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什么是文学史? 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 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 史、欧洲文学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如《史 记》)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 史)等。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 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注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着重研究和评价 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 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 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 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 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 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 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 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 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 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学各自 有著不同的发展历史,所以文学史的研究和撰写通常都有一定的范围。根据这种范 围,大致可将文学史著作分为以下四类 ①按地域、国家、民族编写的文学通史,如《欧洲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藏族文学史》
绪 论 一、什么是文学史? 研究文学的历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根据不同国别、地域、民族及不同时 期、不同体裁等分类标准,可分为国别史(如中国文学史)、世界或地区史(如世界文学 史、欧洲文学史)、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 ,如《史 记》)或断代史(中国现代文学史)、民族史(如蒙古族文学史)、分体史(如中国戏曲 史)等。 文学史是研究文学发展历史的科学。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同属文艺学的范畴。 它们都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但研究的着眼点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学理论注重研究和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着重研究和评价 具体的文学现象(主要是同时代的作家作品)。 文学史则著重研究文学发展的过程﹐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其中包括阐述各种文 学内容﹑文学形式﹑文学思潮﹑文学流派产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寻求它们前后相 承相传﹑沿革嬗变的规律﹐揭示文学的发展与各种时代因素﹑社会因素(政治﹑经济﹑ 军事﹑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的关系以及本民族文学的发展与各民族文学相互交 流﹑影响的关系﹐对各个时代的重要作家作品在文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作出评 述等等。 研究文学史需要以一定的文学理论观点作为指导﹐也需要吸收历代的文学批评成 果;同时﹐文学史研究中所得出的规律性认识又可以丰富文学理论﹐并为文学批评提 供借鉴﹐可见﹐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它们是相互交叉 关联而又相对独立的三门学科。 由于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以及不同时代﹑不同类别的文学各自 有著不同的发展历史﹐所以文学史的研究和撰写通常都有一定的范围。根据这种范 围﹐大致可将文学史著作分为以下四类: ①按地域﹑国家﹑民族编写的文学通史﹐如《欧洲文学史》、《中国文学史》、 《藏族文学史》;
②在一国(或一个民族)文学史中又分历史时期的断代文学史,如《魏晋南北朝文 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③在一国(或一个民族)文学史中又分不同类别的分类文学史,如《中国诗史》、 《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 ④是既断代又分类的文学史,如《晚清小说史》 中国的文学史著作,肇始于清代末年,最早的两部是 黄人(1857~1914)的《中国文学史》,国学扶轮社印行,无明确出版年月,大致 在1900年至1914年作者于苏州东吴大学执教期间出版; 林传甲(1877~1921)的《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 1910年初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影响较大的文学史著作有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1915年初版,原名《宋元戏曲考》);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初版); 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1920年初版,书名亦作《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上卷初版,1924年下卷初版);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1928年初版)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年初版)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1941年上卷初版,1949年下卷初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编、至今仍较通行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有: 王瑶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年初版,开明书店出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年7月第一版,普通高校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
②在一国(或一个民族)文学史中又分历史时期的断代文学史,如《魏晋南北朝文 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 ③在一国(或一个民族)文学史中又分不同类别的分类文学史,如《中国诗史》、 《中国俗文学史》、《中国妇女文学史》; ④是既断代又分类的文学史,如《晚清小说史》。 中国的文学史著作,肇始于清代末年,最早的两部是: 黄人(1857~1914)的《中国文学史》,国学扶轮社印行﹐无明确出版年月,大致 在1900年至1914年作者于苏州东吴大学执教期间出版; 林传甲(1877~1921)的《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 1910年初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影响较大的文学史著作有: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1915年初版,原名《宋元戏曲考》); 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1918年初版); 刘师培的《中古文学史》(1920年初版,书名亦作《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 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1923年上卷初版,1924年下卷初版); 胡适的《白话文学史》(1928年初版); 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1932年初版); 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1941年上卷初版,1949年下卷初版)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新编﹑至今仍较通行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有: 王瑶著的《中国新文学史稿》(1951年初版,开明书店出版);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等著《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年7月第一版,普通高校教育“九五”教育部重点教材;
