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碧血剑 看中国文化与历史 S16602520222 蔡孟蓉
由碧血剑 看中国文化与历史 S16602520222 蔡孟蓉
一.前言: 以下将从两个角度看碧血剑,一个是历史性与民族性,另一个是人性的角度。 以历史性与民族性来说,可以感受到作者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在明朝末年, 中国国势衰败,民不聊生,外族又屡屡侵犯中国,这样一个乱是有个英雄袁崇 焕。他的精神是整部小说贯穿的核心,而他的伟大在于他视死如归,抵御外 敌,知其不可为之,充分展现一个富有儒家思想的汉人,捍卫自己的民族。 以人性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有许许多多角色,每个角色的个性都不一样,都非 常有特色。虽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但人性却不变,人的善 与恶自古至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金庸的小说写得好,我觉得有很大的因素 是他善于掌握人性,他能够一针见血地将人性脆弱的地方描绘出来,他能够很 自然地将人性表达出来,让人特别有共鸣。 二.历史性与民族性: 1.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 (1)主角的政治立场: 我觉得袁承志的立场非常明确,就是彻底的反清,他支持闯王除了最主要的原 因是他不想被满洲人统治,不想被外族统治。在政治立场上,袁承志充分继承 父亲的想法,一样式抵御清朝,报中中华民族,为了汉人的生存,不习牺牲性 命去行刺清朝皇帝。 (2)志同道合: 主角的想法其实也是许多汉人们共同的心声,因此他才能够集结许督多武林好 手一起替闯王做事,一起抵御清朝的进攻。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群 武林好手之所以会聚集一起,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想为中华民族打拼效力的愿 望,因为志同所以道合。由于他们不认同不想被外族统治,他们希望君主是汉 人,所以他们极力抗清。 洪胜海与祖大寿虽然刚登场是以清朝那边的人出场,以汉奸身份出场,但其实 他们都是身不由己,他们心中仍然不忘自己是汉人,祖大寿不忘袁督师对他的 恩情,所以后来洪胜海改邪归正,与汉人们抗清,祖大寿偷偷地将袁承志放 走,明知这样会招受大清皇帝的杀害,但他仍是做了。 (3)以大局为重: 在小说的后面,更能很明显感受袁承志的目标是抵御清朝,替父亲报仇固然重 要,但是面对外敌入侵,曹化淳欲借他手将皇帝杀掉,然后引清兵入关,袁承 志反倒战时放弃他报仇的机会,还是先以大局为重,将个人的儿女私情占时放 下,出手相救崇祯。 2.袁崇焕: 我觉得袁崇焕的精神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小说里歌颂的就是他的精神。虽然他 过世了,但却可以从后世对他的评价,从许多任是他的人眼里嘴里,感受出他
一.前言: 以下将从两个角度看碧血剑,一个是历史性与民族性,另一个是人性的角度。 以历史性与民族性来说,可以感受到作者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在明朝末年, 中国国势衰败,民不聊生,外族又屡屡侵犯中国,这样一个乱是有个英雄袁崇 焕。他的精神是整部小说贯穿的核心,而他的伟大在于他视死如归,抵御外 敌,知其不可为之,充分展现一个富有儒家思想的汉人,捍卫自己的民族。 以人性的角度来看,小说中有许许多多角色,每个角色的个性都不一样,都非 常有特色。虽然在不同时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的价值观,但人性却不变,人的善 与恶自古至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金庸的小说写得好,我觉得有很大的因素 是他善于掌握人性,他能够一针见血地将人性脆弱的地方描绘出来,他能够很 自然地将人性表达出来,让人特别有共鸣。 