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林学概论讲义 绪论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 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 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林学概论则是这门学科的综合的、概括的论述。它可以作为 切未来林业工作者的知识入门,也可以成为与林业有关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常识基础。因此这本《林学概 论》中以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主要内容 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 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 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有时也可称之为营林科学*,尤其 是现在对于森林的重新认识,已经把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森林经营中,重视的不是砍伐而 是科学的经营手段。 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原始天然 林,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 林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调节、改造自然环境从而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 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林业是一项古老的经营事业,但林业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古代的林业主要是开发 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中世纪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及森林资源渐次 减少,局部地区出现缺林少材现象,人们开始关心森林的恢复和培育,保护森林和人工种植 森林逐渐成为林业的经营内容。近代的林业认识到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材的永续利用的必要 性,要使开发利用森林和培育保护森林保持相对的均衡,开始把林业经营放在比较科学的基 础之上。现代的林业则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 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 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授与学习这门课程均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 性教学环节。林学又是一门与浩繁的生物界及多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掌握这门学科 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 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综合,得出适当的结论,以解决 林业生产上的问题。任何教条式的生硬套用,或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盲目行动都将是十分有 害的 第一章森林的基本知识 1森林的概念 森林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般人都知道“众木为林”,汉《淮南子》一书中, 就把“木丛曰林”作为森林的定义。但那只是人们认识森林的感性时期,很是肤浅。后来有“大地之上 树木丛生,谓之森林”之说。把森林看成活树的集聚:又有“森林是林木和林地的总称’的定义,把林
1 Od..>..林学概论讲义 绪论 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 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 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林学概论则是这门学科的综合的、概括的论述。它可以作为 一切未来林业工作者的知识入门,也可以成为与林业有关的其他工作人员的常识基础。因此这本《林学概 论》中以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的基本知识作为主要内容。 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 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 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有时也可称之为营林科学*,尤其 是现在对于森林的重新认识,已经把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森林经营中,重视的不是砍伐而 是科学的经营手段。 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原始天然 林,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 林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调节、改造自然环境从而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 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林业是一项古老的经营事业,但林业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古代的林业主要是开发 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中世纪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及森林资源渐次 减少,局部地区出现缺林少材现象,人们开始关心森林的恢复和培育,保护森林和人工种植 森林逐渐成为林业的经营内容。近代的林业认识到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材的永续利用的必要 性,要使开发利用森林和培育保护森林保持相对的均衡,开始把林业经营放在比较科学的基 础之上。现代的林业则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 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 林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讲授与学习这门课程均力求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 性教学环节。林学又是一门与浩繁的生物界及多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掌握这门学科 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 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综合,得出适当的结论,以解决 林业生产上的问题。任何教条式的生硬套用,或违背基本科学原理的盲目行动都将是十分有 害的. 第一章 森林的基本知识 1.1 森林的概念 森林是一个简单的名词,又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一般人都知道“众木为林”,汉《淮南子》一书中, 就把“木丛曰林”作为森林的定义。但那只是人们认识森林的感性时期,很是肤浅。后来有“大地之上 树木丛生,谓之森林”之说。把森林看成活树的集聚;又有“森林是林木和林地的总称’的定义,把林
木和林地视为统一体,在认识森林上大大进了一步。一直到当代,把森林看作是一种“生物地理群落 或“生态系统”。更好地揭露了森林的本质,这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博采众多的森林定义,归纳成简短的文字。可以说: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 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改造)环境,形成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要理解这个定义,必须理解以下四方面的意义:(1)乔木树种为主;(2)具有一定面积:(3)具有 定密度:(4)生态系统整体 森林必须以乔木为主,这可以看作是人们的习惯标准,它不应是严格的本质的因素,因 为不少灌木树种在不同地区条件下可以生长的比某些乔木树种还高。我们可以理解为:乔木 无疑组成森林,而灌木往往构不成森林。这里要看它们对外境的影响程度『建群作用」明显 与否,联系森林资源调査工作,灌木算不算森林,实践中还欠统一。目前没有定论,暴马丁香最高可达14m 高,但无法称为森林。 定的面积.也是说这片林木对周围环境是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果面积小、林木数 量少,郡落产生不了对环境的朗显影响,是不能称为森林的。 定密度和一定面积紧密相关。一般认为,面积再大的果园不能称为森林,其原因就是 稀疏的树木,不能形成群体环境而明显的影响周围地区。但密度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形成森 林内部的结构和塑造林木的良好作用。 生态系统整体,是以上三方面因素形成的综合指标。林木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着外界环 境,这个相互作用,不是更新造林时就具有的,也不是在森林发育的任何时期两方面的作用 都是均衡的。环境决定了林木能否生存,幼苗或幼树影响环境能力很弱,只有郁闭成林,对 环境的作用才明显起来。此时,森林更加稳定,生物量逐渐增加,食物链(网)更加完整, 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强,形成有区别的、有独特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 12森林的作用 森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2.1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森林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还能生产果品、药材、皮毛、松香、栲胶、紫胶、樟脑、桐油 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当然现代森林的主要生产功能还是表现为它是一个巨大的原材料供应 者。木材及木制品(各种人造板、压缩木、纤维纸浆等)在建筑、交通、采掘、轻纺、水利电力筹许多生产 部门是不可缺少的物资。本材的化学加工产品[酒精、糠醛、木焦油、松香、松节油等等及各种林副产品(桐 油、生漆、樟脑、白蜡及各种果品、药材、毛皮等等)也是重要的原材料及出口物资 中国有繁多的经济林木树种,林副产品极为丰富。被称之为木本粮食的有:板栗、柿子、枣等:产食 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油料树种有:油茶、油橄榄、文冠果、油桐、乌桕等:芳香原料和调味佐料有:樟树、 桉树、八角、玫瑰、丁香等。属于美味山珍的有蘑菇、木耳、竹笋等,特产品有生漆、紫胶、白蜡等。还 有大量的中草药材,多种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产品的丰富多彩,实在是举不胜举。这些产品从需要上讲 不仅在国内牵涉到各行各业,不可缺少;而且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是国家重要的出口物
