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 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 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都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20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 48000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 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 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 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到1947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81000多平方公里。 (2)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 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 70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 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 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 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 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 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 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 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 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禿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 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 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 元141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1420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 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 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 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 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 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 四川等地采运楠木。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 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2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6年,耗用的木 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 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 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 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亶父的诗,颂扬了亶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亶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8 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 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 1589 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 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都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 20 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 48000 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 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 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 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到 1947 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 81000 多平方公里。 (2) 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 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 70 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 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 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 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 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 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 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 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 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秃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 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 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 元 1416 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 1420 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 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 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 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 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 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 四川等地采运楠木。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 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 22 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 6 年,耗用的木 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 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 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 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一 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亶父的诗,颂扬了亶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亶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