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五四”小说迅速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原因 1、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促使小说地位改变 2、传媒手段的变化、稿费制度的形成使小说的创作与流行成为可能 3、“五四”文学革命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4、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小说的读者群体。 5、西洋小说的介绍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转型,为现代小说赢得大批读者 二、问题小说与为人生小说 (一)形成的原因: 1、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整个时代的一个焦点。如国难问题、 劳工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爱情问题、人生观问题、贞操问题……等等。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 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而文学研究会正是以“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文学 追求的。 2、外国(欧洲与俄国)文学的启示和文学理论的倡导。1918年4月周作人作《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 达》的演讲,很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在《人的文学》中进一步提出新文学 应该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与此同时,随着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译 介,“五四”后,以戏剧的形式来提出和剖析诸如婚姻、道德、宗教、法律、政治等社会问题的“问题 剧”风行一时,也直接启迪了“问题小说”的兴起与流行,正如沉雁冰指出:“文学中讨论到社会上种种 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 但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 窄。如心的《超人》(典型的问题小说)。文笔与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差甚远,重在描写人物心理 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不过由于作家是以小说的形式(一些简明的故事或单薄的形象)来阐释自己对社会问 题的思考,存在着明显的概念化倾向,人物往往成为作家主观精神的传声筒,因而显得比较空疏,带有虚 幻、玄想色彩,明显带有五四特征。当1921年五四落潮,时代的聚焦点已经不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探讨以 后,“问题小说”也就度过短暂的辉煌而衰落了。原来以“问题小说”走向文坛的作家,如叶圣陶、王统 照等则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走向了探索社会人生的更加广阔的成熟的现实主义道路。到1923年 前后则为另一潮流—一乡土小说流所取代 (二)代表作家及其创作 1、冰心的泛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温馨的家庭,爱的摇篮。宗教经历与情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女作家(世纪 老人):小说、散文、(小)诗的开创性 (2)早期小说。《两个家庭》(处女作)《斯人独憔悴》、《去国》一一各种社会问题的提出。 3)代表作《超人》主人公何彬:“冷”/孤零交际/信件/房间无生气-花草人生:空虚/演戏/无意识 (义)禄儿/伤/呻吟想母亲/繁星/花梦中母亲禄儿的花/感激回报:泪/月/星-花“超人”:尼采式的人
第三章 20年代的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一、“五四”小说迅速取得文学正宗地位的原因 1、清末民初“小说界革命”促使小说地位改变 2、传媒手段的变化、稿费制度的形成使小说的创作与流行成为可能。 3、“五四”文学革命促进了小说的现代化。 4、新式教育培养了新小说的读者群体。 5、西洋小说的介绍推动了现代小说的转型,为现代小说赢得大批读者。 二、问题小说与为人生小说 (一)形成的原因: 1、一是五四思想启蒙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成为整个时代的一个焦点。如国难问题、 劳工问题、妇女问题、教育问题、爱情问题、人生观问题、贞操问题……等等。他们渴望用小说来提出和 讨论社会问题与人生问题。而文学研究会正是以“表现或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作为自己的文学 追求的。 2、外国(欧洲与俄国)文学的启示和文学理论的倡导。1918年4月周作人作《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 达》的演讲,很有倾向性地评介了日本近代文学中的“问题小说”。在《人的文学》中进一步提出新文学 应该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与此同时,随着易卜生社会问题剧的译 介,“五四”后,以戏剧的形式来提出和剖析诸如婚姻、道德、宗教、法律、政治等社会问题的“问题 剧”风行一时,也直接启迪了“问题小说”的兴起与流行,正如沉雁冰指出:“文学中讨论到社会上种种 问题,实是易卜生开始。” 但问题小说并非流派,而是一种创作的风潮,贴近青年所关注的人生问题,但视野与题材仍比较狭 窄。如心的《超人》(典型的问题小说)。文笔与情节结构都与传统小说相差甚远,重在描写人物心理, 并抒发作者的感受。不过由于作家是以小说的形式(一些简明的故事或单薄的形象)来阐释自己对社会问 题的思考,存在着明显的概念化倾向,人物往往成为作家主观精神的传声筒,因而显得比较空疏,带有虚 幻、玄想色彩,明显带有五四特征。当1921年五四落潮,时代的聚焦点已经不再是各种社会问题的探讨以 后,“问题小说”也就度过短暂的辉煌而衰落了。原来以“问题小说”走向文坛的作家,如叶圣陶、王统 照等则沿着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方向,走向了探索社会人生的更加广阔的成熟的现实主义道路。到1923年 前后则为另一潮流——乡土小说流所取代。 (二)代表作家及其创作 1、冰心的泛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温馨的家庭,爱的摇篮。宗教经历与情怀。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女作家(世纪 老人):小说、散文、(小)诗的开创性。 (2)早期小说。《两个家庭》(处女作)《斯人独憔悴》、《去国》——各种社会问题的提出。 (3)代表作《超人》主人公何彬:“冷”/孤零交际/信件/房间无生气-花草人生:空虚/演戏/无意识 (义)禄儿/伤/呻吟想母亲/繁星/花梦中母亲禄儿的花/感激回报:泪/月/星-花“超人”:尼采式的人
物:由“憎”转向“爱”(母亲与母亲,儿子与儿子一一爱),传达了作家用爱的哲学来改良充满矛盾的 社会人生的主观愿望(人道主义的温馨,但空疏)。 2、庐隐的女性小说 (1)生平与创作:(略)坎坷经历,自我奋斗。与冰心齐名。 (2)早期“问题小说”。《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么》 (3)女性小说:(1921年后)《或人的悲哀》(1922)、《丽石的日记》(1923),中篇《海滨故 人》(1923)等。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但作品着重表现的不是她们觉醒时的 欣喜,而是觉醒后社会的压迫、庸俗情感的纠缠以及现实的灰暗所带给她们的幻灭、失望、苦闷、彷徨与 悲哀的情感。实际上这正是“五四”落潮期时代青年苦闷彷徨的艺术反映。首先便带有庐隐自我精神危机 的投影一一创作特征近似自叙小说。 《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隐自我形象的化身。她与自己的朋友们在海滨联袂欢唱,憧憬人生后,却 在社会家庭的压迫下风流云散,各自抚着自己的人生创伤而暗自叹息。虽然她们也曾想游戏人间,但结果 却“只被人间游戏”。不过这些时代女性虽然忍受着内心的创伤和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抗争。那不绝如 缕、贯穿始终的对“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正是她们执着探索人生、抗争命运的体现。因此 庐隐是“五四”时期自觉地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命运的作家 这种自我探索式的女性视角决定了庐隐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在体式上则 多用书信体、日记体,以便直接抒写那哀婉缠绵的情感。如《或人的悲哀》是连缀亚侠给女友KY的9封信 组成。《丽石的日记》从题目便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日记体。《海滨故人》虽然由于刻画的人物众多,因而 采用更为宏阔与自由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但这种视角大多是与人物,如露莎、云青的视角同一的, 其实是一种不断漂移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角。同时作品还穿插了不少人物之间的书简,如露莎给云青、 云青给露莎、梓青给露莎的书信等。在这些书简中,叙述人在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自己的情况,抒 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讲述着其它人物的故事。其实整个作品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人物视角的不断转移 中叙述出来的。 3、许地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中学毕业后因家 境衰微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正是在这些颠沛流离的现实磨难中,他受到佛 教的影响。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开始潜心研究宗教。1918年他与郑振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 刊》,1919年直接参加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修养形成了他小说创作 的独特个性—一别样人生的小说。(教材称之为“传奇小说”。实际上它与追求离奇的“传奇”还是有明 显的区别) (2)小说特点: ①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南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 带来明显不同于内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如《命命鸟》叙写一对缅甸青年的爱情悲剧:《商人妇》叙 写一个先后流落到新加坡和印度的华人弃妇;《缀网劳蛛》叙述马来半岛一位珠商妻子的生活。这“别样 的人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浪漫清新的感觉 ②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不同于冰心的“爱” 也不同于庐隐的“哀”,而是充满一种澄澈的宗教色彩
