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论语》)。 2、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道家所理解的人并非以群体的 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个一个的自我,认为社会性是对人性的扭曲,主张独善 其身,完善个体 3、群体原则的强化 从中国文化的主流看,儒家所突出的群体原则得到了更多的确认。和儒家 样,墨家对群体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 便含有群体沟通之意。法家将群体原则进一步强化。强调君权至上,要克制个人 私利以维护君主的公利。 三、义利与理欲 1、“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的 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儒家把道德义务视为无条件的命令。“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成为不少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儒家肯 定义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并不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儒家并不弃绝功利 而要求利的追求不能违背道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功利的取向 功利取向突出表现在墨家思想中。墨家将功利的原则视为评判行为的基本准 则。但墨家去除了“义”的内在价值,将其等同于外在的功利。认为“义,利也” 仁不仅表现为德性的完善,最终必须落实于现实的功利行为。“仁人之所以为 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取天下之害。”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内圣的追求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注重的人格是内圣,内圣首先表现 为人的德性,具体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其次为“知”的规定。知是 种理性的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的品格,主体往往会受自发的情感和 盲目的意志,从而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儒家将德性与理性合一,以内圣为人格 目标,这种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从人格取向看,儒家在内圣之 外又讲究外王。所谓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2.逍遥的境界 道家以本真的人格扬弃仁德的矫饰,确认人格的个体品格。道家心目中的 理想人格是以本然的、真实的形态出现,内在品格与外在表现应完全一致。追求 个性的彰显和逍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大人”(《论语》)。 2、对个体生命与个性自由的关注 相对于儒家,道家对个体给予了更多的关注。道家所理解的人并非以群体的 形式出现,而是表现为一个一个的自我,认为社会性是对人性的扭曲,主张独善 其身,完善个体。 3、群体原则的强化 从中国文化的主流看,儒家所突出的群体原则得到了更多的确认。和儒家一 样,墨家对群体也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尚同” 便含有群体沟通之意。法家将群体原则进一步强化。强调君权至上,要克制个人 私利以维护君主的公利。 三、义利与理欲 1、“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 辨析义利,是儒家的重要特点,而儒家对义利关系的看法,又对中国传统的 价值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把道德义务视为无条件的命令。“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道德追求,成为不少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儒家肯 定义的内在价值的同时,并不否定利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 儒家并不弃绝功利, 而要求利的追求不能违背道德“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功利的取向 功利取向突出表现在墨家思想中。墨家将功利的原则视为评判行为的基本准 则。但墨家去除了“义”的内在价值,将其等同于外在的功利。认为“义,利也” 仁不仅表现为德性的完善,最终必须落实于现实的功利行为。 “仁人之所以为 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取天下之害。” 四、人格理想与价值目标 1、内圣的追求 人格的完善是儒家基本的价值追求。儒家注重的人格是内圣,内圣首先表现 为人的德性,具体为对人的尊重、关心、真诚相待。其次为“知”的规定。知是 一种理性的品格,按儒家的看法,缺乏理性的品格,主体往往会受自发的情感和 盲目的意志,从而很难达到健全的境界。儒家将德性与理性合一,以内圣为人格 目标,这种价值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方面。从人格取向看,儒家在内圣之 外又讲究外王。所谓外王是指治国平天下的事功。 2.逍遥的境界 道家以本真的人格扬弃仁德的矫饰,确认人格的个体品格。道家心目中的 理想人格是以本然的、真实的形态出现,内在品格与外在表现应完全一致。追求 个性的彰显和逍遥
<<向上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