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6期 谢高岗等: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1111 Delivery Network)[)通过在互联网之上部署新的 程中具有唯一、稳定的标识,将为未来互联网中动态 大规模基础设施来缓存数据,从而缓减流量激增问 性问题提供根本的解决方案。 题.但是CDN不仅昂贵而且仅对签约用户的特定 2.3安全可控性问题 应用数据进行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量激增带 TCP/IP互联网设计之初,网络规模限制在一 来的互联网可扩展问题 个相对封闭、可控的范围内,基本不存在安全隐患,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可扩展性问题是目前互 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最终使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 联网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在现有互联网体系结 开放、不可控的复杂系统,不可避免地面临多种安全 构中,只能通过不断地增加硬件设备投资来缓解这 威胁.特别地,目前出现的在线社会网络(Online 个问题,无法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设计不以IP Social Network,OSN)应用对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出 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采用数据与带宽结 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互联网安全问题,现有解决方案 合统计复用的方法,构建网络友好的业务系统与业 大体可分为两种手段:扩展网络协议(如IPSec、 务友好的网络系统,将为未来互联网中可扩展性问 SSL/TLS等),采用加密/认证技术手段保证通信数 题提供根本解决方案, 据的安全,这种方式导致协议栈臃肿不堪,通信效率 2.2动态性问题 下降;在网络中增加多种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 早期互联网主要为以计算机为代表具有一定处 检测设备等),检测和抵御攻击行为,安全设备的多 理能力的固定终端提供数据交换服务.经过几十年 样化导致其难以协调发挥综合防控效果.可以看出, 的发展,互联网终端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 目前互联网的安全手段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在网络的动态性显著增加.造成网络动态性增加的 不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基于P地址的点到点通 主要原因有两个:(1)便携式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移 信模式注定现有安全手段只能够提供端到端安全通 动终端上的业务流量占网络流量的比重日益增加. 道,无法实现针对服务及内容的个性化安全服 对日本最大社会网络Mixi访问方式的分析结果表 务[10-1 明,2010年84%的访问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而 应用性能由网络传输性能,典型的指标如 这一数字在2006年时仅为14%.摩根斯坦利公司 IETF IPPM(IP Performance Metrics),与服务提供 的调查报告预计,到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业务流 者的服务性能综合决定,尽管业界提出了大量的资 量将首次超过PC①.终端的移动性显著加剧了网络 源保障机制用于增强尽力而为的传输机制,但这些 的动态性及其上承载服务的不稳定性[.(2)物联 机制仅能保证单跳链路的传输性能,无法保证最终 网的出现将使得低智能终端数量爆炸式增长.同P℃ 用户需要获得的服务质量.应用性能的可控不仅取 等固定终端不同,以传感器、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 决于路径的传输性能,还取决于传输与数据资源的 终端能量和处理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休眠模式、自 全局优化:Verizon网络测量发现,P2P数据块平均 组织、按需路由等机制的引入使得这些节点上连接 传输距离为1000英里以上,平均经过5.5个Met- 的动态性较之固定终端明显加强[町 ro-hops1].但在以IP路由为核心的互联网体系结 网络节点动态性的增强导致数据传输路径频繁 构中,服务资源与物理网络缺乏互感知机制,要提供 变换,严重破坏了上层应用服务的连续性,影响了互 满足应用性能要求或者可预期性能要求的资源优化 联网用户的服务质量.如前所述,TCP/IP体系架构 非常困难.例如P2P覆盖网络与网络物理拓扑的失 最初就是为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固定终端设计的: 配问题,导致在BitTorrent系统中,尽管50% (1)IP地址的二重表达特性(既表达身份又表征位 90%的数据块已经存储在本地在线用户上,但是用 置)不能很好地支持终端移动,移动P的思想使得 户依然选择在外部节点下载1].现有互联网基于P 协议栈冗余,处理效率低;(2)TCP/IP端到端的通 地址的通信模式导致用户在获取服务时需要以P 信模式将服务连接的维护管理工作交由终端完成, 地址加端口的组合方式唯一指定服务提供者,只能 这对于低智、低能的物联网终端是个很大的挑战. 