物:由“憎”转向“爱”(母亲与母亲,儿子与儿子——爱),传达了作家用爱的哲学来改良充满矛盾的 社会人生的主观愿望(人道主义的温馨,但空疏)。 2、庐隐的女性小说 (1)生平与创作:(略)坎坷经历,自我奋斗。与冰心齐名。 (2)早期“问题小说”。《一封信》《两个小学生》《灵魂可以卖么》 (3)女性小说:(1921年后)《或人的悲哀》(1922)、《丽石的日记》(1923),中篇《海滨故 人》(1923)等。主人公大都是“五四”时期觉醒的青年知识女性。但作品着重表现的不是她们觉醒时的 欣喜,而是觉醒后社会的压迫、庸俗情感的纠缠以及现实的灰暗所带给她们的幻灭、失望、苦闷、彷徨与 悲哀的情感。实际上这正是“五四”落潮期时代青年苦闷彷徨的艺术反映。首先便带有庐隐自我精神危机 的投影——创作特征近似自叙小说。 《海滨故人》中露莎正是庐隐自我形象的化身。她与自己的朋友们在海滨联袂欢唱,憧憬人生后,却 在社会家庭的压迫下风流云散,各自抚着自己的人生创伤而暗自叹息。虽然她们也曾想游戏人间,但结果 却“只被人间游戏”。不过这些时代女性虽然忍受着内心的创伤和痛苦,却从没有放弃过抗争。那不绝如 缕、贯穿始终的对“人生是什么”的焦灼而苦闷的呼问正是她们执着探索人生、抗争命运的体现。因此, 庐隐是“五四”时期自觉地以女性意识和女性视角来探索女性命运的作家。 这种自我探索式的女性视角决定了庐隐小说艺术形式大都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的主观视角,在体式上则 多用书信体、日记体,以便直接抒写那哀婉缠绵的情感。如《或人的悲哀》是连缀亚侠给女友KY的9封信 组成。《丽石的日记》从题目便可以看出采用的是日记体。《海滨故人》虽然由于刻画的人物众多,因而 采用更为宏阔与自由的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但这种视角大多是与人物,如露莎、云青的视角同一的, 其实是一种不断漂移的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角。同时作品还穿插了不少人物之间的书简,如露莎给云青、 云青给露莎、梓青给露莎的书信等。在这些书简中,叙述人在以第一人称主观视角,叙述自己的情况,抒 发自己思想感情的同时,也讲述着其它人物的故事。其实整个作品的故事就是在这些人物视角的不断转移 中叙述出来的。 3、许地山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笔名落华生。出生于台湾台南市,甲午之战后全家迁居福建龙溪。中学毕业后因家 境衰微到漳州第二师范教书,1913年赴缅甸仰光中学任教。正是在这些颠沛流离的现实磨难中,他受到佛 教的影响。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后,开始潜心研究宗教。1918年他与郑振铎、瞿秋白合编《新社会旬 刊》,1919年直接参加了“五四”爱国学生运动。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与思想修养形成了他小说创作 的独特个性——别样人生的小说。(教材称之为“传奇小说”。实际上它与追求离奇的“传奇”还是有明 显的区别) (2)小说特点: ①是他的小说大多以我国南方沿海或南洋(如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等)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因而 带来明显不同于内地中国的异域风光与情调。如《命命鸟》叙写一对缅甸青年的爱情悲剧;《商人妇》叙 写一个先后流落到新加坡和印度的华人弃妇;《缀网劳蛛》叙述马来半岛一位珠商妻子的生活。这“别样 的人生”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浪漫清新的感觉。 ②是他的小说虽然也描写了沉重的人生苦难并探索着人生意义,但他的答案既不同于冰心的“爱”, 也不同于庐隐的“哀”,而是充满一种澄澈的宗教色彩
分析《商人妇》、《缀网劳蛛》:在尚洁等人物的人生观中既有面对磨难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积极 因素,也有安于命运的宗教宿命论色彩。这既是一部分宗教信徒的艺术概括,也包含有“五四”落潮期一 部分青年面对难以超越的人生困境的思考与选择。虽然这种人生观与“五四”时期唤醒民众改造人生走向 现代的民主革命主潮有所抵触,但是作品所揭示的沉重的人生苦难以及别样的人生却有助于人们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 4、王统照的人生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直接就读(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受到西方文学,特别是爱尔兰著名象征主义诗 人叶芝的影响,早期作品具有淡淡的象征色彩 (2)早期问题小说:《微笑》、《沉思》《雪后》一一作家自述说,这些作品往往“从空中设境或安 排人物”,“重在‘写意’”,也就是“把思想寄托在作品里面”。所谓“寄托”,就是把主观感受到的 人生哲理,用象征手法客体化。这正与他推崇的叶芝的艺术手法相通 (3)转向严酷的现实人生(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走向)。代表作《湖畔儿语》 (4)长篇小说《一叶》 5、叶圣陶的为人生小说(专节讲) 乡土小说”的形成及其作用。 1、形成 “乡土小说”这个概念源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的“乡土文学”。鲁迅 在评述了蹇先艾的小说之后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 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 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被鲁迅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还有许钦文、鲁彦、黎锦明等。因限于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各集的划分,这种归属是不完全的。实际上还应包括许杰、彭家煌、王任叔、 台静农、冯文炳等作家。这些作家的创作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大致于1923年前后在北京的《晨报 副刊》、《京报·副刊》、《语丝》、《莽原》、《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上推出了一批 显示出某种共同的艺术特点和趋势的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小说,被称为“乡土小说”潮流 2、成因 (1)理论倡导 如前所述1921年新文化运动落潮后,“问题小说”潮也走向衰落。1922年文学研究会围绕“自然主 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批评了“问题小说”主观化与理想化的倾向,潜在地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问 题。1923年乡土小说兴起后,周作人又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 术”。认为“新兴文艺”要克服“太抽象化”的不足,就需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 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表现出“风土的力”。另一方面,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文学研究会、语丝 社、莽原社、未名社等“为人生”倾向的社团的作家,“为人生”成为他们的创作指向一一所以乡土小说 可以说是承接“问题小说”潮(是对它的扬弃与发展)而崛起的又一个更充实的“为人生”的小说潮流 2)鲁迅的示范与影响。 鲁迅小说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故乡绍兴,经过他的艺术提炼和创造,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致建构起 个充满浓郁浙东水乡色彩的以鲁镇、未庄与S城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因而在当时便被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
