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008年3月第23卷第3期 CTCMP, March2008,vl.23,No3 43 理模式而进行的。由此而推出的五脏之象是由五起点,以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人体的五脏为基 脏、五窍、五体、五志、五液、五神、五色、五味、五音、本骨架的天人相应的理论结构,使中医药理论自始 变动等内容组成。换言之,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至终贯穿着以五脏为中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地考虑 化是通过以上各方面内容归纳形成的。 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整体观念。因此,“五行”范 1.3揣度五脏间的关系《黄帝内经》依据五畴是中医药学、中医药理论整体性思想的渊源。五 行的生克规律、揣测五脏间的内在联系。《素问·五行范畴、五行思维模式影响《黄帝内经》形成的五行 脏生成》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相”,段玉裁五脏结构系统整理如表1所示。 说:“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音”,由声 么庞大而丰富的“五”的结构,不能不让人对“五 音引申为“音迅”、“消息”、“信息”。如《诗经·郑风·行”思维、五行”范畴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影响而折服。 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其中的“音”就是 《黄帝内经》引进“五行”范畴形成五行思维方式 音迅。所以,五脏间彼此交接的消息、信息,可以用的意义 心意(思维),依据相生相克关系去分析揣度。 1.五行思维方式使中医理论具有多样性、联系 14应用五行的所胜所不胜关系揭示五脏病性的观念任何问题都从五个要素出发,如脏有五 情的轻重死生日期及疾病的传变规律。例如《素问·脏,神有五神,液有五液,咳有五脏咳等,并且五个要 脏气法时》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素间又存在相生、所胜、所不胜的内在联系。 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 2.五行思维蕴涵着辩证观念五行中任意 期也”。“更贵更贱”即指五行间存在着所胜所不胜的行,都与其它四行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为阴阳观念的 关系。利用所胜、所不胜关系判断五脏病变的轻重引入及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奠定了基础,使中 及死生日期。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中透射着辩证思维。 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 3.五行思维包含着运动观念五行的“行”字 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肝在甲骨文、金鼎文中,都有行走、运行、畅通含义。五 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五脏相行间的生克制化就是五行间的运动变化规律。 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可见,五脏 参考文献 疾病的轻重,死生之期及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相生、[1]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 所胜、所不胜关系来认识的。 基本范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41-50 2.为中医药理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五行五脏 REN Xiu-ling. Category of TCM theory: Inner Canon of 结构系统“五行”范畴从中国哲学移植到中医药领 域,并且作为中医药理论之网上的纽结,为中医药理 TCM. Beijing: Publishing House of Ancient Chinese Medical Books,2001:41-50 论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以五行为思维 (收稿日期:2007年7月16日) 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通知 为做好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和《评审实施细则》 中有关规定,现将2008年度推荐工作事宜通知如下。 材料要求:1.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 果或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2.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 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行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3.推荐项目必须认真 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附件3),与其他附件、专利证书、查新报告书、技术资料(发表论文可用原件或复印 件)等装订成册,共六册;另外提供《项目摘要》20份。4.每个申报项目还须有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颂项 目摘要》的光盘或软盘一份。材料报送时间: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 报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邮编:100029,联系人:李劲松、于宏伟 联系电话:010-6427194664210760,Emai: zyyxhjlb@ sohu com,具体附件请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Htp:/Ww.cacm,org 万方数据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8年3月第23卷第3期CJTCMP,March 2008,V01.23,No.3 ·243· 理模式而进行的。由此而推出的五脏之象是由五 脏、五窍、五体、五志、五液、五神、五色、五味、五音、 变动等内容组成。换言之,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 化是通过以上各方面内容归纳形成的。 1.3揣度五脏间的关系 《黄帝内经》依据五 行的生克规律、揣测五脏间的内在联系。《素问·五 脏生成》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相”,段玉裁 说:“目接物日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日相。…‘音”,由声 音引申为“音迅”、“消息”、“信息”。如《诗经·郑风· 子衿》:“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其中的“音’’就是 音迅。所以,五脏间彼此交接的消息、信息,可以用 心意(思维),依据相生相克关系去分析揣度。 1.4应用五行的所胜、所不胜关系,揭示五脏病 情的轻重、死生日期及疾病的传变规律。例如《素问· 脏气法时》说:“五行者,金木水火土也,更贵更贱,以 知死生,以决成败,而定五脏之气,间甚之时,死生之 期也”。“更贵更贱”即指五行间存在着所胜所不胜的 关系。利用所胜、所不胜关系,判断五脏病变的轻重 及死生日期。又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脏受气 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 胜。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肝 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五脏相 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可见,五脏 疾病的轻重,死生之期及传变规律,是按五行的相生、 所胜、所不胜关系来认识的。 2.为中医药理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五行五脏 结构系统“五行”范畴从中国哲学移植到中医药领 域,并且作为中医药理论之网上的纽结,为中医药理 论带来了一种思维方式,建立起一个以五行为思维 起点,以自然界的五方、五时、五气、人体的五脏为基 本骨架的天人相应的理论结构,使中医药理论自始 至终贯穿着以五脏为中心的多因素、多层次地考虑 人体的生理、病理活动的整体观念。因此,“五行”范 畴是中医药学、中医药理论整体性思想的渊源。五 行范畴、五行思维模式影响《黄帝内经》形成的五行 五脏结构系统整理如表1所示。 这么庞大而丰富的“五”的结构,不能不让人对“五 行”思维、“五行”范畴对中医理论产生的影响而折服。 《黄帝内经》引进“五行”范畴形成五行思维方式 的意义 1.五行思维方式使中医理论具有多样性、联系 性的观念任何问题都从五个要素出发,如脏有五 脏,神有五神,液有五液,咳有五脏咳等,并且五个要 素问又存在相生、所胜、所不胜的内在联系。 2.五行思维蕴涵着辩证观念五行中任意一 行,都与其它四行构成对立统一关系,为阴阳观念的 引入及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结合奠定了基础,使中 医药理论的整体观念中透射着辩证思维。 3.五行思维包含着运动观念五行的“行”字 在甲骨文、金鼎文中,都有行走、运行、畅通含义。五 行间的生克制化,就是五行间的运动变化规律…1。 参考文献 [1]任秀玲.中医理论范畴——黄帝内经建构中医理论的 基本范畴.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1:41—50 REN Xiu-ti“g.Category of TCM theory:Inner Canon of H啪gdi establishing fundamental theoretical category of TCM.Beijing:Publishing House of Ancient Cldmse Medical Books,2001:41—50 (收稿日期:2007年7月16日) 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通知 为做好2008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工作,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奖励办法》和《评审实施细则》 中有关规定,现将2008年度推荐工作事宜通知如下。 材料要求:1.申请奖励的项目必须是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直属单位二等奖以上的获奖成 果或已获省(自治区、直辖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以上的获奖成果。2.未设奖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学会及中央部委、局 直属单位,申请奖励的项目可采用同行业专家(至少5位)推荐方式,通过相应的申报部门,按名额申报。3.推荐项目必须认真 填写《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附件3),与其他附件、专利证书、查新报告书、技术资料(发表论文可用原件或复印 件)等装订成册,共六册;另外提供《项目摘要》20份。4.每个申报项目还须有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推荐书》、《项 目摘要》的光盘或软盘一份。材料报送时间:2008年2月1日至2008年3月31日。 报送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甲4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励办公室,邮编:100029,联系人:李劲松、于宏伟, 联系电话:010—64271946、64210760,E-mail:zyyxhjlb@sohu.eom,具体附件请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网站(Http://www.eaem.o豫. on)下载。 万方数据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