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形象 一一读王瑶编《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曹之初5140309265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著名诗人,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归隐田园的追求,和一系 列相关的诗文著称。古代著名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给了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的 称号,之后,陶渊明一直以隐士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 陶渊明目前留存的诗文一共有130多篇,这些诗文大多数是描写田园风光,寄托自己安 贫乐道的生活理想。《五柳先生传》自况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更借 黔娄之妻的口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归去来兮辞》中,陶 渊明自曝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但是在官深愧平生之志,于是毅然“自免去职”。《桃花源 记》则可以看出陶渊明脱离官场,过上理想中的隐居生活的闲适自得。而“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饮酒》)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陶氏隐逸生活的标准姿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一种生活态度,陶渊明成为独善其身 的标志。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水龙吟》中赞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林语堂在《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 物。”2但近年来,陶渊明这一高洁的偶像地位却受到了挑战,其中最为激进的批评者,当属 日本汉学家冈村繁。他的言论惊世骇俗,他说陶渊明:“实际上他却是个任性地固执于自我 本位主义生活方式,且有很强世俗欲望的人物。”3 冈村繁最主要的攻击点在于陶渊明反复出仕。《陶渊明传》(萧统《昭明文选》)说陶渊 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又曾辞州主簿之聘。过了六 七年,在三十五六岁时,才又在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中任官吏,一二年后又因母丧退归。在 家期间曾写了著名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表示了归耕的愿望。40岁时又复出为刘 裕镇军将军军府参军,明年转为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8月,为彭泽令。11 月,因程氏妹之丧,弃职返里。此时,陶渊明41岁。此后再也未出仕。冈村繁质疑陶渊明 经不起官场的诱惑,有利可图就重返官场,看到于己不利,就退耕田园。所以他认为陶渊明 无节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或者仕而求利,或者隐而求名。 陶渊明晚年曾作《乞食诗》,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乞食诗的人,这一点也受到了 冈村繁的严厉指贵,他讽刺渊明是一个没有骨气,可受嗟来之食的小人,还说“从这种为求 生而向官场朋友乞讨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卑贱”‘。他对陶渊明的一些做法, 比如要将公田的粮食酿酒而不顾家人饥寒,看作以“私”侵“公”、自私自利的表现。 冈村繁的批评虽然标新立异,却有哗众取宠之嫌,我认为是有失公允的。虽然陶渊明的 退隐不完全是为了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但很多研究者己经指出,陶渊明的出仕和退隐,与 他家族的恩仇,朝代的更迭等政治因素有关。袁行霈指出:“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 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 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 政治原因。”5陶渊明反复出仕并不能作为他是势利小人的证据。至于《乞食诗》,自古至今 就有两种相反的解读。一种意见认为这是陶渊明乞食的实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并非 写实。从史传及其诗文可知,虽然他亲自耕作,自食其力,但是家有田宅多处,应该不至于 穷到乞食的地步。诗中有“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可见所谓乞食的人家是可以和他谈 1张连第笺释:《中国古代菁品丛书·诗品》,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85页。 2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香港: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年,第125页。 3冈村繁:《陶渊明李白新论》,《冈村繁全集》第四卷,陆晓光、笠征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第126页。 4同上,第100页。 5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国社会科学》,1990年第2期
陶渊明的形象 ——读王瑶编《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年) 曹之初 5140309265 陶渊明是东晋末期著名诗人,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归隐田园的追求,和一系 列相关的诗文著称。古代著名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给了陶渊明“古今隐逸诗人之宗”1 的 称号,之后,陶渊明一直以隐士诗人的形象出现在文学史上。 陶渊明目前留存的诗文一共有 130 多篇,这些诗文大多数是描写田园风光,寄托自己安 贫乐道的生活理想。《五柳先生传》自况好读书,性嗜酒,常著文章自娱,忘怀得失。更借 黔娄之妻的口表明自己的志向:“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在《归去来兮辞》中,陶 渊明自曝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但是在官深愧平生之志,于是毅然“自免去职”。《桃花源 记》则可以看出陶渊明脱离官场,过上理想中的隐居生活的闲适自得。而“采菊东篱下,悠 然见南山”(《饮酒》)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句,是陶氏隐逸生活的标准姿态。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传统士人的一种生活态度,陶渊明成为独善其身 的标志。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水龙吟》中赞道:“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 林语堂在《人生的爱好者:陶渊明》中说“陶渊明是中国整个文学传统上最和谐最完美的人 物。”