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36 智能系统学报 第9卷 性存在差异,虽然一些对象含有某种条件属性的数 U/R4={A,A},其中A:=[x:]4表示与:具有完全 目比较多,但是这些条件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可 相同的条件属性的对象全体,x:所具有的所有条件 能比较小:而另外一些对象含有的某种条件属性的 属性构成的集合称为i-条件属性集,记为A:,a∈A 数目比较少,但是这些条件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 为i-条件属性;A:=U-[x]4表示与x,不具有完全 可能比较大。因此,不仅要考虑条件属性的个数,还 相同的条件属性的对象全体,称A:=A-A:为非i- 要考虑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的关联程度。 条件属性集,称a∈A:为非i-条件属性。 1基本概念 显然A:作为条件属性随机变量只有2种状态, 决策形式背景中知识的发现首先要根据不同的 A:表示i-条件属性成立,A,表示i-条件属性不成 属性将对象进行分类,同一类中的对象均具有共同的 立;D,作为决策属性随机变量也有2种状态,D.表 属性,所以对属性的研究可以归结到对某类对象的研 示决策属性d成立,D,表示决策属性d不成立。 究。下面给出决策形式背景中对象的分类方法。 若P是(U,A,I,D,J)上的概率测度,记 定义1[】称(U,A,I)为形式背景,其中 P(D/A;)= PUA()=1.1()=1,Va E A. U={x1,x2,…,x}为对象集,x,(i≤n)称为对象; P{L(x)=1} A={a1,a2,…,am}为属性集,a(≤m)称为属性; 则P(D,/A:)是条件概率,是集合A:相对于集合D。 I为U⑧A上的二元关系,ICU☒A。若(x,a)∈ 的包含度。 I,则称x具有属性a:若(x,a)I,则称x不具有 下面根据文献[14],给出决策形式背景中的充 属性a。 分似然率与必然似然率的定义。 定义22)如果(U,A,)与(U,D,J)是2 定义5设(U,A,I,D,J)是决策形式背景,其 个形式背景,称(,A,I,D,J)为决策形式背景。 中A:是条件属性随机变量,D。是决策属性随机变 定义3设(U,A,I,D,J)是一个决策形式背 量,称L为充分似然率,L,为必然似然率。 景,当(x,a)∈1时,记为1(x)=1,即x具有属性 P(A/D) Ls(A:,Da)= (1) a;当(x,a)生I时,记为I(x)=0,即x不具有属性 P(A/D) P(A/Da)) Ra={(x,x)∈U×U1I.(x:)= LN(Ai,Da)= (2) 1n(x),Ha∈A} P(A/D) 定理1 设(0,A,1,D,J)是决策形式背景,其中A是 称R4为形式背景(U,A,I,D,J)中U上的确定 条件属性随机变量,D是决策属性随机变量,则有: 关系。由于关系R,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O(Da/A)=Ls·O(Da) (3) 因此R,是U上的等价关系。在决策形式背景(U, A,I,D,J)中,由R,可以产生U上的一个划分]: Ls·P(Da) (4) U/RA={[x:]Ax:∈U} PD/A,)=(L,-I)P(D)+1 式中: 式中:[x:]A={x∈U(x,x)∈R}={x∈ P(D./A,)P(D/A,) U|I.(x)=I(x),Ha∈A} 0(D4/A)= (5) 同样对于决策属性d,有: P(D/A)1-P(D/A:) P(D) P(D) U/R =(Da,Da) O(D)= (6) 式中:Da={x:∈U川J(x:)=1},D4={x∈ P(D)1-P(D) U|J(x:)=0}。 Di P(DA)=TUT (7) 2主观贝叶斯概率推理 证明 由贝叶斯公式可得 概率理论是研究具有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可 P(A/D)P(D) P(D4/A:)= (8) 以将其理解为信任的程度,也就是主观概率。它反 P(A.) 映了人们的经验,可能会因人而异。不过它本身的 P(A/Da)P(Da) P(D/A:)= P(A:) (9) 不确定性并不影响其在不确定推理中的应用,依据 主观概率进行推理可以更加明显地反映客观事实。 式(8)、(9)相除即得式(3)。将式(5)和式(6) 下面给出决策形式背景中的主观贝叶斯概率推理。 分别代入式(3),即得 定义4设(U,A,I,D,J)是决策形式背景,对 P(D/A) P(D) 于划分U/R4={[x]4x:∈U},可以表示为 1-PD,/AL,‘1-PD)性存在差异,虽然一些对象含有某种条件属性的数 目比较多,但是这些条件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可 能比较小;而另外一些对象含有的某种条件属性的 数目比较少,但是这些条件属性对决策的影响程度 可能比较大。 因此,不仅要考虑条件属性的个数,还 要考虑条件属性和决策属性的关联程度。 