20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间 接“三通”后,双方的关系日益密切,远非李登辉和陈水扁的逆势操作路线所能扭转。李、陈分别推行“独台”和 “台独”路线,限制两岸经济、文化交流的规模,并造成了两岸政治关系的数次危机,但改变不了台湾人民要求 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流民意。虽然台湾大多数人民目前尚无法接受两岸和平统一的安排,但他们更不希望因为 “台湾独立”引起两岸战争,而是希望维持两岸和平现状。在台湾两大政党中,国民党希望在“一中各表”的“九 *林冈为上海交通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导,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万东青为上海交通 大学中外政治制度硕士研究生。 ·6· C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