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9卷第6期(2004) 甘肃高师学报 vol.9N0.6(2004) 试论《易传》与古代书法艺术的同构关系 程建功 (河西学院,甘肃张掖734000 摘要:《易传》作为公认的哲学著作,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艺术原理,因此它对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故在此从字体的演变、结构以及书法理论史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法 艺术与《易传》的同构关系,并且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直接受到了《易传》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易传;书法理论;同构;阴阳互动;通变 中图分类号:1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20(2004)06-09503 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向来讲求动与静、虚与实、神与形的同构关系。清灲熙载在《艺概弔概》中劈首写道:“圣人 的巧妙组合搭配,若这种组合搭配达到极为和谐的程度,便作《易》,立象以尽意。意,先天,书之本也;象,后天,书之用 称之为“神品”,否则便成为凡庸。同时,从整个书法艺术的也。”又曰:“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阴也;奇拔 发展历程看,除了以上的艺术追求外,还讲究创新和变化。豪达,阳也。”明确表达了《易》的“意”、“象”及其阴阳与书 这种美学追求一方面符合艺术的自身规律,另一方面则显 的内在关系。若加以细致的研究,书法艺术的起、行 是受到了我国传统哲学追求整体思维的深刻影响,尤其是与驻)的运笔过程,就是《易传》里所谓的“夫乾,其静也专,其动 《易传》的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等有着明显的同构关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鍼,是以广生焉。 说白了,乾与坤的关系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及阴与阳、 首先我们从字体上来看《易传》与书法艺术的同构关动与静的巧妙配合。因为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线条艺术 系。我国古代文字的字体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从图画文字其所表现的美是一种线条造型的美。这种线条美,一般论书 到象形文字,从象形文字再到完整的甲骨文、金文,由金文再者将之分为线条本身的美和线条组合的美。对于前者的 发展到大篆,然后自大篆到小篆,与此同时又产生了隶书,后断,人们一般用是否有力度作为标准,这个力度就是传统书 来隶书取代了小篆,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最终形成楷书。学中所谓的“笔力”。而判断有无笔力,首先是看是否“圆 从此以后我国的字体基本确定,而这一演变过程,正是《易其次是看是否“涩”。先来说“圆”,判断是否为圆,是考察其 传》“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通变”理论的最好写照,是否具有立体感和浮雕感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充实的力度。 或者说是《易传》对字体演变过程的最恰当的总结。《易传》这个“圆”的线条,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称之为“中心有 是一部公认的哲学著作,在艺术上它是艺术哲学或者美学。缕浓墨正当其中”。而要完成这样一个圆而有力度的线条 从字体的演变过程看,书法艺术正是遵循了“通变”这样一个必须依靠中锋行笔的方法来完成。东汉嗦邕的《九势》曾对 基本的变化过程。《易传》又说:“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从“中锋”如此解说:“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唯有如此书写的 字体的演变过程看,书法艺术也基本遵循了由繁难到简易的线条方是骨肉丰满,才是美的。那么,这样的线条何尝不是 这样一个变化发展过程。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和表意的简《易传》里所谓“至中至和”思想的直接显现呢?进而论之,若 洁需要简,而为了表意的准确又需要繁,这本来是一对矛盾,将书法艺术中的骨和肉看作是《周易》中的阴和阳,那么阳为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最终趋向了简易。这可以说骨为主,阴为肉为辅;骨为基础,肉为附着。骨正,肉才能丰 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最好证明。当然,从艺术的角度满匀称,这不正是《周易》崇阳抑阴和阴阳相和总原则的真实 来看,古朴、简洁是一种美好追求,规整、繁复是另一种美学体现吗?再说“涩”所谓“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 追求。这二者之间本无高下之分,只是书法的第一功用是实扎奋进的艺术效果。刘熙载对此有极为明确的描写,他 用,其次才是作为艺术供人观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走“惟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 向简易当是书法的第一要务,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矣。”这样的线条,不轻滑、不漂浮,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 也合乎书法本身的功用 劲,有如“万岁枯藤”。这样的美学追求,不正是《易传》中所 其次,书法艺术追求的上乘之境应当是虚实相间、动静谓的“刚健”,或文学艺术中所谓的“风骨”吗? 