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中国现代文学 chinese modern literature》课程教学资源(电子教案)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0,文件大小:219.5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一编第一个十年(1917-1927)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五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我们经常说:“新文化运动在开始时是一个思想革命运动,也称思想启蒙运 动。”要很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就必须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时期的社会历史背 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 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则使人们认识到,如若 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 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 彻底扫荡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革命的成果也是不巩固的。,他们发动了一场 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一一新文化运动。因此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是人们经 过了“科学救国——政体革命—一思想革命”这样几个阶段飞跃的结果。 2、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思想革命。 (2)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 3、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由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思想革命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一直 是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 想,就必须废除它的载体。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只有提倡和建立

第一编 第一个十年 (1917-1927) 第一章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我们经常说:“新文化运动在开始时是一个思想革命运动,也称思想启蒙运 动。”要很好地理解这一内容,就必须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诞生时期的社会历史背 景。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了中国科技的落后,于是产生 了科学(特别是军事科学)救国的思想;而甲午海战的失败,则使人们认识到,如若 不改变政治体制,先进的科学也难以救国,于是开始政体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虽 然推翻了清王朝,但很快又出现了袁世凯的篡权和复辟,这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不 彻底扫荡封建思想,即使政体改变了,革命的成果也是不巩固的。,他们发动了一场 猛烈地批判封建思想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因此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是人们经 过了“科学救国——政体革命——思想革命”这样几个阶段飞跃的结果。 2、 内容 五四新文化运动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 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的思想革命。 (2)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的文学革命。 3、 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1911年的辛亥革命后,由于出现了袁世凯复辟,再一次使人们认识到思想革命的 重要性和必要性。思想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思想,而长期以来,封建文学一直 是封建思想的重要载体,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要彻底地批判封建思 想,就必须废除它的载体。要打倒封建文学,就必须进行文学革命,只有提倡和建立

新文学,才能在文坛上真正取代旧文学。因此,思想革命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学领域 的革命。 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与晚 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 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 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第二,文学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思想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三、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蓄势 (1)、具体地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有一个重要的“蓄势”阶段。早在1840年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就开始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1895年戊戌变法前后,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达到髙潮: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界革命″(我 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还提出了与″新民 说″相适应的"新文体",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政治小说的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 新。与此同时,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的写作,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鼓动 进入平民大众之中。此外,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引人瞩目。严复、林纾大 量译介了西方科学、哲学、文学著作,为近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现代众多 文学家、思想家都受到他们的翻译作品的影响。)(译才并世数严林) 板书: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倡导 翻译文学兴盛 (2)、文学革命的发生还有重要的前提 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新式文化 教育的出现;职业作家的出现;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见教材第4页 最后一段)

