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则把冷战引向了亚洲,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在欧亚大 以来,俄国学者齐赫文斯基和列多夫斯基利用他们 陆连成了一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便从 在俄国的特殊地位,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档案文献。四 大西洋扩展到西太平洋沿岸一冷战从此具有了全 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从中苏关系角度切入问题的机 球意义。 会,但是,由于俄国文献披露的某些情况与中共以往 近十几年来,由于俄国和中国档案的解密,关于 实行的政策有出入,从而有些档案的真实性在中国 同盟建立本身,即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其内 受到许多人的质疑,这多少妨碍了研究者对问题的 涵的研究,己经十分深入。虽然存在不同看法,但就 继续讨论。% 史实而言,所存疑团已大体解开。然而,关于这一 当然,俄国学者当时披露的这批文件数量有限, 同盟得以建立的背景和基础的研究.还显得比较粗 未成系统,且引用和发表时常带有主观色彩,也是人 浅。20年来中国和西方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共“一边 们难以全面和深入展开研究的一个原因。”这一情 倒”的政策,并对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深 况在2005年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年,俄罗斯科学 入的讨论。④这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由于资料的 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二十世纪俄中关系:文 缺乏,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政策或中美关系 献与资料第5卷(共2册),公布的是1946年至 的角度,而没有或很少从中苏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1950年初的苏联历史档案。再加上该书第4卷第2 即使涉及中苏关系,也都是比较粗略和笼统的描述。 册(2000年出版)公布的1945年的档案,这三本档 就研究对象而言,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1995年 案集公布的1945一1950年中苏关系档案资料共 1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沈志华、网察洛夫:《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愿望和结果》.《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2期,第 3960页,第3期,第46一70页:杨奎松:《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的最初碰撞一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为背景》.《历史研究》 2001年第6期,第1B一119页:迪特·海因茨希:《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张文武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年:沈志华:《中苏条约谈 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所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39一55页:沈志华:《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一再谈冷战史研 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史学月刊》2004年第8期.第57一68页。笔者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几个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④在这方面比较有见地的论著,中国学者有资中筠:《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一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年:陶文钊: 《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决策》,《党的文献》990年第5期,第80一86页:牛军:《中苏同盟的起源》,《仲国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第13-184页: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刘建平:《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一边倒”国际战 略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5期.第155一171页:牛军:《1945一1949年的美苏国共关系》《历史研究》202年第2期,第84一103 页:章百家:《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当代中国史研究》202年第5期,第88一10页:孔寒冰:《并非一方选择的 结果一论新中国初期“一边倒”外交政策的产生》.饿罗斯研究》2003年第3期,第81一87页。西方学者有John Carv:M ichael Sheng0dd A me W estad and Chen Jian Rethnk ng the Lost Chance n Ch na",D pbm atic H istory.Vol 21 W inter 1997 pp 71-115:Fredrick C Tewves The Establishm ent and Consoliation of the New Regme 1949-1947,Roderick M adanuhar The Po liics of Chna the Eras ofM ao and Deng Can brilge CabrigeU niversity Press 1997 pp 586 Chen Jian M ao s Chna and he CoH W ar ChapelH ill&London TheU niersity ofNorth Camolina Press 2001 John Carver The Opportn ity Costs ofM ao's Forg Po liy Choices The Chna bumal No49 lanuary 2003 pp 127-136 Chen Jian How to Pur sue a Critica lH isbry ofM ao's Fore gn Poliy The China Jou mal№49 January2003pp137一142。