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坛之下的苏东坡 李想5130519055 平时一直都比较喜欢苏轼,对他的诗文也有一些涉猎,又选了他的杂记《东坡志林》进 行阅读,便将新旧所得一并写出。 作为苏轼的“老乡”,一个四川眉山人,从小他的名字便在我的耳边萦绕不去,他也是 中国古代众多大家之中,我感觉离我最近的一个。文人中有的总是居庙堂之上,其文意非心 怀天下者不可尽得:有的常年行伍之中,其诗文的读者里,边塞的肃杀又有几人真正感受过。 至于苏轼,人生大起大落。少年得志,文动天下,乌台诗案之后,几乎一直处在帝国的权力 中心之外。然而生性旷达,于苦中而又常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有时遗世独立,超乎万物之外, 有时壮怀激烈,大浪淘尽千古风流,更多时候则是闲静淡然,豪放不羁,于柴米油盐等生活 琐事中寄托自我。在苏轼中探寻,渐渐地他不再是那个位居神坛之上的文豪,他更多的是一 个好玩又有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苏轼“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只得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岭 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 辞,而东坡则不然,一如既往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贬谪之怨在苏东坡这里被放逐到了岭 南的风土人情之中。再来看看他所关注的“风物”,罗浮山,卢橘,杨梅,荔枝。卢橘在诗 中指枇杷。全诗的主角可是岭南的水果。古人多以美酒抒发不得志之感慨,借酒浇愁。有如 “五花马,千金裘,乎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苏轼在此,把自己满腹的苦水寄托在 了甜蜜的水果上,顿觉有趣。 苏轼在任何时候都对吃念念不忘。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惠崇春江 晚景) 这是一首题画诗,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和尚所绘的鸭戏图而 作。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 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诗中每一句都不离 美食。首先,桃花可食,苏轼好友佛印还以桃花酿醋。春天的鸭肉,细嫩美味。蒌蒿与芦芽 正是鲜美之时。这些都是画中应当己经画出的,然而河豚却应是作者苏轼的想像:河豚一捞, 料理好后,用蒌蒿和芦芽一炖,真是令人食指大动。观画时想的却是春天的美食,东坡的思 考回路不得不令人叹服。 苏轼爱好美食,固然有其兴趣在于美食,如果不是真爱,也不会发明东坡肉,东坡肘子 等菜式。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天涯海角蛮荒之地,这是宋朝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级的刑法,恐 怕一辈子就留在那里,论谁都不想到哪里去。然而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 事业:他发现海南的牡蛎鲜美异常。他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儿子:千万别对朝中其他人说,一
神坛之下的苏东坡 李想 5130519055 平时一直都比较喜欢苏轼,对他的诗文也有一些涉猎,又选了他的杂记《东坡志林》进 行阅读,便将新旧所得一并写出。 作为苏轼的“老乡”,一个四川眉山人,从小他的名字便在我的耳边萦绕不去,他也是 中国古代众多大家之中,我感觉离我最近的一个。文人中有的总是居庙堂之上,其文意非心 怀天下者不可尽得;有的常年行伍之中,其诗文的读者里,边塞的肃杀又有几人真正感受过。 至于苏轼,人生大起大落。少年得志,文动天下,乌台诗案之后,几乎一直处在帝国的权力 中心之外。然而生性旷达,于苦中而又常自得其乐。他的诗文有时遗世独立,超乎万物之外, 有时壮怀激烈,大浪淘尽千古风流,更多时候则是闲静淡然,豪放不羁,于柴米油盐等生活 琐事中寄托自我。在苏轼中探寻,渐渐地他不再是那个位居神坛之上的文豪,他更多的是一 个好玩又有趣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 苏轼 “讥斥先朝”的罪名被贬岭南,“不得签书公事”,只得流连风景,体察风物。岭 南两广一带在宋时为蛮荒之地,罪臣多被流放至此。迁客逐臣到这里,往往颇多哀怨嗟叹之 辞,而东坡则不然,一如既往的乐观旷达、随遇而安。贬谪之怨在苏东坡这里被放逐到了岭 南的风土人情之中。再来看看他所关注的“风物”,罗浮山,卢橘,杨梅,荔枝。卢橘在诗 中指枇杷。全诗的主角可是岭南的水果。古人多以美酒抒发不得志之感慨,借酒浇愁。有如 “五花马,千金裘,乎而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苏轼在此,把自己满腹的苦水寄托在 了甜蜜的水果上,顿觉有趣。 苏轼在任何时候都对吃念念不忘。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题惠崇春江 晚景) 这是一首题画诗,元丰八年(1085)苏轼在逗留江阴期间,为惠崇和尚所绘的鸭戏图而 作。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苏轼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 林,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诗中每一句都不离 美食。首先,桃花可食,苏轼好友佛印还以桃花酿醋。春天的鸭肉,细嫩美味。蒌蒿与芦芽 正是鲜美之时。这些都是画中应当已经画出的,然而河豚却应是作者苏轼的想像:河豚一捞, 料理好后,用蒌蒿和芦芽一炖,真是令人食指大动。观画时想的却是春天的美食,东坡的思 考回路不得不令人叹服。 苏轼爱好美食,固然有其兴趣在于美食,如果不是真爱,也不会发明东坡肉,东坡肘子 等菜式。苏轼晚年被贬海南,天涯海角蛮荒之地,这是宋朝仅比满门抄斩轻一级的刑法,恐 怕一辈子就留在那里,论谁都不想到哪里去。然而著名的美食家苏东坡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 事业:他发现海南的牡蛎鲜美异常。他在信中告诉自己的儿子:千万别对朝中其他人说,一