分析《商人妇》、《缀网劳蛛》:在尚洁等人物的人生观中既有面对磨难顽强挣扎、坚韧奋斗的积极 因素,也有安于命运的宗教宿命论色彩。这既是一部分宗教信徒的艺术概括,也包含有“五四”落潮期一 部分青年面对难以超越的人生困境的思考与选择。虽然这种人生观与“五四”时期唤醒民众改造人生走向 现代的民主革命主潮有所抵触,但是作品所揭示的沉重的人生苦难以及别样的人生却有助于人们对社会人 生的认识。 4、王统照的人生的小说 (1)生平与创作:直接就读(北京)中国大学英文系,受到西方文学,特别是爱尔兰著名象征主义诗 人叶芝的影响,早期作品具有淡淡的象征色彩。 (2)早期问题小说:《微笑》、《沉思》《雪后》——作家自述说,这些作品往往“从空中设境或安 排人物”,“重在‘写意’”,也就是“把思想寄托在作品里面”。所谓“寄托”,就是把主观感受到的 人生哲理,用象征手法客体化。这正与他推崇的叶芝的艺术手法相通。 (3)转向严酷的现实人生(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走向)。代表作《湖畔儿语》 (4)长篇小说《一叶》。 5、叶圣陶的为人生小说(专节讲) 三、"乡土小说"的形成及其作用。 1、形成 “乡土小说”这个概念源于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提出的“乡土文学”。鲁迅 在评述了蹇先艾的小说之后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为用主观或客观,其 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又说他们的作品大都是“回忆故乡 的”,“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被鲁迅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还有许钦文、鲁彦、黎锦明等。因限于 《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各集的划分,这种归属是不完全的。实际上还应包括许杰、彭家煌、王任叔、 台静农、冯文炳等作家。这些作家的创作虽各有不同程度的差别,但是大致于1923年前后在北京的《晨报 ·副刊》、《京报·副刊》、《语丝》、《莽原》、《未名》和上海的《小说月报》等报刊上推出了一批 显示出某种共同的艺术特点和趋势的描写故乡农村(或小城镇)生活的小说,被称为“乡土小说”潮流。 2、成因 (1)理论倡导。 如前所述1921年新文化运动落潮后,“问题小说”潮也走向衰落。1922年文学研究会围绕“自然主 义”的讨论,实际上已经批评了“问题小说”主观化与理想化的倾向,潜在地提出了现实主义深化的问 题。1923年乡土小说兴起后,周作人又连续发表了《地方与文艺》、《旧梦》等文章,提倡“乡土艺 术”。认为“新兴文艺”要克服“太抽象化”的不足,就需要“跳到地面上来,把土气息泥滋味”,“透 过他的脉搏,表现在文字上”,表现出“风土的力”。另一方面,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文学研究会、语丝 社、莽原社、未名社等“为人生”倾向的社团的作家,“为人生”成为他们的创作指向——所以乡土小说 可以说是承接“问题小说”潮(是对它的扬弃与发展)而崛起的又一个更充实的“为人生”的小说潮流。 (2)鲁迅的示范与影响。 鲁迅小说的题材大多来源于故乡绍兴,经过他的艺术提炼和创造,以简洁而富有韵味的笔致建构起一 个充满浓郁浙东水乡色彩的以鲁镇、未庄与S城为中心的艺术世界。因而在当时便被评论界认为“他的作品
满熏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乡土小说家大多受到鲁迅的影响,如鲁 彦、许钦文听过鲁迅的课,与鲁迅同乡的许钦文自称是鲁迅的“私塾弟子”,蹇先艾也在他的《短篇小说 选·后记》中明确宣称:“我写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接受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大的影响。”“乡土小 说”对生活场景客观如实的描写,透过世道习俗对落后社会心理的发掘,由回忆煽起的感伤的“故乡 风”,都可以从鲁迅的《孔乙己》、《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中找到某种渊源。(题材领 域、审美世界、艺术风格、文体样式及其情趣笔调) (3)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 人生 (4)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3、乡土小说的特征。 (1)在题材上转向了故乡的生活,既带来了五彩斑斓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增强了描写的 客观现实性,推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乡土色彩与写实性)他们不同于先期的“问题小 说”潮流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他们不再从某一观念出发去寻找生活材料提出问题,而是以回忆的视角直接 切入故乡的生活。因而注重典型环境的构造与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许钦文那古老而沉闷的乡镇,许杰 那民风强悍的(天台)原始性山区,蹇先艾那崇山峻岭中的贵州僻地,王鲁彦那受到近代工业文明冲击的 滨海村镇等,展现出独异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环境氛围。 (2)隐现着浓郁的“乡愁”。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五四”前后汇聚到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学青年 在“五四”落潮期苦闷彷徨的时代风气的冲击下,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的视野转向了故乡,企图从思乡 中去寻求感伤的寄托。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故乡既是生命的起源地,又是家族生息繁衍的物质依托 和精神家园。因而他们或是感慨故乡的凋敝,或是沉痛家园的毁灭,或是怀恋阔别的童年,或是同情乡亲 的不幸……都充溢着一股缠绵的感伤情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伤情调并不像问题小说或自我小说 那样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隐含在客观具体的场景或氛围的描绘之中,所以被称作“隐现”。同时由于这 种“乡愁”是在作家的回忆中展开的,因而在这乡村写实的底幕上是一幅淡淡的都市背景,并蕴含着一种 乡村/都市二维结构的张力。 4、意义、影响 (1)给文坛带来了泥土气息; (2)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 (3)推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代表作家及作品 (1)鲁彦的乡土写实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1901-1944),本名王衡,浙江镇海人。王衡仿效鲁迅而取笔名“鲁彦”,正表明 他对鲁迅先生的自觉师法。他出身于商人之家,早年在上海商店做学徒,1920年到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 旁听鲁迅先生的课。1923年开始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出版《柚子》《黄金》等9部小说集。 ②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菊英的出嫁》叙述浙东宗法制农村冥婚的习俗;双重态度(民俗:亲情/愚昧).代表 作《黄金》:
满熏着中国的土气,他可以说是眼前我们唯一的乡土艺术家”。乡土小说家大多受到鲁迅的影响,如鲁 彦、许钦文听过鲁迅的课,与鲁迅同乡的许钦文自称是鲁迅的“私塾弟子”,蹇先艾也在他的《短篇小说 选·后记》中明确宣称:“我写短篇小说,一开始就接受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很大的影响。” “乡土小 说”对生活场景客观如实的描写,透过世道习俗对落后社会心理的发掘,由回忆煽起的感伤的“故乡 风”,都可以从鲁迅的《孔乙己》、《故乡》、《风波》、《社戏》等作品中找到某种渊源。(题材领 域、审美世界、艺术风格、文体样式及其情趣笔调) (3)五四小说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与读者心理的进步,希望看到更为广阔的、非概念化的真实的社会 人生。 (4)五四运动退潮之后,作家与读者面对现实的浓烈的苦闷情绪,带来浓郁的乡愁。 3、乡土小说的特征。 (1)在题材上转向了故乡的生活,既带来了五彩斑斓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又增强了描写的 客观现实性,推进了现实主义的发展。(也可以分为乡土色彩与写实性)他们不同于先期的“问题小 说”潮流的一个突出特征便是他们不再从某一观念出发去寻找生活材料提出问题,而是以回忆的视角直接 切入故乡的生活。因而注重典型环境的构造与具体生活场景的描绘,如许钦文那古老而沉闷的乡镇,许杰 那民风强悍的(天台)原始性山区,蹇先艾那崇山峻岭中的贵州僻地,王鲁彦那受到近代工业文明冲击的 滨海村镇等,展现出独异的地方色彩和文化环境氛围。 (2)隐现着浓郁的“乡愁”。乡土小说作家大都是“五四”前后汇聚到北京、上海两地的文学青年。 在“五四”落潮期苦闷彷徨的时代风气的冲击下,他们不约而同地把创作的视野转向了故乡,企图从思乡 中去寻求感伤的寄托。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故乡既是生命的起源地,又是家族生息繁衍的物质依托 和精神家园。因而他们或是感慨故乡的凋敝,或是沉痛家园的毁灭,或是怀恋阔别的童年,或是同情乡亲 的不幸……都充溢着一股缠绵的感伤情调。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感伤情调并不像问题小说或自我小说 那样直接抒发出来,而是隐含在客观具体的场景或氛围的描绘之中,所以被称作“隐现”。同时由于这 种“乡愁”是在作家的回忆中展开的,因而在这乡村写实的底幕上是一幅淡淡的都市背景,并蕴含着一种 乡村/都市二维结构的张力。 4、意义、影响 (1)给文坛带来了泥土气息; (2)突破了五四新文学诞生以来主要写知识青年的狭小天地,拓宽了新文学的反封建题材; (3)推进了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 5、代表作家及作品 (1)鲁彦的乡土写实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1901-1944),本名王衡,浙江镇海人。王衡仿效鲁迅而取笔名“鲁彦”,正表明 他对鲁迅先生的自觉师法。他出身于商人之家,早年在上海商店做学徒,1920年到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 旁听鲁迅先生的课。1923年开始创作,并加入文学研究会。出版《柚子》《黄金》等9部小说集。 ②主要作品。 早期作品《菊英的出嫁》叙述浙东宗法制农村冥婚的习俗;双重态度(民俗:亲情/愚昧). 代表 作《黄金》:
总结: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乡民陋习(“陈四桥人”性格)的批判;并体现出殖民主义冲击下宗法制 农村人性的异化。 (2)冯文炳(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田园牧歌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P198-199)1922年考入北大预科,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加入语丝社,师从周作 人 ②早期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作家是以写诗(而且是绝句)的方式来写作小说的。那看似恬淡简略却意味深长的文字铸造了一种空 灵迷蒙的美,由这空灵迷蒙则开放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并蒙上了一层清新别致与梦幻迷离交织的色 彩 特点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乡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 纯朴美德:田园牧歌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沿着这一指向,废名后来还有更大的发展,并开启了“京 派”小说的艺术探索。 (3)其它作家与作品 ①许杰(1901-1993),浙江天台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慘惨雾》(玉湖庄和环溪村:香桂—一宗族之间的血腥械斗)《赌徒吉顺》—一(与柔石《为奴隶的 母亲》、罗淑《生人妻》比较) ②许钦文(1897-1984),浙江山阴人。语丝社作家 《疯妇》——(婆媳一一封建礼教的压抑;《原野》《寒夜》) 《鼻涕阿二》在人物性格变态的张力中显示出一定的人性深度。 ③彭家煌(1898-933),湖南湘阴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陈四爹的牛》:陈四爹是一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意识的阿Q式农民形象。虽然还没有达到阿Q的深 度,但也见出鲁迅的影响 《活鬼》——含蓄的喜剧中嘲讽了宗法制农村小孩子娶大媳妇的陋习,而这种陋习又根源于传宗接代 的传统家族伦理。 ④蹇先艾(1906-994),贵州遵义人。文学研究会作家。《水葬》一一桐村古已有之的惯例 ⑤静农(1903-990),安徽霍丘人。未名社的重要作家 《天二哥》\《拜堂》汪二拜堂一一沉重的精神压抑 第二节叶圣陶的小说 、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1、生平与 创作:原名叶绍钧,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任小学教员。1914年 起发表了《玻璃窗内之画像》等文言小说。1915年秋到上海郊区一中学任教,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 课本。1919年春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硏究会,并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
总结:浓郁的乡土气息;对乡民陋习(“陈四桥人”性格)的批判;并体现出殖民主义冲击下宗法制 农村人性的异化。 (2)冯文炳(废名)的乡土抒情小说/田园牧歌小说 ①生平与创作。(P198-199)1922年考入北大预科,并开始发表作品。1924年加入语丝社,师从周作 人。 ②早期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集《竹林的故事》。 作家是以写诗(而且是绝句)的方式来写作小说的。那看似恬淡简略却意味深长的文字铸造了一种空 灵迷蒙的美,由这空灵迷蒙则开放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并蒙上了一层清新别致与梦幻迷离交织的色 彩。 特点是:用冲淡质朴的笔调表现尚未被现代社会污染的宗法制乡村世界,表现带有古民风采的人物的 纯朴美德;田园牧歌境界与艺术上的诗化表现。沿着这一指向,废名后来还有更大的发展,并开启了“京 派”小说的艺术探索。 (3)其它作家与作品 ①许杰(1901-1993),浙江天台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惨雾》(玉湖庄和环溪村:香桂——宗族之间的血腥械斗)《赌徒吉顺》——(与柔石《为奴隶的 母亲》、罗淑《生人妻》比较) ②许钦文(1897-1984),浙江山阴人。语丝社作家。 《疯妇》——(婆媳——封建礼教的压抑;《原野》《寒夜》) 《鼻涕阿二》在人物性格变态的张力中显示出一定的人性深度。 ③彭家煌(1898-933),湖南湘阴人。文学研究会作家。 《陈四爹的牛》:陈四爹是一个还未完全丧失自我意识的阿Q式农民形象。虽然还没有达到阿Q的深 度,但也见出鲁迅的影响。 《活鬼》——含蓄的喜剧中嘲讽了宗法制农村小孩子娶大媳妇的陋习,而这种陋习又根源于传宗接代 的传统家族伦理。 ④蹇先艾(1906-994),贵州遵义人。文学研究会作家。《水葬》——桐村古已有之的惯例。 ⑤静农(1903-990),安徽霍丘人。未名社的重要作家。 《天二哥》\《拜堂》汪二拜堂——沉重的精神压抑 第二节 叶圣陶的小说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作家、编辑家、教育家。早年试验新式教学。文学研究1、生平与 创作:原名叶绍钧,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江苏苏州人。中学毕业后,因无力升学,任小学教员。1914年 起发表了《玻璃窗内之画像》等文言小说。1915年秋到上海郊区一中学任教,并为商务印书馆编小学国文 课本。1919年春加入新潮社。1921年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先后出版了短篇小说集《隔膜》
(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一一自学成才;连接《新潮》,文学研究会“为人 生”倾向的主要代表。 早期“问题小说”。《隔膜》《苦菜》《一个朋友》 (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21年后) 客观冷静的略带讽刺意味地对城镇小市民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灰色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饭 《校长》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等 二、《倪焕之》与《潘先生在难中》 1、《倪焕之》 1928年,叶圣陶推出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部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作品,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这部作品 揭示了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从乡村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 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的全过程,探求了知识分子的前进道路。主人公倪焕之是具有时 代特点的个性鲜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接受"教育至上”的改良 主义,幻想″革新教育”,用教育来改造社会。但是,他的办学新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阻挠。”五 四″新文化运动曾使他改变"为教育而教育”的思想,他积极热情地投身社会革命,可大革命失败又将 他美丽的梦想击得粉碎 最终,倪焕之完全消沉、颓唐,整日借酒浇愁,郁闷得病而死。这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寻求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倪焕之的妻子金佩璋,也刻画得非常成功。这位新女性,与倪 焕之有着共同的改革教育的志向,她与倪焕之相爱而结合,然而,婚后她却沉溺于小家庭的安乐 失去了往日的朝气。这使倪焕之痛感"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小说借此形 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与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这个作品的 后半部显得线条粗疏,小说中有的人物(如王乐山)形象不够丰满,结构也不很严密,但这部长篇 已比前此的作品更为完整地写下了近代中国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变迁史,显示了作者趋向成 熟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意义 2、《潘先生在难中》 (1)潘先生形象。 小学校长潘先生自私狭隘、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苟且偷安,以养家活口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从极端 自私和政治上的麻木发展到充当反动派的吹鼓手,既表现出灵魂卑琐的奴性,又有苟安后的得意与矜持, 是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灰色人生的典型代表。 (2)《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客观描写的讽刺手法,用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构成讽刺,深刻细腻的心理剖白, 截取生活的片断,捕捉典型细节,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语言纯净洗练,笔调幽默生动。 、叶圣陶小说的艺术特色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 特征。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表现为: 1、冷静观察、客观描写。他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感情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 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等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外加任何主观的发挥与评价。潘先生形 象的成功塑造就是一个适例。在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时,长于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 映生活的本质。如《夜》中的老母亲,彻夜等待被捕的女儿女婿的消息,起始的谨慎恐惧,使她″凄然失