二. 历史性与民族性: 1.汉人皇朝的正统观念: (1)主角的政治立场: 我觉得袁承志的立场非常明确,就是彻底的反清,他支持闯王除了最主要的原 因是他不想被满洲人统治,不想被外族统治。在政治立场上,袁承志充分继承 父亲的想法,一样式抵御清朝,报中中华民族,为了汉人的生存,不习牺牲性 命去行刺清朝皇帝。 (2)志同道合: 主角的想法其实也是许多汉人们共同的心声,因此他才能够集结许督多武林好 手一起替闯王做事,一起抵御清朝的 进攻。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一群 武林好手之所以会聚集一起,是因为他们心中都想为中华民族打拼效力的愿 望,因为志同所以道合。由于他们不认同不想被外族统治,他们希望君主是汉 人,所以他们极力抗清。 洪胜海与祖大寿虽然刚登场是以清朝那边的人出场,以汉奸身份出场,但其实 他们都是身不由己,他们心中仍然不忘自己是汉人,祖大寿不忘袁督师对他的 恩情,所以后来洪胜海改邪归正,与汉人们抗清,祖大寿偷偷地将袁承志放 走,明知这样会招受大清皇帝的杀害,但他仍是做了。 (3)以大局为重: 在小说的后面,更能很明显感受袁承志的目标是抵御清朝,替父亲报仇固然重 要,但是面对外敌入侵,曹化淳欲借他手将皇帝杀掉,然后引清兵入关,袁承 志反倒战时放弃他报仇的机会,还是先以大局为重,将个人的儿女私情占时放 下,出手相救崇祯。 2.袁崇焕: 我觉得袁崇焕的精神是整篇小说的灵魂,小说里歌颂的就是他的精神。虽然他 过世了,但却可以从后世对他的评价,从许多任是他的人眼里嘴里,感受出他
的精神是何等崇高,何等令人钦佩。 (1)精神何以崇高: 他精神的崇高我觉得是因为他是个非常有有勇有谋,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上可以 看到很多的儒家思想。面对天下大乱,其实很多人会选择道家思想,因为那可 以明哲保身,保全性命,但袁崇焕却坚守儒家思想。他忠肝义胆,待人仁厚, 视死如归,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尤其后两者「视死如 归,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并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到的,而 且袁崇焕的时代背景是个乱世。在太平盛世,人民吃得饱穿的暖,要做到仁 义,对君主尽忠,并不是那么困难,但在一个乱世,生理需求都不满足,要如 何顾及精神层面?就是因为袁崇焕在这样一个乱是仍然坚持操守,所以更加显得 他的精神从高,难能可贵。 (2)叙述方式: 作者描述袁崇焕的方式很特别,他在小说中是个死人,然后藉由它的儿子继承 他的志愿去完成他的抱负,由袁承志这个人所展现的忠恕仁义,由他人口中去 了解他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样有个好处是,他留下的只是他好的形象,小 说中大概只有他给人的形象是没有缺点的。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优缺点,包括 看似完美的袁承志,虽然他尽忠报国,有仁有义,以大局为重,但他对于爱情 上的处理让我不甚喜欢。袁承志给人的感觉已经是非常伟大,但透过他对他父 亲的敬重,让人觉得他的父亲更是厉害。而且感觉袁承志的个人主义比较少, 他的出现仿佛就是要完成他父亲的遗志,他有着他父亲的血派,所以生来就有 某种儒家文化的忠恕仁义,倒是他本身的个人义是与思想好像不是那么鲜明。 袁承志好像是袁崇焕的艺术品,就好像历代许多诗人所作的诗寄寓着他们崇高 的思想,而袁崇焕的思想,寄寓在袁承志上,藉由它的儿子,让他喂大的思想 精神,继续流传后世,影响世人。 3.明朝末年腐败的原因: 明朝的腐败,与清朝的壮盛是很大的对比。最主要的原因是懂不懂爱才惜才。 