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名篇选读》期末作业 软件学院孙梦松 F12037025120379033 【姓名解析】 当老师布置下来“解析自己的姓名”这个题目时,几分窃喜生自心头一一这是因为我的 名字,本来就内含典故,且容我慢慢道来。 我的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孙”是祖传的姓氏:“梦”是家排的辈分:至于最后的这个“松” 字,则是爷爷和全家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方才最终得到的结果。 对于姓氏的解析,想必老师早已是耳熟能详。尤其是“孙”这样《百家姓》上排名第三, 人口排名十几位的大姓,其历史、典故,老师一定是倒背如流,再说不出什么新鲜感。不过 这里我还是在网上简单做了一下考证,把一些学习成果总结如下;同时,也表达一下对先人 的敬意,以及对于父母血脉的自豪。 孙姓,汉姓,在中国、韩国都有使用,现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12位。 由来已久,姓源众多: 1、出自姬姓,卫国大夫孙文子的后代。 2、出自芈姓,春秋时代楚国孙叔敖的后代。 3、他姓改氏,如汉代荀姓与孙姓音近,改孙姓。王孙、叔孙、孟孙等改姓孙。 4、少数民族改姓。如鲜卑后裔长孙姓改汉姓。 其中孙姓名人英雄辈出:古有孙武、孙膑祖孙,孙权世家,药王孙思邈:今有革命先驱 孙中山,让我深以为傲。 而接下来对名字的解析以及典故,想必才是老师更为期待的部分。 梦,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松,作为岁寒三友(松、竹、梅)之首,其傲 骨迎风,挺霜而立:经冬不衰,常青不老的品质历来被世人所称赞。《论语》有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孔子的话,就是最好的见证。 所以“梦松”两个字放到一起,可以想见是一种多么玄妙莫测而又不失苍劲有力的画面。 无奈本人拙嘴笨腮、文笔苍白,再多加形容,只恐怕玷污了爷爷给我精心营造出的这一片仙 境… 而前面提到的这个典故,也正在这个“松”字上。 说到这里,想必老师己经想到这个典故了:《吴录》曰:丁固梦松树生其腹上。人谓曰: “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年,其为公乎?” 这个典故就叫做“丁固梦松”。说的是一位古人名叫丁固,一天梦见自己肚子上长出了 一棵松树。他感觉这个梦很奇怪,找人解梦。人家解释说这是个吉兆,因为“松”字可以拆 成“十”“八”(左边“木”字旁拆得)和“公”这三个字,寓意着丁固十八年后可以位列三 公。 另有北魏诗人王睿作诗,题名为《松》,也是用的这个典故: 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 丁固梦时还有意,秦王封日岂无心。 常将正节栖孤鹤,不遣高枝宿众禽。 好是特凋群木后,护霜凌雪翠逾深。 爷爷给我取这个名字,背后的意思也就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希望我“自古英雄出少年
《古典诗文名篇选读》期末作业 软件学院孙梦松 F1203702 5120379033 【姓名解析】 当老师布置下来“解析自己的姓名”这个题目时,几分窃喜生自心头——这是因为我的 名字,本来就内含典故,且容我慢慢道来。 我的名字是爷爷给起的。“孙”是祖传的姓氏;“梦”是家排的辈分;至于最后的这个“松” 字,则是爷爷和全家人绞尽脑汁、苦思冥想,方才最终得到的结果。 对于姓氏的解析,想必老师早已是耳熟能详。尤其是“孙”这样《百家姓》上排名第三, 人口排名十几位的大姓,其历史、典故,老师一定是倒背如流,再说不出什么新鲜感。不过 这里我还是在网上简单做了一下考证,把一些学习成果总结如下;同时,也表达一下对先人 的敬意,以及对于父母血脉的自豪。 孙姓,汉姓,在中国、韩国都有使用,现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第 12 位。 由来已久,姓源众多: 1、出自姬姓,卫国大夫孙文子的后代。 2、出自芈姓,春秋时代楚国孙叔敖的后代。 3、他姓改氏,如汉代荀姓与孙姓音近,改孙姓。王孙、叔孙、孟孙等改姓孙。 4、少数民族改姓。如鲜卑后裔长孙姓改汉姓。 其中孙姓名人英雄辈出:古有孙武、孙膑祖孙,孙权世家,药王孙思邈;今有革命先驱 孙中山,让我深以为傲。 而接下来对名字的解析以及典故,想必才是老师更为期待的部分。 梦,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诗情画意的境界。松,作为岁寒三友(松、竹、梅)之首,其傲 骨迎风,挺霜而立;经冬不衰,常青不老的品质历来被世人所称赞。《论语》有云:“岁寒,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的话,就是最好的见证。 所以“梦松”两个字放到一起,可以想见是一种多么玄妙莫测而又不失苍劲有力的画面。 无奈本人拙嘴笨腮、文笔苍白,再多加形容,只恐怕玷污了爷爷给我精心营造出的这一片仙 境…… 而前面提到的这个典故,也正在这个“松”字上。 说到这里,想必老师已经想到这个典故了:《吴录》曰:丁固梦松树生其腹上。人谓曰: “松字,十八公也。后十八年,其为公乎?” 这个典故就叫做“丁固梦松”。说的是一位古人名叫丁固,一天梦见自己肚子上长出了 一棵松树。他感觉这个梦很奇怪,找人解梦。人家解释说这是个吉兆,因为“松”字可以拆 成“十”“八”(左边“木”字旁拆得)和“公”这三个字,寓意着丁固十八年后可以位列三 公。 另有北魏诗人王睿作诗,题名为《松》,也是用的这个典故: 寒松耸拔倚苍岑,绿叶扶疏自结阴。 丁固梦时还有意,秦王封日岂无心。 常将正节栖孤鹤,不遣高枝宿众禽。 好是特凋群木后,护霜凌雪翠逾深。 爷爷给我取这个名字,背后的意思也就再明显不过。那就是希望我“自古英雄出少年