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简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 郭志刚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除此以外还有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 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也比较有名 关于文学史的再认识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 态之艺术的范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 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和再现一定时 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有人认为:“文学是虚构(想象)”、“文学是情感(心灵)”、文学是形象(意 象)“文学是语言” 文学一方面是有限的、再现的、经验的、功利的;一方面是无限的、象征的、超 验的、无功利的。 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 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一克罗齐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适(胡适原话:“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 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 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第四 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唐弢、严家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三卷本、简编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 郭志刚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朱栋霖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 程光炜等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除此以外还有刘绶松《中国新文学史初稿》、林志浩《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 己《中国现代文学简史》、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也比较有名。 关于文学史的再认识 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 态之艺术的范畴。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文学是由语言文字组构而成的,开拓无言之 境),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和再现一定时 期、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有人认为:“文学是虚构(想象)”、“文学是情感(心灵)”、文学是形象(意 象)“文学是语言” … … 文学一方面是有限的、再现的、经验的、功利的;一方面是无限的、象征的、超 验的、无功利的。 历史: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然而记载历史、研究历史的学问 却往往随着人类的主观意识而变化、发展完善,甚至也有歪曲、捏造。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胡适(胡适原话:“实在是我们自己改造过的实在。这个实在里面含有无数人 造的分子。实在是一个很服从的女孩子,她百依百顺地由我们替她涂抹起来,装扮起 来。好比一块大理石到了我们手里,由我们雕成什么像。”(《胡适作品集》第四 集,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86年10月)
重返历史场之难 胡适白话诗的认识; 郭沫若的诗歌解读与认识;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解读与认识; 特殊历史时期对老舍、曹禺作品的认识 “张爱玲热”、“沈从文热”背后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内涵; “延安文学”的热与冷; “赵树理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对文学史入选作品的认识。 文学史的几种分期: 1、古典(远古—1840)近代(1840-1917)新文学(1917-1976) 当代(1976-) 这种分法的典型代表是山东大学的朱德发、邢富钧等人,他们出版有《中国新文 学六十年》。分法为:上限1917年“文学革命”—一下限1977年“文革结束” 2、古典(远古-1917)现代(1917-1949)当代(1949—) 到1980年唐弢、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 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的断代问题》) 3、古代(远古-1898) 现代(1898-以后),即从“戊戌变法开始到现在,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代表人物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
重返历史场之难 胡适白话诗的认识; 郭沫若的诗歌解读与认识; 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解读与认识; 特殊历史时期对老舍、曹禺作品的认识; “张爱玲热”、“沈从文热”背后的文化意蕴与历史内涵; “延安文学”的热与冷; “赵树理现象”背后的文化逻辑; 对文学史入选作品的认识。 二、文学史的几种分期: 1、古典(远古-1840)近代(1840-1917)新文学(1917-1976) 当代(1976-) 这种分法的典型代表是山东大学的朱德发、邢富钧等人,他们出版有《中国新文 学六十年》。分法为:上限1917年“文学革命”——下限1977年“文革结束” 2、古典(远古-1917)现代(1917-1949)当代(1949-) 到1980年唐弢、严家炎本《中国现代文学史》出版,海内外'中国现代文学'的学 科概念才差不多基本定型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名称,"(葛红兵《论中国现、当代文学 史的断代问题》) 3、古代(远古-1898) 现代(1898-以后),即从“戊戌变法开始到现在,称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代表人物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
▲提出时间:1985年 ▲理由:从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向现代变革的趋向,在文学上有“诗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等,在小说方面,而我们现在只讲鲁迅,不讲梁启超,就隔断 了历史。 ▲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 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他们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 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 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 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参阅《新华文摘》2005年11期雷达文章《现当代文学是 个整体》) 、现代文学的概念、范围和其他解释 1、定义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 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 2、“文学的现代化”的内容 其一,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 动,是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其二,“文学的现代化”是继承传统文学基础上的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作家对 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基础上的现代化 其三,“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 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现代文学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三个十年)
