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式中:吗为组分B的质量:m为含组分B的物质的质量. 注意:使用质量分数时,分子、分母的单位要一致。 物质的质量分数无量纲,一般采用数学符号%表述其结果 质量浓度: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B的质量.质量浓度一般用B表示。 Pa-W 注意:质量浓度有量纲。 若物质B的质量以g为单位,溶液的体积以L为单位,则B的单位为g·L-1 在物质组成测定中,这两种表示方法常用于表示组分含最. (3)滴定度: 一般是指每毫升标准溶液(即滴定剂)所相当的待测组分的质量(克) 滴定度一般以八待测组分/标准溶液)表示. 例题:称取1.000g氢氧化钠样品,以70a0H/2S04)=0.04001g·m1-1的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耗去22.80m 求样品中Na0H的质量分数. 解:eNa0HD=(Na0D/ 己知70Na0H/2s04)=0.04001g·ml- 表示1mlH2S04标准溶液相当于Na0H0.04001g. 因此,m(0a0m=0.04001g·m1-1×22.80ml=0.9122g w(Na0l=0.9122g/1.000g=91.22%3 若待测组分x与标准溶液B之间按下式反应: ax +08=cC+dD 那么物质B的滴定度与其浓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T=6csM,×103 2.1.2滴定分析概述 1.滴定分析的甚本过程 ()基本过程: (②)基本概念:滴定:将滴定剂从滴定管滴加到待测组分溶液中的过程.标准溶液,或滴定剂: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化学计量点:所滴加的滴定剂与待测组分恰好反应完全的这一点 滴定终点:指示剂刚好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 终点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定刚好符合,由此所引起的误差。 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滴定反应:滴定所依据的化学反应 (2)分类: (3)滴定反应应具备的要求 (④滴定方式:3.标准溶液的配制 (1)直接法: 具各以下条件的物质(基准物)可以根据所需浓度和体积,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后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 定容,摇匀即成 基准物条件:用一定的溶剂,使99.9%的溶质,释到容量瓶转移到被转移的刻度线的容器中 (2)间接法(标定法) 先配制近似所需浓度的溶液,再用基准物或另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 2式中:mB 为组分 B 的质量; m 为含组分 B 的物质的质量. 注意:使用质量分数时,分子、分母的单位要一致. 物质的质量分数无量纲,一般采用数学符号%表述其结果 质量浓度: 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物质 B 的质量.质量浓度一般用 rB 表示. V mB ρ B = 注意:质量浓度有量纲. 若物质 B 的质量以 g 为单位,溶液的体积以 L 为单位,则 rB 的单位为 g·L-1 在物质组成测定中,这两种表示方法常用于表示组分含量. (3)滴定度: 一般是指每毫升标准溶液 (即滴定剂)所相当的待测组分的质量(克). 滴定度一般以 T(待测组分/标准溶液)表示. 例题:称取 1.000g 氢氧化钠样品,以 T(NaOH/H2SO4) =0.04001g·ml-1 的硫酸标准溶液滴定,耗去 22.80ml. 求样品中 NaOH 的质量分数. 解: w (NaOH) = m(NaOH)/m 已知 T(NaOH/H2SO4) =0.04001g·ml-1 表示 1ml H2SO4 标准溶液相当于 NaOH0.04001g. 因此, m(NaOH)=0.04001g·ml-1×22.80ml =0.9122g w(NaOH) = 0.9122g /1.000g =91.22% 若待测组分 x 与标准溶液 B 之间按下式反应: ax + bB = cC + dD 那么物质 B 的滴定度与其浓度之间有如下关系: 3 10− xB ×= B x Mc b a T 2.1.2 滴定分析概述 1.滴定分析的基本过程: (1)基本过程: (2)基本概念:滴定: 将滴定剂从滴定管滴加到待测组分溶液中的过程.标准溶液,或滴定剂: 已知准确浓度的试剂溶液. 化学计量点:所滴加的滴定剂与待测组分恰好反应完全的这一点. 滴定终点:指示剂刚好发生颜色变化的转变点. 终点误差: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定刚好符合,由此所引起的误差. 2.滴定分析法的分类与滴定方式: (1)滴定反应:滴定所依据的化学反应. (2)分类: (3)滴定反应应具备的要求: (4)滴定方式:3.标准溶液的配制: (1)直接法: 具备以下条件的物质(基准物)可以根据所需浓度和体积,称取一定量的物质,溶解后定量转移至容量瓶中 定容,摇匀即成. 基准物条件:用一定的溶剂,使 99.9%的溶质,释到容量瓶转移到被转移的刻度线的容器中 (2)间接法(标定法): 先配制近似所需浓度的溶液,再用基准物或另一种已知准确浓度的标准溶液来确定它的准确浓度. 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