能够早日成才。 想想现在,我来到交大读书,享受着优越的资源,面临着丰富的机遇,应该也算是小小 的成功吧。然而在我看来,相对于家庭对我的期望、社会对我的培养,这点小小的成就也只 算得上是第一步。陶渊明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位列三公”、“入阁拜相”倒也 不是我的人生理想:但是我觉得,在专业领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机器至少做好一个 螺钉,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在大学的岁月里,懒惰、消极的情绪却日渐萌生:周遭环境里 厌世、拜金的因素更使我的志向渐渐迷茫。虽然零零星星的还是有那么几次扬眉吐气的光辉 时刻支持着我:但是扪心自问,面对着老孙家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士、面对爷爷对我“十 八公”的期望和祝愿,我心有愧。但愿这些年里阴暗、忧郁的日子能够给我敲响一个警钟, 鞭策着我书写人生中的新篇章吧
能够早日成才。 想想现在,我来到交大读书,享受着优越的资源,面临着丰富的机遇,应该也算是小小 的成功吧。然而在我看来,相对于家庭对我的期望、社会对我的培养,这点小小的成就也只 算得上是第一步。陶渊明说:“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位列三公”、“入阁拜相”倒也 不是我的人生理想;但是我觉得,在专业领域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祖国机器至少做好一个 螺钉,是我应该做的。然而,在大学的岁月里,懒惰、消极的情绪却日渐萌生;周遭环境里 厌世、拜金的因素更使我的志向渐渐迷茫。虽然零零星星的还是有那么几次扬眉吐气的光辉 时刻支持着我;但是扪心自问,面对着老孙家一个个名垂青史的千古名士、面对爷爷对我“十 八公”的期望和祝愿,我心有愧。但愿这些年里阴暗、忧郁的日子能够给我敲响一个警钟, 鞭策着我书写人生中的新篇章吧
【诗集赏析】 至于诗集赏析的部分,我选读了陶渊明的诗集,也就是以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整理的《陶 集》等文献作为参考,由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的《陶渊明集》。然而,在我阅读、学 习的过程中,受到了若干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第一、找到的pdf版本质量很差,图像扫描 得歪七扭八、斑驳不堪,十分影响心情,好在正文扫描得还相对规整一些;第二、原书是竖 版印刷,又是繁体字,习惯上多有不便,使我不得不经常上网查证、比对,影响了效率:第 三、也要指出我自身的问题。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另外还要忙着准备出国材料、英语考试, 加上古典文学又不是本人专长,实在是水平有限,所以只能是粗略地学习了一下。如此经典、 如此珍贵的前人心血,来不及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实在可惜。以下列出 我粗读之后的一些感想,多有不切实、不严谨之处,还请老师多多包含、多多指正! 另外我注意到,《陶渊明集》著作中,对陶渊明诗集的整理是以诗言格式作为分类。比 如先是诗四言、诗五言,然后是赋辞记传等等。我以为这样虽然整齐、客观,但是却不能记 载诗人一生当中不同时期的风格变迁,不能反映他从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所以下文力求 保持逻辑的紧凑,针对我自己对陶渊明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以其为线索、结合他的诗文, 进行集中讨论。 一、陶诗中的豪迈 陶渊明素以他的田园文学著称。无论是在中学课本里还是网络上,田园诗都是陶渊明的 代表。然而我也看到有人评价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这勾起了我的兴趣:这样 一位正直、淡泊的诗人,他心中的激扬奔放、英雄年代是一种怎样的图景? 抱着这样的目的,我在诗集中了一番,以期一睹诗人的少年英才。