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授课时间安排 第1周第16节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教室 授课类型 理论课√口讨论课口实验课口习题课口双语课程口其 (请打√) 他口 教学目的、要求(分学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货币的定义、职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及其经济意义 2、掌握货币形态,货币本质观的多重定义及货币的起源 3、了解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进,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货币的定义、职能,货币层次的划分:难点:货币的起源,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基本内容 一、货币的产生与定义,货币的职能与形态 一、货币的本质与层次 货币制度,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借助多媒体讲授一课堂提问 一结束前教师总结— 课后学生练习 教学方法及手段(请打√):讲授口√、讨论√口、多媒体讲解√口、模型 实物讲解口、挂图讲解口、音像讲解口等。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货币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2、为什么说货币的产生可以解决物物交换的因难? 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观点? 货币形态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6、货币有哪些职能?说明货币职能的特点和在交换中的作用? 7、什么是货币制度?它由哪些内容组成? 8、什么是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二者有何区别? 9、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王广谦:《20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湖海吗等: 《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黄正新等:《金融学》中山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课后小结: 填表说明: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1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案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授课时间安排 第 1 周第 1-6 节 教学器材与工具 多媒体教室 授 课 类 型 (请打√) 理论课√□ 讨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双语课程□ 其 他□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熟悉货币的定义、职能,货币层次的划分、标准及其经济意义 2、掌握货币形态,货币本质观的多重定义及货币的起源 3、了解货币制度及其构成要素、货币制度的类型及其演进,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货币的定义、职能,货币层次的划分;难点:货币的起源,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教 学 基 本 内 容 一、货币的产生与定义,货币的职能与形态 二、货币的本质与层次 三、货币制度,货币与经济的关系 教学过程设计: 借助多媒体讲授—课堂提问——结束前教师总结——课后学生练习 教学方法及手段(请打√):讲授□√、讨论√□、多媒体讲解√□、模型、 实物讲解□、挂图讲解□、音像讲解□等。 作业、讨论题、思考题: 1、货币产生的前提是什么? 2、为什么说货币的产生可以解决物物交换的困难? 3、货币的本质是什么?有哪些主要观点? 5、货币形态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6、货币有哪些职能?说明货币职能的特点和在交换中的作用? 7、什么是货币制度?它由哪些内容组成? 8、什么是货币中性论与非中性论?二者有何区别? 9、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哪几种不同的观点?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等): 1、王广谦:《20 世纪西方货币金融理论研究:进展与述评》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年 4 月版 2、胡海鸥等:《货币理论与货币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 3、黄正新等:《金融学》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 年版 课后小结: 填表说明: 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一节或一次课写一份上述格式教案
详细教案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首先,要跟学生讲清楚本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以及教学目的。然后,开始正式讲 授。 第一节货币产生与市场 研究货币必须从货币的起源开始,而揭开货币起源之谜则应从商品交换开始 、货币产生于交换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要说清楚货币的 产生与发展,首先必须追溯到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人 类的生存与进化依赖于生产劳动:不劳动,不论什么社会,都不可能生存。在远古的原始共同 人们的劳动是直接根据整个共同体需要并在共同体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劳动产品则明 整个共同体所有 并由共同体统 分配。这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由于人们主客 观条件的差异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自然分工乃至社会分工,劳动 分工的出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随之产生了私有观念乃至私有制。在社 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只能从事某种特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每 个生老又部是消费者,并日消费需男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而生立制知产品的私人上有 制制约了每个人占 有他 产品的权利 ,你的是你的, 我的是我的 产权清晰 泾渭分明 我不能随便占有你的,你也不能随便占有我的。但由于劳动生产和产品所有的单 一性同生活对 商品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使我必须要得到你的,你也必须要得到我的,那么解决矛盾的唯 一途径就只有交换,就是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来交换别人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交换成功了,说 明私人生产产品所投下的劳动为社会所需要,是社会分工体系的必要构成部分,从而私人劳动 转化为社会劳动, 通过是取得 了别人的劳动产 这又同时实现了从社会总产品中分得 份额的权利。与原始共同体的共同生 、共同消费不同,这时的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这利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构成了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即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商品。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换在不断发展,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应地不斯发展。 在臣始公补阶段,个公的共同体内高部国织不存在交换关系,但 一个公补对其他公社来说 则是可以让渡物品的所有青 所以 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交换 可能的, 由于那 生 力甚为低 下,不会经常有剩余的东西可用来交换,同时也还没有出现社会分工,所以,交换的发生非常 偶然。不过,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了价值表现的问题,假设两个共同体之间偶然地发生了1头 羊与两把石斧相交换的事件(W一W)。从用羊交换石斧的公社来说,他们的羊的价值用石斧 表现出来了:1头羊值两把石,石斧成为羊的等价物:从用石斧交换羊的公社来说,他们的 石斧的价值用羊表现出来 1把石斧值半只羊 ,羊成为石斧的等价物。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阀 然,所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被个人生产所代替: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公社与公社 之间的交换,一步一步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发展成为经常的现象。这 时一种物品不再是非常偶然地才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 交换(W一W)。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其他物品表现出来,比如1只羊不仅可能 与两把石斧交换,也可能与一袋粮食交换 与几捆烟叶交换,等等。于是1只羊值多少 不仅 两把石斧可以表明,而且一袋粮食、几捆烟叶等等,都可以表明。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许 多种商品表现出米,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马克思称之为扩 大的价值形式。 2