2 木和林地视为统一体,在认识森林上大大进了一步。一直到当代,把森林看作是一种“生物地理群落” 或“生态系统”。更好地揭露了森林的本质,这已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概念。 博采众多的森林定义,归纳成简短的文字。可以说:森林是以乔木树种为主的具有一定面积和密度的 木本植物群落,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改造)环境,形成独特的(有区别的)生态系统整体。 要理解这个定义,必须理解以下四方面的意义:(1)乔木树种为主;(2)具有一定面积;(3)具有一 定密度;(4)生态系统整体。 森林必须以乔木为主,这可以看作是人们的习惯标准,它不应是严格的本质的因素,因 为不少灌木树种在不同地区条件下可以生长的比某些乔木树种还高。我们可以理解为:乔木 无疑组成森林,而灌木往往构不成森林。这里要看它们对外境的影响程度『建群作用』明显 与否,联系森林资源调查工作,灌木算不算森林,实践中还欠统一。目前没有定论,暴马丁香最高可达 14m 高,但无法称为森林。 —定的面积.也是说这片林木对周围环境是否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如果面积小、林木数 量少,郡落产生不了对环境的朗显影响,是不能称为森林的。 一定密度和—定面积紧密相关。一般认为,面积再大的果园不能称为森林,其原因就是 稀疏的树木,不能形成群体环境而明显的影响周围地区。但密度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形成森 林内部的结构和塑造林木的良好作用。 生态系统整体,是以上三方面因素形成的综合指标。林木受环境的制约又影响着外界环 境,这个相互作用,不是更新造林时就具有的,也不是在森林发育的任何时期两方面的作用 都是均衡的。环境决定了林木能否生存,幼苗或幼树影响环境能力很弱,只有郁闭成林,对 环境的作用才明显起来。此时,森林更加稳定,生物量逐渐增加,食物链(网)更加完整, 生态系统的功能加强,形成有区别的、有独特特征的森林生态系统。 1.2 森林的作用 森林不仅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2.1 森林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森林能够提供大量木材和其它林产品,还能生产果品、药材、皮毛、松香、栲胶、紫胶、樟脑、桐油、 橡胶等具有很大经济价值的产品。当然现代森林的主要生产功能还是表现为它是—个巨大的原材料供应 者。木材及木制品(各种人造板、压缩木、纤维纸浆等)在建筑、交通、采掘、轻纺、水利电力筹许多生产 部门是不可缺少的物资。本材的化学加工产品[酒精、糠醛、木焦油、松香、松节油等等]及各种林副产品(桐 油、生漆、樟脑、白蜡及各种果品、药材、毛皮等等)也是重要的原材料及出口物资。 中国有繁多的经济林木树种,林副产品极为丰富。被称之为木本粮食的有:板栗、柿子、枣等;产食 用油和工业用油的油料树种有:油茶、油橄榄、文冠果、油桐、乌桕等;芳香原料和调味佐料有:樟树、 桉树、八角、玫瑰、丁香等。属于美味山珍的有蘑菇、木耳、竹笋等,特产品有生漆、紫胶、白蜡等。还 有大量的中草药材,多种稀有珍贵的野生动物。产品的丰富多彩,实在是举不胜举。这些产品从需要上讲, 不仅在国内牵涉到各行各业,不可缺少;而且其中许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声誉,是国家重要的出口物 资
森林中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仅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就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50%。在我国的森林中 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又有很多油料植物,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现代的森林仍然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能源生产者。由于森林的面积大,同化层厚,又是多年生,它所 固定的日光能量很大。据估计,地球上全部森林积累的生物量(以干物质计)为一万六干多亿吨,约占全 部陆地生物量的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每年净生产量约为七百亿吨,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65% 森林在史前的地质年代里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实质上我们现在所用的煤和石油等能源基本上都是过去的 森林所固定积聚的日光能。用木材作为能源约占全世界总能源消费约5%,特别是在第三世界,近80%的 木材消耗是直接用于能源的。近年来,由于世界上一些化石能源渐渐枯竭,森林作为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 1.2.2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森林是土壤的绿色保护伞。茂密的枝叶能够截留降雨,减弱水流对土壤的冲刷: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枯 枝落叶层,如同一层松软的海绵覆盖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水,又能固定土壤;庞大的根系纵横交错,对土 壤有很强的粘附作用。另外,森林还能抵御风暴对土壤的侵蚀。我国的有关观测结果表明,有林地水土流 失量比荒坡地小得多。森林能够蓄水保肥,消洪补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森林是巨型蓄水库。降雨落到树下的枯枝落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会被蓄积起来,就像水库蓄 水一样。雨过天晴,大量的水分又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森 林对于减轻旱涝灾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是山区、丘陵区的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后,降落的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 沟坡下流,沖刷土壤,使土壤和水分一起流失的现象。它是一种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灾害。水土流失 区,由于肥沃土壤不断随水流失,最终使千里沃土变为瘠薄不毛之地,(黄土高原)从而丧失农业生产的 基本条件。被冲刷下泄的泥沙,经过辗转搬运,填入下游的水库、湖泊,或淤塞江河、渠道,或堆积入海 河口,减少了水库、湖泊的蓄水容量,阻碍了洪水的畅通流泄,很容易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 被冲刷的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力很差,降雨后很快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迅速流走,而土壤内部能够 涵养的水分很少,因而泉源枯竭,河湖水量减少,甚至干涸。被冲刷的土壤面积愈大,地表的径流量也就 愈大,形成洪水的时间也愈短。这就使下游河流的河水易涨易落,使良性河流变为恶性河流。这也是造成 水旱灾謇频籌的一个原因。在坡度陡峭的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时还会发生塌坡和泥石流灾害, 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估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有150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流失的土 壤约50亿吨,流失的土壤养分约相当于四五千万吨化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古代森林密布,土地肥沃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和对森林的长期破坏,致使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千里沃野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16亿吨,使黄河下 游河床每年淤高10厘米,给华北平原造成严重洪水威胁。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绝对量虽然比西北黄 土高原少得多,但是因为土层原来不厚,从其后果的严重性来看,也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3 森林中有极其丰富的物种资源,仅热带雨林中的物种就占地球上全部物种的 50%。在我国的森林中, 既有大量的食用植物,又有很多油料植物,还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现代的森林仍然是地球上一个重要的能源生产者。由于森林的面积大,同化层厚,又是多年生,它所 固定的日光能量很大。据估计,地球上全部森林积累的生物量(以干物质计)为一万六干多亿吨,约占全 部陆地生物量的 90%,地球上全部森林的每年净生产量约为七百亿吨,约占全部陆地年净生产量的 65%。 森林在史前的地质年代里曾经起过巨大的作用,实质上我们现在所用的煤和石油等能源基本上都是过去的 森林所固定积聚的日光能。用木材作为能源约占全世界总能源消费约 5%,特别是在第三世界,近 80%的 木材消耗是直接用于能源的。近年来,由于世界上一些化石能源渐渐枯竭,森林作为一种可以再生的能源, 正在引起越来越大的重视。 1.2.2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森林是土壤的绿色保护伞。茂密的枝叶能够截留降雨,减弱水流对土壤的冲刷;林下的草本植物和枯 枝落叶层,如同一层松软的海绵覆盖在土壤表面,既能吸水,又能固定土壤;庞大的根系纵横交错,对土 壤有很强的粘附作用。另外,森林还能抵御风暴对土壤的侵蚀。我国的有关观测结果表明,有林地水土流 失量比荒坡地小得多。森林能够蓄水保肥,消洪补枯。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 森林是巨型蓄水库。降雨落到树下的枯枝落叶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里,会被蓄积起来,就像水库蓄 水一样。雨过天晴,大量的水分又通过树木的蒸腾作用,蒸发到大气中,使林区空气湿润,降水增加。