新文学,才能在文坛上真正取代旧文学。因此,思想革命的发展,必然导致文学领域 的革命。 也就是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不是突然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是与晚 清以来中国人民社会生活里的一系列重大变化相联系的。其中既有政治思想领域里的 变化,也有经济领域的变化,更有文学界自身的变化。它的发生与发展,有力地证明 了这样两个问题:第一,现代文学不是孤立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存在着密不可 分的联系;第二,文学与社会经济与政治、思想与文化之间始终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 系。 三、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蓄势 (1)、具体地说,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有一个重要的“蓄势”阶段。早在1840年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有志之士就开始探索振兴中华的道路。1895年戊戌变法前后, 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达到高潮:谭嗣同、夏曾佑、黄遵宪首先提倡"诗界革命"(我 手写我口),维新变法失败以后,梁启超倡导了"小说界革命",还提出了与"新民 说"相适应的"新文体",他本人也积极参与政治小说的创作,大大促进了中国文学的革 新。与此同时,晚清有识之士也开始倡导白话文的写作,力求使政治宣传、思想鼓动 进入平民大众之中。此外,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的翻译也十分引人瞩目。严复、林纾大 量译介了西方科学、哲学、文学著作,为近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内容。(现代众多 文学家、思想家都受到他们的翻译作品的影响。)(译才并世数严林) 板书: 蓄势: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 白话文倡导 翻译文学兴盛; (2)、文学革命的发生还有重要的前提。 这其中包括四个方面:辛亥革命后的社会转型;新兴社会力量的出现;新式文化 教育的出现;职业作家的出现;虽然混乱但相对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见教材第4页 最后一段)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而文学革命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简而言之是,一个学校:北京大学,有大批年轻的教授(五四是北京大学的校庆 日);一个刊物:《新青年》 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即原来的京师大学堂。那时的北大已经有所进步,但保 留了许多科举的方法,比如只有举人才可以入学。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后,作了许多 改革,如外语地位的提高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北大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 面,形成了脱离政治而独立的品格。这其中就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胡适、陈独秀 等。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 上海。《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 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这 些主张虽还不够鲜明,但实际上包含了后来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 是号召思想革新的宣言。《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到北京, 并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 迅也给该刊物撰稿。新文化运动就借助北大自由的学术空气,而推波助澜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之”八 事",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文章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 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 须进行语体改革,废文言而倡白话。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 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 仗,不避俗字俗语。”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新文化运动开始了。而文学革命正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 成部分。 2、文学革命的发生、发展 简而言之是,一个学校:北京大学,有大批年轻的教授(五四是北京大学的校庆 日);一个刊物:《新青年》 北京大学成立于1898年,即原来的京师大学堂。那时的北大已经有所进步,但保 留了许多科举的方法,比如只有举人才可以入学。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后,作了许多 改革,如外语地位的提高。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提出“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 包”的方针,在此方针的指导下,北大出现了中国学术史上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的局 面,形成了脱离政治而独立的品格。这其中就有主张新文化运动的胡适、陈独秀 等。 (1)《新青年》(第一卷原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一九一五年九月创刊于 上海。《新青年》一开始就高举反对封建文化的旗帜。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 文,向青年提出"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 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这 些主张虽还不够鲜明,但实际上包含了后来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学"两方面的要求, 是号召思想革新的宣言。《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1917年,陈独秀被聘为北京大学的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后迁到北京, 并改为由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钱玄同等轮流编辑;周作人、鲁 迅也给该刊物撰稿。新文化运动就借助北大自由的学术空气,而推波助澜。 (2)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之"八 事",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文章从“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的文学进化论角 度,认为文言文作为一种文学工具已经丧失了活力,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 须进行语体改革,废文言而倡白话。他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即“须言之 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 仗,不避俗字俗语。”此“八事”从不同角度针砭了旧文坛的复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

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 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文的立场。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 立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变革进化常常是以形式语言的变革为突破的,事实上,在当时, 文白之争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胡适的这篇文章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 作。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发表了更坚定的文 学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阿谀的贵 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 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 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4)《新青年》“双簧戏”的演出。(教材第8页)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xuan)同、刘半农等人的 响应。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 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 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通过他们的努力,文学革命的主张引起了广 泛的社会注意。1918年,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 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 命的影响。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试图在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 文学革命的内容更加具体化。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 志,傅斯年、罗家伦《新潮》,文学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大。 3、与复古派的斗争 (1)与“鸳鸯蝴蝶派”的斗争 文学革命先驱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他们先集中力量摧毁当 时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旧文学的阵地,把批判“鸳鸯蝴蝶派”作为一场硬仗来打。他 们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 学观念

流弊,并粗浅地触及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的时代性与社会性,以及语言变革 等重要问题,初步阐明了新文学的要求与推行白话文的立场。胡适在文中提出,要确 立白话文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文学变革进化常常是以形式语言的变革为突破的,事实上,在当时, 文白之争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胡适的这篇文章是文学革命的发难之 作。 (3)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学革命论》,发表了更坚定的文 学文学革命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阿谀的贵 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 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 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 (4)《新青年》“双簧戏”的演出。(教材第8页) 胡适、陈独秀的“文学革命”主张提出后,得到钱玄(xuan)同、刘半农等人的 响应。钱玄同是语言文字学家,他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从语言文字进化的角度说 明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势在必行;刘半农则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 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许多建设性意见。通过他们的努力,文学革命的主张引起了广 泛的社会注意。1918年,胡适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 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 命的影响。同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 试图在19世纪欧洲文学发展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道主义,直接移用于中国新文学,使 文学革命的内容更加具体化。1918年冬,陈独秀、李大钊又创办了《每周评论》杂 志,傅斯年、罗家伦《新潮》,文学革命的影响越来越大。 3、与复古派的斗争 (1) 与 “鸳鸯蝴蝶派”的斗争 文学革命先驱们表现出了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批判精神,他们先集中力量摧毁当 时社会上有较大影响的旧文学的阵地,把批判“鸳鸯蝴蝶派”作为一场硬仗来打。他 们指出:“‘鸳鸯蝴蝶派’思想上一个最大的错误,就是游戏的消遣的金钱主义的文 学观念