(1922)、《火灾》(1923)、《线下》(1925)等。——自学成才;连接《新潮》,文学研究会“为人 生”倾向的主要代表。 早期“问题小说”。《隔膜》《苦菜》《一个朋友》——(尤奈斯库)《秃头歌女》,(1921年后) 客观冷静的略带讽刺意味地对城镇小市民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领域中灰色知识分子生活的描写。《饭》 《校长》 主要代表作: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多收了三五斗》等 二、《倪焕之》与《潘先生在难中》 1、《倪焕之》 1928年,叶圣陶推出了长篇小说《倪焕之》,这部被茅盾誉为"扛鼎之作"的作品,是中国现代 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它几乎动用了作者在教育界生活的主要积累。这部作品 揭示了一个富有革命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时代潮流的推动下,"从乡村到都市,从埋头教育到 群众运动,从自由主义到集团主义"的全过程,探求了知识分子的前进道路。主人公倪焕之是具有时 代特点的个性鲜明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他接受"教育至上"的改良 主义,幻想"革新教育",用教育来改造社会。但是,他的办学新方案,遭到了封建势力的阻挠。"五 四"新文化运动曾使他改变"为教育而教育"的思想,他积极热情地投身社会革命,可大革命失败又将 他美丽的梦想击得粉碎。 最终,倪焕之完全消沉、颓唐,整日借酒浇愁,郁闷得病而死。这正是当时一部分小资产阶级 知识分子寻求真理之路的真实写照。倪焕之的妻子金佩璋,也刻画得非常成功。这位新女性,与倪 焕之有着共同的改革教育的志向,她与倪焕之相爱而结合,然而,婚后她却沉溺于小家庭的安乐, 失去了往日的朝气。这使倪焕之痛感"有了一个妻子,但失去了一个恋人,一个同志"。小说借此形 象深刻地揭示了社会改革的必要性,与鲁迅的《伤逝》中的子君有异曲同工之妙。尽管这个作品的 后半部显得线条粗疏,小说中有的人物(如王乐山)形象不够丰满,结构也不很严密,但这部长篇 已比前此的作品更为完整地写下了近代中国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变迁史,显示了作者趋向成 熟的现实主义风格,在文学史上具有一定意义。 2、《潘先生在难中》 (1)潘先生形象。 小学校长潘先生自私狭隘、目光短浅、胸无大志,苟且偷安,以养家活口为生活的最高目标,从极端 自私和政治上的麻木发展到充当反动派的吹鼓手,既表现出灵魂卑琐的奴性,又有苟安后的得意与矜持, 是旧中国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灰色人生的典型代表。 (2)《潘先生在难中》的艺术特色。 客观描写的讽刺手法,用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构成讽刺,深刻细腻的心理剖白, 截取生活的片断,捕捉典型细节,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语言纯净洗练,笔调幽默生动。 三、叶圣陶小说的艺术特色 叶圣陶小说的突出艺术成就,在于他对"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鲜明的现实主义 特征。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的艺术个性表现为: 1、冷静观察、客观描写。他善于把自己的意图和感情隐藏在客观的叙述之中,在情节的发展中,让 人物通过自身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神态等来表现他的性格,而不外加任何主观的发挥与评价。潘先生形 象的成功塑造就是一个适例。在客观地再现现实生活时,长于通过细节描写来揭示生活中的矛盾斗争,反 映生活的本质。如《夜》中的老母亲,彻夜等待被捕的女儿女婿的消息,起始的谨慎恐惧,使她"凄然失
神″;但女儿女婿惨遭杀害的消息传来,强烈的悲痛与忿恨使她ˆ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她决 心继承烈士的遗志,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把烈士的后代抚养成人。一个个细节,细致地刻划了老母亲 的性格发展 如《潘先生在难中》的火车站的场面,战争环境中的混乱、拥挤,正是潘先生这一典型人物出场的典 型环境。 2、精心结撰,手法多样。他总是从生活素材和自己的个人感受出发,选择最恰当的小说的表现形式 很少粘着或重复自己已用过的表现形式,拿结构来说,情况就非常复杂。《这也是一个人》用的是我国传 统作品中惯用的单线叙写的方法,全然按照时序,概括人物的整个一生。《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 线,辅以纵横交织的人际网络;《夜》的结构显现更深的功力,采用明暗双线,相互纠结,相互映衬的写 法;而《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叶圣陶描写生活角度和接触的生活侧面,也有诸多 不同,他有时写场面,刻画生动逼真的人情世态;有时剖析心境,探讨人们的忧虑疑惧;有时抒发感情, 造成一种真挚感人的诗情画意。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讲究,饶有余味,《抗争》、《多收了三五斗》、 《前途》、《潘先生在难中》、《风潮》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 3、语言平实、质朴,不雕凿、不做作,极少用浓艳富丽的词藻语汇,凝炼精粹,达到了以少胜多、 一语传神的境地,极富表现力。叶圣陶十分重视语言,曾指出:"语言是作者可能使用的惟一的工具,成败 利钝全在乎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欧化句子,全是平平常常的朴素的语言,纯正而晓畅。由于他又特别讲 究字句的锤炼,重视修辞手段,曾被郁达夫赞为″散文的模范″(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 言》) 叶圣陶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短篇小说最为擅长,在童话创作上则是现代中国的开山。除少数零散之 作外,大都编入《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两个专集。这些童话充满民主精神,在浪漫主义的想象 之中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这些童话很少涉及神怪精灵、王子仙女,没有善恶因果报应的陈腐说教,旨 在教育儿童塑造优美纯洁的心灵,随着作者阅历的加深,又借花鸟禽兽来描摹人情世态,教育儿童认识民 间疾苦,培养进步的人生观,有着鲜明特点。 第三节“自叙传”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 、浪漫抒情小说的突起与特征 前面已经谈到,相对于文学研究会的轰轰烈烈来说,创造社显示出异军突起的风姿。这在小说领域也 有鲜明的表现,就是不同于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人生的小说,他们主要提供了一种“自叙传”抒情小说,或 浪漫抒情小说 抒情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 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受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小说。重要作家为创造 社成员。 其基本特征有: 1、以自我经历或身边琐事为题材,带有自叙传性质。(或者说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直接抒 发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去打动读者—一教材;不过主观性与抒情性与诗歌还是有区别的,是以叙事/故事的 形式来体现的,因而称为“自叙性”比较恰当。)与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乡土小说和以重大社会现象为题 材的社会剖析派小说形成鲜明对比。郁达夫提出(赞同)“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2、着意表现自我的心境和意绪,而不重客观社会生活的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从而使它具 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又被称为“浪漫抒情小说”),而与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构成对比
