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20年代的散文 虽然散文这一概念在古代便已经出现,但泛指一切非韵文的散体文章。现代散文的概念是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吸取西方散文理论而逐渐形成的。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文学的 散文”,虽然还包括 fiction(小说)和 essay,但已经将它作为与诗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并将一切应用性文章、科学著述排除在外。 后来周作人在《美文》(1921)中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一—“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 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是批评性的,是学术性的。二是记述性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 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关系夹杂的。”进一步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划出了 界限,并确认了散文具有其它文学种类不可替代的表现功能。这样,现代散文便成为了一种“与 诗、小说、戏剧并举的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 举凡诗、小说、戏剧文学之外的文学体裁,诸如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游记、 讯、回忆录、散文诗,以及文学性强的书信、日记等都被归入散文的门下。 而且散文不仅体裁不拘,姿态万千,笔法自然,自由舒展,并能在随意之中真切地表现出作家 的人格与个性,因而受到作家的普遍喜爱。诗人、小说家几乎都同时写作散文,而专心致志于散文 的耕耘的散文作家也不乏其人,因而散文领域呈现出格外的热闹与喧哗,展示出多种的样式与风 格。正如朱自清所指出:“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 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 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 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现代散文没有像其它文学体裁那样有过大力的提倡或激烈的论争,它几乎是在默默无闻中长 大、成熟的,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它已硕果累累。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 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 上。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 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 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 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五四"时期散文 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 、兴盛的原因 后起的散文,在五四时期极一时之盛。其中原因有 1、文体自身的原因 2、时代的特殊需求 3、文学革命的需要 4、文学传统的继承。 《新青年》的“随感录”作家群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 虽然散文这一概念在古代便已经出现,但泛指一切非韵文的散体文章。现代散文的概念是 在“五四”文学革命中吸取西方散文理论而逐渐形成的。刘半农的《我之文学改良观》中“文学的 散文”,虽然还包括fiction(小说)和essay,但已经将它作为与诗歌戏曲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并将一切应用性文章、科学著述排除在外。 后来周作人在《美文》(1921)中把文学散文称为“美文”——“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 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作两类。一是批评性的,是学术性的。二是记述性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 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关系夹杂的。”进一步在小说与散文之间划出了 界限,并确认了散文具有其它文学种类不可替代的表现功能。这样,现代散文便成为了一种“与 诗、小说、戏剧并举的一个独立的文学部门”。 举凡诗、小说、戏剧文学之外的文学体裁,诸如杂感、短评、小品、随笔、速写、游记、通 讯、回忆录、散文诗,以及文学性强的书信、日记等都被归入散文的门下。 而且散文不仅体裁不拘,姿态万千,笔法自然,自由舒展,并能在随意之中真切地表现出作家 的人格与个性,因而受到作家的普遍喜爱。诗人、小说家几乎都同时写作散文,而专心致志于散文 的耕耘的散文作家也不乏其人,因而散文领域呈现出格外的热闹与喧哗,展示出多种的样式与风 格。正如朱自清所指出:“就散文论散文,这三四年的发展,确是绚烂极了:有种种的样式,种种 的流派,表现着、批评着、解释着人生的各面,迁流曼衍,日新月异:有中国名士风,有外国绅士 风,有隐士,有叛徒,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写,或讽刺,或委曲,或缜密,或劲健,或绮丽,或 洗炼,或流动,或含蓄,在表现上是如此。” 现代散文没有像其它文学体裁那样有过大力的提倡或激烈的论争,它几乎是在默默无闻中长 大、成熟的,但当人们蓦然回首时,却发现它已硕果累累。鲁迅在30年代《小品文的危机》曾经这 样回顾: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 上。中国文学史上还从来未曾出现过散文创作的如此盛况。"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数量之大,文体品 种之丰,风格之绚烂多彩,名家之多,都是异常触目的。这时期产生了鲁迅、周作人等散文大家以 及冰心、朱自清、郁达夫、林语堂等诸多不同风致的散文名家。散文创作的个性特征与时代特征的 扩张,以及由此产生的散文内容、形式风格的独创性,无疑是新文学的重要收获。"五四"时期散文 格外发达,甚至成绩超出其他文体。 一、兴盛的原因 后起的散文,在五四时期极一时之盛。其中原因有: 1、文体自身的原因 2、时代的特殊需求 3、文学革命的需要 4、文学传统的继承。 二、《新青年》的“随感录”作家群
1、形成 标志着现代杂文诞生的是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辟的“随感录”专栏。这一方面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灵活地进行启蒙宣传和社会文化批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报刊编辑的需 要,配合庄重严肃的长篇政论文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大信 息传播的密度与强度。因为它短小,便比较自由、敏捷、迅速地触及时事:因为它轻便,便少了庄 严的学究气,纵意而谈,生动活泼,也就更加注重其艺术性(或文学性)。特别是适应它抗争社 会、针砭流弊的需要,它就多采用讽刺、反语、幽默、夸张等喜剧性表现手法:并且自由地运用札 记、时评、语录、通信等各种体式。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除《新青年》外,《每周评 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新青年》“随感录”的主要代表 作家有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和鲁迅等。 2、代表作家 李大钊的《宰猪场式的政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以两个几乎 完全相同的判断句式构成(对比日本与我们的政治:“动物园”与“宰猪场”),显示出犀利深刻 的风格。但也有过于直露单调之弊。《今》和《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 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 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 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 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的“随感录”透彻周密,但缺少回味,常有惊世骇俗的见识,但也不无过激之处。