(2)与林纾(林琴南)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展开,遭到守旧派人物的咒骂和抵 抗。一九一九年初,北京大学内流言四起,对《新青年》百般诬蔑恐吓。三月,刘师 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 化 之后,自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林纾,写了《致察鹤卿太史书》、《论古文 白话之相消长》,攻击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对白话文大加嘲讽。他还在上 海《新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诋毁新文学倡导者,希望 有“伟丈夫”出来禁压新文化运动。对此,新文化阵营坚决给以反击。《新青年》第 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针对种种流言,猛烈地抨击旧人物,正式提 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 Democracy)和赛因斯( Science)两位先生"的口号,表示"若因 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 辞。"这个答辩书实际上是″五四″前《新青年》全部主张的简要概括,也标志着刊物反 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更为增强。李大钊的《新旧思潮之激战》一文,揭露林纾之流 企图假借军阀势力实行武装镇压的阴谋;他以俄国革命的实例,说明"真正觉醒的青 年,断不怕你们那伟丈夫的摧残″,表示了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坚强决心与非凡勇气。 《每周评论》用特大标题刊出了”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专页,转载当时许多报刊支持 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蔡元培在答复林纾指责新文化运动的公开信中,宣称″循’思想自 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种″兼容并包主义",虽然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范 畴,但在军阀政府言论封锁的情形下,却有利于新思潮的传播。鲁迅则以一系列杂文 讽刺和打击守旧派。在"五四”前夕的这一场新旧思潮的激战中,新文化统一战线充分 显示了它的积极作用。 (3)与“学衡派”的论争 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 先肃、吴宓等都曾经留学美国,熟悉西洋文学。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 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象“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 动的基金行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 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

(2)与林纾(林琴南) 与封建守旧派的斗争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展开,遭到守旧派人物的咒骂和抵 抗。一九一九年初,北京大学内流言四起,对《新青年》百般诬蔑恐吓。三月,刘师 培、黄侃等人创办《国故》月刊,以所谓“昌明中国固有之学术”为宗旨,反对新文 化。 之后,自称“拚我残年极力卫道”的林纾,写了《致察鹤卿太史书》、《论古文 白话之相消长》,攻击新派人物“覆孔孟,铲伦常”,对白话文大加嘲讽。他还在上 海《新申报》上发表文言小说《荆生》、《妖梦》,影射诋毁新文学倡导者,希望 有“伟丈夫”出来禁压新文化运动。对此,新文化阵营坚决给以反击。《新青年》第 六卷第一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针对种种流言,猛烈地抨击旧人物,正式提 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的口号,表示"若因 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 辞。"这个答辩书实际上是"五四"前《新青年》全部主张的简要概括,也标志着刊物反 封建的坚决性和彻底性更为增强。李大钊的《新旧思潮之激战》一文,揭露林纾之流 企图假借军阀势力实行武装镇压的阴谋;他以俄国革命的实例,说明"真正觉醒的青 年,断不怕你们那伟丈夫的摧残",表示了同旧势力作斗争的坚强决心与非凡勇气。 《每周评论》用特大标题刊出了"对于新旧思潮的舆论"专页,转载当时许多报刊支持 新文化运动的言论。蔡元培在答复林纾指责新文化运动的公开信中,宣称"循'思想自 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这种"兼容并包主义",虽然属于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范 畴,但在军阀政府言论封锁的情形下,却有利于新思潮的传播。鲁迅则以一系列杂文 讽刺和打击守旧派。在"五四"前夕的这一场新旧思潮的激战中,新文化统一战线充分 显示了它的积极作用。 (3) 与“学衡派”的论争 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办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 先肃、吴宓等都曾经留学美国,熟悉西洋文学。如果说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是相 信,启蒙的理性可以导致重大的社会变革的那么象“学衡派”这样的文化保守主义者 则更相信靠伦理道德的理论来凝聚中国,所以他们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运 动的基金行为甚为反感。他们试图以学理立言,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 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着手整理研究和维持传统文化,对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