2 详细教案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首先,要跟学生讲清楚本章的主要内容,重点及难点,以及教学目的。然后,开始正式讲 授。 第一节 货币产生与市场 研究货币必须从货币的起源开始,而揭开货币起源之谜则应从商品交换开始。 一、货币产生于交换 根据马克思的价值学说,货币产生于商品交换,是商品交换的必然产物,要说清楚货币的 产生与发展,首先必须追溯到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必须具备两个前提条件:分工与私有制。人 类的生存与进化依赖于生产劳动;不劳动,不论什么社会,都不可能生存。在远古的原始共同 体中,人们的劳动是直接根据整个共同体需要并在共同体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劳动产品则归 整个共同体所有,并由共同体统一分配。这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由于人们主客 观条件的差异和提高劳动效率的需要,人们在劳动中逐渐形成了自然分工乃至社会分工,劳动 分工的出现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随之产生了私有观念乃至私有制。在社 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只能从事某种特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每 个生产者又都是消费者,并且消费需要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而生产资料和产品的私人占有 制制约了每个人占有他人劳动产品的权利,你的是你的,我的是我的,产权清晰,泾渭分明, 我不能随便占有你的,你也不能随便占有我的。但由于劳动生产和产品所有的单一性同生活对 商品需求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使我必须要得到你的,你也必须要得到我的,那么解决矛盾的唯 一途径就只有交换,就是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来交换别人所生产的产品。如果交换成功了,说 明私人生产产品所投下的劳动为社会所需要,是社会分工体系的必要构成部分,从而私人劳动 转化为社会劳动,通过交易取得了别人的劳动产品,这又同时实现了从社会总产品中分得一定 份额的权利。与原始共同体的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不同,这时的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这种 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构成了一个新的经济范畴,即政治经济学中所说的商品。 二、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起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换在不断发展,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也相应地不断发展。 在原始公社阶段,每个公社的共同体内部虽然不存在交换关系,但一个公社对其他公社来说, 则是可以让渡物品的所有者。所以,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交换是可能的,由于那时生产力甚为低 下,不会经常有剩余的东西可用来交换,同时也还没有出现社会分工,所以,交换的发生非常 偶然。不过,只要发生交换,就有了价值表现的问题,假设两个共同体之间偶然地发生了 1 头 羊与两把石斧相交换的事件(W—W)。从用羊交换石斧的公社来说,他们的羊的价值用石斧 表现出来了:1 头羊值两把石斧,石斧成为羊的等价物;从用石斧交换羊的公社来说,他们的 石斧的价值用羊表现出来了:l 把石斧值半只羊,羊成为石斧的等价物。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 然,所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之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被个人生产所代替;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公社与公社 之间的交换,一步一步地为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发展成为经常的现象。这 时一种物品不再是非常偶然地才和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 交换(W—nW)。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其他物品表现出来,比如 1 只羊不仅可能 与两把石斧交换,也可能与一袋粮食交换,与几捆烟叶交换,等等。于是 1 只羊值多少,不仅 两把石斧可以表明,而且一袋粮食、几捆烟叶等等,都可以表明。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许 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马克思称之为扩 大的价值形式
在简单价值形式阶段,是两种物品偶然发生交换关系:在扩大价值形式阶段,是多种物品 经常地、规则地发生交换关系。变化虽然巨大,但都是物物的直接交换。在前一阶段,物物能 否交换,物品中的价值能否表现出来,对物品的所有者并非是至关紧要的: 在后一阶段 能否交换,物品中的价值能否表现出来,对物品的所有者则至关紧要。因为经常的交换已日益 成为他们生活的必要环节一 一物品交换不出去,其所有者的生产生活都会遇到困难。然而,对 于不断发展的交换来说,物物的直接交换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具体说,要想使交换圆满实 现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交易,首先必须使参加交易的两种 产品恰好是双 9. 要的产品。 比如 的主人出售的羊必须是出售石斧的 人恰好所需要的 对方也应当如此。但是这种双方的需要同时彼此满足的情况很少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 希望能够达成交易的人都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交易对象,他们需要反复在市场上寻觅合话的交易 对象。这一寻觅过程,会使商品交换的效率大大降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一个条件是时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 ·个人要相卖出商品时,恰好右人在同一时刻 同一地点需要这种商品 在时间和 间上双方应当是统 的。这 一点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也是 非常少见的,羊的主人尽管需要石斧,但是他不 定马上就要购买。在这种情况下, 交易就不 能随时进行。尤其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产过程来说,其产品的出售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不 同步的问题。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从书术的角度来说,交换只有在交易双方的需求和时间、空间 均巧合之际才 能顺利成 ,显然, 在物物交换的制度下,交换的效率 定很低, 成本很高。所 以物物交换只能限于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 当经济发展到 定阶段 消费者需求 趋复杂,物物交换的方式便无法再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这样,价值难于实现,劳动难于得到 社会承认的矛盾就日益成为交换发展的桎格。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物物交换的矛盾之所以凸显出来,是由于进入交 的物品来多 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但是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 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 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 入市场的人们所需罗 各种物 品都频紧要求用这某种物品表现自身价值时,这某种物品就成为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 为较多交换物品的等价物:而这某种物品一旦成为较多其他物品用米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 它就具有了可以与较多其他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w一W一W)。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让位 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物品要交换时先要换成媒介品,即先要求媒介表现自己的价值而 日这个积即 就可方便地用媒介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 所以,只要交换成 般等价 那么这种物 劳动的社会住就已 证明 这个用米表现较多物品价值的媒 马 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较多物品价值,马克思称之为一骰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阶段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说明为交换而生产的关系,也即商品生产 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确立。而随者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儿种 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起若 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能同所有物品相交换。 “等价开 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 这种特殊商品 专币商品。 或者执行货 的职能。 (W- G一W)当价值都用货币米表现时,马克思称之为货币形式。 三、货币对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有效率地发展。货币的产生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 得交换能以高效率和低成本地进行。这是因为,货币是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 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所以必然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因此,“需求的双重巧合”这一条