旦知道,恐怕都会争着向南跑,和我分享,那我岂不没得吃了。这里有他对美食的热爱,也 有让亲人宽心的思想在里头,还有将贬谪看得云淡风轻的飘逸洒脱的气概。至于其飘逸洒脱, 则应推《定风波》为首: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己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篇定风波可谓是表现苏轼狂放不羁的代表作。其词句豪迈:遇雨途中,不遮而径直前 行,颇有一番老天爷能奈我何的一往无前的气概。不过喝酒之后去淋雨,淋雨之后又受风, 风吹身上微冷,不由得为其担心。 不过苏轼还有一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东坡志林》卷一里,这里的全文是: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 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 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和《定风波》时间一样,这件事也发生在元丰五年三月。实际上这两首词虽然都比较有 名,熟悉的人挺多,却一般都将它们分开来看,然而这里的剧情应当是连贯的:苏东坡想在 沙湖买块田,某日去看田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下雨,却发现雨具并不在身边。周围的人都在 慌忙避雨,然而子瞻先生可能是因为喝了点酒,丝毫不怕,顶着风雨就往前走,心里或许还 在嘲笑他人狼狈不堪。不久之后春风吹酒醒,身上受凉,回家就生病了,只好四处打听后到 聋医庞安常处治疗,病好后又游清泉寺,继续喝酒。苏轼也不是神,他也会感冒发烧,也会 因为向周围的人表现自己的旷达不羁而做事不考虑后果,颇有一番顽皮的心态在里头。 除了感冒,他还生过其他疾病。《东坡志林》卷一里,有一篇《子瞻患赤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 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活,汝视物吾不 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又曰:“燕安鸠毒,不可 怀也。”《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此语乃当书诸绅,故余以“畏威如疾”为 私记云
旦知道,恐怕都会争着向南跑,和我分享,那我岂不没得吃了。这里有他对美食的热爱,也 有让亲人宽心的思想在里头,还有将贬谪看得云淡风轻的飘逸洒脱的气概。至于其飘逸洒脱, 则应推《定风波》为首: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篇定风波可谓是表现苏轼狂放不羁的代表作。其词句豪迈:遇雨途中,不遮而径直前 行,颇有一番老天爷能奈我何的一往无前的气概。不过喝酒之后去淋雨,淋雨之后又受风, 风吹身上微冷,不由得为其担心。 不过苏轼还有一篇《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在《东坡志林》卷一里,这里的全文是: 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善 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余戏之曰: “余以手为口,君以眼为耳,皆一时异人也。”疾愈,与之同游清泉寺。寺在蕲水郭门外二 里许。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下临兰溪,溪水西流。余作歌云: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是日剧饮而归。 和《定风波》时间一样,这件事也发生在元丰五年三月。实际上这两首词虽然都比较有 名,熟悉的人挺多,却一般都将它们分开来看,然而这里的剧情应当是连贯的:苏东坡想在 沙湖买块田,某日去看田的时候,在路上遇到下雨,却发现雨具并不在身边。周围的人都在 慌忙避雨,然而子瞻先生可能是因为喝了点酒,丝毫不怕,顶着风雨就往前走,心里或许还 在嘲笑他人狼狈不堪。不久之后春风吹酒醒,身上受凉,回家就生病了,只好四处打听后到 聋医庞安常处治疗,病好后又游清泉寺,继续喝酒。苏轼也不是神,他也会感冒发烧,也会 因为向周围的人表现自己的旷达不羁而做事不考虑后果,颇有一番顽皮的心态在里头。 除了感冒,他还生过其他疾病。《东坡志林》卷一里,有一篇《子瞻患赤眼》: 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 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㽽,汝视物吾不 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又曰:“燕安鸩毒,不可 怀也。” 《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此语乃当书诸绅,故余以“畏威如疾”为 私记云
