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2期 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105 占整个会谈的30.6%。同时,周描述的“天下大 问题、总统访华、双方联络,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 乱”隐隐地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国家安全状 精力,分别占15.3%,11.1%,和9.7%。非常值 况的担忧。虽然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占用的时间 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苏联的威胁”,这个中方 和精力高居所有会谈议题之首,占19.4%,但这 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中方并没有主动提出,也没 是周恩来用“挤牙膏”的办法“挤”出来用步 有深入地和基辛格谈,但是在整个会谈中,“苏 步紧逼、环环相扣的方法让基辛格表明美国政府 联”这个字眼会不时地闪烁出现。换句话说,“苏 在台湾问题上的明确立场,迫使基辛格谈他很想 联”出现的绝对频率并不高,但相对频率却很高。 回避的问题。周恩来充分地利用了“主场”的优 中方会提到“美、苏、日有可能勾结瓜分中国”; 势,用紧张、急切的节奏主导着整个谈判,以至于 “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目前在蒙古人 基辛格先后四次说“我还没有说完我想说的”, 民共和国驻军”等等。①基辛格似乎对中国的担 “请让我来陈述一下我的观点”,“我就要谈这一 忧心领神会,清清楚楚地向中方表明美、苏、日不 点,总理总是比我领先一步”,“首先,请让我说” 会勾结瓜分中国,美会及时向中国通报军控谈判 等等。美方对于自己关注的话题,如:印度支那 信息。 三、话语的建构功能 在基辛格与周恩来的初次会晤中,基辛格运 统的“亲密助手”(close associate),多次提到自己 用了大量热诚的话语营造良好谈判氛围,并有意 是“代表尼克松总统”(on behalf of President 弱化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基辛格先是 Nixon),是被“尼克松总统授权”(was authorized 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崇拜 by President Nixon)的。其言外之意就是:美方 和敬仰:他称赞中国“优越的文化”(cultural supe- 的观点是总统许可的,非基辛格的个人观点,是 riority),“美丽、神奇的土地”(beautiful and mys- 美国政府官方的态度。同时,基辛格多次频繁使 terious land),强调中国的“成就”(achievement)、 用形容词和程度副词表达“美方的态度是诚恳 “传统”(tradition)和“实力”(strength)。同时对 的”这个概念。基辛格会使用“绝对的坦率”(ab 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敌入侵寄予深切同情,称中国 solutely candid),“带着所有的诚意”(with full 是“外国压迫的受害者”(victims of foreign op candor),“绝对的尊重”(will be honored abso~ pression)。并谦虚地说:与中国相比,美国只是 lutely)等词汇表达美方严肃、认真、坦诚的会谈 一个“新兴的、发展中”(new and developing)国 态度。另一方面,基辛格在会谈中有意识地弱 家。此外,基辛格还时刻注意用话语提升中国的 化,甚至搁置意识形态因素,反复解释尼克松时 国际地位,强化“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发展中的国 期的对外政策与以往的政府不同,不以意识形态 家"(strong and developing)的概念。美国“热切 划线,强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mutual respect 盼望”(keen anticipation),并且“衷心希望”(keen and equality)基础上,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上进行 awareness)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play appro- 合作(cooperate)。"基辛格承认双方在“意识形态 priate role),“分担国际责任”(share internation- 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deep ideological differ al responsibility)。并称“中美两国之间有如此悠 ences),但希望“由历史评判对错"(let history judge 久的友谊并非偶然”(It is no accident that our who is correct)。杜勒斯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在全 two countries have had such a long history of 世界与共产主义战斗,为了使美国成为主导力量, friendship)。为显示同周恩来谈话的可信性和权 美国要在任何时间,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参加每 威性,基辛格不忘主动“垫高板凳”,称自己是总 一场战斗。