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于国土保安相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迅速扭转我国 林业当前的被动局面,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发展林业,必须按照林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当前,针对我国林业面临两大困境的现状, 为尽快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实现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应遵循对林业采取“经济 扶持”的原则,变重取轻投为轻取重投,使得老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新林区得以顺利开发,各重点的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工程得以加速建成,林产工业得以长足的发展。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各级林业领导部门正在制订到2010年的林 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从林业的特点出发,对发展林业还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林业也像国民经济其 它部门一样,必须实现现代化。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多方面,至少包括生产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经营 现代化,如各种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森林资源的扩大和合理配置,林区道路网密度的提高等等):生产 按现代化(如林木良种化,培育集约化,林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技术等等)及森林经营管理上 的现代化,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指标,林业法制的建设等方面,林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当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所有林业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 标 131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 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3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 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髙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 2500~7500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 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 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 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 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 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 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 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己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 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 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 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2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7 于国土保安相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迅速扭转我国 林业当前的被动局面,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发展林业,必须按照林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当前,针对我国林业面临两大困境的现状, 为尽快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实现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应遵循对林业采取“经济 扶持”的原则,变重取轻投为轻取重投,使得老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新林区得以顺利开发,各重点的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工程得以加速建成,林产工业得以长足的发展。 从现在到 2010 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各级林业领导部门正在制订到 2010 年的林 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从林业的特点出发,对发展林业还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林业也像国民经济其 它部门一样,必须实现现代化。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多方面,至少包括生产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经营 现代化,如各种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森林资源的扩大和合理配置,林区道路网密度的提高等等);生产 按现代化(如林木良种化,培育集约化,林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技术等等)及森林经营管理上 的现代化,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指标,林业法制的建设等方面,林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当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所有林业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 标。 1.3.1 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 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 3 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 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高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 2500~7500 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 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 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 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 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 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 破坏。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 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 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 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 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 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 2 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了。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