森 林对于减轻旱涝灾害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水土流失也叫土壤侵蚀,是山区、丘陵区的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后,降落的雨水不能就地消纳,顺 沟坡下流,冲刷土壤,使土壤和水分一起流失的现象。它是一种严重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灾害。水土流失 区,由于肥沃土壤不断随水流失,最终使千里沃土变为瘠薄不毛之地,(黄土高原)从而丧失农业生产的 基本条件。被冲刷下泄的泥沙,经过辗转搬运,填入下游的水库、湖泊,或淤塞江河、渠道,或堆积入海 河口,减少了水库、湖泊的蓄水容量,阻碍了洪水的畅通流泄,很容易造成江河洪水泛滥成灾。另一方面, 被冲刷的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力很差,降雨后很快形成地表径流,绝大部分降水迅速流走,而土壤内部能够 涵养的水分很少,因而泉源枯竭,河湖水量减少,甚至干涸。被冲刷的土壤面积愈大,地表的径流量也就 愈大,形成洪水的时间也愈短。这就使下游河流的河水易涨易落,使良性河流变为恶性河流。这也是造成 水旱灾害频繁的一个原因。在坡度陡峭的山区和黄土高原地区,降雨集中时还会发生塌坡和泥石流灾害, 使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损失。 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十分严重,据估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有 150 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流失的土 壤约 50 亿吨,流失的土壤养分约相当于四五千万吨化肥。中国西北黄土高原古代森林密布,土地肥沃,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自春秋战国以来,历代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开发和对森林的长期破坏,致使 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千里沃野变成了支离破碎的千沟万壑。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高达 16 亿吨,使黄河下 游河床每年淤高 10 厘米,给华北平原造成严重洪水威胁。南方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的绝对量虽然比西北黄 土高原少得多,但是因为土层原来不厚,从其后果的严重性来看,也是丝毫不能忽视的
森林在水分循环中起到了“绿色天然水库”的作用,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地处四川北部丘陵的 盐亭县林山乡,从1972年开始年年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营造了桤树、桕树混交林530多公顷,森林面 积占全乡总面积的43%。随着树木长大成林,地下的贮水量显著增加。造林后第四年,原来已经枯竭的山 泉又重新出水,同时出现新泉162处。1978年虽然遇上严重干旱,但是由于有了泉水抗旱,粮食亩产仍然 保持在350公斤以上,比造林前的产量提高了1倍多。 1.23防风固沙,护田保土 风蚀也是土壤流失的一种灾害。风力可以吹失表土中的肥土和细粒,使土壤移动、转移。在风沙危害 严重的地区,更是风起沙飞,往往埋没了农田和村庄。风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更为普遍。在防护林和林带 的保护下,可以防止和减轻风的危害。当刮风时,气流受到林木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 绕过,一部分气流透过林间枝叶,分割成许多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了弱风。据 各地观测表明,一条10米高的林带,在其背风面150米范围内,风力平均降低50%以上:在250米范围 以内,降低30%以上。1981年5月10~13日,内蒙古赤峰县出现一场持续68小时的11级暴风。这个县 的太平地乡由于有较好的防护林网和成片固沙林的保护,全乡除了林带缺口附近和边缘地带的1000亩农 地遭受严重灾害以外,其它6.5万亩农田苗全苗壮,秋收总产量仍然达到无灾的1980年的水平。与这个 乡相邻的哈拉道口乡,由于大部分土地没有营造防风林带,播种的6.2万亩农田,在这次暴风中有4.7万 亩的活土层被风揭光。有的地块被沙埋了半尺以上。 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召乡,历史上这一带原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明、清以来由于大量垦荒、弃耕,草 原迅速沙化,新中国成立前,流动沙丘占到总面积的一半。1958年以后治沙种树,建立起2000多公顷乔 木、灌木和饲料(或草)三结合的牧场,仅乔木就有133万棵。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这里测定 的数据:每亩流动沙丘种240丛沙柳、沙蒿,种后4年就能固定沙丘,使近地表的风速由8级降为5级 每亩种旱柳50株,灌木和草200丛,沙丘5年固定,8级风削弱为3~4级,每亩旱柳一年又可收130公 斤干树叶作饲料。造林种草后,全乡畜牧由1958年的4.9万头,发展到1978年的8.6万多头。 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还能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中国广大中 原和华北平原是小麦的主要产区,每年5、6月份小麦灌浆时期,常常受到干热风的侵袭而使小麦逼熟、 减产。在林网保护下的农田比无林网农田,小麦产量可以提高25%。 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在结构合理的防护林带背风面的15-20倍林带高度的范围内,森林的这种防 护作用是明显的。如果将林带联成体网,并与衬宅植树、成片造林结合起来,形成防护林体系,则其效果 将更为显著。 所谓森林的社会功能和效益,首先是指森林能美化、净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游憩场所。 随着世界人口集中(都市化)的发展进程及世界森林资源的减缩,这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有许多发 达国家已把相当大面积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以满足生态平衡和群众游憩方面的需求。我国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所开展,特别是在一些大中城市附近,对个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有迫切的要求 国外有些人还把森林的社会效益理解为开发林区.发展交通、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以林为中心的整个 林区社会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领域。综上所述,森林作为一个陆地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产、防护、社会各方面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培育、保护、经营管理好森林就是要充
4 森林在水分循环中起到了“绿色天然水库”的作用,雨多它能吞,雨少它能吐。地处四川北部丘陵的 盐亭县林山乡,从 1972 年开始年年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营造了桤树、柏树混交林 530 多公顷,森林面 积占全乡总面积的 43%。随着树木长大成林,地下的贮水量显著增加。造林后第四年,原来已经枯竭的山 泉又重新出水,同时出现新泉 162 处。1978 年虽然遇上严重干旱,但是由于有了泉水抗旱,粮食亩产仍然 保持在 350 公斤以上,比造林前的产量提高了 1 倍多。 1.2.3 防风固沙,护田保土 风蚀也是土壤流失的一种灾害。风力可以吹失表土中的肥土和细粒,使土壤移动、转移。在风沙危害 严重的地区,更是风起沙飞,往往埋没了农田和村庄。风对农作物的直接危害更为普遍。在防护林和林带 的保护下,可以防止和减轻风的危害。当刮风时,气流受到林木的阻挡和分割,迫使一部分气流从树梢上 绕过,一部分气流透过林间枝叶,分割成许多方向不同的小股气流,风力互相抵消,强风变成了弱风。据 各地观测表明,一条 10 米高的林带,在其背风面 150 米范围内,风力平均降低 50%以上;在 250 米范围 以内,降低 30%以上。1981 年 5 月 10~13 日,内蒙古赤峰县出现一场持续 68 小时的 11 级暴风。这个县 的太平地乡由于有较好的防护林网和成片固沙林的保护,全乡除了林带缺口附近和边缘地带的 1000 亩农 地遭受严重灾害以外,其它 6.5 万亩农田苗全苗壮,秋收总产量仍然达到无灾的 1980 年的水平。与这个 乡相邻的哈拉道口乡,由于大部分土地没有营造防风林带,播种的 6.2 万亩农田,在这次暴风中有 4.7 万 亩的活土层被风揭光。有的地块被沙埋了半尺以上。 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召乡,历史上这一带原是水草丰美的地方。明、清以来由于大量垦荒、弃耕,草 原迅速沙化,新中国成立前,流动沙丘占到总面积的一半。1958 年以后治沙种树,建立起 2000 多公顷乔 木、灌木和饲料(或草)三结合的牧场,仅乔木就有 133 万棵。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在这里测定 的数据:每亩流动沙丘种 240 丛沙柳、沙蒿,种后 4 年就能固定沙丘,使近地表的风速由 8 级降为 5 级; 每亩种旱柳 50 株,灌木和草 200 丛,沙丘 5 年固定,8 级风削弱为 3~4 级,每亩旱柳一年又可收 130 公 斤干树叶作饲料。造林种草后,全乡畜牧由 1958 年的 4.9 万头,发展到 1978 年的 8.6 万多头。 防护林带和农田林网不仅能够降低风速,还能增加和保持田间湿度,减轻干热风的危害。中国广大中 原和华北平原是小麦的主要产区,每年 5、6 月份小麦灌浆时期,常常受到干热风的侵袭而使小麦逼熟、 减产。在林网保护下的农田比无林网农田,小麦产量可以提高 25%。 许多地区的实践证明,在结构合理的防护林带背风面的 15—20 倍林带高度的范围内,森林的这种防 护作用是明显的。如果将林带联成体网,并与衬宅植树、成片造林结合起来,形成防护林体系,则其效果 将更为显著。 所谓森林的社会功能和效益,首先是指森林能美化、净化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游憩场所。 随着世界人口集中(都市化)的发展进程及世界森林资源的减缩,这个方面的需求也越来越突出。有许多发 达国家已把相当大面积的森林划为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以满足生态平衡和群众游憩方面的需求。我国 近年来在这方面的工作也有所开展,特别是在—些大中城市附近,对个发挥森林的社会效益有迫切的要求。 国外有些人还把森林的社会效益理解为开发林区.发展交通、增加社会就业机会,促进以林为中心的整个 林区社会的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领域。综上所述,森林作为一个陆地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在生产、防护、社会各方面都起着重大的作用。培育、保护、经营管理好森林就是要充
