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赤目,现在应该叫红眼病。脍,细切的肉,类似于现在的日本生鱼片,宋朝流行的美食。 从医学角度看来,这里可能是泛指生肉。辛弃疾词里也有“休说鲈鱼堪脍”等句子。东坡先 生患了红眼病,有人说生了这个病不能吃脍,然而东坡却说,自己的嘴不答应,凭什么眼睛 生病要废除嘴的美食。虽然他最后选择听医嘱,但从他的思想活动来看,显然对养病期间不 能吃脍十分不甘心,对美食依然念念不忘。明明是自己想吃肉,却说是嘴想吃,简直就和我 们平时所说“我这手怎么不听话呢”如出一辙。想来平常所干的装傻充愣的卖萌之事,苏轼 也做过,还写成了日记,流传后世。顿时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个妙人,一笑之后,感觉仿佛那 个嘴馋的却只能干瞪眼的苏轼就在身旁。 苏轼的纠结之时不只在此。《东坡志林》卷一里,还有一篇《记游庐山》。在刚进山时, 他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景色如此 之美,我发誓认真观景,绝不写诗。然而没过一会儿便将自己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 己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杏篱间。如今不是梦,真箇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 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 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峯,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明明说好不写诗的,进山以后就刹不住了,一首一首不停写,不知不觉间一写便是五首。 其中一首还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除了美食,看来写诗也是东坡先生的大爱,有感 不发便会浑身难受。不过想来苏轼必定是十分快乐的,将自己沉浸在山水与诗文当中,五年 之前乌台诗案带来的阴影也暂时隐去。 苏轼诗文无所不包,其爱好丰富,涉猎广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的世界离我们如此之 近。他也会嘴馋,也会吃瘪,也会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他的乐趣更多和与民同乐联系在 一起。但当他左牵黄,右擎苍之时,也许也会有淡淡的无奈吧,正当壮年,空有一身才学, 却因变法纷争常年贬谪在外,浑身精力在履行完清闲的职贵以后便无处发泄。山水,诗文, 酒菜便成了他的寄托。如果当时苏轼能在一个稳定的朝廷里将自己的才华完全施展,恐怕现 在流传的只会是一个作为一代名臣的苏轼,他的旷达,他的豪放会被掩盖,也许留下的诗文 也会达不到如此高度。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不幸,乃是整个世界的幸运。赤目,现在应该叫红眼病。脍,细切的肉,类似于现在的日本生鱼片,宋朝流行的美食。 从医学角度看来,这里可能是泛指生肉。辛弃疾词里也有“休说鲈鱼堪脍”等句子。东坡先 生患了红眼病,有人说生了这个病不能吃脍,然而东坡却说,自己的嘴不答应,凭什么眼睛 生病要废除嘴的美食。虽然他最后选择听医嘱,但从他的思想活动来看,显然对养病期间不 能吃脍十分不甘心,对美食依然念念不忘。明明是自己想吃肉,却说是嘴想吃,简直就和我 们平时所说“我这手怎么不听话呢”如出一辙。想来平常所干的装傻充愣的卖萌之事,苏轼 也做过,还写成了日记,流传后世。顿时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个妙人,一笑之后,感觉仿佛那 个嘴馋的却只能干瞪眼的苏轼就在身旁。 苏轼的纠结之时不只在此。《东坡志林》卷一里,还有一篇《记游庐山》。在刚进山时, 他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景色如此 之美,我发誓认真观景,绝不写诗。然而没过一会儿便将自己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 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箇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 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 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峯,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明明说好不写诗的,进山以后就刹不住了,一首一首不停写,不知不觉间一写便是五首。 其中一首还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除了美食,看来写诗也是东坡先生的大爱,有感 不发便会浑身难受。不过想来苏轼必定是十分快乐的,将自己沉浸在山水与诗文当中,五年 之前乌台诗案带来的阴影也暂时隐去。 苏轼诗文无所不包,其爱好丰富,涉猎广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的世界离我们如此之 近。他也会嘴馋,也会吃瘪,也会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他的乐趣更多和与民同乐联系在 一起。但当他左牵黄,右擎苍之时,也许也会有淡淡的无奈吧,正当壮年,空有一身才学, 却因变法纷争常年贬谪在外,浑身精力在履行完清闲的职责以后便无处发泄。山水,诗文, 酒菜便成了他的寄托。如果当时苏轼能在一个稳定的朝廷里将自己的才华完全施展,恐怕现 在流传的只会是一个作为一代名臣的苏轼,他的旷达,他的豪放会被掩盖,也许留下的诗文 也会达不到如此高度。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不幸,乃是整个世界的幸运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