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2、基本上摸清了各地主要农业害虫的生活史及其发生危害规律 3、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对主要农作物上的主要害虫制定出了因地制宜的综合防治措施,在生产上发挥了重大 作用。如飞蝗、水稻病虫、棉花害虫、粘虫、玉米螟等均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国性的大害虫飞蝗和地区性害虫小麦吸浆 虫等均已达到能有效控制危害的水平。 4、害虫预测预报和综合治理的理论和与实践有了很大发展。全国各地积累了大量的害虫发生资料,为今后进行数 量预测,提高操作水平积累了极有价值的数据。 5、逐步改变了单纯依靠化学防治的状况。近年来根据害虫综合防治的要求,对于农业防治(包括抗虫品种的调查 和利用)、生物防治等薄弱环节的研究已有不同程度的进展和突破,特别是生物防治发展很快。此外,合理使用农药和 新农药研究,防治害虫的新途径如性外激素、害虫不育技术的利用等方面也取得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并在生产上取得了 效益。 6、就全国而言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植保科技队伍。但甘肃省仍相对较弱:1997年,全省地县、乡镇四级植保系统有 中专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共1199人,其中本科以上142人,专科352人,中专705人:省级单位26人。地区级的142人 中,本科以上学历的41人,专科50人,中专51人。平均每地(市)10人(本科生2.9人、专科3.5人、中专3.6人),有 些地区级植保业务单位甚至连一个本科生也没有,许多单位仅只有1-2个本科生:全省87个县(市)共有植保技术人员 447人(含行政25人),其中本科生45人,平均每县0.51人:专科124人,平均142人,中专273人,平均3.1人。地县 两级共559人,按当年耕种面积4753万亩计算,平均每人要负责8.5万亩农田的病虫测报、研究和防治指导任务。 四、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 建国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国家制定了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对保证农业生产 的优质高产稳产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建国初期,药械缺乏,只能采用自产的砷制剂和植物农药防治害虫。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很高,为了强调预防 害虫的意义,于1950年提出了“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防治方法则是以人工为主,化学农药为辅。例如对粘虫 主要采用人工扑打和挖沟阻杀等。 1954年以后,随着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药工业的发展,特别是六六六,DDT、1605等农药已能大量生产,并达到 充分供应的水平,防治病虫从以人工为主逐步过渡到以药剂防治为主的时期。 1958年以后在全国“大跃进”的形势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60条提出了“有虫必治,土洋结合,全面消 灭,重点肃清”的植物保护方针。在这个时期里对各种病虫都进行了广泛防治。但存在严重的缺点,例如在纲要中病 除“彻底消灭和肃清某些害虫”的要求,这种要求既不可能做到,也没有必要。引致了治虫工作中不顾经济效益和滥用 农药,许多地方还存在不顾实际效果的形式主义和强迫命令的做法,经济效益很低 70年代初期,由于连年大面积使用化学农药一些不良后果如残毒增多,环境污染,害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也突出地 反映出来。特别是我国农药的主要品种六六六、DDT等有机氯和有机氮等的残留问题更为严重。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 议上起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人们开始认识到综合防治的重要性。很多科研单位注意到生物防 治、农药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协调作用。开展了大量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的应用研究。 1980年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上,在认真总结各地病虫防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在一个地区,对一种 作物的病虫草害防治应统盘考虑”、“因地因时制宜的协调运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各种手段,经济有效 地将病虫控治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这与当前国际上提出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致的。 五、甘肃农业害虫发生的现状和特点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