分发挥这几方面的效益,为人类服务。 森林在改变大气候方面的作用,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对于森林能增加水平降水这 点是肯定的,但对于森林能否增加垂直降水是有争论的.尽管如比,已经岀现了一些森林破坏后引起大气 候恶化或増加森林覆被改善了大气候的实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基础。重要的是,森林确实 能改善邻近地段的小气候,如减少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减少平流寒害,干热风危害及地表风 蚀的危害, (1)林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较小,一般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是由于林冠的阻挡,林内获得 太阳辐射能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到林内: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 冬夏温差小,林内最高气温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气温又比空旷地稍高或略低。(2)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 林地显著减小,一般只相当于无林地的2/5至45。这是因为生长期间的林内气温、土温较低,风速很小, 相对湿度大。同时林地有死地被物覆盖,土壤疏松,非毛管性孔隙较多,阻滞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散发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大气成分平衡的主要调节者。森林是庞大的氧气制造厂。人类、动物和一些微生 物都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工业燃烧更要大量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然是无毒气体, 但是空气中的含量达到0.05%时,人呼吸了就感到不适,高到4%时就会出现头痛、耳鸣、呕吐症状。树 木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1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1吨二氧化碳,释放出0.73 吨氧气,可供1000人呼吸:城市里每个居民只要有10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全部吸收掉呼出的 二氧化碳。但是城市由于工厂、车辆和生活等方面排出二氧化碳量高,实际每人需要30~40平方米森林 绿地 如果大气中的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则不但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还可能引起地球气温上 升.冰山溶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恶果。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样才能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并具有强大的固碳作用。要维持大气的成分平衡,主 要靠绿色植物,尤其要靠森林。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由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由19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前的260~280ppm增加到1988年的350pm18别,预计到21世纪中期 将达到600ppm左右359。世界各地的观测资料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现在正以 Ippm/y的速度 增加。因为温室气体对太阳光几乎是透明的,但却强烈地吸收红外热辐射,它们在大气中的存在减少了地 球表面向外层空间散失热量,从而使低层地球大气和地面变暖。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温室气体的存在,地 球表面的温度应该是18℃,而温室气体的存在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使地面的平均温度达到15℃,这足以 说明温室气体的増温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所有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率并不高,但是其存活时 间却长达120~150y,这使得它成为近年来气温升高贡献率最大的一种温室气体。日前,研究人员在大气层 的顶部发现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温室气体,尽管它的含量现在还十分的少,这种气体阻碍热辐射逃逸出地球 的能力至少是二氧化碳的17500倍,并且研究人员已经基本确定该气体是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科学家 发现这种气体是SF5CF3,现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这种气体目前正以每年6%的速 率在增加,如果仍旧以这样的速率发展的话,用不了多久它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10。 1.2.5森林是良好的吸尘器
5 分发挥这几方面的效益,为人类服务。 森林在改变大气候方面的作用,目前在理论上还没有完全解决.例如,对于森林能增加水平降水这一 点是肯定的,但对于森林能否增加垂直降水是有争论的.尽管如比,已经出现了一些森林破坏后引起大气 候恶化或增加森林覆被改善了大气候的实例,可以为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提供基础。重要的是,森林确实 能改善邻近地段的小气候,如减少温差,增加空气湿度,降低风速,减少平流寒害,干热风危害及地表风 蚀的危害, (1)林内的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相差较小,一般特点是冬暖夏凉。这是由于林冠的阻挡,林内获得 太阳辐射能较少,空气湿度大,日间林外热空气不易传导到林内:夜间林冠又起到保温作用,所以昼夜、 冬夏温差小,林内最高气温低于林外空旷地,最低气温又比空旷地稍高或略低。(2)林内的地表蒸发比无 林地显著减小,一般只相当于无林地的 2/5 至 4/5。这是因为生长期间的林内气温、土温较低,风速很小, 相对湿度大。同时林地有死地被物覆盖,土壤疏松,非毛管性孔隙较多,阻滞了土壤中的水分向大气散发。 森林是地球生物圈中大气成分平衡的主要调节者。森林是庞大的氧气制造厂。人类、动物和一些微生 物都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工业燃烧更要大量消耗氧气,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虽然是无毒气体, 但是空气中的含量达到 0.05%时,人呼吸了就感到不适,高到 4%时就会出现头痛、耳鸣、呕吐症状。树 木的光合作用能大量吸收二氧化碳和放出氧气。1 公顷的阔叶林,一天可以吸收 1 吨二氧化碳,释放出 0.73 吨氧气,可供 1000 人呼吸;城市里每个居民只要有 10 平方米的森林绿地面积,就可以全部吸收掉呼出的 二氧化碳。但是城市由于工厂、车辆和生活等方面排出二氧化碳量高,实际每人需要 30~40 平方米森林 绿地。) 如果大气中的氧气不足,二氧化碳的浓度过高,则不但对人体健康有害,而且还可能引起地球气温上 升.冰山溶化,海平面上升等严重恶果。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 这样才能使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保持平衡,并具有强大的固碳作用。要维持大气的成分平衡,主 要靠绿色植物,尤其要靠森林。 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由于工业化的飞速发展,使得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逐年增加。大气中二氧 化碳的浓度由 19 世纪末的产业革命前的 260~280ppm 增加到 1988 年的 350ppm[8,31],预计到 21 世纪中期 将达到 600 ppm 左右[34,35,9]。世界各地的观测资料表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现在正以 1ppm/y 的速度 增加。因为温室气体对太阳光几乎是透明的,但却强烈地吸收红外热辐射,它们在大气中的存在减少了地 球表面向外层空间散失热量,从而使低层地球大气和地面变暖[6]。研究表明如果没有温室气体的存在,地 球表面的温度应该是-18℃,而温室气体的存在及其温室效应的影响使地面的平均温度达到 15℃,这足以 说明温室气体的增温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在所有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增温效率并不高,但是其存活时 间却长达 120~150y,这使得它成为近年来气温升高贡献率最大的一种温室气体。日前,研究人员在大气层 的顶部发现一种非常有效的新温室气体,尽管它的含量现在还十分的少,这种气体阻碍热辐射逃逸出地球 的能力至少是二氧化碳的 17500 倍,并且研究人员已经基本确定该气体是由于人为原因所造成的。科学家 发现这种气体是 SF5CF3,现在对全球变暖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关紧要的,但这种气体目前正以每年 6%的速 率在增加,如果仍旧以这样的速率发展的话,用不了多久它就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10]。 1.2.5 森林是良好的吸尘器
