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盛世真风流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 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李白 借安意如新书之名,安得盛世真风流。不过安意如写的是盛唐诗坛芸芸众星, 我独谈孟夫子一人。 即使蒙童也一定会背《春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晓》 这两个字用的实在是妙: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时初读春晓,只感觉诗写得很浅,并不难理解,哪里知道这诗的妙处所在? 每一个字都并不难理解,也完全没有用典,更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短短的二十 个字,细细品读,却个个精妙。 睡梦初醒,不觉天已拂晓,正是晚春季节。鸟鸣悠悠,长啭不绝,此起彼歇, 想起昨夜风雨大作,而现在,枝头含露,恰春雨已歇,春阳正暖,想来空山新雨 后,一轮骄阳早己升起,空气却格外清新,叶上还残余着雨珠的晶莹剔透,这是 何等一个安静而宁谧的所在?梦中初醒,本就是一个清醒轻松而又愉快的清晨, 但是人却似乎很“不合时宜”地看到了落花。晚春的雨,淋落芳满地,让诗人想 起了,久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自己,一夜春雨,花落又多少? 孟浩然是渴望仕途的,我们可以从他给张九龄的诗中看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 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在孟浩然生活的年代,想,为官出仕,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要么蒙祖荫, 要么考科举或明经,要么就是受人举荐,蒙祖荫是不大可能的了,考科举的难度 又太高,正所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然而明经文人们又大多不屑于考,所 以在这个时期,就有很多人,会找一些当时的达官贵族,以求举荐这条道路,而 孟浩然找到了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而说起文人自荐写的诗,一般被称为“干谒诗”,李白是写过的,比如他的 《上安州裴长史书》再比如他的《玉真仙人词》。我们先来看一篇很有名的干谒 诗,宋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诗里他把自己比喻成了待见姑婆的新妇,颇有些惴惴不安,还有一种求人 办事的低声下气的感觉,而孟浩然的诗却并非如此:前四,句是在写景,而这样 美好的水天一色的景色,正是由于大唐的君主圣明,能人善治,国力兴旺;与此 同时,洞庭湖也象征着整个大唐,而那些渡湖者、垂钓者,就是大唐的官员们, 他们在这广阔的湖面上施展着自己的抱负,然而自己却不能。虽有志,但并没有 人赏识,没有人引荐,在诗里既没有低声下气的哀求,也没有怀才不遇的愤懑, 而都有一种文人的尊严,对这片湖面,他并不是仰视的,而是平视甚至俯瞰的, 虽然自己可以怀才不遇,但怎么可以低声下气,低眉折腰事权贵呢!孟浩然率真, 也可爱,比陶渊明更甚。 当然,我们说孟浩然终生布衣,是说他这一生都时运不齐,没有逢遇的机会 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孟浩然曾经有过一次面圣的机会,在新唐书里是这样
安得盛世真风流 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 迷 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李白 借安意如新书之名,安得盛世真风流。不过安意如写的是盛唐诗坛芸芸众星, 我独谈孟夫子一人。 即使蒙童也一定会背《春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晓》 这两个字用的实在是妙: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儿时初读春晓,只感觉诗写得很浅,并不难理解,哪里知道这诗的妙处所在? 每一个字都并不难理解,也完全没有用典,更没有过多的繁文缛节,短短的二十 个字,细细品读,却个个精妙。 睡梦初醒,不觉天已拂晓,正是晚春季节。鸟鸣悠悠,长啭不绝,此起彼歇, 想起昨夜风雨大作,而现在,枝头含露,恰春雨已歇,春阳正暖,想来空山新雨 后,一轮骄阳早已升起,空气却格外清新,叶上还残余着雨珠的晶莹剔透,这是 何等一个安静而宁谧的所在?梦中初醒,本就是一个清醒轻松而又愉快的清晨, 但是人却似乎很“不合时宜”地看到了落花。晚春的雨,淋落芳满地,让诗人想 起了,久试不第,郁郁不得志的自己,一夜春雨,花落又多少? 