鲁迅 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 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语)。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 运动而名留清史。 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以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手法,在貌似恭敬顺从的伪装下,对复古守旧派极 尽嘲弄之能事,对“作揖主义”给予了尽情的揶揄,可谓早期杂文的名篇。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他所发表的29则“随感录”后收入杂文集《热风》中,他在《热风 ·题记》中自述说,这些“随感录”“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 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虽然着 眼小问题,但常常“以小见大”,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味。同时这些“随感录”注重社会批判 效应,形式多样,明朗通脱,尖锐泼辣,时时包裏着讽刺、幽默与诙谐,同时又充满炽热的战斗情 感,不似后来杂文的冷峻。如《随感录·三十九》讽刺顽固保守的国粹派说“那时候,只要从来如 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 若乳酪’”,在对“桃花”、“乳酪”的品鉴中玩味出无尽的“杂文味”。除“随感录”外,鲁迅 还于1919年89月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为他日后《野草》的 创作作了先期的尝试。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一。他最早写作“随感 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 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硏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
1、形成 标志着现代杂文诞生的是1918年《新青年》第四卷第四号开辟的“随感录”专栏。这一方面是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更灵活地进行启蒙宣传和社会文化批评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报刊编辑的需 要,配合庄重严肃的长篇政论文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短小精悍的文章会使版面更加丰富多彩,增大信 息传播的密度与强度。因为它短小,便比较自由、敏捷、迅速地触及时事;因为它轻便,便少了庄 严的学究气,纵意而谈,生动活泼,也就更加注重其艺术性(或文学性)。特别是适应它抗争社 会、针砭流弊的需要,它就多采用讽刺、反语、幽默、夸张等喜剧性表现手法;并且自由地运用札 记、时评、语录、通信等各种体式。因而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除《新青年》外,《每周评 论》、《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设立了“随感录”专栏。《新青年》“随感录”的主要代表 作家有李大钊、刘半农、钱玄同和鲁迅等。 2、代表作家 李大钊的《宰猪场式的政治》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揭露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主要以两个几乎 完全相同的判断句式构成(对比日本与我们的政治:“动物园”与“宰猪场”),显示出犀利深刻 的风格。但也有过于直露单调之弊。《今》和《新的!旧的!》是两篇脍炙人口的白话论文,写得 生动活泼,文采斐然。他的"随感录"篇幅短小,却耐人寻味。如《解放后的人人》就很有代表性:" 放过足的女子,再不愿缠足了。剪过辫的男子,再不愿留辫了。享过自由幸福的人民,再不愿作专 制皇帝的奴隶了。作惯活文学的人,再不愿作死文章了。"短短几句话,就把获得解放的人们不堪回 首的那种心境充分展示了出来。 钱玄同的“随感录”透彻周密,但缺少回味,常有惊世骇俗的见识,但也不无过激之处。鲁迅 曾评论说“玄同之文,即颇汪洋,而少含蓄,使读者览之了然,无所疑惑,故于表白意见,反为相 宜,效力亦复很大”(鲁迅语)。钱玄同与刘半农的"双簧信"杂文《复王敬轩书》则因推进新文化 运动而名留清史。 刘半农的《作揖主义》以正面文章反面做的手法,在貌似恭敬顺从的伪装下,对复古守旧派极 尽嘲弄之能事,对“作揖主义”给予了尽情的揶揄,可谓早期杂文的名篇。 当然最具代表性的是鲁迅。他所发表的29则“随感录”后收入杂文集《热风》中,他在《热风 ·题记》中自述说,这些“随感录”“所评论的多是小问题”,“有的是对于扶乩,静坐,打拳而 发的,有的是对于所谓‘保存国粹’而发的,有的是对于上海《时报》的讽刺画而发的”,虽然着 眼小问题,但常常“以小见大”,发掘出深刻的社会文化意味。同时这些“随感录”注重社会批判 效应,形式多样,明朗通脱,尖锐泼辣,时时包裹着讽刺、幽默与诙谐,同时又充满炽热的战斗情 感,不似后来杂文的冷峻。如《随感录·三十九》讽刺顽固保守的国粹派说“那时候,只要从来如 此,便是宝贝,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中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 若乳酪’”,在对“桃花”、“乳酪”的品鉴中玩味出无尽的“杂文味”。除“随感录”外,鲁迅 还于1919年8~9月间在《国民公报》上发表了一组题为《自言自语》的散文诗,为他日后《野草》的 创作作了先期的尝试。 陈独秀是“随感录”文体的开创者,也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杂文作者之一。他最早写作“随感 录”用的是浅显的文言,后来才改用白话。他的杂文大都写得居高临下、要言不烦,往往几句话就 能点出症结,指破迷津。他还有一些警句或格言式的杂文,如《研究室与监狱》这样写道:“世界
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 的文明 3、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 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 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 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 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 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 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 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 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 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 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 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 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別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 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 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 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 (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 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 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 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 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 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 《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 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文明发源地有二:一是科学研究室,一是监狱。我们青年要立志出了研究室就入监狱,出了监狱就 入研究室,这才是人生最高尚优美的生活。