2但近年来,陶渊明这一高洁的偶像地位却受到了挑战,其中最为激进的批评者,当属 日本汉学家冈村繁。他的言论惊世骇俗,他说陶渊明:“实际上他却是个任性地固执于自我 本位主义生活方式,且有很强世俗欲望的人物。”3 冈村繁最主要的攻击点在于陶渊明反复出仕。《陶渊明传》(萧统《昭明文选》)说陶渊 明“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其后,又曾辞州主簿之聘。过了六 七年,在三十五六岁时,才又在江州刺史桓玄的州府中任官吏,一二年后又因母丧退归。在 家期间曾写了著名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表示了归耕的愿望。40 岁时又复出为刘 裕镇军将军军府参军,明年转为江州刺史建威将军刘敬宣的参军。同年 8 月,为彭泽令。11 月,因程氏妹之丧,弃职返里。此时,陶渊明 41 岁。此后再也未出仕。冈村繁质疑陶渊明 经不起官场的诱惑,有利可图就重返官场,看到于己不利,就退耕田园。所以他认为陶渊明 无节操,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或者仕而求利,或者隐而求名。 陶渊明晚年曾作《乞食诗》,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作乞食诗的人,这一点也受到了 冈村繁的严厉指责,他讽刺渊明是一个没有骨气,可受嗟来之食的小人,还说“从这种为求 生而向官场朋友乞讨的行为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内心的卑贱” 4。他对陶渊明的一些做法, 比如要将公田的粮食酿酒而不顾家人饥寒,看作以“私”侵“公”、自私自利的表现。 冈村繁的批评虽然标新立异,却有哗众取宠之嫌,我认为是有失公允的。虽然陶渊明的 退隐不完全是为了追求恬淡的田园生活,但很多研究者已经指出,陶渊明的出仕和退隐,与 他家族的恩仇,朝代的更迭等政治因素有关。袁行霈指出:“他在政治斗争中当然不是一个 风云人物,但在政治风云中却也不甘寂寞。仅仅用亲老家贫解释他的出仕,显然是不够的; 仅仅用生性恬淡解释他的归隐,也是不全面的。他在政治漩涡里翻腾过,他的进退出处都有 政治原因。”5陶渊明反复出仕并不能作为他是势利小人的证据。至于《乞食诗》,自古至今 就有两种相反的解读。一种意见认为这是陶渊明乞食的实录,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陶渊明并非 写实。从史传及其诗文可知,虽然他亲自耕作,自食其力,但是家有田宅多处,应该不至于 穷到乞食的地步。诗中有“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可见所谓乞食的人家是可以和他谈 1 张连第笺释:《中国古代菁品丛书・诗品》,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0 年,第 85 页。 2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香港:金兰文化出版社,1986 年,第 125 页。 3 冈村繁:《陶渊明李白新论》,《冈村繁全集》第四卷,陆晓光、笠征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年, 第 126 页。 4 同上,第 100 页。 5 袁行霈:《陶渊明与晋宋之际的政治风云》,《中国社会科学》,1990 年第 2 期
诗喝酒论道一整天的,可见他其实只是去志趣相投的朋友家蹭饭,而用一种诙谐的口气来写 而己。但自言乞食,也是和他一贯的安贫乐道的姿态相符的:他即使贫到乞食的程度,也还 是淡然自处。 虽然冈村繁的批评有过激的地方,但他其实也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直把陶渊明 的形象简单化了,把他仅仅看成一个超凡脱俗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而其实不然。陶渊明有 其短处,比如嗜酒如命,我们的批评者们不必一定要上升到他是对黑暗政治不满,借酒浇愁 的高度,直接指出这是陶渊明人性的弱点,并不会损害他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优秀和淡泊名 利的基本品质。正如鲁迅所言,“陶渊明正是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的,所以才伟大”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七)》)。“被论客们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 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金刚怒目式, 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地飘飘然。”(《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在《咏荆 轲》、《读山海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诗中,陶渊明为荆轲的抱憾刺杀可惜,为精 卫填海感动,为刑天赞叹,从中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本人没有灭绝的进取心和济世的志向。我 们一直只关注陶渊明的静穆一面,而不展现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对陶渊明的认识一定是 片面的。只有看到陶渊明身上矛盾的多元的侧面,才能构成真实和完整的陶渊明的形象。 陶渊明不是完人,但更不是小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片面,而诋毁这样一个有着高远 志向和优美才情的诗人
诗喝酒论道一整天的,可见他其实只是去志趣相投的朋友家蹭饭,而用一种诙谐的口气来写 而已。但自言乞食,也是和他一贯的安贫乐道的姿态相符的:他即使贫到乞食的程度,也还 是淡然自处。 虽然冈村繁的批评有过激的地方,但他其实也指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一直把陶渊明 的形象简单化了,把他仅仅看成一个超凡脱俗热爱田园生活的隐士,而其实不然。陶渊明有 其短处,比如嗜酒如命,我们的批评者们不必一定要上升到他是对黑暗政治不满,借酒浇愁 的高度,直接指出这是陶渊明人性的弱点,并不会损害他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优秀和淡泊名 利的基本品质。正如鲁迅所言,“陶渊明正是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的,所以才伟大”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 《题未定草(七)》)。“被论客们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飘逸得太久了……就是诗,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 山’之外,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金刚怒目式, 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地飘飘然。”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在《咏荆 轲》、《读山海经》、《咏三良》、《读史述九章》等诗中,陶渊明为荆轲的抱憾刺杀可惜,为精 卫填海感动,为刑天赞叹,从中也可以看出陶渊明本人没有灭绝的进取心和济世的志向。我 们一直只关注陶渊明的静穆一面,而不展现他也有金刚怒目的一面,对陶渊明的认识一定是 片面的。只有看到陶渊明身上矛盾的多元的侧面,才能构成真实和完整的陶渊明的形象。 陶渊明不是完人,但更不是小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片面,而诋毁这样一个有着高远 志向和优美才情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