携带各种粉尘的气流遇到森林,风速就会降低,一部分尘粒降落地面,另一部分就被树叶上的绒毛、 粘液和油脂等粘住。每公顷森林平均毎年能吸收粉尘50~80吨。城市中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要比非 绿化地区少一半以上。放出负离子,保健作用强大,森林浴一森林吸氧 吸附尘埃。尘埃、煤烟、炭粒、铅粉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长时间呼吸带有这些污染物的空气, 能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以至矽肺等病。树木茂密的枝叶能够降低风速,而且叶表面不平,多绒毛,能分泌 粘性油脂及汁液,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吸附大量飘尘。一般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364吨,每公顷云 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尘32吨。据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在南京市的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37.1% 1.2.6森林是自然界的卫生保健医生 每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滤毒器。在光合作用中,叶面上的气孔敞开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随着空气进 入叶组织,储存在植物体内: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气体则是纯净而无毒的。吸毒杀菌。许多树木和植 物能分泌出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可把浓度不大的有毒气体吸收,避免达 到有害的浓度。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大、抗性强的树种有:加杨、国槐、桑树、泡桐、紫穗槐、垂柳、 大叶黄杨、龙柏、青桐、厚壳、夹竹桃、罗汉松、喜树等,松林每天可从1立方米空气中吸收2毫克的 二氧化硫,1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及某些果树的吸氟、 抗氟能力比较强,是良好的浄化空气树种。黑胡桃、法国梧桐、柠檬、复叶槭、柏木、白皮松、柳杉 稠李、雪松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磨碎的0.1克稠李冬芽,能在一秒钟内杀死苍蝇。 1.2.7森林是绿色的隔音墙 噪声是一种物理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枝叶茂密的树冠,表面粗糙的树干,对噪声有很 强的吸收和消减作用。减少噪音。噪音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害,它能使人烦恼和不安,损害人的听力和 智力。当噪音达到80分贝时,就能使人感到疲倦和不安:达到120分贝时,就使人耳朵产生疼痛感。林 木有减轻噪音的作用,一般40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10~15分贝 总之,森林既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屏障。那么,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它 13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的林业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不但在保护森林的必要性和行政措施方面在二、三千年前的古书中早 有叙述,就是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我国 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频繁的战争、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加速了森 林资源破坏,使我国的林业直到解放前夕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林业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无论在造林、经营、采运、加工等的生产规模和 技术方面,还是在林业人才的培养,科研的开展,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政策、法令的制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的进步。我国的现有造林规模在世界上堪称是最大的,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 名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落后的,表现在森林覆被率低、造林保 存率低、木材生长量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和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多年来指导思想 些偏差和投入产出失调,使我国林业面临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两大困境。如任其发展,必将不利
6 携带各种粉尘的气流遇到森林,风速就会降低,一部分尘粒降落地面,另一部分就被树叶上的绒毛、 粘液和油脂等粘住。每公顷森林平均每年能吸收粉尘 50~80 吨。城市中绿化地带空气的含尘量,要比非 绿化地区少一半以上。 放出负离子,保健作用强大,森林浴―森林吸氧。 吸附尘埃。尘埃、煤烟、炭粒、铅粉等,是城市的主要污染物质。长时间呼吸带有这些污染物的空气, 能使人感染呼吸道疾病以至矽肺等病。树木茂密的枝叶能够降低风速,而且叶表面不平,多绒毛,能分泌 粘性油脂及汁液,而使大粒灰尘沉降,吸附大量飘尘。一般每公顷松林每年可滞留灰尘 36.4 吨,每公顷云 杉林每年可吸附灰尘 32 吨。据南京林产工业学院在南京市的测定,绿化地的灰尘比空旷地减少 37.1%- 60%。 1.2.6 森林是自然界的卫生保健医生 每一片树叶就是一个滤毒器。在光合作用中,叶面上的气孔敞开着,空气中的有毒物质随着空气进 入叶组织,储存在植物体内;而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气体则是纯净而无毒的。吸毒杀菌。许多树木和植 物能分泌出杀死结核、赤痢、伤寒、白喉等多种病菌的杀菌素,可把浓度不大的有毒气体吸收,避免达 到有害的浓度。对二氧化硫的吸收量大、抗性强的树种有:加杨、国槐、桑树、泡桐、紫穗槐、垂柳、 大叶黄杨、龙柏、青桐、厚壳、夹竹桃、罗汉松、喜树等,松林每天可从 1 立方米空气中吸收 20 毫克的 二氧化硫,1 公顷柳杉每年可吸收 720 公斤二氧化硫。泡桐、梧桐、大叶黄杨、女贞及某些果树的吸氟、 抗氟能力比较强,是良好的净化空气树种。黑胡桃、法国梧桐、柠檬、复叶槭、柏木、白皮松、柳杉、 稠李、雪松等,有很强的杀菌能力,磨碎的 0.1 克稠李冬芽,能在一秒钟内杀死苍蝇。 1.2.7 森林是绿色的隔音墙 噪声是一种物理污染,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枝叶茂密的树冠,表面粗糙的树干,对噪声有很 强的吸收和消减作用。 减少噪音。噪音是现代城市的一种公害,它能使人烦恼和不安,损害人的听力和 智力。当噪音达到 80 分贝时,就能使人感到疲倦和不安;达到 120 分贝时,就使人耳朵产生疼痛感。林 木有减轻噪音的作用,一般 40 米宽的林带,可以减低噪音 10~15 分贝。 总之,森林既是一座绿色的宝库,又是人类生存环境的绿色屏障。那么,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它 呢? 1.3 我国的森林资源 我国的林业经营有悠久的历史。不但在保护森林的必要性和行政措施方面在二、三千年前的古书中早 有叙述,就是只有一定生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但是,长期的封建统治束缚了我国 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再加上频繁的战争、落后的农业经营方式、外国殖民者的侵略,加速了森 林资源破坏,使我国的林业直到解放前夕仍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解放后三十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和人 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林业走上了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无论在造林、经营、采运、加工等的生产规模和 技术方面,还是在林业人才的培养,科研的开展,组织机构的设置及政策、法令的制订等方面都取得了巨 大的进步。我国的现有造林规模在世界上堪称是最大的,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在世界上也是享有盛 名的。但是,从总体来看,我国的林业生产和科学技术水平还是很落后的,表现在森林覆被率低、造林保 存率低、木材生长量低、木材综合利用率低和森林资源消耗量大等方面。特别是由于多年来指导思想的一 些偏差和投入产出失调,使我国林业面临森林资源危机和林区经济危困两大困境。如任其发展,必将不利
于国土保安相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迅速扭转我国 林业当前的被动局面,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发展林业,必须按照林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当前,针对我国林业面临两大困境的现状, 为尽快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实现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应遵循对林业采取“经济 扶持”的原则,变重取轻投为轻取重投,使得老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新林区得以顺利开发,各重点的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工程得以加速建成,林产工业得以长足的发展。 从现在到2010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各级林业领导部门正在制订到2010年的林 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从林业的特点出发,对发展林业还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林业也像国民经济其 它部门一样,必须实现现代化。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多方面,至少包括生产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经营 现代化,如各种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森林资源的扩大和合理配置,林区道路网密度的提高等等):生产 按现代化(如林木良种化,培育集约化,林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技术等等)及森林经营管理上 的现代化,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指标,林业法制的建设等方面,林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当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所有林业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 标 131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 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3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 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髙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 2500~7500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 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 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 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 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 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 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 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己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 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 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 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2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