从这两处发生的文明,才是真文明、才是有生命有价值 的文明。” 3、意义及影响:这个作家群奠定了杂文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地位,而且影响所及,自《新 青年》到《莽原》、《语丝》,直至30年代以后的《萌芽》、《太白》、《中流》,可以找出一条 发展轨迹。而《新青年》、《语丝》分化后,在周作人麾下聚集的自由主作家群,所谓"言志派"散 文流派,以后发展到《骆驼草》、《水星》、《论语》等,与前一派自是路向不同;不过,在"五 四"初期,大体上还是取同一创作立场的。 《新青年》上的杂文,大都以随感形式对现实做敏锐的反应,不见得如何缜密漂亮,却是充分 体现"五四"的青春精神,而每位作者又都保持着鲜明的个人风格。"随感录"杂文大都是论战批判色 彩浓厚的急就章,必须联系当时特定的时代氛围来阅读。 二、周作人与"言志派"散文 周作人思想比较复杂,“五四”时期就有所谓“叛徒”(反抗者)与“隐士”(超离现实者)的两 重性格,但他又是现代散文的大家,对他这方面的历史地位应充分肯定。 (一)简介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原名槐寿,字启明、起孟,号知堂,是鲁迅的二弟。1906年从 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赴日本留学。留学期间开始致力于中西文化研究,并且掌握了日、英、希腊等 多种外国语言。回国后自1917年起在北京大学等校任教并投身新文化运动。长期的学者生涯对他的 散文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整个“五四”时期,周作人一方面积极倡导“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在《人的文学》、《平民 文学》等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人的文学”的理论,积极推进文学革命的发 展;另一方面,他大力提倡发展现代散文。1921年6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美文》 的短评,热情号召“治新文学的人”去大胆尝试现代的小品散文,并且身体力行,以自己的创作实 践积极推进现代小品散文的发展和繁荣。 “五四”时期,特别是参与语丝社工作时期,周作人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作品,尤其是风格鲜明的小 品散文。从1923年起,周作人先后创作出版了24本散文专集。他在1928年以后的散文创作虽不乏艺 术境界炉火纯青之作,但艺术性、战斗性俱佳的作品,则主要集中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周作 人最有影响和最有代表性的散文集有《自己功园地》(1923)、《雨天的书》(1926)、《泽泻集》 (1927)、《谈龙集》(1927)、《谈虎集》(1928)。《永日集》(1929)等。“五四”落潮之后,周作 人于1928年底写下《闭户读书论》一文,表明了躲进书斋,谈经论史.远离现实,安心养性的所谓 中庸主义的“绅士”态度。对于周作人来说,其思想和创作从激进向保守的转变,从封建传统的"叛 徒"向谈鬼说禅的“隐士”的退缩并不是突发的。早在“五四”时期,在他的心中就已经隐伏着深深 的思想矛盾,“浮躁凌厉”的积极姿态与“隐逸洁身”的消极意识是交织在-起的;至于抗战爆发之 后,周作人依附日伪,丧失民族气节,也正是其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 (二)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1921年6月8日,周作人在《晨报》第七版发表一篇题为 《美文》的文章,号召人们致力于“美文”的创作。他的这篇《美文》可以说是中国文学散文创作 进入自觉时期的一种理论体现,在新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 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 概括。 3、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 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 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例如:《北京的茶食》。说起在北京吃不到好茶食虽然不满,但不满也并非怒形于色,只是颇 有几分不以为然,言语之中令我们觉得与作者同样遗憾:“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 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一声轻轻的叹息之后,是一番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 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一一虽 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又如《喝茶》。周作人首先认定了它是一种俗界文化:“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 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他同时 也将对这种文化的审视提高到审美层面上来,于是一股清雅之风于不知不觉间习习而至:“喝茶以 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一一与朱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 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 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宵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 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 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文至此处,作者笔锋一转,言及佐茶之食:“江南茶 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 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 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于是我们仿佛与作者一起在 瓦屋纸窗之下,乡间朴野之处,啜饮清茶,细嚼茶干,于朴淡中领略悠远,于平常处体味清脱。当 作者颇含深情地为我们念起乡间叫卖之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搦:周德和格五香油 炸豆腐干”时,那一种朴淡而甘香,在世俗人生里寻出清雅风致的周作人的神韵,已透过文字缓缓 洇入读者的心田 (三)周作人散文的影响: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 有其一定影响。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 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 (一)冰心的散文创作 1、概况 心散文:最早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她优美的抒情散文 《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表 现了乐观进取的"五四"时代精神
2、周作人推崇明清小品文,其散文理论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的小品文。多作闲谈 体,借鉴明人小品与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两字来 概括。 3、分自己的散文为“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体。前者多收入《谈虎集》、《谈龙集》 中,思想意义与社会作用显然更加积极,常为论者所引述;但真正显示周作人创作个性,并成为他 对现代文学艺术独特贡献,而且实际影响更大的,却是后者。 例如:《北京的茶食》。说起在北京吃不到好茶食虽然不满,但不满也并非怒形于色,只是颇 有几分不以为然,言语之中令我们觉得与作者同样遗憾:“总觉得住古老的京城里吃不到包含历史 的精炼的或颓废的点心是一个很大的缺限,”一声轻轻的叹息之后,是一番深入浅出的生活哲理 ——“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 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 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又如《喝茶》。