3 在简单价值形式阶段,是两种物品偶然发生交换关系:在扩大价值形式阶段,是多种物品 经常地、规则地发生交换关系。变化虽然巨大,但都是物物的直接交换。在前一阶段,物物能 否交换,物品中的价值能否表现出来,对物品的所有者并非是至关紧要的;在后一阶段,物物 能否交换,物品中的价值能否表现出来,对物品的所有者则至关紧要。因为经常的交换已日益 成为他们生活的必要环节——物品交换不出去,其所有者的生产生活都会遇到困难。然而,对 于不断发展的交换来说,物物的直接交换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具体说,要想使交换圆满实 现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交易,首先必须使参加交易的两种 产品恰好是双方互相需要的产品。比如羊的主人出售的羊必须是出售石斧的人恰好所需要的, 对方也应当如此。但是这种双方的需要同时彼此满足的情况很少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 希望能够达成交易的人都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交易对象,他们需要反复在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交易 对象。这一寻觅过程,会使商品交换的效率大大降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个条件是时空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一个人要想卖出商品时,恰好有人在同一时刻、 同一地点需要这种商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双方应当是统一的。这一点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也是 非常少见的,羊的主人尽管需要石斧,但是他不一定马上就要购买。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就不 能随时进行。尤其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产过程来说,其产品的出售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不 同步的问题。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交换只有在交易双方的需求和时间、空间 均巧合之际才能顺利完成。显然,在物物交换的制度下,交换的效率一定很低,成本很高。所 以物物交换只能限于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需求渐 趋复杂,物物交换的方式便无法再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这样,价值难于实现,劳动难于得到 社会承认的矛盾就日益成为交换发展的桎梏。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n 。物物交换的矛盾之所以凸显出来,是由于进入交 换的物品越来越多,交换行为越来越频繁;但是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 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当各种物 品都频繁要求用这某种物品表现自身价值时,这某种物品就成为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材料,成 为较多交换物品的等价物;而这某种物品一旦成为较多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那么 它就具有了可以与较多其他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w—W—w)。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让位 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物品要交换时先要换成媒介品,即先要求媒介表现自己的价值;而一 旦这个过程实现,就可方便地用媒介换取自己所需要的其他产品,所以,只要交换成一般等价 物,那么这种物品生产劳动的社会性就已得到了证明。这个用来表现较多物品价值的媒介,马 克思称之为一般等价物;用一般等价物表现较多物品价值,马克思称之为一般价值形式。 从扩大价值形式阶段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阶段,说明为交换而生产的关系,也即商品生产 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确立。而随着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几种 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它能同所有物品相交换。“等价形 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 的职能。”o(W—G—W) 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马克思称之为货币形式。 三、货币对市场发展的重要意义 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有效率地发展。货币的产生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使 得交换能以高效率和低成本地进行。这是因为,货币是在长期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从商品世界中 分离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所以必然会普遍为人们所接受,因此,“需求的双重巧合”这一条
件已不存在。交易者为了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可以先在市场上把自己的商品卖掉,取得一 种特殊商品 一货币。然后再用这些货币来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这种使用货币作为媒介的交 换 人单个交换行为来看,效率的提高并不是非常明显的, 但是 人总体交换过程来看 着种类繁多的产品,货币的产生所带来的效*提高便十分明显了。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也有 效地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因为货币既然成为交易媒介,无形中就将一个 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卖”,二是“买”。交易者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 如果暂时不需要购买,他可以暂时保留货币,以待产生了需求之后再行购买:交易者还以在 地卖 ,然后到彼地买。这样就很自然地提高了交换过程的成功率, 使得参加交换的人能够各 得其所,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商品交换的效率还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商品的交换比率。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如果把进入市 场的商品种类定义为N,那么人们在交换商品时,存在N(N一1)/2个交换比*,而在货币交 换条件下,只需要N一1个交换比率即可。我们可以用表1一1来说明。从表中看出,只有在进 入市场的商品极少的情况下,物物交换才是可行的。但是随若商品数量的增加 剧增加的趋势。比如有 000 种商品, 则交换比率多达499500个。 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商品的 类何止千种,其交换比率之多将是难以计数。面对这样多的交换比率,在经济主体进行交换时 就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交换信息,以便讲行决策,这样所付出的名方面成本将会是相当 大的,也使交换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强。而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市场交换经济中,由于从商品 世界中独立出来一个持殊离品(货而) 由它来单种表每个商品的方换出率(方价值) 则交换比率的数目就会从物物交换经济的N (N 1)/2个减少为 (N 1)个,这 数目比前 者小了许多。结果使收集交易信息变得比较容易,因而使交易成本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 交换双方因为使用货币作为媒介,可获得更多信总,很容易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商品,顺利地 达成交易,这样会使交易双方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其增加社会财 富和福利的经济活动之中 (表1-1) 商品数目 物物交换 货币交换 N(N-1)/2 (N-1) 2 1 1 10 10 45 122 100 4950 500 124750 499 1000 499500 999 10000 4999500 9999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交易虽然是一种间接交换,但是,由于它能够免受需求和 时空上“双重巧合”这些条件的限制,所以能够节省许多寻觅交易对象、搜集市场信息的时间 4
4 件已不存在。交易者为了取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可以先在市场上把自己的商品卖掉,取得一 种特殊商品——货币。然后再用这些货币来购买他所需要的商品。这种使用货币作为媒介的交 换从单个交换行为来看,效率的提高并不是非常明显的,但是从总体交换过程来看,由于存在 着种类繁多的产品,货币的产生所带来的效率提高便十分明显了。另一方面,货币的产生也有 效地解决了“时间和空间上的双重巧合”问题。因为货币既然成为交易媒介,无形中就将一个 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环节,一是“卖”,二是“买”。交易者在市场上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 如果暂时不需要购买,他可以暂时保留货币,以待产生了需求之后再行购买;交易者还可以在 此地卖,然后到彼地买。这样就很自然地提高了交换过程的成功率,使得参加交换的人能够各 得其所,这实际上是提高了交换的效率。 商品交换的效率还取决于进入市场的商品的交换比率。在物物交换条件下,如果把进入市 场的商品种类定义为N,那么人们在交换商品时,存在N(N-1)/2个交换比率,而在货币交 换条件下,只需要N-1个交换比率即可。我们可以用表1-1来说明∂ 。从表中看出,只有在进 入市场的商品极少的情况下,物物交换才是可行的。但是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交换比率呈急 剧增加的趋势。比如有 1000 种商品,则交换比率多达 499500 个。更何况在现代社会商品的种 类何止千种,其交换比率之多将是难以计数。面对这样多的交换比率,在经济主体进行交换时, 就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收集交换信息,以便进行决策,这样所付出的各方面成本将会是相当 大的,也使交换过程的不确定性增强。而在货币作为交换媒介的市场交换经济中,由于从商品 世界中独立出来一个特殊商品(货币),由它来单独表现每个商品的交换比率(交换价值), 则交换比率的数目就会从物物交换经济的N(N一 1)/2 个减少为(N一 1)个,这一数目比前 者小了许多。结果使收集交易信息变得比较容易,因而使交易成本和交易的不确定性大大降低。 交换双方因为使用货币作为媒介,可获得更多信息,很容易找到自己希望得到的商品,顺利地 达成交易,这样会使交易双方节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并将这些时间和精力用于其增加社会财 富和福利的经济活动之中。 (表1-1) 商品数目 物物交换 N(N-1)/2 货币交换 (N-1) 2 5 10 50 100 500 1000 10000 1 10 45 1225 4950 124750 499500 4999500 0 1 4 9 49 99 499 999 9999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货币交易虽然是一种间接交换,但是,由于它能够免受需求和 时空上“双重巧合”这些条件的限制,所以能够节省许多寻觅交易对象、搜集市场信息的时间