采取在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路径上预留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性是目前互联网面 资源的方式来保障服务质量, 临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增加网络的智能性、减少终 端的负担,设计身份和位置分离的新型体系结构,将 D Meeker M.Devitt S.Wu L.Internet trends.CM Summit. New York.2010.http://www.morganstanley.com/insti- 移动管理和路由设计统一考虑,使得节点在移动过 tutional/techresearchDeliveryNetwork)[7]通过在互联网之上部署新的 大规模基础设施来缓存数据,从而缓减流量激增问 题.但是CDN不仅昂贵而且仅对签约用户的特定 应用数据进行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流量激增带 来的互联网可扩展问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可扩展性问题是目前互 联网面临的根本性问题之一.在现有互联网体系结 构中,只能通过不断地增加硬件设备投资来缓解这 个问题,无法找到根本性的解决方案.设计不以IP 为中心的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采用数据与带宽结 合统计复用的方法,构建网络友好的业务系统与业 务友好的网络系统,将为未来互联网中可扩展性问 题提供根本解决方案. 2.2动态性问题 早期互联网主要为以计算机为代表具有一定处 理能力的固定终端提供数据交换服务.经过几十年 的发展,互联网终端形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表现 在网络的动态性显著增加.造成网络动态性增加的 主要原因有两个:(1)便携式移动终端日益普及,移 动终端上的业务流量占网络流量的比重日益增加. 对日本最大社会网络Mixi访问方式的分析结果表 明,2010年84%的访问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的,而 这一数字在2006年时仅为14%.摩根斯坦利公司 的调查报告预计,到2012年全球智能手机的业务流 量将首次超过PC①.终端的移动性显著加剧了网络 的动态性及其上承载服务的不稳定性[8].(2)物联 网的出现将使得低智能终端数量爆炸式增长.同PC 等固定终端不同,以传感器、RFID为代表的物联网 终端能量和处理能力都受到很大限制,休眠模式、自 组织、按需路由等机制的引入使得这些节点上连接 的动态性较之固定终端明显加强[9]. 网络节点动态性的增强导致数据传输路径频繁 变换,严重破坏了上层应用服务的连续性,影响了互 联网用户的服务质量.如前所述,TCP/IP体系架构 最初就是为具有一定处理能力的固定终端设计的: (1)IP地址的二重表达特性(既表达身份又表征位 置)不能很好地支持终端移动,移动IP的思想使得 协议栈冗余,处理效率低;(2)TCP/IP端到端的通 信模式将服务连接的维护管理工作交由终端完成, 这对于低智、低能的物联网终端是个很大的挑战.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动态性是目前互联网面 临的另一个根本性问题.增加网络的智能性、减少终 端的负担,设计身份和位置分离的新型体系结构,将 移动管理和路由设计统一考虑,使得节点在移动过 程中具有唯一、稳定的标识,将为未来互联网中动态 性问题提供根本的解决方案. 2.3安全可控性问题 TCP/IP互联网设计之初,网络规模限制在一 个相对封闭、可控的范围内,基本不存在安全隐患. 网络技术和应用的发展最终使互联网发展成为一个 开放、不可控的复杂系统,不可避免地面临多种安全 威胁.特别地,目前出现的在线社会网络(Online SocialNetwork,OSN)应用对安全和隐私保护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互联网安全问题,现有解决方案 大体可分为两种手段:扩展网络协议(如IPSec、 SSL/TLS等),采用加密/认证技术手段保证通信数 据的安全,这种方式导致协议栈臃肿不堪,通信效率 下降;在网络中增加多种安全设备(如防火墙、入侵 检测设备等),检测和抵御攻击行为,安全设备的多 样化导致其难以协调发挥综合防控效果.可以看出, 目前互联网的安全手段基本处于被动应对状态, 不是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基于IP地址的点到点通 信模式注定现有安全手段只能够提供端到端安全通 道,无法实现针对服务及内容的个性化安全服 务[1011].应用性能由网络传输性能,典型的指标如 IETFIPPM(IPPerformanceMetrics),与服务提供 者的服务性能综合决定.尽管业界提出了大量的资 源保障机制用于增强尽力而为的传输机制,但这些 机制仅能保证单跳链路的传输性能,无法保证最终 用户需要获得的服务质量.应用性能的可控不仅取 决于路径的传输性能,还取决于传输与数据资源的 全局优化:Verizon网络测量发现,P2P数据块平均 传输距离为1000英里以上,平均经过5.5个Met rohops[12].但在以IP路由为核心的互联网体系结 构中,服务资源与物理网络缺乏互感知机制,要提供 满足应用性能要求或者可预期性能要求的资源优化 非常困难.例如P2P覆盖网络与网络物理拓扑的失 配问题,导致在BitTorrent系统中,尽管50%~ 90%的数据块已经存储在本地在线用户上,但是用 户依然选择在外部节点下载[13].现有互联网基于IP 地址的通信模式导致用户在获取服务时需要以IP 地址加端口的组合方式唯一指定服务提供者,只能 采取在服务请求者和服务提供者之间的路径上预留 资源的方式来保障服务质量. 6期 谢高岗等: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研究综述 1111 ①MeekerM,DevittS,WuL.Internettrends.CMSummit, NewYork,2010.http://www.morganstanley.com/insti tutional/techresearch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