周作人首先认定了它是一种俗界文化:“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 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但他同时 也将对这种文化的审视提高到审美层面上来,于是一股清雅之风于不知不觉间习习而至:“喝茶以 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朱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 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绿茶,在鉴赏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 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喝茶当于瓦屋纸宵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 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 可,但偶然的片刻的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文至此处,作者笔锋一转,言及佐茶之食:“江南茶 馆中有一种‘干丝’,用豆腐干切成细丝,加姜丝酱油,重汤炖热,上浇麻油,出以供客,……豆 腐干中本有一种‘茶干’,今变而为丝,亦颇与茶相宜。……学生们的习惯,平常‘干丝’既出, 大抵不即食,等到麻油再加,开水重换之后,始行举箸,最为合式”,于是我们仿佛与作者一起在 瓦屋纸窗之下,乡间朴野之处,啜饮清茶,细嚼茶干,于朴淡中领略悠远,于平常处体味清脱。当 作者颇含深情地为我们念起乡间叫卖之声:“辣酱辣,麻油炸,红酱搽,辣酱搨:周德和格五香油 炸豆腐干”时,那一种朴淡而甘香,在世俗人生里寻出清雅风致的周作人的神韵,已透过文字缓缓 洇入读者的心田。 (三)周作人散文的影响:周作人于抗争的小品之外,又分出闲适的一脉散文来,在文学史上 有其一定影响。俞平伯、钟敬文、冯文炳(废名),都是这一派散文家。 三、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在“五四”美文创作中,持缜密、漂亮风格的,比冲淡一派人数为众。这几乎可以囊括文学研 究会和创造社这两大文学社团的主要作家。 (一) 冰心的散文创作 1、概况 冰心散文:最早的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表现了她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她优美的抒情散文 《笑》,发表于1920年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上,是现代文学史上较早的引人注目的美文小品。表 现了乐观进取的"五四"时代精神
“五四”退潮后,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诗歌一样,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探求和个人心 绪的书写。散文集《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 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作品,大部分写于国外,其中描写自然、母爱、童心的占有重要 地位,表现了作者企图摆脱封建桎梏,求得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也表现了她脱离现实,逃避退隐后 的苦闷与彷徨。 冰心体散文:冰心对于现代散文史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成就的突出。她是一个杰出的“文体 家”。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 2、"冰心体"的散文 (1)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 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 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 其间。《往事(一)·七》 (3)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3、“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 她以人生奥秘的探寻,母爱、童心、自然的讴歌,既表现了新时代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寻 找光明的理想,又以“哀而不伤,动中法度”的风范,为传统文化所容纳; 她的笔调既有大西洋彼岸的清新之风,更有含蓄、幽婉的中华古典之美,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 的中华现代语体文。 她的散文除了基本词汇和语法都以白话为文体以外,同时又能够合理地吸取和溶化某些文言词 汇和文言文句式,并且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 文的凝炼,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3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结束以后 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制造了“ ”惨案和“李闻血案”,更激起了他的义愤, 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后回北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 他虽然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工作,参加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进步活动,直至重病不起 仍告诫家人不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高尚的民族气节。1948年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硏究会成员,早期从事新诗创作,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转向 散文创作,成为著名散文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34)、《你我》 (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 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 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2、朱自清的散文观
“五四”退潮后,她的散文和她的小说、诗歌一样,更多地转向了对人生哲学的探求和个人心 绪的书写。散文集《往事》(二篇)《山中杂记》、《寄小读者》等(主要写作者1923年去美国留学 途中和到美国后的生活、见闻等)作品,大部分写于国外,其中描写自然、母爱、童心的占有重要 地位,表现了作者企图摆脱封建桎梏,求得个性解放的要求,但也表现了她脱离现实,逃避退隐后 的苦闷与彷徨。 冰心体散文:冰心对于现代散文史的贡献,主要在于艺术成就的突出。她是一个杰出的“文体 家”。她所创造的文学语言与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时人誉为“冰心体”。 2、"冰心体"的散文 (1)所谓"冰心体"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 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2)内容: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其中有对下层人民的同 情,探索人生的惆怅,对祖国、故乡、家人、大海的眷念,也有基督教义和泰戈尔哲学等内容融会 其间。《往事(一)·七》 (3)语言:能将文言文、白话文与西文调和成典雅、凝练、明丽的文学语言。 3、“五四”时期“冰心体”散文容易引起青年读者共鸣与模仿的原因: 她以人生奥秘的探寻,母爱、童心、自然的讴歌,既表现了新时代知识青年追求个性解放、寻 找光明的理想,又以“哀而不伤,动中法度”的风范,为传统文化所容纳; 她的笔调既有大西洋彼岸的清新之风,更有含蓄、幽婉的中华古典之美,构成了一种独具特色 的中华现代语体文。 她的散文除了基本词汇和语法都以白话为文体以外,同时又能够合理地吸取和溶化某些文言词 汇和文言文句式,并且注意文字的锤炼、节奏的推敲,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白话文的流利又有文言 文的凝炼,在当时被读者誉为“冰心体”的文学语言。 (二)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1、生平: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东海人,1925年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1931- 1933赴英留学并漫游欧陆,归国后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抗战时任西南联大教授。抗战结束以后 国民党当局发动内战,镇压人民,制造了“一二.一”惨案和“李闻血案”,更激起了他的义愤, 使他成为一个坚定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战士。后回北京继续执教于清华大学,在当时的黑暗统治下, 他虽然过着贫病交迫的生活,却仍然坚持工作,参加了许多力所能及的进步活动,直至重病不起, 仍告诫家人不买"美援"面粉,表现了一位中国作家的高尚的民族气节。1948年病逝。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成员,早期从事新诗创作,1924年出版诗和散文集《踪迹》。1925年转向 散文创作,成为著名散文家,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1934)、《你我》 (1936)、《伦敦杂记》(1943)、《标准与尺度》(1948)等。朱自清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脍 炙人口名篇(可与古典散文名著媲美)的散文家。他的重要性如很多评论家所公认,只要学校选讲范 文,或编文学史,谈到现代散文的语言、文体之完美,朱自清必被提及。 2、朱自清的散文观