和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货币的产生不仅节省了交易费用而日使的买力一般化从而为资的市场化置提用 了右且 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资源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的 济形式 而资源的 市场化配置是与货币的运动分不开的。因为 ·旦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服务于商品交换 那么商品 的所有者出售自己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般的购买力 一货币。这些货币尽管也是一种 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它是人们普遍可接受的,所以它代表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的 购买力,特有货币的人可以享有购买任何自己所需要商品劳务的自由,这一点对于市场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总之击场是关系的总和货币是临的独和桥梁离品经济统质上是你 币经济: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 使交易者各得其所,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 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原的有效配置。 第二节货币形态及其演变 货币形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 个从金属到纸币,从名符其实的价值到名不符实的价值符 号,从真实价值到名义价值的演变过程,货币从金属到纸币,从实物到观念是货币发展史的 条基本线索。货币取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有普遍接受性,即必须被社会公众所 普接受和认同。第一具有防伪性,即不被轻易地仿制、伪浩。第三,便干推带、易干分划 在现代社会的纸质货币,可以通过法律和科学技术来满足以上条件 但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只能 用稀缺性较大而不易得到和生 具有较大而稳定价值的商品来充当货币,这就是最终找到贵 金属的缘故。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随若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贵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逐渐凸显:第一,贵金属 货币的稀缺性、生产制造的复杂性不能满足商品交换不断增长和扩大的历史发展要求,最终由 商品交换的媒介转变成商品交换的桎桔。第二,每次交易中都要称量重量和鉴别成色十分麻烦 第 流通费用 金属货币的制作 分割、 保管 运输 李都要消耗相当多的费用 交易成 较高。再加上进入近代社会,货币材料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问题逐渐通过国家法制得以解决, 而货币的价值尺度只要是“观今上的”就可以:流通手段也只是转腰即浙,人们只是关心所要 交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不在乎币材本身的价值。这样,纸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就成了 历史的必然。且体说,货币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屈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四个阶段 并在逐步进入电子货币的新阶段 实物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在物物交换制度不能适应交 换的发展时,人们就会在商品世界中发现一种特殊商品,并将其作为交换媒介。这种商品必须 是交换者普遍接受的,自身也需要有价值。那么如何给实物货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任何货 币,假如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都称为实物货币。假定 种商品 既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又可以作 一般商品进行消费和交换 其价值都是相等的 那么这种商品就是一种实物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木材、贝壳、布吊、家萄 等,都曾经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些实物货币逐步显现出 缺点,比如,一些实物货币体积笨重,不能分割为较小单位,携带运输都非常困难,无法充当 理想的交换媒介。另外,实物货币一般都不是均质的,如果分割开就将出现价值与体积不成比 例,而且有些 商品质量极不稳定, 这样就妨碍了货币发挥价值标准和价值贮藏的职能 、金属货币阶段 金屈货币也称为实质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物货币的一个阶段。但是,严格地讲 实物货币与贵金属货币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在实物货币阶段。由多种商品交替地
5 和资源,这些资源可以用于生产更多的商品和劳务。 货币的产生不仅节省了交易费用,而且还使购买力一般化,从而为资源的市场化配置提供 了有效工具、市场经济从根本上说是资源按照市场的原则进行配置的一种经济形式。而资源的 市场化配置是与货币的运动分不开的。因为一旦货币作为交易媒介服务于商品交换,那么商品 的所有者出售自已的商品之后,所获得的就是一般的购买力——货币。这些货币尽管也是一种 商品,但它是一种特殊商品。由于它是人们普遍可接受的,所以它代表任何一种商品或劳务的 购买力,持有货币的人可以享有购买任何自己所需要商品劳务的自由,这一点对于市场来说是 至关重要的。总之,市场是交换关系的总和,货币是交换的媒介和桥梁,商品经济实质上是货 币经济: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使交易者各得其所,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 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第二节 货币形态及其演变 货币形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一个从金属到纸币,从名符其实的价值到名不符实的价值符 号,从真实价值到名义价值的演变过程,货币从金属到纸币,从实物到观念是货币发展史的一 条基本线索。货币取材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具有普遍接受性,即必须被社会公众所 普遍接受和认同。第二,具有防伪性,即不被轻易地仿制、伪造。第三,便于携带、易于分割。 在现代社会的纸质货币,可以通过法律和科学技术来满足以上条件;但在古代社会人们就只能 用稀缺性较大而不易得到和生产,具有较大而稳定价值的商品来充当货币,这就是最终找到贵 金属的缘故。“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c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换的不断扩大,贵金属货币在使用中的弊端逐渐凸显:第一,贵金属 货币的稀缺性、生产制造的复杂性不能满足商品交换不断增长和扩大的历史发展要求,最终由 商品交换的媒介转变成商品交换的桎梏。第二,每次交易中都要称量重量和鉴别成色十分麻烦。 第三,流通费用较高,金属货币的制作、分割、保管、运输等都要消耗相当多的费用,交易成 本较高。再加上进入近代社会,货币材料为社会普遍接受的问题逐渐通过国家法制得以解决, 而货币的价值尺度只要是“观念上的”就可以;流通手段也只是转瞬即逝,人们只是关心所要 交换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并不在乎币材本身的价值。这样,纸质货币替代金属货币就成了 历史的必然。 具体说,货币发展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信用货币四个阶段, 并在逐步进入电子货币的新阶段。 一、实物货币阶段 实物货币又称为商品货币,它是货币形态发展的最原始形式。在物物交换制度不能适应交 换的发展时,人们就会在商品世界中发现一种特殊商品,并将其作为交换媒介。这种商品必须 是交换者普遍接受的,自身也需要有价值。那么如何给实物货币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呢?任何货 币,假如其作为非货币用途的价值,与其作为货币用途的价值相等,都称为实物货币。假定一 种商品,既可以作为货币进行流通,又可以作为一般商品进行消费和交换,其价值都是相等的, 那么这种商品就是一种实物货币。在人类历史上,各种商品,如米、木材、贝壳、布帛、家畜 等,都曾经在不同时期内扮演过货币的角色。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这些实物货币逐步显现出 缺点,比如,一些实物货币体积笨重,不能分割为较小单位,携带运输都非常困难,无法充当 理想的交换媒介。另外,实物货币一般都不是均质的,如果分割开就将出现价值与体积不成比 例,而且有些商品质量极不稳定,这样就妨碍了货币发挥价值标准和价值贮藏的职能。 二、金属货币阶段 金属货币也称为实质货币,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实物货币的一个阶段。但是,严格地讲, 实物货币与贵金属货币有着明显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在实物货币阶段。由多种商品交替地
猫货币的角色,这此特殊商品往往是名变的和不固定的。而在金屈货币阶段,粉演货币角鱼的 特殊商品就集中到几种商品身上,特别是黄金和白银。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 人们逐步发现 金或白银由于单位体积价值高、 价值稳定 均质而易分割、耐磨等特点,是作为货币的最佳材 料,所以几乎所有国家,不谋而合地都经历了贵金属货币阶段,而且这一货币形式成为古典意 义上比较完美的货币形式:我们后面所分析的金本位制度,就建立在这个阶段的货币制度基础 之上的 从中用来看,从先孝言到洁代,铜一首是官方背定的币材:但先是金,然后是白银,与能 并行流通并大都为官方所认定 有时是三种币材同时存在,如宋的银 、钥、铁的并行流通,不 过铜、铁各有自己的主要流通地区。在西欧,则有很长 个金银并行流通的时期,当时政府明 确金银都是法定币材。单由黄金垄断流通,在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历史也不长。最早是英因,也 是直到1816年才正式宜布实行金本位。 三、代用货币阶段 代用货币是可以代表金属货币使用,并可以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自由兑换的货币。代用 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的价值。 在货币史上,代用货 币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 行的纸币,概可在市面上流通,也可自由向发行机关兑换相应的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代 用货币比起金属货币有明显的优点: 是代用货币的制造、运送、保管等各种流通费用远远低 于金属货币。二是可以避免或减少金属货币流通所产生的一些间颗,例如在金币制度下,不 之徒往往将十足重量和成的金币切省削图利后,再将之推出在市面上通。加果金而的法完 值和实际价值发生差异, 则按重量 成色计算的实际价值 交高的金币, 势必为人 ,熔解或 运出国,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币则继续在本国流通,造成货币史所谓“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三是纸币较金属货币更易携带和运输。 代用货币代表若十足的金属货币,所以代用货币的发行数量仍取决于金属准备量,这虽然 能防止货币的过度发行,却限制了流通中需要增加的货币量:另一方面,大量作为发行准备而 闲置在仓库里的金属是一种浪费 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 代用货币使由信用货币代替。