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二,推尔塔体制的作用。尽管雅尔塔体制存有种种缺陷。但是。毋唐讳言,战后几十年,它在维护什界和平方而还是发挥了作 用。无论是两大阵营对峙还是关苏争霸,该体制的基本框架都未被突破,就连该体制的解体也是在和平状态下进行的。现在。雅尔塔 体制虽被打破,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在某些地方甚至十分明显。 第三,核武器的出现。核武器的出现是马克思和列宁生前都未曾预料到的。这种武器本来是作为战争工具而制造出来的,但是, 它的力达到能够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整个人类自身,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掌捏核武器者准也不敢贸然将其投入使 用。这就使核武器从反面起到了抑制战争的作用。近年来,冷战时期的一些事实逐萧被披露出来:少数核大国曾分别有过使用核武器 的动议,但这些动议最后都流产了。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早已注意到核武器对战争的制约作用,他认为关苏的核武器爱灭人类恐怕 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桔,因而使双方在没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谁也不敢先动手 第四,世界尚未形成新的战争策源地。传统理论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是现 代战争的策源地。依据这一理论,我们曾认为美国是战争策源地,企图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来,苏联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我们也 按照这一理论,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并认为苏联比关国有更大的危险性,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无论当年的反关或反苏,都有 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问题是我们当时对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的估计却明显过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重新估计形 势,改变了“成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同时,我国逐渐以“反对霸权主义”取代了反帝和反对社会帝国主义的口号,提出“精权主义 是世界不安宁的主要根源”,从而发展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的观点。直到现在,反对霸权主义依然是我国重要对外战略 方针之一 必须充分肯定,“和平与发展论”的提出与坚持是重要的历史贡献,因为它标志着中国内政与外交战略与政镜发生了重大转变。 但是,用和平与发展来定义时代似乎欠妥。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与对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判断紧密相关,但时代是另一个问愿。 以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明确提出当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认为在现实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成争与革命”的浪湖就基本 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维持总体和平环境已达半个多世纪,冷战后,这种发服趋势也没有改变 也有学者提出, “和平与发展”范式需要超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当复杂,不是用“时代主题”或者“机通与挑战并存”这 样的术语能够简单概括的。联合因发展观念的更新与丰富就反映了这一趋势。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为了进一步丰高这一纲领,推动实我的发展,联合国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制定了四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1961年 12月19日,第16屈联大一致决议将60年代定为执行“联合国国际发展战略”的发展十年,其重点在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方 面。这一时期的发展观念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0年代,人们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提出了质疑,在 这一背景下,1970年10月24日,第25届联大制定了第二个发展十年战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反映社会政治发展的指标,如公平 地分配收入和财高,就业、发展科技等。在国际关系方面,该战略强调创立一个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为此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的官方援助应达到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1980年12月5日第35届联大发表的80年代发展十年战略进一步确认了上述思想。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发展纲领中,体现出了“人”的发展问题,强调发展首先必须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使全体人民充分参与发展 过程。1990年12月21日,第5届联大又启动了第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将生态平 衡引入发展问题,具体确立了6个相互有内在联系的战略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加快发展过程,改进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制,稳定 世界经济、健全国际和国家两缓宏观管理,加强国际发展合作,注重解决最不发达因家存在的问思· 90年代初,联合国一度忙于维和等行动,疏于发展问避。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下,1997年联合国正式发布了一份全面阐述发 展问题的里程碑式的文件一一《发展纲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了发展观念。这种新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人 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补充,包括确认发展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强调发展应当思及全体公民等原则,第二, 强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荣的和谐的发展观。