孟浩然是渴望仕途的,我们可以从他给张九龄的诗中看出: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 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在孟浩然生活的年代,想,为官出仕,主要有这样几种方法:要么蒙祖荫, 要么考科举或明经,要么就是受人举荐,蒙祖荫是不大可能的了,考科举的难度 又太高,正所谓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然而明经文人们又大多不屑于考,所 以在这个时期,就有很多人,会找一些当时的达官贵族,以求举荐这条道路,而 孟浩然找到了当时的丞相张九龄。 而说起文人自荐写的诗,一般被称为“干谒诗”,李白是写过的,比如他的 《上安州裴长史书》再比如他的《玉真仙人词》。我们先来看一篇很有名的干谒 诗,宋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眉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在诗里他把自己比喻成了待见姑婆的新妇,颇有些惴惴不安,还有一种求人 办事的低声下气的感觉,而孟浩然的诗却并非如此:前四,句是在写景,而这样 美好的水天一色的景色,正是由于大唐的君主圣明,能人善治,国力兴旺;与此 同时,洞庭湖也象征着整个大唐,而那些渡湖者、垂钓者,就是大唐的官员们, 他们在这广阔的湖面上施展着自己的抱负,然而自己却不能。虽有志,但并没有 人赏识,没有人引荐,在诗里既没有低声下气的哀求,也没有怀才不遇的愤懑, 而都有一种文人的尊严,对这片湖面,他并不是仰视的,而是平视甚至俯瞰的, 虽然自己可以怀才不遇,但怎么可以低声下气,低眉折腰事权贵呢!孟浩然率真, 也可爱,比陶渊明更甚。 当然,我们说孟浩然终生布衣,是说他这一生都时运不齐,没有逢遇的机会 吗?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孟浩然曾经有过一次面圣的机会,在新唐书里是这样
记载的: 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 “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 还。 其实《岁暮归南山》诗是一首好诗,但只是吟诗时间并不恰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 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吟的时机也确不恰当,“不才明主弃”,说自己没才华,皇上根本就 不会欣赏自己,这样唐玄宗怎么可能不生气?本来唐玄宗还想,自己听过孟浩然 有文才,但是却无缘一见,今天好不容易有个机会遇到了,不妨见见,然而孟浩 然这一句出来,到时把自己数落了一顿,可自己本来什么也没说过,冤啊,其结 果自然可想而知了,所谓“天子一怒,天下缟素”,玄宗拂袖而去,放他回去, 已经还算是好的结果了。 其实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孟浩然的率真可爱。王充在《论衡·逢遇》篇中说: 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 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 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 孟浩然可爱,但是他并不适合官场,或者说官场也并不适合他,《岁暮归南 山》大概写于孟浩然出游京师之后,在《旧唐书·文苑传下》中记载,(孟浩然)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孟浩然由于屡试不第,一直没有做官 的机会,便起了真正归隐的心思,而不是当时所谓的“终南捷径”。长安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鬓发己斑,功名无望,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就像月下空窗中的松影, 有型而无味。 也正是由于孟浩然终生布衣,他才没有沾染官场的迂腐之气,才有更多的时 间去思考生活,去游历,去探寻自然中的美,正是因为怀才不遇,更多机会去结 交友人,出去旅行,赏沿途的风景,将他们一副又一副,译成生动的诗文,谱成 千古绝唱,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怀才不遇,反而成就了孟浩然的豁达: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 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虽无奈隐居,却颇能享受其中乐趣,归隐山林,脱尽尘世之铅华,故,“出 语洒落,洗脱凡进”。 而说起一件更有趣的事情,大唐的诗人无一不爱酒,李白高唱,“天若不爱 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孟浩然同样爱酒的,他的很多诗 里都有写到酒,比如《过故人庄》,再比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醉后赠马四》 等。酒孟浩然心中的寄托,不仅是以酒消愁,更是饮酒为乐,虽时有醉酒,“客 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但并不贪饮,其饮酒如其 诗般清淡而有度。然而虽说如此,孟浩然依然因饮酒而死,开元28年,王昌龄 遭贬,途襄阳,访问浩然,相见甚欢,遂饮酒为乐,饮酒正酣,孟浩然食鲜疾复 发,因病致死。 孟浩然终生布衣,旧唐书对其记载极少,但是人对其评价颇高,孟浩然与王 维、张九龄、李白、王昌龄等都是知交好友,孟浩然曾与李白出游,归去时,李 白目送孟浩然直至他和他乘的小船消失在天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后来,李白写作《赠孟浩然》诗,诗中对其评价颇高,唐人皆以孟浩然为归