关于西方学者争论问题的介绍,详见陶季色: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研究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2期.第55一58页。 四C3》··iAA灶,.A出±A&HA#3N2319496/1A的。AE玉AAN1994的4-5h132- 1404》··%it8%N· ·%AN2士3eA五(Toa-n万a19496)1/A2%fμ出1A3A瓶制±1995地2b 96-11L63h94-105e1A3AA设Aμ主0A%#°A°Aw城P。0A金30D1-a日地51949阳1/AA2%fμ出1A AiA%士地41996h66-83地5b84-9共31得%TA%1。·AA卧松°五I城±A··A少f%1/2清%1μ1AAA%± 200m66117-122E1A±AA%fA当%1出I±.,A°元AAM30our下1947日/1AA2⅓fμ51AAAM%士2001旧,656 119-122。 %例如.列多夫斯基关于米高扬秘密访华的文章发表后,因米高扬在报告中说中共曾提出掌握政权后将把民主党派赶下政治舞台的说 法,与中共当时的实际做法及中共在党内文件中表述的对待资产阶级党派的立场完全不同,便有人撰文对此提出质疑,甚至直接否认俄国档案 的真实性。见薛衔天、王晶:《关于米高扬访问西柏坡问题一评(米高扬访华秘密使命〉》《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3期:田松年:《与民主党 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党的文献》1999年第5期:沈正乐:化米高扬报告”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质疑》 《中共党史研究》1999年第6期:张士义:《米高扬“报告”质疑》.《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在笔者看来.毛泽东1947年11月30日电 报说要像苏联一样实行一党制,只是在试探斯大林的态度。因为一直没有得到答复,在1948年3月30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又说其他党派将来 参加中共组建的中央政府“是必要的和有益的”。斯大林在11月30日电报的那句话旁边划上双重竖线,说明他很注意这个说法,但他并没有 答复毛泽东。直到毛泽东4个月再来电改变了说.斯大林才回电,对11月30日电说法表示怀疑,而完全赞同3月30日的主张。见1947年12 月10日库兹涅佐夫给斯大林的报告, ,45Ⅲ.11.330片1B-1711AA2%%fμ1A3AMA灶2000e64118-1201948年3月 30日毛泽东致斯大林电,4月20日斯大林致毛泽东电. ,μ.45▣.1.330%1828 ,4.39▣.1A31%28-296331 %2966398-403411-412 片笔者的依据是,当时的资料对毛泽东访苏问题的论述(《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第一章,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B年),就有诸 多纰漏。 21994-2012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All rights reserved.http://www.cnki.net则把冷战引向了亚洲, 由于社会主义阵营在欧亚大 陆连成了一片, 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便从 大西洋扩展到西太平洋沿岸)) ) 冷战从此具有了全 球意义。 近十几年来, 由于俄国和中国档案的解密, 关于 同盟建立本身, 即中苏同盟条约签订的过程及其内 涵的研究, 已经十分深入。虽然存在不同看法, 但就 史实而言, 所存疑团已大体解开。¹ 然而, 关于这一 同盟得以建立的背景和基础的研究, 还显得比较粗 浅。20年来中国和西方学者一直在研究中共/ 一边 倒 0的政策, 并对其形成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较为深 入的讨论。º 这里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由于资料的 缺乏, 上述研究基本上都是从中国政策或中美关系 的角度, 而没有或很少从中苏关系的角度进行探讨。 即使涉及中苏关系, 也都是比较粗略和笼统的描述。 就研究对象而言,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 1995年 以来, 俄国学者齐赫文斯基和列多夫斯基利用他们 在俄国的特殊地位, 发表了一些有关的档案文献。» 这本来是一个极好的从中苏关系角度切入问题的机 会, 但是, 由于俄国文献披露的某些情况与中共以往 实行的政策有出入, 从而有些档案的真实性在中国 受到许多人的质疑, 这多少妨碍了研究者对问题的 继续讨论。¼ 当然, 俄国学者当时披露的这批文件数量有限, 未成系统, 且引用和发表时常带有主观色彩, 也是人 们难以全面和深入展开研究的一个原因。½ 这一情 况在 2005年发生了很大改变。这一年, 俄罗斯科学 院远东研究所编辑出版了 5二十世纪俄中关系: 文 献与资料 6第 5 卷 (共 2册 ), 公布的是 1946 年至 1950年初的苏联历史档案。再加上该书第 4卷第 2 册 ( 2000年出版 )公布的 1945年的档案, 这三本档 案集公布的 1945) 1950 年中苏关系档案资料共 2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9年第 1期 ¹ º » ¼ ½ 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参见: 沈志华、冈察洛夫: 5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4的签订: 愿望和结果6, 5中共党史研究61998年第 2期, 第 39) 60页, 第 3期, 第 46) 70页; 杨奎松: 5中苏国家利益与民族感情的最初碰撞) ) ) 以3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4签订为背景6, 5历史研究 6 2001年第 6期, 第 103) 119页; 迪特# 海因茨希: 5中苏走向同盟的艰难历程6, 张文武等译, 北京: 新华出版社, 2001年; 沈志华: 5中苏条约谈 判中的利益冲突及其解决6, 5历史研究62001年第 2期, 第 39) 55页; 沈志华: 5关于中苏条约谈判研究中的几个争议问题) ) ) 再谈冷战史研 究中史料的解读与利用6, 5史学月刊62004年第 8期, 第 57) 68页。