崇祯杀了袁崇焕,但皇太极却间接放了袁承志一条生路。这是个明显的对比, 明朝之所以亡,因为皇帝不懂得用人,对于尽忠报国的人聚然说他有反叛之 心,相比之下,皇太极知人善任,他用汉人作为部下,尽管适不同民族,是对 手,但他的看重的是才能,只要有才能,他便想办法让有才能的人归顺。皇太 极习才爱才,所以尽管是要刺杀他的袁承志,很百名的说明自己的立场,皇太 极还是没有直接杀以他,放他一条生路。 而两个统治者不同的做法,造成的结果是,崇祯身边没有可信的人,没有可以 提出好的意见的人能用,尽管有人提出谏言,他也不一定接受,所以面对明朝 当前的状况,可以感受到他总是有总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之感。他与前几代的 皇帝相比也算认真勤奋,他经常为国家的事烦恼,甚至不好女色,但他不会用 人,所以总是显得有点孤掌难鸣,有点使不上力的感觉。比较兵力,其实明朝
的精神是何等崇高,何等令人钦佩。 (1)精神何以崇高: 他精神的崇高我觉得是因为他是个非常有有勇有谋,最重要的是在他身上可以 看到很多的儒家思想。面对天下大乱,其实很多人会选择道家思想,因为那可 以明哲保身,保全性命,但袁崇焕却坚守儒家思想。他忠肝义胆,待人仁厚, 视死如归,知其不可而为之,都是非常典型的儒家思想,尤其后两者「视死如 归,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少数人能够做到的,并不是一般普通人能做到的,而 且袁崇焕的时代背景是个乱世。在太平盛世,人民吃得饱穿的暖,要做到仁 义,对君主尽忠,并不是那么困难,但在一个乱世,生理需求都不满足,要如 何顾及精神层面?就是因为袁崇焕在这样一个乱是仍然坚持操守,所以更加显得 他的精神从高,难能可贵。 (2)叙述方式: 作者描述袁崇焕的方式很特别,他在小说中是个死人,然后藉由它的儿子继承 他的志愿去完成他的抱负,由袁承志这个人所展现的忠恕仁义,由他人口中去 了解他是个怎么样的一个人。这样有个好处是,他留下的只是他好的形象,小 说中大概只有他给人的形象是没有缺点的。其他人多多少少都有优缺点,包括 看似完美的袁承志,虽然他尽忠报国,有仁有义,以大局为重,但他对于爱情 上的处理让我不甚喜欢。袁承志给人的感觉已经是非常伟大,但透过他对他父 亲的敬重,让人觉得他的父亲更是厉害。而且感觉袁承志的个人主义比较少, 他的出现仿佛就是要完成他父亲的遗志,他有着他父亲的血派,所以生来就有 某种儒家文化的忠恕仁义,倒是他本身的个人义是与思想好像不是那么鲜明。 袁承志好像是袁崇焕的艺术品,就好像历代许多诗人所作的诗寄寓着他们崇高 的思想,而袁崇焕的思想,寄寓在袁承志上,藉由它的儿子,让他喂大的思想 精神,继续流传后世,影响世人。 3.明朝末年腐败的原因: 明朝的腐败,与清朝的壮盛是很大的对比。最主要的原因是懂不懂爱才惜才。 崇祯杀了袁崇焕,但皇太极却间接放了袁承志一条生路。这是个明显的对比, 明朝之所以亡,因为皇帝不懂得用人,对于尽忠报国的人聚然说他有反叛之 心,相比之下,皇太极知人善任,他用汉人作为部下,尽管适不同民族,是对 手,但他的看重的是才能,只要有才能,他便想办法让有才能的人归顺。皇太 极习才爱才,所以尽管是要刺杀他的袁承志,很百名的说明自己的立场,皇太 极还是没有直接杀以他,放他一条生路。 而两个统治者不同的做法,造成的结果是,崇祯身边没有可信的人,没有可以 提出好的意见的人能用,尽管有人提出谏言,他也不一定接受,所以面对明朝 当前的状况,可以感受到他总是有总鞭长莫及,无能为力之感。他与前几代的 皇帝相比也算认真勤奋,他经常为国家的事烦恼,甚至不好女色,但他不会用 人,所以总是显得有点孤掌难鸣,有点使不上力的感觉。比较兵力,其实明朝