而尼克松总统的对外政策则不同一 Memcon,Kissinger and Zhou,10 July 1971,Afternoon (12:10 p.m.-6:00 p.m.)with cover memo by Lord, 6 August 1971,Source:box 1033,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enki.net第 2 期 郑华 :话语分析与国际谈判研究 占整个会谈的 30. 6 %。同时 ,周描述的“天下大 乱”隐隐地体现出中国领导人对中国国家安全状 况的担忧。虽然双方在台湾问题上占用的时间 和精力高居所有会谈议题之首 ,占 19. 4 % ,但这 是周恩来用“挤牙膏”的办法“挤”出来 ———用步 步紧逼、环环相扣的方法让基辛格表明美国政府 在台湾问题上的明确立场 ,迫使基辛格谈他很想 回避的问题。周恩来充分地利用了“主场”的优 势 ,用紧张、急切的节奏主导着整个谈判 ,以至于 基辛格先后四次说“我还没有说完我想说的”, “请让我来陈述一下我的观点”“, 我就要谈这一 点 ,总理总是比我领先一步”“, 首先 ,请让我说” 等等。美方对于自己关注的话题 ,如 :印度支那 问题、总统访华、双方联络 ,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 精力 ,分别占 15. 3 % ,11. 1 % ,和 9. 7 %。非常值 得注意的一点是 ,对于“苏联的威胁”,这个中方 最关注的问题之一 ,中方并没有主动提出 ,也没 有深入地和基辛格谈 ,但是在整个会谈中 “, 苏 联”这个字眼会不时地闪烁出现。换句话说 “, 苏 联”出现的绝对频率并不高 ,但相对频率却很高。 中方会提到“美、苏、日有可能勾结瓜分中国”; “苏联侵略捷克斯洛伐克”;“苏联目前在蒙古人 民共和国驻军”等等。① 基辛格似乎对中国的担 忧心领神会 ,清清楚楚地向中方表明美、苏、日不 会勾结瓜分中国 ,美会及时向中国通报军控谈判 信息。 三、话语的建构功能 在基辛格与周恩来的初次会晤中 ,基辛格运 用了大量热诚的话语营造良好谈判氛围 ,并有意 弱化双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分歧。基辛格先是 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对中国古老文化的崇拜 和敬仰 :他称赞中国“优越的文化”(cultural supe2 riority) “, 美丽、神奇的土地”(beautif ul and mys2 terious land) ,强调中国的“成就”(achievement) 、 “传统”(tradition) 和“实力”(strength) 。同时对 中国历史上遭受外敌入侵寄予深切同情 ,称中国 是“外国压迫的受害者”( victims of foreign op2 pression) 。并谦虚地说 :与中国相比 ,美国只是 一个“新兴的、发展中”( new and developing) 国 家。此外 ,基辛格还时刻注意用话语提升中国的 国际地位 ,强化“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发展中的国 家”(strong and developing) 的概念。美国“热切 盼望”(keen anticipation) ,并且“衷心希望”( keen awareness) 中国“发挥应有的作用”(play appro2 priate role) ,“分担国际责任”(share internation2 al responsibility) 。并称“中美两国之间有如此悠 久的友谊并非偶然”( It is no accident t hat our two countries have had such a long history of friendship) 。为显示同周恩来谈话的可信性和权 威性 ,基辛格不忘主动“垫高板凳”,称自己是总 统的“亲密助手”(close associate) ,多次提到自己 是“代表尼克松总统”(on behalf of President Nixon) ,是被“尼克松总统授权”(was aut horized by President Nixon) 的。其言外之意就是 :美方 的观点是总统许可的 ,非基辛格的个人观点 ,是 美国政府官方的态度。同时 ,基辛格多次频繁使 用形容词和程度副词表达“美方的态度是诚恳 的”这个概念。基辛格会使用“绝对的坦率”(ab2 solutely candid) “, 带着所有的诚意”( wit h f ull candor) “, 绝对的尊重”( will be honored abso2 lutely) 等词汇表达美方严肃、认真、坦诚的会谈 态度。另一方面 ,基辛格在会谈中有意识地弱 化 ,甚至搁置意识形态因素 ,反复解释尼克松时 期的对外政策与以往的政府不同 ,不以意识形态 划线 ,强调在“相互尊重和平等的(mut ual respect and equality) 基础上 ,在共同关心的事务上进行 合作(cooperate) 。”基辛格承认双方在“意识形态 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deep ideological differ2 ences) ,但希望“由历史评判对错”(let history judge who is correct) 。杜勒斯时期的对外政策是“在全 世界与共产主义战斗 ,为了使美国成为主导力量 , 美国要在任何时间 ,在世界的每一个地方 ,参加每 一场战斗。而尼克松总统的对外政策则不同 ——— 105 ① Memcon , Kissinger and Zhou , 10 J uly 1971 , Afternoon (12 :10 p. m. 26 :00 p. m. ) , with cover memo by Lord , 6 August 1971 ,Source : box 1033 , China HA K Memcons J uly 1971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