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图片...
第5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年 持续关注的话题。不少文献对政府与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各执一端,它们构成了两个基本不同的学术 派别。 自由派学者强调市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也强调一国经 济需要融入国际市场。⑧自由派学者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长期占据主导位置。以世界银 行的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学者们在解释东亚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时,归因于东亚国家建立了自由市场 经济,价格扭曲较少,资源配置得当。而在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时,有研究者也承袭了这一视 角。这类研究指出,中国的奇迹是由于改革顺应了市场规则(market--conforming)带来的。市场化、外 向型的改革发挥了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带来了中国的奇迹。④ 因此,在这派学者看来,中国的奇迹并没有太多新意,只是对以往成功模式的一个复制而己,即走市 场化的改革路线,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加大民营经济比重。® 而不少政治学者的论点与自由派的认识迥然不同,他们往往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 是市场无法替代的。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发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的研究,这类研究 强调政府引导的现代化。@发展型政府的主要特点有:政府具有持续而强烈的发展意愿:具有高度 凝聚力的经济官僚机构(pilot agency):政商合作:有选择性的产业政策(selective industry policy)等。 有学者把中国也称为“发展型政府”。⑦不少研究者强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 所扮演的积极角色。®与此同时,除了对政府作用的强调,有一派学者还反对自由派学者对世界市 场的强调。他们对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融入世界经济保持警惕。®有研究者就指出,正是由 于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被资本主义世界封锁,所以中国建立起了一套独立自主的工业体 系和技术平台。这些技术能力的积累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为 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积累了技术能力。@因此,在选择政府干预与市场主导,融入世界经济与独 立自主之间,学者们的认识是有较大分歧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政策,也在政府集中控制与 分权化管理,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与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融入世界经济与独立自主 之间不断调试平衡。 建国以后,中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国家引导的发展”。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强调中央集中 控制、计划调节,减少市场的运行范围:同时,中国强调自力更生,尽力减少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 因此,此时的中国采取的是国家集中干预、相对孤立于世界市场的现代化模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在方向上有了重大的调整。中国政府规模在缩减,对市 场的角色更加强调:同时,中国也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相对分权、市场导向、依赖世界市场 的现代化模式开始逐渐取代了集中控制、以计划为主导、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 如果用几个比较简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政府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用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财 政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经济的集中化程度: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政府对经济 的整体控制程度:同时,我们可以用国际直接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 度。这几项指标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变迁。从这几项指标来看,改革开放以前,中 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是比较集中的,计划程度很高,对外依赖程度很低。当时的国际直接投资几乎 可以忽略不计。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集中化程度在降低,中国政 府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控制程度在减弱,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在显著上升。这说明中国从改革开 放以前集中控制、以计划为主导、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向相对分权、市场导向、依赖世界市场 的现代化模式。 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上述指标在某些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1994年开 始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同时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大 幅度提高。国际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1994年以后,中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GDP的 12第 5 期 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2010 年 持续关注的话题。不少文献对政府与市场所扮演的角色各执一端,它们构成了两个基本不同的学术 派别。 自由派学者强调市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政府放松对市场的管制,也强调一国经 济需要融入国际市场。③自由派学者在西方学术界,尤其是经济学界,长期占据主导位置。以世界银 行的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学者们在解释东亚现代化成功的原因时, 归因于东亚国家建立了自由市场 经济,价格扭曲较少,资源配置得当。而在解释中国改革开放的奇迹时,有研究者也承袭了这一视 角。这类研究指出,中国的奇迹是由于改革顺应了市场规则(market-conforming)带来的。市场化、外 向型的改革发挥了中国劳动力丰富的比较优势,发展了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带来了中国的奇迹。④ 因此,在这派学者看来,中国的奇迹并没有太多新意,只是对以往成功模式的一个复制而已,即走市 场化的改革路线,加强国际经济联系,加大民营经济比重。⑤ 而不少政治学者的论点与自由派的认识迥然不同,他们往往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 是市场无法替代的。这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发展型政府(developmental state)的研究,这类研究 强调政府引导的现代化。⑥发展型政府的主要特点有:政府具有持续而强烈的发展意愿;具有高度 凝聚力的经济官僚机构(pilot agency);政商合作;有选择性的产业政策(selective industry policy )等。 有学者把中国也称为“发展型政府”。⑦不少研究者强调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 所扮演的积极角色。⑧与此同时,除了对政府作用的强调,有一派学者还反对自由派学者对世界市 场的强调。他们对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融入世界经济保持警惕。⑨有研究者就指出,正是由 于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被资本主义世界封锁,所以中国建立起了一套独立自主的工业体 系和技术平台。这些技术能力的积累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也为 中国吸收西方先进技术积累了技术能力。⑩因此,在选择政府干预与市场主导,融入世界经济与独 立自主之间,学者们的认识是有较大分歧的。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具体政策,也在政府集中控制与 分权化管理,市场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与政府为主导的资源配置模式,融入世界经济与独立自主 之间不断调试平衡。 建国以后,中国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国家引导的发展”。这段时期中国经济强调中央集中 控制、计划调节,减少市场的运行范围;同时,中国强调自力更生,尽力减少中国对外部世界的依赖。 因此,此时的中国采取的是国家集中干预、相对孤立于世界市场的现代化模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末期开始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模式在方向上有了重大的调整。中国政府规模在缩减,对市 场的角色更加强调;同时,中国也加快了融入世界经济的进程。相对分权、市场导向、依赖世界市场 的现代化模式开始逐渐取代了集中控制、以计划为主导、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 如果用几个比较简单的指标来衡量中国政府的发展模式,我们可以用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财 政总收入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经济的集中化程度;用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政府对经济 的整体控制程度;同时,我们可以用国际直接投资占中国GDP的比重来衡量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 度。这几项指标能从某些侧面反映出中国现代化的模式变迁。从这几项指标来看,改革开放以前,中 国政府对经济的控制是比较集中的,计划程度很高,对外依赖程度很低。当时的国际直接投资几乎 可以忽略不计。改革开放以后一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的集中化程度在降低,中国政 府对中国经济的整体控制程度在减弱,中国经济的对外依赖程度在显著上升。这说明中国从改革开 放以前集中控制、以计划为主导、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开始转向相对分权、市场导向、依赖世界市场 的现代化模式。 而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中国上述指标在某些方面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1994年开 始的分税制改革让中央政府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上升;同时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也大 幅度提高。国际直接投资也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1994年以后,中国吸收的国际直接投资占GDP的 12
<<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