的军队也很多,武器圣至疼为先进,但却屡屡战败,甚至有些将领直接投降。 带领兵队去打仗的是文官是太监,怪不得会战败,由此可看出崇祯不会用人, 当然部份也可能是因为他身边没有可以用之人,但归根就底也是因为他不懂爱 才惜才。到了他面临亡国要临死前,他仍然不承认自己杀了袁承焕有错,他不 觉得自己有错,却感叹老天给他这样的时势,让他成为亡国之君。 而皇太极身边却有诸位大臣给他好的建议,大臣们提出谏言时,他也能接受, 而且他非常有包容之心,接受学习汉人的文化,重用汉人,所以皇太极身边有 许多可用之人,所以他能以较少兵力打败明朝。 三.人性: 我觉得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个性都非常鲜明,而且都有优缺点,好与坏。不同 的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人,不同人面对同样的时代背景所作出不同的抉择。己 从两种角度去看袁承志,一个是比较表面的,他的忠怒人义,另一个是他的内 心,这比较表现在他对于爱情的角度。 (1)忠 他的忠是他对中华民族的忠,对汉人的忠,他的行事皆以中华民族为重,自己 的儿女私情,杀父之仇,在外敌的压迫下,相对不是那么重要。他的忠,是种 文化的认同,种族的认同,在还没见到皇太极之前,他不知道清朝统一天下后 反而让中国更壮盛,甚至他见到皇太极后,她知道崇祯跟闯王都无法与他相 比,但他仍然对自己的朝代,对自己的民族忠,仍是尽力抵抗清朝的入侵。 (2)恕 他有宽怒之心,他会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他不记前嫌, 用真心去待他们,不论是汉奸洪胜海,或是原本的五毒教教主何铁手。尽管一 开始是敌人,但只要他们愿意改过,他可以把洪胜海视为自己人,可以收何红 药为徒,这是何等的气度,更遑论许多人一开始对他的不礼貌与鲁莽,他更是 可以不当做一回事,不会计较。 (3)仁 他的仁在于他对仁非常有仁心与同情心同理心。他带周围的人有情有义有礼, 能够替他们着想:他能够体恤民情,以天下百姓作为考量;甚至对于仇人敌人 也是有份仁心,在他看见崇祯自杀与皇太极被杀时,他心中都有份怜悯之心。 他也经常调停武林上的种种纠纷,解开许多误会,避免了许多打斗。 (4)义 他的义,是他对于周遭的人不离不弃,他对他们的信任感。他会尽力照顾好身 边的人,不会随随便便牺牲任何一个人,不论谁被抓走,谁有难,他都会出生 入死的去救他。他用真心去对待身边每个人,不像现代许多人交往只是点头之 交或是只是谈论别人八卦的朋友,无法出生入死,情义相挺。那种义气,那种 真,是不用多什么,但你知我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的军队也很多,武器圣至疼为先进,但却屡屡战败,甚至有些将领直接投降。 带领兵队去打仗的是文官是太监,怪不得会战败,由此可看出崇祯不会用人, 当然部份也可能是因为他身边没有可以用之人,但归根就底也是因为他不懂爱 才惜才。到了他面临亡国要临死前,他仍然不承认自己杀了袁承焕有错,他不 觉得自己有错,却感叹老天给他这样的时势,让他成为亡国之君。 而皇太极身边却有诸位大臣给他好的建议,大臣们提出谏言时,他也能接受, 而且他非常有包容之心,接受学习汉人的文化,重用汉人,所以皇太极身边有 许多可用之人,所以他能以较少兵力打败明朝。 三. 人性: 我觉得小说中的每个人物,个性都非常鲜明,而且都有优缺点,好与坏。不同 的人物都代表着不同的人,不同人面对同样的时代背景所作出不同的抉择。已 从两种角度去看袁承志,一个是比较表面的,他的忠怒人义,另一个是他的内 心,这比较表现在他对于爱情的角度。 (1)忠 他的忠是他对中华民族的忠,对汉人的忠,他的行事皆以中华民族为重,自己 的儿女私情,杀父之仇,在外敌的压迫下,相对不是那么重要。他的忠,是种 文化的认同,种族的认同,在还没见到皇太极之前,他不知道清朝统一天下后 反而让中国更壮盛,甚至他见到皇太极后,她知道崇祯跟闯王都无法与他相 比,但他仍然对自己的朝代,对自己的民族忠,仍是尽力抵抗清朝的入侵。 (2)恕 他有宽怒之心,他会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对于改过自新的人,他不记前嫌, 用真心去待他们,不论是汉奸洪胜海,或是原本的五毒教教主何铁手。尽管一 开始是敌人,但只要他们愿意改过,他可以把洪胜海视为自己人,可以收何红 药为徒,这是何等的气度,更遑论许多人一开始对他的不礼貌与鲁莽,他更是 可以不当做一回事,不会计较。 (3)仁 他的仁在于他对仁非常有仁心与同情心同理心。