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1、形成 标志着现代杂文诞生的是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辟的“随感录”专栏。这一方面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灵活地进行启蒙宣传和社会文化批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报刊编辑的需 要,配合庄重严肃的长篇政论文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大信 息传播的密度与强度。因为它短小,便比较自由、敏捷、迅速地触及时事:因为它轻便,便少了庄 严的学究气,纵意而谈,生动活泼,也就更加注重其艺术性(或文学性)。特别是适应它抗争社 会、针砭流弊的需要,它就多采用讽刺、反语、幽默、夸张等喜剧性表现手法:并且自由地运用札 记、时评、语录、通信等各种体式。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除《新青年》外,《每周评 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新青年》“随感录”的主要代表 作家有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和鲁迅等。 2、代表作家 李大钊的《宰猪场式的政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以两个几乎 完全相同的判断句式构成(对比日本与我们的政治:“动物园”与“宰猪场”),显示出犀利深刻 的风格。但也有过于直露单调之弊。《今》和《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 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 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 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 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的“随感录”透彻周密,但缺少回味,常有惊世骇俗的见识,但也不无过激之处。鲁迅 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 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语)。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 运动而名留清史。 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以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手法,在貌似恭敬顺从的伪装下,对复古守旧派极 尽嘲弄之能事,对“作揖主义”给予了尽情的揶揄,可谓早期杂文的名篇。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他所发表的29则“随感录”后收入杂文集《热风》中,他在《热风 ·题记》中自述说,这些“随感录”“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 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虽然着 眼小问题,但常常“以小见大”,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味。同时这些“随感录”注重社会批判 效应,形式多样,明朗通脱,尖锐泼辣,时时包裏着讽刺、幽默与诙谐,同时又充满炽热的战斗情 感,不似后来杂文的冷峻。如《随感录·三十九》讽刺顽固保守的国粹派说“那时候,只要从来如 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 若乳酪’”,在对“桃花”、“乳酪”的品鉴中玩味出无尽的“杂文味”。除“随感录”外,鲁迅 还于1919年89月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为他日后《野草》的 创作作了先期的尝试。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一。他最早写作“随感 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 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硏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1、形成 标志着现代杂文诞生的是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辟的“随感录”专栏。这一方面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灵活地进行启蒙宣传和社会文化批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报刊编辑的需 要,配合庄重严肃的长篇政论文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大信 息传播的密度与强度。因为它短小,便比较自由、敏捷、迅速地触及时事;因为它轻便,便少了庄 严的学究气,纵意而谈,生动活泼,也就更加注重其艺术性(或文学性)。特别是适应它抗争社 会、针砭流弊的需要,它就多采用讽刺、反语、幽默、夸张等喜剧性表现手法;并且自由地运用札 记、时评、语录、通信等各种体式。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除《新青年》外,《每周评 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新青年》“随感录”的主要代表 作家有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和鲁迅等。 2、代表作家 李大钊的《宰猪场式的政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以两个几乎 完全相同的判断句式构成(对比日本与我们的政治:“动物园”与“宰猪场”),显示出犀利深刻 的风格。但也有过于直露单调之弊。《今》和《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 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 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 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 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的“随感录”透彻周密,但缺少回味,常有惊世骇俗的见识,但也不无过激之处。鲁迅 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 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语)。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 运动而名留清史。 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以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手法,在貌似恭敬顺从的伪装下,对复古守旧派极 尽嘲弄之能事,对“作揖主义”给予了尽情的揶揄,可谓早期杂文的名篇。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他所发表的29则“随感录”后收入杂文集《热风》中,他在《热风 ·题记》中自述说,这些“随感录”“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 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虽然着 眼小问题,但常常“以小见大”,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味。同时这些“随感录”注重社会批判 效应,形式多样,明朗通脱,尖锐泼辣,时时包裹着讽刺、幽默与诙谐,同时又充满炽热的战斗情 感,不似后来杂文的冷峻。如《随感录·三十九》讽刺顽固保守的国粹派说“那时候,只要从来如 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 若乳酪’”,在对“桃花”、“乳酪”的品鉴中玩味出无尽的“杂文味”。除“随感录”外,鲁迅 还于1919年8~9月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为他日后《野草》的 创作作了先期的尝试。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一。他最早写作“随感 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 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研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