记载的: 维私邀(孟浩然)入内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维以实对,帝喜曰: “朕闻其人而未见也,何惧而匿?”诏浩然出。帝问其诗,浩然再拜,自诵所为, 至“不才明主弃”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 还。 其实《岁暮归南山》诗是一首好诗,但只是吟诗时间并不恰当: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 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这首诗吟的时机也确不恰当,“不才明主弃”,说自己没才华,皇上根本就 不会欣赏自己,这样唐玄宗怎么可能不生气?本来唐玄宗还想,自己听过孟浩然 有文才,但是却无缘一见,今天好不容易有个机会遇到了,不妨见见,然而孟浩 然这一句出来,到时把自己数落了一顿,可自己本来什么也没说过,冤啊,其结 果自然可想而知了,所谓“天子一怒,天下缟素”,玄宗拂袖而去,放他回去, 已经还算是好的结果了。 其实从这里我们更能看出孟浩然的率真可爱。王充在《论衡·逢遇》篇中说: 故舜王天下,皋陶佐政,北人无择深隐不见;禹王天下,伯益辅治,伯成子 高委位而耕。非皋陶才愈无择,伯益能出子高也。然而皋陶、伯益进用,无择、 子高退隐,进用行耦,退隐操违也。 孟浩然可爱,但是他并不适合官场,或者说官场也并不适合他,《岁暮归南 山》大概写于孟浩然出游京师之后,在《旧唐书·文苑传下》中记载,(孟浩然) 年四十,来游京师,应进士不第,还襄阳。孟浩然由于屡试不第,一直没有做官 的机会,便起了真正归隐的心思,而不是当时所谓的“终南捷径”。长安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鬓发已斑,功名无望,到头来还是一场空,就像月下空窗中的松影, 有型而无味。 也正是由于孟浩然终生布衣,他才没有沾染官场的迂腐之气,才有更多的时 间去思考生活,去游历,去探寻自然中的美,正是因为怀才不遇,更多机会去结 交友人,出去旅行,赏沿途的风景,将他们一副又一副,译成生动的诗文,谱成 千古绝唱,而也正是由于这种怀才不遇,反而成就了孟浩然的豁达: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鹿门 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虽无奈隐居,却颇能享受其中乐趣,归隐山林,脱尽尘世之铅华,故,“出 语洒落,洗脱凡进”。 而说起一件更有趣的事情,大唐的诗人无一不爱酒,李白高唱,“天若不爱 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孟浩然同样爱酒的,他的很多诗 里都有写到酒,比如《过故人庄》,再比如《秋登万山寄张五》、《醉后赠马四》 等。酒孟浩然心中的寄托,不仅是以酒消愁,更是饮酒为乐,虽时有醉酒,“客 醉眠未起,主人呼解酲。已言鸡黍熟,复道瓮头清。”但并不贪饮,其饮酒如其 诗般清淡而有度。然而虽说如此,孟浩然依然因饮酒而死,开元 28 年,王昌龄 遭贬,途襄阳,访问浩然,相见甚欢,遂饮酒为乐,饮酒正酣,孟浩然食鲜疾复 发,因病致死。 孟浩然终生布衣,旧唐书对其记载极少,但是人对其评价颇高,孟浩然与王 维、张九龄、李白、王昌龄等都是知交好友,孟浩然曾与李白出游,归去时,李 白目送孟浩然直至他和他乘的小船消失在天边,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流。后来,李白写作《赠孟浩然》诗,诗中对其评价颇高,唐人皆以孟浩然为归
隐的榜样,而孟浩然的文风也被广为称赞。杜甫曾有诗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 诗句句皆堪传。白居易作诗《游襄阳怀孟浩然》: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想 起孟浩然自己做过的一首诗,《田园作》: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孟浩然不 仅诗文字字精妙,广为流传,更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依然不肯舍弃文人的风 骨,也难怪赢得了众人的尊敬,连李白赞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了
隐的榜样,而孟浩然的文风也被广为称赞。杜甫曾有诗云:复忆襄阳孟浩然,清 诗句句皆堪传。白居易作诗《游襄阳怀孟浩然》:清风无人继,日暮空襄阳。想 起孟浩然自己做过的一首诗,《田园作》:冲天羡鸿鹄,争食羞鸡鹜。孟浩然不 仅诗文字字精妙,广为流传,更是在怀才不遇的情况下,依然不肯舍弃文人的风 骨,也难怪赢得了众人的尊敬,连李白赞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