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中世纪后期,英国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货币,所开出的 本票形式的收据,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流通,这是原始的代用货币,在顾客需要时,这些收据 随时可以得到兑现,美国于1878年建立金本位制度以后,为减少公众持有大量黄金或金币所带 来的麻,发行了苗金任单,这种凭单全值代表存于财政部金库中的足值铸币及等值黄金,并 可在击场上流通 直到 1933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黄金国有化,黄金凭单由财政部收 回, 代用货币因而 四、信用货币阶段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 步发展的产物,目前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可以说,信用货币是金属货 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20世纪30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 西方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 新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 在这种情沙 下,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 信用货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作准备的,国家也不 予承诺兑现黄金或法偿货币。当然也有的国家在其纸钞上保留有关的承诺,但这已是历史的遗 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比如在关国,10元或其他的英钞上都标明“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一联 邦储备银行兑换为法定货币”的字样。 法定货币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法定货币是指原来金本位条件下的金币,那么这种情况早已不有 在。所以这种承诺实际是一句空话。 第二,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政府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根据经验,政府和银行发现, 只要纸币发行量控制适当,则社会公众对纸币仍然能够保持信心,因此法定纸币并不真的需要
6 演货币的角色,这些特殊商品往往是多变的和不固定的。而在金属货币阶段,扮演货币角色的 特殊商品就集中到几种商品身上,特别是黄金和白银。由于商品交换的发展,人们逐步发现黄 金或白银由于单位体积价值高、价值稳定、均质而易分割、耐磨等特点,是作为货币的最佳材 料,所以几乎所有国家,不谋而合地都经历了贵金属货币阶段,而且这一货币形式成为古典意 义上比较完美的货币形式:我们后面所分析的金本位制度,就建立在这个阶段的货币制度基础 之上的。 从中国来看,从先秦直到清代,铜一直是官方肯定的币材;但先是金,然后是白银,与铜 并行流通并大都为官方所认定。有时是三种币材同时存在,如宋的银、铜、铁的并行流通,不 过铜、铁各有自己的主要流通地区。在西欧,则有很长一个金银并行流通的时期,当时政府明 确金银都是法定币材。单由黄金垄断流通,在先进工业化国家的历史也不长。最早是英国,也 是直到 1816 年才正式宣布实行金本位。 三、代用货币阶段 代用货币是可以代表金属货币使用,并可以同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自由兑换的货币。代用 货币本身的价值,低于其所代表的货币的价值。在货币史上,代用货币通常是政府或银行所发 行的纸币,既可在市面上流通,也可自由向发行机关兑换相应的金条、银条或金币、银币。代 用货币比起金属货币有明显的优点:一是代用货币的制造、运送、保管等各种流通费用远远低 于金属货币。二是可以避免或减少金属货币流通所产生的一些问题,例如在金币制度下,不法 之徒往往将十足重量和成色的金币切削图利后,再将之推出在市面上流通。如果金币的法定价 值和实际价值发生差异,则按重量、成色计算的实际价值较高的金币,势必为人收藏、熔解或 运出国,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币则继续在本国流通,造成货币史所谓“劣币逐良币”的现象。 三是纸币较金属货币更易携带和运输。 代用货币代表着十足的金属货币,所以代用货币的发行数量仍取决于金属准备量,这虽然 能防止货币的过度发行,却限制了流通中需要增加的货币量;另一方面,大量作为发行准备而 闲置在仓库里的金属是一种浪费。随着金本位制的崩溃,代用货币便由信用货币代替之。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中世纪后期,英国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货币,所开出的 本票形式的收据,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流通,这是原始的代用货币,在顾客需要时,这些收据 随时可以得到兑现,美国于 1878 年建立金本位制度以后,为减少公众持有大量黄金或金币所带 来的麻烦,发行了黄金凭单,这种凭单全值代表存于财政部金库中的足值铸币及等值黄金,并 可在市场上流通。一直到 1933 年美国放弃金本位制度,实施黄金国有化,黄金凭单由财政部收 回,代用货币因而消失。 四、信用货币阶段 信用货币就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信用程序发行和创造的货币。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进 一步发展的产物,目前成为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采用的货币形态。可以说,信用货币是金属货 币制度崩溃的直接后果。20 世纪 30 年代,由于世界性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相继爆发,各主要 西方国家先后被迫脱离金本位和银本位制度,所发行的纸币不能再兑换金属货币,在这种情况 下,信用货币便应运而生。信用货币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信用货币完全割断了与贵金属的联系,其发行主要不是以黄金作准备的,国家也不 予承诺兑现黄金或法偿货币。当然也有的国家在其纸钞上保留有关的承诺,但这已是历史的遗 迹,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比如在美国,10 元或其他的美钞上都标明“可在美国财政部或任一联 邦储备银行兑换为法定货币”的字样。问题在于现有的美钞已经是法定货币,用法定货币兑换 法定货币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法定货币是指原来金本位条件下的金币,那么这种情况早已不存 在。所以这种承诺实际是一句空话。 第二,信用货币的基本保证是国家政府的信誉和银行的信誉。根据经验,政府和银行发现, 只要纸币发行量控制适当,则社会公众对纸币仍然能够保持信心,因此法定纸币并不真的需要
金银准备。但是这并不意味若现代信用货币完全没有任何发行准备,实际上,目前大多数采用 信用货币生制度的国家,的且有相当数最的黄金、外、有价证券等立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各 但是,政府和货币当局显然不再受充足金银准备的束缚,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 行货币。从银行业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从经验中发现,只要社会大众对 银行的信誉保持信心,则在一定时间内,存款人不可能要求将存款全部兑现。所以,银行体系 只须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运用于放款或投资。这就是所谓的“部分储备制”。 在这种制度下,银行发行的货币没有相应的现金准备,至少是没右全部的现金准备。这些货币 在流通领域之所以被接受 ,完全是由于人们信赖银行,相信这些货币的支付能力将会得到银行 的保证 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钞(主币和辅币),还包括银行存款和各种银行承兑票据 因为银行存款和承兑票据也是通过银行信用程序创造出来的,其自身不需要任何贵金属作为保 证。 五、电子货币阶段 子货币是当今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 信用货币进 一步符号化 电子化 世界各国豸 的银行正在采用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银行在各销售场所安装 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中心联接,顾客购货时,只需将其专用的货币卡插入终端机,电子计算机 便会自动地将交易金额分别记入买卖双方的银行帐户,这样现金和支票的使用便成为多余了。 这种货币被为“电子货币”,它具有转移讯速、安全和节约费用等优点。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一系列重大技术革命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以电子计算机为 基础的货币革新成为继纸币革命之后货币形式的又 一次重大变革 这种革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料 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银行的自动出纳机,它可独立地为客户实行24小时的自动存款和取款服 务。这些机器的设置,可超出银行的局限而出现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计算机终端的运用,消除 了现金支付的麻烦,顾客购买商品以电子自动记帐的方式支付货款,电子货币区别于纸币的 是它的流通不需借助于任何有形的实物,而是依靠光波、 由波进行信自传递和 理。 如果说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还保留着 个物的外形 看得见摸得着 那么电 子货币就完全 于无形货币,虽然人们不能具体感觉到它,但它实实在在发挥若货币的种种职能。可以预期, 在卫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电子货币将造就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交换发展中,逐 渐形成了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职能表现和衡最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标准,也就是货币在表现商 品价值(质的方面)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量的方面)时,发挥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员 般人类 动的凝结物,本来就是可比的。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 价值,正如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也有长度一样。 然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凝聚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所凝结的劳动时间 城多,价值量域大,因出费动时间县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但县,带动时间不能自己表现中 来,必须借助于货币这种外在形式,从这 意义上说,货币只是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是劳 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但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这是因为,当货 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而价格只是一种观念形态,并不
