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路易斯则观察到:全人类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奇怪想法,就是他该当怎样为人(至 少,别人该当怎样为人)。但他自己又常达不到这种要求。这种内在的诉求不是 科学,或者进化论可以解释的,但符合圣经立场。保罗把良心称作“心中的律” (《罗马书》7:23),它是我们内在道德律的颁布者,是催促我们行动的内心 警察,也是与“肉体中的律”(罪性)交战的。 其实良心并不是一个永久可靠的调温器,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迟钝、麻木,甚 至变质,但不会消失。在《人的拆除》一书中,路氏指出,当代的教育所培养的, 多是些头脑聪明,但却没有胸膛(品格)的学生。品格虽然受到道德观的指导, 但它的薰陶与塑造却需要一种理性以外的动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不要以为,只 要上些“怎样控制愤怒的情绪”的课,就可以叫人性情温和了。 路氏认为,历史中无论哪种文化,一向都对道德律非常敏感。但这种敏感度从廿 世纪起显著下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分析学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弗氏对“压抑”与“禁制的理论,暗示羞耻感是危险、有害的。这种学说 鼓励人采取开放的道德观,告诉人们,那些不合约束的行为与思想(如性开放) 都是自然的本性,犯不着有什么羞耻感。以致今天的文化对懦弱、欺骗、妒嫉和 不贞节的宽容度,远超过以往所有的文化。历史证明,这样的社会将逐渐失去其 共同的价值基础,造成价值观的混乱。路氏认为,在这种心态之下,圣经中赎罪 和拯救的观念就没什么意义了。 今天流行的这是我应当得的的心理,很可能与弗氏学说有关。当罪恶感是有害 的,当我的欲望都是合理时,所谓忍耐、牺牲、节制和利他就不再是美德了,甚 至犯罪也不过是一种疾病。难怪廿世纪以来的人类,如此耽沉于立即满足的习惯 中,这是自我中心的社会自然的表现。 弗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有许多证据显示,终其一生,他经常在临床性沮丧” 的症状中挣扎,甚至有好几年需要用古柯硷来帮助他放松。表明他极可能怀疑自 我的价值。路易斯则观察到:全人类都有一个挥之不去的奇怪想法,就是他该当怎样为人(至 少,别人该当怎样为人)。但他自己又常达不到这种要求。这种内在的诉求不是 科学,或者进化论可以解释的,但符合圣经立场。保罗把良心称作“心中的律” (《罗马书》7:23),它是我们内在道德律的颁布者,是催促我们行动的内心 警察,也是与“肉体中的律”(罪性)交战的。 其实良心并不是一个永久可靠的调温器,它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迟钝、麻木,甚 至变质,但不会消失。在《人的拆除》一书中,路氏指出,当代的教育所培养的, 多是些头脑聪明,但却没有胸膛(品格)的学生。品格虽然受到道德观的指导, 但它的薰陶与塑造却需要一种理性以外的动力,而不仅仅是知识。不要以为,只 要上些“怎样控制愤怒的情绪”的课,就可以叫人性情温和了。 路氏认为,历史中无论哪种文化,一向都对道德律非常敏感。但这种敏感度从廿 世纪起显著下降,其中一个因素,就是心理分析学对社会的影响。 他认为,弗氏对“压抑”与“禁制”的理论,暗示羞耻感是危险、有害的。这种学说 鼓励人采取开放的道德观,告诉人们,那些不合约束的行为与思想(如性开放) 都是自然的本性,犯不着有什么羞耻感。以致今天的文化对懦弱、欺骗、妒嫉和 不贞节的宽容度,远超过以往所有的文化。历史证明,这样的社会将逐渐失去其 共同的价值基础,造成价值观的混乱。路氏认为,在这种心态之下,圣经中赎罪 和拯救的观念就没什么意义了。 今天流行的“这是我应当得的”的心理,很可能与弗氏学说有关。当罪恶感是有害 的,当我的欲望都是合理时,所谓忍耐、牺牲、节制和利他就不再是美德了,甚 至犯罪也不过是一种疾病。难怪廿世纪以来的人类,如此耽沉于立即满足的习惯 中,这是自我中心的社会自然的表现。 弗氏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人。有许多证据显示,终其一生,他经常在“临床性沮丧” 的症状中挣扎,甚至有好几年需要用古柯硷来帮助他放松。表明他极可能怀疑自 我的价值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