朱自清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 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浄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 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 3、散文创作分类: (1)纪实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从现实出发,针砭时弊,针对性强。《执政府大 屠杀记》、《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一上帝的骄子》 《生命的价格一七毛钱》,记叙一个小女孩仅以七毛钱的价格被卖掉的悲惨故事,并从生活现 实出发,设想她被卖后将遭遇的种种境况。作者愤怒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他 指出“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从而深刻揭露这应负罪责的黑暗社 会 (2)自叙性散文 《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抒情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代散文史上值得重视的篇章。它“论 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不仅在当时誉满文坛,而且能够“历史传诵而有感入 至深的力量”。《背影》不仅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通过家 庭逢遭变故时父子别离的描述,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父子之间真挚淳厚的人情美。那淡淡感伤与 深深自责紧密交织的语调,极为平实的叙述与“白描”的情事笼罩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散文语言质 朴自然,宛如对座叙谈,富有真实感,这与表达父子相亲的真挚之情,是十分合谐的。 (3)写景散文 朱自清还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都是美妙 的山水风景画。尤其是后者,摆脱了前篇那种纤侬繁褥之气,文笔绮丽而又自然清新。散文细致描 摹了池塘的幽静,荷花的风姿韵色,而且衬 之以轻烟与谈雾的交替,月光与云影的更迭,构成一幅变幻的奇妙的画图。 毫无疑问,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是有着重要贡献的建树者。他以清新简约, 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和漂亮缜密的文体,在新文学的散文园-地开放了一枝别致的花朵。 4、艺术特点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给亡妇》悼妻与自惭之情、 《背影》父亲的舐犊之情,无不真诚亲切。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氛围。诗人写散文不失其诗人本色。 (3)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风格。散文篇幅不长,构思匠心独具 《背影》出奇制胜、《荷塘月色》意在写″颇不宁静″但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4)清幽细密的语 言艺术。《背影》的质朴,《绿》的纤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有口皆碑。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 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彻底地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三)许地山、叶圣陶、梁遇春、丰子恺 许地山有散文名篇《落花生》等:叶圣陶,有《藕与莼菜》等散文;梁遇春,有《春醪集》等随 笔体散文。丰子恺(也属于“白马湖”作家群)到30年代有更大成就。另外瞿秋白作为《晨报》的
朱自清既不满意陶醉于抒写琐屑小事的“言志派”,也不满意后来的所谓幽默派,写作态度严 肃不苟,始终执著地表现人生。无论是朴素动人如《背影》,或者明净淡雅如《荷塘月色》,委婉 真挚如《儿女》,从中都能感到他的诚挚和正直。 3、散文创作分类: (1)纪实性散文(议论性散文)。这类散文从现实出发,针砭时弊,针对性强。《执政府大 屠杀记》、《生命的价格--七毛钱》、《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记叙一个小女孩仅以七毛钱的价格被卖掉的悲惨故事,并从生活现 实出发,设想她被卖后将遭遇的种种境况。作者愤怒地诘问:“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他 指出“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从而深刻揭露这应负罪责的黑暗社 会。 (2)自叙性散文 《背影》,是朱自清叙事抒情散文的代表性作品,也是现代散文史上值得重视的篇章。它“论 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却不仅在当时誉满文坛,而且能够“历史传诵而有感入 至深的力量”。《背影》不仅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旧社会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通过家 庭逢遭变故时父子别离的描述,表现了社会中下层人们父子之间真挚淳厚的人情美。那淡淡感伤与 深深自责紧密交织的语调,极为平实的叙述与“白描”的情事笼罩了浓郁的抒情氛围。散文语言质 朴自然,宛如对座叙谈,富有真实感,这与表达父子相亲的真挚之情,是十分合谐的。 (3)写景散文 朱自清还是散文领域里卓越的风景画家。《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都是美妙 的山水风景画。尤其是后者,摆脱了前篇那种纤侬繁褥之气,文笔绮丽而又自然清新。散文细致描 摹了池塘的幽静,荷花的风姿韵色,而且衬 之以轻烟与谈雾的交替,月光与云影的更迭,构成一幅变幻的奇妙的画图。 毫无疑问,在"五四"以来的现代散文史上,朱自清是有着重要贡献的建树者。他以清新简约, 细腻委婉的艺术风格和漂亮缜密的文体,在新文学的散文园-地开放了一枝别致的花朵。 4、艺术特点 (1)真挚、深厚的感情注入是朱自清散文脍炙人口的重要原因。《给亡妇》悼妻与自惭之情、 《背影》父亲的舐犊之情,无不真诚亲切。 (2)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构成细密、幽远、浑圆的氛围。诗人写散文不失其诗人本色。 (3)构思缜密、精巧,脉络清晰,保持一种温柔敦厚的风格。散文篇幅不长,构思匠心独具。 《背影》出奇制胜、《荷塘月色》意在写"颇不宁静"但一路写来,却处处见静。(4)清幽细密的语 言艺术。《背影》的质朴,《绿》的纤浓,朱自清的散文之美,有口皆碑。是极少数能用白话写出 脍炙人口名篇的散文家,他以自己的创作,彻底地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 (三)许地山、叶圣陶、梁遇春、丰子恺 许地山有散文名篇《落花生》等;叶圣陶,有《藕与莼菜》等散文;梁遇春,有《春醪集》等随 笔体散文。丰子恺(也属于“白马湖”作家群)到30年代有更大成就。另外瞿秋白作为《晨报》的