7 金银准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现代信用货币完全没有任何发行准备,实际上,目前大多数采用 信用货币制度的国家,均具有相当数量的黄金、外汇、有价证券等资产作为发行货币的准备。 但是,政府和货币当局显然不再受充足金银准备的束缚,甚至可以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发 行货币。从银行业的角度看,无论是中央银行还是商业银行都从经验中发现,只要社会大众对 银行的信誉保持信心,则在一定时间内,存款人不可能要求将存款全部兑现。所以,银行体系 只须保留部分现金准备即可,其余存款可运用于放款或投资。这就是所谓的“部分储备制”。 在这种制度下,银行发行的货币没有相应的现金准备,至少是没有全部的现金准备。这些货币 在流通领域之所以被接受,完全是由于人们信赖银行,相信这些货币的支付能力将会得到银行 的保证。 信用货币不仅包括流通中的现钞(主币和辅币),还包括银行存款和各种银行承兑票据。 因为银行存款和承兑票据也是通过银行信用程序创造出来的,其自身不需要任何贵金属作为保 证。 五、电子货币阶段 电子货币是当今货币形式发展的新趋势,信用货币进一步符号化、电子化。世界各国家 的银行正在采用电子资金转移系统,利用电子计算机记录和转移存款。银行在各销售场所安装 终端机并与银行电脑中心联接,顾客购货时,只需将其专用的货币卡插入终端机,电子计算机 便会自动地将交易金额分别记入买卖双方的银行帐户,这样现金和支票的使用便成为多余了。 这种货币被为“电子货币”,它具有转移迅速、安全和节约费用等优点。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在一系列重大技术革命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以电子计算机为 基础的货币革新成为继纸币革命之后货币形式的又一次重大变革。这种革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 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是银行的自动出纳机,它可独立地为客户实行 24 小时的自动存款和取款服 务。这些机器的设置,可超出银行的局限而出现在任何需要的地方。计算机终端的运用,消除 了现金支付的麻烦,顾客购买商品以电子自动记帐的方式支付货款,电子货币区别于纸币的一 个显著特征,是它的流通不需借助于任何有形的实物,而是依靠光波、电波进行信息传递和处 理。如果说纸币作为价值符号还保留着一个物的外形,看得见摸得着,那么电子货币就完全属 于无形货币,虽然人们不能具体感觉到它,但它实实在在发挥着货币的种种职能。可以预期, 在卫星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的帮助下,电子货币将造就全球一体化的金融市场。 第三节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在交换发展中,逐 渐形成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一、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货币职能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量大小的标准,也就是货币在表现商 品价值(质的方面)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大小(量的方面)时,发挥和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它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各种商品的价值之所以能比较,并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本身都是一般人类劳 动的凝结物,本来就是可比的。货币之所以能充当价值尺度,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 价值,正如衡量长度的尺子本身也有长度一样。 然而,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凝聚在该商品中的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所凝结的劳动时间 越多,价值量就越大,因此劳动时间是商品的内在价值尺度,但是,劳动时间不能自己表现出 来,必须借助于货币这种外在形式,从这一意义上说,货币只是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是劳动 时间的必然表现形式。 但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只是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n 这是因为,当货 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时,商品的价值形式就转化为价格形式,而价格只是一种观念形态,并不
需要现实的货币。比如我们击讲琳琅满目的商场或热闹咱哗的集市,只要一看商标,一面价格 便知商品价值几何,而不用出示现钞。商品生产者给予商品价值以价格形式时、他并没有把自 己的商品转化为货币,而只是为了用货币来衡量众多商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交换的依据 基于不同商品的价值量不同,表现为货币的数量也不同,要发挥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就 必须比较货币的不同数量,因此需要规定一个货币计量单位。这种人为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 分,称为价格标准 价值尺彦与价格标准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其主要风别在于 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客观的。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 种技术性规定。 2、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价格标准是表示货币商品本身的 重量并以此去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 规定的金屈重量,它是价格标准。” 3、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标准是货币 单位本身的金的含量 与劳动生 当然,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 作出的技术规定,没有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得不到发挥。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 职能服务的 一流酒手段 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者流通手段的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 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之一(W一G一W),这不仅因为货币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 换的困难,方便了商品流通,而且还使商品实现价值成为现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两 个特占:第一, 必须是现实的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出卖者要换得现 实的货币, 商品购买者必须支付现实的货币,即所谓 交货 作为商品 摸的媒介物 货币,在商品买卖中“转瞬即逝 它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 只要货币能为大众所接受并具有购买力,至于货币是否足值无关紧要。因此,货币在执行流通 手段职能时,可用不足值甚至是毫无价值的符号来代替。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贷币可以持续留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交换服务。那么,流通中究竞 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在流 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以下关系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商品价格水平×待实现的商品总量 的货币必要量=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11)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必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 是因头 定时翻 如果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都 那么 流通中商品数量愈多 商品价格总额则愈 为完成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也就越多:反之 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就越少。同理,如果流通中商品数量不变,商品价格的涨落,也会影响商品价格总额,从而 起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增减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之间保持正比例 关系。但是,在四克思的这个公式中,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由金屈货币本身的特点所决分 的。同时, 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并不完全等同商品价格总额,而是经常小于商品 价格总额。这是因为商品买卖有先有后。 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同 一枚货币往往可以作 次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在买卖间转手。转手的次数越多,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也就越大,需要 的货币量也就越少。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称作“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的货币必 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8 需要现实的货币。比如我们走进琳琅满目的商场或热闹喧哗的集市,只要一看商标,一问价格 便知商品价值几何,而不用出示现钞。商品生产者给予商品价值以价格形式时、他并没有把自 己的商品转化为货币,而只是为了用货币来衡量众多商品的价值,并以此作为交换的依据。 基于不同商品的价值量不同,表现为货币的数量也不同,要发挥货币价值尺度的职能,就 必须比较货币的不同数量,因此需要规定一个货币计量单位。这种人为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其等 分,称为价格标准。 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其主要区别在于: 1、价值尺度是在商品交换中自发形成的,是客观的。