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如白色贝日阿托氏菌(B.aba)及巨大贝日阿托氏菌(B. gigantea) 3)芽孢杆菌属( Bacillus)如果将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纯种培养,也能够引起污泥膨胀,性状与 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十分类似。许多种芽孢杆菌能够形成夹膜,而夹膜是粘性物质的重要 来源,这些粘性物质在活性污泥中的大量积累是非丝状菌型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此外,环 境条件不利时芽孢杆菌可以生成内生孢子,孢子含有一个中心细胞,并被一个有肽烯糖构成 的外膜和一层胞外壳所包裹。内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性较强,当废水中含有有毒物 质时会使有些微生物停止生长并失去活性。环境一旦恢复,芽孢杆菌就会快速恢复和增殖 以上性质使得芽孢杄菌可能成为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从而引起非丝状菌型污泥膨胀 1222厌氧微生物群 对于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如来自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等的废水,直接进行好氧 生化处理会大大增加曝气池的负荷,降低处理效率及出水质量,因此需要先经过厌氧消化使 BOD降低后再进入曝气池。曝气池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处理起来十分困难,也需要通过 厌氧消化以减少污泥量。农作物秸杆及家畜饲养业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可以在厌氧沼气池 中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产生甲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固体废弃 物的量。因此厌氧微生物群在环境保护中与好氧微生物群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厌氧微生物群包含专性厌氧和兼性厌氧两大类,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如河流 湖泊的底部淤泥及土壤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厌氧微生物群。在有机污染物的厌氧处理过程中, 各种厌氧微生物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及每一步骤 中起作用的主要微生物群如图1221所示 有机污染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 水解和发酵细菌 脂肪酸 ↑--产氢、产乙酸细菌上-- 乙酸 型产乙酸细菌」 乙酸脱羧反应ˉ-产甲烷细 还原性甲烷形成 CHa+cO 图1221厌氧消化过程及其微生物 厌氧消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有机物的水解和发酵,首先在发酵细菌 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将有机物水解为各自的单体,如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这些单体 化合物能被发酵细菌摄入胞内并通过发酵作用将它们分解为低级脂肪酸、醇等,并释放出 CO2、H2、NH3及H2S等气体;第二步是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将各种有机酸和醇进8 如白色贝日阿托氏菌(B. alba)及巨大贝日阿托氏菌(B. gigantea)。 3)芽孢杆菌属(Bacillus) 如果将枯草芽孢杆菌进行纯种培养,也能够引起污泥膨胀,性状与 丝状菌引起的污泥膨胀十分类似。许多种芽孢杆菌能够形成夹膜,而夹膜是粘性物质的重要 来源,这些粘性物质在活性污泥中的大量积累是非丝状菌型污泥膨胀的重要原因。此外,环 境条件不利时芽孢杆菌可以生成内生孢子,孢子含有一个中心细胞,并被一个有肽烯糖构成 的外膜和一层胞外壳所包裹。内生孢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性较强,当废水中含有有毒物 质时会使有些微生物停止生长并失去活性。环境一旦恢复,芽孢杆菌就会快速恢复和增殖。 以上性质使得芽孢杆菌可能成为活性污泥中的优势菌,从而引起非丝状菌型污泥膨胀。 12.2.2 厌氧微生物群 对于含高浓度有机污染物的废水,如来自发酵工业、食品工业等的废水,直接进行好氧 生化处理会大大增加曝气池的负荷,降低处理效率及出水质量,因此需要先经过厌氧消化使 BOD 降低后再进入曝气池。曝气池产生的大量剩余污泥,处理起来十分困难,也需要通过 厌氧消化以减少污泥量。农作物秸杆及家畜饲养业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可以在厌氧沼气池 中通过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产生甲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另一方面又减少了固体废弃 物的量。因此厌氧微生物群在环境保护中与好氧微生物群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 厌氧微生物群包含专性厌氧和兼性厌氧两大类,它们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如河流 湖泊的底部淤泥及土壤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厌氧微生物群。在有机污染物的厌氧处理过程中, 各种厌氧微生物在有机物降解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有机物的厌氧消化过程及每一步骤 中起作用的主要微生物群如图 12.2.1 所示。 图 12.2.1 厌氧消化过程及其微生物 厌氧消化过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有机物的水解和发酵,首先在发酵细菌 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将有机物水解为各自的单体,如单糖、脂肪酸及氨基酸,这些单体 化合物能被发酵细菌摄入胞内并通过发酵作用将它们分解为低级脂肪酸、醇等,并释放出 CO2、H2、NH3 及 H2S 等气体;第二步是在产氢产乙酸细菌的作用下将各种有机酸和醇进一 有机污染物(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等) 水解和发酵细菌 脂肪酸 产氢、产乙酸细菌 乙酸 H2 + CO2 同型产乙酸细菌 乙酸脱羧反应 产甲烷细菌 还原性甲烷形成 CH4 + CO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