神";但女儿女婿惨遭杀害的消息传来,强烈的悲痛与忿恨使她"泪膜底下的眼珠闪着猛兽似的光芒",她决 心继承烈士的遗志,再担负一回母亲的责任,把烈士的后代抚养成人。一个个细节,细致地刻划了老母亲 的性格发展。 如《潘先生在难中》的火车站的场面,战争环境中的混乱、拥挤,正是潘先生这一典型人物出场的典 型环境。 2、精心结撰,手法多样。他总是从生活素材和自己的个人感受出发,选择最恰当的小说的表现形式, 很少粘着或重复自己已用过的表现形式,拿结构来说,情况就非常复杂。《这也是一个人》用的是我国传 统作品中惯用的单线叙写的方法,全然按照时序,概括人物的整个一生。《倪焕之》以一个人的遭遇为纵 线,辅以纵横交织的人际网络;《夜》的结构显现更深的功力,采用明暗双线,相互纠结,相互映衬的写 法;而《多收了三五斗》无一中心人物,颇有散文风。叶圣陶描写生活角度和接触的生活侧面,也有诸多 不同,他有时写场面,刻画生动逼真的人情世态;有时剖析心境,探讨人们的忧虑疑惧;有时抒发感情, 造成一种真挚感人的诗情画意。小说的结尾也是非常讲究,饶有余味,《抗争》、《多收了三五斗》、 《前途》、《潘先生在难中》、《风潮》等不少小说结尾的艺术匠心尤见功力。 3、语言平实、质朴,不雕凿、不做作,极少用浓艳富丽的词藻语汇,凝炼精粹,达到了以少胜多、 一语传神的境地,极富表现力。叶圣陶十分重视语言,曾指出:"语言是作者可能使用的惟一的工具,成败 利钝全在乎此。"在他的作品中没有欧化句子,全是平平常常的朴素的语言,纯正而晓畅。由于他又特别讲 究字句的锤炼,重视修辞手段,曾被郁达夫赞为"散文的模范"(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 言》)。 叶圣陶是文学创作的多面手。短篇小说最为擅长,在童话创作上则是现代中国的开山。除少数零散之 作外,大都编入《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两个专集。这些童话充满民主精神,在浪漫主义的想象 之中闪烁着现实主义的光芒。这些童话很少涉及神怪精灵、王子仙女,没有善恶因果报应的陈腐说教,旨 在教育儿童塑造优美纯洁的心灵,随着作者阅历的加深,又借花鸟禽兽来描摹人情世态,教育儿童认识民 间疾苦,培养进步的人生观,有着鲜明特点。 第三节“自叙传”抒情小说/浪漫抒情小说 一、浪漫抒情小说的突起与特征 前面已经谈到,相对于文学研究会的轰轰烈烈来说,创造社显示出异军突起的风姿。这在小说领域也 有鲜明的表现,就是不同于文学研究会作家为人生的小说,他们主要提供了一种“自叙传”抒情小说,或 浪漫抒情小说。 抒情小说是现代小说的一种新样式,其中“自叙传”抒情小说侧重于作家的自我暴露,以及个人私生 活和心理的描写,这是受日本“私小说”和其他一些外国小说的影响而形成的一种小说。重要作家为创造 社成员。 其基本特征有: 1、以自我经历或身边琐事为题材,带有自叙传性质。(或者说大都有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直接抒 发主人公的强烈情感,去打动读者——教材;不过主观性与抒情性与诗歌还是有区别的,是以叙事/故事的 形式来体现的,因而称为“自叙性”比较恰当。)与以故乡生活为题材的乡土小说和以重大社会现象为题 材的社会剖析派小说形成鲜明对比。郁达夫提出(赞同)“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2、着意表现自我的心境和意绪,而不重客观社会生活的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从而使它具 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因而又被称为“浪漫抒情小说”),而与客观写实的现实主义构成对比
3、多采用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叙事等文体形式,弱化情节因素,着重情感的抒发、氛围的渲 染,开拓出一种“情调小说”的体式,并大胆借鉴和运用了某些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技巧(感伤美与病 态美)。(这一点深入文体构成与艺术形式) 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特征(核心仍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当典型的表现了这些特征的郁达夫的小说集 《沉沦》于1921年10月出版以后,便引发了众多的模仿者,汇成了一股迥异于“(问题小说)为人生 派”和“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被称为“异军突起”。这股小说潮流极盛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和中期 并延续到20年代末,其主要代表作家为郁达夫。 、郁达夫的“自叙传”/浪漫抒情小说 1、生平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 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自修之余出外,有了接触农民的机会,为他一生同情 贫苦病弱的人重下种子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跟从大哥郁曼陀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四年间读了一千 多本作品,偏重于读德国主义作品、世纪末作品和日本的“私小说”这些小说的颓废感伤影响了他,形成 他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有时冷静,有时迷茫,有时豪爽、热情,有时却伤感;尽管他有时狂放不羁,但 实际上是一个很理智的人,狂放是为了掩饰他本质的迂执。他一生比较矛盾,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 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 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 社。19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 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 (与王映霞结婚),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 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 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 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 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 建亭纪念。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 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 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 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 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 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 《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 《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
3、多采用日记体、书信体、第一人称叙事等文体形式,弱化情节因素,着重情感的抒发、氛围的渲 染,开拓出一种“情调小说”的体式,并大胆借鉴和运用了某些现代主义的艺术手法与技巧(感伤美与病 态美)。(这一点深入文体构成与艺术形式) 正是由于这些独特的特征(核心仍是抒发内心的情感),当典型的表现了这些特征的郁达夫的小说集 《沉沦》于1921年10月出版以后,便引发了众多的模仿者,汇成了一股迥异于“(问题小说)为人生 派”和“乡土小说”的创作潮流,被称为“异军突起”。这股小说潮流极盛于20世纪20年代前期和中期, 并延续到20年代末,其主要代表作家为郁达夫。 二、郁达夫的“自叙传”/浪漫抒情小说 1、生平 (1895~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7岁入私塾受启蒙教育。后到嘉兴、杭州等地中学 求学。由于聪颖好学,少时已有中国古典文学的深厚基础。1911年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报刊投稿。 1912年考入之江大学预科,因参加学潮被校方开除。自修之余出外,有了接触农民的机会,为他一生同情 贫苦病弱的人重下种子。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跟从大哥郁曼陀赴日本留学,广泛涉猎了中外文学和哲学著作,四年间读了一千 多本作品,偏重于读德国主义作品、世纪末作品和日本的“私小说”这些小说的颓废感伤影响了他,形成 他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有时冷静,有时迷茫,有时豪爽、热情,有时却伤感;尽管他有时狂放不羁,但 实际上是一个很理智的人,狂放是为了掩饰他本质的迂执。他一生比较矛盾,带有浓厚的感伤情调。 日本期间,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异国生活,激发了他的爱国热忱,也使他忧伤、愤世。他从研究经济学 转而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21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 《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年起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年8月退出创造 社。19 28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 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 (与王映霞结婚),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郁达夫的爱国热情又被唤起,投入抗战的时代洪流,参加国民政府军委政 治部第三厅的抗日宣传工作,奔赴前线慰劳抗日将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1938年底赴新加 坡,从事报刊编辑和抗日救亡工作。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隐居下来。不久,当地日本宪兵部 强迫他去当翻译,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1945年日 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为民族解放殉难的烈士”,并在他的家乡 建亭纪念。 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 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1938年底,郁达夫应 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亡,星洲沦陷后流亡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 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1945年8月29日,被日本宪兵 残酷杀害,终年四十九岁。1952年经中央人民政府批准,追认为革命烈士。 郁达夫的一生,胡愈之先生曾作这样的评价: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的名字,在中国 人民法西斯战争的纪念碑上,也将永远铭刻着郁达夫烈士的名字。 郁达夫一生著述宏富。1928年起,郁达夫陆续自编《达夫全集》出版,其后还有《达夫自选集》、 《屐痕处处》、《达夫日记》、《达夫游记》、《闲书》、《郁达夫诗词抄》、《郁达夫文集》,以及 《达夫所译短篇集》等。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