在《杂诗十二首其二》 当中,我看到了“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己离”的见证:《杂诗十二首其五》当中,也有“忆 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可以想见,陶渊明在少年时 期,或者初入官场之时,可能是颇有一番雄心壮志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 我没能考证到哪一首诗是诗人的早年作品,也就无法从诗文中更多地回溯他早年间的豪情了。 不过,诗人年轻时的豪迈,在他晚期归隐之后的作品里也是锋芒毕露。我以为,这种画 面在诗人的《咏荆轲》一诗中能够窥见一班:“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登车何时顾, 飞盖入秦庭”,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描绘了荆轲意气风发、慷慨悲壮的英 雄形象。 另一个例子就是《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鲁迅先生称 这种气概为“金刚怒目”,恰如其分。这首诗不出所料大概是中学课本的选读篇目,因为高 考不要求所以印象不那么深,但是乍一看到还是马上能够勾起当年课本上金刚怒目的回忆, 也算是温习了一下中学的语文吧。 所以即使是从诗人后期辞官罢职、退隐田园之后的诗句里,我们依然能够看见他少年时 代“金刚怒目”的雄心壮志。只是老年时期的回忆里,多了几分“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其人虽己没,千载有徐情。”的悲壮之情,大概是在影射对黑暗现实的愤慨。 不过在我看来,陶诗中的豪迈诗句,其所造成的影响到底比不过后世的豪放派诗词。“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大概算是陶诗中激情燃烧的一个高潮了吧:然而相比之下,苏轼的 “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以及辛弃疾的“挑灯看剑”,则似乎更加富有“铁骑突 出”的力量,更适合作为豪放诗词的代表。究其原因,个人以为可能是因为陶渊明晚期的作 品风格发生转变,以平淡质朴、天真自然为主流,而偶尔的男儿豪迈,也有一种“忆我少壮 时”的怀旧,或者“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的悲凉:加上诗人晚年,思想情绪上也己经 淡泊,所以文笔上少了几分铿锵有力大概也就不为奇怪了
【诗集赏析】 至于诗集赏析的部分,我选读了陶渊明的诗集,也就是以梁昭明太子萧统所整理的《陶 集》等文献作为参考,由逯钦立校注、中华书局出版的《陶渊明集》。然而,在我阅读、学 习的过程中,受到了若干问题或多或少的影响。第一、找到的 pdf 版本质量很差,图像扫描 得歪七扭八、斑驳不堪,十分影响心情,好在正文扫描得还相对规整一些;第二、原书是竖 版印刷,又是繁体字,习惯上多有不便,使我不得不经常上网查证、比对,影响了效率;第 三、也要指出我自身的问题。由于课余时间有限,另外还要忙着准备出国材料、英语考试, 加上古典文学又不是本人专长,实在是水平有限,所以只能是粗略地学习了一下。如此经典、 如此珍贵的前人心血,来不及逐字逐句地细细品味、体会其中的奥妙,实在可惜。以下列出 我粗读之后的一些感想,多有不切实、不严谨之处,还请老师多多包含、多多指正! 另外我注意到,《陶渊明集》著作中,对陶渊明诗集的整理是以诗言格式作为分类。比 如先是诗四言、诗五言,然后是赋辞记传等等。我以为这样虽然整齐、客观,但是却不能记 载诗人一生当中不同时期的风格变迁,不能反映他从出仕到归隐的心路历程。所以下文力求 保持逻辑的紧凑,针对我自己对陶渊明最感兴趣的几个方面,以其为线索、结合他的诗文, 进行集中讨论。 一、陶诗中的豪迈 陶渊明素以他的田园文学著称。无论是在中学课本里还是网络上,田园诗都是陶渊明的 代表。然而我也看到有人评价陶渊明辞彭泽令前,诗作慷慨激昂。这勾起了我的兴趣:这样 一位正直、淡泊的诗人,他心中的激扬奔放、英雄年代是一种怎样的图景? 抱着这样的目的,我在诗集中了一番,以期一睹诗人的少年英才。在《杂诗十二首其二》 当中,我看到了“慷慨忆绸缪,此情久已离”的见证;《杂诗十二首其五》当中,也有“忆 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的豪迈。可以想见,陶渊明在少年时 期,或者初入官场之时,可能是颇有一番雄心壮志的。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紧迫、水平有限, 我没能考证到哪一首诗是诗人的早年作品,也就无法从诗文中更多地回溯他早年间的豪情了。 不过,诗人年轻时的豪迈,在他晚期归隐之后的作品里也是锋芒毕露。我以为,这种画 面在诗人的《咏荆轲》一诗中能够窥见一班:“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登车何时顾, 飞盖入秦庭”,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描绘了荆轲意气风发、慷慨悲壮的英 雄形象。 