7 于国土保安相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影响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必须迅速扭转我国 林业当前的被动局面,实现林业的健康发展,这是摆在每一个林业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 发展林业,必须按照林业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办事,在指导思想上要明确遵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 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及“森林资源永续利用”的原则。在当前,针对我国林业面临两大困境的现状, 为尽快扭转我国森林资源下降的趋势,实现森林生态和林业经济的良性循环,还应遵循对林业采取“经济 扶持”的原则,变重取轻投为轻取重投,使得老林区得以休养生息,新林区得以顺利开发,各重点的速生 丰产用材林基地和防护林建设工程得以加速建成,林产工业得以长足的发展。 从现在到 2010 年,我国林业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发展阶段,各级林业领导部门正在制订到 2010 年的林 业发展战略目标和措施.从林业的特点出发,对发展林业还要有一个更长远的考虑,林业也像国民经济其 它部门一样,必须实现现代化。林业现代化的内容有多方面,至少包括生产手段和条件的现代化以及经营 现代化,如各种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森林资源的扩大和合理配置,林区道路网密度的提高等等);生产 按现代化(如林木良种化,培育集约化,林产品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的现代化技术等等)及森林经营管理上 的现代化,资源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手段,方法和指标,林业法制的建设等方面,林业教育和科 学研究当然也必须相应地跟上去。实现林业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所有林业工作者为之奋斗的目 标。 1.3.1 中国森林资源的历史演变 据考证,中国古代是一个多森林的国家。从第四纪最末一次冰期以后,中国天然植被的分布,从东南 向西北大致是森林、草原及荒漠 3 个地带,森林地带主要是森林,草原、荒漠地带也有天然森林分布。现 在森林植被稀少的西北黄土高原,古代也是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据泥炭沼孢粉的分析证明,北京郊区在 2500~7500 年前,分布着以栎属为主的松、榆、椴、桦、槭、鹅耳枥、朴、核桃、榛等针阔叶混交林。但 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对森林开发利用的规模扩大和对森林的种种破坏,以致森林面积逐步缩小或消 失。长期的历史过程说明,森林消失和减少是先从平原开始的,进而扩展到人烟稠密的附近山区,直到交 通沿线的深山高山区。新中国建立以前,中国遗留下来的森林多分布在边远山区,就是这样演变的结果。 中国古代和近代森林资源所受到的破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扩展农耕,毁坏森林 森林本来是人类栖息、生存、繁衍的场所。但是到新石器时代,人类学会了用火和兴起原始农业以后, 就采用了烧毁森林的刀耕火种方法扩展耕地。传说尧时大地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影响农业的发展。为了 解决这个问题,尧令舜采取措施,“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孟子》)既然指派专人 掌火,可见当时放火焚烧山林的规模已经很不小了。这种做法以后一直相沿成俗,至今中国有些地方还仍 然放火烧山,毁林开荒种粮。农业地区的扩大,森林地区也就相对缩小,因此也就意味着森林受到相当的 破坏。 古代发展农业,最早多在平原地区,平原地区的森林因而也就最先受到破坏,以至于消失。陕西的关 中平原,晋南的汾涑流域,河南的伊洛河下游以及太行以南地区,春秋时期有相当多的森林。但是由于这 些地方适宜发展农业,同时人口众多,土地开垦进展迅速,到秦汉时期已是“富者田连阡陌”(《汉书》卷 二十四上《货殖列传》董仲舒语),除了关中平原有些皇家园林和竹林外,基本上没有什么森林了。华北 平原中南部,战国时代人口比较多,开拓桑林草原的速度也比较快,因而已有“宋(古国名,建都今河南 商丘南)无长木”的记载。到公元前 2 世纪末,山东山地丘陵西麓,已经是“颇有桑麻之业,无林泽之饶” 了。黄土高原的陇东、陕北、晋西北及宁夏南部、内蒙古毛乌素沙地和东胜一带,古来是处于农牧业交替
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 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1589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 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都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20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 48000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 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 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 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到1947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81000多平方公里。 (2)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 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 70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 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 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 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 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 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 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 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 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禿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 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 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 元1416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1420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 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 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 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 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 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 四川等地采运楠木。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 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2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6年,耗用的木 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 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 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 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亶父的诗,颂扬了亶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亶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