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晩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 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淸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 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2、创作 (1)日本留学期间(1913--1922) 以一种既不甘沉沦又在痛苦中挣扎的笔调来写。 代表作:《沉沦》、《银灰色的死》 《沉沦》是郁达夫的处女作、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以直率大胆的笔墨讨论了性爱这个 在中国文学中历来谈虎色变的课题,从而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为当时的文坛所注目。值得注意 的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自我”形象的基本特色。小说 中的“他”原来是一位热血爱国青年,他是为了改变祖国羸弱面貌、寻找强国之路而来到日本的。因此他 能克服强烈的怀乡病而坚持下来。但最另他难以忍受的,是日本军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压迫,是日本民 族对支那人的歧视。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屈辱深深刺伤了 他“早熟的性情”,他以孤芳自赏的神态来对待,使自己陷入孤独、忧伤,患上“忧郁症”,精神上少言 寡欢,孤寂感伤,失去了朋友,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避难所,在春光秋影中驰骋他的种种幻想。另一方面 在一种青春欲望的蛊惑下,他用病态和变态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手淫自戕来自慰,但罪恶感和恐 惧感总是顽固地纠缠着他,形成了另一种自卑自贼的变态心理,陷入企图从欲海中超拔而又不能的痛苦与 自责之中。他渴望异性的爱情,但日本女学生对支那人的歧视,使他感到伤心悲哀。他那青春期受压抑的 性苦闷心理,同忧心故国命运的苦思冥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他渴慕异性,但意志软弱。一系列的偷看、 嫖妓不仅没有让他缓解苫闷,相反更加痛恨弱国子民的被凌辱和欺骗。这样,在“贪恶的苦闷与向善的焦 躁”的双重夹击下,自戕与自责又构成了他心理上更深刻的矛盾和苦闷。对于他来讲,报效祖国的崇高理 想毁了,追求爱情的美好梦想破灭了,因此他一边望着远方的祖国,自伤自悼,一边向大海走去,走向彻 底的“沉沦”。贫弱的祖国、黑暗腐败的社会对他的忧郁症要负主要责仼;而他本身脆弱、伤感、妥协无 争、自戕自害的弱点也是不足取的。他的悲剧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的悲剧。作品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 思想(角度不同)和个性解放思想。小说大量笔墨描绘主人公的心理,是为了显露当时社会的弊端 小说通过一个中国留日学生在异国的土地上遭受的自戕和沉沦,揭示了祖国的衰弱和民族的不幸正是他所 有不幸的根源。他在投海前曾有一段发自心灵深处的自白:“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 富起来吧!”这呼声可以说是当时苦闷青年的共同心声。如果《沉沦》只是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愤懑和控诉的话,也许还不至于引起太多的争议,正是由于当时青年的普遍的具有生的苦闷和性的苦 闷,以及由此引发的感伤和心理变态等,才带来爆炸式的反响。其实,作者借主人公发出的爱和性的要求 是正当的人生权利;这种大胆的暴露性的苦闷和“灵肉的冲突”,“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 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 种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郁达夫论》)这正是从反封建的战斗性质上肯定 《沉沦》,至于将性的苦闷同生的苦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同鸳鸯胡蝶派小说用一些色情描写来挑逗读者 的作品是根本不同的。由于小说主人公情绪是悲观、颓唐的,最后自杀,在某些方面带来的一些伤感、忧 郁、,这正是作家一生富有反抗精神和积极社会意义的创作思想,不能仅仅把它看作颓废和消极。 (2)回国初期(1923——1925)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薄 奠》、《茑萝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作品格调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文笔 圆熟,语言清新
以短篇小说《沉沦》、《采石矾》、《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 《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 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 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 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2、创作 (1)日本留学期间(1913——1922) 以一种既不甘沉沦又在痛苦中挣扎的笔调来写。 代表作:《沉沦》、《银灰色的死》 《沉沦》是郁达夫的处女作、成名作,也是代表作。作者在小说中以直率大胆的笔墨讨论了性爱这个 在中国文学中历来谈虎色变的课题,从而以“惊人的取材和大胆的描写”为当时的文坛所注目。值得注意 的是,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比较典型地体现了郁达夫早期小说中经常出现的“自我”形象的基本特色。小说 中的“他”原来是一位热血爱国青年,他是为了改变祖国羸弱面貌、寻找强国之路而来到日本的。因此他 能克服强烈的怀乡病而坚持下来。但最另他难以忍受的,是日本军国政府对中国留学生的压迫,是日本民 族对支那人的歧视。一个弱国子民的自尊心与自卑感之间发生了剧烈的矛盾冲突。这种屈辱深深刺伤了 他“早熟的性情”,他以孤芳自赏的神态来对待,使自己陷入孤独、忧伤,患上“忧郁症”,精神上少言 寡欢,孤寂感伤,失去了朋友,把大自然作为自己的避难所,在春光秋影中驰骋他的种种幻想。另一方面 在一种青春欲望的蛊惑下,他用病态和变态的行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手淫自戕来自慰,但罪恶感和恐 惧感总是顽固地纠缠着他,形成了另一种自卑自贼的变态心理,陷入企图从欲海中超拔而又不能的痛苦与 自责之中。他渴望异性的爱情,但日本女学生对支那人的歧视,使他感到伤心悲哀。他那青春期受压抑的 性苦闷心理,同忧心故国命运的苦思冥想奇异地交织在一起。他渴慕异性,但意志软弱。一系列的偷看、 嫖妓不仅没有让他缓解苦闷,相反更加痛恨弱国子民的被凌辱和欺骗。这样,在“贪恶的苦闷与向善的焦 躁”的双重夹击下,自戕与自责又构成了他心理上更深刻的矛盾和苦闷。对于他来讲,报效祖国的崇高理 想毁了,追求爱情的美好梦想破灭了,因此他一边望着远方的祖国,自伤自悼,一边向大海走去,走向彻 底的“沉沦”。贫弱的祖国、黑暗腐败的社会对他的忧郁症要负主要责任;而他本身脆弱、伤感、妥协无 争、自戕自害的弱点也是不足取的。他的悲剧是病态社会中的病态人物的悲剧。作品也表现了强烈的爱国 思想(角度不同)和个性解放思想。小说大量笔墨描绘主人公的心理,是为了显露当时社会的弊端。 小说通过一个中国留日学生在异国的土地上遭受的自戕和沉沦,揭示了祖国的衰弱和民族的不幸正是他所 有不幸的根源。他在投海前曾有一段发自心灵深处的自白:“祖国呀祖国!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 富起来吧!”这呼声可以说是当时苦闷青年的共同心声。如果《沉沦》只是抒发了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愤懑和控诉的话,也许还不至于引起太多的争议,正是由于当时青年的普遍的具有生的苦闷和性的苦 闷,以及由此引发的感伤和心理变态等,才带来爆炸式的反响。其实,作者借主人公发出的爱和性的要求 是正当的人生权利;这种大胆的暴露性的苦闷和“灵肉的冲突”,“对于深藏在千百万年的背甲里的士大 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这 种露骨的真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郭沫若《郁达夫论》)这正是从反封建的战斗性质上肯定 《沉沦》,至于将性的苦闷同生的苦闷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同鸳鸯胡蝶派小说用一些色情描写来挑逗读者 的作品是根本不同的。由于小说主人公情绪是悲观、颓唐的,最后自杀,在某些方面带来的一些伤感、忧 郁、,这正是作家一生富有反抗精神和积极社会意义的创作思想,不能仅仅把它看作颓废和消极。 (2)回国初期(1923——1925)从事文学创作和编辑工作。代表作《春风沉醉的晚上》、《薄 奠》、《茑萝行》,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现实生活的具体描写。作品格调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文笔 圆熟,语言清新