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的趋势,他们认 定学术文化的进步只能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因而学究气地指责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平 民主义,同时反对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一切急剧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 上去了。梅光迪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写有《论新文化运动》,胡先肃《评》,对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有较为系统的批评意见,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另 种趋向健康的文化抉择,从文化积累与学理建树的角度看,也确有些独立的见解, 但其基本观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他们也甚为激 烈地贬斥新文学提倡者无非是“政客诡辩家与夫功名之士”,“标袭喧嚷,侥幸尝 试”,“提倡方始,衰相毕露”。对此,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例以揭 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有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先后 写文章予以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4)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评新 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 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 学”已成强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 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更明晰有力,脚跟也站得更稳了。 新文化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要冲击就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 态,在那种基金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 于接受论证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的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 试比较唐弢文学史、黄修己文学史对《学衡》派的不同观点 四、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了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 的成就。 1、实绩 (1)白话文的推

某些偏激的弊病不无中肯的批评。但保守立场使他们看不清历史变革的趋势,他们认 定学术文化的进步只能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因而学究气地指责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平 民主义,同时反对包括文学革命在内的一切急剧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 上去了。梅光迪写有《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写有《论新文化运动》,胡先肃《评》,对新文化运动与新文学有较为系统的批评意见,代表文化重构过程中的另 一种趋向健康的文化抉择,从文化积累与学理建树的角度看,也确有些独立的见解, 但其基本观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学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他们也甚为激 烈地贬斥新文学提倡者无非是“政客诡辩家与夫功名之士”,“标袭喧嚷,侥幸尝 试”,“提倡方始,衰相毕露”。对此,鲁迅发表了《估学衡》,抓住一些实例以揭 破此派“学贯中西”姿态下的窘迫。此外,有许多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拥护者先后 写文章予以迎击,批驳“学衡派”的保守立场。 (4) 与“甲寅派”的论争 1925年,当时任北洋政府司法与教育总长的章士钊复刊了《甲寅》周刊,《评新 文学运动》等文,试图从逻辑学、语言学、文化史等角度论证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 文,说什么“吾之国性群德,悉存文言,国苟不亡,理不可弃”,甚至断定“白话文 学”已成强弩之末,要重新提倡“读经救国”。新文学阵线全力反击,撰写了许多批 判“甲寅派”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批驳了“甲寅派”阻挡新思潮的本质。 在与守旧派的反复较量中,新文学运动的理论更明晰有力,脚跟也站得更稳了。 新文化运动是在艰难的条件下发生的,要冲击就思想的束缚,势必采取激烈彻底的姿 态,在那种基金而浮躁的历史氛围中,难于认真思考文化转型与选择的复杂性,也难 于接受论证对立面的某些可能合理的意见。这是可以理解的。 试比较唐弢文学史、黄修己文学史对《学衡》派的不同观点。 四、 文学革命的实绩与意义: 文学革命发动后,很快便形成了规模和声势,产生广泛的社会效应,取得了重大 的成就。 1、 实绩: (1) 白话文的推广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 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了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 志》、《小说月报》等,也都采用白话文了。1920年1月,依据当时教育部颁令,凡国 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同意运用语体文(白话)。于是,“‘文学革命’与‘国 语统一’遂成双潮合一之观”,“轰腾澎湃之势愈不可遏”。文学革命促成了文言合 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 的影响。1924年出版的语言课本,已经收有一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的建设 (4)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就。 意义: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化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其二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思潮的大量介绍,是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九 八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 段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仼何时期。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 瞿秋白、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 刊都登载翻译作品。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这时起 较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使中国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开始有了某种“共 同的语言”,帮助了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 展 具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成、 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

“五四”后,各地爱国学生团体纷纷仿效《新青年》、《每周评论》,创办白话 报刊,仅1919年就出版了400多种,到1920年,连那些最持重的大杂志,如《东方杂 志》、《小说月报》等,也都采用白话文了。1920年1月,依据当时教育部颁令,凡国 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同意运用语体文(白话)。于是,“‘文学革命’与‘国 语统一’遂成双潮合一之观”,“轰腾澎湃之势愈不可遏”。文学革命促成了文言合 一的“国语运动”,又为新文学的语体变革拓展了广阔的天地,并迅速扩大了新文学 的影响。1924年出版的语言课本,已经收有一些新文学作家的作品。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3)文学理论的建设 。 (4)文学创作的初步成就 。 2、意义: 文学观念、文学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现代化 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主要有两大方面:其一,外国文艺理论的介绍,其二,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介绍。 外国文艺思潮的大量介绍,是构成“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重要内容。从一九一 八年《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译载《娜拉》等作品起,这种介绍就步入一个新的 段落,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近代的任何时期。鲁迅、刘半农、沈雁冰、郑振铎、 瞿秋白、耿济之、田汉、周作人等都是活跃的翻译者和介绍者。当时几乎所有进步报 刊都登载翻译作品。俄国以及其他欧洲各国、日本、印度的一些文学名著,从这时起 较有系统地陆续被介绍给中国读者。这使中国文学和世界进步文学开始有了某种“共 同的语言”,帮助了中国新文学进一步摆脱旧文学的种种束缚,促进了它的改变和发 展。 具体的影响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促进了新文学观念的更新:文学艺术应与时代同步、人道主义观念的初步形成、 注重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各种哲学思想、文学流派的进入