价格标准则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是为价值尺度服务的一种技术性规定。 2、价值尺度是人类劳动的物化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价格标准是表示货币商品本身的 重量并以此去衡量不同商品的不同价值量。“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 规定的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n 3、作为价值尺度,货币商品的价值量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价格标准是货币 单位本身的金的含量,与劳动生产率无关。 当然,价值尺度与价格标准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价格标准是为货币发挥价值尺度职能而 作出的技术规定,没有它,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得不到发挥。因此,价格标准是为价值尺度 职能服务的。 二、流通手段 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的媒介时,就发挥着流通手段的职能。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是 货币的两个最基本的职能。 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之一(W—G—W),这不仅因为货币的出现克服了物物交 换的困难,方便了商品流通,而且还使商品实现价值成为现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具有两 个特点:第一,必须是现实的而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商品流通过程中,商品出卖者要换得现 实的货币,商品购买者必须支付现实的货币,即所谓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第二,作为商品交 换的媒介物——货币,在商品买卖中“转瞬即逝”,它只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 只要货币能为大众所接受并具有购买力,至于货币是否足值无关紧要。因此,货币在执行流通 手段职能时,可用不足值甚至是毫无价值的符号来代替。 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使货币可以持续留在流通领域内为商品交换服务。那么,流通中究竟 需要多少货币才能满足商品流通的客观需要?根据马克思揭示的货币流通规律,金属货币在流 通过程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以下关系式: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商品价格水平×待实现的商品总量 的货 币 必 要 量 = 同名货币的流通速度(次数) (式 1.1)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必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名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这 是因为一定时期内,如果商品价格水平和货币流通速度都不变,那么,流通中商品数量愈多, 商品价格总额则愈大,为完成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也就越多;反之,所需要的货币数量 就越少。同理,如果流通中商品数量不变,商品价格的涨落,也会影响商品价格总额,从而引 起流通中货币需要量的增减变化。所以,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之间保持正比例 关系。但是,在马克思的这个公式中,价格是相对稳定的,这是由金属货币本身的特点所决定 的。同时,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并不完全等同商品价格总额,而是经常小于商品 价格总额。这是因为商品买卖有先有后,不一定在同一时间内进行。同一枚货币往往可以作几 次商品交换的媒介物,在买卖间转手。转手的次数越多,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也就越大,需要 的货币量也就越少。货币在一定时期内转手的次数,称作“货币流通速度”,流通中的货币必 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
三、货币贮藏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财富保存、收藏和积累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货币贮藏的 职能。货币贮薇的重要条件是 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实在的价值 否则 无法发挥 一职能 因为贮藏货币的实质是利用货币积累和储存价值,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就不可能发挥这种作 用。因此,观念上的货币或者价值符号都不能执行价值贮藏的职能。只有现实的、具有价值的 货币,才能发挥价值贮藏的功能,如金币、银等,而纸币则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价值贮藏的功 能。 货币贮藏的产生是由交换的中断而强制出现的即W -GW 中取出,并且作 为处 藏货币 存起米,是 因为商品在出售以后,没有接者进行购买。 在商 交换还不很发达的时候,人们通常是为贮藏而贮藏,如把剩余生产物换成货币窖藏起来,这是 最原始、最朴素的价值贮藏形式。随若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贮藏渐渐变成了 一种手段。这是 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商品生产者面临各种风险。为了保证生活不发生困难和生产的 顺利进行,商品生产者必须贮藏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交换与支付的准备金,以应付意外事件 此外,通过贮藏货币还可以换取财富 提高社会地位和增加支配别人的权力 货币价值贮藏的功能对经济的主要贡献是:第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可以自发调节 市场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随商品流通规模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商品 流通规模收缩或货币周转速度加快时,一部分多余的金属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所 产藏,从而减少了市场货币流诵量:相反,当离品流通趣掉扩大或货币周转速度减绥时,被 藏的金属货币又会重新投入流通领域, 从而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 货币贮藏既象蓄水池 又 排水池,自发调节者市场货币流通量, 使之 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相适应 但必须指出, 于货币蓄水池的作用是需婴有一定条件的特殊社会经济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二, 为打 大再生产提供物质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一定数额价值物的存在。由于实物储藏存在若价 值难以长久保存和使用价值的固定性等诸多缺陷,因此,货币就成了储藏的价值物。货币贮藏 不仅可以随时与任何商品相交换, 而且还没有数量上的限制,因而更能适应扩大再生产对价值 物储藏的要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扩大再生产,生产单位需要积累和储存货币,个人为实现一定的 消费目的或者为应付不时之虞也要储备货币,但是,金银已退出流通,以贮藏金银米保存财富 的现象已不再普遍存在,作为国际清算最后手段的金银,主要由国家集中藏,而人们藏的 通常是价值符号 价值符号本身并无价值或只有微小的价值。从理论上讲,价值符号不能发挥贮藏的职能 那么, 为什么人们乐意贮藏价值符号以积累财富呢?这是因为价值符号是一般的购买手段和支 付手段,掌握一定数量的价值符号,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购买和支付能力。但是,价值符号贮藏 和金属货币贮藏是不同的。金属货币因具有内在价值而不会发生贬值,而价值符号的贮藏是有 条件的。价值符号只有在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额的价值前提下,即以币值的稳定为前提条件下, 大能发挥价估藏的功能 。如果币值不稳,则原来贮藏的价值符号,也会重新投入流通,冲击 市场。价值符号贮藏也不具备自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的 职能。 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 然通过银行收储,可以延缓部分购买力,这对平衡市场有益,但是这只能使部分货币购买力趋 于延缓,而不会消失,最终还得依靠投放商品物资,将它抵消。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偏 紧,市场商品供过于求,贮藏的价值符号也不会自动投入市场,成少其藏量。因此,价值符 号的意与十足价值的金屈货币藏有若明显的别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作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它是流通手 段职能的扩大和延续。 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由商品的赊销预付而产生的。在赊销的情况下,先有商品实体即使用
9 三、货币贮藏 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财富保存、收藏和积累起来时,货币就执行货币贮藏的 职能。货币贮藏的重要条件是,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实在的价值,否则就无法发挥这一职能。 因为贮藏货币的实质是利用货币积累和储存价值,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就不可能发挥这种作 用。因此,观念上的货币或者价值符号都不能执行价值贮藏的职能。只有现实的、具有价值的 货币,才能发挥价值贮藏的功能,如金币、银等,而纸币则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价值贮藏的功 能。 货币贮藏的产生是由交换的中断而强制出现的即W—G↓‥‥W。“货币所以会从流通 中取出,并且作为贮藏货币贮存起来,是因为商品在出售以后,没有接着进行购买。”∂ 在商品 交换还不很发达的时候,人们通常是为贮藏而贮藏,如把剩余生产物换成货币窖藏起来,这是 最原始、最朴素的价值贮藏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贮藏渐渐变成了一种手段。这是 由于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使商品生产者面临各种风险。为了保证生活不发生困难和生产的 顺利进行,商品生产者必须贮藏一定数量的货币作为交换与支付的准备金,以应付意外事件。 此外,通过贮藏货币还可以换取财富,提高社会地位和增加支配别人的权力。 货币价值贮藏的功能对经济的主要贡献是:第一,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可以自发调节 市场货币流通量。