《春风沉醉的晩上》是“五四”时期最早描写产业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比较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淳朴、善 良的女工形象。作品写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我”和烟厂女工陈二妹相遇在贫民窟的小阁楼里,17岁 的陈二妹遭受资本家和工头的压迫剥削,身世十分悲惨,还十分关心“我”,规劝“我”不要抽烟,特别 不要抽她所在工厂生产的烟。她同情“我”,鼓励“我”,“以为我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是 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当岀于误会,以为“我”晚上在与坏人合伙做坏事走上邪路时,她是那样诚挚地规劝 我向善,希望我很好地做人。她纯洁的心灵爱憎分明。而“我”曾在国外留学多年,能写会译,却失业落 魄,病容破衣,蜗居贫民窟。这相近的地位和同样的命运,正是知识分子的我和陈二妹接近起来的基础。 小说在艺术上最鲜明的一点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写陈二妹时,通过外在的肖像、语言、动作及 环境表现,运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及其细节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而写“我”则着重写我的感受和“心 境独白”,让人物始终漂浮在感叹、呻昑,反省和浮想之中,则是浪漫主义手法了。小说结构精心,线索 分明,一波三折,布局严谨,结尾清新 活新的追求 多感叹青春、爱情的一去不返。侧面表现重大历史现实 作品格调:幻灭、哀叹 (4)杭州时期(1933——1935)创作最多的是游记、散文,喜欢写深山僻壤的景和古代的隐士 代表作:《迟桂花》、《瓢儿和尚》,还写过一些政论、旧体诗(格调消沉、苦闷、出世)。艺术上日臻成熟 《迟桂花》写于1932年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是郁达夫愤懑、彷徨与哀伤中的一部佳作。小说是从少年时代同学写信邀请“我”上山参 加他的婚礼写起。“我”受邀离开喧嚣污浊的都市来到翁家山。翁则生是一个在学业上和爱情上都遭到波折的心灰意冷的留日学生。“我”对 他悠游闲造的山居生活景慕不已。则生在新婚之日,为了解脱妹妹莲的痛恼,让“我”陪她去游山玩水。翁莲形体的丰满,健康的体态,亲切 的神情,朴素的天性,受封建婚姻折磨而新归宁的不幸身世使我心动,游山途中,“我”被她活泼而真率、乐观而自信、诚挚的友情所倾倒, 产生欲情却又被她纯洁朴质的人格所精华,终于陶醉在 《薄奠》用第一人称写“我”同一个人力车夫相识渐熟,车夫生活很艰难但为人很高尚,当“我”暗中将 银表放在他家破桌上时,他却登门奉还。他一生唯一的希望是买一辆人力车,但终岁辛苦,希望仍然成为 泡影,最后落水身亡。我买了一辆纸糊的洋车作微薄的祭品来安慰车夫的亡灵。“我”朦胧地意识到阶级 对立。“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小说富有浓厚的抒情格调,不论是直抒胸臆,还 是描写景物;不论是自由联想,还是状物叙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例如结尾那愤怒感情的迸发:“猪 狗!畜生!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是对剥削阶级憎恨感情的凝聚和爆发。小说分 上、中、下三个部分,每部分着重写一个场面,严谨匀称,不枝不蔓,线索集中,层次清晰。在创作方法 上,又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描写。这两篇小说郁达夫也认为它们“多少也带点社会主义色彩”。表现了进步 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3)大革命前后(1926--1932)任教中山大学,后又回到上海 写了《广州事情》 《迷羔》、《过去》,作品基调又转向低沉 《她是一个弱女子》比较积极,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来表明对生清新自由的山水和纯真人格的交融中。小说描 写了三个人物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似喜而又可悲,说悲却喜的悲喜剧,展现了30年代初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政治上消沉后,既想脱离 美好愿望的精神状态。作者以“人性返归自然”后进一步“净化”构成抒情形象和理想境界,来从精神上摆脱险恶污浊的社会环境。特别 贯穿全篇的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迟桂花,象征了三个中年人的美好的生活前景:“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已经得日子久。”在结 尾,作者更满含深情写道:“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 彩。《迟桂花》在艺术上保持了前期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重于抒发感情,善于描写自然。《迟桂花》象一首有着鲜明意境的抒情诗,被认为 是郁达夫小说中诗意最浓郁的一篇 《出奔》是郁达夫1935年写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对大革命思考的一个结果。它大革命为背景,描 写革命干部钱时英被地主腐蚀、拉拢、利用以及后来觉醒的过程,揭示出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矛盾斗争, 通过对董玉林、董婉珍父女形象的刻画,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阴险狡诈、贪婪残酷的本性和他们千 方百计钻进革命阵营,从内部攻破堡垒的卑劣伎俩。小说表现了作者对反动人物的强烈仇恨,对革命的热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五四”时期最早描写产业工人生活的作品之一,比较真实地塑造了一个淳朴、善 良的女工形象。作品写一个穷困潦倒的知识分子“我”和烟厂女工陈二妹相遇在贫民窟的小阁楼里,17岁 的陈二妹遭受资本家和工头的压迫剥削,身世十分悲惨,还十分关心“我”,规劝“我”不要抽烟,特别 不要抽她所在工厂生产的烟。她同情“我”,鼓励“我”,“以为我也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人。”是一 种朴素的阶级感情。当出于误会,以为“我”晚上在与坏人合伙做坏事走上邪路时,她是那样诚挚地规劝 我向善,希望我很好地做人。她纯洁的心灵爱憎分明。而“我”曾在国外留学多年,能写会译,却失业落 魄,病容破衣,蜗居贫民窟。这相近的地位和同样的命运,正是知识分子的我和陈二妹接近起来的基础。 小说在艺术上最鲜明的一点便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并存,写陈二妹时,通过外在的肖像、语言、动作及 环境表现,运用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及其细节真实的现实主义原则;而写“我”则着重写我的感受和“心 境独白”,让人物始终漂浮在感叹、呻吟,反省和浮想之中,则是浪漫主义手法了。小说结构精心,线索 分明,一波三折,布局严谨,结尾清新。 活新的追求。 多感叹青春、爱情的一去不返。侧面表现重大历史现实; 作品格调:幻灭、哀叹。 (4)杭州时期(1933——1935)创作最多的是游记、散文,喜欢写深山僻壤的景和古代的隐士。 代表作:《迟桂花》、《瓢儿和尚》,还写过一些政论、旧体诗(格调消沉、苦闷、出世)。艺术上日臻成熟。 《迟桂花》写于1932年白色恐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是郁达夫愤懑、彷徨与哀伤中的一部佳作。小说是从少年时代同学写信邀请“我”上山参 加他的婚礼写起。“我”受邀离开喧嚣污浊的都市来到翁家山。翁则生是一个在学业上和爱情上都遭到波折的心灰意冷的留日学生。“我”对 他悠游闲造的山居生活景慕不已。则生在新婚之日,为了解脱妹妹莲的痛恼,让“我”陪她去游山玩水。翁莲形体的丰满,健康的体态,亲切 的神情,朴素的天性,受封建婚姻折磨而新归宁的不幸身世使我心动,游山途中,“我”被她活泼而真率、乐观而自信、诚挚的友情所倾倒, 产生欲情却又被她纯洁朴质的人格所精华,终于陶醉在 《薄奠》用第一人称写“我”同一个人力车夫相识渐熟,车夫生活很艰难但为人很高尚,当“我”暗中将 银表放在他家破桌上时,他却登门奉还。他一生唯一的希望是买一辆人力车,但终岁辛苦,希望仍然成为 泡影,最后落水身亡。我买了一辆纸糊的洋车作微薄的祭品来安慰车夫的亡灵。“我”朦胧地意识到阶级 对立。“心里起了一种不可抑遏的反抗和诅咒的毒念。”小说富有浓厚的抒情格调,不论是直抒胸臆,还 是描写景物;不论是自由联想,还是状物叙事,都蕴涵着浓郁的感情。例如结尾那愤怒感情的迸发:“猪 狗!畜生!这可怜的拉车者,是为你们所逼死的呀!。”是对剥削阶级憎恨感情的凝聚和爆发。小说分 上、中、下三个部分,每部分着重写一个场面,严谨匀称,不枝不蔓,线索集中,层次清晰。在创作方法 上,又加强了现实主义的描写。这两篇小说郁达夫也认为它们“多少也带点社会主义色彩”。表现了进步 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3)大革命前后(1926——1932)任教中山大学,后又回到上海。 写了《广州事情》 《迷羔》、《过去》,作品基调又转向低沉; 《她是一个弱女子》比较积极,通过对作品中人物的态度,来表明对生清新自由的山水和纯真人格的交融中。小说描 写了三个人物在爱情婚姻问题上的似喜而又可悲,说悲却喜的悲喜剧,展现了30年代初期一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政治上消沉后,既想脱离 社会现实又不甘落伍,仍想有所作为的复杂思想情感。写出了“我”在莲和则生感染下产生的和谐与向往的心境,时时透露着作者对生活抱有 美好愿望的精神状态。作者以“人性返归自然”后进一步“净化”构成抒情形象和理想境界,来从精神上摆脱险恶污浊的社会环境。特别是那 贯穿全篇的散发着浓郁香气的迟桂花,象征了三个中年人的美好的生活前景:“桂花开得愈迟愈好,因为开得迟,所已经得日子久。”在结 尾,作者更满含深情写道:“但愿我们都是迟桂花!”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理想和追求,是中国社会进步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色 彩。《迟桂花》在艺术上保持了前期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重于抒发感情,善于描写自然。《迟桂花》象一首有着鲜明意境的抒情诗,被认为 是郁达夫小说中诗意最浓郁的一篇。 《出奔》是郁达夫1935年写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对大革命思考的一个结果。它大革命为背景,描 写革命干部钱时英被地主腐蚀、拉拢、利用以及后来觉醒的过程,揭示出革命与反革命的尖锐矛盾斗争, 通过对董玉林、董婉珍父女形象的刻画,比较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阴险狡诈、贪婪残酷的本性和他们千 方百计钻进革命阵营,从内部攻破堡垒的卑劣伎俩。小说表现了作者对反动人物的强烈仇恨,对革命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