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 的文明 3、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 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 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 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 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 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 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 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 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 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 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 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 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別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 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 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 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 (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 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 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 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 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 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 《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 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 的文明。” 3、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 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 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 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 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 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 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 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 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 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 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 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 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别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 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 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 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 (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 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 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 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 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 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 《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 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