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还有学者认为:时代问题首先不是对事实的认定问题,面是价值观和政策选择问题。时代问题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或者 说得更透一点,是我们国内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我们对时代的界定,面不是相反,如何划分时代,我们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列 宁主义认为,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苹命的时代。这是我们之所以产生“时代问题”的起点。如果是这样,那么首先要 弄清这个时代是香己结束,何时结束。如果没有结束,那我们今天还是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苹命的时代,不过好像没有人这样认 定。如果己经结束了,那么是以什么为标志结束的。新时代的名称至少也应当同上一个时代的内通有所连接。我们说“后冷战时 期”就是因为对冷战结束后的时代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有人说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技术时代、多极化时代、媒体时代、网络 时代等等,都各有其对照物、参照系。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有: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基本稳定:人类面临生态 失衡、自然资源短缺、传染病等日益严重的共同威胁:因家之间和国家内部贫官悬殊扩大:民族和宗教矛所突出:各因民主化进程相 互影响:等等。主题词是“全球化”,想要用一两个限定词将“时代”规范起来,难免有局限性。 国外对时代问题也莫哀一是,关田《外交政策》季刊2000年夏季号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新时代命名》的文章。该杂志请了十位世 界著名人士来谈新时代的标志特点,结果十个人提了十种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全球科技霸权时代”、“致府权力逐渐弱化的信息革 命时代”、“具有强烈的中世纪色彩的时代”、“资本主宰世界和平的时代”、“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一个在 国际范围内缺乏平等公民权利的时代”等等。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对时代的特征会有不同的描述。 2.时代划分的标准以及时代的矛后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时代观”和“和平与发展时代”之何的争论。 “大时代观”认为:认识时代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历史理论为基础。按照这一理论,时代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形态的质的转 变。迄今,人类历史主要包括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等几种主要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演进的动力来自不同生 产方式所单通的基本矛届运动以及社会表现方式一阶级斗争。只有站在这一历史高度,抓住基本矛,才能深刻地理解和平与发暖问 恩产生的缘由和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具体而言,资本的不断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早已指出,这是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因此,资本主义矛盾始 终具有国内和国际两种性质。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被带到各种社会领域,矛后的内容、特点以及“舞台”也会 随之发生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既表现在国内政治领域里,也日益带有世界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政治革命的胜利 并没有彻底打断国际资本链条本身,随着新独立国家的政治革命和改造任务基本结束,经济苹命和建设任务便提到日程上来。这一 务的展开,以及由此出现的对国际资本、技术的需求,促使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融入国际市场并利用市场的手段来发 展自己,使原来由资本扩张产生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转化为不平等的南北关系,原米适用于民族民主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的战争 与革命的政治形势,现在则转化为发展中国家为经济建设而力争和平与发展的政治形势。可见,当前出现的“和平与发展”现象,是 由马克思主义揭示出来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所规定的大时代的发展链条中的、自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必要的 环节。 主张“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要论据是:第一,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和列宁的时代理论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 讲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而列宁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形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等问题有机地结合志 来,构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理论,我们对时代的认识主要应当依据列宁的时代理论。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本身发 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由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带有本质性的新特点,成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重要因。此 外,还应看到世界玫治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等新因素的出现。第三,从战略上讲,把时代仅仅视为跨度几百 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社会形态的变更,显然不符合列宁的思想,不利于无产阶级政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策 略。第四,讲和平与发展时代,并非说和平与发展就是定式,就不存在矛后,更不是否定国际政治的阶级内容,只是说世界总体环境 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阶级斗争的内容因此发生了变化,就世界范围而言,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维 世界和平和促进社会发展。 上述讨论表明,对当代世界主题的时论提出了如何看待整个世界的时代性变革的问题。