▲ 提出时间:1985年 ▲理由:从19世纪末已经出现了向现代变革的趋向,在文学上有“诗界革 命”、“小说界革命”等,在小说方面,而我们现在只讲鲁迅,不讲梁启超,就隔断 了历史。 ▲这一概念首先意味着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意味着把文 学自身发生发展的阶段完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在他们共同撰写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一文里,还从“走向世界文学”的中 国文学;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总主题的文学;以“悲凉”为基本核心的现代美感 特征;由文学语言结构表现出来的艺术思维的现代化进程,这几个方面概括了“20世 纪中国文学”的总体特征。 (参阅《新华文摘》2005年11期雷达文章《现当代文学是 一个整体》) 三、现代文学的概念、范围和其他解释 1、 定义 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 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前言) 2、“文学的现代化”的内容 其一,本世纪中国围绕“现代化”所发生的历史性变动,特别是人的心灵的变 动,是现代文学所要表现的主要历史内容。 其二,“文学的现代化”是继承传统文学基础上的现代化。也是中国现代作家对 外来文学资源的利用、改造、变异与融化基础上的现代化。 其三,“文学现代化”所发生的最深刻并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是文学语言与形式 的变革,以及与此相联系的美学观念与品格的变革。 四、现代文学的分期(大致分为三个时期:三个十年)
1、从1917-1927年是现代文学的发生期。这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发起了文学革命运 动,摧毁了旧的封建文学,开始创建新文学,用白话文写作,出现了《狂人日记》 《孔乙已》《药》等第一批白话小说,是旧封建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起始。 2、从1928-—1937,是现代文学发展期 这是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期,作为转折期的主要标志是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广泛 传播。与此相应,1928年1月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现代文学从“文学革 命”发展到“革命文学”。以创造无产阶级文艺为奋斗目标的左翼文艺运动、成为本 时期的中心内容 3、1937——1949年9月,繁荣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 文学由合而分。这时期出现了社会性质不同的三个地区。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 区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这一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 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 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新文学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有所为的文学,即是为人生 的文学,因此新文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并且随着政治斗争越来越激烈,政治对文 学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3、多样化的风格。中国现代文学既表现了越来越强的政治倾向,也同时包容了丰 富的人性内容,尤其是一些自由派作家,他们专注于表现优美的人性和淳厚的风俗, 在艺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六、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1、本课程的中心内容
1、从1917-1927年是现代文学的发生期。这时期的主要内容是发起了文学革命运 动,摧毁了旧的封建文学,开始创建新文学,用白话文写作,出现了《狂人日记》 《孔乙已》《药》等第一批白话小说,是旧封建文学的终结,新文学的起始。 2、从1928——1937,是现代文学发展期。 这是现代文学的重要转折期,作为转折期的主要标志是马列主义文艺理论的广泛 传播。与此相应,1928年1月出现了无产阶级文学倡导运动。现代文学从“文学革 命”发展到“革命文学”。以创造无产阶级文艺为奋斗目标的左翼文艺运动、成为本 时期的中心内容。 3、1937——1949年9月,繁荣期。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这个时期的特点是新 文学由合而分。这时期出现了社会性质不同的三个地区。解放区、国统区和沦陷 区。 五、中国现代文学的性质 1、实现了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型,这一转型既表现在文学的形式上,更体现在文 学的内容上。具体地说,它用现代的形式表达了现代人的思想和情感,这是现代文学 之所以为现代文学的关键。 2、坚持为人生的方向。新文学从诞生那一刻起,就是有所为的文学,即是为人生 的文学,因此新文学具有强烈的入世情怀,并且随着政治斗争越来越激烈,政治对文 学的影响越来越强烈。 3、多样化的风格。中国现代文学既表现了越来越强的政治倾向,也同时包容了丰 富的人性内容,尤其是一些自由派作家,他们专注于表现优美的人性和淳厚的风俗, 在艺术上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六、学习本课程的目的、要求与方法 1、 本课程的中心内容
(1)文学史的整体线索和体系结构。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发展 过程、发展规律、脉络走向和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衰、特点和影响。 (2)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介绍、赏析、评论。 课堂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文学史知识的描述与相关文学作品的分 析紧密结合。要求熟读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提高认识文学现象和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适当了解现代文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 础 本课程以文学史知识为经络,以文学作品为主干,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要求: (1)读作品 泛读——“欣赏性阅读”;精读——“分析性阅读 (2)读教材、预习与复习 (3)读参考资料 (4)常识与重点
(1)文学史的整体线索和体系结构。系统了解“五四”文学革命以来的文学发展 过程、发展规律、脉络走向和各种文学思潮流派的兴衰、特点和影响。 (2)对中国现代作家作品的介绍、赏析、评论。 2、课堂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文学史知识的描述与相关文学作品的分 析紧密结合。要求熟读现代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提高认识文学现象和鉴赏文学作品的 能力,适当了解现代文学方面的科研成果,为将来从事中学语文教学打下良好的基 础。 本课程以文学史知识为经络,以文学作品为主干,穿插起来进行教学。要求: (1)读作品 泛读——“欣赏性阅读”;精读——“分析性阅读” (2)读教材、 预习与复习 (3)读参考资料 (4)常识与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