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有哪些层次?这是货币理论的最基本问题。在这一基 本理论问题上,西方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 识,而是存在很大的争论 、货币的本质观 由于货币本质观的不同,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就不同。对货币本质认识的不同主要通过货 币的定义反映出来,货币定义的对货币本质的理论表述,即说明“什么县货币”。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还需要依据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的具体范用及其构成。货币构成是货币定义的现实运 用和表现。因此,讨论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自然应该把货币定义和货币构成结合在一起。 一)早期的货 币本质观 对货币本质的不同认识,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之后便产生了。概括说来,20世纪之前,西 方学者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货币本质观: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 1、街五金屈迎 货币金视是一种古老的观占,在早期资产阶级在经学说中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利 理论发展于资本主义初期, 并在19世纪初达到其鼎盛阶段 按其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流派,大到 可分为重商主义的货币金届观和古典学派的货币金属观两大类。重商主义以威廉·斯塔福德、 托马斯·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母,货币必须且有金 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货币是惟一的财富,把流通看成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 泉的观点测是错误的。货币并不等同干财富,流通更不县财富增加的唯一源泉,财富增加的游 泉在于生产, 流通只是生产的条件。以成廉·配第、 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学派 为了第 护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在货币本质观上主张,货币必须是金银,必须有十足价值 反对 伪造货币(降低成本和成轻重量)。配第不再把金银看成是“准一财富”而看做是 “般财富 他肯定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同时还注意到金银作为购买手段和作为财富来保存即贮藏 手段的职能。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木质和职能等讲行了较为集中的论 关于货币的职能 他认为,货币主要有两种职能 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皂 斯密从货币是为 克服直接交换的不便而产生的观点,自然得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 2、货币名目观 货币名目论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 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且右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他们认为 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屈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权威所规定的 早期名目主义者是在对重商主义的理论 币财富观进行批判 基础上 产生的 其理论 基础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仅是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虽然货币在执行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以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但它完全可以用不具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来 代替。自从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以后,国际金本位制崩遗,西方经济学家在货币本质观日 大多接受了“管理通货论”形式的现代货币名目论的观点。但除凯恩斯以外, 在他们的货币母 论中 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论述并不多 而是在货币定义上争论比较激烈 其 早在19 纪40年代就发生过“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的“通货论争” 。通货学派认为,只有金 属货币及其代表 -银行券才构成一国的货币,而银行券以外的其他各种信用形态都不能算作 货币:银行学派则认为,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由于活期存款等信用形态同样发 挥者交换媒介的作用,因而也应该属于货币。这次关于货币定义的第一次大论争意义很大,受 此影响,以后的争论再也没有停止过。 20世纪60年代以后 金属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流通 中的货币主要是不兑现的纸币,同时,银行存款作为货币在流通中大量使用,金融创新在西方 国家也开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经济学家原则上同意银行存款也是货币,对货币定义 之争的焦点放在存款的范围以及除存款以外是否还有充当货币的东西等问题上。这种争论大致 11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它有哪些职能?有哪些层次?这是货币理论的最基本问题。在这一基 本理论问题上,西方学者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但并没有达成一致的共 识,而是存在很大的争论。 一、货币的本质观 由于货币本质观的不同,对货币职能的认识也就不同。对货币本质认识的不同主要通过货 币的定义反映出来,货币定义的对货币本质的理论表述,即说明“什么是货币”。在现实经济 生活中,还需要依据货币的定义确定货币的具体范围及其构成。货币构成是货币定义的现实运 用和表现。因此,讨论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自然应该把货币定义和货币构成结合在一起。 (一)早期的货币本质观 对货币本质的不同认识,实际上在货币出现之后便产生了。概括说来,20 世纪之前,西 方学者基本上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货币本质观:货币金属观和货币名目观。 1、货币金属观 货币金属观是一种古老的观点,在早期资产阶级在经济学说中成了较为系统的理论。这种 理论发展于资本主义初期,并在 19 世纪初达到其鼎盛阶段。按其发展过程及其主要流派,大致 可分为重商主义的货币金属观和古典学派的货币金属观两大类。重商主义以威廉·斯塔福德、 托马斯·孟等为代表。他们认为,货币天然是贵金属,天然是财富,因此,货币必须具有金属 的内容和实质价值,不能被其他所代替。货币是惟一的财富,把流通看成是增加财富的唯一源 泉的观点则是错误的。货币并不等同于财富,流通更不是财富增加的唯一源泉,财富增加的源 泉在于生产,流通只是生产的条件。以威廉·配第、亚当·斯密等为代表的古典学派,为了维 护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益,他们在货币本质观上主张,货币必须是金银,必须有十足价值,反对 伪造货币(降低成本和减轻重量)。配第不再把金银看成是“惟一财富”而看做是“一般财富”, 他肯定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同时还注意到金银作为购买手段和作为财富来保存即贮藏 手段的职能。斯密在其《国富论》中对货币的起源、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等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论 述。斯密认为,货币是一种商品,其主要作用是媒介交换,其次是表现、衡量所交换的物品。 关于货币的职能,他认为,货币主要有两种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斯密从货币是为了 克服直接交换的不便而产生的观点,自然得出货币的基本职能是交换工具即流通手段。 2、货币名目观 货币名目论者认为,货币不是财富,只是便利交换的技术工具,是换取财富的要素, 是一种价值符号。因此,货币不具有商品性,没有实质价值,而只是名目上的存在。他们认为, 虽然货币是由贵金属铸造的,但货币的价值不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由国家权威所规定的。 早期名目主义者是在对重商主义的理论基础——货币财富观进行批判的基础上产生的。其理论 基础是: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仅是观念上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虽然货币在执行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时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但它完全可以用不具有实质价值的符号来 代替。自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以后,国际金本位制崩溃,西方经济学家在货币本质观上 大多接受了“管理通货论”形式的现代货币名目论的观点。但除凯恩斯以外,在他们的货币理 论中,对货币的本质和职能的论述并不多,而是在货币定义上争论比较激烈。其实,早在 19 世 纪 40 年代就发生过“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之间的“通货论争”。通货学派认为,只有金 属货币及其代表——银行券才构成一国的货币,而银行券以外的其他各种信用形态都不能算作 货币;银行学派则认为,不仅金属货币和银行券是货币,而且由于活期存款等信用形态同样发 挥着交换媒介的作用,因而也应该属于货币。这次关于货币定义的第一次大论争意义很大,受 此影响,以后的争论再也没有停止过。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金属货币已完全退出流通,流通 中的货币主要是不兑现的纸币,同时,银行存款作为货币在流通中大量使用,金融创新在西方 国家也开始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经济学家原则上同意银行存款也是货币,对货币定义 之争的焦点放在存款的范围以及除存款以外是否还有充当货币的东西等问题上。这种争论大致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