笔者在最后一篇文章中列举了几个尚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这方面比较有见地的论著, 中国学者有资中筠: 5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 ( 1945) 1950) 6,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87年; 陶文钊: 5美国对华政策与新中国/一边倒0决策6, 5党的文献6 1990年第 5期, 第 80) 86页; 牛军: 5中苏同盟的起源6, 5中国社会科学61996年第 2期, 第 183 - 184页; 杨奎松: 5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6, 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9年; 刘建平: 5毛泽东的美国观与新中国/ 一边倒0国际战 略的形成6, 5中国社会科学6 1999年第 5期, 第 155) 171页; 牛军: 5 1945) 1949年的美苏国共关系6, 5历史研究6 2002年第 2期, 第 84) 103 页; 章百家: 5中共对外政策和新中国外交史研究的起步与发展6, 5当代中国史研究6 2002年第 5期, 第 88) 100页; 孔寒冰: 5并非一方选择的 结果) ) ) 论新中国初期/ 一边倒0外交政策的产生6, 5俄罗斯研究62003年第 3期, 第 81) 87页。西方学者有 John Carver, M ichael Sheng, Odd A rneW estad, and Chen Jian, / Reth ink ing the Lost Ch ance in Ch ina0, D ip lom atic H istory, V o.l 21, W inter 1997, pp. 71) 115; Fredrick C. T eiw es, / The E stab lishm en t 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New Reg im e, 1949) 19470, RoderickM acFarquhar, The Po litics of Ch ina: the E ras ofM ao andDeng, C am bridge: C am bridgeU n iversity Press, 1997, pp. 5) 86; Ch en Jian, M aops Ch ina and the ColdW ar, C hapelH ill& London: Th eU n iversity ofNorth Carolina Press, 2001; John Carver, The Opportun ity Costs ofM aops Foreign Po licy Choices, The Ch ina Journa,l l 49, Janu ary 2003, pp. 127) 136; C hen Jian, H ow to Pur￾sue a Critica lH istory ofM aops Fore ign Policy, The C h ina Jou rna,l l 49, January 2003, pp. 137) 142。关于西方学者争论问题的介绍, 详见陶季邑: 5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一边倒0政策的研究述评6, 5当代中国史研究62005年第 2期, 第 55) 58页。 ºÇ³º ¿Ã¼º» . . ¶Â¶ÁºÃ¼± . . ı½º¿±Ã ±À ¹ÏµÅ¿À¾ ³ Ñ¿ ³±Â¶ 1949´. / / À³±Ñ º ¿À³¶» Ê ±Ñ ºÃÄÀºÑ, 1994, l 4) 5, Ã. 132) 140; ¶µÀ³Ã¼º» . . ¶¼Â¶Ä¿±Ñ ¾ ºÃÃºÑ . . º¼ÀÑ¿±³ ºÄ±» ( Ñ¿ ± - ƶ ± 1949´. ) / / ÂÀ²½¶¾ Í µ±½Î¿ ¶´À ³ÀÃÄÀ¼±, 1995, l 2, Ã. 96) 111, l 3, Ã. 94 - 105; º¹ºÄ ³ Àü³Å µ¶½¶´±È ºº À¾ ¾ Å¿ ºÃĺɶüÀ» ±Âĺ º ºÄ±Ñ ³ º Ð ¿ ¶ - ± ´Åö 1949´.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l 4, 1996, Ã. 66) 83, l 5, Ã. 84) 94; ³¶ Ķ½¶´Â±¾ ¾ Í º ¹ Á¶Â¶Áº üº ±À ¹ÏµÅ¿±Ã . . ı½º¿Í ¾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2000, l 6, Ã. 117 - 122; Ë ¶ ±¹ À Ķ½¶´Â±¾ ¾ ¶ ±À ¹ÏµÅ¿± . . ı½º¿ Å ÀÄ 30 ¿ÀÑ Ñ 1947´.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2001´. , l 5, Ã. 119) 122。 例如, 列多夫斯基关于米高扬秘密访华的文章发表后, 因米高扬在报告中说中共曾提出掌握政权后将把民主党派赶下政治舞台的说 法, 与中共当时的实际做法及中共在党内文件中表述的对待资产阶级党派的立场完全不同, 便有人撰文对此提出质疑, 甚至直接否认俄国档案 的真实性。见薛衔天、王晶: 5关于米高扬访问西柏坡问题) ) ) 评3米高扬访华秘密使命46, 5近代史研究61996年第 3期; 田松年: 5与民主党 派长期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的基本政策6, 5党的文献61999年第 5期; 沈正乐: 5/ 米高扬报告0中关于毛泽东的一个重要思想质疑 6, 5中共党史研究61999年第 6期; 张士义: 5米高扬/ 报告0质疑6, 5当代中国史研究62000年第 1期。在笔者看来, 毛泽东 1947年 11月 30日电 报说要像苏联一样实行一党制, 只是在试探斯大林的态度。因为一直没有得到答复, 在 1948年 3月 30日的电报中毛泽东又说, 其他党派将来 参加中共组建的中央政府/ 是必要的和有益的0。斯大林在 11月 30日电报的那句话旁边划上双重竖线, 说明他很注意这个说法, 但他并没有 答复毛泽东。直到毛泽东 4个月再来电改变了说, 斯大林才回电, 对 11月 30日电说法表示怀疑, 而完全赞同 3月 30日的主张。见 1947年 12 月 10日库兹涅佐夫给斯大林的报告, , Æ. 45, À . 1, µ. 330, ½. 13) 17 / / ÂÀ²½¶¾ Í µ±½Î¿¶´À ³ÀÃÄÀ¼±, 2000, l 6, Ã. 118) 120; 1948年 3月 30日毛泽东致斯大林电, 4月 20日斯大林致毛泽东电, , Æ. 45, À . 1, . 330, ½. 18) 28, , Æ. 39, À . 1, µ. 31, ½. 28) 29, 6331, l 296, Ã. 398) 403、411) 412。 笔者的依据是, 当时的资料对毛泽东访苏问题的论述 ( 5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6第一章,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 ), 就有诸 多纰漏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