8 变动的地带。从秦代以后多次向这个地区移民屯垦,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明清时代,这里不仅平原没 有“弃地”,就是丘陵沟壑以至山区坡地,也都在开垦之列。公元 1589 年(明神宗万历十五年),在雁门三 关以南的山西镇和陕西都司(包括陕西行都司防区)共屯田 20 多万顷,神宗万历二十年又在延绥镇屯田 48000 余顷。处在吕梁山林区的山西永宁(今离石县)等地,屯田有的“错列在万山之中,冈阜相连”;有 的更是“锄山为田”,由永宁到延绥之间,“即山之悬崖峭壁,无尺寸不耕”。山西芦芽山西面的兴县,到清 代中叶还是举火焚烧丛翳的山林,垦荒播种。现在这个地区到处是千沟万壑、光山秃岭,成为水土流失最 严重的地区,长期以来毁林种粮是主要原因之一。长江流域扩展耕垦始于东汉,比起北方时间为晚。但是 到南宋时期,高山耕耘已有“层层而上至顶”的景况。而且在以后的历代中,垦山耕种的情况愈来愈严重, 到 1947 年,全流域的森林面积仅有 81000 多平方公里。 (2) 统治阶级大兴土木,大肆砍伐森林 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历代封建王朝在政权确立之后,都要大兴土木,修建富丽豪华的宫殿、 苑囿、官署、宅第,使森林遭到大面积的破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咸阳附近修建有名的阿房宫,征集 70 多万人砍伐蜀、楚等地的森林,正如唐代诗人杜牧所说:“蜀山兀,阿房出”,说明当时秦岭一带山林所 受到的破坏是非常严重的。洛阳是东汉魏晋诸王朝的故都,由于历经战乱,使这座城市多次沦为废墟,又 多次重新兴建。北魏迁都洛阳时仿照前代旧居,另建新都,其规模的宏大,为当时黄河流域少有的都会。 隋唐两代建都长安,同时把洛阳定为东都。在建设这两座都城时,他们和北魏建都洛阳一样,都是因袭前 代旧名,重新建城。而且隋唐两代长安的建筑比北魏洛阳的规模更为宏大,耗用的木材更多。这些木材无 疑是从各地采伐来的,仅就长安附近来说,唐代除了在宝鸡、眉县、周至、户县等地附近山中采伐以外, 还远到岐山、陇山和当时岚州(今岚县)、胜州(今内蒙古准格尔旗、达拉特旗、伊金霍洛旗、东胜一带)。 像岐山这样不高的山,到北宋时就变成了赭色的土山。宋代在开封建都时所用木材,有取自湖南长沙所产 的杉,也有衡阳、道县、零陵、常德、澧县等地的珍贵树种梌、槠、楠、樟等。近地因洛阳附近黄河南北 的山岭都成了童山秃岭,不得不远去吕梁山采伐,而破坏最严重的是渭河上游的森林。据记载,北宋王朝 刚一建立,到秦陇之间采伐木材的人就络绎不绝,除了私采私贩的以外,每年采得的大木在万株以上,竟 使当时开封城内的良木堆积如山。明清两代在北京建都所耗费的木材十分惊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从公 元 1416 年开始,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造新的宫殿苑囿,到 1420 年宫殿建筑才基本完工。为了从江南各地 大量采伐木材,曾“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可见对森林砍伐的规模是相当大的。明代对山西北部雁门、偏 关之间长城附近森林的破坏,也是一个典型例证。这里本是北方的重要边防地区,山势高险,林木茂盛, 明初达到了“人鲜径行,骑不能入”的程度。可是到了明代中叶,北京的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将士,当地居 民,群起砍伐,采伐的人“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据说,单是每年贩运到北京的木 材,就不下百余万根。清代为了整修扩建北京紫禁城的建筑群,除在各省索取木材外,更是经年不息地在 四川等地采运楠木。历代封建皇帝,生前要修建富丽堂皇的宫殿、苑囿、庙坛供自己享用,死后还要大规 模地修建陵寝。仅以明代万历皇帝朱翊钧修建定陵为例,从他 22 岁开始,修建时间长达 6 年,耗用的木 材几乎遍及全国各省。 (3) 战火摧残 由于战争而毁坏大森林,在历史上也是不乏其例的。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曾经发生过无数次大大 小小的战争。木材是战争中必备的物资,大军到处往往要开路、架桥,砍伐林木。同时在战术上,交战双 方常常利用森林作为掩护,以便进攻对方,取得战争的胜利,由此而引起对森林的破坏。《诗经》里有一 首西周朝廷祭祀先祖亶父的诗,颂扬了亶父治国的功绩。其中一段就说到亶父在讨伐异族时,采取先伐掉
进军途中的柞棫,开通道路的办法,这样就便于出兵,征服了敌人。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 曾下令把小国有莘(今河南陈留)的森林砍掉。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在这个战役中,东吴 大将陆逊利用火攻,烧掉刘备设置在从四川巫山到彝陵深山密林里的40多座营寨,同时也烧掉了沿途五 六百里的大面积森林。统治阶级在镇压历次的农民起义中,毁坏森林、清除起义军活动的隐蔽体,也是他 们惯常采用的手段。东汉时,马援奉命围剿寻阴山区农民起义军,曾有这样的献策:“除其竹木,譬如婴 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虮虱无所复依。”河北省山区在北宋时森林还是茂密的,但宋、辽、金及元代 的统治者,害怕人民啸聚山林,反抗官府,对这一地区的山林大肆破坏。清代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 革命,清兵“兵燹所至,无木不伐”。广州附近的白云山、罗浮山等地的森林,以及长江流域湖北以下各省 的不少森林,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大损失。其中湖南衡阳、衡南等地的广阔森林,就是在这次被焚烧毁坏 以后,长期不能恢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砍伐、焚烧森林,使多数省 区的森林受到破坏,其木材损失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10%以上 (4).帝国主义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各种资源。最早侵入的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在17 世纪中叶同其他帝国主义者相勾结,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东北 边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富饶森林资源。然而,沙皇 帝国主义还不满足,他们在黑龙江北岸立足以后,又肆意伸入中国境内采伐木材,把黑龙江南岸沿岸10 多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得净光 20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修路所用木材、机车燃料和数万名修路职工的烧柴等,全 部依靠砍伐附近的森林来供给。与此同时,俄、日、英、美、瑞典等国的伐木商也乘机而入,对铁路两侧 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在本世纪初的20多年中,把从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沿线将近50公里范围内的原始 森林全部毁掉。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战败的情况下与日本签订条约,把经营南满铁路、安奉铁路以及 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的权力,转让给日本。在前后不过30年的时间里,沿铁路两侧50公里以内的森林,都 被砍伐净尽;被砍最远的距离,有的竟达百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中日合办的鸭绿 江采木公司,掠走中国大量木材。“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对东北的森林资源进 步大肆掠夺。在东北被侵占的14年中,共掠夺采伐木材6400万立方米,约为当时东北林区森林总蓄积 量的2%,采伐面积不少于400万公顷。此外,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还有中国台湾省、海南省等地的 森林资源。 1.3.2现状 由于森林具有巨大的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相社会效益,所以森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 资源的多少和好坏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关系密切。我国按自然条件来说,有一半以上的国 土(主要在东南半壁)适合于森林生长,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广袤的森林,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不合理经营活 动的破坏,造成了近代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局面。建国五十多年来,虽经党和政府的倡导及人民群众的 多方努力,在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终因科技落后、法治不严、某些阶段的政策 失误等种种原因,使这方面的成效受到限制,不够理想。 根据第五扰森林资源情查统计结果,全国合计林业用地面积26947万公顷,森林面积 1589409万公顷,全国合计森林覆事为1655%(其中,经济林夏率211%竹林腔率045);括 立木总蘑积量124878639万立方米森林薜积量110669.14万方米。全国合计针叶面积698579万公
9 进军途中的柞棫,开通道路的办法,这样就便于出兵,征服了敌人。春秋时期,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 曾下令把小国有莘(今河南陈留)的森林砍掉。三国时有“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故事。在这个战役中,东吴 大将陆逊利用火攻,烧掉刘备设置在从四川巫山到彝陵深山密林里的 40 多座营寨,同时也烧掉了沿途五 六百里的大面积森林。统治阶级在镇压历次的农民起义中,毁坏森林、清除起义军活动的隐蔽体,也是他 们惯常采用的手段。东汉时,马援奉命围剿寻阴山区农民起义军,曾有这样的献策:“除其竹木,譬如婴 儿头多虮虱,而剃之荡荡,虮虱无所复依。”河北省山区在北宋时森林还是茂密的,但宋、辽、金及元代 的统治者,害怕人民啸聚山林,反抗官府,对这一地区的山林大肆破坏。清代曾国藩为了镇压太平天国的 革命,清兵“兵燹所至,无木不伐”。广州附近的白云山、罗浮山等地的森林,以及长江流域湖北以下各省 的不少森林,都在这一时期受到重大损失。其中湖南衡阳、衡南等地的广阔森林,就是在这次被焚烧毁坏 以后,长期不能恢复。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侵入中国华北、华中、华南,到处砍伐、焚烧森林,使多数省 区的森林受到破坏,其木材损失约占全国总蓄积量的 10%以上。 (4).帝国主义掠夺 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侵入中国,肆意掠夺中国各种资源。最早侵入的沙皇俄国帝国主义,在 17 世纪中叶同其他帝国主义者相勾结,强迫腐败的清朝政府,先后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去中国东北 边疆 150 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强占了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富饶森林资源。然而,沙皇 帝国主义还不满足,他们在黑龙江北岸立足以后,又肆意伸入中国境内采伐木材,把黑龙江南岸沿岸 10 多公里范围内的森林砍得净光。 20 世纪初,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中东铁路,修路所用木材、机车燃料和数万名修路职工的烧柴等,全 部依靠砍伐附近的森林来供给。与此同时,俄、日、英、美、瑞典等国的伐木商也乘机而入,对铁路两侧 的森林资源进行掠夺,在本世纪初的 20 多年中,把从满洲里至绥芬河铁路沿线将近 50 公里范围内的原始 森林全部毁掉。