有致的和谐之境,而这与《易传》的阴阳互动理论又有着明显 以上是运笔、笔力与易学思想的同构关系,下面我们来 收稿日期:2004·09-13 作者简介:程建功(1962-男,甘肃山丹人,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与周易研究 201994-2010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收稿日期 :2004 - 09 - 13 作者简介 :程建功(1962 —) 男 ,甘肃山丹人 ,河西学院中文系副教授 ,主要从事古汉语教学与周易研究。 试论《易传》与古代书法艺术的同构关系 程建功 (河西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 要《: 易传》作为公认的哲学著作 ,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美学艺术原理 ,因此它对我国传统的文艺理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具体到书法艺术上也是如此 ,故在此从字体的演变、结构以及书法理论史三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书法 艺术与《易传》的同构关系 ,并且认为传统的书法艺术理论直接受到了《易传》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 :易传 ;书法理论 ;同构 ;阴阳互动 ;通变 中图分类号 :I206.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 9020 (2004) 06 - 095 - 03 我国传统的书法艺术向来讲求动与静、虚与实、神与形 的巧妙组合搭配 ,若这种组合搭配达到极为和谐的程度 ,便 称之为“神品”,否则便成为凡庸。同时 ,从整个书法艺术的 发展历程看 ,除了以上的艺术追求外 ,还讲究创新和变化。 这种美学追求一方面符合艺术的自身规律 ,另一方面则显然 是受到了我国传统哲学追求整体思维的深刻影响 ,尤其是与 《易传》的阴阳互动理论和“通变”思想等有着明显的同构关 系。 首先 ,我们从字体上来看《易传》与书法艺术的同构关 系。我国古代文字的字体经过了数千年的变化 ,从图画文字 到象形文字 ,从象形文字再到完整的甲骨文、金文 ,由金文再 发展到大篆 ,然后自大篆到小篆 ,与此同时又产生了隶书 ,后 来隶书取代了小篆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后 ,最终形成楷书。 从此以后 ,我国的字体基本确定 ,而这一演变过程 ,正是《易 传》“易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久”的“通变”理论的最好写照 , 或者说是《易传》对字体演变过程的最恰当的总结。《易传》 是一部公认的哲学著作 ,在艺术上它是艺术哲学或者美学。 从字体的演变过程看 ,书法艺术正是遵循了“通变”这样一个 基本的变化过程。《易传》又说“: 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从 字体的演变过程看 ,书法艺术也基本遵循了由繁难到简易的 这样一个变化发展过程。为了书写的方便快捷和表意的简 洁需要简 ,而为了表意的准确又需要繁 ,这本来是一对矛盾 , 但随着人们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最终趋向了简易。这可以说 是“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的最好证明。当然 ,从艺术的角度 来看 ,古朴、简洁是一种美好追求 ,规整、繁复是另一种美学 追求。这二者之间本无高下之分 ,只是书法的第一功用是实 用 ,其次才是作为艺术供人观赏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走 向简易当是书法的第一要务 ,这符合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 也合乎书法本身的功用。 其次 ,书法艺术追求的上乘之境应当是虚实相间、动静 有致的和谐之境 ,而这与《易传》的阴阳互动理论又有着明显 的同构关系。清·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劈首写道 “: 圣人 作《易》,立象以尽意。意 ,先天 ,书之本也 ;象 ,后天 ,书之用 也。”又曰“: 书要兼备阴阳二气。大凡沈著屈郁 ,阴也 ;奇拔 豪达 ,阳也。”明确表达了《易》的“意”、“象”及其阴阳与书法 的内在关系。若加以细致的研究 ,书法艺术的起、行、收 (或 驻)的运笔过程 ,就是《易传》里所谓的“夫乾 ,其静也专 ,其动 也直 ,是以大生焉 ;夫坤 ,其静也翕 ,其动也 ,是以广生焉。” 说白了 ,乾与坤的关系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以及阴与阳、 动与静的巧妙配合。因为书法艺术说到底是一种线条艺术 , 其所表现的美是一种线条造型的美。这种线条美 ,一般论书 者将之分为线条本身的美和线条组合的美。对于前者的判 断 ,人们一般用是否有力度作为标准 ,这个力度就是传统书 学中所谓的“笔力”。而判断有无笔力 ,首先是看是否“圆”, 其次是看是否“涩”。先来说“圆”,判断是否为圆 ,是考察其 是否具有立体感和浮雕感以及其中表现出的充实的力度。 这个“圆”的线条 ,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称之为“中心有一 缕浓墨正当其中”。而要完成这样一个圆而有力度的线条 , 必须依靠中锋行笔的方法来完成。东汉·蔡邕的《九势》曾对 “中锋”如此解说 “: 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唯有如此书写的 线条方是骨肉丰满 ,才是美的。那么 ,这样的线条何尝不是 《易传》里所谓“至中至和”思想的直接显现呢 ? 进而论之 ,若 将书法艺术中的骨和肉看作是《周易》中的阴和阳 ,那么阳为 骨为主 ,阴为肉为辅 ;骨为基础 ,肉为附着。骨正 ,肉才能丰 满匀称 ,这不正是《周易》崇阳抑阴和阴阳相和总原则的真实 体现吗 ? 再说“涩”,所谓“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 扎奋进的艺术效果。刘熙载对此有极为明确的描写 ,他说 : “惟笔势欲行 ,如有物拒之 ,竭力与之争 ,斯不期涩而自涩 矣。”这样的线条 ,不轻滑、不漂浮 ,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 劲 ,有如“万岁枯藤”。这样的美学追求 ,不正是《易传》中所 谓的“刚健”,或文学艺术中所谓的“风骨”吗 ? 以上是运笔、笔力与易学思想的同构关系 ,下面我们来 ·95 · 第 9 卷第 6 期(2004) 甘肃高师学报 Vol19No. 6 (2004)
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