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实践证明,这是一次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特色鲜明的宏观调控。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我们汲取 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 在时机上,是见微知著,主动调控。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出现局部过热时,中央就 适度地进行主动调控。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评价说,见事快、动手早: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 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 2005年上半年,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又一次防止了局部问题 转为全局问题,进一步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 2006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在火热的投资和充裕的资金推动下,经济增长 可能由偏快转向过热。技巧日臻成熟的调控及早出台,适度微调,多次“点刹”,较好地控制了经济运行 的“加速度” 在目标任务上,是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往往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出现总量失衡问题,总量失衡实际上是结构失调的表现,我 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结构问题。 通过粗放扩张追求GDP高速增长,是近年经济生活中三个“过”的根源,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 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三个“过”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对此有过精辟形象 的描述一——投资增速过快,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而消费需求是相对稳定的,生产的大量产品就要出口, 造成外贸顺差过大;顺差过大,一结汇,央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因无法用 票据等完全对冲掉),造成流动性泛滥:货币过多使贷款猛增,刺激投资増加……如此循环往复 在实施原则上,不是全面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一方面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在农业、教育 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迎来了一个历史性转向。2005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 转向农村。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 在节奏上,是渐进式的,由未雨绸缪、冷静观察到温和预警、适度微调,再到遹时加大力度 对看准了的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 灵活多次“点刹”的艺术集中体现在金融调控上。央行近年来多次动用相关货币政策工具,2006 年至今已8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调整人民币基准利率,每次调整幅度都不大。小步渐进,而不是“急 刹车”,在矛盾和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时进行多次微调 在手段上,多手用力,既重视用经济、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 除了采用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外,这次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多元化,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从金融领 域向土地、资源节约等领域拓展,通过政策的组合作用提高了调控的有效性 行政手段在这次调控中也有所创新。征地、环评和项目审核程序执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 的成效。2006年宏观调控的关键词之一就是“项目清理”。2007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 政策,这是环保部门近30年来首次启用的行政惩罚手段 2006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查处了违规建设的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并对内蒙古自治区政 府予以通报批评。此前,中国罕有省级政府因执行中央政令不力而被通报批评的情形,这充分反映出中央 确保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坚定决心。 在保障上,坚持标本兼治,深化改革 宏观调控措施和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相得益彰。2004年调控之风劲吹之时,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相继推出。这两项改革,其基本精神都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 照传统观念,调控时期推出这样的改革是不可思议的。这确实需要巨大的气魄和胆略,充分体现了中央驾 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信实践证明,这是一次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特色鲜明的宏观调控。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我们汲取 了一些弥足珍贵的经验: ———在时机上,是见微知著,主动调控。 2003 年下半年至 2004 年上半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部分行业出现局部过热时,中央就适时、 适度地进行主动调控。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评价说,见事快、动手早;见之于未萌、防之于未然,是这次 宏观调控的重要特点,也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效果的重要原因。 2005 年上半年,针对房地产业发展中的问题进行了比较集中的宏观调控,又一次防止了局部问题 转为全局问题,进一步延长了经济周期在适度高位的运行。 2006 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最大风险就是,在火热的投资和充裕的资金推动下,经济增长 可能由偏快转向过热。技巧日臻成熟的调控及早出台,适度微调,多次“点刹”,较好地控制了经济运行 的“加速度”。 ———在目标任务上,是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 现实中,往往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出现总量失衡问题,总量失衡实际上是结构失调的表现,我 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结构问题。 通过粗放扩张追求 GDP 高速增长,是近年经济生活中三个“过”的根源,即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 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这三个“过”是相互联系的。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卓元对此有过精辟形象 的描述———投资增速过快,生产能力大大提高,而消费需求是相对稳定的,生产的大量产品就要出口, 造成外贸顺差过大;顺差过大,一结汇,央行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被迫大量投放基础货币(因无法用 票据等完全对冲掉),造成流动性泛滥;货币过多使贷款猛增,刺激投资增加……如此循环往复。 ———在实施原则上,不是全面紧缩,而是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不“急刹车”,不“一刀切”。 一方面严格控制部分行业过度投资、盲目发展,另一方面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普照在农业、教育 等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我们迎来了一个历史性转向。2005 年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 转向农村。这无疑是今后几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大动作”,表明党和政府已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 格局。 ———在节奏上,是渐进式的,由未雨绸缪、冷静观察到温和预警、适度微调,再到适时加大力度, 对看准了的问题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 灵活多次“点刹”的艺术集中体现在金融调控上。央行近年来多次动用相关货币政策工具,2006 年至今已 8 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 次调整人民币基准利率,每次调整幅度都不大。小步渐进,而不是“急 刹车”,在矛盾和问题还不是很严重时进行多次微调。 ———在手段上,多手用力,既重视用经济、法律手段,也适当运用必要的行政手段。 除了采用货币政策等调控手段外,这次宏观调控手段更加多元化,增添了很多新的元素,从金融领 域向土地、资源节约等领域拓展,通过政策的组合作用提高了调控的有效性。 行政手段在这次调控中也有所创新。征地、环评和项目审核程序执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宏观调控 的成效。2006 年宏观调控的关键词之一就是“项目清理”。2007 年年初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启用“区域限批” 政策,这是环保部门近 30 年来首次启用的行政惩罚手段。 2006 年 8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严肃查处了违规建设的内蒙古新丰电厂项目,并对内蒙古自治区政 府予以通报批评。此前,中国罕有省级政府因执行中央政令不力而被通报批评的情形,这充分反映出中央 确保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坚定决心。 ———在保障上,坚持标本兼治,深化改革。 宏观调控措施和体制改革一开始就是密切配合,相得益彰。2004 年调控之风劲吹之时,粮食流通体制 改革和投资体制改革相继推出。这两项改革,其基本精神都是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 照传统观念,调控时期推出这样的改革是不可思议的。这确实需要巨大的气魄和胆略,充分体现了中央驾 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和信心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