特派记者赴苏联考察,写作了大量通讯报告在《晨报》上发表。后来结集为《俄乡纪程》和《赤都 心史》,可说是较早的通讯报告。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一)郁达夫的散文 1、散文分类及各自特点 郁达夫是创造社主要的小说作家,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小说作家。他是中国现代浪漫 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除小说创作之外,郁达夫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显著的成就。他的散 文作品可分为纪实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游记、日记和自传体散文或回忆性散文等五类。 (1)纪实性散文与其散文化程度很高的自叙传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类散文可以20年代 发表的《还乡记》和《还乡后记》为代表。于记事中抒情,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面 貌,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情绪,熔纪事、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其艺术价值也与他的小 说作品相近。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郁达夫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文明、统治阶 级、官仕阶级愤怒的抨击之情,以及对自己生存境况的忧愤之情。 (2)议论性散文数量很多,贯穿于他一生创作活动的始终。这类散文结合现实问题议论时 事、针砭时弊、发表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参加社会与文艺问题的争鸣、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文艺创 作,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是研究郁达夫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这类作品由于受到郁达夫思 想深度的局限,不能象鲁迅的杂文或周作人的小品散文那样给人以统一的思想感受。尽管其中也有 很多佳作,但就整体而言,它们在现代作家的同类作品中没有取得较高的地位。 (3)游记散文:真正显示了郁达夫的独立特色和艺术成就。郁达夫从20年代起就有游记作品 发表,但30年代中期他移家杭州之后才是他游记创作的高峰期,《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是他 的两部最重要的游记作品集。他的游记多是记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 帜。(《故都的秋》、《钓鱼台的春昼》) (4)日记体散文以公开出版的《日记九种》为代表,后来又出版过《达夫日记集》等日记体 散文作品集,他的很多游记也是以日记体写成的。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提倡日记文学最有 力的一个,不但出版日记集,而且还写了《日记文学》。《再谈日记》等理论文章,提倡日记文学 的创作。 (5)自传体散文以他的以自传"为副标题的九篇散文为代表,是与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回 忆性散文相类似的作品。这些散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他从童年到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经历。这些 散文或记叙自己的见闻,或回忆自己的初恋,或怀念自己的亲友,都写得情真意切,颇有韵味,在 现代作家的回忆性散文中也属上品。 2、游记散文的特点 首先,郁达夫是着意于游记创作的少数现代作家之一,其游踪遍布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在 1933年至1935年这段时间里,他两次被邀出游,多次个人出游,其目的便在于游记的创作。不象有 些作家,只是随其需要偶至一地遂作游记以记之,这类游记难成系统,彼此孤立,给人以零碎的感 觉;郁达夫的游记可成系统,很多是系列作品,彼此相连,相互映照.分而为一地一方一出一水的 纪游,合而为一带一区一省或几省的恢宏景观,给人以整体的感觉
特派记者赴苏联考察,写作了大量通讯报告在《晨报》上发表。后来结集为《俄乡纪程》和《赤都 心史》,可说是较早的通讯报告。 四、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散文 (一)郁达夫的散文 1、散文分类及各自特点 郁达夫是创造社主要的小说作家,也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小说作家。他是中国现代浪漫 主义主观抒情小说的重要开拓者。除小说创作之外,郁达夫在散文创作上也有显著的成就。他的散 文作品可分为纪实性散文、议论性散文、游记、日记和自传体散文或回忆性散文等五类。 (1)纪实性散文与其散文化程度很高的自叙传小说几乎没有什么差别,这类散文可以20年代 发表的《还乡记》和《还乡后记》为代表。于记事中抒情,一方面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生活的现实面 貌,一方面也抒发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与情绪,熔纪事、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其艺术价值也与他的小 说作品相近。作为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时期的知识分子,郁达夫表达了对现代社会文明、统治阶 级、官仕阶级愤怒的抨击之情,以及对自己生存境况的忧愤之情。 (2)议论性散文数量很多,贯穿于他一生创作活动的始终。这类散文结合现实问题议论时 事、针砭时弊、发表对文艺问题的意见、参加社会与文艺问题的争鸣、谈论自己和别人的文艺创 作,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意义,是研究郁达夫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资料。这类作品由于受到郁达夫思 想深度的局限,不能象鲁迅的杂文或周作人的小品散文那样给人以统一的思想感受。尽管其中也有 很多佳作,但就整体而言,它们在现代作家的同类作品中没有取得较高的地位。 (3)游记散文:真正显示了郁达夫的独立特色和艺术成就。郁达夫从20年代起就有游记作品 发表,但30年代中期他移家杭州之后才是他游记创作的高峰期,《屐痕处处》和《达夫游记》是他 的两部最重要的游记作品集。他的游记多是记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的,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 一帜。(《故都的秋》、《钓鱼台的春昼》) (4)日记体散文以公开出版的《日记九种》为代表,后来又出版过《达夫日记集》等日记体 散文作品集,他的很多游记也是以日记体写成的。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提倡日记文学最有 力的一个,不但出版日记集,而且还写了《日记文学》。《再谈日记》等理论文章,提倡日记文学 的创作。 (5)自传体散文以他的以"自传"为副标题的九篇散文为代表,是与鲁迅《朝花夕拾》中的回 忆性散文相类似的作品。这些散文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他从童年到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经历。这些 散文或记叙自己的见闻,或回忆自己的初恋,或怀念自己的亲友,都写得情真意切,颇有韵味,在 现代作家的回忆性散文中也属上品。 2、游记散文的特点: 首先,郁达夫是着意于游记创作的少数现代作家之一,其游踪遍布全国很多地方。特别是在 1933年至1935年这段时间里,他两次被邀出游,多次个人出游,其目的便在于游记的创作。不象有 些作家,只是随其需要偶至一地遂作游记以记之,这类游记难成系统,彼此孤立,给人以零碎的感 觉;郁达夫的游记可成系统,很多是系列作品,彼此相连,相互映照.分而为一地一方一出一水的 纪游,合而为一带一区一省或几省的恢宏景观,给人以整体的感觉