另一个例子就是《读〈山海经〉十三首之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鲁迅先生称 这种气概为“金刚怒目”,恰如其分。这首诗不出所料大概是中学课本的选读篇目,因为高 考不要求所以印象不那么深,但是乍一看到还是马上能够勾起当年课本上金刚怒目的回忆, 也算是温习了一下中学的语文吧。 所以即使是从诗人后期辞官罢职、退隐田园之后的诗句里,我们依然能够看见他少年时 代“金刚怒目”的雄心壮志。只是老年时期的回忆里,多了几分“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 “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的悲壮之情,大概是在影射对黑暗现实的愤慨。 不过在我看来,陶诗中的豪迈诗句,其所造成的影响到底比不过后世的豪放派诗词。“刑 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大概算是陶诗中激情燃烧的一个高潮了吧;然而相比之下,苏轼的 “大江东去”、岳飞的“怒发冲冠”,以及辛弃疾的“挑灯看剑”,则似乎更加富有“铁骑突 出”的力量,更适合作为豪放诗词的代表。究其原因,个人以为可能是因为陶渊明晚期的作 品风格发生转变,以平淡质朴、天真自然为主流,而偶尔的男儿豪迈,也有一种“忆我少壮 时”的怀旧,或者“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的悲凉;加上诗人晚年,思想情绪上也已经 淡泊,所以文笔上少了几分铿锵有力大概也就不为奇怪了
二、“硬核”的田园 不同于豪放诗,田园诗被公认是陶诗的代表。然而“放弃治疗”的归隐、清新雅致的山 林,到底和我现在的阅历距离太远。倒是山野荒村的偏远和苦涩引发了我的共鸣。 “硬核”一词属于舶来品,源自英文单词Hardcore,放在这里指真实的意思。“硬核” 可以用来形容那种真实、专业的战争纪录片,其再现现实的忠诚远是那些抗战神剧所不能比 拟的。而我认为,陶渊明诗中的“硬核”所在,就在于他字里行间有着乡村生活不可避免的 艰苦一一这是一种还原真实的态度。花哨、轻浮的抗日神剧着重于情节的浮夸,而“硬核” 的大片则展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正如那些矫揉造作的作文里,啜饮“香茗”、 附庸风雅,而从陶渊明的诗句中则能看到生活的沉重。我觉得,这也是陶渊明的伟大之所在: 即使退隐山林意味着艰苦的物质条件,他还是选择追求精神上的光明,放弃了充裕的官宦生 活,转而选择在清贫的山野中度过余生。 虽然在我们熟悉的高考要求面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诗人描述他的田园生活是“暖 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派温馨、淡雅景象:但是在《归园 田居五首其三》中,我却看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方面,青山绿草,月明星稀的美景雅趣无穷:然而另一方面,一个早出晚归、风尘仆 仆的贫农形象又分明跃然纸上。我生在城市,少有的几次去乡下的切身经历告诉我,农村生 活远没有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么美好,要不然凭什么人类要选择住在现代化的大都市? 喝不到清澈纯净的水,睡不到干净整洁的床,野草、粪土的腥臭扑鼻而来。这就是我对农村 的第一印象。更不要说还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即使是这 样,还要面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生存挑战。生活的苦,透过诗人的字里行间, 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的“硬核”描写铺垫之后,在诗人最后说出“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的时候,我们才为之深深感动。 三、归隐的选择 最后谈一谈陶渊明的归隐选择对我的人生启示。 记得初中时语文课上,讨论说陶渊明归隐的选择放到今天应不应该赞成。结论是肯定了 陶渊明清高的思想,但是否定了他消极的态度。这个结论至今仍然被我的一位同学所不齿, 认为人生哲学本不应妄评对错,这是教育对个性乃至学术的践踏。而网上又有人说陶渊明对 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 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我觉得,陶渊明在政治上的消极行为是毋庸置疑的。他没有据理力争、企图改变现实: 也没有奋力反抗、以求革新。但是这种选择无可厚非:要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怒鞭督邮、 扭转乾坤,也不现实。 至于陶渊明的思想,我认为是积极的。他不仅没有因为归隐而抑郁或者沉沦,反而追求 着快乐而又清高精神境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一点在他的诗集中同样得到了 体现,最著名的就是《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时,诗人在 艺术上的创作、在哲学上的思考,又何尝不是给人类社会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呢? 所以我觉得,所谓完满人生,不一定非要治国平天下,也未必见得非要成为学术领袖。 坚守自己的准则、干好自己的工作,或是科学、或是艺术,在自己的领域有所追求、有所贡 献,就可说是“乐夫天命复奚疑”了