第三,强调发展的综合性,提出了“发展文化”概念,从而把发展观念的方方 面而整合到一个综合概念框架里。 总之,“和平与发展”面对着一个在慨有的基础上大步超越的问题。在判断世界形势与趋势问题上,仅强调和平与发展两方面是 不够的。世界面对的挑战早已超出了和平与发展两大方面,人类家园、人权改善、非西方文明的存续、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等问愿己 经追在眉睫,特别是环境问愿,已经是人类面对的比战争与恐怖事件更严重的最大桃战。世界首脑《仟年宜言》也已经把环境、人权 与和平、发展并列为联合因的四大首要目标,同时赋予和平与发展更新的含义。这是世界政治的一项重要的积极变化: 第二,雅尔塔体制的作用。尽管雅尔塔体制存有种种缺陷,但是,毋庸讳言,战后几十年,它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还是发挥了作 用。无论是两大阵营对峙还是美苏争霸,该体制的基本框架都未被突破,就连该体制的解体也是在和平状态下进行的。现在,雅尔塔 体制虽被打破,但其影响依然存在,在某些地方甚至十分明显。 第三,核武器的出现。核武器的出现是马克思和列宁生前都未曾预料到的。这种武器本来是作为战争工具而制造出来的,但是, 它的威力达到能够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整个人类自身,这就产生了一种新的可能性:掌握核武器者谁也不敢贸然将其投入使 用。这就使核武器从反面起到了抑制战争的作用。近年来,冷战时期的一些事实逐渐被披露出来:少数核大国曾分别有过使用核武器 的动议,但这些动议最后都流产了。实际上,邓小平同志早已注意到核武器对战争的制约作用,他认为美苏的核武器毁灭人类恐怕还 办不到,但有本事把世界打得乱七八糟,因而使双方在没有胜利把握的情况下谁也不敢先动手。 第四,世界尚未形成新的战争策源地。传统理论认为,帝国主义就是战争,只要帝国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帝国主义是现 代战争的策源地。依据这一理论,我们曾认为美国是战争策源地,企图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来,苏联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我们也 按照这一理论,称苏联为社会帝国主义,并认为苏联比美国有更大的危险性,是最危险的战争策源地。无论当年的反美或反苏,都有 其必然性和必要性,问题是我们当时对爆发世界大战的危险性的估计却明显过高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同志重新估计形 势,改变了“战争不可避免”的观点。同时,我国逐渐以“反对霸权主义”取代了反帝和反对社会帝国主义的口号,提出“霸权主义 是世界不安宁的主要根源”,从而发展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的观点。直到现在,反对霸权主义依然是我国重要对外战略 方针之一。 必须充分肯定,“和平与发展论”的提出与坚持是重要的历史贡献,因为它标志着中国内政与外交战略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但是,用和平与发展来定义时代似乎欠妥。我们所处的时代虽然与对和平与发展的趋势判断紧密相关,但时代是另一个问题。 以何方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明确提出当今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认为在现实中,20世纪50年代以后“战争与革命”的浪潮就基本 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题。世界维持总体和平环境已达半个多世纪,冷战后,这种发展趋势也没有改变。 也有学者提出,“和平与发展”范式需要超越。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相当复杂,不是用“时代主题”或者“机遇与挑战并存”这 样的术语能够简单概括的。联合国发展观念的更新与丰富就反映了这一趋势。联合国的宗旨之一是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 会进步。为了进一步丰富这一纲领,推动实践的发展,联合国在20世纪60年代~90年代制定了四个发展十年的国际发展战略。1961年 12月19日,第16届联大一致决议将60年代定为执行“联合国国际发展战略”的发展十年,其重点在提高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方 面。这一时期的发展观念可以概括为“发展=经济增长+社会变革”。70年代,人们对这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提出了质疑,在 这一背景下,1970年10月24日,第25届联大制定了第二个发展十年战略,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增加了反映社会政治发展的指标,如公平 地分配收入和财富,就业、发展科技等。在国际关系方面,该战略强调创立一个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重要性,为此规定发达国家对发展 中国家的官方援助应达到占其国民生产总值的0.7%。1980年12月5日第35届联大发表的80年代发展十年战略进一步确认了上述思想。特 别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发展纲领中,体现出了“人”的发展问题,强调发展首先必须满足人的基本需要,使全体人民充分参与发展 过程。1990年12月21日,第45届联大又启动了第四个发展十年国际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了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并将生态平 衡引入发展问题,具体确立了6个相互有内在联系的战略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加快发展过程,改进国际货币、金融、贸易体制,稳定 世界经济、健全国际和国家两级宏观管理,加强国际发展合作,注重解决最不发达国家存在的问题。 90年代初,联合国一度忙于维和等行动,疏于发展问题。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下,1997年联合国正式发布了一份全面阐述发 展问题的里程碑式的文件——《发展纲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拓展了发展观念。这种新的变化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以人 为本,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发展观得到进一步补充,包括确认发展权是一项基本人权,强调发展应当惠及全体公民等原则。第二, 强调可持续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共荣的和谐的发展观。第三,强调发展的综合性,提出了“发展文化”概念,从而把发展观念的方方 面面整合到一个综合概念框架里。 总之,“和平与发展”面对着一个在既有的基础上大步超越的问题。在判断世界形势与趋势问题上,仅强调和平与发展两方面是 不够的。世界面对的挑战早已超出了和平与发展两大方面,人类家园、人权改善、非西方文明的存续、科学技术的社会后果等问题已 经迫在眉睫,特别是环境问题,已经是人类面对的比战争与恐怖事件更严重的最大挑战。世界首脑《千年宣言》也已经把环境、人权 与和平、发展并列为联合国的四大首要目标,同时赋予和平与发展更新的含义,这是世界政治的一项重要的积极变化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