其次,郁达夫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加之有意为之,每到一地,便广为搜集有关历史 资料,并且将不同地区的相类似的景物加以相互比较,从而大大开拓了他的游汜作品的时空结构, 不凝滞于眼前之景、所见之物,还把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外地之景容纳其中。使他的游记的内容 不再简驻地等同于客观事物的介绍,具有回肠荡气的开阔感。 第三,郁达夫对自然美有特别敏锐的感受。加上他又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个性、情感与情绪注入 其中,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充满诗意,意境优美,情感丰富。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 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郁达夫通过自己 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写客观对象,这样,客体与主体便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郁达夫游记 的第四个特点,即文字的明丽晓畅,既有中国古代游记的遗风,也有中国古代诗、词、短赋酌特 征,音调谐美,语言流丽,集绘画美与音乐美于一身 最后,郁达夫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还在于不滞留于雅,而是常常由雅返俗,以俗解雅。在中国 传统文人中,往往把留恋山水视为雅事,其文也一雅到底,固然雅得统一,″美″得透彻;但也有雅 得平庸,"美"得腻人的时候。郁达夫在以雅兴写游记的同时,又常常感到这种板着面孔的″雅”有 种附庸风雅的嫌疑;特别是在他应邀出游,不能美恶并陈、艳丑同叙的时候,更加感到心理上的不 平衡,故而常常在一篇的结尾处加上-两句调侃的俗话。这起到了由雅返俗、以俗消解全篇雅意的作 用,使人由正经归于自然,由严肃返于轻松,紧张的心情立即松弛下来,对全文的记叙也取得了超 越感。 1938年末,郁达夫远渡南洋,从事抗战文艺运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几经辗转到了苏 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 达夫-生都是一个真诚的文学作家和真诚的爱国者。 (二)郭沫若 郭沫若本质上是一个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无一不具诗情。他的散文与小说实在很难严格地 区分。《月蚀》、《卖书》,都是通过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发出悲愤呼叫的。《路畔的蔷薇》 等六章小品,牧歌式地抒发青春的欢悦与离乡去国的孤寂。他虽然也如郁达夫,习惯于主观情愫的 倾泻,但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色彩。30年代发表诸多叙述参加革命历程的自传体作品,也可归人散 文创作之列。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一)“语丝”派散文 1、由来 语丝”派是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由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从1924年底至1930年初,前后历时5年,每年1卷,每卷52期,共出版260期,发表文章 2000余篇,400余万字。) 2、成员:《语丝》的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孙福煕、江绍原、林语堂、 川岛、章衣萍、李小峰、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此外,冯文炳、朱自清、郑振铎、许钦文、 郁达夫、梁遇春、冯雪峰、沈从文、胡适、徐志摩等人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尽管语丝社 成员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是基本一致 或相近的
其次,郁达夫有广博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加之有意为之,每到一地,便广为搜集有关历史 资料,并且将不同地区的相类似的景物加以相互比较,从而大大开拓了他的游汜作品的时空结构, 不凝滞于眼前之景、所见之物,还把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外地之景容纳其中。使他的游记的内容 不再简驻地等同于客观事物的介绍,具有回肠荡气的开阔感。 第三,郁达夫对自然美有特别敏锐的感受。加上他又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个性、情感与情绪注入 其中,因此,他的游记作品充满诗意,意境优美,情感丰富。郁达夫曾说:“现代散文之最大特 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郁达夫通过自己 独特的感受和丰富的联想来写客观对象,这样,客体与主体便融为一体,难分彼此了。郁达夫游记 的第四个特点,即文字的明丽晓畅,既有中国古代游记的遗风,也有中国古代诗、词、短赋酌特 征,音调谐美,语言流丽,集绘画美与音乐美于一身。 最后,郁达夫散文的一个显著特点还在于不滞留于雅,而是常常由雅返俗,以俗解雅。在中国 传统文人中,往往把留恋山水视为雅事,其文也一雅到底,固然雅得统一,"美"得透彻;但也有雅 得平庸,"美"得腻人的时候。郁达夫在以雅兴写游记的同时,又常常感到这种板着面孔的"雅"有一 种附庸风雅的嫌疑;特别是在他应邀出游,不能美恶并陈、艳丑同叙的时候,更加感到心理上的不 平衡,故而常常在一篇的结尾处加上-两句调侃的俗话。这起到了由雅返俗、以俗消解全篇雅意的作 用,使人由正经归于自然,由严肃返于轻松,紧张的心情立即松弛下来,对全文的记叙也取得了超 越感。 1938年末,郁达夫远渡南洋,从事抗战文艺运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文几经辗转到了苏 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从事抗日救国活动。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不久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郁 达夫-生都是一个真诚的文学作家和真诚的爱国者。 (二)郭沫若 郭沫若本质上是一个抒情诗人,所以他的作品无一不具诗情。他的散文与小说实在很难严格地 区分。《月蚀》、《卖书》,都是通过个人贫困的遭际,向社会发出悲愤呼叫的。《路畔的蔷薇》 等六章小品,牧歌式地抒发青春的欢悦与离乡去国的孤寂。他虽然也如郁达夫,习惯于主观情愫的 倾泻,但有更多的社会和政治色彩。30年代发表诸多叙述参加革命历程的自传体作品,也可归人散 文创作之列。 五、“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一)“语丝”派散文 1、由来 “语丝”派是以1924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由主要撰稿人形成的同人团体。 (《语丝》从1924年底至1930年初,前后历时5年,每年1卷,每卷52期,共出版260期,发表文章 2000余篇,400余万字。) 2、成员:《语丝》的长期撰稿人主要有周作人、鲁迅、钱玄同、孙福熙、江绍原、林语堂、 川岛、章衣萍、李小峰、孙伏园、俞平伯、刘半农等。此外,冯文炳、朱自清、郑振铎、许钦文、 郁达夫、梁遇春、冯雪峰、沈从文、胡适、徐志摩等人也经常在《语丝》上发表作品。尽管语丝社 成员在政治态度、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但在办刊宗旨和创作态度上是基本一致 或相近的
3、散文内容:语丝社作家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 评,对迁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都 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4、“语丝”文体:《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除兼登小 说、诗歌、学术文章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外,主要刊载各类散文作品,特别是简短、犀利的思想 杂感、社会批评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感录"和闲话”等专栏。正是在针砭时弊的杂 感和随笔方面,语丝社的作家形成了共有的独特风采: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 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即被称之为"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 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一鲁迅语) 5、散文创作 杂文和小品文。语丝社的散文创作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泼辣 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 杂文创作是《语丝》作家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语丝》发表杂文约500余篇,其中成就最突 出的当然首推鲁迅,鲁迅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等杂文集中的 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语丝》上发表的(有专章讲解)。除他之外,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章 衣萍、川岛等人的杂文,也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 小品散文方面,《语丝》作家更显出了自己的风采。