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 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 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 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颌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 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一一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 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 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拳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 路上勇往直前。(③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 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 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抬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 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 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躋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2 明确:我看到一个沉思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为自己不能实现人生价值而怆然涕下的陈子昂;我看到一个有着积 极的人生追求,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陈子昂。 2.这首诗看起来比较消极,但其实不然,它流露出作者积极进取的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 3.写作特色。 明确:气势磅礴:景物宏大、开阔、壮美;胸怀宏伟:胸怀宇宙。 望 岳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理解内容 1.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 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 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老师指导:一定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赏析诗句 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你能 说说诗中是怎样写“望”岳的吗? 明确: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望;尾联是俯视。 2.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明确:雄伟高大、神奇秀丽。从“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些诗句中可看出。 目标导学三:结合背景,把握情感 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却看不出作者有任何科举失败后消极颓 废的情绪,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明确: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 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目标导学四:仔细品味,理解写法 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明确:(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得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 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蕴 丰富,有一种哲理美。它不只是诗人要攀登泰山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它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 路上勇往直前。(3)虚实相生。虚实相生的写法使本诗显得摇曳多姿,言有尽而意无穷。一、二句实写,三、四句虚写, 五、六句实写,七、八句虚写,虚实交错,意蕴悠长。(4)诗歌情景交融,写景有序。先集中写景,后集中抒情;先远 望,后近看,再凝望。 登飞来峰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诗意 1.作者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汉族,江西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改革家。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2.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3.全体学生齐读并根据注释揣摩诗意。 4.本诗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首句点明了地点,第二句紧承首句而来。通过具体的描写,进一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塔”之高。一、二 句都是铺垫,在此基础上,诗人自然地写出三、四句: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的层次。这两 句是全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目标导学二:探讨质疑,体悟哲理 1.《登飞来峰》前两句和后两句的侧重点各是什么? 明确:一、二句描写景物——充满生机;三、四句抒发情怀——踌躇满志。 2.本诗是一首哲理诗,其中的哲理是如何揭示出来的?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