流通中的货币需要量随商品流通规模和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当商品 流通规模收缩或货币周转速度加快时,一部分多余的金属货币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所 贮藏,从而减少了市场货币流通量;相反,当商品流通规模扩大或货币周转速度减缓时,被贮 藏的金属货币又会重新投入流通领域,从而增加市场货币流通量,货币贮藏既象蓄水池,又象 排水池,自发调节着市场货币流通量,使之与商品流通所需的货币量相适应。但必须指出,关 于货币蓄水池的作用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特殊社会经济现象,并不具有普遍意义。第二,为扩 大再生产提供物质积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一定数额价值物的存在。由于实物储藏存在着价 值难以长久保存和使用价值的固定性等诸多缺陷,因此,货币就成了储藏的价值物。货币贮藏 不仅可以随时与任何商品相交换,而且还没有数量上的限制,因而更能适应扩大再生产对价值 物储藏的要求。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扩大再生产,生产单位需要积累和储存货币,个人为实现一定的 消费目的或者为应付不时之虞也要储备货币,但是,金银已退出流通,以贮藏金银来保存财富 的现象已不再普遍存在,作为国际清算最后手段的金银,主要由国家集中贮藏,而人们贮藏的 通常是价值符号。 价值符号本身并无价值或只有微小的价值。从理论上讲,价值符号不能发挥贮藏的职能。 那么,为什么人们乐意贮藏价值符号以积累财富呢?这是因为价值符号是一般的购买手段和支 付手段,掌握一定数量的价值符号,也就拥有了一定的购买和支付能力。但是,价值符号贮藏 和金属货币贮藏是不同的。金属货币因具有内在价值而不会发生贬值,而价值符号的贮藏是有 条件的。价值符号只有在稳定地代表一定数额的价值前提下,即以币值的稳定为前提条件下, 才能发挥价值贮藏的功能。如果币值不稳,则原来贮藏的价值符号,也会重新投入流通,冲击 市场。价值符号贮藏也不具备自发调节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职能。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虽 然通过银行收储,可以延缓部分购买力,这对平衡市场有益,但是这只能使部分货币购买力趋 于延缓,而不会消失,最终还得依靠投放商品物资,将它抵消。相反,如果流通中的货币量偏 紧,市场商品供过于求,贮藏的价值符号也不会自动投入市场,减少其贮藏量。因此,价值符 号的贮藏与十足价值的金属货币贮藏有着明显的差别。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作为独立的价值形式,作单方面的价值转移时,就执行支付手段职能。它是流通手 段职能的扩大和延续。 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由商品的赊销预付而产生的。在赊销的情况下,先有商品实体即使用
价值的转移,在契约到期时才有货而作为价值的运动:在而付的情况下,先有货币作为价值的 动 后才有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在这两个环节中,货币都不是直接在流通过程中充当交换 的媒介,而是在商品流通的起始和终止环节中直接代表价值独立运动 单向转 这种由支行 手段产生的借贷行为,同时成为信用制度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货币的产生和货币流通手 段职能的出现便利了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那未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则更进一步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交换必须是一手交钱、 一手交货, 钱货两清,否则,就不能成交。而名种商品生产时间有长短,委节有先后,销售市场有远近等 作为 个单个的商品生产者随时都可能因钱货在时空上的不均衡导致再生产过程终山 而货 支付手段职能出现后,没有钱可以先进货,没有货可以先收钱,在时间、地区。行业之间大范 围地调节资金和货物的平衡,使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但也不能不看到,支付手段所带来的 新问题,由于赊销预付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债务链条,赊销的人不能按期收 到货款,预付的人不能按期收到货物,以及货币价值的变化,都可能使情务关系不能如期清偿 而债务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可能导致全社会再生产的麻烦和困难。 其至成经 机。此外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时也要求市值稳定,否则会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造成 财富不合理的再分配 货币流通规律的补充。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在媒 介商品交换,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现实的货币,所谓通货就是指发挥这两种手段货币的总和。但 货币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后有 一个赊销和彼此抵销的问题,会直接影响货币必要量,货币流通规 律可补充如下: 执行流通手段待实现的到期支付賒销商品抵消 和支付手段所=价格总额土总额一总额一总额 (式1.2) 需要的货币最 同一单位作币作为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次数) 五、世界货币 当货币超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充当世界货币时,其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 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因为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会引起相互之间的贷币支付关 系。由于这种关系带有相互的性质,所以并不需要每笔支付都以现实的货币来支付,而只要对 抵销后的差额用国际货币进 国际结算 作为 般的购 于段, 即用国际货币向外国则 买商品。第三 ,作为国际之间一股财富的转移手段,即作为社会财富在国际间转移,如战争赔 款、贷款、援助、赠与等。 最初,国际货币是由贵金属来充当的。在一国范围内,国家发行的货币凭借国家权利可以 充分发挥其职能,但一旦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 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 又饰有后来的贵会的形式 ”。如今黄 金已经由于其天然稀缺 性的制约而退出流通领域,各国流通的大多是不兑现 人信用货币,但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实力 雄厚的国家的信用货币,才有资格充当世界货币。尽管如此,当今世界各国都仍然保持一定数 量的黄金储备,作为本国国际清偿能力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以上货币的五个职能不是相互孤立的,由货币木质特征决定的货币职能具有内在的有机段 系,它们分别从价值的衡量,价值的实现,价值的贮藏,价值的转移等诸方面进一步表现货币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征 第三节货币的本质与层次 10
10 价值的转移,在契约到期时才有货币作为价值的运动;在预付的情况下,先有货币作为价值的 运动,后才有商品使用价值的转移。在这两个环节中,货币都不是直接在流通过程中充当交换 的媒介,而是在商品流通的起始和终止环节中直接代表价值独立运动,单向转移。这种由支付 手段产生的借贷行为,同时成为信用制度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如果说货币的产生和货币流通手 段职能的出现便利了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那未货币支付手段的出现则更进一步促进 了商品经济的飞速发展。在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时,商品交换必须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钱货两清,否则,就不能成交。而各种商品生产时间有长短,季节有先后,销售市场有远近等, 作为一个单个的商品生产者随时都可能因钱货在时空上的不均衡导致再生产过程终止。而货币 支付手段职能出现后,没有钱可以先进货,没有货可以先收钱,在时间、地区。行业之间大范 围地调节资金和货物的平衡,使社会生产得以顺利进行。但也不能不看到,支付手段所带来的 新问题,由于赊销预付在全社会形成一个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债务链条,赊销的人不能按期收 到货款,预付的人不能按期收到货物,以及货币价值的变化,都可能使债务关系不能如期清偿, 而债务链条中的任何一个环节断裂,都可能导致全社会再生产的麻烦和困难,甚至酿成经济危 机。此外,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发挥作用时也要求市值稳定,否则会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造成 财富不合理的再分配。 货币流通规律的补充。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同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一样,都在媒 介商品交换,是处于流通过程中现实的货币,所谓通货就是指发挥这两种手段货币的总和。但 货币 发挥支付手段职能后有一个赊销和彼此抵销的问题,会直接影响货币必要量,货币流通规 律可补充如下: 执行流通手段 待实现的 到期支付 赊销商品 抵 消 和支付手段所= 价格总额十总 额—总 额—总 额 (式 1.2) 需要的货币量 同一单位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 支付手段的流通速度(次数) 五、世界货币 当货币超越出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充当世界货币时,其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 用来支付国际收支差额。因为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会引起相互之间的货币支付关 系。由于这种关系带有相互的性质,所以并不需要每笔支付都以现实的货币来支付,而只要对 抵销后的差额用国际货币进行国际结算。第二,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即用国际货币向外国购 买商品。 第三,作为国际之间一般财富的转移手段,即作为社会财富在国际间转移,如战争赔 款、贷款、援助、赠与等。 最初,国际货币是由贵金属来充当的。在一国范围内,国家发行的货币凭借国家权利可以 充分发挥其职能,但一旦越出国内流通领域,“便失去了在这一领域内获得的价格标准、铸币、 辅币和价值符号等地方形式,又恢复原来的贵金属的形式。”c 如今黄金已经由于其天然稀缺 性的制约而退出流通领域,各国流通的大多是不兑现人信用货币,但只有少数经济发达、实力 雄厚的国家的信用货币,才有资格充当世界货币。尽管如此,当今世界各国都仍然保持一定数 量的黄金储备,作为本国国际清偿能力和经济实力的象征。 以上货币的五个职能不是相互孤立的,由货币本质特征决定的货币职能具有内在的有机联 系,它们分别从价值的衡量,价值的实现,价值的贮藏,价值的转移等诸方面进一步表现货币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征。 第三节 货币的本质与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