《语丝》先后发表小品散文400余篇,周作 人、林语堂、江绍原、孙福煕、俞平伯、章川岛等都是各有个性的小品散文作家,其中尤以周作 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风格更加突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注重幽默讽剌,在语丝社作家中别具 格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语堂。早年先后去美国和德国留 学。1923年归国后在北京大学教授英文,并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针砭时事的文章。 思想内容: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的大量小品散文,如《劝文豪歌》、《咏名流》、《论骂 人之难》、《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提倡自由民主,揭露北洋军阀镇压进步学生的暴行和现代 评论派等"正人君子″之流的虚伪面孔,并对社会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显示了"真诚勇猛″的时代战斗精神。然而,对″费厄泼赖″主张的赞同,对社会改良的认识等,又集 中反映了林语堂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 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文章追求幽默效果,庄谐杂陈、深入浅出,语言平实而机智,有一种举重 若轻、从容自如的风度;但刻意表现西洋式的幽默和绅士之风,又使″他的幽默,是有牛油气的,并 不是中国自来所古固有的《笑林广记》。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的小品文主要辑入散文集《剪拂 集》中 20年代末、30年代初,林语堂从思想的失望、苦闷到大力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逃避现 实,尽管此时他的小品文在个人风格上更趋成熟,但其思想锋芒比起《语丝》时期,则明显地减退 (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现代评论"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 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现代评论″派最重要的散文作家
3、散文内容:语丝社作家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战斗传统,展开积极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 评,对迂腐的封建礼教和落后的思想意识、僵化的传统观念、军阀官僚的残暴统治和虚伪的文风都 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同时大力提倡美的、艺术的生活,提倡思想和言论自由。 4、“语丝”文体:《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创作为主的文学刊物,除兼登小 说、诗歌、学术文章和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外,主要刊载各类散文作品,特别是简短、犀利的思想 杂感、社会批评和随笔、小品散文等,先后设置过"随感录"和"闲话"等专栏。正是在针砭时弊的杂 感和随笔方面,语丝社的作家形成了共有的独特风采:排旧促新,放纵而谈,说古论今,不拘一 格。这种鲜明的文体风格即被称之为"语丝文体"("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对于有 害于新的旧物,则竭力加以排击"。--鲁迅语) 5、散文创作 杂文和小品文。语丝社的散文创作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以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锐利、泼辣 的杂文;一是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幽默、冲淡的小品散文。 杂文创作是《语丝》作家对现代文学的重要贡献。《语丝》发表杂文约500余篇,其中成就最突 出的当然首推鲁迅,鲁迅的《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等杂文集中的 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语丝》上发表的(有专章讲解)。除他之外,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章 衣萍、川岛等人的杂文,也都显示了各自的特色。 小品散文方面,《语丝》作家更显出了自己的风采。《语丝》先后发表小品散文400余篇,周作 人、林语堂、江绍原、孙福熙、俞平伯、章川岛等都是各有个性的小品散文作家,其中尤以周作 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风格更加突出。林语堂的小品散文注重幽默讽刺,在语丝社作家中别具一 格。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名玉堂、语堂。早年先后去美国和德国留 学。1923年归国后在北京大学教授英文,并开始在《晨报》副刊发表针砭时事的文章。 思想内容: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的大量小品散文,如《劝文豪歌》、《咏名流》、《论骂 人之难》、《悼刘和珍杨德群女士》等,提倡自由民主,揭露北洋军阀镇压进步学生的暴行和现代 评论派等"正人君子"之流的虚伪面孔,并对社会解放、改造国民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显示了"真诚勇猛"的时代战斗精神。然而,对"费厄泼赖"主张的赞同,对社会改良的认识等,又集 中反映了林语堂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思想的局限。 艺术特点:林语堂的文章追求幽默效果,庄谐杂陈、深入浅出,语言平实而机智,有一种举重 若轻、从容自如的风度;但刻意表现西洋式的幽默和绅士之风,又使"他的幽默,是有牛油气的,并 不是中国自来所古固有的《笑林广记》 。林语堂在《语丝》上发表的小品文主要辑入散文集《剪拂 集》中。 20年代末、30年代初,林语堂从思想的失望、苦闷到大力提倡幽默闲适的"性灵文学",逃避现 实,尽管此时他的小品文在个人风格上更趋成熟,但其思想锋芒比起《语丝》时期,则明显地减退 了。 (二)"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现代评论"派出现于20年代中期;多是欧美留学归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鲁迅和 部分"语丝"派成员相对立,这自然也影响到散文创作的思想取向。"现代评论"派最重要的散文作家
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诗圣",一个情感型的人,易冲动,爱自由,加上深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很自 然便成就了他那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他出过小说散文集,《轮盘〉、与夫人陆小曼合作过剧本 《卞昆岗》,在散文集《落叶》、《巴黎鳞爪》、《自剖》他的散文多属冥想型的小品,即使记述 事物,也常抓住刹那的灵感,让感情之流自由地奔放。《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 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都是他有名的篇章。为悼念林长民而写的《伤双 栝老人》及《吊刘叔和》等篇,哀婉凄绝,至诚至性,极富感染力 徐志摩有才情,有灵感,具有快如闪电般的感兴,这确实増加了他散文的流动性。他表情达意,常 常一语嫌不足,又添一语,淡描恐不尽,再用浓抹,自然造成繁复华丽的印象。读他的文字,如春 华大地,万卉竞放,又如清泉汩汩,一泻千里。如此自由华丽,也不失为一种美的风致。 陈西滢(1896-1970),思想意识上属于徐志摩一派,是《现代评论》上的”闲话家",制作颇 多,后集成《西滢闲话》。散文特点:行文流畅,有相当的西方文学修养,形成“闲话”式的幽默 散文
有徐志摩、陈西滢、吴稚晖等。 徐志摩是新月派的"诗圣",一个情感型的人,易冲动,爱自由,加上深受西洋文学的影响,很自 然便成就了他那自由而华丽的散文文体。他出过小说散文集,《轮盘>、与夫人陆小曼合作过剧本 《卞昆岗》,在散文集《落叶》、《巴黎鳞爪》、《自剖》他的散文多属冥想型的小品,即使记述 事物,也常抓住刹那的灵感,让感情之流自由地奔放。《北戴河海滨的幻想》、《翡冷翠山居闲 话》、《我所知道的康桥》、《"浓得化不开"》,都是他有名的篇章。为悼念林长民而写的《伤双 栝老人》及《吊刘叔和》等篇,哀婉凄绝,至诚至性,极富感染力。 徐志摩有才情,有灵感,具有快如闪电般的感兴,这确实增加了他散文的流动性。他表情达意, 常 常一语嫌不足,又添一语,淡描恐不尽,再用浓抹,自然造成繁复华丽的印象。读他的文字,如春 华大地,万卉竞放,又如清泉汩汩,一泻千里。如此自由华丽,也不失为一种美的风致。 陈西滢 (1896-1970),思想意识上属于徐志摩一派,是《现代评论》上的"闲话家",制作颇 多,后集成《西滢闲话》。散文特点:行文流畅,有相当的西方文学修养,形成“闲话”式的幽默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