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自异 域的文学艺术营养。(教材15页) 2、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文学研究会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色 创造社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色 (教材17页) 试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特点。 成员:前者实力雄厚,后者年轻、资历浅 刊物:前者稳定,后者多变 宗旨:前者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比较稳定 后者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后来又提倡“革命文学” 其它文学社团 新月社主要成员:英美留学生主要文学成绩:新格律诗创作 语丝社主要成员:自由作家主要文学成绩:散文创作 浅草一沉钟社(《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 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主要成员:青年作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 湖畔诗社主要成员:青年诗人歌颂爱情与友情的新诗创作 (教材18-19页) 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重点难点: 胡适与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核心及特色

指导并影响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初期创作:许多新文学作家的创作都吸取了来自异 域的文学艺术营养。(教材15页) 2、新文学社团的成立 文学研究会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色。 创造社时间、地点、发起人、宗旨、刊物、主要创作特色。 (教材17页) 试比较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不同特点。 成员:前者实力雄厚,后者年轻、资历浅 刊物:前者稳定,后者多变 宗旨:前者强调“为人生的艺术”,比较稳定 后者早期提倡“为艺术而艺术”,后来又提倡“革命文学” 其它文学社团: 新月社主要成员:英美留学生主要文学成绩:新格律诗创作 语丝社主要成员:自由作家主要文学成绩:散文创作 浅草—沉钟社(《沉钟》之名,借自德国作家霍普特曼名剧《沉钟》,以剧中人铸 钟者亨利坚韧不拔的精神自勉。)主要成员:青年作家致力于介绍外国文学 湖畔诗社主要成员:青年诗人歌颂爱情与友情的新诗创作 (教材18-19页) 第三节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重点难点: 胡适与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核心及特色

1、胡适新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白话文学论"、"历史文学观念论′ 主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学史》《易卜生主 义》《论新诗》等 主要内容: 肯定白话文学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 以文言一致的“国语”作为实现思想启蒙、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必要条件。 借鉴西方文学思想,整理中国文学遗产。 (什么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教材21页) 特色: 从语言形式入手,作为破旧立新的突破口。 △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文学,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重视个性主义与写实主义 2、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核心与特色: 主要作品《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本质区别 注重文学思想内容的革命。 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重点难点:

1、胡适新文学理论的思想核心:"白话文学论"、"历史文学观念论"。 主要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白话文学史》《易卜生主 义》《论新诗》等。 主要内容: 肯定白话文学符合历史的前进方向。 以文言一致的“国语”作为实现思想启蒙、建立现代民主国家的必要条件。 借鉴西方文学思想,整理中国文学遗产。 (什么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教材21页) 特色: 从语言形式入手,作为破旧立新的突破口。 △着眼点不仅仅在于文学,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 △重视个性主义与写实主义。 2、周作人文学理论的核心与特色: 主要作品《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与旧文学的本质区别。 注重文学思想内容的革命。 对文学独立性的强调。 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 第四节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重点难点:

此期文学创作总体特点的理论概括。 1、此期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沉寂期(教材24 页)。 、此期文学创作特点 理性精神的显现:注重文学改造社会的功能 感伤情调的流行:彷徨心态的流露。 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影响

此期文学创作总体特点的理论概括。 1、此期文学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期、发展期、沉寂期(教材24 页)。 2、此期文学创作特点: 理性精神的显现:注重文学改造社会的功能。 感伤情调的流行:彷徨心态的流露。 个性化的追求:五四精神的体现。 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外国文学的影响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