1 基本概念 决策形式背景中知识的发现首先要根据不同的 属性将对象进行分类,同一类中的对象均具有共同的 属性,所以对属性的研究可以归结到对某类对象的研 究。 下面给出决策形式背景中对象的分类方法。 定 义 1 [11] 称 (U,A,I) 为形式背景,其中 U = x1 ,x2 ,...,xn { } 为对象集, xi(i ≤ n) 称为对象; A = a1 ,a2 ,...,am { } 为属性集, aj(j ≤ m) 称为属性; I 为 U 􀱋 A 上的二元关系, I ⊆ U 􀱋 A。 若 (x,a) ∈ I, 则称 x 具有属性 a; 若 (x,a) ∉ I, 则称 x 不具有 属性 a。 定 义 2 [12] 如果 (U,A,I) 与 (U,D,J) 是 2 个形式背景,称 (U,A,I,D,J) 为决策形式背景。 定 义 3 设 (U,A,I,D,J) 是一个决策形式背 景,当 (x,a) ∈ I 时,记为 Ia(x) = 1, 即 x 具有属性 a; 当 (x,a) ∉ I 时,记为 Ia(x) = 0, 即 x 不具有属性 a。 RA = {(xi,xj) ∈ U × U | Ia(xi) = Ia(xj),∀a ∈ A} 称 RA 为形式背景 (U,A,I,D,J) 中 U 上的确定 关系。 由于关系 RA 满足自反性、对称性和传递性, 因此 RA 是 U 上的等价关系。 在决策形式背景 (U, A,I,D,J) 中,由 RA 可以产生 U 上的一个划分[13] : U/ RA = xi [ ] A x { i ∈ U} 式中: [xi] A = xj ∈ U (xi,xj) ∈ RA { } = {xj ∈ U Ia(xi) = Ia(xj),∀a ∈ A} 同样对于决策属性 d, 有: U/ Rd = Dd ,D - d { } 式 中: Dd = {xi ∈ U Jd(xi) = 1 },D - d = {xi ∈ U Jd(xi) = 0}。 2 主观贝叶斯概率推理 概率理论是研究具有不确定性问题的理论,可 以将其理解为信任的程度,也就是主观概率。 它反 映了人们的经验,可能会因人而异。 不过它本身的 不确定性并不影响其在不确定推理中的应用,依据 主观概率进行推理可以更加明显地反映客观事实。 下面给出决策形式背景中的主观贝叶斯概率推理。 定 义 4 设 (U,A,I,D,J) 是决策形式背景,对 于 划 分 U/ RA = xi [ ] A x { i ∈ U} , 可 以 表 示 为 U/ RA = Ai,A - i { } , 其中 Ai = xi [ ] A 表示与 xi 具有完全 相同的条件属性的对象全体, xi 所具有的所有条件 属性构成的集合称为 i ⁃条件属性集,记为 Ai, a ∈ Ai 为 i ⁃条件属性; A - i = U - xi [ ] A 表示与 xi 不具有完全 相同的条件属性的对象全体,称 A - i = A - Ai 为非 i ⁃ 条件属性集,称 a ∈ A - i 为非 i ⁃条件属性。 显然 Ai 作为条件属性随机变量只有 2 种状态, Ai 表示 i ⁃条件属性成立, A - i 表示 i ⁃条件属性不成 立; Dd 作为决策属性随机变量也有 2 种状态, Dd 表 示决策属性 d 成立, D - d 表示决策属性 d 不成立。 若 P 是 (U,A,I,D,J) 上的概率测度,记 P(Dd / Ai) = P Jd(x) = 1,I { a(x) = 1} P I { a(x) = 1} ,∀a ∈ Ai 则 P(Dd / Ai) 是条件概率,是集合 Ai 相对于集合 Dd 的包含度。 下面根据文献[14],给出决策形式背景中的充 分似然率与必然似然率的定义。 定 义 5 设 (U,A,I,D,J) 是决策形式背景,其 中 Ai 是条件属性随机变量, Dd 是决策属性随机变 量,称 LS 为充分似然率, LN 为必然似然率。 LS(Ai,Dd ) = P(Ai / Dd ) P(Ai / D - d ) (1) LN(Ai,Dd ) = P(A - i / Dd ) P(A - i / D - d ) (2) 定理 1 设 (U,A,I,D,J) 是决策形式背景,其中 Ai 是 条件属性随机变量, Dd 是决策属性随机变量,则有: O(Dd / Ai) = LS·O(Dd ) (3) P(Dd / Ai) = LS·P(Dd ) (LS - 1)P(Dd ) + 1 (4) 式中: O(Dd / Ai) = P(Dd / Ai) P(D - d / Ai) = P(Dd / Ai) 1 - P(Dd / Ai) (5) O(Dd ) = P(Dd ) P(D - d ) = P(Dd ) 1 - P(Dd ) (6) P(Dd ) = Dd U (7) 证明 由贝叶斯公式可得 P(Dd / Ai) = P(Ai / Dd )P(Dd ) P(Ai) (8) P(D - d / Ai) = P(Ai / D - d )P(D - d ) P(Ai) (9) 式(8)、(9)相除即得式(3)。 将式(5)和式(6) 分别代入式(3),即得 P(Dd / Ai) 1 - P(Dd / Ai) = LS· P(Dd ) 1 - P(Dd ) ·236· 智 能 系 统 学 报 第 9 卷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