赤目,现在应该叫红眼病。脍,细切的肉,类似于现在的日本生鱼片,宋朝流行的美食。 从医学角度看来,这里可能是泛指生肉。辛弃疾词里也有“休说鲈鱼堪脍”等句子。东坡先 生患了红眼病,有人说生了这个病不能吃脍,然而东坡却说,自己的嘴不答应,凭什么眼睛 生病要废除嘴的美食。虽然他最后选择听医嘱,但从他的思想活动来看,显然对养病期间不 能吃脍十分不甘心,对美食依然念念不忘。明明是自己想吃肉,却说是嘴想吃,简直就和我 们平时所说“我这手怎么不听话呢”如出一辙。想来平常所干的装傻充愣的卖萌之事,苏轼 也做过,还写成了日记,流传后世。顿时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个妙人,一笑之后,感觉仿佛那 个嘴馋的却只能干瞪眼的苏轼就在身旁。 苏轼的纠结之时不只在此。《东坡志林》卷一里,还有一篇《记游庐山》。在刚进山时, 他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景色如此 之美,我发誓认真观景,绝不写诗。然而没过一会儿便将自己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 己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杏篱间。如今不是梦,真箇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 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 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峯,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明明说好不写诗的,进山以后就刹不住了,一首一首不停写,不知不觉间一写便是五首。 其中一首还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除了美食,看来写诗也是东坡先生的大爱,有感 不发便会浑身难受。不过想来苏轼必定是十分快乐的,将自己沉浸在山水与诗文当中,五年 之前乌台诗案带来的阴影也暂时隐去。 苏轼诗文无所不包,其爱好丰富,涉猎广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的世界离我们如此之 近。他也会嘴馋,也会吃瘪,也会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他的乐趣更多和与民同乐联系在 一起。但当他左牵黄,右擎苍之时,也许也会有淡淡的无奈吧,正当壮年,空有一身才学, 却因变法纷争常年贬谪在外,浑身精力在履行完清闲的职贵以后便无处发泄。山水,诗文, 酒菜便成了他的寄托。如果当时苏轼能在一个稳定的朝廷里将自己的才华完全施展,恐怕现 在流传的只会是一个作为一代名臣的苏轼,他的旷达,他的豪放会被掩盖,也许留下的诗文 也会达不到如此高度。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不幸,乃是整个世界的幸运
赤目,现在应该叫红眼病。脍,细切的肉,类似于现在的日本生鱼片,宋朝流行的美食。 从医学角度看来,这里可能是泛指生肉。辛弃疾词里也有“休说鲈鱼堪脍”等句子。东坡先 生患了红眼病,有人说生了这个病不能吃脍,然而东坡却说,自己的嘴不答应,凭什么眼睛 生病要废除嘴的美食。虽然他最后选择听医嘱,但从他的思想活动来看,显然对养病期间不 能吃脍十分不甘心,对美食依然念念不忘。明明是自己想吃肉,却说是嘴想吃,简直就和我 们平时所说“我这手怎么不听话呢”如出一辙。想来平常所干的装傻充愣的卖萌之事,苏轼 也做过,还写成了日记,流传后世。顿时觉得东坡先生真是个妙人,一笑之后,感觉仿佛那 个嘴馋的却只能干瞪眼的苏轼就在身旁。 苏轼的纠结之时不只在此。《东坡志林》卷一里,还有一篇《记游庐山》。在刚进山时, 他写道:“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见,殆应接不暇,遂发意不欲作诗。”景色如此 之美,我发誓认真观景,绝不写诗。然而没过一会儿便将自己的誓言抛到了九霄云外: 已而见山中僧俗,皆云:“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云:“芒鞵青竹杖,自挂百钱游。 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谬,又复作两绝云:“青山若无素,偃蹇不相亲。 要识庐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忆清赏,初游杳霭间。如今不是梦,真箇是庐山。” 是日有以陈令举《庐山记》见寄者,且行且读,见其中云徐凝、李白之诗,不觉失笑。旋入 开先寺,主僧求诗,因作一绝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辞。飞流溅沫知多少, 不与徐凝洗恶诗。”往来山南地十余日,以为胜绝不可胜谈,择其尤者,莫如漱玉亭、三峡 桥,故作此二诗。最后与摠老同游西林,又作一绝云:“横看成岭侧成峯,到处看山了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仆庐山诗尽于此矣。 明明说好不写诗的,进山以后就刹不住了,一首一首不停写,不知不觉间一写便是五首。 其中一首还是脍炙人口的《题西林壁》 。除了美食,看来写诗也是东坡先生的大爱,有感 不发便会浑身难受。不过想来苏轼必定是十分快乐的,将自己沉浸在山水与诗文当中,五年 之前乌台诗案带来的阴影也暂时隐去。 苏轼诗文无所不包,其爱好丰富,涉猎广泛令人叹为观止。然而他的世界离我们如此之 近。他也会嘴馋,也会吃瘪,也会做事率性而为不计后果。他的乐趣更多和与民同乐联系在 一起。但当他左牵黄,右擎苍之时,也许也会有淡淡的无奈吧,正当壮年,空有一身才学, 却因变法纷争常年贬谪在外,浑身精力在履行完清闲的职责以后便无处发泄。山水,诗文, 酒菜便成了他的寄托。如果当时苏轼能在一个稳定的朝廷里将自己的才华完全施展,恐怕现 在流传的只会是一个作为一代名臣的苏轼,他的旷达,他的豪放会被掩盖,也许留下的诗文 也会达不到如此高度。或许这就是一个人的不幸,乃是整个世界的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