日俄战争结束后,俄国在战败的情况下与日本签订条约,把经营南满铁路、安奉铁路以及 在鸭绿江右岸伐木的权力,转让给日本。在前后不过 30 年的时间里,沿铁路两侧 50 公里以内的森林,都 被砍伐净尽;被砍最远的距离,有的竟达百里。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中日合办的鸭绿 江采木公司,掠走中国大量木材。“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中国东北,对东北的森林资源进 一步大肆掠夺。在东北被侵占的 14 年中,共掠夺采伐木材 6400 万立方米,约为当时东北林区森林总蓄积 量的 2%,采伐面积不少于 400 万公顷。此外,受到日本帝国主义掠夺的还有中国台湾省、海南省等地的 森林资源。 1.3.2 现状 由于森林具有巨大的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相社会效益,所以森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自然资源,森林 资源的多少和好坏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国计民生关系密切。我国按自然条件来说,有一半以上的国 土(主要在东南半壁)适合于森林生长,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广袤的森林,但由于长期的战争和不合理经营活 动的破坏,造成了近代森林资源少而不均的局面。建国五十多年来,虽经党和政府的倡导及人民群众的 多方努力,在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终因科技落后、法治不严、某些阶段的政策 失误等种种原因,使这方面的成效受到限制,不够理想。 根据第五次森林资源清查统计结果,全国合计林业用地面积 26329.47 万公顷,森林面积 15894.09 万公顷,全国合计森林覆盖率为 16.55%(其中,经济林覆盖率 2.11%,竹林覆盖率 0.45%); 活 立木总蓄积量 1248786.39 万立方米,森林蓄积量 1126659.14 万立方米。全国合计针叶面积 6985.79 万公
顷,薜积量63670.86万立方米;叶林面积649.78万公顷,着量644978万立方米。(按郁闭度 0.1-0.2之间计算) 从上述基本森林资源数字可见,我国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但由于我国土地辽阔,人口 众多,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满足国家建设及人民生活需要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又是非常贫乏的。与世界 森林资源相比,我国土地总面积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7%,人口近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森林面积 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1%,林木总蓄积仅占世界林木总蓄积的2.9%。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计算,全国 人均有林地为0.12公顷,蓄积9.1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8%和13%。因此,属于少林国 家之列。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够均匀、结构不够合理、林地生产力较低的缺陷。全园林分平均每 公顷蓄积90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每公顷110立方米的81.8%:全国林分平均生长量为1.8立方米(公 顷/年),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先进国家的相应指标(新西兰7.5立方米,奥地利6.12方米,联邦德国55 立方米,瑞典3.3立方米,美国3.1方大米,日本3.1立方米) 从另一角度看,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有些有利方面。我国的宜林地面积较大,说明有较大的扩大森林资 源的潜力。我国地跨纬度幅度大,垂直高差也大,气候类型多样,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复杂,树种资源极为 丰富,森林中其它有用动植物资源出很丰富。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无论是从林地的热量条 件及水分条件来看,还是从林地的土壤条件来看,都具有能使林木速生丰产的巨大潜力。所有这些都有利 于我国森林资源的恢复、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33森林资源特点 (1)种类丰富、总量可观 我国是森林植被类型最为多样化的国家,森林植物的组成种类相当复杂。在我国广袤的林区和众多的森 林公园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分布着高等植物32×104种,其中特有珍稀野生植物就达1×10余种 林间栖息着特有珍稀野生动物100余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我国是木本植物最为丰 富的国家之一,共有115科、302属、7000多种;世界上95%以上的木本植物属在我国都有代表种分布。在 中国森林植物中,属于本土特有种的植物也甚多,共有3科、196属、1000多种。为此,从物种总数和生物 特有性程度的角度我国已被列入世界上12个“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之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植物学家统计,中国有种子植物2 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的有8000余种,仅乔木树种就有2000多种,而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 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全球约有30 属,而中国就占有20属、近200种。其中有8个属为中国特有,他国所无。8个特有属为水杉属、银杉属、 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200属之多,其中有 大量特有树种,如珙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等。 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稀有树种,例如,水杉、银杏、银杉、铁杉、油杉、红豆杉、白豆 杉、台湾杉、金钱松、陆均松、水松、雪松、竹叶松、竹柏、福建柏、珙棡、山茘枝、香果树、银鹊树、 紫檀、降香黄檀、格木、蚬木、樟木、楠木、红木、柚木、轻木、铁力木、黄杨木、天目姜子、海南石梓、 桃花心木、花榈木、青皮、坡垒、红椿、绿楠、青钩栲、木荷、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杉木、树蕨等 等。这些珍贵稀有树种,都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和工艺雕刻上不可缺少的良材美木。这些树种,绝 大多数都分布在中国南方林区。这是因为南方林区有更多的适宜各类树种生长的条件 (2)经济林木异常丰富 中国森林资源中的再一个特点是,经济林资源非常丰富。在全部经济林中,有大量木本粮油林、果木
10 顷,蓄积量 632670.86 万立方米; 阔叶林面积 6449.78 万公顷,蓄积量 6449.78 万立方米。(按郁闭度 0.1-0.2 之间计算) 从上述基本森林资源数字可见,我国森林资源的绝对数量还是很可观的,但由于我国土地辽阔,人口 众多,从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满足国家建设及人民生活需要来看,我国森林资源又是非常贫乏的。与世界 森林资源相比,我国土地总面积约占世界土地总面积的 7%,人口近世界总人口的五分之一,而森林面积 仅占世界森林面积的 4.1%,林木总蓄积仅占世界林木总蓄积的 2.9%。按人口平均占有量计算,全国 人均有林地为 0.12 公顷,蓄积 9.1 立方米,分别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 18%和 13%。因此,属于少林国 家之列。我国的森林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够均匀、结构不够合理、林地生产力较低的缺陷。全园林分平均每 公顷蓄积 90 立方米,相当于世界平均每公顷 110 立方米的 81.8%;全国林分平均生长量为 1.8 立方米(公 顷/年),远远低于世界上林业先进国家的相应指标(新西兰 7.5 立方米,奥地利 6.12 方米,联邦德国 5.5 立方米,瑞典 3.3 立方米,美国 3.1 方大米,日本 3.1 立方米)。 从另一角度看,我国的森林资源也有些有利方面。我国的宜林地面积较大,说明有较大的扩大森林资 源的潜力。我国地跨纬度幅度大,垂直高差也大,气候类型多样,森林植被类型比较复杂,树种资源极为 丰富,森林中其它有用动植物资源出很丰富。我国的一些地区,特别是南方地区,无论是从林地的热量条 件及水分条件来看,还是从林地的土壤条件来看,都具有能使林木速生丰产的巨大潜力。所有这些都有利 于我国森林资源的恢复、发展和质量的提高。 1.3.3 森林资源特点 (1) 种类丰富、总量可观 我国是森林植被类型最为多样化的国家,森林植物的组成种类相当复杂。在我国广袤的林区和众多的森 林公园内,具有丰富的动植物区系,分布着高等植物 3.2×104 种,其中特有珍稀野生植物就达 1×104 余种, 林间栖息着特有珍稀野生动物 100 余种。种类的丰富程度仅次于马来西亚和巴西。我国是木本植物最为丰 富的国家之一,共有 115 科、302 属、7000 多种;世界上 95%以上的木本植物属在我国都有代表种分布。在 中国森林植物中,属于本土特有种的植物也甚多,共有 3 科、196 属、1000 多种。为此,从物种总数和生物 特有性程度的角度,我国已被列入世界上 12 个“生物高度多样性”国家之一。 中国是世界上森林树种、特别是珍贵稀有树种最多的国家。据中国植物学家统计,中国有种子植物 2 万余种,其中,属于森林树种的有 8000 余种,仅乔木树种就有 2000 多种,而材质优良、树干高大通直、 经济价值高、用途广的乔木树种约有千余种。针叶类的松、杉种,是构成北半球的主要树种,全球约有 30 属,而中国就占有 20 属、近 200 种。其中有 8 个属为中国特有,他国所无。8 个特有属为水杉属、银杉属、 金钱松属、水松属、台湾杉属、油杉属、福建柏属和杉木属。阔叶树种更为丰富,达 200 属之多,其中有 大量特有树种,如珙桐属、杜仲属、旱莲属、山荔枝属、香果树属和银鹊树属等等。 在种类繁多的树种中,有很多珍贵稀有树种,例如,水杉、银杏、银杉、铁杉、油杉、红豆杉、白豆 杉、台湾杉、金钱松、陆均松、水松、雪松、竹叶松、竹柏、福建柏、珙桐、山荔枝、香果树、银鹊树、 紫檀、降香黄檀、格木、蚬木、樟木、楠木、红木、柚木、轻木、铁力木、黄杨木、天目姜子、海南石梓、 桃花心木、花榈木、青皮、坡垒、红椿、绿楠、青钩栲、木荷、胡桃楸、水曲柳、黄波罗、杉木、树蕨等 等。这些珍贵稀有树种,都是建筑、桥梁、车船、家具和工艺雕刻上不可缺少的良材美木。这些树种,绝 大多数都分布在中国南方林区。这是因为南方林区有更多的适宜各类树种生长的条件。 (2) 经济林木异常丰富 中国森林资源中的再一个特点是,经济林资源非常丰富。在全部经济林中,有大量木本粮油林、果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