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了一个世纪之后,马吕斯观察到偏振可以伴随着反射。这样除了晶体的折射外 还可以用其他方法使光发生偏振。 马吕斯出生于巴黎。他受过军事工程师的教育,并在德国和埃及的法国军队 中服过役。他通过一片晶体看到卢森堡宫的窗户反射到他住所居住的因弗尔街的 住宅的太阳的像,他很惊奇地发现,当晶体在某种位置时,太阳的双像之一消失 了。他试图以光在大气中运行时发生某种变形来解释这个奇特的现象。但到了晚 上时,他发现烛光以36°角落在水面时会有类似的情况,事实上烛光是偏振化 了的。此外如果以方解石来的两束光同时以36°角落在水面,并且如果寻常光 线部分地被反射,则非常光线全然不被反射,反之也一样。这样马吕斯找到了现 代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这时候,波动说还没有对偏振现象做出解释,它处在被马吕斯发现的大量新 事实推翻的危险之中。托马斯·杨在1811年写信给马吕斯(他是发射学说的 个坚决信徒):“你实验证明了我所采用的理论(即干涉现象)的不足,但是这些 实验并没有证明它是错的的。”正如惠威尔说的那样,毫无疑问,这是“波动说 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杨没有隐匿困难:他也没有放弃调和这个表面上的矛盾 的希望。经过六年后,曙光出现了。在1817年1月12日,杨给阿拉哥写信时说 道:“根据这个波动说的原理,所有的波都像声波一样是通过均匀介质以同心球 面单独传播的,在径向方向上只有粒子的前进或后退运动,以及伴随它们的凝聚 和稀疏。虽然波动说可以解释横向振动也在径向方向上并以相等速度传播,但粒 子的运动是在相对于径向的某个恒定方向上的,而这就是偏振。”这是一个巧妙 的提示,它使人们有可能理解光线是如何能够显现出两面性。后来,人们选定了 垂直于光线的特定方向来代替杨所说的“恒定方向”。菲涅尔独立地获得了这个 解释模式,但它的论文发表在杨之后。在领悟横向振动的说法时,从阿拉哥对惠 威尔的叙述中产生了某种困难的观念:“当他(阿拉哥)和菲涅尔己经共同取得 了他们关于相反的偏振光线的非干涉性实验结果时,并且当菲涅尔指出,只有横 向振动才可能把这个事实纳入波动时,他自己表示,他没有胆量发表这样一种观 点:因此,《论文》的第二部分仅仅是以菲涅尔的名字发表的。”菲涅尔推进了偏 振光的整个课题。通过某种品体的偏振光所产生的多种颜色是阿拉哥在1811年 发现的。两个对立的光学学说的坚决拥护者促进了发现这种消偏振现象的解释。 4 了一个世纪之后,马吕斯观察到偏振可以伴随着反射。这样除了晶体的折射外, 还可以用其他方法使光发生偏振。 马吕斯出生于巴黎。他受过军事工程师的教育,并在德国和埃及的法国军队 中服过役。他通过一片晶体看到卢森堡宫的窗户反射到他住所居住的因弗尔街的 住宅的太阳的像,他很惊奇地发现,当晶体在某种位置时,太阳的双像之一消失 了。他试图以光在大气中运行时发生某种变形来解释这个奇特的现象。但到了晚 上时,他发现烛光以 36°角落在水面时会有类似的情况,事实上烛光是偏振化 了的。此外如果以方解石来的两束光同时以 36°角落在水面,并且如果寻常光 线部分地被反射,则非常光线全然不被反射,反之也一样。这样马吕斯找到了现 代物理学的一个分支。 这时候,波动说还没有对偏振现象做出解释,它处在被马吕斯发现的大量新 事实推翻的危险之中。托马斯·杨在 1811 年写信给马吕斯(他是发射学说的一 个坚决信徒):“你实验证明了我所采用的理论(即干涉现象)的不足,但是这些 实验并没有证明它是错的的。”正如惠威尔说的那样,毫无疑问,这是“波动说 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候”。杨没有隐匿困难;他也没有放弃调和这个表面上的矛盾 的希望。经过六年后,曙光出现了。在 1817 年 1 月 12 日,杨给阿拉哥写信时说 道:“根据这个波动说的原理,所有的波都像声波一样是通过均匀介质以同心球 面单独传播的,在径向方向上只有粒子的前进或后退运动,以及伴随它们的凝聚 和稀疏。虽然波动说可以解释横向振动也在径向方向上并以相等速度传播,但粒 子的运动是在相对于径向的某个恒定方向上的,而这就是偏振。”这是一个巧妙 的提示,它使人们有可能理解光线是如何能够显现出两面性。后来,人们选定了 垂直于光线的特定方向来代替杨所说的“恒定方向”。菲涅尔独立地获得了这个 解释模式,但它的论文发表在杨之后。在领悟横向振动的说法时,从阿拉哥对惠 威尔的叙述中产生了某种困难的观念:“当他(阿拉哥)和菲涅尔已经共同取得 了他们关于相反的偏振光线的非干涉性实验结果时,并且当菲涅尔指出,只有横 向振动才可能把这个事实纳入波动时,他自己表示,他没有胆量发表这样一种观 点;因此,《论文》的第二部分仅仅是以菲涅尔的名字发表的。”菲涅尔推进了偏 振光的整个课题。通过某种晶体的偏振光所产生的多种颜色是阿拉哥在 1811 年 发现的。两个对立的光学学说的坚决拥护者促进了发现这种消偏振现象的解释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