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双月刊)2015年第5期 抗争政治中的国家视角:回顾与展望 周凯 [内容提要]抗争政治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的一种准制度化互动过程。以抗争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忽略 了囯家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主体地位。“将国家带回来”已成为学术界关于抗争政治研究发 展的共识。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涵盖了囯家政体比较、政府应对策略归纳以及国家代 理人角色分析等多个方面。为了进一步拓展国家视角的研究维度,国家能力是值得关注的 重要变量。国家自身的财政能力、强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直接关系着其对抗争者诉求的权衡 抗争行动的掌控以及“官民”互动的成效,并由此形成了国家应对抗争政治的内在行为逻辑 [关键词]抗争政治国家国家视角国家能力 [分类号]D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15)05415247 DO:0.6502/cnki.11-3404/d2015.05.022 抗争行动是任何政治制度都无法避免的社会 从广义上来讲,抗争政治泛指“普通民众联 现象。人类社会中的暴力革命、社会运动、宗教冲合起来对抗权力精英、执政者或敌对者的行 突、族群纷争、示威抗议、跨国界运动等抗争行为动”。从狭义上而言,抗争政治必须具备四个同 早已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等重要的特征:(1)不定期发生的、公共的、集体 内的重要课题。虽然各个学科从不同视角提出诸的诉求;(2)诉求提出者与诉求对象发生互动 多理论思考,但抗争行动的研究却呈现出碎片化(3)政府是被涉及的一方(诉求的对象、发起者或 特征,缺乏统摄性、普适性的解释框架。这一状况第三方):(4)诉求的结果必然影响到参与方的利 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得以改变—道格·麦克益。一般而言,抗争政治的发起者通常缺乏介入 亚当( Doug Mcadam)、西德尼·塔罗( Sidney政治抉择和政策制定过程的有效政治资源和渠 Tarrow)和查尔斯·蒂利( Charles Tilly)三位学者联道,因而只能利用“走上街头”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合发表了《建构抗争政治》一文,首次提出了“抗并引起决策者的关注,即通过非制度化(non 争政治”( contentious politics)这一术语,呼吁打破 institutionalized)的政治参与方式将国家牵扯其中 学科壁垒,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发生的政治革命、以达到实现利益诉求的目的。 社会运动、民众抗议等抗争行为纳入统一的“抗 争政治”解释框架之下,系统地探析其发生机制 抗争政治研究的理论范式变迁 演进过程及因果联系。① 抗争政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代理论范式的 21994-2015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抗争政治中的国家视角:回顾与展望 周 凯 [内容提要] 抗争政治本质上是国家与社会的一种准制度化互动过程。以抗争者为中心的理论范式忽略 了国家具有独立行为能力的主体地位。“将国家带回来”已成为学术界关于抗争政治研究发 展的共识。以国家为中心的理论视角涵盖了国家政体比较、政府应对策略归纳以及国家代 理人角色分析等多个方面。为了进一步拓展国家视角的研究维度,国家能力是值得关注的 重要变量。国家自身的财政能力、强制能力和组织能力直接关系着其对抗争者诉求的权衡、 抗争行动的掌控以及“官民”互动的成效,并由此形成了国家应对抗争政治的内在行为逻辑。 [关 键 词] 抗争政治 国家 国家视角 国家能力 [分 类 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 2015) 05-0152-07 抗争行动是任何政治制度都无法避免的社会 现象。人类社会中的暴力革命、社会运动、宗教冲 突、族群纷争、示威抗议、跨国界运动等抗争行为 早已成为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领域 内的重要课题。虽然各个学科从不同视角提出诸 多理论思考,但抗争行动的研究却呈现出碎片化 特征,缺乏统摄性、普适性的解释框架。这一状况 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才得以改变———道格·麦克 亚当 ( Doug McAdam ) 、西 德 尼·塔 罗 ( Sidney Tarrow) 和查尔斯·蒂利( Charles Tilly) 三位学者联 合发表了《建构抗争政治》一文,首次提出了“抗 争政治”( contentious politics) 这一术语,呼吁打破 学科壁垒,将人类社会从古至今发生的政治革命、 社会运动、民众抗议等抗争行为纳入统一的“抗 争政治”解释框架之下,系统地探析其发生机制、 演进过程及因果联系。① 从广义上来讲,抗争政治泛指“普通民众联 合起来 对 抗 权 力 精 英、执政者或敌对者的行 动”②。从狭义上而言,抗争政治必须具备四个同 等重要的特征: ( 1) 不定期发生的、公共的、集体 的诉求; ( 2) 诉求提出者与诉求对象发生互动; ( 3) 政府是被涉及的一方( 诉求的对象、发起者或 第三方) ; ( 4) 诉求的结果必然影响到参与方的利 益。③一般而言,抗争政治的发起者通常缺乏介入 政治抉择和政策制定过程的有效政治资源和渠 道,因而只能利用“走上街头”的方式来表达诉求 并引起 决 策 者 的 关 注,即通过非制度化 ( noninstitutionalized) 的政治参与方式将国家牵扯其中 以达到实现利益诉求的目的。 一、抗争政治研究的理论范式变迁 抗争政治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代理论范式的 — 152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双月刊) 2015 年第 5 期 DOI:10.16502/j.cnki.11-3404/d.2015.05.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