他带周围的人有情有义有礼, 能够替他们着想;他能够体恤民情,以天下百姓作为考量;甚至对于仇人敌人 也是有份仁心,在他看见崇祯自杀与皇太极被杀时,他心中都有份怜悯之心。 他也经常调停武林上的种种纠纷,解开许多误会,避免了许多打斗。 (4)义 他的义,是他对于周遭的人不离不弃,他对他们的信任感。他会尽力照顾好身 边的人,不会随随便便牺牲任何一个人,不论谁被抓走,谁有难,他都会出生 入死的去救他。他用真心去对待身边每个人,不像现代许多人交往只是点头之 交或是只是谈论别人八卦的朋友,无法出生入死,情义相挺。那种义气,那种 真,是不用多什么,但你知我知,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2.内心: 我觉得袁承志是个比较没有个人意识的人,可能因为外在的束袱过于多,有太 多儒家的思想,对人的仁义反而让他比较不敢追随心中所爱。他自幼被丧父, 被送上华山,这对一般的小孩子可能会造成些缺陷,但在袁承志身上看不太到 他对于这样的生活有怨言,他对崇祯其实也没有那么恨。他不喜换崇祯是因为 他是昏君,滥杀良臣,倒是比较少因素是因为那是他父亲。他很认真的学习武 功,武功练完十二年,好像就很自然而然的下山去替父亲报仇,对比一般的小 孩子喜欢玩乐,有多少人能够这样乖乖勤奋地学习武功。在袁承志身上看到比 较多的是别人的思想,他父亲的精神,世俗的眼光,就好像有些比较乖巧的学 生,自幼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说什么好就什麽好。在台湾,普遍家长对于医 生是非常崇高景仰的,因此很多学生拼死拼活的念书考医学院,今年没考上就 重考,但他们不一定是真的喜欢医学系,也不知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但父 母说好世人说好,所以就照作,个人的意识较浅,比较不知道自己喜欢什麽。 对于爱情袁承志并不是那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谁。我觉得他真正喜欢的是阿 九,但是他对青青有责任,而阿九又是崇祯的女儿,种种的种种,让他无法真 的追随内心深处的想法。以世人的角度他不该爱阿九,若跟阿九在一起,就是 对父亲不忠不孝,对相伴的青青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与儒家的思想 大大违背,而在他的另一面又却是儒家的忠恕仁义,所以有许多的矛盾与冲 图,但他最后选择放弃自己内心的最爱
2.内心: 我觉得袁承志是个比较没有个人意识的人,可能因为外在的束袱过于多,有太 多儒家的思想,对人的仁义反而让他比较不敢追随心中所爱。他自幼被丧父, 被送上华山,这对一般的小孩子可能会造成些缺陷,但在袁承志身上看不太到 他对于这样的生活有怨言,他对崇祯其实也没有那么恨。他不喜换崇祯是因为 他是昏君,滥杀良臣,倒是比较少因素是因为那是他父亲。他很认真的学习武 功,武功练完十二年,好像就很自然而然的下山去替父亲报仇,对比一般的小 孩子喜欢玩乐,有多少人能够这样乖乖勤奋地学习武功。在袁承志身上看到比 较多的是别人的思想,他父亲的精神,世俗的眼光,就好像有些比较乖巧的学 生,自幼听从父母的安排,父母说什么好就什麽好。在台湾,普遍家长对于医 生是非常崇高景仰的,因此很多学生拼死拼活的念书考医学院,今年没考上就 重考,但他们不一定是真的喜欢医学系,也不知到自己是不是真的喜欢,但父 母说好世人说好,所以就照作,个人的意识较浅,比较不知道自己喜欢什麽。 对于爱情袁承志并不是那么清楚自己喜欢的是谁。我觉得他真正喜欢的是阿 九,但是他对青青有责任,而阿九又是崇祯的女儿,种种的种种,让他无法真 的追随内心深处的想法。以世人的角度他不该爱阿九,若跟阿九在一起,就是 对父亲不忠不孝,对相伴的青青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与儒家的思想 大大违背,而在他的另一面又却是儒家的忠恕仁义,所以有许多的矛盾与冲 图,但他最后选择放弃自己内心的最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