事实上,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 命”而成为当代世界主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是人类社会和国际体系双重发展变革的结果。认识这种变革,要注意从世界整体的 高度来观察阶级一民族一国家这三大主体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和整合关系。既要看到阶级、意识形态还有学者认为:时代问题首先不是对事实的认定问题,而是价值观和政策选择问题。时代问题是政治问题而不是学术问题。或者 说得更透一点,是我们国内的中心任务决定了我们对时代的界定,而不是相反,如何划分时代,我们似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列 宁主义认为,20世纪初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时代。这是我们之所以产生“时代问题”的起点。如果是这样,那么首先要 弄清这个时代是否已结束,何时结束。如果没有结束,那我们今天还是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不过好像没有人这样认 定。如果已经结束了,那么是以什么为标志结束的。新时代的名称至少也应当同上一个时代的内涵有所连接。我们说“后冷战时 期”就是因为对冷战结束后的时代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有人说现在是经济全球化时代、高技术时代、多极化时代、媒体时代、网络 时代等等,都各有其对照物、参照系。当前国际社会的主要特征有:全球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和大国关系基本稳定;人类面临生态 失衡、自然资源短缺、传染病等日益严重的共同威胁;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贫富悬殊扩大;民族和宗教矛盾突出;各国民主化进程相 互影响;等等。主题词是“全球化”,想要用一两个限定词将“时代”规范起来,难免有局限性。 国外对时代问题也莫衷一是。美国《外交政策》季刊2000年夏季号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新时代命名》的文章。该杂志请了十位世 界著名人士来谈新时代的标志特点,结果十个人提了十种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全球科技霸权时代”、“政府权力逐渐弱化的信息革 命时代”、“具有强烈的中世纪色彩的时代”、“资本主宰世界和平的时代”、“存在着许多模糊和不确定因素的时代”、“一个在 国际范围内缺乏平等公民权利的时代”等等。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对时代的特征会有不同的描述。 2. 时代划分的标准以及时代的矛盾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大时代观”和“和平与发展时代”之间的争论。 “大时代观”认为:认识时代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宏观历史理论为基础。按照这一理论,时代主要是指人类社会形态的质的转 变。迄今,人类历史主要包括了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本主义的等几种主要社会经济形态。历史演进的动力来自不同生 产方式所蕴涵的基本矛盾运动以及社会表现方式—阶级斗争。只有站在这一历史高度,抓住基本矛盾,才能深刻地理解和平与发展问 题产生的缘由和历史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的基本矛盾仍然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具体而言,资本的不断扩张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征之一。马克思早已指出,这是一场世界性的运动。因此,资本主义矛盾始 终具有国内和国际两种性质。随其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也被带到各种社会领域,矛盾的内容、特点以及“舞台”也会 随之发生变化。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既表现在国内政治领域里,也日益带有世界性。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政治革命的胜利 并没有彻底打断国际资本链条本身,随着新独立国家的政治革命和改造任务基本结束,经济革命和建设任务便提到日程上来。这一任 务的展开,以及由此出现的对国际资本、技术的需求,促使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融入国际市场并利用市场的手段来发 展自己,使原来由资本扩张产生的殖民地与宗主国的关系转化为不平等的南北关系,原来适用于民族民主革命及社会主义革命的战争 与革命的政治形势,现在则转化为发展中国家为经济建设而力争和平与发展的政治形势。可见,当前出现的“和平与发展”现象,是 由马克思主义揭示出来的资本主义必然要转变为社会主义的历史规律所规定的大时代的发展链条中的、自十月革命以后形成的必要的 环节。 主张“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要论据是:第一,应当把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理论和列宁的时代理论区分开来。马克思主义更多的是 讲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而列宁把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帝国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形势和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等问题有机地结合起 来,构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意义的理论,我们对时代的认识主要应当依据列宁的时代理论。第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本身发 生了阶段性的部分质变,由传统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有了一些带有本质性的新特点,成为和平与发展时代的重要因素。此 外,还应看到世界政治力量对比的巨大变化、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等新因素的出现。第三,从战略上讲,把时代仅仅视为跨度几百 年甚至需要更长时间的社会形态的变更,显然不符合列宁的思想,不利于无产阶级政党随着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战略策 略。第四,讲和平与发展时代,并非说和平与发展就是定式,就不存在矛盾,更不是否定国际政治的阶级内容,只是说世界总体环境 的特征发生了变化,阶级斗争的内容因此发生了变化,就世界范围而言,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已经不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而是维护 世界和平和促进社会发展。 上述讨论表明,对当代世界主题的讨论提出了如何看待整个世界的时代性变革的问题。事实上,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 命”而成为当代世界主题有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它是人类社会和国际体系双重发展变革的结果。认识这种变革,要注意从世界整体的 高度来观察阶级—民族—国家这三大主体的复杂的互动关系,以及它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矛盾和整合关系。既要看到阶级、意识形态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