二、“硬核”的田园 不同于豪放诗,田园诗被公认是陶诗的代表。然而“放弃治疗”的归隐、清新雅致的山 林,到底和我现在的阅历距离太远。倒是山野荒村的偏远和苦涩引发了我的共鸣。 “硬核”一词属于舶来品,源自英文单词 Hardcore,放在这里指真实的意思。“硬核” 可以用来形容那种真实、专业的战争纪录片,其再现现实的忠诚远是那些抗战神剧所不能比 拟的。而我认为,陶渊明诗中的“硬核”所在,就在于他字里行间有着乡村生活不可避免的 艰苦——这是一种还原真实的态度。花哨、轻浮的抗日神剧着重于情节的浮夸,而“硬核” 的大片则展现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残酷;正如那些矫揉造作的作文里,啜饮“香茗”、 附庸风雅,而从陶渊明的诗句中则能看到生活的沉重。我觉得,这也是陶渊明的伟大之所在: 即使退隐山林意味着艰苦的物质条件,他还是选择追求精神上的光明,放弃了充裕的官宦生 活,转而选择在清贫的山野中度过余生。 虽然在我们熟悉的高考要求面目《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中,诗人描述他的田园生活是“暧 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一派温馨、淡雅景象;但是在《归园 田居五首其三》中,我却看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艰辛:“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 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一方面,青山绿草,月明星稀的美景雅趣无穷;然而另一方面,一个早出晚归、风尘仆 仆的贫农形象又分明跃然纸上。我生在城市,少有的几次去乡下的切身经历告诉我,农村生 活远没有一些文学作品中描写的那么美好,要不然凭什么人类要选择住在现代化的大都市? 喝不到清澈纯净的水,睡不到干净整洁的床,野草、粪土的腥臭扑鼻而来。这就是我对农村 的第一印象。更不要说还得“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早出晚归地辛勤劳作。即使是这 样,还要面对“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生存挑战。生活的苦,透过诗人的字里行间, 被表现的淋漓尽致。也只有这样的“硬核”描写铺垫之后,在诗人最后说出“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的时候,我们才为之深深感动。 三、归隐的选择 最后谈一谈陶渊明的归隐选择对我的人生启示。 记得初中时语文课上,讨论说陶渊明归隐的选择放到今天应不应该赞成。结论是肯定了 陶渊明清高的思想,但是否定了他消极的态度。这个结论至今仍然被我的一位同学所不齿, 认为人生哲学本不应妄评对错,这是教育对个性乃至学术的践踏。而网上又有人说陶渊明对 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 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我觉得,陶渊明在政治上的消极行为是毋庸置疑的。他没有据理力争、企图改变现实; 也没有奋力反抗、以求革新。但是这种选择无可厚非:要他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怒鞭督邮、 扭转乾坤,也不现实。 至于陶渊明的思想,我认为是积极的。他不仅没有因为归隐而抑郁或者沉沦,反而追求 着快乐而又清高精神境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这一点在他的诗集中同样得到了 体现,最著名的就是《饮酒二十首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时,诗人在 艺术上的创作、在哲学上的思考,又何尝不是给人类社会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呢? 所以我觉得,所谓完满人生,不一定非要治国平天下,也未必见得非要成为学术领袖。 坚守自己的准则、干好自己的工作,或是科学、或是艺术,在自己的领域有所追求、有所贡 献,就可说是“乐夫天命复奚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