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中国道教 以上这种道、气化生宇宙的思想,被后世道教长期继承、发 扬,并将它广泛用于修炼方术中,作为诸如行气、导引吐 纳、胎息、内丹等术的理论基础,从而使这些方术被赋予 定的唯物论含义。 魏晋以降,以王弼、裴颓、郭象等一批哲学家为代表,不 满足于宇宙万物如何化生的描绘,进而探求决定宇宙万物之 本根、本体,即探究宇宙万物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变化的总 根据。他们据《老》《庄》《易》学,或以“无”为万物之本 体,或以“有”为万物之本体,造构出思辨性很强的哲学体 系—玄学,使中国哲学的理论思维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在 这场哲学大辩论中,道教学者直接加入者很少,丧失了一次 发展道教哲学的大好机会,但其所论主题(本体论)在某些 道教著作中也有所反映。如葛洪《抱朴子内篇》就通过对 玄”、“道”、“一”等范畴的讨论,阐述了宇宙万物的本体 认为:“玄者,自然之始祖,而万殊之大宗也。”它“胞胎元 ,范铸两仪”。“玄之所去,器敝神逝”。“其唯玄道,可与 为永”又说:“道者涵乾括坤,其本无名。论其无,则影响 犹为有焉:论其有,则万物尚为无焉。”“道也者,所以陶冶 百氏,范铸二仪,胞胎万类,酝酿彝伦者也。”可见葛洪是把 玄、道、一作为产生宇宙万物、决定其存在、发展的精神性 本体的。只是他的理论很不成熟,较之同时代的玄学家大为 逊色。 至隋唐,中国思想界又发生了一次大变化,即探讨的问 题由本体论转入心性论。在这方面,佛教天台宗、华严宗及 禅宗等宗派开了风气之先,宣扬“一切唯心所造”,提出“心以 上 这 种 道 、 气 化 生 宇 宙 的 思 想 , 被 后 世 道 教 长 期 继 承 、 发 扬 , 并 将 它 广 泛 用 于 修 炼 方 术 中 , 作 为 诸 如 行 气 、 导 引 、 吐 纳 、 胎 息 、 内 丹 等 术 的 理 论 基 础 , 从 而 使 这 些 方 术 被 赋 予 一 定 的 唯 物 论 含 义 。 魏 晋 以 降 , 以 王 弼 、 裴 危 页 、 郭 象 等 一 批 哲 学 家 为 代 表 , 不 满 足 于 宇 宙 万 物 如 何 化 生 的 描 绘 , 进 而 探 求 决 定 宇 宙 万 物 之 本 根 、 本 体 , 即 探 究 宇 宙 万 物 之 所 以 产 生 、 存 在 和 变 化 的 总 根 据 。 他 们 据 《 老 》 《 庄 》 《 易 》 学 , 或 以 “ 无 ” 为 万 物 之 本 体 , 或 以 “ 有 ” 为 万 物 之 本 体 , 造 构 出 思 辨 性 很 强 的 哲 学 体 系 — — 玄 学 , 使 中 国 哲 学 的 理 论 思 维 水 平 得 到 很 大 提 高 。 在 这 场 哲 学 大 辩 论 中 , 道 教 学 者 直 接 加 入 者 很 少 , 丧 失 了 一 次 发 展 道 教 哲 学 的 大 好 机 会 , 但 其 所 论 主 题 ( 本 体 论 ) 在 某 些 道 教 著 作 中 也 有 所 反 映 。 如 葛 洪 《 抱 朴 子 内 篇 》 就 通 过 对 “ 玄 ” 、 “ 道 ” 、 “ 一 ” 等 范 畴 的 讨 论 , 阐 述 了 宇 宙 万 物 的 本 体 。 认 为 : “ 玄 者 , 自 然 之 始 祖 , 而 万 殊 之 大 宗 也 。 ” 它 “ 胞 胎 元 一 , 范 铸 两 仪 ” 。 “ 玄 之 所 去 , 器 敝 神 逝 ” 。 “ 其 唯 玄 道 , 可 与 为 永 ” 。 ⑨ 又 说 : “ 道 者 涵 乾 括 坤 , 其 本 无 名 。 论 其 无 , 则 影 响 犹 为 有 焉 ; 论 其 有 , 则 万 物 尚 为 无 焉 。 ” AB“ 道 也 者 , 所 以 陶 冶 百 氏 , 范 铸 二 仪 , 胞 胎 万 类 , 酝 酿 彝 伦 者 也 。 ” AC可 见 葛 洪 是 把 玄 、 道 、 一 作 为 产 生 宇 宙 万 物 、 决 定 其 存 在 、 发 展 的 精 神 性 本 体 的 。 只 是 他 的 理 论 很 不 成 熟 , 较 之 同 时 代 的 玄 学 家 大 为 逊 色 。 至 隋 唐 , 中 国 思 想 界 又 发 生 了 一 次 大 变 化 , 即 探 讨 的 问 题 由 本 体 论 转 入 心 性 论 。 在 这 方 面 , 佛 教 天 台 宗 、 华 严 宗 及 禅 宗 等 宗 派 开 了 风 气 之 先 , 宣 扬 “ 一 切 唯 心 所 造 ” , 提 出 “ 心 4 中 国 道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